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营养不良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5.肌肉活检可见肌纤维肿胀或萎缩、变性,大量脂肪和结缔组织增生。
西医诊断依据
典型的肌营养不良症可以根据①隐袭起病,进行性进展的肢体近端肌无力和肌肉萎缩;②发病年龄;③阳性的家族病史;④血清酶学检查的异常;⑤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⑥肌肉组织活检的典型改变。
拚音
JINXINGXINGJIYINGYANGBULIANGZHENG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神经肌肉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病因不明的,遗传性、进行性肌肉疾病。临床上以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为其主要特征。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目前,对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理尚不甚清楚。大体上有血管性、神经源性、膜性等多种学说。然而,无论何种学说均有其支持点和不支持点。但是,无论何种类型的肌营养不良症的发生均与遗传有关。假性肥大型的发生是由X染色体的短臂上XP21一XP223序列的基因缺陷所引起的病人细胞膜功能障碍,使大量游离的Ca++、高浓度的细胞外液和补体成分进入肌纤维内,导致肌细胞内蛋白质的释放和补体的激活,从而使肌原纤维断裂、坏死和巨噬细胞对这些坏死组织的吞噬、清除。良性假性肥大型的发生是由Rc8DNA XP21一223和L1、28 DNA序列之间的基因异常所致的。
另外,还有一组病人常在5~25岁期间起病,临床表现与假性肥大型相似,但病情进展较慢,多数病人在起病后15~20年才不能行走,较少累及心脏,预后较好。临床上称之为良性假性肥大型(Becker型)。
2.肢带型本型病人多在10~30岁之间起病,性别差异不明显,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亦有散发的。首发症状常为上楼困难或举臂不能过肩。病变主要累及骨盆带及肩肿带肌,初起肢体肌无力和萎缩常不对称,经过相当时间后两侧就无明显差异。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按摩疗法等,帮助 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和功能
言语治疗:针对言语障碍患者,帮助恢复言语 功能
职业治疗:针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的患者, 提供辅助器具和训练,帮助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心理治疗:针对心理障碍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和辅导,帮助患者适应疾病和康复过程
2
护理措施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体重、身高、
血常规等指标,了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预后情况
01
预后较差,多数患者在20-30岁之间失去行走能力
02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03
定期体检和康复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肢带型肌营养 不良症
演讲人
目录
01. 治疗方法 02. 护理措施 03. 预后及预防
1
治疗方法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 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药物治疗
皮质类固醇:如泼尼松,可减轻症状,但长 期使用有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可抑制免疫系统, 减轻症状
理压力
01
02
03
04
定期进行身体 检查,监测病
情变化
2020
定期进行康复 治疗,改善生
活质量
2022
谢谢
抗肌萎缩蛋白药物:如依达拉奉,可改善肌 肉功能,但价格昂贵
基因疗法:如AAV基因疗法,可改善肌肉功 能,但尚在研究阶段
物理治疗
运动疗法:通过锻 炼增强肌肉力量和
耐力
肌营养不良

Becker型肌营养不良
• 发病年龄:相对较晚,5岁以后发病,轻症 30岁以后起病,60岁时仍能行走 • 临床表现以四肢近端的肌肉无力 • 少数患者伴随腓肠肌肥大, • 50%死于心脏疾病,平均死亡年龄45岁。
三、辅助检查
• 血清酶学: 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明显升高— 最有价值和普遍使用的辅助检查方法(肌酶升高 的程度与病情的严重性无关) • 肌电图: 运动单位电位波幅低、时限短,出现自发电位; 随病情进展,最终成为电静息状态
治 疗
• • • • • 饮食 物理康复治疗 心肌病治疗 糖皮质激素 基因治疗
遗传咨询
DMD为X连锁隐形遗传疾病。先证者的 同胞患该病的几率取决于母亲是否为携带 者。对有可能是携带者的母亲来说,如果 家系成员中DMD基因已知,或已建立连锁 分析,可以进行产前诊断。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概 述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类由基因缺陷导致 的原发性进行性骨骼肌疾病,以持续进展 的肌萎缩、肌无力为临床特征。 • 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隐性,X连锁遗传
临床分型
依据遗传方式、最先受累肌群、发病年龄 • • • • • • 假肥大型Duchenne和Becker型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SHD)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 Emery-Dreifuss型营养不良 远端型肌营养不良 眼肌型肌营养不良
• DMD是X连锁隐性遗传病。男性发病,女性携带 基因。 • 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短臂2区1带,并证明主要 是基因缺失。 • 基因表达产物是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 Dp)。Dp位于肌细胞内的肌浆膜的内面,具有稳 定细胞膜作用。
• DMD患儿由于基因缺失导致Dp表达缺乏, 引起细胞膜结构缺陷,是本病的主要病因。 • Duchenne型肌肉内Dp缺失,进而引起肌细 胞的慢性变性,肌收缩时出现纤维撕裂。 • Beker型肌肉内Dp分子数目减少,故尚有部 分功能。
中西医诊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良方

中西医诊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良方【概述】本组疾病为原发性肌肉变性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大多有家族史。
临床特征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肌肉萎缩,个别类型尚有心肌受累。
根据遗传方式、发病年龄、萎缩肌肉的分布、病程和预后,可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痿证的范畴。
痿证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的一种病证,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及行走者较为多见。
根据其发病原因、部位及临床表现不同,又有皮痿、肌痿、筋痿、肉痿、骨痿“五痿”之称。
多见于温热病中或热病后期,邪热灼伤阴液,筋脉失于濡养;或因湿热浸淫筋脉肌肉,而弛纵不用或因体虚久病,肝肾亏虚,精血不足,不能濡养肌肉筋骨或瘀阻脉络等因而成。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本组疾病虽均为遗传性疾病,但遗传方式各不相同。
其中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病因学研究比较深入,近年来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早在80年代初期已确认本病的基因位点在于Xp21上。
以后的研究证明此基因所编码的蛋白系一种细胞骨架蛋白,称为抗肌萎缩蛋白,分布于骨骼肌和心肌的细胞膜上,起支架作用,可保护肌膜抵抗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而不致受损。
患者因基因缺陷而肌细胞内缺乏Dys,造成功能缺失而发病。
二、中医病因病机(一)肺热伤津由于正气不足,感受温热毒邪,高热不退,或病后余邪未尽,低热不解,肺受热灼,津液耗伤筋脉失于濡润,导致手足痿弱不用,而成痿证。
此即《素问·痿论篇》所说:“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也。
”(二)湿热浸淫久处湿地,或冒雨露,感受外来之湿邪,湿留不去,郁久化热;或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或嗜酒,或多食辛辣,损伤脾胃,湿从内生,蕴湿积热。
以致湿热浸淫筋脉,影响气血的运行,使筋脉肌肉弛纵不收因而成痿。
如《素问·痿论篇》说:“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
”(三)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津液气血资生之源。
如素体脾胃虚弱或因病致虚,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津液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筋脉失养,渐而成痿。
DTI评估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严重程度的初步研究

Duchenne 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dystrophy ,DMD )是儿童最常见的X -连锁隐性遗传性肌肉疾病,其临床特点为四肢骨骼肌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1]。
早期受累肌肉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限性水肿,晚期肌肉及肌间隙内可见脂肪浸润,肌纤维变细、减少,最终肌肉相应收缩功能丧失。
患儿多在2~5岁时因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升高而被发现,12岁左右丧失独立行走能力,20~30岁因心肺功能衰竭而死亡[2]。
DOI :10.3969/j.issn.1672-0512.2024.01.019 [基金项目] 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项目(SZSM202011005);广东省深圳市科创委基金资助项目(JCYJ20230807093815031);深圳市儿童医院疑难疾病精准诊治攻关项目(LCYJ2022092)。
[通信作者] 李志勇,Email :*************。
DTI 评估Duchenne 型肌营养不良症严重程度的初步研究陈太雅1,2,胡颖熠1,2,黄 杨2,3,方雪琳2,3,王景刚4,方佃刚2,路新国5,李志勇21.中国医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2.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放射科,广东 深圳 518038;3.汕头大学医学院,广东 汕头 515041;4.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广东 深圳 518038;5.广东省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广东 深圳 518038[摘要] 目的:探讨DTI 评估Duchenne 肌营养不良症(DMD )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
方法:28例DMD 患儿均行大腿肌肉常规MRI 和DTI 检查,测量右侧大腿14块肌肉(臀大肌、阔筋膜张肌、股外侧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股直肌、缝匠肌、长收肌、大收肌、股薄肌、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长头、股二头肌短头)的各向异性分数(FA )值、ADC 值。
根据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FM )评价患儿运动功能,并分析各肌肉FA 值、ADC 值和14块肌肉平均FA 值、ADC 值与MFM 总评分的相关性。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肌营养不良症状:以肌萎缩来诊者居多,其实这时患者常 可发现肌强直,详细询问很多病人在2-3年前已有肌强直。 有报告1/3病人以肌强直来诊。主要症状为肌无力和肌萎 缩,开始表现手和足的无力、萎缩,特别是足背屈和腕关 节无力,进展缓慢,逐渐发展至面肌、咬肌、颞肌和胸锁 乳突肌。
A.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
➢ 也称为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 1868年首先由Ducheme等人详细描述,它在肌营养
不良中患者最多,发病率为10万人中有3-5个患者 , 北京1961-1973年出生的男孩3379人中有一人 患病。 ➢ 主要影响男性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目前已明确DMD 基因位点在Xp21染色体上
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分类
➢从临床来看,至少有9种类型:Duchenne型假肥大型肌营养 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Becker型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BMD)、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a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dystrophy,FSHD;也称Landouzy-Dejerine型肌营 养不良症)、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imb-gridle muscular dystrophy,LGMD)、Emery-Dreifuss型肌营养不良症 (Emery-Dreifuss muscular dystrophy,EDMD)、先天性肌 营养不良症(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y,CMD)、眼咽 型肌营养不良症(oculopharyngeal muscular dystrophy)、 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distal muscular dystrophy)和强直性 肌营养不良症(myotonic muscular dystrophy)。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治疗方法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治疗方法
性肌营养不良是指男性因多种原因导致肌肉增长不良或无法正常发育。
治疗方法根据病因的不同可能会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1. 营养补充:增加蛋白质和卡路里的摄入,以帮助肌肉生长。
可通过增加摄入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鱼、乳制品和豆类),或服用蛋白质补充剂来实现。
2. 运动训练:进行合适的力量训练和肌肉锻炼,以刺激肌肉增长。
可以咨询专业的运动教练或体育医学专家,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
3. 药物治疗: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使用药物来增加肌肉质量和促进肌肉发育。
但一般情况下,药物治疗并不是常规的选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遵循合理的用药原则。
4. 病因治疗:如果性肌营养不良是由于潜在的疾病或药物引起的,需要先治疗或停用引起病因的药物,以改善肌肉增长问题。
5. 心理支持:性肌营养不良可能对个体的心理造成影响,导致自尊心和自信心下降。
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这些情绪和心理压力。
请注意,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并且具体的治疗方法应根据个体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决定。
如果怀疑自己有性肌营养不良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进行综
合评估和诊断。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病理—dystrophin免疫组化
临床表现
一、Duchenne型(DMD) 1.最常见类型:2/3有家族史,1/3为新发突变 2.早期特点:运动发育较正常儿童晚;步态蹒跚,不
能跑步,常无故摔倒;在患其他疾病或查体化验时 无意中发现血清肌酶升高 3.因骨盆带肌力弱患儿在3~5岁时症状逐渐明显, 不能跳跃、奔跑,上楼困难。行走姿势异常,腰 椎过度前凸,骨盆向两侧摆动,呈典型的鸭步。 4. Gower征:特征性表现 5. 假性肥大:腓肠肌
治疗
• 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 适当锻炼,合理营养,采取物理治疗和矫形治疗
以纠正骨关节畸形,防治关节挛缩,对尽可能长 地保持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 加强呼吸锻炼,改善呼吸功能和心脏功能,对防 治呼吸和心力衰竭,较长时间维持生命有一定意 义。 • 心理治疗,使患者和家庭保持积极的态度也非常 重要。 • 近年来主要研究的治疗方向为基因治疗、干细胞 移植、成肌细胞移植、新的治疗药物探索。
蛋白
Xp21
XR
Xq28
XR
Dystrophin
Emerin
分子量 (kd)
400 34
LDMD1A
5q31
AD
LGMD1B
1q11-21
AD
LGMD1C
3p25
AD
LGMD1D
7q
AD
LGMD1E
?
AD
LGMD2A
15q15
AR
LGMD2B/Miyoshi 2p13
AR
Myopathy
LGMD2D
43
-Sarcoglycan
3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有这些动作均由于骨盆带肌 肉无力,萎缩,并波及髋、膝关
节和足部的伸肌之故。随后病情发 展累及肩胛带及上臂肌群则两臂不 能上举。
某些受累肌肉由于肌纤维被结缔组 织和脂肪所替代而变得肥大坚实, 称为"假性肥大"80%的"假性肥大 "发生于腓肠肌,亦可见于肢体近 端肌肉如股四头肌及臂肌。
与下肢病变同时或较晚出现肩、臂 肌群的力弱,若前锯肌、斜方肌与 菱形肌虚弱无力,则举臂时肩胛骨 游离、内侧远离胸壁,宛如鸟翼, 称翼状肩胛。
治疗
为保持肌肉功能及预防挛缩,进行 适度运动甚为重要,不宜久卧床上。 对症治疗包括肌肉、关节的被动运 动和按摩并防止并发症。按摩可保 持并增进肌力,有的晚期病例则需 矫形外科治疗。
由于疾病是渐进性地恶化,早期予 以各种支架辅助治疗,防止和延缓 肢体关节的挛缩变形,因此在以上 基因及细胞疗法尚未显著突破之前, 适时地找康复医师。
初发病时,通常渐觉下肢无力,走 路苯拙,容易倾跌。不能奔跑及登 楼,由于大腿伸肌力弱,无力支撑 躯干,必须一手扶楼梯的栏杆,另 一手按压大腿,以助膝髋关节伸直。 上楼梯困难为本病早期症候之一。
初期尚能平地步行。随后因跟腱挛 缩,使两足下垂,故有平地步行困 难。同时因大腿及骨盆部伸肌的日 益力弱,站立时腰椎明显前突,腹 部挺出,两足撇开,步行缓慢摇摆, 呈特殊的"鸭步"步态
预后:
病情逐渐进行,于5~10年内日趋 严重。多数在20岁之前不能行走而 卧床不起,常死于肺炎、心衰或慢 性消耗。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 临床特点
①X型连锁隐性遗传 ②发病率约为1/3500男婴,女性为基因 携带者,所生男孩50%发病 ③多在4岁前发病,15岁前即不能独立 行走而被迫卧床,多在25~30岁前死 于呼吸道感染、心衰或消耗性疾病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
(Facioscapulohumeral Muscular Dystrophy ,FSH) 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均有, 青年期起病,首先面肌无力,常不 对称,不能露齿,突唇.闭眼及皱 眉,面肌萎缩呈斧头脸,口轮匝肌 可有假性肥大。
以致口唇肥厚而致突唇,有的肩、 肱部肌群首先受累,以致两臂不 能上举而成垂肩,肩胛肌受累出 现翼状肩胛,上臂肌肉萎缩,但 前臂及手部肌肉不被侵犯。病变 也可累及胫前肌和骨盆带肌群。
临床表现
假肥大型 由于Dys的空间结构变化和功 能丧失的程度不同,又可以分 为两种类型
Duchenne型(DMD)
属X性连锁隐性遗传,是最常见的 类型。也称严重假肥大型肌营养不 良症。几乎仅见于男孩,母亲若为 基因携带者,50%男性子代发病。
发病缓慢。 自婴儿时期起病者比较少,常起病 于2~8岁。
引起下肢无力、萎缩而致垂足和脊柱 前凸。 心肌不受影响。 血清酶正常或轻微增高。 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表 现肌病特征,但组织学改变较轻。 病程进展极慢,常有顿挫或缓解的过 程。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
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偶为显性, 常散发,两性均见,起病于儿童 晚期、青少年或成年早期,首先 影响骨盆带肌群及腰大肌,行走 困难,不能登楼,步态摇摆,呈 鸭步,常跌倒,有的则只累及股 四头肌。
做适当的支架辅助及预防康复治疗, 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生存也能延 长。目前国内外对这方面的治疗仍 然是主要方针。
药物治疗
1.泼尼松0.6~0.75mg/kg/日或隔日,口 服,可以比较长时间应用,同时加 用胃保护药,氯化钾、葡萄糖酸钙
副作用:兴奋、失眠、欣快、库欣 症等 曾经用过的甘氨酸、谷氨酸、维生 素E、硝苯地平等均无肯定效果。
可波及背阔肌。 本病侵犯前臂肌、面肌者罕 见。
疾病初期腱反射存在,以后减弱, 终至消失。 无肌纤维性颤动。 全身感觉及括约肌功能正常。 肌肉兴奋性逐渐衰减。
疾病晚期,下肢、躯干、髋、肩肌肉 均萎缩,同时膝及前臂多因肌腱挛缩 而发生关节强硬畸形。 不少患儿尚伴有心肌病变,心电图可 有P-R间期延长、Q波加深等异常。 血清CPK明显增高,可达正常50倍以 上;LDH、GOT和GPT增高。
预防
尽早检出病变基因携带者,对可疑 的胎儿做产前基因诊断,防止病儿 出生。
预后
典型病例在青春期出现严重残疾,长 期用足尖走路使跟腱挛缩,一般至 9~12岁时患儿不能行走。多数患儿 心肌受累,少数患儿严重受损发生充 血性心力衰竭;约20岁出现呼吸困难, 晚期需辅助呼吸。患者多在25~30岁 前死于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或消耗 性疾病。
病儿自仰卧位至直立位的动作甚为 典型,先翻身成俯卧位,次屈曲膝 关节及髋关节,并用手支起躯干成 俯跪位,然后以双手及双腿共同支 持躯干,再用手按压膝部以辅助股 四头肌力量的不足,身体呈深鞠躬 位。
以后将支持膝部的两手,逐渐沿大 腿前方上移,以助伸直躯干,最后 达于直立位臵。上述动作称为 Gower’s征,为本病的特殊征象。
病程进展极慢,病后平均20年丧失 行动能力。 晚期可侵犯肩胛带肌பைடு நூலகம்,可见肌萎缩、 抬臂困难和翼状肩胛。 有的肩胛带肌群首先受累,则成为肩 -腓肌型营养不良。 肌电图和肌活检均显示肌源性损害, 血清CK水平轻度增高,心电图正常。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 远端型肌营养不良 眼肌型肌营养不良
埃-德型肌营养不良
脊旁肌营养不良
鉴别诊断
1.少年近端型脊髓性肌萎缩 为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遗传,青少 年起病,主要表现四肢近端对称性 肌萎缩,有肌束震颤;肌电图为神 经源性损害,肌肉病理可见群组性 萎缩,符合失神经支配;基因检测 显示染色体异常。
2.慢性多发性肌炎 无遗传,表现为四肢近端进行性肌 无力和肌萎缩,同时伴有肌肉疼痛, 血清肌酶正常或轻度升高,血沉增 快,肌肉活检有炎性细胞的浸润, 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
④肌无力:躯干和四肢近端开始,下 肢重于上肢,鸭步,Gowers征, “翼状肩胛”,90%伴有双侧腓肠 肌假性肥大 ⑤多数伴心肌损害 ⑥肌电图检查:肌源性损害 ⑦血清肌酶谱:肌酸磷酸激酶、乳酸 脱氢酶显著升高,醛缩酶和谷草转 氨酶升高
Becher肌营养不良(BMD)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基本与DMD 相同,被认为是良性的DMD变异型, 发病较DMD晚,一般在5~25岁起病, 多数在30~ 40岁时仍不发生瘫痪,预 后相对较好,智力多正常,心肌受累 少,存活期较长。其血清CPK升高不 如Duchenne型显著。
病因与发病原理
病因为遗传异常,在不同的类型中可 以有不同的遗传方式进行,但遗传因 素通过何种机制最终造成肌肉变性, 发病机制尚未明。细胞膜学说得到多 数学者认同。
DMD基因座是在XP21(即X染色体短 臂2区1带)上,是逸今发现的人类最 大的基因。DMD及BMD是基因缺陷 导致骨骼肌中缺乏一种特异的抗肌萎 缩蛋白(Dystrophin,Dys),导 致肌管发育受阻、肌细胞再生能力差, 造成肌管形态和功能上明显异常。
2.加兰他敏
2.5mg,肌注,1-2次/d 3.别嘌呤醇50-100mg,3次/d口服 4.肌酸-水化物 5~10g/d可能有效 5.三磷酸腺苷、肌苷、肌生注射液、 甘氨酸、核氨酸、苯丙酸诺龙试 用
6.人胚肌细胞注入治疗仅有短期效果 7.基因直接注射目前正在研究之中 8.中医疗法 在祖国医书中的痿证与本病 相似,是指肢体肌肉弛缓、手足痿软 无力而言,一般无疼痛的自觉症状, 治以补益肝肾、强状筋骨法,常用鹿 角胶丸方加减。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由遗传因素所致 的以进行性骨骼肌无力为特征的原发 性骨骼肌变性性疾病。大多数病例有 明确的家族史,约1/3的患儿为散发病 例。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一组缓慢进行性加 重的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部分病 人也可以累及心肌。
Dys分布于骨骼肌和心肌细胞膜的质膜 面,起细胞支架作用,维持肌纤维的 完整性和抗牵拉。DMD型的Dys几乎 缺如,不足正常人的3%,约85%的 BMD型主要表现为分子量的改变,其 余15%为含量的减少。
病理
可见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坏死和再 生,肌膜核内移,出现肌细胞萎缩与 代偿性增大相嵌发布典型表现。病变 肌纤维肿胀,粗细不均,散布于正常 纤维之间,肌横纹消失,有空泡形成、 玻璃样变和颗粒变性,肌核增大增多 且排列成链,肌纤维分裂,残存的肌 纤维间有结缔组织增生及脂肪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