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九龙夺嫡之概述

清朝九龙夺嫡之概述
清朝九龙夺嫡之概述

清朝九龙夺嫡之概述

目的和意义:

关于康熙朝几位阿哥争夺皇储的经过、雍正的品行与其继位的原因均流传有许多说法,对此段历史的文艺改编也十分多,使得许多人认为雍正并没有什么出挑的实力与才华,对待兄弟与臣属也十分残忍暴虐,没有什么原因使得康熙传位与他;并且各类书籍中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其中的内在原因也不是很清楚——为清晰此段史实,扫除一些认识盲点,也因为我们对这一段历史十分感兴趣,我们做了这篇论文。

内容概要

康熙作为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一生文治武功成就颇多,但康熙晚年的朝却并不清明,反而有些‘国力衰弱’的迹象,《史稿.食货志》言:“圣祖在位六十年,正事务为宽大,不肖官吏、恒恃包荒,任意亏欠,上官亦曲容相隐,勒限追补,视为故事。”。而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简要概括为:官员腐败、法律不行、亲王贝勒势力强大、财政入不敷出、商团贵族占据一方,‘皇权至上’受到不懂程度的挑战——所以下一任皇帝需要进行强硬的统治。

历史盲点一:关于传位遗诏的说法,有遗诏继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

无诏夺位说者认为:说雍正奉遗诏继位,许多矛盾解释不清楚,其说难以自圆;说雍正改诏篡位,真正有力的证据也显得不足。雍正登极,是因为他在皇位争夺中取得了胜利。自康熙宾天至雍正继统,即有皇位出自篡夺的传闻异说。雍正为此亲撰上谕驳斥,编纂《大义觉迷录》,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下。有欲盖弥彰之嫌。

在雍正改诏继位诸说中,主要为夺嫡说和篡位说。但清朝没有实行“嫡长制”,雍正登极之前康熙并没有“立嫡”。所以不能说雍正继位是“夺嫡”。

遗诏继位说即是按本文推断,雍正应是正统继位。

历史盲点二:雍正继承皇位的原因

可以说在太子一废之前,各位皇子的实力都不成熟,也基本没有争夺太子之位的欲望,并且康熙与太子的感情还是十分深厚的,故在康熙四十七年之前,各家相安无事。

但由于太子行为失德,康熙与四十七年十分痛苦的废黜了太子,其痛苦之情溢于言表,在这个时候,无论是被人推举还是自己要求出任太子,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所以在众人举荐胤禩为皇位继承人之后,康熙大怒下令圈禁胤禩。而为太子说好话的四阿哥胤禛则得到了康熙的称赞。这时争夺储君之位

的五大朋党已经形成,相互争夺地很明显,四阿哥胤禛虽然没有明确的争斗之心,但行为上以是按照‘对父诚孝、对兄弟友爱、避开明斗,脚踏实地地认真办差,外弛内张以悦圣心。’的原则了。也因此康熙对胤禛好感是很容易被推断出来的。

在康熙五十年复立太子后,太子的行为更加肆无忌惮,而八爷党则加紧运作,势力盛极一时;相反的,胤禛则是本分的办差,四处追讨债银,为康熙统治的稳固做出很大的贡献。两者相比较,表面上礼贤下士,实际上结党营私的八爷就不如脚踏实地做事的胤禛了。于是当矛盾与冲突再次集中到太子身上时,康熙对于废太子的态度就十分干脆了?前次废臵,情况愤懑,此次毫不介意,谈笑处之而已。?(《东华录》)。终清世不复立太子,也是清朝的一大特色。

胤礽二度被黜后,储君之位,或者说皇位的争斗已达极点。此时真正相互较量的,是十四子胤祯、胤禛和胤禩,这里面十四子胤祯远在西北,皇帝不可能会传位给一个不可能赶回来的皇子,其具体原因下文也有表述;八皇子的支持者多是内阁大臣,没有强大的军事势力,想寄希望于皇十四子也不可能了,并且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一个四处拉帮结伙、和各方关系处理的好到极点的“八贤王”,是没有手腕去摆平国家的种种经济政治问题的,而且由于母亲出身低微,他没有身份和气量出任国军——那么最终的继承者,就是出身好、性格沉稳、手段强硬、在父皇面前表现良好的四阿哥胤禛了。而雍正也以勤政而闻名,可以说在他强悍的统治之下,扭转了清朝的命运,使得乾隆一代的盛世得以出现。

背景问题

1. 政治

八旗制度削弱皇权、不利于国家发展

太祖太宗时,八旗之制度为清朝开疆拓土和巩固政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管理操作也很方便,故八旗制度在建国伊始的作用大体是正面的为多——但是当清军入关后,以八旗制度统治中原汉族就会有些不适宜,‘隔旗如隔山’在清时是普遍的、顺理成章的,即便康熙帝一直以‘满汉一家’为治理目标,在对汉军旗的对待和管理上总是同八旗有所区别的,这多少加重了满汉民族间的矛盾;并且满军八旗之间,也有“各旗如隔山”的现象——即由皇上直接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旗,与其他五旗之间有地位和实力上的差别,这也是不利于国家军政发展的。

历代君王的中央集权和对其他重要大臣的权力削弱的意识普遍都很强,但

满族由于是小部落发展起来的,又在统治中原这一不甚熟悉的地区,对于重要功臣、重要部落、重要大臣、重要家族等势力有些依赖,例如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即是牵制皇权的一机构——而在基层管理上,八旗制的弊端就较为明显了:由实力较大,在旗中,各独霸一方的王爷贝勒们就有相当大的权力,派系间的划分也多是以‘旗’为界;虽比周时分封制下的诸侯要好的多,但就会经常出现上行下不效、令行禁不止的情况。而各旗的人员在中央散开任职,诸王势力便对皇帝的命令产生影响,并且各种机密、情报都会暗中被透露给诸王,于是八旗的派系会削弱皇权。因此清初之时,各贝勒王爷所属、所掌控之旗

2. 文化

旗人下多歧视教书匠

孟森先生所著之《清史讲义》中对此有如下描述:

圣祖过举无多,不可谓甚不修,然诸皇子之狠戾残贼,太子旋废旋立,既立复废。临朝痛哭,不能救正,至晏驾亦有疑义,复开兄弟相杀之端,此亦人伦之变矣。帝于诸王,纵之太过,教之太疏。始立太子,亦留心为择师保,而为权幸所间,境礼部终,后遂无正人敢为太子师者,太子亦不复择师。……旗下人家视教子之师为教书匠,此风在圣祖时已然,殆亦关外遗传之弊习也。……见太子作字吟诗,由圣祖传视诸臣,诸臣例为谀讼……无亲切辅导之人,设有之,则太子失爱时,必有士大夫遭其罪戮者矣……明珠、余国柱欲排挤汤斌,引之于辅导之任,即是投之陷阱。……太子既获册立,尚何所求,而乐与厮役小人交结如此,可见圣祖失教。

即太子骄奢淫逸,诸子争斗惨烈,与满族轻视文化的习惯是分不开的,诸子没有受到系统、完备的文化熏陶,虽然教席多是名家大学也无法违逆。

3.历史因素

褚英

太祖努尔哈赤之长子褚英,为太祖原配正室之嫡长子,自小跟随太祖征战四方,骁勇善战,立军功无数,向来为太祖所器重,甚至曾命他留守赫图阿拉(努尔哈赤之大本营),封洪巴图鲁阿尔哈图土门贝勒,但后来不知为何突然死亡,年三十六。《宗室王公传.褚英本传》:“以罪伏诛,爵除。”有说法是褚英意图谋反终下狱而亡。但之后清室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对谋反之事十分敏感,也认为褚英之后为有仇视列帝,欲为乃祖报仇之意。康熙四十九年废太子之时曾在谕旨中说:“苏努自其祖相继以来,即为不忠。其祖阿尔哈图土门贝勒褚燕,在太祖皇帝时,曾得大罪,置之于法。伊欲为其祖

报仇,故如此结党,败坏国事。”雍正朝时也对此有过类似叙述。由此可知,以褚英为下罪理由虽十分站不住脚,但清室对谋反之事的厌恶打压态度还是很坚决的。

4. 经济

几下江南,数次行猎,开支花费甚多;文治天下,刑法不利,贪污腐败甚多

《史稿.食货志》言:?圣祖在位六十年,正事务为宽大,不肖官吏、恒恃包荒,任意亏欠,上官亦曲容相隐,勒限追补,视为故事。?可见康熙一朝在吏治上的腐败导致了经济上的衰败。

康熙为了方便对西北地区的控制,于康熙四十二年建避暑山庄,之后几经扩建,成为清帝王除却北京故宫之外最常待的地方,且多次行猎与热河;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欲监察,康熙几下江南,多是曹禺接驾,其间各式花费数额巨大,使得曹家后人即便拼死补缺也无力回天,后雍正年间清查账目,曹家家道自此衰败。

康熙年间,黄河大水,尚是四贝勒的雍正前去催缴各商家、州县、满人贵族的银两以赈灾,一路斗智斗勇、拆东墙补西墙,好容易才办完了这项差事。

太子一党多骄奢淫逸之徒,贪污受贿,康熙四十八年复立太子,至五十年十月太子结党会饮,串通本部员外郎包揽湖滩事例,额外多索银两,诸大臣皆受贿,为数亦不过数千金。太子任用乳母之夫凌普总管内务府,贪得无厌,包衣下人无不怨憾。(《理密亲王允礽传》)

夺嫡前后

1. 在康熙四十七年胤礽首次被废黜前

各家相安无事

胤礽为康熙第一个皇后即四大辅臣之首索尼之孙女赫舍里所处,据说康熙对她十分敬重,夫妻感情也很好,在胤礽出生当天皇后即因难产而崩之后,康熙便册立胤礽为太子,皇帝公开册立皇储,在清朝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但这并不仅是康熙因为顾念亡妻:

第一,满洲历史教训。努尔哈赤、皇太极临死之前都没有公开确定并宣布皇位继承人,由此引起争夺大位的事件,使政权濒于分裂的危险。

第二,皇权旗权矛盾。康熙初年势力很小,四大臣索尼(正黄旗)、苏克萨哈(正白旗)、遏必隆(镶黄旗)、鳌拜(镶黄旗)辅政。康熙帝立皇太子,为的是强化皇权,削弱旗权。

第三,学习汉族经验。康熙帝学习并接受汉族儒家经典,深悉预立储君有利于皇权的连续性与稳固性,是巩固清王朝统治的头等政治大事。

第四,平定叛乱所需。当时发生“三藩”之乱,伪托“朱三太子”蛊惑人心,以之为号召,煽动起叛乱,使康熙帝看到“太子”威力之大。他命杀掉吴三桂唯一的儿子、在北京做人质的额驸吴应熊,以丧其志,绝其望;同时,自己也立皇太子,以为身后预作准备,并有壮大声势、稳定人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作用。

第五,特殊原因。皇太子胤礽的生母是皇后赫舍里氏,母因子死,子以母贵。

而康熙对胤礽的教育十分上心,对他给予厚望。到了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分封皇子,相对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对皇太子是一次考验。同时,诸年长皇子有权有势以后,加剧了与皇太子的矛盾,诸皇子及其党羽的共同打击目标是皇太子及皇太子党。于是,在皇帝与储君、诸皇子与皇太子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日益加剧。索额图党康熙帝立胤礽为皇太子后,朝中就出现了拥护皇太子与反皇太子的两大政治势力。

康熙四十二年五月,康熙帝以索额图“议论国事,结党妄行”之罪,令宗人府将其拘禁,不久死于幽所。只要与索额图稍有牵连者,都受到株连。?诸臣同祖子孙在部院者,皆夺官。江潢以家有索额图私书,下刑部论死?(《清史稿》卷二六九《索额图传》)。

对索额图如此严惩的原因,直到五年以后废皇太子时,康熙帝才作了明确解释:?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到第二次废皇太子时,康熙帝更明确说皇太子问题根子在索额图:?骄纵之渐,实由于此。索额图诚本朝第一罪人也!?(《清圣祖实录》卷二五三)

康熙帝严惩索额图,打击并削弱外戚势力,给皇太子敲警钟。

2.康熙四十七年,胤礽首次被废,五大"朋党"形成

皇子有希望,皇帝很伤心

太子被废原因归纳如下:

第一:太子乐与厮役小人交结

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

第二:用人不正

太子任用乳母之夫凌普总管内务府,贪得无厌,包衣下人无不怨憾。(《理密亲王允礽传》)

第三:截留蒙古贡品。康熙帝认为皇太子的行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清圣祖实录》卷二三三)

第四:无仁义之心

康熙四十七年八月行围,皇十八子胤祄患急性病,康熙帝十分焦虑而皇太子却无动于衷;且康熙二十九年七月,乌兰布通之战前夕,康熙帝出塞,途中生病,令皇太子与皇三子驰驿前迎。胤礽到行宫给皇父请安,看到天颜消瘦,竟没有忧戚之意,也没有良言宽慰。康熙帝认为这位皇太子“绝无忠爱君父之念”(《清圣祖实录》卷一四七)。康熙帝在废皇太子时说已包容了20年,就是把这件事作为起点的。皇太子不仅不接受批评,而且还“忿然发怒”(《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这件事使康熙帝觉得皇太子实在冷漠无情,缺乏仁义之心。

第五:夜窥御帐

在返京途中,康熙帝发现皇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视,便立即怀疑皇太子可能要“弑逆”。这件事也刺激康熙帝下决心废掉皇太子。

《理密亲王允礽传》:?康熙四十七年下谕曰:‘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恶愈张,谬辱廷臣,专擅权威,鸠聚党与,窥伺朕躬起居动作。’……‘从前索额图欲谋大事,朕知而诛之,今允礽欲为复仇,朕不卜今日被鸠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上且谕且泣,至于仆地。’?

这引起了众位阿哥对太子位置的觊觎。此时在世的十二位成年阿哥都有谋求储位的愿望。只不过有些人野心大,有些人野心小而已,还有的一掂量自己的势力和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就觉得自己没戏,早早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此,只有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祯(雍正继位后改为‘禵’)九个人真正为夺取皇位而费尽心机。至于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佑、十二哥胤祹而情知皇位轮不到自己,加上他们也无此奢望,于是安安稳稳地当着自己的亲王,跟谁也不掺和。

而这九位阿哥,形成了五大朋党:

①大千岁党:“大千岁党”以皇长子胤禔为首,为首党人就是大学士明珠,此人还是胤禔的亲舅舅。其它党人有大学士余国柱、户部尚书佛伦等人。多是文人的后援团,也就注定了他的失败。

②太子党

③三爷:之所以是“三爷”而不是“三爷党”,这是由于三皇子胤祉根本没有形成什么明显的朋党之势。他本身喜欢舞文弄墨,周围都是些文人。他们受康熙之命,负责编书,还负责重修坛庙、宫殿、乐器,编制历法等。他们的最大成就是编辑了我国第二部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所以,胤祉即使有当皇帝的心,但较之别的阿哥,就没有优势了。

④八爷党:是所有朋党之中势力最强的一支。以八阿哥胤禩为首,还包括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四阿哥胤祯以及侍卫鄂伦岱、内大臣阿灵阿等人。

胤禩“乐善好施”,人称“八贤王”。不过他表面上礼贤下士,实际上结党营私。这一切都被康熙看在眼里,他曾说:“二阿哥悖逆,屡失人心;胤禩则屡结人心,此人之险,百倍于二阿哥也”。所以在众人举荐胤禩为皇位继承人之后,康熙不仅大怒,还下令圈禁胤禩。虽然没过多久他就被释放出来了。而胤禩出来后依旧不断网罗人员,扩大势力。

此时胤祯逐渐活跃起来,开始脱离“八爷党”。胤祯当初依附八阿哥,是由于太年轻,没有什么资本去争储位。但胤禩受挫之时,胤祯已经三十岁,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皇子。况且他自己也有当储君的野心,不会甘心永远寄人篱下。

⑤此时胤禛虽尚未明确争位,但仍是十分小心,韬光养晦。

《理密亲王允礽传》:?太子既废,上谕:‘诸皇子中,如有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宥。’诸皇子中,皇八子允禩谋最力,上知之,命执付议政大臣议罪,削贝勒。十月,皇三子允祉喇嘛巴汉格隆为皇太子允褆厌允礽事,上令侍卫发允礽所居室,得厌胜物十余事。上幸南苑行围遘疾,还宫,召允礽入见,使居咸安宫。上谕诸近臣曰:‘朕召见允礽,询问前事,竟有全不知者,是其诸恶,皆被魔魅而然。果蒙天佑,狂疾顿除,改而为善,朕自有裁夺。’廷臣希旨,有请复立允礽为太子者,上不许。左副都御史劳之辨奏上,上斥其奸诡,夺官予杖。既上召诸大臣,命于诸皇子中举孰可继立为太子者,诸大臣举允禩。明日,上召诸大臣入见,谕以太子因魔魅失本性状。诸大臣奏:‘上既灼知太子病源,治疗就痊,请上颁旨宣示。’又明日,召允礽及诸大臣同入见,命释之,且曰:‘览古史册,太子既废,常不得其死,人君靡不悔者。所执允礽,朕日不释于怀,自今召见一次,胸中乃疏快一次。今事已明白,明日为始,朕当霍然矣。’又明日,诸大臣奏请复立允礽为太子,疏留中未下。上疾渐愈。四十八年正月,诸大臣复疏请,上许之。三月辛巳,复立允礽为皇太子,妃复立为皇太子妃。?

《史稿. 允禩传》:?胤禔……言于上,谓:‘相士张明德言允禩。后必大贵。’……会内务府总管凌普,以附太子得罪,籍其家……允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党羽相结……逮张明德……允禩亦夺贝勒为闲散宗室。上复谕诸皇子曰:‘允禩庇其乳母夫雅齐布……朕闻之,以雅齐布发翁牛特公主处,允禩因怨朕,与褚英孙苏努相结,败坏国事。允禩有受制于妻……日后朕躬考终,必至将朕臵乾清宫内,尔等束甲相争耳!……召允禩入见,并召太子使居咸安宫。未几,上命诸大臣于诸皇子中,举可为太子者。阿灵阿登私示意诸大臣举允禩,上曰:‘允禩未更事,其母亦微贱,宜别举。’上释允礽,亦复允禩贝勒。四十八年正月,上召诸大臣,问倡举允禩为太子者,诸臣不敢质言,上以大学士马齐先言众欲举允禩,因谴马齐,不复深诘。寻复立允礽为太子。?

就一废太子来看,康熙对于太子,感情还是很深的,曾对大臣说:“观允礽行事,与大人不同,类狂易之疾,似有鬼物凭之者。”废太子对于康熙的打击也不小,所以圣祖爱憎太子,初无成心,并非有移爱他子而致此。因此当诸臣上书说立八皇子为太子时,康熙的震怒也就不为怪了;也因此,上书康熙说太子不应易主的四皇子也就得到了康熙的称赞。

此记载中有几处令人玩味:

①康熙认为太子行事异于常人,而很快皇三子便告发皇长子诅咒太子,并找到

了罪证。这或许是真的,而且皇长子也因此被圈禁许久,但太子八月被废,康熙回京处理完各项手续之后第二天才说的以上一番话,而十月就有人告发,而且太子对于府中的十余事厌胜物全然不知,总令人觉得诡异。

②当小道消息称太子是被诅咒后,左副都御史劳之等立即上表要求复立太子,

结果表现的太过,被康熙怒斥一番——这显然不是因为不想复立,而是反感他们转变太快太势力。

③结果诸臣会错了意,第二天上表要求立胤禩,这更令康熙不满了,认为是结

党营私的后果,驳了回去。这是胤禩第一次被回驳做太子。而之后讨论太子人选时,则干脆说他母亲身份低,直接说不用考虑他了。这是胤禩第二次被回驳做太子,康熙态度十分坚决,可以看出胤禩在此时就已经引起了康熙的反感。

④当第二天康熙公开证实太子是被诅咒后,大臣们请求复立,康熙没有反应;

过了一天,康熙让胤礽在诸臣面前展示了一番,这下大臣们学乖了,等了

一天才上书请复立,这才应允。

对此孟森先生评价说:胤禩等人窥伺帝意却弄巧成拙,成为夺嫡案一大反复。

3. 第二阶段:胤礽被复立前后到康熙五十年

皇帝对太子更失望;八阿哥的活动引起皇帝反感,实质不得圣心;四阿哥认真办事,恭谦内敛,深得圣心

此时的胤禛仍旧处处维护太子,在太子首次被废后,只有他敢于为胤礽说好话。与此同时,他还和胤禩等人和平共处,不把关系搞僵。

康熙四十八年复立太子,至五十年十月太子结党会饮,串通本部员外郎包揽湖滩事例,额外多索银两,诸大臣皆受贿,为数亦不过数千金。(《理密亲王允礽传》)

《清史讲义》中评价曰:“而太子为人,众臣既盛道其聪明,圣祖亦言其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何以甘入下流,为稍知自爱之子弟所不肯为?此则失教之至,而纵使习染于旗籍昏愦之索额图家,少成若性,岂非溺爱不明于先,而又不能终于愦愦,尽失英主之本色,以致有一废再废之举耶?太子过恶,前辈别无记载,故只有疑其冤抑,……意为夺嫡之余,世宗朝修圣祖实录多未可信。……其评清帝本不甚作美辞,自难尽信,但所传清国百姓谈太子王过恶,及诸子之无佳誉,当是得诸闻见。……《朝鲜实录》所载,与《东华录》约略相符。益知《圣祖实录》非世宗以意修改。?

可见太子的行为乖张不减反增,并且更加横行无忌,大概是自小养尊处优、父皇疼爱,且一废之后很快又复立,反助涨了他的气焰——于是当矛盾与冲突再次集中到太子身上时,康熙对于废太子的态度就十分干脆了“前次废置,情况愤懑,此次毫不介意,谈笑处之而已。”(《东华录》)。终清世不复立太子,也是清朝的一大特色。

4.第三阶段:胤礽二度被废之后的白热化阶段

胤礽二度被黜后将其终生圈禁并昭告天下说再不会立他了,也不许任何人再举荐他为太子,绝无复立之可能,于是储位之争渐呈白热化。老大胤禔因野心太过暴露,遭康熙帝终生圈禁;老三胤祉因势力太小,羽翼未丰,看到老大老二的前车之鉴,不敢再搅这塘浑水遂主动退出;十四子胤祯,空有兵权,一无门人,二无威望,故不在对储位的有力争夺者之列。

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康熙授胤祯王爵征讨西北叛军,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将军王”,许多人认为这是康熙对他继位的一剂强心针,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1、康熙尽管封他为王,却没有赐以封号。

2、倘若康熙有意立胤祯为皇储,为什么又要派他出征呢?

3、康熙若真欲立胤祯,为什么又在西北战事已定之后,让他呆在西北,不召他回朝?

因此可以断定,康熙的封王,就像永乐皇帝在阵前危难之时对自己善战的儿子说你哥哥不行了啊,你要努力啊。这完全是一个心理暗示,好让胤祯努力的杀敌,平定西北叛乱,为自己真正看上的继承人铺路。

胤禛看到这一点,为窥视储位开始活动起来:

①四处安插家奴。如隆科多,康熙末年时任九门提督,掌管城内军务。

②胤祥。胤祥圣母早逝,自小与胤禛关系甚好,是坚定的‘四爷党’。他早年在古北口练兵,所率部下,后多升任京城防卫部队中各级指挥官,诸如丰台大营、绿营等京师卫戍部队皆在他的掌握之中。

③胤禛深得韬晦之邃善于处处掩饰自己对储位的希冀,对父诚孝、对兄弟友爱、避开明斗,脚踏实地地认真办差,外弛内张以悦圣心。

而夺嫡之狱,已胤禩为主,度允禩笼络人心,有大过人之处:诸兄弟皆为其尽力,宗藩贵戚,满汉大臣(老臣如佟国维、马齐,勋旧如遏必隆之子阿灵阿,佟国纲之子鄂伦岱,明珠之子拨叙,汉文臣如王鸿绪)亦多有预其谋者。皆以举允禩为太子被遣。兄弟中如允褆、允礻我、允禟、允禵,皆甘推戴,允褆为皇长子,尤身犯大不韪以遂其私,不知何以归心允禩至此。因此世宗亦专以胤禩为大敌。

但胤禩的党羽中以内阁大臣为主,一无实权,二无兵权,在军事上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胤祯的西北大军上。可胤祯也有当储君的野心,若真能在京城生变时领军进京擒王,年羹尧那关是能那么容易过的。所以说,胤禩与胤禛相比,已经处在劣势,对胤禛构不成威胁。况且胤禩在早期的储位之争中,锋芒过露,已引起康熙的反感和警惕。

《清史讲义》中称:太子复立后又废,允禩已无可希翼,而允禵独为抚远大将军,圣祖拟有付托意。允禵为世宗同母弟,后亦不容于世宗。当时人言籍籍,以为世宗乃夺允禵之位,允禵行十四,世宗行四,所谓清承末时,以圣祖?传十四皇子?之语,改?十?字为?于?字而夺之也。语见《大义觉迷录》,世宗自述而自辟之。要之圣祖诸子,皆无豫教,惟世宗之治国,则天资独高。好名图治,于国有功。则天之佑清厚,而大业适落此人手,虽于继统事有可疑,亦不失为唐宗之逆取顺守也。……而世宗于太子之废,实无所干预。但神器无所归,乘机取得大位,康熙间极力营谋夺嫡者,至时反为他人拾取而去,因忿允禩极而多不逊之言行,遂开世宗屠戮兄弟之端。

后续事宜

世宗即位后,第一命令允禩、允祥、马齐(八爷党)、隆科多(四爷党)四人总理事务,第二命令胤祯回京,第三封允禩、允祥为亲王。可见雍正为了局势的稳定引近允禩,首封亲王,畀以重任,希望他不致憾于夺嫡,并且举允禩的近臣,亦多倚任。故在雍正朝初始,雍正对于各位兄弟的态度还是很友好的,后来深罪允禩等人时,也少有缘其夺嫡前案。即:雍正本意是有诸兄弟修好,但允禩等常有怨言,行事多与雍正作对,雍正十分气恼故开屠戮兄弟之端,而手段有些过火,则令当别论。

勤政,是雍正区别于其他帝王的一个显著特征。他在位期间,自诩“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仅以朱批奏折而言,雍正朝现存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奏折6600余件,共有41600余件,他在位12年零8个月,实际约4247天,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约10件,多在夜间,亲笔朱批,不假手于他人,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有1000多字。并且对于臣子,他悉心在奏章上解释自己的政策指令,指导他们落实。

选储,是雍正留给清代的一份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建立秘密立储制度。清朝皇帝的继承人问题,康熙以前没有制度化。大清皇朝,是家天下,用什么办法在家族内确立接班人,是清朝建立100多年所没有解决的问题。雍正想出一个办法,既预立皇位继承人,又不公开宣布,这就是秘密立储。即将传位诏书置密封锦匣中预先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这是建储制度的一项重大创革。其积极的方面是,既有利于在皇子中选优,又避免皇子们争夺储位,相对地保证了皇位继承的平稳过渡。

应当说,雍正有眼力,有见识,看准并决定要乾隆继承、光大他的事业,确是选对了接班人。这对大清帝国、对中华民族、对亚洲历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研究成果:

历史盲点一:雍正继位的合法性

关于传位遗诏的说法,有遗诏继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

无诏夺位说与改诏继位诸说很容易被推翻,故按本文推断,雍正应是正统继位。

历史盲点二:雍正继位的合理性

历史要求强权统治而四皇子胤禛:

?克制己欲,有帝王风范

?谦逊恭谨

?脚踏实地办差

?作风强硬有才华

?经过康熙多次考察,十分满意——康熙驾崩前代为祭天

?支持者有军事势力,在朝堂上也有力量

?(母亲出身好)

而他最大的竞争者八皇子胤禩:

?表面谦恭,人称…八贤王?

?实际上结党营私,拉拢大员

?在政治利益上与大贵族一致,于国家改革不利

?支持者多内阁大臣,无军事实力(妄想借助皇十四子之力)

?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引起康熙反感(2次回拒立他为太子)

?(母亲出身低贱)

因此:雍正继位是合理的正确的。

历史盲点三:评价雍正其人

?十分有远见有手段,能韬光养晦多年;

?在治国时能克制自己的不良品行,十分勤政爱民;

?但对兄弟则有些报复的过头;

?改革:改良八旗制度、整顿吏治,巩固政权,发展国力,为康乾盛世

之重要承接、过度阶段

?建立秘密立储制度

反思:

1、对皇子争位事件的评价:

①太子骄奢淫逸,诸子争斗惨烈,与满族轻视文化的习惯是分不开的,即是教席多是名家大学也无法违逆。(文化)

②康熙仁政治方略的助涨

③诸位之争常有,康熙朝之争夺更惨烈更曲折更有神秘色彩。

2、为何清史不‘清’?

①之前的史书均是后一朝为前一朝修史,而清朝所处的时代背景较为特殊,没有系统的大规模的修订过史料;

②清朝统治阶层(满州贵族)向来轻视汉族教化

3、日本大河剧和中国‘秘史’类剧情

大河剧: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都有历史根据,能更好的普及历史、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国‘秘史’类剧情:为赚卖点而胡编滥造,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认识混乱

甄嬛传剧情简介

满清雍正元年,康熙帝驾崩后,结束了血腥的九龙夺嫡。新的君主继位,国泰民安,政治清明,但在一片祥和的表象之下,一股暗流蠢蠢欲动。尤其后宫,华妃(蒋欣饰)与皇后(蔡少芬饰)分庭抗礼,各方势力裹挟其中,凶险异常。皇太后(刘雪华饰)为皇帝(陈建斌饰)举办了其在位十三年间唯一的一次选秀。十七岁的甄嬛(孙俪饰)与好姐妹眉庄(斓曦饰)、陵容(陶昕然饰)奉命参选,她抱着只不过来充个数的念头,因此薄施粉黛,只等皇上“撂牌子”让她落选。可命运却跟她开了个玩笑,皇帝偏相中了甄嬛的智慧、气节与端庄,再加上她是爱臣甄远道之女,于是把甄嬛留在了宫中,三姐妹一同入选后宫,都成为了皇帝的妃 嫔。[1] 主要人物(27张) 初入宫的甄嬛与眉庄、陵容结成一派,周旋在皇后和华妃两派之间。皇后城府极深,碍于华妃兄长年羹尧在前朝党羽甚多,实力不可小觑,所以隐忍。华妃嚣张,步步紧逼,甄嬛受辱,几度险些丧命于后宫。等到眉庄被冤,甄嬛初次怀孕被害流产。陵容变心,投奔皇后。天真的甄嬛逐渐感受到后宫的寒冷,慢慢成为后宫精明的女子。皇帝发现年羹尧的野心,令甄远道剪除了年氏一族,甄嬛也用智慧斗倒了华妃。但皇后担心甄嬛羽翼渐丰会成为第二个“华妃”,于是借不敬纯元皇后(已故)为名陷害甄嬛,使甄嬛再度失宠,同时也得知已有身孕和明白了自己得宠不过是因为长得极像已故的纯元皇后,由此心灰意冷。甄父也被文字狱牵连而遭牢狱之灾,甄嬛生下女儿胧月后,绝望的甄嬛选择出宫至甘露寺修行。甄嬛在寺中受尽欺凌,幸得果亲王十七爷悉心照顾,二人在患难中相亲相爱,只等有机会一起远走高飞,过平常人的生活。十七爷去滇藏微服巡视,误传死讯,甄嬛为替十七爷报仇,也为保全腹中十七爷的骨肉,设计与皇帝相遇,重回宫中。太后为权衡后宫各方势力同意甄嬛回宫,为了掩人耳目,皇帝假称甄嬛是四阿哥弘历的生母,是承德旧日宫女,到甘露寺以钮祜禄氏之姓迎回宫中,封为熹妃。甄嬛回宫前日,十七爷却活着回来,二人感慨为命运所弄,但为了肚子里的孩子,甄嬛狠心断绝了十七爷的念想,并决心靠权利保护自己的亲人。甄嬛回宫 后不久,太后病逝,后宫人心浮动,危机四伏。

中国当代文学史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 1、当代文学含义: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 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 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 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 4、文学思潮 ◆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 (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 ◆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 《在桥梁的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改选》 (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3)讽刺和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 11、十七年诗歌(主题) 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 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12、郭小川: (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 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内心活动) 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

文学欣赏大纲(新)

《文学欣赏》教学大纲 (适用于:2013级各专业,参考学时:16学时)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13级各专业第4学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周学时 2 ,总学时16学时。旨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增加对外国民族名著了解,熟悉外国民风民俗,拓宽知识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外国优秀名篇名著精华,以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对现代人整体素质的要求。 二、教学目的 主要介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名著及其作用,多角度地分析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欣赏其中的艺术特色。教学注重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民族的不同个性、鉴别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从而增强吸收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胃功能”。 三、教学要求 面向层次为各专业专科学生。 1、了解文学的基本特点,即文学的形象性、典型性、倾向性;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题材与主题,情节与结构,语言特征,中外文学史常识,以中外重要文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为线索。 2、理解文学的社会作用,即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重要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思想内涵及文学成就,注意同一时期中外文学发展的比较,不同时期同一题材作品的穿插介绍,便于学生理解文学的流派变革;注意用现代意识,创造性地鉴赏传统文学作品。 3、掌握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可侧重于诗、词、小说、散文等体裁;文学作品的一般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等;阅读赏析作品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即文学作品欣赏的一般规律。 四、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辅以丰富的图片影像资料,以古代、外国文化和文学常识为讲授内容。以适当的提问和讨论激发同学们的思考,增加师生的互动交流。 五、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理论教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一、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二、文学欣赏是人类文学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三、文学欣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 教学要求:掌握中外文学欣赏的规律和方法 重点:文学欣赏的性质和特征 难点:欣赏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诗歌欣赏 一、中国古典诗歌欣赏:《诗经》、屈原《九歌》、陶渊明、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等的诗选。 二、中国现代诗歌欣赏:余光中、海子、席慕蓉、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艾青、北岛、舒婷等的诗选 三、外国诗歌欣赏:叶芝、泰戈尔、莎士比亚、歌德、席勒、拜伦、普希金、惠特曼、聂鲁达等的诗选。 教学要求:了解古今中外诗歌的演变与发展 重点:了解诗歌欣赏要从意境、意象、意蕴切入,代表作品欣赏。难点:中外诗歌欣赏比较 第三章散文欣赏 一、中国古代散文欣赏:《左传》、《战国策》、《孔孟语录》、明清散文小品欣赏、李斯、司马迁、韩愈、柳宗元等的作品。 二、中国现代散文欣赏:鲁迅、胡适、郁达夫、朱自清、梁实秋、巴金、钱钟书、余光中、贾平凹、林清玄、吴伯萧等。 教学要求:了解散文文体“四分法”及其他分类 重点: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代表作品的欣赏 难点:散文艺术感应力的把握

论穿越小说的魅力何在

论穿越小说的魅力何在 ----------以《步步惊心》为例 关键词:穿越影视改编原因悬念情感思考 摘要:近几年,穿越小说在网络中风行,而这其中,电视剧与网络文化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甚至已自成体系。为了解与探求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关系与区别,我以最近广为流行的网络小说及其改编的电视剧为例,来进一步阐述与研究它们之间缠绕与分离。 一、引言 如今人类社会已步入到了一个“影像的时代”,快捷又直观的表意方式——影像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文字媒介。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乔治普鲁斯东就曾针对文学与影视的关系提出:“小说与电影像两条相交叉的直线,在某一点上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交叉的那一点上,小说和电影几乎没有区别。”文学与影视的关系的确是非常密切,但有时又出现话语权争夺。中国老一代导演张骏祥甚至主张:“电影就是文学——用电影手段完成的文学。”国内外大量的优秀影视作品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成功的影视作品离不开厚实的文学原著或文学剧本。例如中国的《白鹿原》、英国的《哈利波特》等。往往是畅销书刚走红,改编的影视剧就筹拍;影视剧走红后,同名图书马上问世。文学与影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密切过。 影视改编是指按照影视艺术的特殊美学要求和表达方式,将其他体裁的文艺作品改写为电影或电视剧本。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虽然已

经不在是一个新的话题,但随着影像化时代的到来和大众文化的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采取了改编文学作品的策略,而反过来说,文学作品也因影视改编的成功而得以更加广泛的传播,并且作家的知名度也由此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近几年,穿越小说在网络中风行,而这其中,电视剧与网络文化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甚至已自成体系。穿越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简称,通俗的是指某人物因为某原因,经过某过程(也可以无原因无过程),从所在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的事件。 网络通俗小说很像魔方,只要你抓在手上慢慢弄,总能弄出六个面,但是快乐就在扭转的过程中。过去的2010 年、2011 年最火的电视剧是什么呢?大家都能够答出来,上半年是《宫》,下半年叫《步步惊心》。这就说明这类文学和其改编的电视剧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最热门的东西。 为了解与探求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关系与区别,我以最近广为流行的网络小说及其改编的电视剧为例,来进一步阐述与研究它们之间缠绕与分离。 湖南电视台2011 年于9 月末推出《步步惊心》,改编自桐华同名网络穿越小说,以穿越为题材,内容以清朝“九子夺嫡”的史实为依托,讲述了一个穿越回清朝的现代女性与“九子”之间的故事,受到了广大受众的关注,据CSM41 城市统计数据显示,《步步惊心》首播第一天收视率达到1.73%,为同时段全国收视第一,同时在网络上也备受追捧,据了解,该剧播出8 集,已攀升至百度风云榜电视

清代文学史

艺术类综合袁行霈版文学史笔记之清代文学史(一) 清代文学 一讲清代文学总论 一、清代文学发展的背景 1、宋代理学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2、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方式之一是编书。同时又明令各地查缴“违碍”书籍,然后销毁。 3、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 4、乾嘉汉学从学术流派上将,可以说导源于顾炎武,从其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政的结果。 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及乾嘉学风也多方面地影响到文学。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在诗歌方面明显的表现是翁方纲对王士祯神韵说和沈德(好像是德字)潜移调说的修正,提出他的肌理说。 二、清代人文思潮 清初几位思想家大都是反宋明理学。对明代王阳明心学的抛弃,特别是对晚期李卓吾非儒薄经的反传统思想的否定。 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文学观不尽一致,对文学问题的关注程度,都是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抛弃了晚明文学的表现自我、个性解放、率真浅俗的理论观念。在清中期文学领域也呈现出类似晚明的一股思潮,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袁枚是代表人物。 三、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1、集历代文学之大成。清代文学较之以往各代异常繁荣,一方面是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入清之后依然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元明以来已呈弱势的诗、古文乃至词、骈文,入清后重新振起。凡往代曾经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有一席之地,。实质上也是中国文学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的归复。 2、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 ①清诗。从总体上讲是继承和发扬了贯穿中国诗史中的缘事而发,行“兴、观、群、怨”之用的传统精神,同时也继承了、发展了传统的审美艺术的特征。 ②清词。在明清之际,词发生了转机,走出理俗,归于雅道。成为苦闷中文人委婉曲折地抒写心曲方式。出现了大量的地方性的词人群,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领的浙西词派形成,词呈现出“中兴”局面。 ③骈文。 ④戏曲。入清后传奇、杂剧都顺从着晚明的趋势,创作更加活跃。李渔的理论和剧代表明代以来戏曲创作由“曲”到“戏”转移。也可以说是戏曲向戏剧本质特征的回归与创作的成熟。 ⑤小说。清初小说,作家独特的作品日益增多,从总体上看是迈进了独创期。另一方面是爱情婚姻小说雅化,蜕变为才子佳人小说。 总之,清代文学在前期和中期是有变化的。前期文学关注国运民生,有着炽热的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传统文体和已雅化的戏曲取得了很高成就。在清中叶,传统文体虽然很活跃,流派纷呈,诗说文论竞相争鸣,但成就和影响远不及小说。

现当代文学小说概述

现当代文学小说概述 ----简评《命运的嘲弄》 阿拉伯人善于辞令,自古就传下许多雄辩的演说辞和优美的散文。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报刊的出现、普及,以及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首先从埃及开展的文化启蒙运动的进行,阿拉伯近现代的散文逐渐发展、繁荣起来。这些短文短小精悍,富有战斗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在20世纪头30年代活跃于阿拉伯文坛的“旅美派”和“埃及现代派”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文学流派。 “旅美派”融阿拉伯民族传统文学与西方文学与一体,在小说方面起了先驱作用。纪伯伦发表了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等;努埃曼创作有短篇小说集《往事已矣》、《粗腿肚》、《豪绅》,中篇小说《相会》等;他们的作品主要是在宗教、恋爱、婚姻、道德观念等问题上反映了反封建思想,同时也抨击了西方文明的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等丑恶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拉伯世界的小说所反映的生活面更广,揭示的问题更深刻。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198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另外还有塔哈.侯赛因。 此外,在埃及,阿卜杜.拉赫曼.哈米西、尤素福.伊德里斯、阿卜杜.拉赫曼.舍尔卡维等写的小说,遵循现实主义原则,深刻地反映

了城乡下层人民的苦难和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尤素福.西巴伊、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等则多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民族政治和社会问题。而当代文坛新秀当属杰马勒.黑塔尼、尤素福.盖伊德、萨布里.穆萨等一群被称为“六十年代辈”的作家。他们充满忧患意识,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正为埃及小说的现代化和民族化探求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黎巴嫩老一代作家继续笔耕不辍,如陶菲格.阿瓦德发表于1972年的《贝鲁特磨房》,以1968年的贝鲁特为背景,从政治、社会、经济、思想、宗教等方面揭示了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被认为是一部揭示了黎巴嫩内战原因的作品。其他著名的作家还有苏海勒.伊德里斯,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深沟》、《我们燃烧的手指》等。 叙利亚当代文坛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哈纳.米纳,他以长篇小说《蓝灯》蜚声于20世纪50年代阿拉伯文坛,此后,发表于60年代的《帆与风》,70年代的《阴天的太阳》、《残留的影像》、80年代的三部曲 ------ 《水手的故事》、《主桅》、《遥远的港口》都是具有较深刻的社会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力作。 二战后,伊拉克老作家祖.努.阿尤布陆续发表了中长篇小说《手、土地与水》、《被遗忘的信》,并写有多部杜阿篇小说集。他善于用现实主义手法,以犀利、明快的笔调,揭露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相互勾结统治下的种种社会黑暗面。鲁拜伊著有《江河》、《月亮与围墙》《巢》等,作品多表现现实政治、社会题材。 苏丹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是塔伊布.萨利赫,代表作《移居北方的季节》写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在阿拉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上引起的

中国当代文学概述知识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概述知识要点 少数民族叙述诗代表作近现代蒙古英雄叙事诗的代表作是《陶克陶胡》和《嘎达梅林》。居于西北边疆的哈萨克族的叙事诗也异常丰富。在其叙事诗中,英雄叙事诗特别引人注目。如著名的“四个四十”系列长诗中的《克里木的四十位英雄》以及《英雄塔尔根》、《骑海骝马的射手》、《好汉康巴尔》、《霍布兰德》等等。 革命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代表作 吴强《红日》 梁斌《红旗谱》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杨沫《青春之歌》 曲波《林海雪原》 欧阳山《三家巷》 文革时期的文学现象由于文革时期对文人的迫害,所以好多在文革时期出现的作品都 没有正式发表或者保全。样板戏是特定政治话语的产物。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它固然有艺术方面的特点,但其政治功能较为突出。娱乐媒介最容易传播思想,也最容易使人们主动或被动的接受隐藏在其结构和内容之间的意识相态或政治立场。样板戏至少有4至5年垄断了中国的娱乐媒介,因此它对人民的影响是不可否定的。 1968年底,“上山下乡”在这些文字中间,数量最多的是诗歌,这意味着,“文革”中的“地下文学”,其主干是“地下诗歌”。因此,诗歌一经完成,很快便在知青中间传抄。 文艺无条件为现实政治服务,是贯穿“文革”文学思潮始终的一个基本理念。服务于政治被作为文艺的基本属性,“反映革命本质”是完成服务于政治这一目标的基本方式,这些被一同看做文学史审美内容得基本构成。 朦胧诗的兴起、特点、代表作家作品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

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食指、《疯狗》 北岛、《回答》 顾城《远与近》 、舒婷、《致橡树》 文化寻根小说的兴起、特点、代表作家作品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特点:1.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2.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阿城:“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 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 郑义:《老井》 贾平凹:《商州系列》 王安忆《小鲍庄》 李锐《厚土系列》 莫言《红高粱系列》 先锋小说的兴起、代表作家作品 兴起所谓先锋精神,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形成强烈的冲击。世纪翻新,中国文坛上,丛林般地生长起了一批先锋派青年作家。人们通常叫他们为新生代,他们近乎于改革开放的同代人。他们丝毫无意于挑战“专业作家” ,他们仅仅在挑战生活,挑战自我。他们没有经历过“英雄”的席卷,没有经受过“颂歌”的洗礼,他们用自己的脚走着自己的路 前期的有:格非的《褐色鸟群》;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等作品;《筑路》、《白狗秋千架》、《球状闪电》、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相对来说后期的有:孙甘露的《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我是少年酒坛子》;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等作品;北村的《逃亡者说》、《劫持者说》、《聒噪者说》、《孔成的生活》.[1]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 池莉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和《凝眸》等。其中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是常常被批评家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征的主要文本之一。这一小说连同《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也曾被人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

九子夺嫡

康熙九子夺嫡 这九个儿子分别是:(胤印yìn)大阿哥胤禔(shì)、二阿哥胤礽réng(原太子)、三阿哥胤祉zhǐ、四阿哥胤禛zhēn(即后来继位的雍正皇帝)、八阿哥胤禩sì、九阿哥胤禟táng、十阿哥胤礻我、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祯zhēn (后雍正即位改“祯”为“禵”)。 真正要争夺皇位的只有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八和老十四:老九、老十是老八同党,是助老八争位的,他们自己并无野心;老十三是助老四的,他自己也无意争位。至于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十二阿哥胤祹情知皇位轮不到自己,加上他们也无此奢望,于是安安稳稳地当着自己的亲王,跟谁也不搀和。 后来,老大因野心太过暴露,遭康熙帝终生圈禁;原太子老二被康熙帝两次废黜,其中第二次废黜后将其终生圈禁并昭告天下,说再不会立他了,也不许任何人再举荐他为太子;老三胤祉看到老大老二的前车之鉴,不敢再搅这塘浑水,主动早早退出了竞争行列。这样,实际的竞争者只剩下老四、老八和老十四。最后,老四胤禛胜出,即雍正皇帝是也。 皇长子胤褆(shì),康熙十一年生,生母惠妃纳拉氏。据传教士白晋说:“皇上特别宠爱这个皇子,这个皇子确实很可爱。他是个美男子,才华横溢,并具有其他种种美德。”由于他在皇子中年龄居长,替乃父作事最多。征讨葛尔丹时,康熙任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19岁的允禔从征,任副将军,参与指挥战事。还衔命祭华山,管理永定河工程。26岁,被封为直郡王。十年后因争储位,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胤褆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曰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卒,63岁,以贝子礼殡葬。

历史上真实的九子夺嫡

历史上真实的九子夺嫡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 大阿哥胤褆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祀,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祀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祀严加提防。 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囚禁。康熙厌胤祀勾结胤褆,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 康熙这个老小子,8岁登基,做了61年的皇帝,生了50多个小孩,其中儿子35个,活下来的24个(序齿的),女儿二十来个,活下来的不清楚。 但是古代皇家的女儿基本上都是政治的工具,皇帝也不宠爱,因此就不提了。 大家估计都知道,康熙的儿子们都很牛,所以他晚年的时候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局面,令老头儿大为头疼,由此滋生了一系列的政治问题,可以算得上康熙皇帝生涯的一大败笔。

康熙的大儿子叫胤褆,为惠妃纳兰氏所生。惠妃不算出名,可是他哥哥纳兰明珠可是个名人,当年就是他力主撤藩灭掉吴三桂的。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就更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了。 不过这个大阿哥,可没有他舅舅以及表哥/表弟那么机灵。虽然早年比较得宠,在康熙平定葛尔丹的时候立下过赫赫战功,但是本人却可以说有些愚蠢。 他迷信喇嘛,为了当上皇帝,竟然想到了用魇镇的方法来谋害当时的皇太子,他的亲兄弟胤礽。康熙一废太子的时候,命他守卫,他上窜下跳,甚至说出了要替父拭子的话,以为不立嫡则立长,他就可以当太子,让康熙极为寒心。最后被他的三弟胤祉揭发了魇镇的事情,终其一生被囚禁。 康熙的二儿子,废太子胤礽(réng)。康熙的第一任皇后,索尼孙女赫舍里所生。赫里舍产子的时候,恰逢吴三桂叛乱,皇后因为受了惊吓,难产而死。 而康熙与皇后自幼青梅竹马,感情很是深厚。所以在胤礽两岁的时候,一改满人不立太子的习俗,效法汉人前朝。立嫡长子为太子。这个胤礽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子,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太子。然而虽然康熙皇帝效法前朝,前朝中皇太子是不可以干涉政权的,而满人的习俗却是皇子预政。 这样一来,时间久了,皇太子不甘心手中的权利,皇帝害怕被夺权,二人矛盾日益激化。而朝中的大臣也形成各个党派,互相倾轧。再有其他的阿哥们也长大了,他们自然不甘心这个能力不见得比自己

16第五章 清代文学概说

第五章清代文学概说 清代 清王朝从1644年定都北京至1911年辛亥革命,有国267年 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 清代文学,指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 清前期(1644?a1735)清入关?a?a雍正末,包括顺治、康熙、雍正几朝 清中叶(1736?a1839)乾隆初?a?a道光19年,包括乾隆、嘉庆、道光20年前 一、清代社会特点 1.封建君主专制 清代皇帝较以往各王朝更专制,臣民较以往奴性也更强 承袭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军事、行政、财政大权完全集中皇帝一人之手 设立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内阁形同虚设 2. 清代思想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 满清统治者以中国传统文化继承者自居,承认儒学正统地位 (1)以汉制汉 1)尊孔崇儒 康熙主持编写《性理精义》,一再倡理学,崇朱熹 2)六部、都察院实行满汉复职制度 3)欺骗麻醉与屠杀镇压相结合 倡科举,设四库全书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 非不知八股为无用,特以牢笼人才,舍此莫属。 大兴文字狱,扼杀反清及异端思想 (2)编书与禁书 1)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四库 全书》的编纂 2)乾隆时被禁毁的书将近三千馀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见与《四库》现收书相埒(孙 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 二、清代文学发展概况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2绪论》:就拿文学来讲,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或制艺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间,或于上述各种之外,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的。 众体皆备,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清代文学繁富、驳杂,蔚为大观: 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空前飞跃,成就巨大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剖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 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

中国古代文学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概述 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有着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成就。 上古神话和歌谣是最早的口头文学创作,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收诗三百零五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并灵活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它奠定了后世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南方则产生了具有楚文化特征的新体诗——楚辞,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运用这一形式创作了《九歌》和《九章》。他的代表作《离骚》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春秋战国时代,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产生了诸子散文,其中《论语》为语录体,《盂子》为对话体,《庄子》则擅长论辩,而且文学性最强,晚出的《荀子》和《韩非子》则已似专题论文集。历史散文与之辉映,其中《左传》为编年体,《国语》和《战国策》为国别体,《战国策》的人物描写十分高明,言辞也铺张犀利,颇具文学价值。秦朝几无文学可言,李斯《谏逐客书》是仅存的散文名篇。 两汉文学中极有活力的是乐府民歌,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着力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它长干叙事铺陈,语言富于生活气息,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其中的传世名篇。汉代文人五言诗也逐渐走向成熟,到东汉后期出现了抒情组诗《古诗十九首》,被后人称为“五言之冠冕”。 汉代早期散文以政论文为主,贾谊《过秦论》最为著名,西汉是大一统帝国,辞赋应运而生,至武帝前后兴盛,产生了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等大赋。两汉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它既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新体例,又是传记文学精品,精于叙述事件和刻画人物,语言也富于表现力,为后世散文创作提供了典则。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在诗歌、散文、辞赋、小说、骈文等方面都有可喜收获。汉末建安年间,产生了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以王粲等“建安七子”为羽翼的邺下文学集团,其诗歌创作体现了“慷慨以任气”的时代风格;而后,魏晋时代的阮籍、稽康、左思等人,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秀传统,陶渊明是东晋时超拔流俗的大诗人,其诗多写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风格自然冲淡,是中国田园诗之宗。南朝的谢灵运和谢朓,是出色的山水诗人,而鲍照擅以七言新体抒发愤世嫉俗之怀,由南入北的庾信则是六朝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乐府民歌在这一时期又显光彩,南朝民歌如《西洲曲》等,明丽清婉,北朝民歌如《木兰辞》等,刚健亢爽,可谓各极其妙。王粲、庾信等人的抒情小赋

当代文学概述

当代文学概述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及分期 1、概念:所谓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从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中国文学史。包括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澳门文学。 2、概念由来:即“中国当代文学”这个概念在最初是如何被构造的,以及此后在不同时期、在不同使用者那里,概念涵义的变异。也即概念在特定时间和地狱的生成和演变,和这种生成、演变所隐含的文学规范性质。 “当代文学”概念的生成,不仅是文学史家对文学现象的“事后”归纳,而且是文学路线的策划、推动者当时的设计。因而,当代文学概念的构造,和这一概念所指称的文学的生成,应该是同步的。 “当代文学”、“新文学”、“现代文学”等,是相互联系无法截然分开的概念。大致在50年代中期以前有关“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文学史论著和作品选,大多使用“新文学”名称。在这期间,“现代文学”很少见到,个别以“现代文学”命名的著作,也主要作为“现时代”的时间概念使用。但是,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新文学”的概念便被“现代文学”所取代,以“现代文学”命名的著作也纷纷出现。与此同时,一砒冠以“当代文学”或“新中国文学”名称的评述1949年以后大陆文学的史著,也应运而生。 而50年代后期,“现代文学”对于“新文学”的取代,是在文学史叙述上,从两个方面来落实《新民主主义论》的论述。一是新文学构成的登等级划分,二是文学“进化”的阶段论。“现代文学”被明确指“五四”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这一时期的文学,而1949年之后的文学,已具

有不同的性质,需要从概念和文学分期上加以确定。 在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初,左翼文学界推动“当代文学”生成的选择,是对作家作品和文学派别进行的类型划分。分析的主要尺度,是文学观念、作家作品的“阶级性质”。因此,左翼文学力量认为:“广泛的中间阶层”作家、民主主义作家、进步作家虽然赞同新文学的反帝反封建的方向,对革命抱有同情、靠拢态度,但“世界观”还是小资产阶级的,文艺观念与革命大众文艺存在分歧,他们必须改造自己的文艺观和协写作方式,才可能参与到“当代文学”的创造。 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上,周扬题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的报告,在“正式文件”上确定了1949年以来“当代文学”的社会主义的性质。这样,“革命民主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的区别成为两个文学时期划分的主要依据。当代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态,和作文一个文学时期的地位,在这时得到不容置疑的确立。 该概念当时的所指: (1)、文学的阶段性,指1949年以来的文学; (2)、文学的政治性,指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中国文学”,又叫社会主义文学 (3)、文学的地域性,仅限大陆文学。 “当代文学”的特征、性质,是在它的生成过程中描述构选的。 D从内容上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主要表现对象,工农兵群众成为创作中的主人公; 2)在艺术形式和风格上,则是民族化和大众化的追求,肯定生活,歌颂生活的豪迈,乐观的风格成为主导风格; 3)“作家队伍”上工人阶级成为骨干; 4)文学与人民建立了从未有过的密切联系,并在现实中发挥重要作

文学欣赏(13)应用文写作 (概述)

应用文写作概述 ——明确概念、认清特点、把握语体特点 1、概念: 应用文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个人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公私事务时使用的具有实用价值和固定格式的文体。 对应用文的认识,应从两方面考察, 一是从文章的功用来看,应用文从产生到发展都是以应用为目的的,或用于处理公务,或用于个人事务,这一点,使它鲜明的区别于以审美为主要功能的文学作品; 二是从文章的表现形式上看,应用文较之于其他文体,有着更为严格的写作格式,语言文字也较简明通俗,这一点是与它功能上的实用性相适应的。 [辅助材料:应用文写作] 应用写作是写作学的一个庞大的家族,源远流长。我们甚至可以说,应用写作是写作学的鼻祖,其他类型的写作比起应用写作是晚之又晚了。 文章起源于应用,最早的文章是为实用而写的。以我国商周和秦汉时期为例,文章的实用性非常明显。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商周时代的钟鼎、铭文,可算是我国最早的应用文,这些刻在龟甲和钟鼎上的文字,是国家的治国之道、行政纲领、信仰教条,是国家管理的大典。这正如我国早期的古籍《周易.系辞下》所言:“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书契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说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法规,也便是应用文)。所以说,从有了文字开始也便有了应用文的写作,应用文的实用性的特点也便伴之而生。一直到两汉时代,除了诗和赋以外,还没有专门供欣赏的文学作品,那时人们的审美意识都反映在实用上,有用就是美。如李斯的《谏逐客书》、晁错的《论贵粟书》、诸葛亮的《出师表》,都是给皇帝的奏折,都是应用文。这些应用文,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李斯的《谏逐客书》,才使秦王重用客卿,完成了秦的统一大业;正是晁错的《论贵粟书》,才使汉文帝重农抑商,达到了“文景之治”;正是诸葛亮的《出师表》,才促使后主刘禅决心北伐,振兴书函,以图中原。这些历史功绩,都是通过应用文而实现。可以说,在某些关键时刻,一篇应用文可以扭转一个时代的方向,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决定一个民族的兴衰。所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 2、特点: 第一,功能上的实用性。 应用文的产生源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实际需要。国家出现,需要政事管理,出现公文,有了商品交换,契约文书应运而生;社会进入法制阶段,便产生了诉讼文书…… 实用性是应用文最为根本的特征和生命之所在。应用文是据以办事的工具,

治世能臣的五字秘诀

治世能臣的五字秘诀 —《大清相国》读后感 《大清相国》这本书的封页上有这样一段话:康熙朝名臣辈出,但都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王跃文写陈廷敬为官的一生,写他如何从一个拥有正义感的青年举子,逐步成长为胸有城府、老练沉稳的官僚。晚年回到家乡,他总结自己近五十年的官宦生涯,就是小说最后的一段话:“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段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算是全书的文眼。等、忍、稳、狠、隐,陈廷敬的一生几乎就是这五个字的形象写照。 总结起来,“等、忍、稳、狠、隐”与“识时务者为俊杰”是陈廷敬驰骋官场的真经秘诀。陈廷敬能够耐得住寂寞,一步步做到了“等、稳、忍、狠、隐”,不参与派系与集团斗争,有自己的道德操守,讲究政治谋略又不去害人,能够更新观念、迅速转变角色,从错误的思想中走出来,识时务、处处小心谨慎、避免锋芒毕露。用自己的方式报效朝廷、造福子民。

这些都是很可贵的。康熙皇帝称其:“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陈廷敬是泽州神童,美名传遍三晋,但是科举一路坎坷,甚至最后也不能被点为状元,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明朝一代名臣张居正。张居正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就中了举人,二十三岁中进士,一路做到吏部尚书,再到内阁首辅,万历时,权倾朝野。当时的主考官反复翻阅张居正的试卷,赞叹道“国器”,但是主考官顾璘却不许张居正中中第,多年后张居正知道了这件事,反而感谢顾璘。张居正年纪轻轻就聪明绝顶,若是年少得意而荒废学业,最终都会沦为庸人,就像王安石《伤仲永》里的仲永一样。 而陈廷敬确实做到了“等”,宠辱不惊,人如青石,沉得下来,静得下来,就像那个有名的问题:杜鹃不叫,怎么办?织田信长说,杜鹃不叫,就杀了它。而德川家康说,杜鹃不叫,就等它叫。而最后轻率莽撞的信长在本能寺自杀,沉稳的家康赢得了天下。 陈廷敬半辈子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摸索做官之道,无论有什么危险,他总能化险为夷,换言之,陈廷敬是能经受得住任何考验的人。 说起忍,当属德川家康。德川家康晚年得天下,他三岁就被送去当了人质,一辈子侍奉过今川义元、织田信长、丰臣秀吉,那时候,织田信长要他杀儿子,他也不能反抗,只能把长子杀了,把头颅献给织田信长。正是这样的隐忍,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829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为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 分 75 分中国当代文学史 题型结构4) 分15 3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小题,每小题5 分,共 分中国当代文学史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15 分30 15 2 小题,每小题分,共简答题:中国

现代文学史 分分,共30 小题,每小题中国当代文学史 2 15 分1 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小题,每小题30 分,共30 分30 分,共小题,每小题中国当代文学史1 30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1 ----- -----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20 世纪初到21 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1917 ~1927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 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 与失。

文学欣赏(1):绪论及第一章

绪论课 讲课要点:绪论和第一章内容 绪论应讲清两点:1、开设本门课的目的;2、本门课的主要内容及讲课方法;第一章应讲清以下内容:第一:文学的涵义——这是进行文学欣赏的基础; 第二:文学欣赏活动性质——文学欣赏是一个审美认识、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给我们以无穷的教益。第三:文学欣赏的过程——我们如何进行文学欣赏教学过程: 绪论—— 本门课的教学体例和开设目的: 文学欣赏课是在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的总体氛围中产生的一门新课,它不同于以往与中学语文课本面孔雷同的《大学语文》,采取以文学欣赏方法和文学欣赏常识为主线、以名篇欣赏为落脚点,分文体进行教学的模式,重点在于欣赏方法的介绍。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在掌握欣赏方法的基础上,自如地进行文学名著的欣赏,以达到授人以渔、举一反三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 本门课的主要内容: 文学欣赏方面的内容以教材为主包括五章,共26学时;根据专业的情况及外语教研室的要求,加入写作方面的内容,重点讲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应用文写作概论,二是常用的应用文文体写作,三是毕业论文写作,共8学时。 对学生的要求: 无论是文学欣赏还是应用文写作,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前者是我们的精神需求,后者可能是我们今后谋求生计的工具,因此应该重视;由于课时非常短,内容很多,课堂上只讲要点,需要课下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 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 一、文学活动: 从动态角度分析,文学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既然是艺术创造活动,就要有原料、有创造者、有产品,文学创造的原料就是现实生活,创作者就是作家,产品就是作品,因而这三者构成了一种三角关系,即现实——作家——作品。这就是传统的文学创作三角关系。 但是在这个关系中,只涉及了文学的创作,没有对于作品的评判和反馈因素,所以后来国外的文艺理论家,又创立了“文学的接受理论”,即在以上旧的“三角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读者的因素,构成了新的三角关系:作家——作

以《延禧攻略》为例浅析网络剧的创作现状

视听视听研究 以《延禧攻略》为例浅析网络剧的创作现状 □蔡宇曦 摘要:手机等移动上网设备的普遍使用,带来了观影形式的变化,使得网络影视迅速发展。本文以《延禧攻略》为例浅析网络剧创作现状,主要包括网络剧的表现内容、美学风格及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剧;内容;风格;问题 网络媒体的兴起,是传播媒介的又一次飞跃。凯斯?R 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现在比以前任何时候,人类都能找到寻求广泛分散的信息和创造力以及聚合它们成为卓有成效的整体的方法。”网络剧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了传播模式的变化与传统影视艺术以及当下主流文化模式应运而生。 网络剧是专门为电脑网络制作的,通过互联网播放的一类网络连续剧。与电视剧一样,网络剧一般分单元剧和连续剧。①从对网络剧的释义来看,其与传统电视剧最大的不同在于播放平台。2009年,第一部网络剧、优酷自制的《嘻哈四重奏》播出,2016年视频网站实现了对传统电视行业的逆袭.网络IP电影、网剧、网络微视频持续挤占了影视市场的份额。截止到2018年8月30日,网络剧不仅在数量上从2009年的2部上升至现在的139部,其集数也从开始的平均10集上升到现在的26.67集。网络剧的主演也从早期的不知名新人到现如今的流量演员,许多出道多年却一直处于二三线甚至默默无闻的演员因为网络剧进入了观众的视野,甚至多年未接拍电视剧的电影演员都纷纷加入。网络剧这个从开始被认定为“非主流”的影视艺术模式逐渐占据人们的主流收视视域。 一、网络剧内容的丰富与元素的杂糅 早期网络剧主要以喜剧为主,上文提及的《嘻哈四重奏》,紧随其后、由PPTV出品的《快乐的小2B》,以及同样是优酷出品的《我的隔壁是良人》,都带有浓重的幽默喜剧风格。网络剧的主要受众为18—35岁的年轻群体,受到这一主要收视群体的影响,其表现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除了较少的家庭伦理剧、喜剧之外,近几年,在原来主要表现'小人物”为主的轻喜剧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以下几类网络剧:一是以案件推导、破案、心理解构、缉凶为主要内容的悬疑推理剧,如《白夜追凶》伍证之罪X心理罪:X余罪X法医秦明濟。二是展现年少时的单纯美好、引发青春回忆与共鸣的校园剧,如《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淤最好的我们淤匆匆那年:X我和两个他》等。三是融合中国古典侠客元素或帝王传奇历史的古装剧,如《古剑奇谭》縫禧攻略》《柜中美人》《将军在上》等。四是富有奇幻、魔幻等超能力超时空的科幻剧,如《灵魂摆渡X同学两亿岁:X颤抖吧阿部》《疯人院》等。五是紧跟时代潮流,表现现代男女情感元素的都市爱情剧.如《忽而今夏X春风十里不如你X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等。同时,在这几类网络剧中也不乏各种IP文学的改编,如上文提到的《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还有《盗墓笔记》《鬼吹灯X旋风少女》等。 网络剧内容的丰富不仅表现在其多元性上,更在其相互融合与衍生出新的表现内容上。比如《延禧攻略》,其属于古装剧,但又不同于我们看过的传统古装剧。古装历史题材的剧集是我国不论传统电视剧还是网剧都较为常见的,尤以表现唐朝与清朝最为常见。而在清朝的古装剧集中又以表现雍正与乾隆两个皇帝的内容居多。在过往的传统古装剧当中表现这二者的剧集内容一般都以类似“九龙夺嫡”的夺权戏或爱情故事为主要表现对象。《延禧攻略》表现的不是乾隆皇帝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我们在当中更多看到的是女主人公魏幾珞步步为营的小人物逆袭,仿佛给我们展现的并不是一出古装大戏,而是包裹着古装外壳的现代职场女性的成长记录,呈现出的是一种杂糅了多种元素的新的古装剧表现内容。从开始的无背景的小宫女到最后的后宫专宠,魏理珞一改往日此类剧女主角的柔弱与单纯,也不同以往剧集中女主角在经历了种种磨砺后才慢慢成长,而是在一开始就展现出了一个聪明机智又“腹黑”且不卑不亢的形象。之后,女主角的一路“开挂”式的人生,特别是对剧中“反派”酣畅淋漓的报复无疑成为了这部剧吸引受众目光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网络剧营造新的美学风格 早期的网络剧不论在演员的配置上还是服装造型方面都与传统的影视剧有着显而易见的差距,这当中有许多因素,其中较为主要的因素之一在于其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视剧模式.还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收视率与传统电视剧相距甚远,对其投资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也导致其往往未能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近几年随着网络剧制作的资本引进,网络剧的整体制作也逐渐往精细化发展。 为《延禧攻略》赢得口碑的又一重要元素是该剧的整体美学风格。该片的美学风格化主要体现在整体的色调、服装与造型的设计以及演员妆容等几个方面。 首先,该剧的整体色调不同于往日清宫戏中演员大红大绿的艳丽色调,《延禧攻略》从演员的服装设计到宫殿内的色调都降低了色彩的饱和度。皇帝的龙袍不再是饱和度高的明黄而是带着复古的暗金,后妃们的服装也较多使用灰蓝、浅蓝、灰粉等色彩,在使用红色调时也不是传统常用的明艳的大红而是暗红色。在与服装的色系搭配上,剧中的传统中国建筑室内陈设,使每一个画面都呈现出中国传统工笔画用色的细致。 其次,演员的妆容一改往日流行的女演员统一的韩式“一字眉”,恢复了中国传统的“柳叶眉”,并且演员的妆容整体比较浅淡。虽然在初始播出时遭到了较多的质疑,但是经考证后大家发现这样白皙的底妆、清淡柔和的眼妆、多用粉色系的胭脂,以及追求小而薄的唇妆恰恰是历史上清代女性的妆容特色。并且随着影片的播出,这样的浅淡色系反而比浓烈的妆容让观众在观看时更为舒服。 这一系列的设计都与传统的古装剧有着较大的差别,似乎只有在网络剧这一主要受众为年轻群体的影视艺术作品 34I RADIO&TV JOURNAL 2019.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