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愈率的角度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选穴思路_李洲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专业知识文档】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专业知识文档】
本文内容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谢谢!
文章导读
中风患者虽然经过治疗,但其中风后留下的后遗症也是十分严重的,尤其对于严重中风患者,即使在中风治疗后也会出现系列各不相同的后遗症,而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就是一种专门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面对各种各样的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也是大家十分关心的。
提及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是很多中风后遗症患者最常采用的一种较为安全的中医治疗方法,本文是专门为了帮助中风后留下后遗症所应进行的针灸治疗方法所做的讲述,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面瘫
症状:一侧眼睑不能闭合或抬起,嘴角下垂,伸舌偏向患侧,口角流涎。
取穴:太阳、四白、风池、地仓、颊车、合谷。
针灸方法:太阳可沿颧弓内缘进针,向颊车透刺。
四白可直刺触及骨孔,有放电感出现。
风池可刺向结喉,深达 1.5~2寸。
地仓与颊车可相互透刺。
失语
症状:不能回答问题或听不懂问话,不能讲话,不能正确叫出物品名称。
取穴:上星、百会、风池、金津、玉液、通里、天柱、廉泉。
针灸方法:上星与百会可互相透刺,金津、玉液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廉泉可深刺。
中风针灸治疗

2023-11-16•中风概述•中风针灸治疗的作用与原理•中风针灸治疗的方法与步骤•中风针灸治疗的穴位与刺激点•中风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与禁忌症目•中风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与效果分析录中风概述01中风是一种突然出现的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
中风通常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其中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出血性中风则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部出血。
突然出现的面部肌肉无力、麻木、视力模糊、眩晕、平衡障碍、吞咽困难、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
中风的症状可能会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会出现上述症状的一部分或全部,而有些人则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是导致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不健康的饮食等也会增加中风的风险。
中风还可能与遗传、心理压力等因素有关。
中风的原因中风针灸治疗的作02用与原理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从而改善中风引起的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症状。
疏通经络针灸可以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促进中风患者的恢复。
调和气血针灸可以调和阴阳,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有助于改善中风患者的病情。
调和阴阳针灸通过刺激穴位,产生物理刺激,引起局部肌肉收缩或舒张,从而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物理刺激神经调节免疫调节针灸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神经反射,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
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有助于中风患者的恢复。
030201优点针灸治疗中风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优点。
特别是对于轻度中风患者,针灸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缺点但是针灸治疗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对于重度中风患者,针灸治疗效果可能不明显,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
此外,针灸治疗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对于一些患者可能存在疼痛等不适感。
中风病的针灸治疗

眼针法
在眼球周围进行微针刺激,以改善 眼周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
耳针法
在耳廓相应穴位进行刺激,以调节 内脏功能和内分泌系统。
中风病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
施术时机
施术顺序
针灸治疗应在中风病早期介入,以尽快促进 神经功能恢复。
应先刺健侧,再刺患侧,以达到平衡调节的 目的。
施术手法
施术安全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刺激手法 和强度,避免过度刺激引发不适。
中风病针灸治疗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针灸治疗中风病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操作简便和费用低廉等优势。
不足
针灸治疗的疗程较长,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疼痛等不适反应,且对于某些特殊情况 下,针灸治疗存在一定的禁忌。
中风病针灸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生活质量提高
针灸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包括日常生活 能力、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
2
针灸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 方案。
3
针灸治疗师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遵守操作 规范。
05
对中风病针灸治疗的展望与建议
中风病针灸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
01
精细化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和症状,采用不同的针灸方法和刺激参数,提高治疗效
果的针对性和精细化程度。
02
综合治疗
结合其他中医疗法,如中药、推拿、拔罐等,综合应用多种手段,提
选取病痛局部的穴位,以改善 局部症状。
远部取穴
选取与病痛部位相关的远距离穴 位,以调节整体功能。
随症取穴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取相应的 穴位进行调整。
中风病针灸治疗的常用方法
毫针刺法
使用毫针刺入穴位,通过刺激手法 调整气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作为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风患者不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高的特点,而且患者的并发症较多,这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从中风后遗症类型来看,其不仅包含了语言障碍、行动不便,而且涉及口眼歪斜等多种情况,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较大负担。
临床实践中,西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使得中医治疗手段的应用逐渐增多。
目前,针灸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的那些事。
1、中风后遗症的基本情况中风又被人们成为脑卒中,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中风不仅会造成患者伤残,而且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我国,每年新发的脑卒中病例高达150~200万,患者死亡率高达58~142/10万人。
目前我国幸存的中分患者近700万,其中超过75%的患者存在伤残问题。
这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国家的发展较大阻碍。
中风患者发生后遗症的概率较高。
肢体障碍、语言障碍是较为常见的后遗症类型,此外患者多有口眼歪斜、抑郁、吞咽障碍、尿失禁等问题。
在中医学领域,中风后遗症被归结为“大厥”和“偏枯”范畴,中医指出:脑络瘀滞会造成人体气血逆乱,这使得导致中风患者发生多种后遗症的重要原因。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中,不仅要注意改善患者的气血额,而且要注意通络祛滞。
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方法中的常用手段,在中医后遗症治疗中,其能通过活血化瘀、舒经通络,确保患者的气血畅通,这对于提升患者质量效果,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积极作用。
2、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2.1吞咽功能障碍针灸治疗在中风患者中,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约为22%~65%。
在这些患者中,症状较强的患者有饮水呛咳问题,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补水或鼻饲。
吞咽功能障碍不仅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而且会使得患者水电解质失衡,有的患者还会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窒息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预后。
目前,采用针灸方法治疗吞咽功能障碍时,除醒脑开窍针刺法、通关利窍针刺法外,靳三针、腹针、舌针、头针等都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
治疗中风病,针灸有良方

治疗中风病,针灸有良方发布时间:2021-10-10T07:03:21.544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2期作者:刘琼英[导读]刘琼英(岳池县中医医院;四川广安638300)中风病是临床上很多见的疾病,多会采用药物治疗,而药物治疗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或是不足,可以通过针灸的方法使中风得到改善,甚至可痊愈。
对于急性脑出血、脑外伤以及脑梗塞等采用针灸治疗效果非常好。
偏瘫疾病的康复治疗首选物理疗法,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伤害。
针灸治疗后,微循环血流明显增多,所以脑血栓早期采用头针治疗可有效治疗脑休克,还可促进机体自我恢复。
疾病早期,积极采用药物与针灸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效果,而且还能降低治愈后的残疾率。
一、针灸要在何时介入中风治疗出血性中风,也被大家称为脑溢血,是临床上很多见的中风,因为高血压引起的脑小动脉破裂出血发生率最高。
有大量数据证实,高血压患者会有超过30%发生脑溢血。
脑溢血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对患者的损伤程度大,伤残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
可引起脑溢血的其他因素还有颅内动脉瘤、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以及脑血管畸形等。
针灸治疗脑溢血,建议采取内关穴和三阴交穴位以及患处肢体等,要采取平补平泄,选用疎密波进行电针治疗,需要留针30分钟,针刺太冲穴来平肝潜阳。
患者生命体征一切正常后,3-7天后采用针灸辅助治疗,可明显发现患者血压波动减少。
总之,在脑出血早期介入针灸治疗,一定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而且为了提高针灸的疗效,应当在患者病情稳定后3天以上再进行针灸的早期介入治疗。
缺血性中风,常见的有脑梗塞和脑血栓的形成,主要发病因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上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死亡的事件非常多。
脑栓塞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的,发病因素是异物进入了血液循环中阻塞了脑动脉,供血区脑组织得不到充足血液,发生缺血、缺氧而引起脑梗死。
脑栓塞发病急,没有任何前兆,非常容易发生偏瘫。
脑血栓形成病在发病一周内,坏死灶脑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转的损伤,还会引起死亡,在坏死细胞与好细胞间出现环状“半暗带”。
中风病针灸治疗

中风病针灸治疗方案一、中经络: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症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热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苔薄白,脉浮数。
治疗: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滋养肝肾。
以手足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灸并用;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可刺双侧,先刺健侧,后刺患侧。
即“补健侧,泻患侧”的疗法。
主穴:上肢:背面、曲池、手三里、外关、灵骨、大白(倒马针对侧)下肢:环跳、阳陵泉、侧三里、侧下三里、解溪、火主穴。
配穴:除上述穴位外,半身不遂迁延日久还可取患侧井穴点刺出血。
刺血:上肢:大椎、肩峰、尺泽、后溪;下肢:三金穴、委中、侧三里。
治风宜治血,血行风自灭。
水针: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混合注射,每次两组主穴,分别取2—5个穴位,配穴据症取2—3个穴位。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症状: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主穴:上肢:肩中穴、手五里、尺泽、阳池、对侧重子、重仙穴。
下肢:髀关、驷马上穴、驷马下穴、通关、通肾、肾关、人皇、光明、太冲。
配穴:上肢加刺大椎、肩髃、臂臑、阳溪。
下肢加刺天皇、地机、地皇、四花下穴。
刺血:配穴可做刺络疗法,病侧刺络效果好,当健侧关节部位屈曲拘挛者,可加刺其局部腧穴,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叩刺患部。
方义:风病多犯阳经,阳主动,肢体活动障碍其病在阳,故本方取手足三阳经穴,又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以阳明经穴为主,阳明经气血通畅,肢体活动功能易于回复;半身不遂迁延日久,患侧肢体容易出现筋肉萎缩或强直拘紧,根据经络循环路线的不同,分取手足阳明经的穴位,目的在于调和经脉,疏通气血。
二、中脏腑1、闭证症状:突然昏迷,不省人事。
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阳闭:面赤鼻热,气粗口臭,燥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阴闭: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滑,苔白腻,脉沉滑缓。
【名家针方】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名家针方】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多数人如果中风后没有得到正确治疗,那就会容易出现中风后遗症。
中医认为,面对中风后遗症,中医针灸会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下文就具体介绍了一些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案例。
中风治疗1:面瘫症状:一侧眼睑不能闭合或抬起,嘴角下垂,伸舌偏向患侧,口角流涎。
取穴:太阳、四白、风池、地仓、颊车、合谷。
针灸方法:太阳可沿颧弓内缘进针,向颊车透刺。
四白可直刺触及骨孔,有放电感出现。
风池可刺向结喉,深达1.5~2寸。
地仓与颊车可相互透刺。
中风治疗2:失语症状:不能回答问题或听不懂问话,不能讲话,不能正确叫出物品名称。
取穴:上星、百会、风池、金津、玉液、通里、天柱、廉泉。
针灸方法:上星与百会可互相透刺,金津、玉液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廉泉可深刺向舌根,使酸胀感直抵舌根。
中风治疗3:上肢不遂症状:早期软弱无力,后期上肢拘挛,患肢不能自由屈伸。
取穴:极泉、尺泽、合谷、肩、曲池、外关。
针灸方法:针极泉应使放电感传至手指。
刺合谷使针感传至手指。
余穴可用平补平泻法。
中风治疗4:下肢不遂症状:患肢不能抬起,常伴足内翻,足掌不能着地。
取穴:委中、阴陵泉、昆仑、环跳、三阴交、阳陵泉、解溪、丘墟、照海。
针灸方法:针环跳、委中、三阴交时,均应使针感传至足。
丘墟可透刺照海。
余穴可施平补平泻法。
中风治疗5:便秘症状:便秘取穴:天枢、丰隆、水道、归来。
针灸方法:均取捻转泻法,行针1分钟,留针20分钟,每间隔5分钟,运针1次。
中风治疗6:尿失禁症状:尿失禁取穴:关元、气海、太溪、阴陵泉。
针灸方法:关元、气海施以毫针补法,可加灸,太溪宜用补法。
阴陵泉宜用泻法。
尿潴留可参照本组穴,加取中极,但诸穴均不宜针刺过深,防止损伤膨胀之膀胱。
中风治疗7:偏瘫症状:长期偏瘫伴肢体拘挛取穴:太阳、曲泽、阳交、解溪、委中。
针灸方法:可点刺出者,如太阳、曲泽、阳交、解溪、委中等,点刺放血,每穴出血量5~15毫升。
隔7~10天一次。
编者按:高先生中风后遗症首重治郁之法,是受李翰卿医案的启发。
中医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

中医中风后遗症的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关键信息:1、中风后遗症的类型及症状表现2、常见的针灸穴位及刺激方法3、针灸治疗的疗程和频率4、针灸治疗前后的注意事项5、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6、针灸治疗效果的评估标准1、引言11 中医针灸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重要性111 中风后遗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112 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独特优势2、中风后遗症的类型及症状表现21 肢体偏瘫211 上肢无力、活动受限的特点212 下肢行走困难、平衡失调的情况22 言语障碍221 失语的不同表现形式222 语言表达不清、理解困难的症状23 吞咽困难231 食物吞咽过程中的梗阻感232 饮水呛咳的现象24 认知障碍241 记忆力减退242 注意力不集中243 思维迟缓3、常见的针灸穴位及刺激方法31 头部穴位311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采用平刺或斜刺的方法,可调节气血、醒脑开窍312 风池穴:在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直刺或斜刺,具有疏风清热、通经活络的作用32 上肢穴位321 肩髃穴: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直刺或向下斜刺,能疏通经络、活血止痛322 曲池穴: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直刺,可调和气血、清热解表33 下肢穴位331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直刺,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的功效332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际,直刺,可调理肝脾肾三经34 针刺手法341 提插捻转法:通过上下提插、左右捻转的操作,以得气为度342 电针刺激:在针刺穴位上连接电针仪,选择适当的波形和频率,增强刺激效果343 艾灸法:在穴位上施以艾灸,如温和灸、雀啄灸等,以温通经络4、针灸治疗的疗程和频率41 治疗疗程411 一般为 10 15 次为一个疗程412 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和恢复情况,可适当调整疗程的长短42 治疗频率421 每周进行 2 3 次针灸治疗422 病情严重者可适当增加治疗次数5、针灸治疗前后的注意事项51 治疗前511 患者需保持身心放松,避免过度紧张512 告知医生自身的健康状况,包括是否有晕针史、过敏史等52 治疗中521 患者应配合医生的体位要求,保持固定姿势522 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53 治疗后531 避免针孔处沾水,以防感染532 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533 注意保暖,避免受风着凉6、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61 晕针611 表现为头晕、心慌、出汗等症状612 应立即停止针刺,让患者平卧,给予糖水等处理62 滞针621 针体在穴位内捻转、提插困难622 可轻轻按摩周围肌肉,或反向捻转针体后拔出63 血肿631 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肿胀632 一般可自行消退,若血肿较大,可先冷敷,24 小时后热敷7、针灸治疗效果的评估标准71 肢体功能恢复711 采用 FuglMeyer 评定法,评估上肢和下肢的运动功能712 观察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如穿衣、洗漱、行走等72 言语功能改善721 通过语言功能评定量表,评估患者的语言表达、理解能力722 倾听患者的日常交流情况73 吞咽功能恢复731 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如洼田饮水试验732 观察患者进食时的吞咽情况8、结论81 强调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82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治愈率的角度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选穴思路李洲(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000)
[关键词]中风;针灸疗法;选穴思路;治愈率;综述,学术性
[中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705(2013)06-0139-03
中风病是常见的中老年疾病,随着老龄化加快,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中风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临床未达到治愈的患者均带有后遗症生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痛苦。多年临床面对这些中风后遗症患者,笔者切身感受到对中风病的治疗挽救生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治愈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笔者从治愈率的角度对近年有关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针法和取穴思路进行了对比分析,现综述如下。1研究治愈率的临床意义针灸疗法作为治疗中风病最主要的手段,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针刺方法及取穴思路繁多,有必要进行合理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找到提高疗效的方法。现阶段针灸临床对比研究多以有效率的对比为主,较少进行治愈率的对比分析,因此分析治愈率可以为临床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针灸临床研究通用的效果评价分为4个等级,即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是指除无效以外所有例数占总数的百分比,也就是说该病例只要和治疗前对比出现正向变化便归入有效率中。分析有效率为针灸治疗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但在精选高效针灸方法方面发挥的作用比较小,也可能会给临床工作者一个模糊的印象,觉得从有效率上看各种针法差别不大,怎么扎都有效,这无形中会降低临床工作者特别是初级临床工作者继续探索改进的积极性。所以,针法对比研究中既要重视有效率,也要重视治愈率。治愈率是指治愈例数占总数的百分比,治愈率是考察中风病治疗效果的优质指标,也是优选取穴和个体化取穴的重要依据。本文将各种针法按照治愈率进行排序,让读者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各种取穴思路的优劣。通过这个比较清晰的清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多角度考察影响治愈率的因素,可以为选穴思路提供一种参考。2以治愈率为标准进行的初步比较和排序
笔者选取1989~2010年间的临床文献22篇进行比较。文献纳入标准是:(1)可以明确统计出治愈率;(2)选穴思路具有代表性;(3)选穴记录详细。现按治愈率由低到高进行排序性综述。王格红等[1]运用体针治疗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穴取双侧风池穴为主,配穴为:上肢瘫取肩髃、曲池、合谷、外关、中渚;下肢瘫取大肠俞、环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太冲、三阴交;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取人迎、廉泉、内关;手足肿胀、屈伸不利取八邪、十宣放血;二便失禁、遗尿取肾俞、关元、中极;面瘫取下关、地仓、鱼腰、颊车,肘部拘挛加尺泽、曲泽,腕部拘挛加大陵、腕骨,手指拘挛加八邪,踝部拘挛加太溪、照海,足趾拘挛加八风、涌泉,口舌歪斜加下关、地仓、颊车,语言謇涩或失语加廉泉、通里。治愈12例,治愈率20%。陈伶等
[2]
运用大接经取穴法为主治疗
114例中风患者,穴取隐白、大敦、商阳、关冲。中经络上肢
取肩髃透臂臑、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下肢取环跳透风市、阳陵泉透阴陵泉、绝骨透三阴交、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昆仑透太
[8]程红杰,牛少强,张乃卫,等.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
炎40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0,29(11):851-853.[9]姚恩东,厉秀云,李振民.香连复位汤治疗胃黏膜非典型增生130例[J].陕西中医,2009,30(9):1141.[10]王淑美,徐晓玉,陈伟海,等.26种活血化瘀中药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6,31(3):401-403.[11]杜艳茹,李佃贵,王春浩.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浊毒内蕴证患者119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2,53(1):31.[12]李岩,王垂杰.中药不同组方对胃癌前病变模型大鼠胃黏膜细胞caspase-3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2,20(1):23-25.[13]王志坤,刘启泉,李博林.小归芍化浊解毒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PCNA及Reg基因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2012,34(8):1425-1428.[14]李慧臻,刘洪,贾艳敏.健脾活血方对胃癌前病变大鼠组织
病理学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1):165.[15]周玉平,黄勇,邓棋卫.双蒲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
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8):1554.[16]唐丽明,高世全,施伟东.善胃Ⅱ号方对大鼠胃癌前病变的
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1453-1455.(收稿日期:2013-01-31)
·931·第29卷第6期2013年6月HUNA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Vol.29No.6June2013溪;中脏腑属闭证的加人中、劳宫、太冲或井穴放血,脱证的加用隔盐灸神阙、艾条灸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舌强不语者配哑门、廉泉、通里,痰多者配中脘、丰隆,便秘者配支沟、照海,尿失禁者配中极、太溪,失眠者配神门。治愈27例,治愈率23.68%。李静铭[3]运用针刺加电针独取手足太阴经治疗45例中风偏瘫患者,穴取上肢天府、尺泽、列缺,下肢箕门、血海、三阴交。治愈13例,治愈率28.89%。谈福强[4]运用头针治疗24例中风患者,穴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旁二线,手法使用单式徐疾补法、泻法和快速持续捻转法。治愈8例,治愈率33.33%。曹银香[5]等运用眼针治疗156例中风偏瘫患者,穴取:主穴双侧上焦区、下焦区;配穴心、肝、肾区。经过30d治疗。治愈54例,治愈率34.62%。李红枝[6]运用头针及功能训练治疗80例中风失语患者,按失语性质选取头皮上特定刺激区,运动性失语取言语一区,命名性失语取言语二区,感觉性失语取言语三区,混合性失语以上刺激区交替选取。伴有偏瘫者选取对侧的运动区,配以感觉区、足运感区,同时根据辨证选取不同的刺激区。经治2个疗程,治愈31例,治愈率38.75%。宋晓辉等[7]运用头体针联合治疗中风偏瘫40例患者。头针穴取:偏瘫、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可分取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平衡区、运用区,语言障碍取言语区,补健侧泻患侧。体针穴取:肩髃、曲池、合谷、外关、手三里、肩贞、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丰隆、解溪、昆仑,语言障碍加廉泉、金津、玉液、通里、照海、哑门、内关、太冲,口角歪斜加阳白、地仓、太阳、翳风、颊车、内庭、下关,均取患侧。每天1次,10d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2d再行下1个疗程。治愈16例,治愈率40%。王利[8]运用督脉十三针治疗50例中风患者,督脉十三针即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治愈率为40%。马云生[9]运用人迎穴为主治疗100例中风患者,捻转手法为主针刺人迎穴2~3min,使气至病所为度,配穴用透刺,取患侧肩髃透极泉、曲池透少海,殷门透箕门,悬钟透三阴交,治愈40例,治愈率40%。古明高[10]运用阴阳两经相对的方法治疗58例中风,取百会对涌泉、曲池对尺泽、外关对内关、足三里对三阴交,泻健侧补患侧交替。治愈24例,治愈率为41.38%。郭泽新等[11]运用毫针深剌肢体痉挛侧穴位,并用皮肤针叩刺不痉挛侧皮肤的方法,治疗68例中风肌张力增高患者,毫针深刺以使深部组织强烈针感强烈为度,皮肤针叩剌以叩剌处产生肌肉收缩和叩剌井穴产生明显疼痛为度,治疗频率为每天1次,共治疗2个月。治愈33例,治愈率为48.53%。石学敏[12]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2336例中风患者,穴取: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人中(督脉)、三阴交(足太阴脾经)。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尺泽(手太阴肺经)、委中(足太阳膀胱经)。配穴:手指握固加合谷透三间;吞咽障碍(假性延髓麻痹)加风池、完骨、翳风;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治愈1281例,治愈率54.84%。叶晓翔[13]运用腕踝针治疗5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穴取患侧上2、上4、上5,下2、下4、下5。定位上点在腕部横纹上2横指,下点在踝部内外踝最高点上3横指。毫针平刺后用小胶布固定留在体外的针柄,留针3天,5次为1疗程,4个疗程,共60d后判定疗效。治愈32例,治愈率55.17%。杨金霞[14]运用头体电针(百会、人中、合谷、内关、阳陵泉、环跳等穴)联合口服活血通脉胶囊,静滴脉络宁注射液治疗50例中风偏瘫患者。治愈28例,治愈率56%。叶忠等[15]运用头皮针加腹针治疗32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穴取头皮针顶颞前斜线,顶中线、顶旁一线、顶旁二线,穴取腹针引气归元(深刺)、滑肉门(患侧,中刺)、上风湿点(患侧,浅刺)、外陵(患侧,中刺)、下风湿点(患侧,浅刺)。治愈18例,治愈率56.25%。李咏梅[16]运用中风7穴治疗3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穴取孙思邈中风7穴(即风池、肩髃、曲池、支沟、五枢、阳陵泉、下巨虚等穴)治疗,每天1次,4周为1疗程,治愈18人,治愈率60%。李德宽等[17]运用体针透穴治疗126例中风瘫痪患者,取上肢健侧穴,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取下肢患侧穴,太冲透涌泉,昆仑透太溪,绝骨透三阴交,阳陵泉透阴陵泉。治疗3个月,治愈77例,治愈率61.11%。杨颖[18]采运用腹针疗法治疗5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穴取:主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配穴:患侧滑肉门、上风湿点、外陵、下风湿点、健侧商曲、气旁,面瘫配患侧阴都,语言不利取中脘上,手功能障碍取患侧上风湿点,足内翻取患侧下风湿内点,踝关节不利取患侧下风湿下点,病程长取气穴。结果治愈31例,治愈率为62%。李艳慧等[19]运用MRI定位围针治疗31例中风偏瘫患者,穴取:以MRI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投射区周边为针刺主穴,针刺均朝向投射区的中心,每间隔2cm进1针,得气后以180~200次/min的频率捻转2min,留针30min,留针期间每隔5min行针1次。配穴:肝阳上亢配合谷、太冲、太溪,痰瘀阻络配丰隆、血海,痰热上扰配曲池、丰隆,气虚血瘀配足三里、三阴交,阴虚风动配太溪、太冲,语言不利加哑门、廉泉,配穴用常规针法。治愈20例,治愈率64.52%。王春玲等
[20]
运用头针及吸氧法治疗50例中风偏
瘫患者,穴取:对侧运动区及足运感区,如下肢瘫取对侧运动区上1/5足运感区,上肢瘫取对侧运动区中2/5,感觉障碍者加感觉区,命名性失语者加语言二区,治愈36例,治愈率72%。刘明[21]采运用十宣放血治疗32例中风后遗手臂麻木患者,结果治愈24例,治愈率75%。邰秀芬[22]运用金津、玉液穴放血疗法治疗失语50例,治愈38例,治愈率76%。3以治愈率为标准进行的联合分析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