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意象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艺术审美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艺术审美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艺术审美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词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而其中的意象与艺术审美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

中国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意象创作与艺术审美手法,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具一格的珍品。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艺术审美,通过对其特点与表现方式的分析,带领读者领略古代诗词的无穷魅力。

一、意象的塑造与运用1.1 自然意象中国古代诗词中,自然意象是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

古代诗人以巧妙的笔触, 描绘出四季变化、山水风景等自然界的美丽景色。

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人运用明月光与地上霜的对比,描写出了幽静的夜晚景色,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2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常用手法。

通过引入具体的景物或景象,来表现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描绘出广袤辽阔的大好河山,诗人表达了豪情壮志,展现了自然界雄伟壮观的景色所给予他的激励与鼓舞。

1.3 感受与抒发中国古代诗词中,诗人常常以自身感受为切入点,通过对感知世界的感受与领悟,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创造了一个寂静的秋夜,描绘出凉爽的夜风中萤火的闪烁,给读者带来了愉悦与宁静的感受。

二、艺术审美的追求与表现2.1 准确的描写中国古代诗词追求准确的描写,通过对细节的捕捉与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所追求的意象。

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人通过精确的描写,使读者可以想象到蜡烛照亮宫殿的情景,感受到微风吹来轻烟渐渐散开的景象。

2.2 对比与矛盾中国古代诗词中,对比与矛盾是常用的艺术手法。

通过对大自然与人类、人类与社会、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等进行巧妙的对比,达到艺术审美的效果。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桃花”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其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审美特征。

本文将从含义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含义分析:1.吉祥美好的象征。

桃树开花的季节是春天,其红色的花朵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希望。

在古代文学中,桃花被用来描述吉祥如意的情形,如《离骚》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祝愿。

2.爱情美好的象征。

在古代文学中,桃花也常被用来描写爱情美好的场景,如《红楼梦》中,“宝钗笑道:‘你昨儿说什么着,三春桃李十分香——你放心,我理解了。

’”表达了对爱情美好的向往和憧憬。

3.幸福安康的象征。

古代文学中,桃花也被用来形容幸福安康的生活,如《庐山谣》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相庆已三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月明潭底水不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吐露对生活幸福的向往。

二、审美特征分析:1.娇艳欲滴的美感。

桃花的颜色鲜艳而娇美,花朵晶莹剔透,形态娇艳欲滴,这种美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和抒发。

2.柔美清雅的气质。

桃花所散发出来的气息柔美清雅,给人以温馨和舒适的感受,使人产生赏心悦目的审美体验。

3.温馨如意的情境。

在古代文学中,桃花常被用来描写温馨如意的情境,如描写春天花开的情景,表达对人生美好和幸福的向往,引领人们享受美好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情境。

综上所述,桃花是古代文学中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审美特征的意象之一,从吉祥如意到爱情美好,从幸福安康到温馨如意等,都在桃花这一意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和抒发。

因此,桃花这一意象成为了古代文学的精华之一,为人们带来了美好、温馨和愉悦的审美体验。

视觉图像下的审美意象

视觉图像下的审美意象

大 众 文 艺131摘要:意象审美意象的存在是多维度的,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与表现形态;它既是美的事物的外在显象,又是理性的抽象投射。

意象,作为一个极富于美学含义的范畴,值得我们不断深思和探讨。

本文从视觉图像中的审美意象角度出发,探讨审美意象在视觉图像视野下的思维活动,内部构架特征等方面的问题,对意象的审美特性进行了初步探析。

关键词:意象;视觉图像;审美“意象”是一种视觉思维,因视成象,表达万物之间的特性和联系,由意显象。

从美学角度看“意象”,其中“意”是在审美与创作构思中对物象的主观感受,“象”是思维想象中的客体物象,是“意”的表达本体,两者密不可分。

一、审美主体视角下的双重性审美,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社会性行为。

人作为审美的主体,将情感渗入审美对象的外观,使感知获取的表象浸染着浓郁的情感色彩,这表象出于情感的推动,不断拓展,延伸,引发出联想和想象,达到一种完善的状态,这种完善即伍尔夫所说的:“一种适宜于产生快感的性质,或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完善”,完善是指对象的完整性,心理状态下的一种完满性,一种和谐的状态,使人最终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这种饱含着情感色彩的表象,就是审美意象。

意象具有审美者鲜明的主体意识,这种鲜明的主体意识是由审美情感与审美认识两个方面综合体现的。

这种双重的思维属性是统一于视觉图像之中的。

观看先于言语,视觉图像作为视觉感知的材料,图像的内容都是具有传达性的。

第一眼看到的图像,我们首先会想的是这是什么。

而我们见到的与我们知道的,二者的关系从未被澄清。

这是审美情感与审美认识的相互作用,让我们产生“象”的错觉。

首先,从审美情感方面来看,视觉图像能够唤起各种情感的力量,现代社会充斥着大量的视觉图像,诱人的食品广告,清新的海报,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引起我们的注意。

情感的这种唤起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固定和完整的图像,而且作为一种视觉媒介,创造了一种特定的“气氛”。

而“完善”的图像所达到的一种和谐是不完善的一种状态,他需要图像与主体人之间达到一种完满的状态,才称之为一种真正的和谐。

简析音乐审美意象

简析音乐审美意象

简析音乐审美意象【摘要】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拥有巨大的感染力,在感官上给予我们美的享受。

当我们在欣赏音乐时,我们是感性的,同时也是理性的,为了能更好地理解音乐这一审美对象,我们需要在理论层面上加深对音乐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

【关键词】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审音乐美引言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拥有巨大的感染力,在感官上给予我们美的享受。

当我们在欣赏音乐时,我们是感性的,同时也是理性的,为了能更好地理解音乐这一审美对象,我们需要在理论层面上加深对音乐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

一、音乐感性认知1、音乐形象有赖于记忆能力音乐通过声音的活动来呈现形态,占用一定的时间来陈述内容,同时也随着时间的进程而转瞬即逝,这是音乐艺术的一个独特的地方。

音乐的这一特性要求接受音乐形象时有赖于记忆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我们可以刻意锻炼自己的记忆能力,以便从全局上把握音乐的整体形象。

2、音乐知觉知觉是指受的音乐的音响刺激时所产生的情绪性生理反应,属于感官的直觉获得快感严格的说知觉层次属于低级音乐反映,还不能算是欣赏。

但与此同时,知觉反应也是欣赏音乐时候最基础最直接的一种反应,不可忽视。

3、音乐通感只有达到理智的统觉即听觉产生的通感,把感觉与理解统一起来,才能深入音乐的真髓,从审美的高级层次真正享受到音乐艺术的乐趣。

因此在欣赏音乐之时,决不能仅仅停留在音乐的知觉感受之上,我们还要调动大脑去思考,多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试着去理解作者想要给我们表达的意蕴,传达的情感。

4、音乐联想能力当我们接受音响信息所传达的情感和情绪时,受到音乐的激励,同时调动了自己的联想能力,把生活经历和音乐经验自然的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相呼应,参与艺术体验。

这是音乐审美的高端体验,当我们在听一首音乐时,突然好像感受到了作者传达的心境,同作者一起体验情感的冲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共鸣。

二、音乐的理性认知要更好的理解音乐,欣赏音乐,除了了解一些音乐的感性认知外,还要了解一些音乐的理论知识。

意象的四种含义

意象的四种含义

三、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二)象征性(表现特征)
广义象征论,认为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是 象征的。对于狭义的象征,黑格尔曾有 过严格的界定,他说:象征一般是直接 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 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 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 种较广泛较普遍的 意义来看。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 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
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
“春草”都表达了同一抒情母题。自汉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 思远道”以来,“春草”这一原型意象使用得越来越频繁, 它与离情别绪、相思念远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僧孺《生查子》)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冯延巳《南乡子》)
自有春愁正断肠,不堪芳草思王孙。(韦庄《春愁》)
三、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四)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思维特征) 艾略特说,要为思想寻找客观对应物。物象的
选择和形象的设计都是受抽象思维的制约。 卡夫卡选甲壳虫而不选毛毛虫。甲壳虫没有翅
膀。
三、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好的意象往往使人始终也难得出最确切的结 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作家艺术家有意隐藏自己的立意,以 求神秘含蓄。黑格尔所说,象征(意象)到了 极至就变成了谜语。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 美认为:“诗永远应当是一个谜”,“诗写 出来原是叫人一点一点地去猜想”。
第六讲 意 象
西方的意象理论
康德《判断力批判》:“我所说的审美意象是指想 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它能引人想到很 多的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 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没有语言能完全适 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
“想象力所造成的这种形象显现可以叫做意象, 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形象显现至少是力求摸索出 越出经验范围之外的东西,也就是力求接近理 性概念(即理智的观念) 的形象显现,使这些理 性概念获得客观现实的外貌;但是主要的一方 面还是由于这些形象显现(作为内心的直觉对 象) 是不能用概念去充分表达的。”

美学第三讲:意象的分析

美学第三讲:意象的分析

我们怎么会爱上这样一块石头?
西方文化中 的月亮: 女神? 邪恶的象征? 生命的象征?
“这个仲夏的 月亮到底是什 么?难道整个 世界都疯了 吗?” ——疯狂的月 亮
爱神的 诞生— —珍珠 女神— —月亮 的眼泪
中国的月亮:团圆,思念,爱情……
丰子恺: 江楼赏月 图
时暂 恨 南恨 ?满 君 北君 还 却 东不 亏 似 西似 吕, 江 ,江 本待 楼 只楼 中得 月 有月 ,圆 , 相, 采圆 暂 随南 桑是 满 无北 子几 还 别东 亏 离西 , ,
生活世界:有意义的世界
孤月中夜家 月山。孤家 将不忧明望 谁改虞我秋 更,欢山月 相古乐上, 待人皆。不 ?望占海及 尽有人秋 今,皆山 皎人月言望 然在本生。 ,。无海山 《不心东中 山知同,万 月万不山境 行世同人长 》今。自寂 夜自谓寥 时从出, ,有山夜
——
意象世界中的超越与复归
蒙克:
《尖叫》
美学第三讲:意象的分析
一、什么是意象? 1、它是个感性世界,诉诸人的感性直观。 2、它是个充满情感性质的感性世界,可以称为 “意蕴世界” 3、意蕴世界之中,揭示了世界的意义,显现了 人和万物一体的原初世界,让人得以窥见命运的真谛。 二、意象世界有什么意义? 1、在意象世界之中,世界呈现出其所是。“如所 存而显之。” 2、超越与复归的统一。 3、真善美的统一。
本节思考题: 1、如果说美和真、和善同为一体,为 何药家鑫这个熟习音乐,应该深诣音乐 之美的人会毫不留情地捅下致命的八刀? 2、你有没有感受到过深切的在世孤独 感?如有,你认为应该如何排遣?
本节课到此为止, :月亮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徘徊爱其下,夜就不能寐。 ——文同,《新晴山月》 中秋共把斗香烧,姊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 还度彩云桥。 ——周宗泰,《烧斗香》

唐诗中的意象、意境与审美价值

唐诗中的意象、意境与审美价值

唐诗中的意象、意境与审美价值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高度的认可。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唐诗中的意象、意境与审美价值。

首先,唐诗中的意象是诗歌艺术的核心。

意象是指通过诗人的语言和形象来表现具体的景物或抒发内心感情的符号或象征。

唐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可以是自然景色、人物形象、物品器具等等。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云千载空悠悠”形象地表现了高空之中的白云,曹操的《短歌行》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则是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个人天赋和志向。

这些意象不仅仅是诗歌的装饰,更是构建诗歌情境和营造诗歌氛围的关键。

其次,唐诗中的意境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境是指通过意象的有机组合和语言的艺术表达来营造的情感氛围和精神气氛。

唐诗中的意境通常是一种抽象的、模糊的、独特的氛围,可以是诗歌的哀怨、豪迈、清新、寂静等等。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悲愤,刘禹锡的《竹枝词》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则营造了一种豪迈、奋发的氛围。

这些意境往往可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在诗歌中感受到意蕴和思想的独特魅力。

最后,唐诗中的审美价值在于其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在精神追求的完美结合。

唐诗以其精致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在情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高度艺术境界和人文精神追求。

美在意象

美在意象

五.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否定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另方面又否定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那么,“美”在哪里呢?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谓“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1】所谓“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2】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意象”这个词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易传》,而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刘勰。

【3】刘勰之后,很多思想家、艺术家对意象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

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

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情”“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

但是这里所说的“情”与“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

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4】如果“情”“景”二分,互相外在,互相隔离,那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

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离开客体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

只有“情”“景”的统一,所谓“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5】,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朱光潜、宗白华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

在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中,审美对象(“美”)是“意象”,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是一个创造。

尽管他们使用的概念还不是十分严格和一贯,但他们的“美在意象”的思想还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

朱光潜在《论美》这本书的“开场白”就明白指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他在《论文学》这本书的第一节也指出: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意象(美术创作中的构思活动)1.美术创作是创作主体为着美的目的而进行的审美创造,美术家的审美意识不断对生活中的个别进行分析、综合、概括、集中,进行典型化,最后创作出一个充分体现着一般的个别。

这个再创造的个别,已经不是原来实际生活中的那个个别现象的个别。

这个再创作的个别,已经不是原来实际生活中的那个个别现象的再现,而是一个典型化了的个别,是经过两次否定的表象的复归,基本上是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这就是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的形成,标志着构思活动的完成,但它究竟是意中之象,还需要美术家运用表现手段把它传达出来。

(美术创作中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与审美意象的创造)2142.“形象的概念”或“内心视象”形成后,还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概念运动过程,最后在意识中创造出一个充分表现着美的视觉形象——审美意象。

美术创作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表象(视觉印象)—形象的概念(内心视象)—审美意象。

形象思维的概括作用偏重于集中化,经过概括作用得到普遍性,同时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丰满的美的形象,即审美意象。

美术创作中的思维活动,是以视觉形式语言为思维工具的形象思维活动,思维的成果是审美意象的创造。

(美术接受与美术作品——美术作品召唤结构的实现)2633.康德的“审美意象”概念具有从接受角度谈典型意象召唤性的特点。

他说:“我所说的审美的意象是指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它能引人想到很多的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

”美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1.美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是美术发展中社会制约性因素的表现,又直接关系到美术发展自身,是各民族美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如马奈:既有法国绘画的传统,又有浮世绘对他的影响。

)2.贡布里希:“东西方两种传统在各自的道路上,无疑都创造了我们不能不为之永怀谢意的价值。

”但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却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来:这是在落后状况下民族自卑心理的表现。

在西方同样遭到批判(如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对法国学者让·洛德“科学进步和技术进步的概念是从纯物质的角度出发”的反对)。

自印象派以来,西方也发生了东西方美术交流的问题(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西方美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蜕变)。

近代以来两种错误倾向:“国粹主义”和“全盘西化”。

3.康有为提倡用西方写实手法来改良国画:“以举中国画人数百年……惟模山范水,梅兰竹菊,萧条之数笔,则大号曰名家,以此而与欧美画竞,不有若持抬枪以与五十三座的大炮乎?”(《万木草堂藏画目》)鲁迅:“至于怎样的是中国精神,我实在不知道。

就绘画而论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无所谓国画了。

4.通过美术博物馆,接受者就能在空间上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美术作品,欣赏到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还能从不同历史时期作品联系中理解、体验每一幅美术作品。

格林伯格(《走向更新的拉奥孔》《前卫艺术与通俗文化》)影响六七十年代美国的艺术:抽象表现主义、波普、极少(后期推崇)。

格林伯格可谓美国当代最重要的美术批评家,作为批评家的格林伯格深深影响了“二战”后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与“极少主义”艺术。

作为理论家的格林伯格,其对于艺术史的梳理承袭了形式主义理论,但基本出于对美国意识形态的现实需求——1930年代托洛茨基流亡后对欧美左翼的影响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现代主义艺术在当时面临着困境:其一是欧洲现代艺术对美国的影响流俗为一种庸俗文化的样式;其二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之后美国形成了独特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潮(地方主义),此地方主义在绘画上的语言依旧是学院派的风格。

在美国艺术的双重危机驱使下,格林伯格重新清理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理论,从批判的角度切入,从而丰富了形式主义美学批评。

格林伯格有两篇重要的论文《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走向更新的拉奥孔》。

如果说前者确立了前卫艺术的文化价值,那么后者则确立了格林伯格文化批判形式主义美学。

在《走向更新的拉奥孔》中,格林伯格将绘画、诗歌、音乐进行对比,提出任何艺术都是通过自身媒介而具有自身的特性,在其鼎盛时期一定是将自身媒介的表现力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时候,而没落也是因为自身媒介流俗为一种庸俗的样式加上一个索然无味的题材,丧失了媒介的特性与表现力,最终会成为其他艺术的附庸。

格林伯格在此文中提倡回归绘画纯粹的媒介特性,通过与诗歌的对比,格林伯格认为诗歌的媒介特性是文字意义的遐想,是一种超越戏剧性的叙述;而绘画的媒介特性是平面性,力求最少的、文学上的遐想。

故格林伯格的艺术批评都是针对绘画的叙述性,认为纯粹的绘画就应该是没有一丁点叙述性。

另外格林伯格所强调的纯粹绘画应具有的特性就是平面性,欧陆学院派绘画的一大准则就是严谨的焦点透视,在二维的画面中利用透视原理塑造出一个三维的空间,但是平面绘画上的“三维空间”内所能透露出的文学性描述却违背了格林伯格的反叙述性原则,所以格林伯格认为纯粹的绘画应是平面的,无论是其样式还是其画面内容。

格林伯格在《走向更新的拉奥孔》中达到了他的目的,重新界定艺术门类间的区别,又借用这种区别抽离出绘画的媒介本质为抽象艺术找到一个标准。

很显然这个标准就是反叙述性与平面性。

抽象绘画在经历了康定斯基与蒙德里安之后终于在1940年(《走》一文发表时间)找到了自己的根本基石。

1960年代的美国艺术在此基石上走向了“极少主义”,实践了格林伯格的理论。

我认为格林伯格之所以能找到绘画的媒介,是在对“本体论”的梳理后找到切入口的。

本体论是西方形而上学(尤其是维特根斯坦之后的分析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分支,它论证是否有完美的必然存在物,也就是“是什么”、“如何是”(being)的问题。

格林伯格提出的纯粹绘画媒介其实就是“绘画是什么”、“什么使绘画成为了绘画”的问题。

但是格林伯格只是回答“绘画是什么”,而没能很好地回答“绘画如何成为了绘画”,因为我们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逻辑来印证“平面的反叙述性的就是绘画”的反问。

回答这个反问必然要首先回答“完美的必然存在是如何存在的”,这样对于绘画本体的界定又回到了形而上学的逻辑实证中。

格林伯格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区分纯粹绘画的方法论与标准,没有直接给出绘画本体的回答。

这也是我在阅读格林伯格几篇文字的直接感受,毕竟格林伯格不是哲学家,他要站在文化的高度去面对美国的前卫文化与庸俗文化,而不是站在世界、存在的高度去思考必然存在的本体是否完美。

无论如何,在阅读了格林伯格之后,我至少明确了“二战”前后西方美学对于艺术发展的影响,这个影响最终也进入了中国。

中国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不但要回答中国语境下的问题,也要面对西方语境所带来的思潮,可这并不是我们的尴尬,恰恰是我们重新梳理中国文化的契机。

艺术美现实丑如何转化为艺术美?(本质论)美术的审美本质—美术与美—美术反映现实美现实美·李可染(现代中国美术史上革新山水画的重要人物)《漓江胜览》;希腊化时期本土地区的断臂维纳斯。

·法国农民画家米勒在《晚钟》里为我们描绘出来的法国十九世纪农村典型的生活景象。

美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美术的有力根源。

现实生活中美的事物的美,我们称之为现实美。

“现实美”即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

现实美分自然美与社会美,人的美有自然美与社会美两面。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也就必然成为人的审美对象。

就自然美方面将,主要是人体美。

自然美·小专题·宗炳十分热爱自然美: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可见美术与现实美的关系,首先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道”“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卧游”·黑格尔:艺术比之自然是具有真正的美的。

艺术高于自然美。

美术创造艺术美:通过主体意识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我们所谓的“艺术美”,指的是美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与现实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级的美。

比起现实美来艺术美是比较鲜明、比较集中、比较完全、比较充分。

(如郑板桥的《竹》是他对现实审美认识的表现:园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1.美术创造艺术美:通过主体意识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美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艺术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而反应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2.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美术作品中的美即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美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3.美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艺术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而反应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如罗丹《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他说,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罗丹《艺术论》)。

布洛的审美距离说指出,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勾搭,因而能使他充分显示其本色。

例:委拉斯贵兹的侏儒塞巴斯蒂安;莱辛的《拉奥孔》;米勒《倚锄者》朱耷《荷鸭图》;齐白石《群鼠图》;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4.在美术中,现实丑的本质范畴转化了,其现实性削弱了,艺术性加强了。

它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是形象的真理,亦即艺术的美。

对丑的剖析和否定,就是对美的肯定。

(创作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从美术作品的相关属性讨论艺术美)1.艺术美的来源·只有现实生活才是艺术作品中艺术美的源泉。

任何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首先就是反映了当代性的社会生活的结果:如文艺复兴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与当时人文主义精神密切相关;延安木刻作品中的艺术美是当时革命斗争的产物。

·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还来自自然界的美:印象派美术作品中的光与色;中国山水画中意境的特定美感都是艺术家“外师造化”“行万里路”的结果。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来自于大自然的深切感受,是美术家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的物化形态。

2.艺术美的特征·黑格尔:“艺术美高于自然。

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歌德: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已是“第二自然”,这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新的现实、一个新的实在。

这样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就超越了生活自身流动的特点而具有永恒性。

美术作品中艺术美的永恒性也意味着它能超越创造它的美术家的生命的有限性而使其不朽。

曹丕《典论·论文》谈到作品的永恒性;·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的导向性和感染力:张彦远:“图画这,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王微《叙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创造性:现实生活及其美就是它自身,而美术作品中的美则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及其美进行观察、体验、思考的结果。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具有超越现实生活的永恒性,统一性与普遍性,广泛的传播性、导向性与感染力以及高于生活的独创性等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