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七:内容、措施类材料题答题模板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内容、措施类材料题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

内容、措施类材料题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反映的是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解题方法

1.具体史实型:据材料定位该史实发生的背景或社会矛盾→据所学知识推断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意图→结合设问限定组织答案(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农业、工业、商业/对内、对外等方面回答内容或措施)。

2.纵向专题型:据材料定位专题主旨→据所学知识划分阶段→结合设问限定条件提炼各阶段的中心词组织答案(依据开始、发展、结局/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归纳内容或措施)。

3.解答内容、措施类的设问,措施一般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措施,有时还根据不同的层次总结出几项措施;内容有的是具体内容,有的需要概括相关内容,对归纳概括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实战演练

1.(2019全国卷I·45节选)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

【答案】(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解析】(2)对象,依据材料“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说明“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从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2.(2019北京卷·40节选).(16分)古往今来,社会关怀是一个重大议题。

16世纪上半期,德国许多地区和城市颁布法令,进行济贫改革。萨克森的莱斯尼希市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将关闭的修道院的资产以及信徒捐给教会和修会的财物转入公共基金。公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10位民主选举产生的世俗人士负责。他们还接管了城市的济贫事务,统筹管理,对接受救济的对象进行资格审查,避免了教会和修会救济的弊端。

(1)概述16世纪上半期德国济贫改革的内容。

【答案】内容:设立济贫公共基金;世俗人士负责救济事务;实施资格审查。

【解析】内容,由材料“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得出设立济贫公共基金;由材料“公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10位

民主选举产生的世俗人士负责”得出世俗人士负责救济事务;由材料“对接受救济的对象进行资格审查,避免了教会和修会救济的弊端”得出实施资格审查。

3.(2019海南卷·2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则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8分)

【答案】(1)弊端:选用门生、故吏;官员间相互关照;外戚、宦官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8分)

【解析】(1)据材料“‘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可知选用

门生、故吏;由材料“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得出官员间相互关照;从材料“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得出外戚、宦官任人唯亲;材料“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说明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4.(2019海南卷·2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抗战胜利后,一些知识分子注重经济民主,他们认为在大多数人基本温饱未能满足的情况下,谈自由民主是奢侈的。正如有人所言,在我看来,在两种民主不可兼得的今日,一碗饭比一张选票实惠太多了,在他们看来,在自由主义经济的私有制下,贫富悬殊无法避免,他们认为一个合理的经济制度应使社会总生产的分配尽可能趋平,而这种经济平等的要求只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他们以中间路线号召颇有声势的力量,但时人评论中间阶层和中间党派在中国政治上都不会有重要地位,也不会起什么独立作用,后大部分中坚力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摘编自《新路》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民主思想的主要观点。

答案:(2)观点:经济民主优于政治民主;经济平等;赞同生产资料公有制。

解析:(2)观点,从材料“大多数人基本温饱未能满足的情况下,谈自由民主是奢侈的”得出经济民主优于政治民主;由材料“应使社会总生产的分配尽可能趋平”得出经济平等;据材料“这种经济平等的要求只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可知赞同生产资料公有制。

5.(2019海南卷·25节选)

材料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具体条件变了,战争打到头上来了,参军参战这时应比群运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作。”中共中央发出“后方比着搞生产”的号召,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各军区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生产支援活动。1946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连续报道“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坚持实行法西斯独裁的罪行”。

——摘编自《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为取得胜利采取的主要措施。(10分)

【答案】(1)措施:参军参战,军事动员;开展生产运动;土地改革;加强在国统区的斗争;发动宣传攻势,占据舆论阵地;正确的战略战术。(10分)

【解析】(1)由材料“参军参战这时应比群运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作”得出参军参战,军事动员;从材料“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可知开展生产运动;据所学,1947年,颁布土地法大纲,实行土地改革得出土地改革;材料“中共中

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可知加强在国统区的斗争;依据材料“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得出发动宣传攻势,占据舆论阵地;根据材料“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可知正确的战略战术。

6.(2019海南卷·26节选)

材料爱德华·柯克(1552~1634),英国著名大法官和法学家。1608年的一天,英王詹姆斯一世意欲亲临法院坐堂问案,时为首席法官的柯克犯颜谏阻:“陛下没有学习过英国法律……法律是一门技艺,只有经过长时间学习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行使司法审判权。”柯克强调:“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他坚决抵制詹姆斯一世对司法的干预,并表示:“如果今后再遇见类似情形,仍将做一个法官所应当做的事。”1628年,议会通过了柯克起草的宪法性文件《权利请愿书》,为《权利法案》的制订提供了借鉴。柯克逝世6年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规定,法官只要“品行端正”即可终身任职。

——摘编自(英)霍兹沃斯《英国法律史》(1)根据材料,概括柯克的法律思想。(6分)

【答案】(1)思想:法律高于王权,司法审判不受干预;法官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6分)

【解析】(1)材料“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他坚决抵制詹姆斯一世对司法的干预”说明法律高于王权,司法审判不受干预;据材料“法律是一门技艺,只有经过长时间学习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行使司法审判权”得出法官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7.(2018全国II卷·45节选)

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答案】(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解析】(2)内容,由材料“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得出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由材料“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得出恢复、新建科研机构,由材料“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得出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由材料“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得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由材料“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得出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8. (2018全国III卷·46节选)

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9分)

【答案】(1)措施: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解析】(1)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据材料“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可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据材料“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可得出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据材料“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可得出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9.(2018江苏卷22节选)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3分)

【答案】(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解析】(2)举措,据材料二中“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得出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据材料二中“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得出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据材料二“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得出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10.(2017江苏卷23节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近代史上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们提出并发展了人文主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完成下列要求:

(2)据材料二,概括“科学的人文主义”的内容。(4分)

【答案】(2)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解析】(2)据材料二“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得出科学的人文主义要树立科学的自然观,据材料二“其新颖之处在于: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得出尊重自然规律,据材料二“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得出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据材料二“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得出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11.(2017江苏卷24 A节选)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4分)

【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解析】(1)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改官职,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2.(2016全国I卷45节选)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答案】(1)内容: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解析】(1)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包括,据材料“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可得出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据材料“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可得出扩大入选范围;据材料“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可得出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据材料“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可得出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13.(2016全国III卷45节选)

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答案】(1)内容: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

【解析】(1)根据“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得出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根据“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得出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根据“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得出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14.(2016海南卷29节选)

材料 1398年,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1400)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他又省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

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逊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建文元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摘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答案】(1)内容:宽刑省狱;减轻赋税;撤并州县;削藩。(6分)

【解析】(1)由材料“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可得出宽刑省狱,由材料“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得出减轻赋税,由材料“并州县,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得出撤并州县,由材料“密议削藩。建文元年(1399)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得出削藩。

15.(2016海南卷30节选)

材料甲午战争前,中国出现一股“君民共主”的政治思潮。郑观应认为,君民共主之国“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扞格,难臻富强”。陈炽指出,君民共主之国“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也”。主张君民共主的思想家们都将设议院作为基本条件,尽管如何“仿效外洋”设议院有不同方案,但多强调在君主之下设立。议员由选举产生,主要职能是议事和“通上下之情”,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君民共主”主张的主要内容。(6分)

【答案】(1)内容: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设立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议院为君主服务。(6分)

【解析】(1)由材料“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扞格,难臻富强”可得出对洋务体用观的批判,材料“将设议院作为基本条件”可得出主张设议院,由材料“议员由选举产生,主要职能是议事和‘通上下之情’凡国家大政方针,由议员根据民意议论利害得失,再上呈君主定夺”可得出选举议员,为君主服务等内容。

16.(2016江苏卷23节选)

1946年,美国和苏联两国外交官向各自政府提交了研究报告,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两国间的“冷战”产生了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材料二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写了一篇名为《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报告。报告认为,战后美国争霸世界的动因是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扩张。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编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3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诺维科夫报告的主要内容。(3分)

【答案】(1)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

(2)内容: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

【解析】(1)内容,据材料一“苏联传统的不安全”,“不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首位”得出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2)据材料二“其资本已经渗透到世界许多国家”“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得出美国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美国企图全方位包围苏联;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

17.(2015全国I卷45节选)

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

(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答案】(1)内容:推动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6分)

【解析】(1)材料关键信息:“这(铸造开元通宝)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概括即得。

18.(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6节选)

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6分)

【答案】(1)主张: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6分)

【解析】(1)从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可概括主张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从“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可概括主张是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

19.(2015重庆卷14节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42年5月22日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

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

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摘编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编《抗战家书》(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封家书的主要内容。(4分)

【答案】(2)内容:部队的生产与生活;对妻子女儿的思念及夫妻间的相互鼓励。(4分)

【解析】(2)第一小问内容,材料二“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可知向妻子介绍自己在部队的生产与生活情况;“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可知对家里妻儿倍加思念,同事期望夫妻双方努力慰藉彼此。

20.(2015江苏卷24 B节评选)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3分)

【答案】(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3分)

【解析】(1)据材料中“太宗令……修定法律”,并说“不可任情以轻重”、“法令严肃,谁敢为非?”得出严肃法令,遵守法律,据材料“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得出减少独断,广任贤良,据材料“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得出兼听纳谏,激励直言,结合所学概括回答。

2020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2020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等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 (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高中历史答题万能模板

高中历史答题万能模板 高中历史考试特点是史论结合、知识点多而交叉,高中历史必须把掌握基础知识放在第一位,必须在掌握史实基础上思考和回答问题。高中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记录内容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 高中历史答题万能模板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 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 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 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

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七:内容、措施类材料题答题模板含答案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内容、措施类材料题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 内容、措施类材料题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反映的是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解题方法 1.具体史实型:据材料定位该史实发生的背景或社会矛盾→据所学知识推断解决问题或矛盾的意图→结合设问限定组织答案(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农业、工业、商业/对内、对外等方面回答内容或措施)。 2.纵向专题型:据材料定位专题主旨→据所学知识划分阶段→结合设问限定条件提炼各阶段的中心词组织答案(依据开始、发展、结局/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等归纳内容或措施)。 3.解答内容、措施类的设问,措施一般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措施,有时还根据不同的层次总结出几项措施;内容有的是具体内容,有的需要概括相关内容,对归纳概括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实战演练 1.(2019全国卷I·45节选)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 【答案】(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解析】(2)对象,依据材料“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说明“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从材料“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可知“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2.(2019北京卷·40节选).(16分)古往今来,社会关怀是一个重大议题。 16世纪上半期,德国许多地区和城市颁布法令,进行济贫改革。萨克森的莱斯尼希市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将关闭的修道院的资产以及信徒捐给教会和修会的财物转入公共基金。公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10位民主选举产生的世俗人士负责。他们还接管了城市的济贫事务,统筹管理,对接受救济的对象进行资格审查,避免了教会和修会救济的弊端。 (1)概述16世纪上半期德国济贫改革的内容。 【答案】内容:设立济贫公共基金;世俗人士负责救济事务;实施资格审查。 【解析】内容,由材料“设立济贫公共基金”得出设立济贫公共基金;由材料“公共基金的日常管理由10位

高中历史的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的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的答题模板 (观点)认识、评价型 1、设问方式:“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观点)的认识”、“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评析……(观点)。 2、高考历史解题思路:由于是提出的论点(观点)是正确的,因此不需要对观点进行辨析正误,只需从多角度说明(论证)即可。大题模式:论据(角度)1+论据(角度)2+ 论据(角度)3+…… 3、问题与对策:由于这类高考历史试题提供的观点,一般在教材中没有反映,属于新观点,加上论证角度不明确(或比较隐晦),而且从试题命制的答案看,一是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和教材基本没有多少联系,(或材料最多只是提供背景知识,或教材相关知识分散、笼统),二是答案表述语言带有学术性、非学科性(或类似政治、地理的学科 语言),上述特点就使得这类高考历史试题难度加大,学生失误严重。问题突出表现:一是无从下手,答题随意性很大,漫无边际,不知所云;二是角度单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对策:一是明确设问类型;二是加强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三是要善于用借 鉴其他学科的语言,尤其是时政方面的术语组织答案。 最适合高考学生的书,淘宝搜索《高考蝶变》 图表型试题 1、设问方式:“依据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概括)……变化趋势及原因”。 2、存在问题:①看不懂图表,同时也就无法解读图表。②不能多角度概括图表反映的变化趋势的原因。 3、高考历史解题思路:①概括变化时,注意看分栏(横向)提角度,看数字(纵向)说变化;答案语言表述时,一是善于用动态性的语言,如迅速(持续)增长(增加)、相对缓慢、逐步下降等。二是注意从整体与局部方面说明,如整体增长(下降),但个别年 份下降(增加)。②概括原因时,注意多角度说明。首先区分是依据材料还是要用所学 知识,还是既依据高考历史材料又结合材料;其次分析原因时,要善于分解不同角度的原因。从纵横向看,纵向分为根本、主要和直接原因,横向分为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外交等因素。从主客观方面看,又分主观、客观原因。从国内外因素看,又分

完整版)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模板

完整版)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 1.历史背景类:分为国内和国际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其中经济背景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政治背景包括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文化背景包括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历史条件则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原因分为主观(内因)和客观(外因)两类,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原因深度则分为直接、主要、根本三种,其中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以及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主观原因则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政策、方针等方面考虑,客观原因则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考虑。

4.根本原因类:针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种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反作用、经济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类:分为直接、主要、根本三种。其中直接动机是解决当前面临的危机或问题,主要目的是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根本目的则是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6.比较类: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不同还是异同,然后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也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7.影响或意义类:影响或意义包括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以及深远影响。其中经济影响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政治影响包括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等;文化影响包括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历史高考答题思路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历史高考答题思路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精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缘由: 基本方法:留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气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养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仔细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学问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依据题意,比较对象做详细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假如是历史事务、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缘由、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假如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

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务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务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学问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学问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缘由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缘由,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夫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心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爱护与激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留意三点:其一,从困难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2020高三历史复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2020高三历史复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历史学习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2020高三历史复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外交的历史背景 (一)国内:新中国诞生,中华民族独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二)国际:两大阵营对立 1、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和封锁新中国 2、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欢迎和帮助新中国 二、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外交政策 (一)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独立自主 2、和平外交 (1)手段上:不搞炮舰政策和武力外交 (2)目的上:维护世界和平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 3、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三)新中国的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原则的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就问题谈判时提出 2、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3、原则的意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与外交成就 (一)同与苏联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建交 1、中苏建交 概况:1949年中苏建交 意义: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2、建国一周年时,中国已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参加日内瓦会议,发挥重要作用 1、日内瓦会议:1954年,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2、中国的作用: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协议 3、历史影响: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三)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原则 1、亚非会议:1955年,亚非29国在印尼万隆举行的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此前为西方大国主导国际事务和国际秩序 2、中国提出“求同存异”:周恩来提出 (1)同:相互合作,追求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 相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愿望和要求——发展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 (2)异:相互尊重,尊重不同的国情和制度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 1.请你说一说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参考答案: 我认为在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政策是以下三个原因导致的:

历史内容措施型答题技巧

历史内容措施型答题技巧 内容措施型 一.什么是内容型历史试题? 这里所说的内容型试题,其实就是史实型试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辨别以及材料与课本相联系的能力。 二.内容型试题的三大类别 1.人物活动型(主要是考查选修四) 历史人物的活动一般具有三个特性:时代性;阶级性;类别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活动主要应从这三个特性(或三个方面)归纳。 2.政策措施型(最重要的类别,主要考查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选修一的内容等)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措施是针对具体问题应采取的具体办法,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 3.思想观点型(主要考查必修三和选修二的内容) 思想观点是历史人物或团体、组织、派别的主张。思想观点既要强调历史行为的手段和目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指明肯定(赞成、主张)或否定(批判、反对)什么。 三.内容型和措施型试题的题型特征(主要的设问形式) 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那些应对措施,等等。 四.内容型试题解题的主要方法 1.准确识记、归纳课本相关知识。 2.对高考中比重最大的材料型试题(选择和非选都有),要把提炼材料和联系课本知识并重。 五.答题模板总结: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高考历史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压轴大题分型练 题型2 内容、措施类问答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题型2 内容、措施类问答题 1.(2018·某某某某二模,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初建,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谕旨告诫群臣:“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唯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损国而厚己。”为了巩固皇权,率先设立锦衣卫以监视官民。朱元璋深谙作为“防民之具,辅治之术”的法律的极端重要性,在继承前代法律文献的基础上制订颁行《大明律》,又亲自编定《明大诰》。朱元璋立法一为治民,二为治吏,尤其是《明大诰》则着重于惩治贪官,可以视为反贪刑事特别法。朱元璋的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不顾朝廷的禁令,向某某贩运私茶,一位小吏向朱元璋告发了此事,朱元璋立即下令赐死欧阳伦,同时发了通敕令,表扬那位小吏不畏权贵的斗争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元璋反腐防腐的主要举措,简评其反腐成效。(12分) 2.(2018·某某某某三模,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几千年来通行的都是居家养老,并形成一整套的完备体系。民间社会通行的主导观念是“父母在,不远游”;因“孝”为“忠”之基础,故统治者提倡的也是以孝治天下。自隋朝开始,法律就严禁祖父母、父母在世时,子女“另立门户、分割财产、供养有缺”。在思想观念上,民众自幼就接受儒家孝道教育,元代《二十四孝》成为专对幼儿进行孝道教育的通俗读物。历朝还经常以皇帝下诏的形式旌表和奖励孝子,康乾时期还曾多次在宫中举行宴请民间老人的“千叟宴”。除此之外,宋、元、明、清时由官府举办的救助机构遍设于全国府、州、县,历代还有各种养生方法的流行。 ——摘编自郭培贵《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现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居家养老体系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重视居家养老的历史背景。(14分)

历史认识类答题模板2020

历史认识类答题模板2020 人生当自勉,学习需坚持。从这一刻开始,我依旧是我,只是心境再不同。不论今后的路如何,我都会在心底默默鼓励自己,坚持不懈,等待那一场破茧的美丽。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认识类答题模板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模板1.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1)统一实现 ①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愿望,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 ②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分裂必然导致长时间的战争,使百姓身心疲倦,从而产生强烈地渴望统一进而实现和平稳定的愿望。 ③ 英明君主或个人的雄才大略,也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重要因素。 ④ 历史发展表明,任何分裂祖国的行为都不可能得逞,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战争得到各族人民的广泛拥护和支持。 (2)统一未实现(海峡两岸) ① 海峡两岸都属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 ③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④ 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九二共识”现已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广泛认同,台独不得人心,也没有任何出路。 ⑤ 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导下,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为实现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模板2.制度创新的认识

① 制度创新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 ② 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③ 制度创新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安定,国家统一。 ④ 制度创新是创新之本,没有制度创新,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⑤ 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也是创新的产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型的政府,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 模板3.对当今国际关系的认识 ① 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② 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 ③ 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 ④ 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 ⑤ 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提高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同时应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抵制少数大国妄图称霸世界的行为。 模板4.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①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历程。 ② 历史发展表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③ 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④ 伴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导致环境污染与破坏,能源的枯竭和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要合理协调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战略。 模板5.对思想解放的认识 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 ② 思想解放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为社会改革和革命等活动指明了

题型17 内容、措施类材料题-备战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题型17 内容、措施类材料题 【题型特点】 此类题型主要根据史料,对基本史实进行考查,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史实的识记和迁移能力,以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归纳、辨别的能力。 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解题秘籍】 1.首先要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其次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最后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从考查内容看,信息的来源主要包括课本中所没有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近代社会政治事件的深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数据、当今社会热点的背景资料等。考查的层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如对近代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赋予新的情境,在新情境下重新认识、评价;对当代社会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多角度地提供信息,如提供当事人的回忆录、实物照片等;有针对性地考查对历史信息的提取、对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的认识。 3.从解题思路看,文字类提取信息,要注意审明题目中的要求,在解读文字材料时,寻找有效信息、关键词;注意由表及里地提取信息,从表面信息中推导出隐性信息,探究实质、规律;作答时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逐条列出,最好不要用材料中的原话。图表类提取信息,要注意图表的名称,作答时往往要用。表格类的要注意表格中的时间范围、类别、横向纵向比较内容的变化。图片类的要注意由近及远地寻找图片中的内容;要特别注意图表后给的注释。 【跟踪训练】 1.(2021·广东高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涉及节俭内容的家训有17种之多。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百姓家训之中都可以见到节俭的内容;就形式而言,蕴含在散文、诗歌、四书五经和条规之中,往往以经典中的思想理念为准绳,以古训、警言格语,历史人物和故事为楷模和榜样,以自身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来说事,进行训谕。 ——摘编自部龙宝《宋代家训节俭廉政美德与当下节俭廉政风气研究》

专题07 内容、措施类-【大题精做】冲刺2023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浙江专用)(解析版)

专题07内容、措施类 内容、措施类材料题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反映的是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1.来自世界市场的白银深刻影响了明朝的社会经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492年开辟新航路之时,就是中国对白银的需求上升的时候。16世纪中期,西班牙人在西属美洲发现了两座大银矿,分别位于秘鲁的波托西和墨西哥的萨卡特卡斯。西班牙人开采的白银主要运往两个地方,一个是西班牙,另一个是现在的菲律宾吕宋岛。白银运回西班牙,工业更发达的英国和荷兰等国把工业品卖给西班牙换回白银,之后这些白银又跟着印度洋航线被运往马六甲、菲律宾,后来葡萄牙甚至直接把白银运到了澳门。而吕宋(岛)则由于中国商人的帆船贸易,成为大量向中国输出白银的重要口岸。这两种贸易线路,我们现在叫作环南海的地区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白银聚集地。很多研究著作指出,当时世界上一半的白银都流入了中国。 ——引自刘志伟《白银与明代国家转型》材料二 中国在商业经济的扩张中似乎对白银有一种无限的渴求。白银由明初的不合法状态,到了晚明成为合法的货币。尽管白银的货币化并没有出现在明初的皇帝的诏令中,然而它却通过一个“过程”从无到有,即官方接受了白银并使之货币化。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照理会引起通货膨胀,但实际上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有能力吸收更多的白银,扩大手工业者和农民的就业和生产。 ——据王国斌《白银资本·序二》等整理材料三 《明史·食货志》高度概括了正统初年以后的白银货币化过程,但赋税的折银并不始自正统。而赋税的货币化,也并不始自正统初国家法令向全国的推行。考诸历史事实,大规模的货币化是在成、弘以后在全国展开的,白银货币化极大地扩展,迅速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赋役征收的货币化,而这更促使白银货币化加速进行,推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货币化。

2024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内容、措施类非选择题热考题型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2024年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内容、措施类非选择 题热考题型练习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采纳贾谊的建议实行币制改革。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钱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武帝一朝还创设“国家企业",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国营专利的实业,政府将盐铁和酒的经营权收归国家。酒的专利办法是由政府开店制造出售,叫做"榷酤”。盐、铁的专利是由政府治“盐官"“铁官”负贵盐、铁的采冶和售卖。其二是推行国营非专利的商业政策。将以前郡国每年对皇帝贡献的土产,不再直运京师,专门设官经理,运去行市最高的地方售卖,得钱归公。这叫做“均输”。在长安设了一所可以叫做“国立贸易局”的机构,网罗天下货物,“贱则买,贵则卖”,这叫做“平准”。此措施终西汉之世不变。 ——摘编自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经济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经济改革。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矫正南北朝以来不学无术重武轻文的弊病,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规定在中央国子学和地方州县学学习的学生,只要能通一经以上者,都可以入仕。凡中央和地方学校的学生肄业后可直接参加由吏部主持的科举考试,及第后可做官,驻守玄武门负责护卫皇帝的禁军将士,同样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做官。终唐一代,来自高丽、百济和新罗等国以及高昌、吐蕃等地区的贵族子弟来到长安进入国子监学习,推动了“近古未有”的国学盛况。为了改变唐初中央官学单纯习儒的问题,唐太宗贞观年间重新恢复了隋文帝所设置的书法与法律等专科学校,促进了专门人才的培养,隋末,天下大乱,书籍佚散很多。唐高祖时期就重金购菜遗书用楷书誊抄藏于宫中。贞观年间广求天下图书的同时,唐太宗命.名儒颜师古考定“五经”颁行天下。太宗贞观年间,还推动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书编写,史学家李延寿父子私撰的南、北二史也在此时完稿。由此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摘编自《中国改革通史隋唐五代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文化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精校版)2020年全国卷Ⅰ文综历史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图4 步辇图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

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29.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 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30.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 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全国通用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 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 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另附:各类题型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技巧 (一)抓“类型” 解历史选择题,首先要明确它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程度型(又称最佳型)、比较型、因果型、材料型(包括文字和图表)、逆向型(又称否定型)、概念型、组合型、条件型、论证型、结论型等10种类型,然后根据各种类型的解题方法“对号入座”。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历史高考试题文档版(山东)(含答案)

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3.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表1 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 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6.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7.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图1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 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 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 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 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 图1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8.图2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 A.日本B.英国C.德国D.俄国

2020年高考真题:历史(新课标ⅰ)【含答案及解析】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2.(4分)如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3.(4分)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4.(4分)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 5.(4分)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所示。 表《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22.8%17.5%17.2% 据此可知,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6.(4分)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 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 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 7.(4分)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指示有利于当时()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8.(4分)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 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