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调控

园林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调控
园林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调控

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大纲

《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教学大纲 《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是《植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验证,是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实验内容的安排以实用性为宗旨,以提高实践技能为目的,做到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按我院种植类专业教学计划要求,《植物生长与环境》实验分15个项目,教学30学时。具体内容如下:

实验实训一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胞组织器官观察 一、目的要求 了解显微镜的构造,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认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及内部组织、细胞特点。 二、实验内容 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显微镜的保养与使用注意事项。生物绘图法。通过观察切片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 根尖观察,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观察,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观察。顶芽观察,双子叶植物茎初生结构观察,叶的结构观察,花的结构观察,果实结构观察,种子结构观察。 三、实验作业 绘洋葱鳞叶表皮细胞结构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实验实训二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性比较 一、目的要求 了解小麦种子萌发前后淀粉酶变化的原理,掌握比较酶活性的一种实验实训方法。 二、实验内容 酶液的制备:以10%的甘油为提取剂,提取淀粉酶,制备酶提取液。 小麦种子萌发前后淀粉酶活性比较:通过对不同萌发时间的小麦种子淀粉酶提取液水解淀粉强弱的比较,判断淀粉酶活性。 三、实验作业 分析实验实训结果。 实验实训三光合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含量测定 一、目的要求 了解光合色素的一些重要理化性质,明确光合色素的提取及分离 方法,学会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光合色素的提取:新鲜叶片,乙醇提取。 光合色素的分离:滤纸层析分离叶绿素a、离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叶绿素的理化性质:皂化作用,H+和Cu2+对叶绿素分子中Mg的取代作用,荧光现象的观察,叶绿素提取,吸光度测量。 三、实验作业 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并分析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实验实训四植物呼吸强度的测定(小篮子法) 一、目的要求 了解呼吸强度的测定原理,学会呼吸强度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测量瓶准备:三角瓶,单孔橡皮塞,小钩,l0.7%Ba(OH)2溶液,瓶塞。 种子试材准备:干小麦种子,发芽小麦种子,纱布小袋悬在瓶中,空瓶对照。室温,35℃-40℃。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与植物》.doc

最新资料推荐 9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 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拓展性目标: 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教学准备: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学习目标: 1、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活动一:

自学指导: 小组内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1 分钟) 大量的有关土壤的信息即被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 资料卡。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 活动二: 自学指导: 1、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小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5 分钟)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 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 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项目八 植物生长气候环境调控

项目八植物生长的气候环境调控 【项目目标】 ◆掌握:当地常见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理解: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业小气候。 ◆了解:主要农业气象要素。 【项目说明】 地球周围充满着大气,大气具有一定的重量,地面上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的压力称大气压。不同地区间的大气压差,促使空气运动就形成了风,大气环流是全球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大气在空中是以巨大的气团的形式存在的,有冷气团和暖气团两种。冷暖气团相遇就形成锋,由于锋面两侧的气压、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差异较大,具有突变性,锋面附近常形成的云、雨、风等锋面天气。气团的运动形成气旋、反气旋、高压槽和低压脊等天气现象,各种天气现象综合作用的结果造成了各种天气气候的生成和出现。 一年中天气、气候的变化将全年分成二十四节气,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依据。农田本身形成不同的群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农业上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和管理办法改造农田小气候,为作物提供良好生长环境。 任务1 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认知 【任务重点】 ◆气压与风:气压的概念,气压的变化。 ◆昼夜与四季的变化规律。 ◆我国的气候特点。 【任务难点】 ◆大气环流与地方性风; ◆风的形成和变化。 【任务内容】 一、气压与风

(一)气压的概念 气压是大气压强的简称,其单位为hpa(一个标准大气压=1013.25hpa) (二)气压的变化 1.气压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早晨气压上升,下午气压下降。一年中,冬季气压最高,夏季气压最低。天气的变化和气流运动也会引起气压变化。如冷、暖空气的入侵或阴雨天以及剧烈变化的升降气流带来的天气都会使气压发生明显地上升或下降。 2.随海拔高度上升,气压是递减的 气压随高度而降低的近似情况。 气压随高度的分布(气体平均温度为0℃) 在5500m高空,气压值只有地面的一半,而到了16000米高空,气压值只有地面的1/10了。 3.水平变化 由于地球表面各点的热力差异,造成了在大气层不同层次的各个水平面上,气压的分布也存在有差异。为表示出某水平面上气压差异的大小,气象上把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的方向上,单位水平距离内的气压差称作水平气压梯度。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的地区,水平气压梯度越大;等压线越稀疏的地区,水平气压梯度越小。 气温的变化也是气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表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分布 二、风的形成和变化 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是矢量,它包括风向和风速,风还具有阵性。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陆地上常用16个方位表示,在天气报告中,当风在某个方位摇摆不定时,则加以“偏”字,如“偏东风”。 风速是单位时间内空气水平移动的距离。单位为m/s,气象报告中常用风级来表示,风级是根据风力大小划分的。通常用13个等级表示风速。 自然界还有超过12级的风,但不再规定它的级数了。 风的阵性是指摩擦层中在固定的空间位臵上,出现的风向不稳定和风速明显变动的现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植物与土壤的关系简介 1.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细砂(~)、粉砂(~)和粘粒(以下)。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团粒结构(~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

观赏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宇宙环境 地球环境 区域环境 自然环境 生境 小环境 1.植物环境 内环境 人工环境 气候因子 土壤因子 主要因子 2.生态因子 生物因子 地形地势因子 人为因子 环境中生态因子的生态分析 ① 综合作用 ② 主导因子 ③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 ④ 生态因子的可调性 ⑤ 生态幅 3.观赏植物与温度(温度“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A.温度对观赏植物分布的影响 1)根据观赏植物耐寒能力大小分类: ① 耐寒性观赏植物:白皮松、云杉、龙柏、大叶黄杨、海棠、紫藤、丁香、迎春、金银花、萱草、蜀葵、玉簪等。美人蕉、荷包牡丹等 ② 不耐寒性观赏植物:榕树、仙客来、变叶木、橡皮树、一品红等 ③ 半耐寒性观赏植物:杜英、广玉兰、夹竹桃、桂花、棕榈、郁金香等 2)根据植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分类: ① 耐寒植物: ② 喜凉植物:梅、桃、腊梅、菊花、三色堇、雏菊等 ③ 中温植物:苏铁、山茶、桂花、栀子、含笑、杜鹃花、金鱼草、报春花等 ④ 喜温植物:茉莉花、白兰花、瓜叶菊等 ⑤ 喜热植物: 米兰、变叶木、芭蕉属、仙人掌科等 3)以温度为主导因子的我国观赏植物分布分类: ① 赤道带:椰子、木瓜等 ② 热带:槟榔、咖啡等 ③ 亚热带:杉木、马尾松、毛竹、苏铁等 ④ 暖温带:雪松、白皮松、侧柏、泡桐、麻栎等 ⑤ 温带:黄刺玫等 ⑥ 寒带:落叶松、蒙古栎等 B.温度对花芽分化的影响 1)在高温下进行花芽分化:杜鹃、山茶、梅花、碧桃、樱花、紫藤等(花木类6-8月,气生态因子的概念:环境中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温高至25。C以上)。唐菖蒲、美人蕉等(许多球根观赏植物在夏季高温)。郁金香(夏季休眠期) 2)在低温下进行花芽分化 ①冬性植物:月见草、毛地黄等(二年生花卉)。鸢尾、芍药等(早春开花多年生花卉) ②春性植物:一年生花卉和球技开花的多年生花卉 ③半冬性植物: 另外,随温度升高和光强减弱,花色变浅:落地生根属和蟹爪属 开花期温度升高时,蓝色部分增多,温度变低时,白色部分增多:矮牵牛的复色品种C.变温对观赏植物的影响 1)节律性变温对观赏植物的影响 ①昼夜变温对观赏植物的影响 a.种子的发芽 b.植物的生长 c.植物的开花结果 ②季节变温对观赏植物的影响 2)突变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①突然低温 a.冷害:热带喜温植物:轻木、丁子香 b.霜害 c.冻害 d.冻拔:多草本植物,小苗最为严重 e.冻裂:核桃、悬铃木等树干的向阳面 ②突然高温:被子植物叫裸子植物略高 D.观赏植物对温度的调节作用 1)观赏植物的遮阴作用:银杏、刺槐、悬铃木、枫杨等遮荫降温作用较好 2)观赏植物的凉爽效应 3)观赏植物群落对营造局部小气候的作用 4)观赏植物对热岛效应的消除作用 4.观赏植物与光 A.光照强度观赏植物的影响 1)光照强度对观赏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①光照影响种子发育:光照条件下发芽的桦树,遮荫条件下发芽的百合科植物 ②光照影响植物茎干和根系的生长 ③光照影响植物的开花和品质:光照强时开花的郁金香、酢浆草等,光照弱时开花的牵牛花、月见草、紫茉莉等 2)以光照强度为主导因子的观赏植物的生态类型 ①阳性植物:落叶松、松属(华山松、红松除外)、水杉、银杏、桦木属、桉属、杨属、柳属、臭椿、乌桕、泡桐、白玉兰、石榴等观赏树木。多数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仙人掌及多浆植物、大多数草坪草 ②阴性植物:红豆杉、云杉、冷杉、金银木、八角金盘等观赏树木。花卉中兰科、凤梨科、天南星科、秋海棠科以及蕨类等

植物生产环境知识点资料讲解

一、土壤环境调控 (一)土壤肥力 主壤肥力是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执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特征,土壤肥力的高低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肥力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自然肥力是由土壤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综合表现。自然肥力是自然再生产过程的产物,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它能自发地生长天然植被。 人工肥力是指通过人类生产活动,如耕作、施肥、灌溉、土壤改良等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 随着人类对土壤利用强度的不断扩展,人为因素对土壤作用的力度越来越大,已成为定土壤肥力发展方向的基本动力之一。自然土壤只具有自然肥力,而农业土壤可以按照人类的需求同时具有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二)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分类任何一种土壤都不可能只由单一的某一粒级的矿物质土粒组成,同时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的含量也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以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将土壤中各粒级土粒质量分数的配合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机械组成,或称土壤颗粒组成,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将土壤质地分成沙土、壤土和黏土三个基本等级。土壤质地这样划分主要是继承了成土母质的类型和特点,又受到耕作、施肥、排灌、平整土地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是土壤的一种十分稳定的自然属性,对土壤肥力有很大影响。不同的土壤质地分类方案的标准不尽相同 1.土壤质地的改良 1.增施有机肥料 2.客土法 3.翻淤压沙、翻沙压淤 4.耕作管理措施 (三)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沙质土,保水保肥性能差,不耐干旱,肥效快效期短,含矿质养分少潜在养分含量低,易于转化为速效养分,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施肥见效快,肥效短保持养分能力差,养分易流失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说课稿 今天,我所讲的是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能用感官和简单的工具研究出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并结合自己研究的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从能力培养来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思路是:首先指导学生认识土壤是什么颜色的,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有没有黏性等。然后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土壤的表面现象。在认识了土壤的这些特征基础上,研究土壤渗水速度的快慢和保水能力的高低。培养学生爱护土壤,保护家园和爱家乡的美好情感。重点是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三种土壤和土壤渗水实验, 难点是指导学生探究土壤渗水情况。 在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上: 首先是出示一组图片,以“是什么使这些美丽的植物生长的如此美丽?”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说一说,随后引出“土壤”,紧接着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观察土壤,从而对土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突出问题“为什么有时下过雨后有些地里的水很快就干了,而有的地里上的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干呢?”从这一问题入手,展开讨论,设计土壤渗水的实验,通过实验推出沙质土渗水最快,其次是壤土,黏质土渗水最慢,并且由土壤渗水的快慢推出土壤保水能力的大小。 本课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导入新课,由问题引入;结合实际经验确定了实验方案;并实验;形成认识。这个思路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悟、

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 对于全课的教学过程来讲,是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运用科学探究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路:提出假设、实验证明、汇报结果。与此同时,在确定实验顺序这个主要环节上,也是体现一个解决科学问题思维方法的教与学,这就是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的重难点所在。

植物生长与环境试题库及答案

《植物生长与环境》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地球上的植物种类繁多,形态、结构、颜色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他们具有相同的组织构成即:()。 2、()是植物体生长发育的结构基础。 3、植物体所有的生理活动都是以()为单位完成的。 4、植物体的生理活动是通过()来完成的,它是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 5、()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6、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可概括为()和()两大部分。 7、()存在于细胞的最外方,是植物细胞区别于动物细胞的显著特征之一。 8、()起着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9、胞间层主要成分是(),它的存在使相邻的细胞连在一起。 10、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它构成了细胞壁的骨架。 11、()在细胞间起着物质运输、传递刺激及控制细胞分化的作用。 12、通过胞间连丝,是整个植物体的原生质连成一个整体,称为()。不同细胞的细胞壁也连成一体,称为()。 13、细胞壁包括()、()和次生壁。 14、细胞膜是有两层染色较深的暗层中间夹着一层染色较浅的亮层组成,这样的结构称为()。 15、细胞质可分为()和()两大部分。前者为后者的实体完整性提供所需要的环境,而后者为前者提供支持结构。 16、()是细胞的核心结构,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与细胞的生长发育。 17、细胞核有()、()和()三部分组成。 18、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是()。 19、核质的主要成分是()。 20、()是原生质中最丰富的有机物质,占原生质干物种的50%,是生命最要的物质基础。 21、()是组成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其分子都具有()和()的基本结构。 22、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的不同。 23、在酸性溶液中氨基酸带()电荷,在碱性溶液中氨基酸带()电荷。 24、在某种pH下,某一种氨基酸带着相等的正负电荷,称电中性,这一pH称为这个氨基酸的()。 25、氨基酸分子以肽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 26、维持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除肽键外,还有()、()、()、盐键和疏水键。 27、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有()和()两种形式。 28、蛋白质分子属于()胶体。胶体有两种状态即:()和()。

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

第五章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 教学目标: 掌握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通气性、土壤胶体、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缓冲性、土壤空隙性、土壤结构、土壤耕性等基本概念;土壤的基本组成及各组分的特性。 第一节土壤的基本组成。 一、土壤矿物质及土壤质地 二、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 三、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 1.土壤:即指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分为: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 2.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等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3.土壤的组成:自然界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水分(液相)和土壤空气(气相)三相物质组成。 一、土壤矿物质及土壤质地 (一)土壤矿物质的组成 原生矿物是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 (二)土壤质地 土壤中各种粒级的配合和组合状况称为土壤质地,即土壤沙黏程度。土壤质地可分为沙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1.沙土。沙土的特性粒间孔隙大,通气性强,保水性差,不耐旱。有机质分解快,保肥能力弱,但肥效快。土壤温度变幅大,常称“热性土”。作物前期生长快,后期易脱肥,“发小苗不发老苗”,肥水管理应是少量多次。 2.壤土。壤土兼有沙土与黏土的优点,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力强;有机质分解较快,供肥性能好;土温较稳定,耕性良好水、肥、气、热状况比较协调,适宜种植各种作物,发小苗也发老苗——“壮子送老” 3.黏土。黏土的黏粒含量较多,其粒间孔隙小而总孔隙度大,毛细管作用强烈,透水透气性差,但保水保肥性强;黏质土矿质养分丰富,加之通气不良,有机质分解缓慢,肥效稳长后劲足;黏土水多气少,土温升降速度慢,昼夜温差小,称“冷性土” 二、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 (一)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种类: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及病毒等。 (二)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 >来源:施用的有机肥料、作物的秸秆以及残留的根茬等。 >元素组成:C、O、H、N,分别占52%~58%、34%~39%、3.3%~4.8%和3.7%~4.1%,其次是P和S。 >物质组成:糖类(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木质素、蛋白质、树脂、蜡质等占10%~15%。腐殖质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转化过程:矿质化过程、腐殖化过程。

植物生产与环境测试试卷

16农艺升学班植物生产与环境摸底考试试题班级:得分:制卷人:吴宇琛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根冠比: 2.顶端优势: 3.春化作用: 4.有效积温: 5.空气湿度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根的伸长过程可称为()。 A.生长 B.分化 C.开花 D.发育

2.农业生产上要求做到“不误农时”,任何促进或抑制植物生长的措施都必须在生长速率达到最高以前采用,否则任何措施都失去意义,这是因为植物生长具有()的规律。 A.生长大周期 B.昼夜周期 C.季节周期 D.依赖自然条件 3.由于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应而引起的植物生长停滞的现象称为()。 A.衰老 B.强迫休眠 C.生理休眠 D.渡过休眠 4.在一天中,植物生长的速度表现出()。 A.夏季时,白天快 B.早春时,白天快,其它季节晚上快 C.冬季时晚上快 D.一年四季都是白天快,因为白天有光,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晚上没有光照,光合作用无法进行。 5.茶树修剪是()的原理的应用。 A.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生长相关性 B.生长周期性 C.顶端优势 D.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6.下列植物中顶端优势最强的是()。 A.雪松和水杉 B.玉米和小麦 C.苹果和梨树 D.玉米和高粱 7. 春化作用的主导因素是()。 A.高温 B.低温 C.空气 D.光照 8. 一般把花芽分化的过程称为() A.生长 B.发育 C.营养生长 D.都不是 9. 通常所说的“根深叶茂”是指植物的( )生长相关性。 A地上与地下部 B.主茎与侧枝 C.营养与生殖 D.都不是 10. 有实验证明()对植物产生成花物质极为重要。 A.连续黑暗的时期 B.连续光照的时间 C.充足的氧气 D.适宜的低温 11.植物感受光周期的主要器官是()。 A.茎尖 B.叶片 C.花朵 D.根尖 12.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烟草 B.油菜 C.玉米 D.大豆 13.()是指与植物体分离了的部分具有恢复其余部分的能力。 A.极性 B.再生 C.休眠 D.衰老 14.关于植物生长大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土壤的生态意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强烈影响,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通过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土壤的化学性质对植物的影响: (1)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它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与释放及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都有关系。土壤酸碱度常用pH值表示。我国土壤酸碱度可分为5级:pH<5.0为强酸性,pH5.0~6.5为酸性,pH6.5~7.5为中性,pH7.5~8 。5为碱性,pH>8.5为强碱性。 (2)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腐殖质和非腐殖质两大类。前者是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多聚体化合物,约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3)土壤中的无机元素:植物从土壤中摄取的无机元素中有13种对其正常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N、P、K、S、Ca、Mg、Fe、Mn、Mo、Cl、Cu、Zn、B。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是无机元素的储备源,通过矿化作用缓慢释放可供植物利用的元素。土壤中必须含有植物所必需的各种元素及这些元素的适当比例,才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因此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

植物生长与环境教学大纲

《植物生长与环境》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 按照教育部对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高职院以培养应用性高等技术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授课内容要讲究针对性和实用性。《植物生长与环境》是种植类专业如园艺、园林、生物技术、农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植物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学会结合当地生产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技能解决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专业课学习以及将来从事现代农业生产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把种植类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和《农业气象学》综合在一起,合成《植物生长与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紧扣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宗旨,把理论讲活,增加学生兴趣;实践教学结合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环境,为学生将来学以致用打下基础。 二、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在学习之前应具有一定的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知识,是种植类专业学生农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类植物栽培学等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使学生系统掌握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生殖的规律,了解植物界中各类群的特征及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亲缘关系等植物系统学知识。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一般知识和重要科、属、种的特征,认识当地常见的代表植物,并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观察、解剖、描述、检索、鉴定植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植物生理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重要机理,以及环境因素对各种生理过程的影响和调节作用。研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环境、水分、温度、养分之间的机理和关系,将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小气候有机地交互融合成一个整体。为种植类专业课-栽培学、遗传育种、植物保护等专业课打下理论和技能基础。 本课程参考学时总计160学时(理论教学118学时,实验教学4 0学时),实践实训1.5-2.0周,学时分配参考表见下表。

第二课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地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种。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结合自己地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能分别据说2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地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教学难点是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和拓展

活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翻开书第5页,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最上面的一段。学生朗读。 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中?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花生是根部有根瘤菌共生的一年生豆科植物,由于其种子富含蛋白质和油分,营养丰富,因此被广泛种植。我们看到的花生都种在沙地里,因为花生属于豆科植物。豆科植物是一个相当大的、相当特殊的家族。它的成员众多,绝大多数都会结出可爱的荚果,其中大部分在根部都会长出一个个小瘤,我们称之为“根瘤”。根瘤内有所谓的“根瘤菌”和根部共生。因为沙质土壤通气良好,根瘤菌的活动就特别旺盛,可以固定土壤中大量的氮气,使花生获得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另外一个原因是花生的特殊习性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花生的果实是长在地下的,课时花生的话还是和其他植物一样开在地面上。当花儿凋谢之后,子房的胚珠已经受了精,子房下部就会迅速生长伸长,并接触地面,钻进沙土中,好让果实在地下发育完成。如果花生不种在沙地里,不但根瘤菌不活跃,子房也不易钻入土壤中,花生的果实就结得不好了。)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学设计(二)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学设计(二)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将继续研究各种类型的土壤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让学生们在实验中了解土壤的保水能力,最后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状况,让学生们从中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分别适合栽种什么植物。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的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能分别举出2 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 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的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土壤的图片及实物。 课时建议: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翻开书P5,看书上最上面的一段,哪位同学来读一下? 学生朗读。 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沙地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内容见文本素材) 教师:看来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二)新课教学 活动1: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1.认识三种土壤 (1)观察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三种土壤的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三张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三堆土。 教师:为了大家观察的更清楚些,老师按照这三幅图片准备了土壤,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取土,然后仔细观察。 学生上讲台前取土。 教师:谁来说说你打算怎样观察?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感官从颗粒大小、颜色和粘性等方面来认识。 教师:看来大家的观察方法还真多,下面就用你们自己想到的方法或老师提示的方法开始观察土壤,记着要做好记录呦。 学生活动,亲自体验三种土壤特性的不同。 (2)交流汇报 学生相互交流实验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教师适当点评。 (3)活动结束,教师小结。 教师对三种土壤的性质进行陈述。 ①沙土。结构松散,通气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容易干燥。因此,用沙土作 为盆栽基质时,应多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沙土性质。 ②粘土。质地细密,通气性差,容易积水、板结。用这种土壤作盆栽基质,不利于根系生长,必须要掺入适量的腐殖土、沙土或腐熟煤灰,经改良后才能利用。

新粤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3 土壤与植物

3 土壤与植物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疏松程度。 2.能准确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保水性的大小。 3.能准确判断三种不同土壤适合生长的植物。 4.能通过动手感受三种是土壤的疏松程度,并能准确判断适合花生生长的土壤。 5.能正确的使用研究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6.能根据土壤的特性。说出某种植物生长适合的土壤。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疏松程度和保水性的大小。 难点:能根据土壤的特性,说出某种植物生长适合的土壤。 三、教学用具 为学生准备:三种不同的土壤、烧杯、量筒、木棒、纱布、塑料过滤器、烧杯、水等实验材料。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 【知识解析】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渗水性.mp4、【知识解析】土壤类型及它们适合种植的植物.pptx。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讲述】这片花生长的真好,粒大又饱满。 【展示】展示两幅对比图。 【讲述】这块地里的花生长的又小又瘪。 【过渡】同样的花生为什么长势不一样呢?和这里的土壤有关系吗?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哪种土壤更疏松 【展示】展示花生。 【讲述】花生是一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花落后长出的果针要伸入土壤中才能形成果实。 【提问】花生的生长和土壤的疏松有关系吗?土壤的疏松程度和土壤颗粒大小有关系吗? 【展示】展示实验所需材料和工具(三个塑料杯、三种土壤、1根玻璃棒)。 【组织活动】尝试用木棒戳一戳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比较它们的疏松程度,说说哪种土壤更适合种植花生。 【展示】展示活动步骤。 a.将三种土壤分别装入三个塑料杯中,数量一样多。 b.尝试用木棒分别戳一戳三个杯中的土壤。 c.比较三种土壤的疏松程度,并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按照要求进行活动。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并给与指导和纠正。 【展示】展示表格。

植物与环境

植物与环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生长的一些重要因素,知道植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培养观察植物与环境关系的能力。 3、培养关心植物与环境关系的意识。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课前准备 PH试纸,酸、碱土壤各一块,玻璃棒一根。 四、教学过程 (一)引题 同学们认识它是什么植物吗?君子兰美不美?它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而美丽的君子兰又对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和环境》。(二)植物与土壤 1、你还记得土壤有什么成分吗?根据砂和黏土的多少我们又把它分为几类?

2、那么不同的植物所喜欢的土壤都一样吗?请你举举例子。 3、酸、碱土壤 (1)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变个魔术,大家看仔细了。 把酸、碱性土壤分别放在蒸馏水中搅拌,用滴管吸取分别滴在PH试纸上。 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2)学生动手实验,试试土壤的酸碱性。 汇报哪一包土壤是酸性,哪一包是碱性。 (3)不同酸碱性的土壤能适应不同植物的生长。 (4)请同学们课后用PH试纸测测学校周围的土壤,看看分别长着什么植物。小结: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不同植物的生长都需要什么? (三)植物与光的关系。 1、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什么呢? 2、出示文竹和广玉兰投影,你看看这两种植物分别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阴和阳) 3、你还见过其它什么植物是喜欢阴的,什么植物是喜欢阳的?

4、小结:因此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但不同的植物需要的阳光多少也不同。 (四)植物与水的关系。 1、植物生长有了阳光和土壤还需要什么? 2、投影:荷花、仙人球、水稻,说说这些植物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小组讨论:如果将荷花种在干旱的土地时,给仙人球浇很多的水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4、小结: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水分。 5、出示投影:麦、苔藓、地衣、小麦、菊花。讨论它们分别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五)植物与温度的关系。 1、同学们喜欢吃香蕉、荔枝吗?那么我们这里怎么不种香蕉、荔枝呢? 2、讨论:为什么有此花卉在冬天要放在温室里? 3、投影出示各种植物,看看哪些是喜寒,哪些是喜热,它们分别生长在哪里? 4、看图,讨论桃树在一年四季中随温度的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5、你知道其它植物在四季中是怎样变化的吗?

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优选.)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陆地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矿物质元素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同时,它本身又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质的综合反映,这些基本性质都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提高土壤的肥力,就必须使土壤同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土壤质地、结构、容量、孔隙度)、化学性质(土壤酸度、有机质、矿质元素)和生物性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 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土壤供给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的能力,称土壤肥力。土壤的这些条件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如水分多了,土壤的通气性就差,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而且容易流失;相反,土壤水分过少,又不能满足药用植物所需要的水分,同时由于好气菌活动强烈,土壤的有机质分解过快,也会造成养分不足。各种植物对土壤酸碱度(pH)都有一定的要求。多数植物适于在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上生长。植物生长发育需要有营养保证,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钙、镁、硫、铁、锰、硼、锌、钼等养分,其中尤以氮、磷、钾的需要最多。在栽培过程中应注意平衡施肥,同时重视农家肥的利用,以利改良土壤。 土壤胶体上吸附的交换性铝和土壤溶液中的铝离子,它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对自然植被的分布、生长和演替有重大影响;在强酸性土壤中含铝多,生活在这类土壤上的植物往往耐铝甚至喜铝(帚石兰、茶树);但对于一些植物来说,如三叶草、紫花苜蓿,铝是有毒性的,土壤中富铝时生长受抑制;研究表明铝中毒是人工林地力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土壤紧实度对养分向根表运输的影响也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本身的养分含量有关。在含水量适中、施肥量合适的土壤中,中度土壤紧实有利于养分向根表运输,这是由于中度紧实的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加大,非饱和导水率也加大,所以增加了质流和扩散,这样会有更多的养分离子运输到根系表面。但如果土壤紧实度继续增加,土壤的通气状况和机械阻力就成了主要限制因素,影响养分在土壤中的移动。 土壤污染破坏植物根系的正常吸收和代谢功能,通常同植物体内酶系统作用有关。铜已被公认为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铜在生物中参与铬氨酸酥酶生理.生化作用过程。如果土壤中有效态铜含量小于6~13ppm,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显著衰退,氮的代射过程也受到影响,如果过量,铜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形成稳定册络合物,就会破坏植物根系正常代谢功能,引起植物册生育障碍。土壤污染物有:(1)无机物(重金飞行员属、酸、盐、碱等);(2)有机农药(杀虫剂、除莠剂等);(3)注机废弃物(生物可以降解和生物难以降解的有机废物);(4)化学肥料;(5)污泥、矿渣和粉煤灰;(6)放性物质;(7)寄生虫、病原菌和病毒。 污染物通过土壤途径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与污染物通过大气或水作用于植物是大不相同的。这种影响既涉及污染物在不均匀的、多相的土壤系统内部复杂的运动过程,又涉及土壤胶体与植物根胶系统之间查互作用。如土壤受铜、镍、钻、锰、锌、砷、硼等元素污染,能引起植物的生 度发育障碍。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植物生长与环境第一章检测试题3演示教学

植物生长与环境第一章检测试题3

第1章检测题三 一、名词解释 1.花序 2.无限花序 3.两性花 4.花粉败育 5.开花期 6.传粉 7.双受精 8.受精作用 9.无融合生殖 10.真果 11.假果 12.分蘖 13.染色体 14.心皮 15.生长 16.发育 17.生殖生长 二、填空题 1.双子叶植物的气孔器由两个_________的保卫细胞围合而成,单子叶植物的保卫细胞呈_________,两侧有________。 2.炎夏中午,玉米的叶常常蜷缩成筒状,以减少叶面水分的蒸腾,这种现象与叶上表皮的__________失水收缩有关。 3.叶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_和_______,此外也有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等功能。 4.常见叶的变态有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5.常见根的变态有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和_________。 6.常见地上茎的变态有_________和_______,地下茎的变态有 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_。 7.一朵典型的花由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和_______六部分组成。 8.通常把具有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和________的花叫完全花。 9.雄蕊由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组成。 10.雌蕊由_________ 、 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组成。 11.小麦的花集中在麦穗上,构成__________花序。 12.花序主要分为两大类,即_________和________。 13.一个发育成熟的胚珠由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组成,胚珠在子房内着生的位置称为__________。 14.当自花授粉植物的异花传粉率达到________范围时,叫做常异花授粉植物。 15.西瓜是瓠果,我们吃的主要是_________。 16.角果的子房由两个_______组成,果实内有假隔膜。 17.蒴果由________发育而成,子房一般二室以上。 18.聚花果是由_________形成果实。 19.受精后胚珠发育成________,珠被发育成_______,合子发育成 _________,受精极核或受精的中央细胞发育成__________。子房发育成 ________,花柄形成________。 20.种子由______ 、________ 、_______三部分组成。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1单元 植物生产与环境概述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一 一、选择题 1.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高粱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2.水稻由南向北引种,则生育期会()。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缩短或延长 3.一般把花芽分化的过程称为() A.生长 B.发育 C.营养生长 D.都不是 4.通常所说的“根深叶茂”是指植物的( )生长相关性。 A地上与地下部 B.主茎与侧枝 C.营养与生殖 D.都不是 5.给植物的()以足够的低温,就能通过春化阶段。 A.卷须 B.茎尖 C.叶片 D.花 二、填空题 1.在植物的一生中,有两种基本生命现象,即生长和()。 2.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主要包括生长大周期、()、()、再生作用等。 3.植物的成花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成花诱导、()和()的形成。 4.根据植物开花对光周期反应不同可将植物分成三种类型。一是短日照植物,二是()植物,三是()植物。 5.通常将休眠分为强迫休眠和( )。由于环境条件不适宜而引起的休眠称为强迫休眠。植物本身原因引起的休眠称为( ),也称真正休眠。 三、名词解释 1.衰老 2.发育 3.生长相关性 四、简答题 1.生长和发育有何区别? 2.何为植物的极性? 3.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何影响?

模拟训练二 一、选择题 1.下面植物顶端优势不明显的是( )。 A.高粱 B.甘蔗 C.小麦 D.向日葵 2.春化作用的主导因素是()。 A.高温 B.低温 C.空气 D.光照 3.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A.荠菜 B.白菜 C.玉米 D.黄瓜 4.( )是日中性植物。 A.番茄 B.菊花 C.白菜 D.玉米 5.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一般旱生根、水长苗 B.营养生长好生殖生长一定不好 C.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之间的矛盾,可以造成果树结果“大小年”现象 D.植物的再生现象是以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为基础的 二、填空题 1.植物生长的相关性,主要有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相关性、()、()等。 2.根据其对低温范围和时间要求不同,可将春化作用其分为()类型、半冬性类型和()类型三类。 3.植物的生长发育又可分为营养生长和()。 4.植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有明显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的现象称()。 5.花原基在分化成花的过程中,如一朵花中的雄蕊和雌蕊都分化并发育则为两性花,如雄蕊或雌蕊不分化或分化后败育则形成()。 三、名词解释 1.生殖生长 2.生长大周期 3.生长 四、简答题 1.主茎与侧枝生长的相关性主要表现。 2.植物的成花过程包括那几个阶段。 3.土壤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何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