测绘案例分析-经典

测绘案例分析-经典
测绘案例分析-经典

第一篇大地测量与海洋测绘

第1章大地测量

#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案例

(1)请简要回答国家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勘选的主要考虑事项和条件。

——依托条件:建设用地、交通及基础设施保障。

——地质条件:基岩和站址地质构造的稳定性。

——环境条件:观测环视条件。

——其他:考虑周边已有大地控制点、水准点、重力点等情况。

(2)试列出具有代表性的不适合设立基准点的地点

——断层破碎带内或地质构造不稳定的地点。

——易于发生滑坡、沉陷、隆起等地面局部变形的地点。

——易受水淹、潮湿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点。

——距铁路200m,距公路50m以内或其他受剧烈振动的地点。

——站址附近已经或即将规划为其他建设项目,因建设影响基准点正常观测的地点。——无线地台、通信基站附近、雷击区及多路径效应严重的地点。

(3)勘选完成后应提交哪些资料?

——地质勘察证明。

——点之记。

——勘选站址照片。

——土地使用相关文件。

——站址实地测试结果。

——勘选技术报告。

——勘选中收集的其他资料(含地质、交通、水电、通信网络等)。

#GNSS大地控制网案例

2. 简答题

(1)简述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的布设目的和技术要求。

——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布测目的是实现对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的大尺度稳定性监测;结合精密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等技术,精化我国似大地水准面;为三、四等大地控制网和地方大地控制网的建立提供起始数据。

——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水平分量的中误差不应超过±5mm,垂直分量的中误差不应超过±10mm;各控制点的相对精度应不低于1×10-7,其点间平均距离不应超过50Km。

——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点应在均匀布设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应用服务和对国家一、二等水准网的大尺度稳定性监测等因素。

——国家二等大地控制网复测周期为5年,每次复测执行时间应不超过2年。

(2)简述B级、C级GPS网的基本技术规定。

——GPS B级网观测要求:①卫星截止高度角为10o;②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颗;③有效观测卫星总数≥20颗;④观测时段数≥3;⑤时段长度≥23h;⑥采用间隔为30s。——GPS C级网观测要求:①卫星截止高度角为15o;②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颗;③有效观测卫星总数≥6颗;④观测时段数≥2;⑤时段长度≥4h;⑥采用间隔为10~30s。

#高程控制网案例

2.简答题

(1)影响水准测量成果的因素有哪些误差?如何减弱其影响?

——影响水准测量精度的因素有:①仪器误差,如ⅰ角误差、水准标尺每米真长误差、一对

水准标尺零点不等差等;②外界因素引起的误差,如温度变化对ⅰ角的影响、大气垂直折光的影响、仪器及尺承沉降引起的误差等;③观测误差,指人的因素引起的误差;④客观因素的误差,如日月引力产生的误差、重力产生的误差、温度变化产生的误差等。为了减弱这些误差的影响,作业中因注意:严格控制观测时间,选择最佳观测条件;作业前把仪器放在阴凉处半小时,设站时用测伞遮阳;每测段设为偶数站,奇数站和偶数站采用相反的观测程序;每站前后视距尽量相等,视线离开地面足够高度,坡度较大的地段应适当缩短视线;往返测应沿同一路线经行,并使用同一仪器和尺承;对于客观因素产生的误差只能通过改正数的方法予以减弱。

(3)什么是大地高、正高、正常高?大地高和正常高有什么关系?

——大地高的定义是由地面点沿通过该点的椭球面法线到椭球面的距离。

——正高以大地水准面为高程基准面。地面上任何一点的正高是指该点沿垂线方向至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正常高以似大地水准面为高程基准面。地面上任何一点的正常高是指该点沿垂线方向至似大地水准面的距离。

——大地高=正常高+高程异常。

#区域大地水准面精化案例

2.简答题

(1)简述高程异常控制点布设原则。

——高程异常控制点应均匀分布于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区域。

——高程异常控制点应具有代表性,点位分布应顾及平原、丘陵和山地等不同的地形类别区域,点位在不同地形类别均应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可能的情况下,对丘陵和山地等地形变化剧烈地区应适当加大高程异常控制点的分布密度。

——各级似大地水准面的高程异常控制点宜利用不低于《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基本技术规定》中4.5规定精度的大地控制点和水准网点。

——相邻高程异常控制点最大间距不宜大于式(1-5-2)的计算结果。

(2)简述似大地水准面计算流程。

——按照GB/T18314-2009的要求完成高程异常控制点GPS测量数据处理。

——按照GB/T12898-2009的要求完成高程异常控制点水准测量数据处理。

——利用式(1-5-3)计算高程异常控制点的高程异常。

——收集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区域的重力资料与数字高程模型资料,并按格网平均重力异常计算要求对数据进行整理。

——可采用地形均衡重力归算等方法完成重力点的重力归算与格网平均重力异常计算。——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参考重力场模型,采用移去-恢复技术,完成重力似大地水准面计算。

——采用融合技术消除或消弱高程异常控制点与对应的重力似大地水准面的不符值,完成与国家高程系统一致的似大地水准面计算。

(4)简述似大地水准面精度检验原则和精度评定方法。

——检验点布设原则如下。

·检验点的点位应分布均匀,在平原、丘陵和山区等不同的地形类别以及有效区域边缘地区均应布设检验点,应采用未参加似大地水准面计算的实测高程异常点作为检验点。

·国家似大地水准面在相邻检验点的间距不宜超过300k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200个;

省级似大地水准面相邻检验点的间距不宜超过100k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50个;城市似大地水准面相邻检验点的间距不宜超过30km,检验点总数不应少于20个。

·检验点与用于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高程异常控制点间的距离应不小于似大地水准

面格网间距。

·检验点应满足GPS观测与水准联测条件。

·在利用旧点作为检验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以及是否满足GPS观测与水准观测,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检验点数据处理如下。

·GPS数据处理按照GB/T 18314-2009的要求执行。

·水准数据处理按照GB/T 12897-2006和GB/T 12898-2009的要求执行。

·计算检验点的实测高程异常。

·利用检验点的大地坐标和拟合后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哥检验点的高程异常。

——似大地水准面精度评定则由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的各检验点高程异常与其实测高程异常不符值计算的中误差,作为似大地水准面精度。

#坐标转换案例

2.简述不同坐标系坐标转换计算流程。

——收集、整理转换区域内重合点成果。

——分析、选取用于计算坐标转换参数的重合点。

——确定坐标转换参数计算方法与坐标转换模型。

——根据确定的转换方法与转换模型计算坐标转换参数。

——分析重合点坐标转换残差,根据转换残差剔除粗差点。

——坐标转换残差满足精度要求时,计算最终的坐标转换参数并估计坐标转换参数精度。——根据计算的转换参数计算待转换点的目标坐标系坐标。

#大地测量数据库案例

1.简答题

(1)简述大地测量数据库内容。

一般应包括空间定位数据、高程测量数据、重力测量数据和深度基准数据及其元数据。每类数据主要包括观测数据、成果数据及文档资料。

——空间定位数据:其观测数据主要包括仪器检验资料、外业观测数据。其成果数据主要包括三维坐标成果、GPS点之记、GPS测量基线成果、天线高信息、参考框架转换参数、GPS 网概要信息。

——高程测量数据:其观测数据主要包括原始观测数据、观测手簿、外业计算资料和仪器检验资料等。

——重力测量数据:其观测数据可分为绝对重力测量观测数据和相对重力测量观测数据。——深度基准数据:沿岸海域的理论最低潮位数据,深度基准与高程基准之间的通过验潮站的水准联测数据。

——元数据:是大地测量数据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特征的描述性数据;主要包括识别信息、参考基准信息和质量信息。

(2)简述大地测量数据库数据组织。

观测数据可根据数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组织方式;一般按控制网、数据内容经行分类组织,以数据文件为基本单元进行存储。成果数据按成果类型进行分类,按控制网进行组织,以点为基本单元存储;以点为基础,按照网、线建立控制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一类成果的不同内容之间应建立逻辑关系,如控制点成果与点之记之间应通过点唯一标识建立逻辑关系。文档资料按控制网、文档技术类型进行分类组织,以文件为基本单元存储。应通过控制网、控制点等作为关键字建立观测数据、成果数据、文档之间的逻辑关系。大地测量、高程控制网和重力控制网之间存在重合点时,应以控制点为关键字建立重合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同一控制点具有多期成果时,应建立多期成果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2章海洋测量

#水下地形测量案例

(1)潮位改正有哪些方法?

——单站水位改正法:

——线性内插法;

——水位分带改正法;

——时差法;

——最小二乘参数法;

(2)简述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安装校准方法。

由于涌浪补偿器、电罗经、测深换能器在安装时与设计要求存在着误差,而这些误差根据上面的分析将直接影响水深的位置和深度的误差,因此必须经过校准才能够消除,以满足测量精度要求。按照时延、横摇、纵摇、罗经顺序进行多波束安装校准,每一个安装校准项目必须有一个以上多余测量值。具体校正方法如下。

——时延:在一特征物上或斜坡上布一计划线,测量船同线同向不同速度通过目标,利用中央波束计算时延值,并不断测量、调整、校准精度为±0.1s。

——横摇:在平坦水域布设一计划线,测量船同线同速反向行驶,利用测线上横断面上的水深计算横摇值,并不断调整、测量,校准精度为±0.01o

——纵摇:在一特征物上或斜坡上布一计划线,测量船同线反向同速通过目标,利用中央波束计算纵摇值,并不断调整、测量,校准精度为±0.05o

——罗经(航向):在同一目标物两边各布设一条计划线,测量船异线反向同速通过目标,利用边缘重叠波束计算罗经(航向)偏差值,并不断调整、测量,校准精度为±0.05o

(3)简述水下地形测量工程项目基本实施过程。

——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收集、设备监测和调试、测线设计、多波束校准、动吃水的测定等。

——测量工作:包括水深测量、潮汐测量、声速测量等

——数据处理:包括多波束数据处理、水深改正、质量控制、归位计算等过程。

——质量评估:利用主检比对等对水下地形测量成果进行质量评估。

——图形绘制:对测点平面坐标、水深进行转换,获得图形绘制要求的坐标系系统和垂直基准下的成果,用于水下地形图绘制;根据比例尺设计图幅、进行水下地形图绘制。——成果提交:资料整理、汇编和提交。

#海图制作案例

1.简答题

(1)海图总体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总体设计是确定海图的基本规格、内容及表示方法的过程。

——海图图幅设计:根据制图区域范围,确定海图图幅规格、图幅数量和海图的分幅,以及确定每一幅海图的标题、图号及图面配置。海图一般根据制图区域情况采取自由分幅,陆域面积不宜大于图幅总面积的1/3;海图一般设计为全张图,图幅尺寸一般为980mm×680mm 左右,特殊情况下图幅配置尺寸可略扩大,但最大不得超过1020mm×700mm;对开图一般图幅尺寸为680mm×460mm,图幅的标题配置在图廓外时,纵图廓应比标准长度小25mm,图面一般包括标题内容和位置、各种图表、说明文字以及方位圈配置的位置等。

——确定海图的数学基础:主要包括海图比例尺、投影、坐标系统及深度、高程基准。海图除比例尺不同外,其他数学基础都有明确的规定;航海图一般采用墨卡托投影,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深度基准采用理论最低潮面,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构思海图内容及表示方法。包括海图内容的选择,确定地理要素的制图综合原则和指标、

设计和选择表示方法,确定地名的采用原则。

(2)简述海图的制作流程。

目前制作海图一般都采用计算机辅助制图,其制作流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编辑准备阶段、数据输入阶段、数据处理阶段和图形输出阶段。

——编辑准备阶段:即海图总体设计,确定海图的基本规格、内容及表示方法。

——数据输入阶段:将编图所使用的图形资料、数字资料、文字资料输入计算机的过程。——数据处理阶段:通过对数据的加个,取得新编海图的过程。

——图形输出阶段:①直接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海图;②喷绘彩色海图;③通过激光照排机,输出供制版印刷用的四色菲林片;④通过数字式直接制版机,制成直接上机印刷的印刷版;

⑤通过数字式直接印刷机可直接输出彩色海图。

第二篇工程测量与权属测绘

第3章工程测量

#工程控制测量案例

(1)在现场采集数据之前,需要做哪些前期的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资料收集、现场勘探、选点埋石、方案设计。

——资料收集:设计单位提供了线路的首级控制网数据、测区周边国家高等级的三角点和水准点资料。

——现场勘探:对测区的人文风俗、自然地理条件、交通运输、气象情况等调查,同时现场查勘控制点完好性和可用性。

——选点埋石:在进、出口线路中线上布设进、出口点,进、出口再各布设至少3个定向点,进、出口点与相应的定向点之间要通视。为了减少垂线偏差的影响,高差不要相差太大。因为有通视要求,洞口处GPS基线不可能很长,一般要求300-500m,若小于该值,应设强制对中装置,以减少照准与对中误差对短边测角精度的影响,并按国家规范要求在所选点位埋石。

——方案设计:根据现场勘察的情况和工程要求,编制观测方案,以确定所用设备、人员、观测方案、所需时间等。

(2)满足工程需要,应选用哪些设备进行测量?并写出观测方案。

以利用测区国家高等级三角点2个、线路首级控制网点2个、国家一等水准点1个,在进洞口与出洞口处各布设4个施工控制网点为例。

设备选择包括双频GPS接收机6台套,数字水准仪2台套。

观测方案(对GPS测量,在设计方案中,要重点突出观测的时段数、每一时段的观测时间、要按边连接等内容;对水准测量,要明确视距、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计差、视线高、往返高差之差等)

(3)最终提交的成果应包括哪些内容?

最终应提交如下成果。

——技术设计书。

——仪器检验校正资料。

——控制网网图。

——控制测量外业资料。

——控制测量计算及成果资料。

——所有测量成果及图件电子文档。

(4)抵偿坐标系的投影面应如何选取?

应选取测区的平均高程面500m作为抵偿坐标系的投影面。

#工程地形图测绘案例

1.简答题

(1)地形图的地形要素指什么?等高线有什么特性?

地形要素主要有地物、地貌,还包括图示符号。

——地物:地面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水系及植被等就称为地物,表示这些地物的符号,就是地物符号。根据表示地物的形状和描述方法的不同,分为: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和地物注记。

——地貌:地表的高低起伏状态成为地貌,用等高线表示。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相等的各相邻点相连接的闭合曲线。等高线的特性如下: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其高程必相等。

·等高线均是闭合曲线,如不在本图幅内闭合,则必在图外闭合,故等高线必须延伸到图幅边缘。

·除在悬崖或绝壁处外,等高线在图上不能相交或重合。

·等高线和山脊线、山谷线成正交。

·等高线的平距小,表示坡度陡;平距大则坡度缓,平距相等则坡度相等,因此平均与坡度成反比。

·等高线不能在图内中断,但遇道路、房屋、河流等双线地物符号和注记处可以局部中断。(2)图根点的测量常用哪些方法完成?简要叙述一种图根测量的作业流程。

通常用图根导线或GPS RTK确定图根点坐标。

——图根导线的作业流程如下:

·收集测区的控制点资料。

·野外踏勘、布点。

·导线测量。

·平差计算。

——GPS RTK确定图根点坐标作业流程如下:

·收集测区的控制点资料。

·求定测区转换参数。

·野外踏勘、布点。

·架设基准站。

·流动站测量图根点坐标。

(3)解释“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含义。

检查验收的主要依据是技术设计书和国家规范。遵循“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原则:作业组100%的过程检查,项目部检查和单位质检人员检查,验收由用户或其委托单位组织,包括概查和详查(5%-10%)。

#施工测量案例

(1)作为第三方监测单位,为了顺利完成该项目,应投入哪些设备?投入设备用于完成哪些工作?

投入的设备包括双频GPS接收机、测量机器人、数字水准仪、激光投点仪等。

——双频GPS接收机用于首级GPS平面控制网复测、建筑物主体工程日周期摆动测量、施工控制网复测等工作。

——测量机器人用于建筑物主体工程日周期摆动测量、施工控制网复测、电梯井与核心筒垂直度测量、外筒钢结构测量等工作。

——数字水准仪用于建筑物主体工程沉降监测。

——激光投点仪用于控制点作竖向传递,将控制点随施工进度传递到相应楼层。

(2)如何利用激光投点仪进行竖向传递?

——利用激光投点仪在±0.00层(相应的转层)控制点上,进行整平、对中。

——接收靶通常采用透明的刻有“+”字线的有机玻璃,将有机玻璃安放在待投点层上相应的传递孔上,将激光投点仪在玻璃上的投点做上投点标记。

——为了消除仪器的轴系误差,则可以在0o、90o、180o、270o共4个方位投点中取其中点作为最终成果。

——当全部投测完成后,再用钢尺或全站仪测量投点间水平距离。若投点间的水平距离与相应控制点间的距离之差在测量误差范围内,完成投点,否则重投。

(3)使用全站仪放样与使用GPS RTK放样有何异同?各自的优势和使用场合有哪些?

全站仪放样要求测站与放样点间必须通视,其放样精度不均匀,随视距长度的增加精度降低;而RTK放样时不需要彼此通视,能远距离传递三维坐标,不会产生误差累计。

在高精度的放样时,如毫米级精度,只能采用全站仪放样;在室内没有GPS信号或信号较弱时,也只能采用全站仪放样。

在具有良好的GPS信号切精度要求不是太高的场合,利用GPS RTK放样有很好的优势。#竣工测量案例

(1)测量人员进行竣工测量时,应准备哪些主要仪器和资料?

主要仪器包括GPS、全站仪。主要资料包括测区及周围平面和水准控制点成果资料、测区已有的1:500地形图、建筑红线定位图等。

(2)竣工地形图与一般的地形图所表示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竣工地形图除了地理要素外,还要标注建筑物各条边的尺寸,建筑外围与临近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关系,竣工建筑物与用地红线,道路规划红线、电力规划线等规划控制线的尺寸,小区内部主要道路及车库入口宽度尺寸,竣工建筑物号(名),建筑物一层地坪高程,车库地坪高程、地面高程(其位置、数量等信息应与建筑总平面一致)等;应标明所有地物的性质、用途;同时,将规划路、界址点(线)展绘于图上,并标注建筑物与其相距尺寸,标注位置应与总平面图一致,并进行来源说明,名称也应与总平面图上注记一致。

#变形监测案例

(1)为完成变形监测任务,除了布设变形监测点外,还布设了测量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则布设测量基准点好工作基点的目的是什么?

布设测量基准点,是为了保证测量的基准统一,布置工作基点是为了便于测量工作,并减少测量误差。必须保证基准点的稳定性,定期进行测量、分析,工作基点与测量基准点间也必须进行测量,以得到工作基点的坐标值,同时可根据坐标值的差异,判断工作基点的稳定性。

(2)对变形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是变形监测的主要工作之一,常用的方法有哪几种?

——作图分析,即将观测资料绘制成各种曲线,常用的是将观测资料按时间顺序绘制成过程线。

——统计分析,即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计算各种观测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和变化特征,分析观测物理量的周期性、相关性和发展趋势。

——对比分析。

——建模分析,即建立数学模型,用以分离影响因素,研究观测物理量的变化规律,进行预报和实现安全控制。

(3)该项目完成后,提供给甲方的成果应包含哪儿内容?

应提交的成果如下:

——技术设计书和测量方案。

——监测网和监测点布置图。

——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

——仪器的检校资料。

——原始观测记录。

——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

——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分析和预报成果资料。

——变形过程和变形分布图表。

——变形监测、分析和预报的技术报告。

#地下管线探测案例

(1)在给定的主要仪器配置清单中选择合适的仪器对该城市的给排水管道进行探测?

对给水管采用地下管线仪探测,对排水管采用地质雷达探测。

(2)简述地下管线探测的流程。

——踏勘。

——方法技术的选择。

——管线定位。

——点位测量。

——资料整理及编制成果图件。

(3)提交的成果资料不全,尚需提交综合管线管理信息系统。

#精密工程测量案例

(1)若测站到CPⅢ点的最短距离为25m,则测量标志中心偏差所引起的测角误差为多少?测量标志中心偏差所引起的测角误差计算公式为

(2)“为使相邻测段连接处利用CPⅢ点控制点进行铺轨测量,保证轨道能平顺连接,应在相邻两测段连接处有1对CPⅢ点控制点作为公共点进行观测。”这段描述有无不妥之处?如有,请指出加以改正。

这段描述有不妥之处。应改为“为使相邻测段连接处利用CPⅢ点控制点进行铺轨测量,保证轨道能平顺连接,应在相邻两测段连接处有4~6对CPⅢ点控制点作为公共点进行观测。”(3)进行CPⅢ平面控制网的观测时应选用什么类型的设备?如何进行CPⅢ平面控制网观测?

进行CPⅢ平面控制网观测采用带自动照准功能的高精度全站仪(如徕卡TCA2003、TCA1201等)。

在自由测站点上方向法对CPⅢ点上的棱镜进行方向、边长观测。除分段两端测站外,一般观测测站前后各3对CPⅢ点(共12个CPⅢ点)。当附近有高级控制点时,需在高级控制点上架设三脚架和安置棱镜,对其进行方向、边长观测,这时就有13个观测方向。

CPⅢ平面控制网水平方向采用全圆方向观测法进行观测,盘左顺时针,盘右逆时针依次观测各方向,一般观测2~4个测回。测站上观测限差为:方向观测法半测回归零差不大于6",一测回内2C较差不大于9",同一方向值两测回较差不大于6";距离和方向同测,半测回、测回间距离较差不大于2mm。

第4章房产测绘

#房产测绘案例

(1)简述该房产测绘工程的具体工作内容。

对竣工测量成果进行检核;房产信息数据采集(房产调查);房产要素测量;房产图绘制;房产面积测算;成果资料的检查与验收。

(2)简述其中一栋商住楼房的分摊步骤。

首先根据住宅和商业的不同使用功能按各自的建筑面积将全栋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分摊

成住宅和商业两部分,即住宅部分分摊得到的全栋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和商业部分分摊得到的全栋共有共用建筑面积。然后住宅和商业部分将分摊所得的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再各自进行分摊。

对于住宅部分,首先计算住宅部分的总建筑面积,再计算住宅部分各套房屋的套内建筑面积。住宅部分的总建筑面积扣除住宅部分各套房屋套内建筑面积之和,加上分摊得到的全栋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得到住宅部分共有共用建筑面积。用住宅部分的共有共用建筑面积除以住宅部分各套房屋套内建筑面积之和求取整个住宅部分的分摊系数,再根据各套房屋的套内建筑面积,求得各套房屋分摊的共有共用建筑面积。

对于商业部分,将分摊得到的全栋共有共用建筑面积,加上本身的共有共用建筑面积,按各层的套内建筑面积依比例分摊至各层,作为各层共有共用建筑面积的一部分,加至各层的共有共用建筑面积中,得到各层总的共有共用建筑面积。然后再根据层内各套房屋的套内建筑面积按比例分摊至各套,求出各套房屋分摊得到的共有共用建筑面积。

(3)检查人员在检查工作中发现,作业人员将一层高为2.20m的设备层、临街用做人行道路通行的有柱通廊计算了全部建筑面积。该作业人员做法是否正确,并简述原由。

房屋建筑面积系指房屋外墙(柱)勒脚以上各层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且具备上盖,结构牢固,层高2.20m以上(含2.20m)的永久性建筑。因此,层高2.20m的设备层计算全部建筑面积正确。

临街楼房、挑廊下的底层作为公共道路街巷通行的,不论其是否有柱,是否有维护结构,均不计算建筑面积。因此,临街用做人行道路通行的有柱通廊计算了全部建筑面积不正确。

第5章地籍测绘

#地籍测绘案例

(1)变更地籍测绘工作中,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如何进行界址测量?

变更地籍测绘一般采用解析法,测量人员应首先检测原控制点及界址点的精度,确认无误后再进行变更测量。

——对界址发生变化的宗地进行变更地籍测绘,在增设新界址点前,应利用原有宗地草图测绘数据及界址点坐标,检查原界标是否移动或丢失。

——界址点的检查方法一般有检查界址点与邻近界址点或邻近地物点的距离、解析法检查界址点坐标两种。

——检查结果满足表5-2-1精度要求的,保留原测量数据。检查结果不满足精度要求的,如果对原测量数据有把握肯定是明显错误的,或经分析这是由于原测量精度低造成的,则以新测量数据为准。

——变更地籍调查时,未废弃的界址点使用原编号,废弃的界址点编号不应重复使用,新增界址点编号在最大界址点号后续编。

——已损毁的界标,可根据已有界址点坐标成果,现场采用放样方法恢复界址点,界址点放样的精度应符合界址点测量的精度要求。

——宗地分割或边界调整时,可预先准备好放样数据,测设新界址点的位置,设立界标;在分割双方及有关方面同意的情况下,也可现场先设置界标,然后解析测量界标的坐标。(2)变更地籍测绘工作中,地籍测绘成果资料的变更包含哪些内容?

变更地籍测绘成果资料的变更有:宗地面积变更、地籍图及宗地图变更、界址点坐标册变更、面积汇总表及统计表变更等。

(3)变更地籍测绘的技术、方法与初始地籍测绘有何区别?试用文字简述制定土地权属调查工作中地籍测绘的工作流程,并简要说明每一个环节的主要工作。

变更地籍测绘的技术、方法与初始地籍测绘相同。地籍测绘主要包括地籍控制测量、

基本地籍图测绘、界址点测量、宗地图编制、宗地面积量算、质量检查和成果提交共7项工作。

——地籍控制测量:包括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和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两项主要工作内容。——基本地籍图测绘:包括基本地籍图测绘和基本地籍图编制两项主要工作内容。

——界址点测量:包括界址点位置的确认和野外界址点测量的实施两项主要工作内容。——宗地图编制:宗地图是土地证书和宗地档案的附图,一般采用32开、16开、8开纸,从基本地籍图上裁切获取,宗地过大或过小时可调整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1:500、1:1000、1:2000等。宗地图的制图标准依据相关的地籍图图式。

——宗地面积量算:一般是以外业实地测量的界址点坐标为依据,采用规范(或技术设计)要求的计算方法,界址线边长的计算结果以米为单位,按四舍五入的原则取值到小数点后一位;面积计算单位为平方米,计算结果按四舍五入的原则取值到小数点后一位。

——质量检查:主要包括地籍平面控制检查、基本地籍图检查、界址点检查、宗地图检查以及面积计算检查。

——成果整理与提交:技术设计书;地籍平面控制成果;基本地籍图;宗地图;界址点成果表;质量检查报告、技术总结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案例

(1)制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工作流程。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整体工作主要包括—资料准备—正射影像数据(DOM)制作—内业解译判读—外业实地核实测量—内业编辑—面积计算—数据成果检查—成果整理与提交共8个环节。

(2)根据案例,对土地利用现状工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的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整体工作来讲主要包括资料准备、正射影像数据(DOM)制作、内业解译判读、外业实地核实测量、内业编辑、面积计算、数据成果检查、成果整理与提交共8个环节

——资料准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资料准备环节,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基础性技术,主要需要准备的专业资料如下:

·县级以上行政界资料。

·该地区市、区(县)建成区土地权属调查成果。

·该地区乡、镇和村级土地权属调查资料。

·该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料。

·该地区以前所有说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资料。

·覆盖该地区的国家四等平面控制点资料。

·相关的其他技术资料等。

——正射影像数据(DOM)制作:该环节是为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准备工作底图。按照国土资源部的有关规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的基本工作底图一般以DOM为主。

相关比例尺的要求:农村土地调查以1:1万为主,荒漠、沙漠、高寒等地区可采用1:5万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城乡接合部,可根据需要采用1:2000或1:5000比例尺,城镇土地调查宜采用1:500比例尺。

——内业解译判读:内业解译判读是指根据DOM影像纹理、空间和色彩特征对影像上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信息进行判读、叛译和判绘,最终形成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内业原图。——外业实地核实测量:外业实地核实测量包括:图斑范围的核实确认、新增及变化地物的补测和判绘、地类核实确认和数据整理共4项主要工作。

——内业编辑: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的内业编辑主要包括:数据编辑、图形编辑、数据接边和图幅整饰共4项工作。

——面积计算: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工作的面积计算主要是完成各种图斑与图斑地类面积的计算工作。

——数据成果检查:主要包括空间参考系、精度与完成性检查、逻辑一致性、表征质量和附件质量共5个方面。

——成果整理与提交:

·技术设计书。

·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

·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图。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汇总表。

·原始调查图件及《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

·新增地物补测原始记录数据。

·元数据文件。

·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检验报告。

第6章行政区域界线测绘

#行政区域界线测绘案例

1. 测定界桩点平面坐标的测量方法有哪些?

界桩点的平面坐标,宜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测量,光电测距附合导线、光电测距支导线、测边测角交会等方法进行测定。当点位中误差小于或等于1m时,采用GPS 定位测量。

2.分析题

(1)请根据上述条件和相关要素,编写1253165号界桩的边界点位置说明。

1253165号界桩点为单立双面石质界桩,位于B省威仪县武家庄镇西洼村与A省丽山县李家堡东北接壤的南贵公路西侧(东经104o57'38.5",北纬26o18'23.7"),高程为572.6m,在坐标方位角227 o10',距离823.0m处为无名山头;在坐标方位角57o15',距离96.7m处为公路指路牌;在坐标方位角180o00',距离51.6m处为公路238公里桩。(2)请根据上述条件和相关要素,编写1253165号界桩至1253166号界桩这一段边界的边界线走向说明。

从1253165号界桩起,边界线向东穿过南贵公路后沿山脊上山,经652m高地到637m 高地,再向东偏东南顺沟下至美林河底后,转南偏东南沿美林河河道中心线顺流下行至桃花岛东南侧河道约460m处,转西南上岸经450m洼地后,再大体向西偏西南沿山脊上到610m高地,又沿山脊下到鞍部,跨一乡村路后,继续沿山脊上至605高地,再下到1253166号界桩。这段界线长度为9.8km。

第三篇摄影测量与遥感

第7章测绘航空摄影

#航空摄影案例

(1)航摄仪在哪些情况下必须进行检定?检定的项目有哪些?

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检定:①距前此检定时间超过2年;②快门曝光次数超过20000次;③经过大修或主要部件更换以后;④在使用或运输过程中产生剧烈震动以后。

航摄仪检定项目:①检定主距;②径向畸变差;③最佳对称主点坐标;④自准直主点坐标;⑤CCD面阵坏点。

(3)航摄项目成果检查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航摄成果检查主要包括像片重叠度、像片倾斜角、像片旋偏角、航线弯曲度、航高差、航摄范围覆盖、航线偏差、航摄漏洞、影像质量等。

第8章摄影测量与遥感

#数字空中三角测量案例

(1)数字空中三角测量的主要工作流程如何制定?

资料准备→匹配加密点→交互量测控制点、检查点等像点坐标→平差计算→区域网接边→质量检查→成果整理与提交。

(2)数字空中三角测量提交的成果主要有哪些?

主要成果包含以下内容:

——观测与平差计算成果数据文件:主要包含起算数据文件(控制点大地坐标文件、航摄仪检定参数文件等)、像点观测坐标文件、整体平差后的像点大地坐标文件、区域内影像的外方位元素文件。

——精度评定文件:即整体平差报告文件。

——辅助成果:视具体用户的要求而定,一般包含测区区域网分区图、区域网略图(航片的排列顺序、控制点分布信息等)、技术总结报告。

#立体测图案例

(1)立体测图中“像对定向”主要包括哪几项步骤?

其主要包括像片的内定向、相对定向及绝对定向三个步骤。

(2)试分析立体测图精度的影响因素。

——空中三角测量的加密精度影响:空中三角测量结果算出的外方位元素直接作为立体测图的定向基准,其精度会直接影响前方交会的精度。

——同名像点的切准精度:即用测标切准所测地形、地物时,左右视察的误差会影响最终的成图精度。

#数字地面高程模型案例

(1)试述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制作DEM的流程。

基本流程包括:资料准备、定向建模、采集特征点线、构建TIN、生成DEM、DEM编辑、接边、镶嵌、裁切、成果输出。

(2)利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制作DEM要注意哪些环节?

主要注意的环节有资料准备、技术路线设定、定向建模、采集特征点线、构建TIN、内插DEM、DEM编辑、接边、镶嵌、裁切、质量检查及成果提交。

(3)DEM制作要提交哪些成果?

需要提交的成果有DEM数据文件、原始采集的特征点与特征线、元数据文件、DEM数据文件接合表、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验收)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

#数字正射影像图案例

(1)正射纠正常采用何种方法?

正射纠正常采用的方法有:正解法(直接法)或反解法(间接法);一般采用反解法(间接法)进行纠正。

(2)利用航空影像制作DOM要注意哪些环节?

利用航空影像制作DOM要注意资料准备、技术路线设定、定向建模、DEM获取、影像纠正、色彩调整、影像镶嵌、裁切、质量检查及成果提交等技术环节。

(3)DOM制作要提交哪些成果?

DOM制作要提交的成果包括DOM数据文件、DOM定位文件、DOM数据文件接合表、元数据文件、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验收)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

#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数字正射影像图生产案例

(1)卫星遥感影像与常规航空影像有哪些不同?

卫星影像一般是基于推扫成像,垂直轨道方向是中心投影,沿轨道方向不满足中心投影

的成像原理,而航片则满足中心投影原理;卫星影像外方位元素可以提供严格成像模型或RPC参数,航空影像通常提供满足共线条件方程的严格成像模型。另外,卫星影像获取的信息一般多光谱和全色分离获取,全色影像分辨率高,多光谱影像分辨率相对较低,需要通过融合处理获取彩色高分辨率的影像。

(2)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制作DOM要注意哪些环节?

主要环节包括资料的准备、技术路线设定、定向建模、影像纠正、色彩调整、影像融合、影像镶嵌、裁切、质量检查及成果提交等技术环节。

(3)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DOM生产要提交哪些成果?

需要提交的成果主要包括DOM数据文件、DOM定位文件、DOM数据文件接合表、元数据文件、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验收)报告、技术总结报告。

第四篇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

第9章地图制图

#普通地图编制案例

1.计算题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小比例尺编图的收费标准为编制普通地图每平方分米426元。在上述案例中,假设一幅全张地图编制需要30个工作日,检查需要5个工作日,修改需要10个工作日,全部编图工作2个月。请进行下列计算。

(1)所需要的编图(工程)总经费。

用图幅面积乘以单价就得到《中国全图》所需要的编图总经费为:

29.50dm×21.40dm×426元/dm2=268933.8元

(2)所需要投入的人员,并按作业、检查分类。

因为要在2个月内完成,完成一幅图需要30+5+10=45工作日,所以需要9名作业人员。

因为要在2个月内完成,一名检查人员最多能完成4幅图任务,需要3名检查人员。

2.简答题

(1)简述制图工艺流程。

《中国全图》采用基于DTP的彩色地图桌面出版系统下全数字制图技术编辑制作,它以数字原图为主要信息源,将地图设计、数据处理、地图编辑、印前准备融为一体。

采用的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扫描仪、绘图仪等;软件系统的工作环境为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字库采用汉仪字库,数据处理和地图编辑过程中主要使用下列软件。

——Arcinfo:用于1:100万中国数字地图(更新版)的数据格式转换、投影变换以及1:25万DEM的投影变换。

——MapGIS:用于对最新省界的1:100万数据进行格式转换。

——Atlas3D:用于彩色地貌晕渲的生成。

——CoreDraw:用于矢量要素的数字化、符号化及图幅分幅和拼接。

(2)简述数据处理技术流程。

——数据源内容的选取:1:100万中国数字地图(更新版)是根据地理要素的分类分层存储的,数据分为12类要素,每一类要素根据几何特征含有1个或2个数据层,共有15个数据层。各层包括1~4类属性表,共有29类属性表,其中6层有注记。

——投影变换:1:100万中国数字地图(更新版)矢量数据采用地理坐标记录空间数据,因此在格式转换的同时,需对其进行投影转换,把地理坐标转换成挂图所需要的平面坐标。《中国全图》投影变换是利用ArcInfo软件环境下完成的,利用ArcInfo软件中的地图投影变换功能,只需知道《中国全图》的投影方式及投影参数,就可以快速、方便地进行各种

不同投影间的变换。

——数据格式转换:1:100万中国数字地图(更新版)矢量数据是以ArcInfo Library 格式存储,而《中国全图》是在CroelDraw软件环境下进行编辑和符号化的,因此需要将数据源的数据格式转换成CorelDraw软件所能接受的格式,这里是以DXF文件格式作为中间数据格式进行转换的。

(3)简述地图数据制作过程。

——数据处理与编辑

——地图符号化

地图符号化是数字制图的一个主要环节,地图符号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地图的成图质量,这就需要事先设计出一套科学、美观、表达力强的地图符号库,以满足编辑需要。——生僻汉字的处理与解决

——数字环境下地图综合

——彩色地貌晕渲制作

(4)简述《中国全图》分图幅拼接形式。

《中国全图》考虑到图幅比例尺、中国大陆版图的形状及南海诸岛作为插图的排版形式,各分幅拼接采用全开横放拼接形式,即左右为该图的长边,上下为该图的宽边。各分图幅拼接规定为上幅压下幅、左幅压右幅,受压幅绘出10mm的重叠要素。

3.分析题

《中国全图》(1:250万)为超大幅面的地图,成图尺寸为2950mm×2140mm,最终印刷成品为9全张拼幅形式的挂图,该图采用157g铜版纸(787mm×1092mm)四色印刷方式。请分析如何分幅。

《中国全图》考虑到图幅比例尺、中国大陆版图的形式及南海诸岛作为插图的排版形式,分幅拼接采用全开横放拼接形式,即左右为该图的长边,上下为该图的宽边。

《中国全图》为超大挂图,根据全开印刷纸张(787mm×1092mm)尺寸和该图成图尺寸(2140mm ×2950mm),按照设计方案,对图幅有效内容面积进行矩形设计,即对矩形每边长进行3等分,再在等分幅图之间保留10mm的重叠区域,同时留出地图印刷时纸张长边处的咬口量,即可将全图等分成9个分幅图。

等分后的各幅图尺寸必须小于印刷纸张有效设计尺寸。

全张纸张最大有效设计尺寸的计算如下:

——纸张光边后尺寸的长边:1092-6(光边量)=1086(mm)。

——纸张光边后尺寸的宽边:787-6(光边量)=781(mm)。

——纸张有效设计尺寸的长边:1086(mm)。

——纸张有效设计尺寸的宽边:781-15(咬口量)=766(mm)。

等分后的9幅图每幅内容最大设计尺寸如下:

——长边:2950/3+10=993<1086(mm)。

——宽边:2140/3+10=723<766(mm)。

#专题地图编制案例

1.计算题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小比例尺编图的收费标准为编制普通地图每平方分米426元(专题地图参照执行)。请计算《产量图》所需要的工程(编图)总经费。

用图幅面积乘以单价就得到《产量图》所需要的编图总经费为

5.1dm×3.6dm×426元/dm2=7821.36元

2.简答题

(1)简述《产量图》编图工艺流程。

#电子地图设计与制作案例

电子地图有哪些数据?如何收集、分析和制作这些数据?

——电子地图的资料收集与分析:

·分析案头现有资料,将与电子地图内容相关的资料分门别类。

·收集包括国家基本比例尺1:500、1:2000、1:5000、1:1万等系列地形图和4开、对开、全开等各种开本专题图及最新的航摄影像资料、图件和数据,确保资料齐全且现势性强,以作为编制基础地理地图的基本资料,其他比例尺图作为补充资料。

·收集最近出版的年鉴和指南,从中选择一些权威性的统计资料和文字说明,作为编制专题内容的补充资料。

·从各大书店购买有关景点介绍、历史典故等书籍和图片,作为编制专题内容的补充资料。·向与专题内容相关的有关部门寻求支持,索求权威性现势资料,如文字和图片资料等。·外业采集,收集电子地图所要表达的点位信息即热点,包括热点在地图上的位置、照片、单位简介等。

——电子地图数据的制作:包括地图数据的格式转换、部分补充扫描栅格地图的误差纠正与拼接、矢量地图的拼接与要素叠加、矢量化地图的整饰与符号化,以及审校。

——电子地图多媒体数据的制作:

·多媒体数据的预处理,包括视频及音频的剪辑、图片的扫描、设计素材的收集。

·平面图形模版设计与制作,设计制作一系列风格相近的图像模版。

·根据电子地图软件的要求设计制作电子地图基本页面。

——电子地图专题信息数据的制作:包括专题资料的整理、分析与归类,在电子地图软件制作环境中采集专题点、线、面等目标信息,专题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审校。

——电子地图系统集成:

·在电子地图软件中建立图组、图幅、插图等。

·在电子地图软件中建立电子地图页面之间的联系。

·将页面中的空间目标与数据库进行关联。

·对系统在多种操作系统中进行功能测试。

——电子地图CD-ROM产品发布:主要包括电子地图的出版申请、母盘的制作和制作出版光盘等。

#地图集编制案例

第10章地理信息工程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案例

(1)简述空间数据库管理技术现状。

随着数据库技术的发展,空间数据库技术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文件数据管理模式,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是较为流行的解决方法,它是将复杂的数据类型作为对象放入关系数据库中,并提供索引机制和简单的操作,即在空间数据源之上增加一层软件(空间数据引擎)-空间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

(2)简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需求与设计。

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一般应包括数据入库检查、视图管理、查询检索、输入输出、数据分析、制图、分发服务、数据库维护、安全管理等。视数据库不同及应用需求不同,管理系统功能可做适当增删调整。

2.分析题

结合案例,描述DLG数据建库的技术流程。

数据建库实施流程一般包括入库前的数据整理、数据预入库、数据处理与修改、元数据整理、数据正式入库及数据库功能开发几个步骤。

——数据整理:有数据生产单位提交的1:5万矢量数据是6o高斯分带投影数据,入库时需要将数据投影转换到地理坐标;另外,生产数据中部分层中属性项的名称为中文,为了统一,入库前需要将中文名称更改为英文名称。

——数据预入库:按照数据库整体结构的设计,按百万图幅范围将生产数据按照数据的存储要求入库到相应的数据层,这期间数据不做任何处理;产生的临时数据库供下一步的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与修改:由于在产生临时数据库时矢量数据是按照图幅为单元存放的,在临时数据库中虽然同一类要素存放在同一个数据集中,但是在图幅接边外可能会存在要素目标的断线,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线要素要将要素在图幅分割处进行连接使其连续;对于面要素要讲由于图幅分割而生产的多个目标进行合并生产一个目标。另外。对于公路网、铁路网、行政区划等,要将对应的原始数据进行重新整合生成。

——元数据整理:DLG数据的元数据是按图幅为单位以文件方式进行组织的,该流程需要将元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并将文本格式转换为关系表形式,以利于元数据的入库。

——数据正式入库:把经过处理、符号数据库设计要求的数据进行正式入库,形成正式的数据库成果。

——数据库功能开发:根据数据库功能设计,开发出一套方便对DLG数据库进行管理的功能模块。

#专题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案例

(1)土地专题空间数据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这些数据如何获取?

土地专题空间数据主要有如下几类。

——地籍数据:一般有地籍图转化而来。

——规划数据:通过对规划图纸扫描矢量化获得。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通过扫描矢量化或影像解译获得。

——房地产数据:通过扫描矢量化或实地调查获得。

——行政区划数据:通过地籍图或扫描矢量化获得。

(2)土地信息专题数据库设计要遵照哪些原则?

土地信息专题数据库设计原则如下:

——要符合数据库的设计标准,用词准确、逻辑严谨、做到逻辑性强,用词禁忌模棱两可,防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标准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

——应与现有的国家土地信息标准、土地信息行业标准等保持一致,应与有关行业法规与文件相协调,避免矛盾,同时,不同部分之间应相互协调一致、专业名词和术语应保持唯一。——应遵循现有的国家测绘行业相关空间信息标准。

——考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且易于被其他标准所引用。

——应考虑更新、扩展和延伸的要求,为将来技术发展提供框架和发展余地,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而进行充实和修订。

(3)简述建立共享数据库的基本流程。

建立共享数据库要解决以下问题:

——共享数据库需求调查和分析。

——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实际分为需求分析、概念设计、数据库物理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确定共享数据库的管理组织、使用连接服务的管理体制。

——解决数据库内容的异质性,包括模式层的异质性和数据层的异质性。

(4)元数据的作用是什么?建立元数据库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元数据是用于建立、管理、维护和使用数据的仓库。元数据是用于存储元数据的地方,

元数据库最好选用主流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CWM标准。一个元数据库还包含那些用于操作和查询元数据的机制。建立元数据库的主要好处是提供了统一的关键数据结构和业务规则,易于将企业内部的多个数据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整个数据仓库环境中,元数据管理工具可以从各个数据仓库组建中收集元数据,在整个数据仓库环境中,元数据管理工具可以从各个数据仓库组件中收集元数据,存储到元数据库中,然后向业务用户传递和展示正确的信息。元数据库保证了数据仓库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为企业进行数据质量管理提供了数据依据。

建立元数据库的主要原则如下。

——以现有标准为基础。

——对现有标准进行扩展。

——将数据库中含有的多种资源分解细化。

——对现有标准中存在而数据库中没有的字段,按现有标准进行增补。

——对于现有标准中未曾提及的资源自定义其元数据。

#应用系统开发案例

1.计算题

在上述案例中假设:应用系统中平均每个功能模块开发费用为7万元,1名工程师需要10个工作日完成;系统集成费用为9万元,1名工程师需要12个工作日完成;系统功能完善与修改费用为8万元,1名工程师需要11个工作日完成,要求全部软件编程实现工作3个月内完成。请进行下列计算。

(1)所需要的软件开发和系统研制经费。

本系统共包括21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开发费用为7万元,合计为147万元。加上系统集成费用9万元,系统功能完善与修改费用8万元,系统研制费用合计为147+9+8=164万元。(2)所需要投入的软件编程人员。

1名工程师完成项目所需时间为21×10+12+11=233个工作日。

每月按22.5个工作日计算,共需要233/22.5=10.36个月。

整个任务要在3个月内完成,所以需要投入的软件编程人员为10.36/3=4人。

2.简答题

(1)简述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总体思路。

按照一般性原则,GIS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基本上从数据库与专业应用功能两方面来考虑。

数据库设计主要包括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存储设计、元数据设计等。从概念上讲数据库由基础地理数据、专题空间数据、多媒体数据共3部分构成,它们的数据源、类型、格式都是多样的,需要一个能够有力管理这些复杂数据的数据库逻辑模型。目前在GIS应用中多采用二维表的关系模型,将数据按照数据集、数据区这3个逻辑单元进行组织与存储。

专业应用功能的设计和实现,要紧紧围绕用户需求,针对实际管理的业务要求和工作流程,开展应用功能设计,同时包括系统运行的网络体系结构的设计。在统一标准体系、数据规则的前提下,将所有业务和问题集成到GIS平台上,进行统一存储、管理、关联,提供符合用户管理实际要求的专业化业务模块和各类业务综合分析功能。一般应包括基础数据管理、通用数据查询、桌面业务处理、机助专题制图、辅助分析决策、动态数据交换、网络信息发布、运行维护管理共8大功能模块。

(2)简述C/S网络结构下的GIS开发方法。

C/S网络结构下的GIS应用系统一般都要求具有较强的GIS分析和查询功能。在C/S 网络结构下GIS的开发主要采用COM组件技术实现。

组件(COM)技术在GIS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主要的GIS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组

件产品,如Esri公司的ArcObjects、ArcEngine、MapInfo公司的MapX等。VB、VC、Delphi 等支持COM标准的可视化集成开发环境都支持组件式GIS开发方式。目前,常用的组件GIS开发以ArcEngine较多。

ArcEngine的开发主要依赖于ArcGIS产品体系中所提供的若干类和接口,这些类和接口分别封装在20多个ArcGIS库文件中。在开发时只需要找到对应接口,并熟悉接口调用,即能实现所需GIS功能。

(3)简述本系统运行的网络体系结构。

为适应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多用户使用系统的特点,并考虑系统中部分数据属于保密信息的情况,系统应分别采用C/S和B/S两种分布式模式,以适应并支持局域网和城域网两种网络环境。系统管理工作在内部的局域网采用C/S架构完成,具备数据入库、操作与查询功能的客户端层构成客户端,,空间数据引擎与数据库构成服务器端;在全用户范围的城域网内采用B/S架构,仅能浏览、查询、检索空间数据库的客户端层构成浏览器端;空间数据引擎、WebGIS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构成服务器端。

3.分析题

根据该项目的实际特点和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设计分析系统开发与运用的软硬件环境。

系统开发与运行的软硬件环境如下。

——软件环境:

·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2000系列或Windows XP操作系统,其中服务器可采用Windows Server 2000或UNIX操作系统。

·数据库可采用SQL Server或Oracle数据库。

·GIS平台可在ArcGIS或国产优秀GIS软件任选一种。

·系统开发语言可选Visual C、Delphi、Visual Basic或.NET。

·办公软件采用Office 2003或Office 2010 。

——硬件环境:

·数据存储设备可以采用光通道磁盘阵列,通过光钎交换机与数据服务器相连。

·数据备份设备可采用磁带机(20G或40G容量磁带)。

·服务器采用1台4CPU以上的服务器,兼作数据服务器和GIS服务器。

·客户端不用特别要求,选用一般主流微机即可。

·其他外设可以配置A0幅面绘图仪、A0幅面扫描仪、打印机等。

#系统部署与集成案例

(1)本系统部署的基本单位及其构成是什么?部署模式主要分为哪几类?

本系统部署的基本单位是数据中心的基础单元,从而实现数据与功能的集中管理。一个数据中心基础单元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功能仓库(集中管理功能中间件、流程库)。

——数据仓库(集中管理文件、数据库、空间数据库)。

——资源目录服务器。

——数据交换服务器。

——GIS应用服务器。

——Web服务器。

——负载均衡调度服务器。

——用户。

数据中心在局域网或专用网上的部署主要有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这3中部署模式。——集中式部署模式:在每一层资源管理部门或组织中建立多个完整的数据中心基础单元,

层与层之间通过数据交换机制实现数据的更新。

——分布式部署模式:分布式数据中心是在资源管理或组织的基础层上,建立多个完整的数据中心基础单元,上层数据中心在逻辑上管理基础层的资源,实现分布式管理。

——混合式部署模式:它是结合集中式、分布式两种部署模式优点于一体的一种部署模式。上层在逻辑上管理下层数据资源、功能模块,在物理上管理下层汇集而来的数据,而下层独立管理自己的数据资源和功能模块。①②③④⑤⑥⑦.

(2)根据案例,介绍系统集成的内容、方式、步骤以及遵循的标准和规范。

本系统集成的内容主要有:①数据集成,实现各子系统管理和访问空间和非空间数据全面的共享;②功能集成,实现各子系统提供的专题功能仓库管理器的基础构件功能共享与集成管理;③模型集成,实现对各子系统提供的专用模型和模型仓库管理器提供的基本模型的共享与集成管理;④表示集成,主要为各子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表示形式和界面。

本系统集成方式分为:C/S模式(即客户端与服务器端模式)的系统集成、B/S模式(浏览器端与服务器端模式)的系统集成。

本系统集成步骤为:①需求分析阶段;②概要设计阶段;③详细设计阶段;④子系统的集成阶段;⑤集成测试;⑥系统测试。

系统集成遵循的标准和规范主要包括:①元数据仓库规范;②目录规则驱动规范;③工作流应用规范;④插件和组件规范;⑤功能插件注册规范;⑥数据中心URL定义规范;⑦数据中心中间件规范。

第11章导航电子地图制作

#导航电子地图外业调查案例

(1)简述导航电子地图数据的主要内容。

导航电子地图数据,主要实在基础地理数据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处理生成的面向导航应用的基础地理数据集,主要包括道路数据、POI数据、背景数据、行政境界数据、图形文件、语音文件等

(2)简述外业调查作业的主要工序。

导航电子地图外业调查作业流程如下:任务接收→情报收集处理→数据准备→根据影像预处理→人员培训→出工准备→现场采集→检查验收→成果提交。

(3)简述外业调查数据成果质量检查验收的主要内容及方式。

外业成果质量检查验收的主要内容如下:

——通过GPS轨迹确认作业区域内的所有道路数据是否都已经进行了调查采集。

——检查所有新采集的道路形状修改处与其周边的POI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

——对于多个作业区域的相邻街边处,检查确认道路数据的形状、属性街边是否正确;POI 数据是否存在采集重复的情况。

——确认生产任务书中要求拍照的复杂路口的照片是否拍摄完整,照片是否清晰可见。

外业成果检查验收的主要方式如下:

——作业员自查;

——组长抽查;

——接边检查;

——对于POI等检索类要素可以开展电话抽查。

#导航电子地图产品制作案例

第12章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

#在线地理信息数据集生产案例

(1)简述在线地理信息数据的主要形式。

在线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括:地理实体数据、地名地址数据、电子地图数据。

(2)简述电子地图数据处理的基本要求。

当前我国网络电子地图遵循的技术标准主要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数据规范》(CH/Z9011-2011)。该标准规定了网络服务电子地图数据的坐标系统、数据源、地图瓦片、地图分级及地图表达,适用与电子地图数据的制作、加工、处理、地图瓦片的制作以及地图瓦片文件数据的交换。

在电子地图数据生产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地图分级、地图表达以及地图瓦片规格与命名等。

(3)简述公众版在线地理信息数据的的位置精度要求、影像分辨率要求。

基于不同的网络环境和用户群体,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所使用的数据分为涉密版和公众版两类,其中公众版数据运行于互联网或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环境,须符合国家地理信息与地图公开表示有关规定,包括数据内容与表示、影像分辨率、空间位置精度共3个方面。

公众版数据的内容与表示需符合《基础地理信息公开表示内容的规定(试行)》(国测成发[2010]8号)、《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若干规定》(国测法字[2003]1号)、《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补充规定(试行)》(国测图字[2009]2号)要求。

(国测成发[2011]公众版数据的影像分辨率需符合《遥感影像公开使用管理规定(试行)》

9号)要求,即空间位置精度不得高于50m,影像地面分辨率不得优于0.5m,不标注涉密信息、不处理建筑物、构筑物等固定设施。

所有类型的公众版数据的空间位置均须符合《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补充规定(试行)》(国测图字[2009]2号)要求,即位置精度不高于50m,等高距不小于50m,数字高程模型格网不小于100m。

2.分析题

某区域内含2个城市,现有数据资源情况如下。

(1)覆盖全区域的1:1万数字地形图数据,现势性为2006年。

(2)覆盖A市建成区1:1000数字地形图数据,现势性为2010年。

(3)覆盖B市建成区1:500数字地形图数据,现势性为2008年。

(4)覆盖A、B两市郊区1:5000数字地形图数据,现势性为2009年。

(5)覆盖全区域的道路骨干网数据、POI数据,现势性为为2011年。

请根据上述数据资源情况做出该区域电子地图数据、地名地址数据生产方案,包括数据源利用方案、电子地图分级方案、地理实体数据内容方案等。

首先利用道路骨干网数据和POI数据对全区域1:1万、A市和B市郊区1:5000、A 市1:1000、B市1:500数字地形图进行更新,使所有数据集中的道路骨干网、POI的现势性都达到2011年。

然后利用更新后的数字地形图进行15~20级电子地图数据生产。其中,A市建成区使用更新后A市1:1000数据,B市建成区使用更新后B市1:500数据,A市和B市郊区使用更新后1:5000数据,其余区域使用1:1万数据。

在数据生产过程中,依据《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数据规范》(CH/Z9011-2011)进行内容提取、模型重构、规范化处理、一致性处理,然后依据公众版数据处理要求进行脱密处理,最后再根据电子地图分级(省级为15~17级、市级为18~20级)进行不同级别电子地图的内容组合、符号化表达、地图整饰、地图瓦片生产。

#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发布软件建设案例

(1)简述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发布系统的基本构成。

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发布系统包括在线服务基础系统、门户网站系统、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与控件库、在线数据管理系统等。

(2)简述地图浏览服务、地名查询服务、要素查询服务、空间分析服务应遵循的OGC规

工程测量案例分析(20200419203850)

工程测量案例 隧道控制测量案例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案例 变形监测案例 施工测量案例 市政工程测量案例 一、隧道控制测量案例 背景材料 在某新建铁路线上,已有首级控制网数据。有一隧道长10Km,平均海拔500m,进出洞口以桥梁和另外两标段的隧道相连。为保证双向施工,需要按GPS C级布设平面控制网和进行二等水准测量。 仪器设备:单、双频 GPS 各6台套、S3光学水准仪5台、数字水准仪 2台(0.3mm/Km)、2 秒级全站仪 3台。 计算软件:GPS 数据处理软件、水准测量平差软件。 分析要点: 建立隧道控制网的主要作用是保证隧道的正确贯通。隧道控制包括地面和洞内两部分。 原有地面控制点精度、点位不满足贯通要求时,建立隧道独立控制网。如点位不满足,则进行加密。平面控制网按GPS C级布设,每个洞口3个点,进洞点和方位点间要通视,如边长小于500 m 应设强制对中观测墩。高程为二等水准,每个洞口 2个点。 GPS控制网采用6台双频GPS观测,二等水准采用 2台数字水准仪分两组观测。 考试样题 单项选择题: 1.长度大于4Km的隧道地面平面控制测量优先采用( C )。 A.导线测量 B.三角形网测量 C.GPS测量 2.二等水准测量往返测高差不符值为( A )。 A.4√K B.6√K C.8√K 简答题: 1.在控制测量观测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资料收集、现场踏勘、选点埋石、方案设计。 2.为满足工程需要,应选用哪些仪器进行测量?

采用6台双频GPS接收机和2台数字水准仪。 3.最终提交的成果应包括哪些内容? (1)技术设计书 (2)仪器检验校正资料 (3)控制网图、点之记 (4)控制测量外业观测资料 (5)控制测量计算及成果资料 (6)所有测量成果及图件电子文件 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案例 背景材料: 某水库规划为城市供水,需进行水库地区地形测量。测区面积 15Km2,为丘陵地区,海拔高50~120m。山上灌木丛生,通视较差。需遵照《城市测量规范》1︰1000地形图,工期 60 天。 已有资料:国家二等三角点 1 个、D 级GPS点 1 个,国家一等水准点 2 个。作为平面和高程控制起算点。 坐标和高程系统、基本等高距、图幅分幅:采用54北京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基本等高距 1.0m。50×50矩形分幅。 提交成果资料: (1)技术设计书 (2)仪器检验校正资料 (3)控制网图 (4)控制测量外业观测资料 (5)控制测量计算及成果资料 (6)地形图 (7)所有测量成果及图件电子文件 分析要点: 地形图基本内容: 数学要素包括比例尺、坐标格网、控制点坐标等。地形要素包括各 种地物(以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表示)、地貌(以等高线表示)。图内注记要素和图廓整饰要素。 碎部测量: 碎部测量是以控制点为基础,测定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并绘制成地形图。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案例

最新工程测量案例分析资料

工程测量案例 ●隧道控制测量案例 ●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案例 ●变形监测案例 ●施工测量案例 ●市政工程测量案例 一、隧道控制测量案例 背景材料 在某新建铁路线上,已有首级控制网数据。有一隧道长10Km,平均海拔500m,进出洞口以桥梁和另外两标段的隧道相连。为保证双向施工,需要按GPS C级布设平面控制网和进行二等水准测量。 仪器设备:单、双频 GPS 各6台套、S3光学水准仪5台、数字水准仪 2台(0.3mm/Km)、2 秒级全站仪 3台。 计算软件:GPS 数据处理软件、水准测量平差软件。 分析要点: 建立隧道控制网的主要作用是保证隧道的正确贯通。隧道控制包括地面和洞内两部分。 原有地面控制点精度、点位不满足贯通要求时,建立隧道独立控制网。如点位不满足,则进行加密。平面控制网按GPS C级布设,每个洞口3个点,进洞点和方位点间要通视,如边长小于500 m 应设强制对中观测墩。高程为二等水准,每个洞口 2个点。 GPS控制网采用6台双频GPS观测,二等水准采用 2台数字水准仪分两组观测。 考试样题 单项选择题: 1.长度大于4Km的隧道地面平面控制测量优先采用( C )。 A.导线测量 B.三角形网测量 C.GPS测量 2.二等水准测量往返测高差不符值为( A )。 A.4√K B.6√K C.8√K 简答题: 1.在控制测量观测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资料收集、现场踏勘、选点埋石、方案设计。 2.为满足工程需要,应选用哪些仪器进行测量?

采用6台双频GPS接收机和2台数字水准仪。 3.最终提交的成果应包括哪些内容? (1)技术设计书 (2)仪器检验校正资料 (3)控制网图、点之记 (4)控制测量外业观测资料 (5)控制测量计算及成果资料 (6)所有测量成果及图件电子文件 二、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案例 背景材料: 某水库规划为城市供水,需进行水库地区地形测量。测区面积15Km2,为丘陵地区,海拔高50~120m。山上灌木丛生,通视较差。需遵照《城市测量规范》1︰1000地形图,工期 60 天。 已有资料:国家二等三角点 1 个、D 级GPS点 1 个,国家一等水准点 2 个。作为平面和高程控制起算点。 坐标和高程系统、基本等高距、图幅分幅:采用54北京坐标系和1956年黄海高程系。基本等高距1.0m。50×50矩形分幅。 提交成果资料: (1)技术设计书 (2)仪器检验校正资料 (3)控制网图 (4)控制测量外业观测资料 (5)控制测量计算及成果资料 (6)地形图 (7)所有测量成果及图件电子文件 分析要点: 地形图基本内容: 数学要素包括比例尺、坐标格网、控制点坐标等。地形要素包括各种地物(以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表示)、地貌(以等高线表示)。图内注记要素和图廓整饰要素。 碎部测量: 碎部测量是以控制点为基础,测定地物、地貌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并绘制成地形图。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案例

工程测量(测绘案例分析)

1.地形图的地形要素指什么?等高线有什么特性? 地形要素包括各种地物(以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表示)、地貌(以等高线表示)。图内注记要素和图廓整饰要素。等高线特性有: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高程都相等;等高线是闭合曲线;除了陡崖和悬崖处之外,等高线既不会重合,亦不会相交;等高线与山脊线和山谷线成正交;等高线平距的大小与地面坡度大小成反比。 2.图根平面控制点测量常用哪些方法?简要叙述一种图根平面控制测量的作业流程。 图根平面控制点测量常用图根导线测量或GPS RTK测量,确定图根点坐标。图根导线测量的作业流程:收集测区的控制点资料;现场踏勘、布点;导线测量观测;导线点坐标计算;成果整理。 3.解释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含义。 检查验收的主要依据是技术设计书和国家有关规范。遵循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原则,测绘生产单位对产品质量实行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过程检查是在作业组自查、互查基础上由项目部进行全面检查。最终检查是在全面检查基础上,由生产单位质检人员进行的再一次全面检查。验收是由任务委托单位组织实施或其委托具有检验资格的机构验收。验收包括概查和详查,概查是对样本以外的影响质量的重要质量特性和带倾向性问题的检查,详查是对样本(从批中抽取5~10%)作全面检查。 三、变形监测案例 背景材料 工程概况: 某地铁将通过正在施工的住宅小区工地,工地地质条件差。目前工地基坑开挖已完成,正进行工程桩施工。住宅小区周边较大范围内地面有明显沉降。 地铁采用盾构施工,从工程桩中间穿过,两者最近距离1.7~1.8 m。地铁施工可能引起周边土体、工程桩位移和周边地面、建筑物沉降。 基于上述考虑,在采取相关的加固工程措施的同时,应进行变形监测,确保周边建筑物安全。 变形监测实施技术方案编制依据: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建筑变形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城市测量规范》、《建筑工程设计手册》、该工程相关图纸。 变形监测项目和测点布置: ⑴周边建筑物、地面(管线)沉降测量。 在监测范围内,根据到地铁隧道的远近,在每栋楼分别布设2~12个基础沉降测点和1~4个地面沉降测点;在基坑南侧管线位置布设8个地面沉降测点;在隧道与止水幕墙交叉的2个位置各布设6~8个地面沉降测点。总共布设沉降测点165个。 ⑵基坑止水幕墙顶部位移和沉降测量。 在基坑止水幕墙顶部共布设21个位移和沉降测点,间距15~30m。 ⑶工程桩顶部水平位移测量。 在隧道两侧的82条工程桩中选择20条桩,在其桩顶布设水平位移测点。 变形监测方法: 沉降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建立高程基准点,埋设6个水准测量基准点,线路长25Km。沉降观测按三等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1.0mm。水准测量采用精密水准仪观测。 水平位移观测按二等水平位移标准建立基准网,共布设12个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测角中误差1.8″。采用精密全站仪用极坐标法施测变形点的位移,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3mm。 变形监测频率: 监测时间6个月,分三个阶段:地铁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由于监测时间短,基准网不进行复测。测点在初测后,按其变形速度确定监测频率。变形速度 w,当 w>10mm/d 每天2次,当5

测绘案例分析汇总

一.某房产测绘公司承接了某区房产测绘工程,共有建筑45栋,规划建筑面积约320000m2,包括独栋、联排、住宅、多功能综合楼等。具体工作包括房产调查、房产要素测量、房产图绘制、房产面积量算、房产分户测量以及成果资料的检查与验收。已有资料:本测区已有控制成果资料,项目房屋用地文件,各建筑的规划审批、验收文件、各建筑的设计文件,各建筑的房屋预售文件等。 1.本项目房产调查的内容有哪些?:房屋调查包括房屋调查和房屋用地调查。房屋调查的内容。房屋坐落,产权人,产别,层数,所在层次,建筑结构,建成年份,用途,墙体归属,权源,产权纠纷和他项权利情况以及绘制房屋权界线示意图.房屋用地调查的内容包括用地坐落、产权性质、登记、税费、用地人、用地单位所有制性质,使用权来源,四至,界表,用地用途分类,用地面积和用地纠纷等基本情况以及绘制用地范围略图。 2.调查时,房屋测量草图的内容有哪些?:房屋测量草图的内容。房屋外墙及分隔墙,房产分区号,丘号,撞号,层次及房屋坐落,加绘指北方向线,住宅楼单元号,室号,室内净空边长,墙体厚度,室内墙体凸凹部位在以上如柱垛,烟道,垃圾道,通风道等均应表示,有固定设备的附属用房如厨房,卫生间,电梯间等边长及注记。 3.房屋面积测算的内容有哪些?:房屋面积测算的内容,房屋使用面积,房屋套内建设面积,共有建筑面积的计算与分摊,房屋产权面积. 4.房产要素测量检查的内容有哪些?:房产要素测量检查的内容,测量的要素是否齐全,准确,对有关地物的取舍是否合理是否逐撞测绘,不同产别,不同建筑结构,不同层数的房屋是否可分别测量,独立成撞的房屋是否以房屋四面墙体外侧为界测量,毗连房屋墙体,是否在房屋所有人指界下,区分自由,共有或借墙,以墙体所有权范围为界测量,房屋边长丈量部位是否准确,分户房屋权界线划分是否正确,房屋附属设施测量中,各房屋特征部位,附属设施是否按标准规定实施。

针对地铁施工测量重大质量 事故案例分析

针对地铁施工测量重大质量事故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就针对多个地铁施工测量重大质量事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共同进步。 关键词:地铁施工;施工测量;事故 一、事故概况 1、工程概况 该项目是广州地铁3号线北延段广州大道北南方医院站,该车站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单用明挖基坑施工,发现测量事故时,连续墙已经完成100多米。 1.1测量事故起因 2008年6月,改项目部进场,由地铁公司(业主)、监理参与,施工单位接收了业主第三方测量单位提供的首级控制点,测量组利用控制点支点放线施工,项目部发现连续墙平面位置与设计不符,经总公司派出的测量人员复测发现连续墙有偏位,最大水平偏位80cm。 2、事故调查经过 事故发生后,随即要求该项目所有施工立即停工,并通过业主第三方测量队赶赴施工现场,经测量人员详细联测检查,确认“偏差80cm”的测量事故。经仔细查看项目部测量施工放线记录,发现项目部测量放线所采用的控制点都是用支点完成的,并且连续支点测四次,没有和业主第三方测量队交的控制点进行附合导线测量,放线支点X、Y值最大相差67cm。 3、事故带来的启示及规避措施 3.1首先必须按业主要求对导线控制点及水准点进行复测,同时进行必要的加密,规范见《城市轨道交通测量规范》3.1.4,车站施工控制点必须有三个点以上,加密必须是附合水准加密、附合或闭合导线加密。 3.2.现场测量放线必须三个控制点,包括测站点、后视点和检测控制点。 二、洞门施工测量案例分析 1、工程事故概况 某地铁项目部有两个车站,两个中间风井,一个岔口及三个区间组成。出现事故的是其中一个车站,到达洞门已经完成钢筋绑扎。经过复测发现洞门水平偏差达15cm,高程偏差达12cm之多。 2、事故原因分析

施工测量案例题

施工测量 一、单选题 【例题】测量工作中,观测记录的原始数据有误,一般采取()方法修正。 A.擦改 B.涂改 C.转抄 D.划线改正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施工测量主要内容与常用仪器。测量记录应使规定填写并按编号顺序保存。 测量记录应做到表头完整、字迹清楚、规整,严禁擦改、涂改,必要可斜线划掉改正,但不得转抄。 参见教材P191。 【例题】采用水准仪测量工作井高程时,测定高程为3.460m,后视读数为1.360m,已知前视测点高程为3.580m,前视读数应为()。 A.0.960m B.1.120m C.1.240m D.2.000m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施工测量主要内容与常用仪器。水准仪测量应遵循公式:后视点高程+后视读数=前视点高程+前视读数,即前视读数=3.460m+1.360m-3.580m=1.240m。参见教材P192。 【例题】关于施工平面控制网的说法,不符合规范规定的是()。 A.坐标系统应与工程设计所采用的坐标系统相同 B.当利用原有的平面控制网时,应进行复测 C.场地大于1km2时,宜建立一级导线精度的平面控制网 D.场地为重要工业区时,宜建立二级导线精度的平面控制网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场区控制测量。场地大于1km2或重要工业区,宜建立相当于一级导线精度的平面控制网。参见教材P198。 【例题】竣工总图编绘完成后,应经施工单位()审核、会签。 A.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 B.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 C.总监理工程师 D.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竣工图编绘与实测。竣工总图编绘完成后,应经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核、会签。参见教材P200。 【例题】应将场区设计或合同规定的永久观测坐标及其初始观测成果,随竣工资料一并移交()。 A.建设单位 B.监理单位 C.质量监督机构 D.设计单位 『正确答案』A

学习情境七施工测量综合实训案例分析题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课程习题-案例分析题 学习情境七(施工测量综合实训) 1、用钢尺分别丈量了MN 、AB 两段直线的水平距离,MN 间的往测距离为93.756m ,返测距离为93.760m ;AB 间的往测距离为430.237m ,返测距离为430.253m 。则这两段距离哪一段的丈量结果更为精确?为什么? (10分) 【解】 (1)直线MN 量距的相对误差K 为: 23439 1004.0758.9311==?=D D K 平 (2)直线AB 量距的相对误差K 为: 26890 1016.0245.43011==?=D D K 平 (3)因为直线AB 量距的相对误差小于直线MN 量距的相对误差,所以AB 段距离的丈量结果更为精确。 2、设A 、B 两点的坐标为x A =532.87m ,y A =432.87m ,x B =600.28m ,y B =361.04m ,现欲测设P 点,P 点的设计坐标为x P =750.00m ,y P =400.00m ,试计算在B 点用极坐标法测设P 点的测设数据。 【解】 532.87600.2867.41BA A B X X X ?=-=-=- 432.87361.0471.83BA A B Y Y Y ?=-=-= 071.83arctan 180arctan 18013310'55''67.41 BA BA BA Y X α?=+=+=?-

2750600.28149.72BP P B X X X ?=-=-= 400361.0438.96BP P B Y Y Y ?=-=-= 038.96arctan arctan 1435'10''149.72 BP BP BP Y X α?===? 后视A 点,盘左放样,顺时针旋转角: 0003601435'10''36013310'55''24124'15''BP BA βαα=+-=+-= 放样距离: 154.706l === 3、某建筑场地上有一水准点BM5,其高程为128.416m ,欲测设高程为 129.000m 的室内0±标高,设水准仪在水准点所立标尺上的读数为1.246m ,试计算前视应读数并说明测设步骤。 【解】 (1)根据水准仪器在后视点的读数则计算出视线高程H 视和前视应有的读数b 应: m a H H BM 662.129246.1416.1285=+=+=视 m H H b 662.0000.129662.129=-=-=设视应 (2)测设步骤说明: ①安置水准仪于水准点BM5和木桩A 点之间,读取水准点BM5上的读数为 1.246m ; ②计算出前视应有读数为0.662m ; ③将水准点靠在木桩A 的一侧上下移动,当水准仪水平视线读数恰好为 m b 662.0=应时,在木桩侧面沿水准尺底边画一横线,此线就是室内设计标高(高程为129.000m )的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