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分析论文
高校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

高校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体育锻炼逐渐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实中存在许多因素制约了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效果。
本文将结合调查数据分析,探讨高校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通过对500名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本文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1.锻炼频率:大部分学生每周只进行1-2次的体育锻炼,约占调查人数的40%。
少数学生每周进行3-4次的体育锻炼,占30%。
仅有10%的学生每周进行5次及以上的体育锻炼,其余20%的学生几乎没有进行体育锻炼。
2.锻炼方式: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单一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而忽略了多样化的锻炼方式。
有60%的学生选择了健身房锻炼,30%的学生选择了慢跑或者跳绳锻炼,10%的学生选择了球类运动。
3.锻炼意愿: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意愿并不高,只是出于应付学校体育课的需要,或是为了保持体型等表面原因而进行体育锻炼。
二、优化策略针对目前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1.增加宣传力度:学校应加大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一些体育活动和比赛,吸引学生的参与和关注,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和锻炼积极性。
2.开展多样化锻炼项目:学校可以增加各类体育项目的选修课程,提供更多样化的锻炼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爱好。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锻炼方式,如团队活动、户外运动等,增加他们的体验感和乐趣,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学校应提供完善的体育设施和场地,使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体育锻炼。
学校还可以提供一些健康教育和培训课程,教导学生正确的锻炼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锻炼效果和兴趣。
4.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学校可以建立一些激励机制,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可以设立体育锻炼积分制度,给予积极参与者一定的奖励或荣誉称号。
学校还可以与相关企业或组织合作,提供一些奖励或优惠措施,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对当今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的分析

在经 济 不 断 发 展 的 如 今 , 会 需 要 的 是 人 才 , 是 社 会 更 需 要 的 是 社 但 有用 的人 才, 主要 表现在大学教育 中对 人才的培养 。无疑 , 这 良好 的心 理素质 和专业技 能是一样重要 的,希 望在未来高校能够不 断地 推广体 育舞蹈 的教学 、利 用比较系统 的教学理论 为培养 良好心理素质 的大学 生、 为社 会 输 送 有用 人 才 做 出 贡 献 。 参 考 文 献
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性影响。
f ] 天 荣 . 高 校 素 质教 育 中体 育 舞 蹈 培 养 学 生综 合 素 质 的 研 究 3郭 在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033 J. 20 . [] 萍, 4丰 李卫 民 , 建 国 “ 育舞 蹈 ” 当代 大 学 生 心 理健 康 的影 响 刘 体 时 之 研 究[]北 京 体 育 大 学 学 报 ;044 J. 20 ..
[] 小元 . 1于 国际体 育舞 蹈在 高校 开展 的前景 l . _ 四川体 育科 学 _ 1 ]
1 9 () 2 3 9 4 1:  ̄ 5 3
[] 2 高朝 阳. 育舞 蹈在 高等 学校 的设 置… 西北大学 学报 , 9 论体 1 7 9
f )1 3 2 : 2 ~1 4 2
而形成 与 人合作 、 亲近的 习惯 , 高社会 交往能 力。国外有关专家 的研 提 究结果也验证 了诸如 : 体育舞蹈 、 泳和跳绳等有 氧运动可 以减轻 练习 游 者的焦虑水平 ; 绪的改善 具有 积极性影响 。如 : 对情 麦格林( c yr等 M n 人 18 9 3年的研究 ; 卡蒂J (atl等人 1 8 LC s 1 e) 9 5的研 究 , 均验汪 了体育舞 蹈
科技信息
音 体 美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论文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论文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论文1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1.1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态度积极课外体育活动指的是体育课程教学之外的大学生积极主动生参与的体育活动。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状态进行了研究,多以具体地区或者学校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观察的形式,对大学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频率以及心理过程、实际体育活动过程进行了了解。
大量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研究显示我国有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课外体育活动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部分学生还表示体育活动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合作能力等均有促进作用。
可见,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
1.2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强度不足研究者们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种类、强度进行探讨,通过问卷调查显示,虽然50%以上的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积极,但是,实际上真正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只占大学生总数的30%左右,有70%的学生并没有切实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之中,在这30%真正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中,只有不到10%的人每天体育活动的时间达到1小时左右。
各种调查资料和报告均显示,我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强度较为欠缺。
对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指导使其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是高校体育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2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2.1 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组织性我国学者对全国各省市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调查和研究,调查项目均涉及到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大量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均为单人,或者两人搭伴的形式出现,这种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依靠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对体育活动的热程度进行,并且受学生的作息时间影响比较大,这是一种缺乏组织性的活动形式。
通常情况下,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每天有计划地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只占全部大学生的7%左右,其余大学生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大学生体育与健康论文范文精选3篇[论文[论文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原GJ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
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峻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进展和早日成才。
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2.1现代大学生的特别性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
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养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体育一般都具有困难、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
体育不仅以其困难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
当代大学体育论文范文 大学生体育运动论文(精彩3篇)

当代大学体育论文范文大学生体育运动论文(精彩3篇)大学体育论文3200字篇一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江苏省10所高校1500名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结果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显著的相关性,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组。
建议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实施有效的干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体质健康1前言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目前对人们健康的威胁,15%——20%来自遗传因素,20%一25%来自环境因素,50%——55%来自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10%——15%来自卫生和医疗保健条件。
可见生活方式对人类的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召开了“健康促进与身体运动(healthpromotionandphysicalactivity)”为主题的会议,大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
并明确提出了“使体力活动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
”那么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处于18—23年龄段的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如何,与体质健康究竟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将进行深入的研究。
2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2.1调查对象本研究以江苏省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为样本具有代表性,根据截至2004年江苏省高等院校结构比例,首先分层抽取10所高校,然后在每所院校抽取150名全日制大学生。
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2.2.2社会调查法2.2.2.1问卷调查法参考prentice,w.e.于1990建立的生活方式自评量表(来自fitnessandwellnesforlife)j,在11位专家的指导下,制定出我国大学生生活方式自评量表。
包含:饮食方式,睡眠方式,体育锻炼方式,嗜好方式,就医方式和应激方式等6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所有的二级指标有“从未”、“有时”、“坚持”三个选项,分别以3、2、1或1、2、3记分,得分高者生活方式相对健康,反之其某些生活方式要素有待改进。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状况分析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状况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同时还有助于缓解压力、提升心理健康。
然而,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和采取措施。
首先,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状况普遍不足。
由于学业压力、时间安排、场地设施等多种原因,许多大学生缺乏足够的锻炼机会。
一些学生反映,大学课程安排紧凑,很难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还有学生表示,学校体育设施不够完善,无法满足锻炼需求。
此外,部分学生缺乏运动兴趣和习惯,不愿意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其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近年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肥胖率、近视率等不断攀升。
一些学生存在亚健康问题,如疲劳、失眠、胃肠道不适等。
这可能与缺乏体育锻炼、不良生活习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等因素有关。
针对以上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学校应合理安排课程,减轻学业压力,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体育锻炼。
同时,应完善体育设施,增加体育场所和器材,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
2.培养运动兴趣和习惯:学校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赛事,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热情。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运动俱乐部和团体,养成定期锻炼的习惯。
3.加强健康教育:学校应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健康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建立健康管理体系:学校应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定期开展体检和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的健康问题。
对于存在亚健康问题的学生,应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干预措施。
5.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和社会应共同支持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健康状况。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鼓励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社会应提供更多的运动场所和设施,营造良好的运动环境。
总之,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状况需要引起重视。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和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及分析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体育锻炼逐渐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课外体育锻炼更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现实中,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提高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效果。
一、现状调查1.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愿普遍不高根据普遍的调查,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意愿并不高。
有人认为是学业压力大,时间不够,有人认为是对课外锻炼缺乏兴趣,或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还有些人觉得课外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成本,比如买一些体育用品等。
2.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单一调查显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跑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为主。
在这些运动项目之外,大学生们很少会思考其它的健身方法。
3. 部分学校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在一些学校,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如不设羽毛球和游泳课程等。
这也导致了部分学生无法开展相应的体育锻炼项目。
二、分析1. 学业压力影响体育锻炼意愿在高校,学生的学业压力比较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考试和作业等。
而这些时间本来可以用来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但是这种时间冲突很可能导致大学生无法安排足够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2. 体育运动项目推广不充分在部分高校,学校开展一些体育锻炼活动并不充分,比如设置的课程比较单一、内容不丰富等。
因此,这种单一的体育项目结构或许也影响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意愿的提升。
3.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愿,需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一系列实施措施。
其中,体育锻炼项目特点、内容和形式对于大学生的兴趣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然,传统的体育锻炼项目可能会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冲突,因此要克服这些困难和问题,从而推动学生体育锻炼的普及和深入开展。
三、对策1. 加强宣传,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意愿学校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体育锻炼活动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其活动特点和重要性。
大学生论文体育活动论文:对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论文体育活动论文:对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态度、参与的时间、形式、项目的选择、体育动机和消费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较强,但活动次数与持续时间不足;项目主要以球类为主,瑜伽和体育舞蹈比较受女生欢迎;场地器材设施不足、学习就业压力过大、时间少和无人组织指导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随着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体育工作者对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材内容与组织、体育课教学方法和手段、体育课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效的推进了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但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学生们,他们对体育的认识如何、体育活动的现状如何?本文通过对一些大学生的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态度、体育活动的情况、体育消费行为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2009级、2010级的400名学生。
1.2 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设计了调查问卷,遵循社会调查问卷原则,形成正式调查问卷。
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68份,回收率92%。
其中男生171人,女生197人。
(2)文献资料法查阅了有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和对体育健身的认识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提炼,从而形成新的观点和认识来支撑课题研究的结论。
(3)访谈法通过与高校大学生以及老师面对面交谈的方式来了解情况,搜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
2.结果与分析2.1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程度2.1.1 大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调查显示:有38.6%和42.3%的男生认为体育课很重要和重要,有30.2%和47.5%的女生认为体育课很重要和重要。
以上结果总体反映出,大学生对体育课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分析论文【摘要】近年来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研究已卓有成效,涉及内容也相当广泛,如体育锻炼现状与干预策略研究;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会健康与体质的关系;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动机、习惯的调查研究等。
但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参与体育现状的研究还不多见,对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现状的研究基本是空白,特别是对高职高专女大学生参与体育现状的整体性研究还寥若晨星。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研究现状分析根据本研究目的和内容,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三大数据库系统以"体育锻炼"、"体育健身"、"体育学习"、"身体锻炼"、"身体消费"等关键词进行了多重检索,共检索到了1994―2010年12月发表相关论文426篇,硕士论文53篇。
另外,在互联网GOOG L E,百度等搜索引擎上搜索相关文献80余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可以将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2)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体质关系的研究;(3)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意识、习惯和行为的研究;(4)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
1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关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对策研究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主要是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学校学生体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居多。
既有以全国为调查对象,也有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之文献资料调研、访谈法;调查研究的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大致属于同一范畴,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如下:常生,陈及治(2004)发表于《体育科学》的"中国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研究"指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锻炼阶段参加闲暇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和强度差别具有显著性;参加体育锻炼后的心理感受与锻炼阶段存在相关;年体育消费水平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存在相关;每周的平均闲暇时间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不存在相关。
由此推论,大学生不参加闲暇体育锻炼,非闲暇时间缺乏所致;接受媒体体育信息状况与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存在相关。
建议重视大学生锻炼后的愉悦感受,在对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中,应引导选择集体锻炼形式,促进锻炼氛围的形成,同时,应重视和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坚持性。
"赵一平,马力(2005)发表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指出,有90%以上的学生参与了课外体育锻炼,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生源、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周参与次数、每次锻炼时间上存在差异;锻炼场所呈分散趋势,锻炼方式男生倾向于和同学一起,女生倾向于单独练习,锻炼内容男生喜爱球类项目,女生喜爱中长跑锻炼价值取向呈多元化与统一性特点,锻炼的时间与方法主要是随自己的喜好,大学生体育锻炼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同一因素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影响程度不同。
另外,肖桃芳,刘建炜,黎冬梅(2006)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发表的"江西省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董晓虹发表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浙江省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现状分析";李建疆,范磊,张惠(2010)发表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的"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体育锻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等研究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我国大学生这一整体参与体育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很有远见的对策,为本研究做好了铺垫。
2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体质关系的研究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日常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正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其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和机制也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得到阐明和证实。
何颖,季浏(2004)在《体育科学》发表的"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及其心理中介变量(Body-esteem)的研究"显示,锻炼组被试抑郁水平和Body-esteem水平都有显著变化,对照组变化不明显;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针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改善抑郁水平、Body-esteem水平的效果不同;Body-esteem 是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心理中介变量。
蒋碧艳等人的研究也证实: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中学生消除疲劳,减缓紧张、愤怒、抑郁、慌乱,提高自尊感,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李林,陈丽娟,季浏认为: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受运动处方的影响。
季浏,汪晓赞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年龄差异,即小学生适宜采用中、小强度以及运动技能较为简单的运动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大强度锻炼对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无益,中学生则适宜参与大、中强度以及技能相对复杂项目的锻炼,从而揭示了中、小学生在进行不同运动项目以及不同运动强度的体育锻炼后,将会产生不同的体育锻炼心理感觉,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能获得较多的运动愉快感,而运动愉快感的获得有益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徐波指出: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
何颖的综述也指出:体育锻炼可以调节情绪,强化自我概念和自尊,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季浏认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的生理健康:提高心肺适应能力;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改善身体的柔韧性。
李茹萍指出:体育锻炼可以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何颖的综述也指出: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心血管病变,增强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消化系统功能,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预防骨裂,控制体重与改变体型等,从而对人的生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意识、态度与习惯的研究锻炼动机则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健身的一种内在动力。
从动机理论来看,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人参加一种活动可以有多种动机,不同动机有不同强度,动机的强度与需要的迫切性成正比。
张中江,陈善平,潘秀刚(2009)发表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性别差异"一文,通过对2072名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男女大学生的健康状况、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
结果表明:1)与男大学生相比,女生每次锻炼的时间短,锻炼强度小,锻炼频率低,锻炼坚持差;2)男生的健康动机、能力动机和社交动机比女生强,女生的外貌动机比男生强,乐趣动机的性别差异不显著;3)大学生健康状况和体型的性别差异存在显著性,男生的健康状况比女生好;4)应该通过学校体育制度、体育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改革缩小在体育行为和健康状况方面的性别不平等。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态度的趋向是肯定、否定或中性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参与体育锻炼。
邓志茂(2010)的硕士论文"昆明地区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1)师范类大学生的锻炼态度要好于非师范类大学生,原因与他们将来的就业方向有关。
(2)大学生对参与锻炼的自主权不够充分。
(3)大学生的主观标准较低。
(4)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有年级特点。
(5)不同性别、生源、专业的大学生的锻炼态度表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类似的研究还有,王放(2007)的"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锻炼习惯",刘晓莉(2009)的"参与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各阶段影响研究",魏瑶(2009)的"目标定向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内在动机的影响",潘秀刚(2010)的"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影响",等等。
4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在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方面,比较全面的有:杨娜(2010)在其硕士论文《山东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研究得出,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时间、强度方面,呈现出女生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偏低的现象,每周锻炼 3 次或 3 次以上的占 11.4%,每次 30 分钟或 30 分钟以上的占 44.0%,达到中等强度以上的仅占到 29.15%;影响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自身因素排在前三位依次是个人兴趣、个人时间安排、个人锻炼习惯;外部因素前三位依次是:适宜运动项目、运动设施、学校氛围,等结论。
赵薇薇(2007)的硕士论文《长春市女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调查与研究》指出,(1)长春市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是良好的,但体育参与意识不强,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偏低,造成认识与实践相脱节。
(2)长春市女大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高校体育教育对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和体育行为的促进起到决定性作用。
(3)长春市女大学生体育锻炼频度偏低,时间、强度现状良好。
低年级与高年级的。
体育人口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
被动参与型已成为女大学生的主体,她们缺乏自我锻炼的主动性,运动的依赖性较强。
(4)影响长春市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缺少运动伙伴、懒惰、学习压力大、场地器材的缺乏、没有技术指导。
另外,在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某一侧面的文章研究的比较多的有"对女大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调查","女大学生经期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2009)","关于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研究","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研究"等。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研究已卓有成效,涉及内容也相当广泛,如体育锻炼现状与干预策略研究;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会健康与体质的关系;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动机、习惯的调查研究等。
但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参与体育现状的研究还不多见,对高职高专院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现状的研究基本是空白,特别是对高职高专女大学生参与体育现状的整体性研究还寥若晨星。
在目前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大背景下,从女大学生的主观意识出发,对其体育行为、体育动机、体育态度、体育取向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1] 常生,陈及治. 中国大学生闲暇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性特征研究[J].体育科学,2004(9):69-72[2] 赵一平,马力.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897-899[3] 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何颖,季浏.不同的体育锻炼类型对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影响及其心理中介变量(Body-esteem)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5):32-36[5] 史小英.江苏省民办大学生体质与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苏州大学,2008[6] 杨娜.山东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7] 赵薇薇.长春市女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调查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