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动物习语看中西文化异同
英汉成语谚语中的语言文化差异

切忌“望文生义” ,“生搬硬套”
文化差异与翻译
文化不可译现象
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个民族的语言学承载另一个民族的文化, 必然造成许多难以处理的翻译问题,即文 化不可译现象。
e.g. 妯娌,连襟
Women who are married to brothers; men who are married to sisters. e.g. 她们是妯娌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英国是, 岛国,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汉民族是农耕民族。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 地。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 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
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班门弄斧teach fish to swim.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妻管严henpecked husband 诸葛亮(的形象)“He is as wise as Solomon” 洗心革面 To turn over a new leaf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见风使舵 See which way the cat jumps 倾盆大雨 It rains cats and dogs. 一贫如洗 (穷光蛋)Poor like a church mouse. 度日如年 donkey years 班门弄斧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三伏天 dog days
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
这 条 习语 出 白毛泽 东 著 名 的语 录 : 一 些 帝 国主 义 和 反 动 “ 派都是纸老虎。” 随后 引 申为 “ 表 强 悍 实 际 虚 弱 ” 外 的含 义 。
方 有 必 要 弄 清楚 哪些 话 题 和事 情 是 需 要 避 讳 的 ,要 学 会 避 免
意义。
习 语 是一 个 民族 经 过 长 时 间 的使 用 而 形 成 的独 特 的 固有 的表 达 方 式 ,是 人 们 在 劳动 实 践 与 认 识 世 界 的 过 程 中提 炼 出 来 的 思 想 结 品 , 语 言 巾 的精 华 。 何 一 种 语 言 都有 大 量 的习 是 任 语。 习语 的正 确 使 用 可 以增 强 语 言 的 表 现力 和感 染 力 英 语 和 汉 语 是 两 种 高度 发 展 的 语 言 , 因此 彼 此 都 有大 量 的 习语 。习语 是 一 种 具 有 丰 富历 史 或 文 化 内涵 和反 映 各 个 国家 民族 思 维 方 式 和 思 想 表 达 习惯 的语 言 现 象 。 此 , 过 习 语 的对 比研 究 通
英 汉 动 物 习 语 文 化 差 异 对 比 研 究
陈 海 燕
( 通航 运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成 习语 的 一 个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动 具 有独 特 的 作 用和 丰 富 的表 现 力 , 明 地体 现 了英 汉 民族 的 文化 鲜 特 色 然 而 , 由于各 个 民族 不 同的 历 史发 展 、 理 环 境 、 地 风俗 习 惯、 宗教 信仰 和 思 维 方式 , 动 物 习语 具 有 独特 的 民族 文化 色 其
可 以反 映 出各 个 国 家 历 史 文 化 、 维 方 式 、 会 习 俗 等 方 面 思 社 的文 化 差 异 。 文 主要 就 动 物 习语 进 行研 究 , 讨 巾西 方 之 间 本 探
浅析英汉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异同——以动物相关的翻译为例

文化长廊浅析英汉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异同——以动物相关的翻译为例刘慧颖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和发展,中国逐渐走向国际化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翻译作为一项事业应运而生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众所周知,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语言和文化之间又呈现出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一种语言就是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语言翻译就像是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做翻译不仅是简单的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解码和传输。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和历史进程,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这种蕴含在文化中的差异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论试从翻译中体现的文化冲突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动物相关的翻译为例,期望在翻译中领悟文化的差异性并从中学习不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翻译;文化内涵;文化异同;动物作者简介:刘慧颖(1994.2-),女,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口译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194-01一、引语达奈曾说过,翻译就是翻译意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忽略了翻译的背后其实是对文化的理解,翻译是一种文化替换,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以汉语和英语之间的翻译活动为例,无论是英语译成汉语还是汉语译成英语,都是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之间的转换。
因此研究语言翻译就不能脱离研究文化。
文化的发展依赖于政治,经济,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的发展,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人们更是通过语言来学习和领悟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在很多方面,最主要的表现是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具体到涉及到与动物相关翻译上,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形成了很多生动、形象且寓意深刻的动物习语,这些习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天天在使用,但是在和外国人交流或者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很多动物习语是不能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直接翻译的,要在理解习语的特定环境和特定场合下,加上自身对文化的理解和解读,用更加贴切的本民族语言翻译过来。
中英动物词汇翻译的文化差异

中英动物词汇翻译的文化差异动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常常被人们用来寄托和表达感情,赋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由于历史发展的相似性和人类认知心理的趋同性,中西方对某种动物的突出特征往往有着惊人的共识,从而对一些动物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在翻译上也是相同的。
由不同生活的地域性和生活习惯等,中英文两种语言中的动物寓意的不同也给翻译带来了障碍。
一、动物词汇与文化意义廖光蓉在《外国语研究》中提出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础有三点:一是动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等特征;二是民族的文化内容、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包括神话、宗教、传说、历史、文学、艺术、语言、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等;三是联想,联想是指把动物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而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文化心理对于联想的产生起着潜在然而也是重要的激发和引导作用。
没有联想的作用,就不可能有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cultural image) 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cultural information gap) ,具体地说,就是指词汇的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比喻意义和文化内涵”。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 也是民族文化语言形式折射后的焦点。
动物词汇亦是如此,它蕴含着各民族丰富而深厚的文化风情,深刻地反映着各民族哲学思想和文化心态。
二、相同寓意的动物词的翻译1.直译法由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相似,中西方人们从动物的基本属性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赋予动物词汇相同的文化内涵。
李秀萍在《动物名词中的中西文化内涵之比较》也指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
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无论在音系、形态,还是在结构上可谓千差万别,语言的使用者也分局在地球的东西两半球。
尽管如此,这两种语言中,存在着不少的重合之处。
同时,动物的自然属性也是一致。
这是一种文化重合(cultural overlaps)现象。
解析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和内涵

解析动物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内涵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龙(dragon)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凶残的dragon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
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
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 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
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 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
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s”, 以免引起误解。
蝙蝠(bat)1. bat邪恶的bat 与吉利的蝙蝠。
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
蝙蝠令人厌恶, 使人联想到丑陋与罪恶,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 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bat 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 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
2. bat在英语国家里,民间认为bat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它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bat 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
另外,英语中的bat还有“怪诞”、“失常”等含意,如,to have bats in the belfry “精神失常”,crazy as a bat“神经错乱”。
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

一、英汉动物习语的对比(一)从语域范畴看英汉语中动物名称的对应1.动物喻体相同,喻意相似。
由于人类思维及对世界看法所具有的共性,各国各民族对某些动物表象认识相同,因而,即使英汉这两种语言的文化语境有所差异,但仍存有共性的东西。
而这些共性能引起人们相似的属性联想,使得所要表达的意思也有极大的相似性。
比如,狐狸(fox),无论是在英语中,还是汉语中,它的基本喻义相同,都带有虽然聪明但性情狡猾、奸诈、欺骗的意思。
汉语中通常会把那些诡计多端的狡猾之人称作“狐狸”,其它的还有老狐狸、狐狸精、狐群狗党、狐媚、狐狸尾巴藏不了等等的说法。
在英语中有a crafty sly or clever person(狡猾或聪明之人), “Don’t trust that man, he’s a sly old fox”(别相信那人, 他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等。
老鼠(mouse/rat)常被人们视为鄙视的对象,因此在两种语言里,东西方文化都给予其相同的负面意义。
其中就有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老鼠过街,人人喊打);play cat and mouse with someone (猫捉老鼠似的捉弄人)。
而猪(pig)往往会含有肥胖、肮脏的意义,如make pig of oneself (猪一样的饭量),As fat as a pig 肥的像猪,as dirty and greedy as a pig(又脏又馋)。
所以,即使处于不同的纬度或经度,由于某些动物本身一些永恒不变的本质和特性,使得人类对动物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等特征有共同的看法,而同一动物词在英汉文化中可以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内涵,加强人们对异域语言的理解。
2.动物喻体相同,喻意相异。
由于英汉两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以及相异的地理环境和区域风貌,自然而然地,它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的不同之处就会反映在它们的语言中。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中文摘要同一句话,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至会截然相反。
究其原因是说话双方没有真正了解对方的文化。
因此,完全有必要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研究。
习语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
它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因此,本文从最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习语着手,论述习语在文化上六个方面中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即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数字习语的差异。
从总体上看,英汉习语在表现语义和文化特征方面,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
在翻译时,对应关系的习语可采用直译的方法。
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的习语应该首先弄清它们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处理。
因此,英汉习语的翻译不应只是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更应是文化的交流。
掌握习语的翻译,对于培养语言的领悟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AbstractDifferen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may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same sentence because they are ignorant of target culture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tud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ome field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dioms, which reflect customs, are the essence of culture in every country. Idiomatic phrase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s, are loaded with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serve as a mirror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 idioms reflecting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n six levels: living environment, custom, religion, allusion, the acknowledge of objective thing. When expressing linguistic meanings and cultural features,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idioms: correspondent, semi-correspondent and non-correspondent. For the correspondent idioms, we can translate them word for word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But for the semi-correspondent and non-correspondent idioms, it’s better to make sure first of their cultural connotat ions and practical meanings, and then translate them appropriately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Therefore, translation of idiomatic phrases is mor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an simple translation of these two languages. The mastery of the technique for translating idiomatic phrases is a must to the cultivation of linguistic comprehens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如此。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异同
一、英汉动物词汇的异同点:
1. 动物象征意义的不同:英汉文化环境和历史传统不同,动物在两
种语言中的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英语中,狮子(lion)象征着
勇猛和威严;而在中国文化中,狮子则有瑞兽之称,是吉祥和庄严的象征。
2. 动物命名的差异:英汉动物词汇的命名会因为自然环境、民族文
化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比如,在汉语中,虎叫“大虫子”,龙叫“水兽”,而在英语中,它们的命名则直接使用了“tiger”和“dragon”这两个词。
3. 动物文化带的不同:动物的文化寓意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不相同。
比如,象征忠诚的动物,在中英文化中有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狗被视为
忠诚的象征;但在英文中,dog却有贬义的含义。
二、英汉动物词汇的共同点:
1.动物词汇的继承:英汉两种语言都继承了古代文化对动物象征意义
的理解。
例如,虎在两种语言中都被视为力量和威严的象征。
2.动物词汇的多样性:无论是英文还是汉语,动物词汇都非常丰富多样。
除了常见的动物词汇外,还存在大量比喻性的动物词汇,用来形容人
的特征和行为。
总结起来,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有一些异同。
这些差异和共同点
反映了英语和汉语在历史、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了解这些异同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动物词汇,并进一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
差异与共通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英汉动物习语看中西文化异同*陈立金(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3)摘 要:习语是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其中动物习语是习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地理环境、宗教、风俗习惯、价值观和民族喜好的不同,人们对某些动物习语的熟悉程度和理解也不尽相同,这便导致了英汉动物习语中意义的异同。
文章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习语着手,探求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从而揭示其丰富、幽默的内涵及所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进而能更加准确、传神地进行中西文化交际。
关键词:习语;英语;汉语;动物;差异中图分类号:H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K124(2010)01-0037-040 引言美国哲学教授H.P.G rice在他的 M E AN I N G 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 lm ean-i n 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 u ra l m eaning)两种。
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
这就是G rice的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 m plica-ti o n)理论的基础。
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
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1]。
对习语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掌握真实语言,了解语言背后所隐藏着的丰富而有趣的文化信息。
而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
动物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
1 习语的特征所谓动物词汇,是表示动物的单词和包括这些单词的短语和其他成语[2]。
习语通常包括成语、谚语、俗语、俚语以及典故等。
习语具有 内涵的丰富性、音韵的和谐性、意义的独立性、寓意的形象性 等特点,而通俗点说 词不对意 是它最为显著的特征。
英汉习语源于生活,纷繁浩瀚,源远流长,文化信息异常丰富。
语言学家帕默尔(Pal m er)说过: 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3]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都包含了大量的习语。
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英汉两种语言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极其丰富的习语。
在这些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与动物有关。
因此,这些极具特色的动物习语是学习者理解中西民族文化和实现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把钥匙。
2 英汉习语中相同或相似的动物习语由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大致相似,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生活经历、思想认识上所存在的共性。
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这一角度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赋予动物习语相同的文化内涵及特征。
例如:2.1 狐狸 fox这个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会引起 精明,狡猾,多疑 的联想。
汉语里 狐媚,狐假虎威 等词多带贬义, 战国策 楚策 中狐假虎威的故事也告诉我们,狐狸会利用自己的狡猾使自己在关键时刻虎口逃生,化险为夷。
英语中的fox也表示 诡计多端 之义,如:Don t trust that m an.H e is a sl y o l d fox.(不要相信那个人,他是只狡猾的狐狸)。
2.2 猪 pig这个词往往含有肥胖、肮脏的意义。
M ake a pig o f oneself(猪一样的饭量),as fat as a pig肥得像猪,as d irty and g reedy as a pig(又脏又馋);37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第1期 Fu jian Educati on of In f or m ati on T echnology*收稿日期:2009-11-09作者简介:陈立金(1977- ),女,汉族,福建永安人,助教,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2.3 鹦鹉 parrot这个词用于表达善于学舌,常用于指代随声附和、人云亦云的人,如as a parrot鹦鹉学舌。
2.4 蜜蜂 bee它是一种勤勉的动物,所以英语中形容人忙碌时喜欢说as busy as a bee。
在中国,蜜蜂同样是忙碌勤勉的象征,如 墙外蜜蜂去又来,可怜终日太忙生 。
2.5 驴子 ass用它来形容那些愚蠢、没有头脑的笨蛋,使自己出洋相、干蠢事(m ake an ass of onese lf)。
2.6 孔雀 peacock它是傲慢和自我炫耀的代表。
英语中有as proud as a peacock(孔雀般骄傲),p lay the peacock (沾沾自喜)之说。
在中国,孔雀常被认为是虚荣心强、爱与人比美的动物。
2.7 蛇 snake在中国带蛇的习语表明了蛇的可恶可憎的形象,如 强龙斗不过地头蛇 等等。
在西方人眼中,蛇是与丑与恶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a snake in the grass意为阴险毒辣的人,a snake i n sb s boso m意为对某人恩将仇报的人。
2.8 老鼠 rat/m ouse老鼠在英汉习语中多含贬义。
因此中文中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英文中也有对应的: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 ll。
2.9 狼 w oof在中西文化中同样被认为是可恨的动物,多为贬义。
如H e w as very dangerous,li k e a w o lf i n sheep s clothing,他非常危险,像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2.10 羔羊 la m b在中西文化中均被视为一种性情极顺服、温顺的动物。
如She closed the w i n do w s li k e a la m b,她顺从地关上了那些窗户。
2.11 公牛 bu ll中西文化中都有将其视为莽撞的动物。
如H e w en t about the job li k e a bu ll i n a ch i n a shop,他干这种活就想公牛进了瓷器店那样莽撞。
3 动物习语在英汉语言中的差异比较及其原因语言本身的因素,指的是英汉语言和词义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英语词义灵活,突出表现为一词多义。
汉语语义比较固定,用词讲求精确、规范、严谨,历来以词义多流变、重晦谲为不法,诫绝生造词义[4]。
习语是赋予色彩的语言形式,它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来记载、传承、反映、考证,甚至可以重现中西民族文化。
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了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习语以不同的文化内涵。
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历史地理环境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又产生特定的表达方式。
因此出现了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英汉动物对应习语空缺的现象。
以 鱼 Fish这个词为例。
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的生活与海洋和水密切相关,因此,许多英语习语与大海和渔业有关。
如:cool fish(冷漠的人)poor fish(可怜虫),drink li k e a fish(很会喝酒),as mute as a fish(默不作声),b i g fi s h(大亨), dull fish(枯燥无味的人),m ake fish o f one and flesh of ano ther(厚此薄彼,偏爱一方),have other fish to fry(另有企图),li k e a fish out o fw ater(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等等。
相反,中国除了东南部省份沿海外,其余版图都被大陆所包围,海文化也相对较弱,所以含有 鱼 的汉语习语也是凤毛麟角,缺乏丰富的联想意义,用其比喻人更是少之又少,较常见的就是取用 鱼 的谐音:年年有余(鱼)。
3.2 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于同一种动物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逐渐形成了一种 宠物文化 。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
3.2.1 蝙蝠 bat在英语国家里,民间认为bat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它总是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 t的习语都含有贬义,如have bats in the belfry(古怪的),as b li n d as a bat(有眼无珠) [5],bat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因其中 蝠 字与 福 字同音,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 幸福 、 福运 的象征。
3.2.2 喜鹊英语中m agp ie的形象却是一种叫声鼓噪,爱往巢里叼乱七八糟东西的鸟。
实际喻义是 唠叨、饶舌、叽叽喳喳、嘴巴不闲的人 。
而喜鹊(m ag-pie)在汉语中是一种吉祥之鸟。
传说每年7月7日,牛郎织女银河相会,喜鹊群集搭桥。
人们把它与喜事、吉利、运气联系在一起,喜鹊临门是令人高兴的事。
3.2.3 猫头鹰 o w l38福建信息技术教育 2010年第1期从习语as w ise as an o w 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as a grave as a o w l(像猫头鹰一样严肃)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于猫头鹰所特有的喜爱程度。
在中国因为它叫声难听而被认为是不祥之物,是让人产生厌恶感的动物。
3.2.4 马 horse和 牛 cattle马 (horse)和 牛 (cattle)在中英两国的词汇习语中都不少,且一般都属于正面形象。
然而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汉英两民族对同一概念产生不同的联想。
中国自古以牛耕为主,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因而形容力气大,汉语有 力大如牛 ,英语则是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马)。
再如比喻奉献,汉语用 老黄牛 ,如鲁迅的 俯首甘为孺子牛 ,英语则说work li k e a horse(像马一样苦干)。
3.2.5 狮子 li o n和 老虎 ti g er狮子在西方被称为 百兽之王 ,英国的国徽上面和英国王室的纹章上有都狮子图像, Br itish L i o n 表示 雄狮英国 。
在特定的场合 beard the li o n 就可以用来表示冒犯英国人,而 t w ist the l-i on s tail 表示 藐视英国,侮辱英国 。
还有to bear d the li o n i n h is den(虎口拔牙),a lion in the w ay(可怕的障碍),to p lace one s head i n the lion s m outh(置身于危险的境地)等习语。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狮子就远没有那么多的联想,它只不过是一种凶猛强悍的食肉动物而已,反倒是老虎能够引发国人类似的联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百兽之王 非虎莫属,虎才是 王者 威猛 力量 的象征。
3.3 历史典故和寓言神话古代寓言故事中有不少动物的寓言典故。
而汉语中的动物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 守株待兔 、 叶公好龙 等源于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