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及其

临床意义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为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表型特征及与治疗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77例AL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① 77例ALL中L1型44.16%,L2型50.65%,L3型 5.19%;B淋巴细胞性ALL(B-ALL)80.52%,T淋巴细胞性ALL(T-ALL)15.58%。② 77例ALL中髓系抗原(My)阳性率为57.14%;其中表达CD13的阳性率最高,为84.09%,其次为CD33和CD15;My+ B-ALL占B-ALL的58.06%,My+ T-ALL占T-ALL的50%,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My+ ALL组CR率为81.82%,略低于My-ALL 组(88.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 CD34表达阳性率为49.35%,B-ALL中为56.45%,明显高于T-ALL的25%(P0.05);My+ ALL 中CD34表达阳性率为71.05%,高于My-ALL的33.33%(P0.05);CD+34 ALL组CR率为76.47%,低于CD-34ALL组的90.9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L免疫分型与FAB分型变化无相关性;My+ ALL 患者中CD34表达阳性率高于My-ALL患者;CD34和髓系抗原的表达与CR率无相关性。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免疫分型对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而ALL不同的恶性克隆来源存在着显著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及预后因素。为进一步探讨ALL各亚型免疫表型的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我们对本院77例ALL患者资料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及儿科2002-2008年间的住院初治ALL患者77例。男54例,女23例,年龄2.2~72岁,其中14岁儿童患者42例,中位年龄5.6岁,≥14岁患者35例,中位年龄23岁。所有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分型而确诊。细胞形态学诊断根据FAB分型标准[1],对于免疫分型诊断ALL又同时存在髓系抗原表达阳性,但又不够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视为伴髓系抗原表达的ALL(My+ ALL)[2]。

1.2 免疫表型分析

受检者抽取骨髓或外周血经肝素抗凝,采用活细胞三色免疫荧光法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通过二维点图分析抗原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型号为FACS Calibur,美国Becton-Dickinson公司生产,所用单克隆抗体亦均为美国BD公司产品。B淋巴细胞系单抗:CD10、CD19、CD20、CD22;T淋巴细胞系单抗:CD3、CD5、CD7;髓系单抗:CD13、CD14、CD15、CD33、CD117;造血干/祖细胞单抗:CD34。结果判定用

CellQuest软件分析,CD45/SSC设计中的白血病细胞群表面标记检测阳性率≥20%判断为阳性。

1.3 治疗方法

以DVLP(柔红霉素或吡喃阿霉素、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强的松)为主要诱导方案,有5例采用NAVP(米托蒽醌、阿糖胞苷、长春新碱、强的松)方案,3例采用VDC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强的松)方案。参考《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判断完全缓解(CR)或未缓解(NR)。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5软件,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ALL亚型分布

77例ALL中L1型34例(44.16%),L2型39例(50.65%),L3型4例(5.19%)。经免疫分型确定为B淋巴细胞性ALL(B-ALL)62例(80.52%),T淋巴细胞性ALL(T-ALL)12例(15.58%),T、B淋巴细胞双表型ALL 3例(3.90%)。形态学与免疫分型的关系见表1。表1 形态学与免疫分型的关系(例)

2.2 主要免疫标志在ALL中的表达

B-ALL中,CD19的表达阳性率最高为100%(62/62),其次是CD10和CD20,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29%(38/62)和67.74%(42/62),而CD22的表达阳性率较低为37.10%(23/62)。其中2例B-ALL患者同时表达CD7阳性,1例表达CD5阳性。T-ALL中,CD3与CD7的表达阳性率最

高,均为100%(12/12),CD5的表达阳性率较低为58.33%(7/12),其中有2例患者同时表达CD19阳性。此外,3例患者同时表达T系和B 系抗原(T、B双表型ALL),其CD抗原表达情况为:CD+10(1例表达CD+20)、CD+19、CD+22、CD+3、CD+5和CD+7。

2.3 ALL中髓系抗原的表达

77例ALL患者中有44例同时表达髓系抗原(My+ ALL),占57.14%,其中My+ B-ALL 36例,占B-ALL的58.06%(36/62),My+ T-ALL 6例,占T-ALL的50%(6/12),My+ T、B-ALL 2例,占T、B双表型ALL的66.67%(2/3),三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My+ 与ALL的FAB亚型关系见表2。44例My+ ALL患者中,84.09%(37/44)表达CD13,63.64%(28/44)表达CD33,52.27%(23/44)同时表达CD13和CD33,25%(11/44)表达CD15,CD14及CD117表达阴性。

2.4 CD34抗原的表达

77例ALL患者中有38例表达CD34,占49.35%,B-ALL患者中有56.45%(35/62)表达CD34,T-ALL有25%(3/12)表达CD34,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My+ ALL中有27例CD34阳性(71.05%),而My-ALL组中仅11例CD34阳性(33.33%),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4阳性表达与ALL的FAB亚型关系见表2。表2 My+、CD+34与ALL的FAB亚型关系

2.5 免疫表型与治疗反应的关系

77例ALL患者中45例进行了化疗,其中6例因化疗后相关并发症死亡或放弃治疗,无法判定疗效,其余39例中,CR 33例,CR率

为84.62%。B-ALL中,CR率为84.38%(27/32),T-ALL中,CR率为83.33%(5/6),T、B双表型ALL仅1例进行了化疗,获得CR,B-ALL 与T-ALL的CR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例My+ ALL患者中有18例获得CR,CR率为81.82%,17例My-ALL患者中有15例获得CR,CR率为88.24%,虽然My-ALL组CR率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D+34ALL组,CR率为76.47%(13/17),低于CD-34ALL 组的90.91%(20/22),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造血系统细胞在正常发育过程中,会表达各种相对特异的细胞表面抗原标志,其随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阶段可以有序地获得或消失,流式细胞仪对急性白血病的免疫分型正是基于对细胞表面及内部分化抗原的检测来决定其系列和分化阶段,从而使白血病得到正确的诊断和分型,以指导临床治疗及其预后的判断,弥补了FAB分型的不足。本组资料中,B-ALL占80.52%,高于以往文献报道[3-4],可能与病例来源有关,T-ALL占15.58%,与报道近似[4]。在B系分化抗原中,CD19的表达阳性率最高为100%,同时有2例T-ALL患者表达CD19,提示其灵敏性较高,但特异性稍差。CD22的表达阳性率相对较低,现认为CD22是较晚分化阶段的急性淋巴白血病的标志,可作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中阶段划分的参考[5],并提示CD22是诊断B-ALL的特异性指标。T系分化抗原中,CD3与CD7的表达阳性率最高,虽近几年研究发现,CD7与10%左右AML有交叉反应,仍说明CD7是识别T-ALL的敏感指标;CD5的表达阳性率较低,但与CD3、CD7协

同使用仍是诊断T-ALL敏感指标。

由于白血病细胞存在异质性和非同步性,ALL细胞可不同程度地表达髓系抗原,原因可能为:(1)肿瘤发生过程中同时来源于淋巴和髓系祖细胞;(2)多能淋巴造血前体细胞转化的结果;(3)突变基因的表达产物。目前关于My+ALL的研究报道国内外已有很多,由于检测时使用的单抗及选定的阳性细胞数的标准(20% 和30%)不同,My+ ALL 占ALL的比例各实验室报道亦不同,大多为10%~40%[6-7],并认为其起源于比淋巴定向干细胞更原始的干细胞,可能从具有分化或表达两系以上特点的造血祖细胞恶变转化而来,故常见于相对早期的ALL 患者。本组资料中My+ ALL占ALL的比例为57.14%,高于以往报道,与吴伟林等[8]的研究结果近似。各髓系抗原中以CD13最常见,其次为CD33,My+ ALL 在B-ALL(58.06%)及T-ALL(50%)中的出现频率基本相同,但也有报道认为,在B-ALL中My阳性明显高于T-ALL[9]。CD34是造血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在AML和ALL均有较高的表达,在ALL中为40%[10]。本研究结果表明,CD34在B-ALL中的阳性表达为56.45%,明显高于T-ALL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持Thomas等[10]报道认为CD34和CD10、CD19、CD22等B系列抗原相关的结论。My+ALL患者中CD34表达阳性率亦明显高于My-ALL组,以上结果证实了My+ALL可能起源于较早期造血细胞的恶性转化这一结论。

本组结果显示,B-ALL与T-ALL的CR率差别不大,My+ ALL组的CR率略低于My-ALL组,CD+34 ALL组CR率低于CD-34ALL组,但均

无统计学意义。因许多病例中途或复发、或经济困难放弃治疗而失访,仅少数病例有长期治疗资料,就目前结果看,成人ALL治疗虽CR率与儿童差别不大,但短期内复发较多,极少有持续缓解达3年以上者。从免疫分型与治疗反应的关系看,成人与儿童无明显差别,目前尚无证据显示CD+34、My+与ALL疗效、预后有关,仍需进一步观察,尤其是其1年内复发率、3年内无病生存率更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6-134.

[2] Bene MC,Castoldi G,Knapp W,et al.Proposals for the immun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acute leukemia.European Group for the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Leukemias(EGIL)[J].Leukemia,1995,9:1783-1786.

[3] 赵红雯,杨继红.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4,8(10):875-876.

[4] 舒文秀,陈燕.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5,18(2):103-106.

[5] Huh YO,Ibrahim S.Immunophenotypes in adul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Role of flow cytometry in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of disease[J].Hematol Oncol Clin North Am,2000,14:1251-1265.

[6] Preti HA,Huh YO,Brien O,et al.Myeloid markers in adul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Cancer,1995,76(12):1564-1578.

[7] Speechia G,Debellis G,Mestice A,et al.Myeloid markers in adult lymphoblastic leukemia[J].Br J Hematol,1996,93(suppl 2):61.

[8] 吴伟林,梁建英,朱明清,等.伴髓系抗原表达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IC分型特征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7,28(11):754-756.

[9] 潘湘涛,陆晔,李建勇,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J].临床荟萃,2003,18(22):1276-1278.

[10] Thomas X,Archimbaud E,Charrin C,et al.CD34 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major adverse prognostic factors in adult lymphoblastic leukemia[J].Leukemia,1995,9(4):

249-253.

218例急性白血病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

【全科临床论著】 218例急性白血病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 赵皓,余晾,吕合作,郑宏波,项平 【摘 要】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AL)免疫表型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 M)对218例初诊急性 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分型。结果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均表达两种以上髓系抗原,其中部分伴有淋系抗原 (C D7)表达。急性淋系白血病(ALL)患者均表达淋系抗原,部分表达一种或两种髓系抗原。14例混合型白血病同时表 达两种以上淋系和髓系抗原标志。4例慢粒急淋变既表达髓系抗原又表达淋系抗原。结论 FC M免疫分型是在细胞形 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基础上对急性白血病诊断与分型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流式细胞术 【中图分类号】 R733.7 R446.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24152(2010)1021239202 Ana lysis of Imm unophenotype in218Ca ses w ith Acute L eukem i a by Flow Cyto m etry ZHAO Hao,YU L iang,LV He2zuo, et al.Central L aboratory,the First A ffiliated Hospital of B engbu M edical College,B engbu233004,A nhui,China 【Abstract】O bjecti ve To exp l ore the acute Leukem ia i m munophenotype and its diagnosis value.M ethods A ssay the i m mune phenotype in218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 m ia by fl ow cyt ometer.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 oid leukem ia(AML)ex2 p ressed more than t w o kinds of myel oid antigens;part of the m exp ressed ly mphatic antigens(CD7).The patients with acute ly m2 phoblastic leuke m ia(ALL)exp ressed ly mphatic antigens;part of them exp ressed one or t w o kinds of myel oid antigens.Fourteen patients with m ixed acute leuke m ia(MAL)showed t w o kinds or more ly mphoid and myel oid antigens.Four patients with chr onic granular differentiated t o acute ly mphatic leukem ia not only exp ressed myel oid antigens but als o exp ressed ly mphatic antigens. Conclusi on The i m munophenotype by fl ow cyt ometry is the i m portant supp lementary t o acute leuke m ia diagnosis and typ ing in mor phol ogy and cyt oche m ical dyeing foundati on. 【Key words】 Acute leuke m ia;I m munophenotype;Fl ow cyt ometry 白血病细胞是一种高度异源性、异质性并具有一定增殖活力的恶性细胞。传统的F AB(法国、美国和英国形态学标准)分型是在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基础上进行的,对急性白血病诊断与分型有其局限性。流式细胞术(Fl ow cyt ometry,M)是根据白血病细胞表面和胞内的特异性抗原,采用单克隆抗体对白血病细胞的来源和分化阶段进行更精细的检测和判断,从而弥补F AB分型的不足,对确定诊断、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采用FC M对218例A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1 临床资料 218例患者为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2月血液科住院患者,年龄10~79岁,男性132例,女性86例。112 研究方法 1.2.1 取材 E DT A2K2抗凝骨髓或血液标本1m l。 1.2.2 仪器与试剂 F 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购自BD公司。单克隆抗体:F I T C标记的CD2、C D33、HLA2DR、C D15、CD10,PE 标记的CD7、C D13、C D34、C D11b、C D19,Per CP标记的CD45, APC标记的CD5、CD14、CD20、C D45,同型对照I gG1/I gG2a以及混合抗体CD3/M P O/CD79a,透膜剂F I X&PER M及溶血素,以上试剂均购自BD公司,鞘液为自配的P BS缓冲液。 1.2.3 试验方法 表面标志染色:在各试管中分别加入E D2 T A2K2抗凝骨髓或血液50μl,按表1中的抗体组合分别加入相应的抗体或同型对照(F I TC、PE及PercP标记的抗体为30μl, APC标记的抗体为5μl)室温避光孵育15m in,分别加1000μl 溶血素,室温避光孵育10m in,离心去上清,P BS洗涤细胞一次,去上清,加入0.5m l P BS重悬细胞,上机检测。胞内标志染色:先用CD452APC同上进行表面染色、溶血、洗涤,然后加200μl 作者单位:233004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 通讯作者:赵皓,电子信箱:icecool1980@https://www.360docs.net/doc/a16926116.html, 固定液室温固定细胞15m in,P BS洗涤细胞一次,去上清,加200μl透膜液及胞内染色抗体或同型对照30μl,室温避光孵育10m in,离心去上清,P BS洗涤细胞一次,去上清,加入0.5m l P BS重悬细胞,上机检测。检测结果采用Cell Q uest软件进行分析:首先,在FSC/SSC散点图中,根据细胞大小和颗粒度进行设门选中有核细胞群体;然后,在C D45/SS C散点图中,根据CD45表达强度和颗粒度,对有核细胞进行设门,选中幼稚细胞群体;最后,再对幼稚细胞群体进行分析,确定各种标志的阳性率。判断阳性的标准为:胞内染色标志CD3/M P O/CD79a>10%,其他表面标志>20%。 表1 AL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抗体组合 抗体A1A2A3A4A5A6B1B2 F I TC I gG1CD2CD33DR CD15CD10I gG1CD3 PE I gG2a CD7CD13CD34CD11b CD19I gG2a MP O Per Cp CD45CD45CD45CD45CD45CD45-CD79a APC I gG1CD5--CD14CD20CD45CD45 2 结果 119例经临床确诊的AML各种抗原表达的阳性率依次为M P O(95.80%)、C D13(90.76%)、C D33(81.51%)、HLA2DR (73.95%)、CD34(54.62%)、CD15(30.25%)、C D11b (22.69%)、CD14(10.92%),其中有19例AML患者伴有淋系抗原C D7的表达。 经临床确诊为ALL的83例患者中,经FC M免疫分型,有21例为T系ALL,各种抗原表达的阳性率依次为CD3 (100.00%)、C D7(100.00%)、CD2(90.48%)、CD5(85.71%)、HLA2DR(61.90%)、C D34(42.86%),其中有4例患者伴有CD13等髓系抗原的表达;有62例为B系ALL,各种抗原表达的阳性率依次为CD79a(100.00%)、CD19(93.55%)、CD20 (82.26%)、C D10(69.35%)、HLA2DR(83.87%)、CD34 (69.35%),其中有5例患者伴有CD13等髓系抗原的表达。

免疫分型 基础介绍

近年来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已成为诊断血液恶性肿瘤不可缺少的重要标准之一。早年曾用过的荧光显微镜或APAAP方法基本被废弃。国际上公认的通用的方法是流式细胞术(FCM)。流式细胞术白血病免疫分型是利用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McAb)作分子探针,多参数分析白血病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浆或细胞核的免疫表型,由此了解被测白血病细胞所属细胞系列及其分化程度。 1.流式细胞仪诊断白血病的依据 ⑴FCM能快速,多参数,客观的定性又定量测定细胞膜、浆、核的抗原表达 ⑵至今尚未发现白血病的特异抗原。 ⑶能用正常血细胞的单抗来进行免疫分型是基于白血病形成的分化阻断学说。即白血病细胞基因异常,分化受阻于某阶段形成不同亚型的白血病。这群细胞充盈于骨髓。正常血细胞从多能干细胞分化、发育、成熟为功能细胞的过程中,细胞膜、细胞浆或胞核抗原的出现、表达增多与减少甚至消失与血细胞的分化发育阶段密切相关,而且表现出与细胞系列及其分化程度相关的特异性。因此,这些抗原的表达与否可作为鉴别和分类血细胞的基础。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在形态上变化虽相当大,但仍能表达正常血细胞所具有的抗原,因而仍可依据其抗原的表达谱对白血病进行免疫分型。 2.流式细胞仪诊断白血病的意义 ⑴骨髓血细胞是形态学分型的基础,FCM白血病免疫分型是对形态学分型的重要补充和进一步深化,国际白血病MIC分型协作组认为免疫分型对每一例急性白血病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下列情况意义更大:①用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不能肯定细胞来源的白血病。②形态学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或急性未分化白血病(AUL)但缺乏特异性淋巴细胞系列抗原标记。③混合性白血病。④部分髓系白血病。目前,免疫分型对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鉴别尚有一定困难。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⑥微小残留白血病。 ⑵临床预测;可根据抗原的表达情况预测病情的预后:如白血病患者有CD7+与CD34+共表达,预后不好。 ⑶疾病监测:可监测病程的发展,疗效,可进行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 二、免疫分型常用的免疫标志及其意义 1.白血病系列分化抗原 T淋巴细胞白血病:CD3、CD5、CD7。 B淋巴细胞白血病:CD10、CD19、CD22。 NK淋巴细胞白血病:CD16、CD56、CD57。 髓系白血病:CD13、CD14、CD33、MPO(髓过氧化物酶)。 红白血病:GlyA(血型糖蛋白A)。 巨核细胞白血病:CD41、CD42、CD61。 2.白血病系列非特异性抗原 CD34、HLA-DR为早期细胞抗原,无系列特异性,可与CD38联合运用于免疫分型。一般而言,干/祖细胞CD34+、HLA-DR+、CD38-,原始细胞CD34+、HLA-DR+、CD38+,而幼稚细胞(如早幼粒细胞)CD34-、HLA-DR-、CD38+。 3.白血病分化阶段抗原 T细胞抗原CD4、CD8。 B细胞抗原:CD10、Cyμ(胞浆μ链)、SmIg(表面膜免疫球蛋白)、CD38和CyIg(胞浆免疫球蛋白)、CD11C。 4.白细胞共同抗原 CD45为白细胞共同抗原,其表达量在淋巴细胞最高,单核细胞,成熟粒细胞,早期造血细胞(blasts)依次减弱。红细胞(中,晚幼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不表达CD45。用SSC/CD45 PerCP双参数分析可十分容易鉴别骨髓和血液中的原始或成熟细胞。用两个系列或阶段特异性McAb加CD45进行三色免疫荧光染色,经FSC、SSC、McAbl-FITC、McAb2-PE、CD45 PerCP五参数分析,可特异地分析原幼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而不受成熟细胞的干扰。

白血病的分类及分型

白血病分类和分型 保定第七医院肿瘤科穆铁军 时间:年月日时分 地点:肿瘤科医办室 参加人员: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其特征为一种或几种血细胞成分的自发性、进行性异常增殖,具有质和量改变的异常白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器官的广泛浸润,导致正常血细胞进行性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发热、白血病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 白血病的治疗是根据不同类型选择不同治疗方案,故今日讲解白血病的分类分型。 分类 一、按自然病程及细胞的成熟度分类 (一)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病情重、自然病程一般在六个月以内。骨髓及外周血中主要为异常的原始细胞和早期幼稚细胞。 (二)慢性白血病起病缓、发展慢,病程一般一年以上,骨髓和外周血以较成熟的细胞占多数。 二、按细胞类型分类 分为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及一些少见类型,如红白血病、巨核细胞型、浆细胞型、嗜酸细胞型、嗜硷细胞型白血病等。 三、按外周白细胞的多少分类 (一)白细胞增多性外周血中白细胞明显增多,并有较多幼稚细胞出现。 (二)白细胞不增多性外周血中白细胞不增多或甚至低于正常。血片中没有或较难找到幼稚细胞。 分型 一、急性白血病分型 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两大类,结果如下: ①ANLL分为8个亚型:急性髓性白血病微分化型(M0)、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早幼粒细胞型(M3)、粒-单核细胞型(M4)、单核细胞型(M5)、红白血病(M6)、巨核细胞型(M7); ②ALL分为三个亚型:FAB分型:L1、L2和L3型。

近年来又根据细胞的免疫学特点,ALL根据免疫表型不同可分为B-细胞和T-细胞两大类。2000WHO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为三种亚型:(1)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亚型):t(9;22)(q34;ql1),BCR/ABL;t(4;llq23),(MLL重排);t(1;19)(q23;p13);(E2A/PBX1);t(12;21)(p12;q22),(ETV/CBFα)。(2)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3)Burkitt细胞白血病。FAB分型中的急淋形态学亚型分型方法,因可重复性较差,现已基本放弃,不再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L1、L2、L3。骨髓中幼稚细胞>25%时诊断采用ALL的名称,幼稚细胞≤25%称为母细胞淋巴瘤。我们这里介绍白血病的类型分类分型,主要是因为白血病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往往是根据病的类型而不同的。 二、慢性白血病分型 可分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红血病。 三、特殊类型白血病, 可分为:慢粒急变;低增生性;淋巴肉瘤;组织细胞肉瘤;浆细胞;多毛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巨核细胞;未分化型急性白血病。

人脐血及骨髓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比较及其意义

人脐血及骨髓淋巴细胞免疫表型的比较及其意义 郭 荣,邹 萍,邹典斌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武汉430022; 1郑州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郑州450052) 摘要 为比较脐血和骨髓淋巴细胞及祖细胞分化抗原,通过流式细胞术(FCM)双标法对38份脐血及10份骨髓免疫细胞表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①脐血及骨髓淋巴细胞中均测到幼稚淋巴细胞(CD3-CD4+),且前者中含量较多,但脐血细胞毒T细胞含量(CTL,CD3+CD16+56+)低于骨髓;②脐血中N K细胞(CD3-CD16+56+)比例高于骨髓;③脐血有核细胞中CD34+细胞的比值接近于骨髓,但脐血CD34+细胞中髓系祖细胞(CD34+ CD13+,CD34+HLA2DR+)及淋巴系祖细胞(CD34+CD19+)含量均低于骨髓。结论:①脐血免疫细胞具有不成熟性,这估计是脐血移植后GVHD程度轻的主要原因;②脐血淋巴细胞中N K细胞含量较高,推测脐血移植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并不会降低;③脐血CD34+细胞中髓系祖细胞及淋巴系祖细胞比例均低于骨髓,可能是脐血移植后造血及免疫重建速度较慢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脐血;骨髓;淋巴细胞;免疫表型 中图分类号 R33111;R331.2 A Comparison bet w een Immunophenotypes of Lymphoid Cells from H 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and Bone Marrow and Its Signif icance GUO Rong,ZOU Ping,ZOU Dian2Bin1 (Instit ute of Hematology,The A f f iliated U nion Hospital,Tongji Medical College,Huaz ho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 niversity, W uhan430022,Chi na;1Depart ment of Hematology,The Fi rst A f f 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of Zhenz hou U niversity, Zhenz hou450052,Chi na) Abstract To compare the expression of CD antigens on immune cells from umbilical cord blood(UCB)and bone marrow(BM)and analyze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the phenotypes of lymphoid cells and nucleated cells from38UCB and 10BM samples were investigated by flow cytometry with double label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mmature lymphocytes(CD3-CD4+)were detedcted in UCB and higher than those in BM;cytotoxic T lymphocytes (CD3+CD16+CD56+)in UCB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BM.N K cells(CD3-CD16+CD56+)in UCB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BM.The ratio of CD34+cells in nucleated cells of UCB was similar to that of BM,however,both the contents of myeloid(CD34+CD13+and CD34+HLA2DR+)and lymphoid(CD34+CD19+)progenitor cells in UCB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BM.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mmune cells in UCBpossess immaturity,which might lead to mild GVHD after UCB trans plantation.It is infered from the higher ratio of N K cells in UCB,GVL will not decrease after UCB transplantation.The lower contents of myeloid and lymphoid progenitor cells in UCB probably accounted for the slow hematopoiesis and immune reconstitution following UCB transplantation. K ey w ords umbilical cord blood;bone marrow;lymphoid cell;immunophenotype 脐血具有经济、来源广、采集方便、无采集并发症,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2 ease,GV HD)程度轻,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 versus leukemia,GVL)效应不降低等优点。但是脐血也存在造血重建速度慢,易合并感染的问题。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对脐血和骨髓免疫细胞分化抗原进行检测,比较二者在淋系祖细胞、髓系祖细胞、幼稚淋巴细胞及N K细胞含量方面有无差别,旨在分析二者免疫表型差异,探讨其在扩大脐血应用范围中的作用和意义。 材料与方法 标本采集 无菌条件下采集正常足月分娩新生儿脐血38份。母亲年龄24-35岁,平均(29.3±3.3)岁。新生儿娩出后,立即(不超过30秒)用止血钳在距脐轮2-3cm处夹住脐带,在两钳间剪断脐带,用含少许肝素的注射器抽取脐血,加入离心管中混匀。骨髓  通讯作者:郭荣 电话:(027)85730575.E2mail:gh7311@yahoo. https://www.360docs.net/doc/a16926116.html, ? 9 1 5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Ex perimental Hem atology2002;10(6):519-522

WHO软组织肿瘤免疫表型大全

2013版WHO软组织肿瘤免疫表型大全2014-11-06艾迪康病理诊断 主要根据2013年“WHO肿瘤分类——软组织和骨肿瘤”翻译而来 第1章脂肪细胞肿瘤(adipocytictumours) 良性 1、脂肪瘤(lipoma) 免疫表型:成熟脂肪细胞表达S-100、leptin和HMGA2阳性。 2、脂肪瘤病(lipomatosis) 免疫表型:和正常脂肪相似。 3、神经脂肪瘤病(lipomatosisof nerve)

免疫表型:因为病变的所有成分均存在于正常神经内,故免疫组化对诊断没有帮助。 4、脂肪母细胞瘤(lipoblastoma)/脂肪母细胞瘤病(lipoblastomatosis)免疫表型:脂肪细胞表达S-100和CD34,原始间叶细胞常表达desmin。 5、血管脂肪瘤(angiolipoma) 免疫表型:血管内皮成分CD31等内皮标记阳性,细胞性血管脂肪瘤增生的梭形细胞CD31阳性,证明为血管内皮。 6、软组织平滑肌脂肪瘤(myolipomaof soft tissue) 免疫表型:梭形细胞SMA和desmin染色弥漫强阳性,证明为平滑肌分化;ER 和PR阳性也有报道;HMB-45阴性。 7、软骨样脂肪瘤(chondroidlipoma) 免疫表型:成熟脂肪细胞S-100强阳性,脂肪母细胞S-100弱阳性,随脂肪细胞逐渐成熟S-100染色逐渐增强。无脂肪母细胞分化特征的细胞S-100阴性。少数病例角蛋白阳性,但EMA一致阴性。 8、梭形细胞脂肪瘤/多形性脂肪瘤(spindlecell lipoma/pleomorphic lipoma) 免疫表型:梭形细胞脂肪瘤和多形性脂肪瘤中的梭形细胞均为CD34强阳性, S-100罕见阳性,偶见desmin阳性。

急性白血病分型

急性白血病分型 一、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1、微小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M0型)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较轻,原始细胞大于30%,可达90%以上,核圆形,核仁明显。胞质小,嗜碱性,无颗粒,无Auer小体。 2、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减低,骨髓中I型加II型原始粒细胞大于90%(NEC),可见小原粒细胞(胞体小,与淋巴细胞相似,胞似圆形,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较正常原粒细胞密集,核仁1-2个,有伪足)。 3、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原粒I型II型大于30%-90%,单核细胞小于20%,早幼以下各阶段大于10%,约50%病例的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 分两个亚型: M2a:骨髓中原粒I型+II型>30%-90%,单核细胞<20%,早幼以下各阶段>1%。 M2b:骨髓中粒系统明显增生,异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常>30%,这类中幼粒细胞有核仁1-2个,核浆发育不平衡。有的晚幼粒亦见有核仁。有核凹陷处常有淡染区,胞浆可见空泡。(亚急粒) 4.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或异常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胞体呈椭圆形,核可偏向一边,大小不一,另一端为大小不等的异常颗粒,胞浆可见束状Auer小体,也可逸出胞体之外。 5.急性粒-单核细胞型白血病(M4)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单核两系同时增生,红系、巨核系受抑制。根据原始粒和单核细胞的比例、形态不同以及嗜酸细胞的数量,分为下例四个亚型: M4a:以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幼单核细胞>20%。 M4b:以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粒和早幼粒<20%。 M4c:原始细胞具有粒细胞系和单核细胞系共同的形态特征者>30%。 4EO:除上述特征外,骨髓中嗜酸细胞>5%一30%,外周血嗜酸细胞不一定增高。 6.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 骨髓增生极度或明显活跃,原单幼单细胞大于30%,白血病细胞形态特点:体积小,不规则,质多有伪胞质,有空泡和被吞噬的细胞。 7.急性红白血病(M 6)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增生为主,原红、早幼红多见,常有中幼红细胞阶段缺如的红血病裂孔现象,且有形态学异常。后期发展为急性髓

中国人血液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参考值调查

中国人血液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参考值调查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a16926116.html,时间:2007-10-06 字体:[大中小] 收藏我要投稿 文章出处:朱敏转载请注明出处 【摘要】目的建立健康中国成人血液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参考值。方法用Simultest IMK-Lymphocyte试剂盒的荧光抗体对102例健康中国成人血液进行染色,以FACSort流式细胞仪进行分析,Simulset程序获取数据并分析结果,SPSS软件进行统计。结果18~65岁健康中国成人淋巴细胞参考值范围CD+3细胞是50%~84%(955~2 860/μl),CD-3CD+19细胞为5%~18%(90~560/μl),CD+3CD+4细胞为27%~51%(550~1 440/μl),CD+3CD+8细胞为15%~44%(320~1 250/μl),CD-3、CD+16和/或CD+56细胞为7%~40%(150~1 100/μl),CD+3CD+4/CD+3CD+8比值为0.71~2.87。随着年龄增长CD+3CD+4细胞略有升高,CD+3CD+8细胞略有降低。NK细胞在大年龄组女性低于男性,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高加索人和美国人相比,中国人的CD+3CD+8细胞和NK细胞(CD-3,CD+16和/或CD+56)的相对值(百分率)与绝对值均高,CD-3CD+19细胞和CD+3CD+4细胞仅相对值较低,但绝对值不少。CD+3CD+4/CD+3CD+8比值向低值漂移。结论种族、性别、年龄和环境因素可影响健康人淋巴细胞表型分布。 Reference values on blood 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e in healthy Chinese adult Zhu Lihua, Wang Jianzhong, First Hospital, Beijing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100034 【Abstru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reference values on blood 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e in healthy Chinese adults.Method Staining whole blood with fluorescein-conjugated monoclonal antibodies supplied by simultest TM IMK lymphocyte kit, we analyzed 102 healthy Chinese residents (age range 18~65 years) by FACSort flow cytometer, acquired results by Simultest programme, and performed statistical analysis by SPSS software.Results The 95% reference ranges in absolute counts per microliter of whole blood (percentage of lymphocytes) for CD+3, CD+3CD+4, CD+3CD+8, CD-3CD+19, CD-3/CD+16 and/or CD+56 cells were 955 to 2 860 (50% to 84%), 550 to 1 440 (27% to 51%), 320 to 1250 (15% to 44%), 90 to 560 (5% to 18%), 150 to 1 100 (7% to 40%) respectively. The CD+3CD+4/CD+3CD+8 ratio was 0.71 to 2.87. CD+3CD+4 cells increased and CD+3CD+8 cells decreased slightly with age. Women were compared to men in old age group, NK cells (CD-3/CD+16 and/or CD+56) were lower (P<0.05). Compared with Caucasians and Americans, Chinese had higher percentage and absolute numbers of CD+3CD+8 and NK cells, but had lower percentage of CD-3CD+19 and CD+3CD+4 cells without absolute number change. So CD+3CD+4/CD+3CD+8ratio skew to the lower values.Conclusion The race, age and environment could influence the reference value of 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e. 【Key words】Lymphocyte immunophenotype Reference value Flow cytometry 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在原发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和移植免疫的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流式细胞仪的广泛应用,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已逐渐成为临床检验的常规工作之一。各国的流式细胞术实验室均建立了自己的参考值,并对其种族、性别、年龄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目前我国还没有用流式细胞术、采用双染色分析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参考值的报告。为此我们对102例健康成人进行了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102例标本均取自于无免疫性疾病、无现症、不吸烟、体检健康、血细胞计数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的成人。年龄18~65岁,其中男性54人,女性48人。首先按男女性别分为两大组,每组中又以40岁为界,≤40岁者为小年龄组(男24人,女19人),>40岁者为大年龄组(男30人,女29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及其 临床意义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为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表型特征及与治疗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77例AL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① 77例ALL中L1型44.16%,L2型50.65%,L3型 5.19%;B淋巴细胞性ALL(B-ALL)80.52%,T淋巴细胞性ALL(T-ALL)15.58%。② 77例ALL中髓系抗原(My)阳性率为57.14%;其中表达CD13的阳性率最高,为84.09%,其次为CD33和CD15;My+ B-ALL占B-ALL的58.06%,My+ T-ALL占T-ALL的50%,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My+ ALL组CR率为81.82%,略低于My-ALL 组(88.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 CD34表达阳性率为49.35%,B-ALL中为56.45%,明显高于T-ALL的25%(P0.05);My+ ALL 中CD34表达阳性率为71.05%,高于My-ALL的33.33%(P0.05);CD+34 ALL组CR率为76.47%,低于CD-34ALL组的90.9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L免疫分型与FAB分型变化无相关性;My+ ALL 患者中CD34表达阳性率高于My-ALL患者;CD34和髓系抗原的表达与CR率无相关性。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免疫分型对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而ALL不同的恶性克隆来源存在着显著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及预后因素。为进一步探讨ALL各亚型免疫表型的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我们对本院77例ALL患者资料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及儿科2002-2008年间的住院初治ALL患者77例。男54例,女23例,年龄2.2~72岁,其中14岁儿童患者42例,中位年龄5.6岁,≥14岁患者35例,中位年龄23岁。所有病例均根据临床表现、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分型而确诊。细胞形态学诊断根据FAB分型标准[1],对于免疫分型诊断ALL又同时存在髓系抗原表达阳性,但又不够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视为伴髓系抗原表达的ALL(My+ ALL)[2]。 1.2 免疫表型分析 受检者抽取骨髓或外周血经肝素抗凝,采用活细胞三色免疫荧光法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通过二维点图分析抗原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型号为FACS Calibur,美国Becton-Dickinson公司生产,所用单克隆抗体亦均为美国BD公司产品。B淋巴细胞系单抗:CD10、CD19、CD20、CD22;T淋巴细胞系单抗:CD3、CD5、CD7;髓系单抗:CD13、CD14、CD15、CD33、CD117;造血干/祖细胞单抗:CD34。结果判定用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分析及临床意义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分析及临床 意义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免疫表型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113例AM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髓系抗原表达阳性率依次为CD13>CD33>CD15>CD14,AML患者CD34阳性表达率为35.40%。113例患者中有28例(24.78%)伴有淋系抗原表达,以CD7多见,表达阳性率为71.43%,其次CD19表达阳性率为35.71%。Ly+AML与Ly-AML相比较,两者在个别形态学亚型、临床体征及CD34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CD+34组CR率(69.23%)较其阴性组(78.05%)低,但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Ly+AML组CR 率为52.94%(9/17),低于Ly-AML组78%(39/50),其中,CD+7组CR率(41.67%)与其阴性组(80%)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L 患者高表达CD13、CD33,部分患者同时表达髓系、淋系抗原;CD34及CD7阳性与治疗反应显著相关。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骨髓细胞 随着系列单克隆抗体的应用,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的广泛开展,使白

血病得到正确的诊断和分型,而免疫标记结合FAB(法、美、英三国学者制定)形态学分型[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各亚型的鉴别及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AL)的发现、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大意义。本文对11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02—2007年间的住院初治AML患者113例,男58例,女55例,年龄14~76岁,中位年龄39岁。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分型而确诊。FAB分型:M04例,M114例,M230例,M318例,M49例,M528例,M65例,CML急变5例。 1.2 免疫表型分析受检者抽取骨髓或外周血经肝素抗凝,采用活细胞三色免疫荧光法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型号为FACS Calibur,美国Becton-Dickinson公司生产),通过二维点图分析抗原表达情况;所用单克隆抗体均为美国BD公司产品。B淋巴细胞系单抗:CD10、CD19、CD20;T淋巴细胞系单抗:CD3、CD5、CD7;髓系单抗:CD13、CD14、CD15、CD33;造血干/祖细胞单抗:CD34。结果判定用Cell Quest 软件分析,CD45/SSC设计中的白血病细胞群表面标记检测阳性率≥20%判断为阳性。 1.3 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标本采自治疗前骨髓,用直接培养法和24h短期培养法,按常规制备染色体并进行R显带染色分析20~30个中期分裂相,根据《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制(ISCN)》(1995)

常见的恶性淋巴瘤的免疫表型特征

临床上常见的恶性淋巴瘤免疫表型特征: 1、T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 (1)前体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此型淋巴瘤TDT,CD7,cCD3表达最具特征。同时还可表达CD38,CD2,CD5,CD10;LCA,CD3常阴性。髓系相关抗原CD13和/或CD33在此型中常有表达。 (2)T前淋巴细胞淋巴瘤(T-PLL):表达T细胞相关抗原,约60%病例CD4+/CD8-,而CD4+/CD8+或CD4-/CD8+较少,不表达TDT,CD10可与T-LBL区别。 (3)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L):表达T细胞相关抗原,绝大部分病例呈CD4+/CD8-,通常不表达CD7,特征为几乎全部病例CD25阳性,粒酶B,TIA-1阴性。 (4)NK-T细胞淋巴瘤:瘤细胞表达CD56、CD3,多数病例表达粒酶B、穿孔系,约90%以上病例表达细胞毒性颗粒相关蛋白TIA-1。一般不表达CD4/CD8、CD25、CD57,B细胞和组织细胞分化抗原阴性。 (5)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LT):CD45R0、CD3阳性,通常CD4阳性细胞多于CD8+,滤泡树突状细胞标记物CD21阳性,常可异常表达CD5、CD7。 (6)外周T细胞淋巴瘤(PTL):T细胞相关抗原阳性,但常有部分丢失,尤以CD7、CD5多见,以大细胞为主者,可见CD30+/-,但ALK、EMA阴性可与ALCL区别。 (7)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特征性肿瘤大细胞表达CD30,多数表达EMA,约10-20%表达CD15,须注意与HL区别。60-80%表达ALK,据报导此标记物阳性表达者5年生成率可达80%,儿童常ALK、EMA共表达,成人多为ALK+/EMA-或ALK-/EMA+。ALCL 在多数情况下仅表达少数T细胞相关抗原,通常CD45R0,CD2、CD4阳性,而CD3、CD5、CD7常不表达。 2.B细胞恶性淋巴瘤: (1)前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BL):瘤细胞表达TdT、HLA-DR,CD79a,几乎全部病例表达CD19、大多数病例表达CD10,还不同程度表达cCD22。LCA、CD20常阴性。 (2)B前淋巴细胞淋巴瘤(B-PLL):强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1/3病例可异常表达CD5,SIg阳性。不表达CD23可与CLL/SLL鉴别。 (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淋巴瘤(CLL/SLL):同时表达CD5、CD23、CD43及B 细胞相关抗原,但CD20表达可能很弱。不表达CD10、CyclinD1。CD5异常表达为其持征,但CD5对组织处理,尤其是组织固定要求较高,要注意假阴性。 (4)套细胞淋巴瘤(MCL): 同时表达CyclinD1、CD5和B细胞相关抗原,但CyclinD1敏感性较差,组织固定和抗原修复方式是染色的关键。近年推出的兔源性单抗效果好些。KI-67的高表达与不良预后有关。此型不表达CD10、CD23,可与CLL/SLL、FL鉴别。

流式细胞仪在白血病免疫分型诊断的概述

一、流式细胞仪在白血病免疫分型诊断的概述 近年来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已成为诊断血液恶性肿瘤不可缺少的重要标准之一。早年曾用过的荧光显微镜或 APAAP方法基本被废弃。国际上公认的通用的方法是流式细胞术(FCM )。流式细胞术白血病免疫分型是利用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McAb)作分子探针,多参数分析白血病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浆或细胞核的免疫表型,由此了解被测白血病细胞所属细胞系列及其分化程度。 1.流式细胞仪诊断白血病的依据 ⑴ FCM能快速,多参数,客观的定性又定量测定细胞膜、浆、核的抗原表达 ⑵至今尚未发现白血病的特异抗原。 ⑶能用正常血细胞的单抗来进行免疫分型是基于白血病形成的分化阻断学说。即白血病细胞基因异常,分化受阻于某阶段形成不同亚型的白血病。这群细胞充盈于骨髓。正常血细胞从多能干细胞分化、发育、成熟为功能细胞的过程中,细胞膜、细胞浆或胞核抗原的出现、表达增多与减少甚至消失与血细胞的分化发育阶段密切相关,而且表现岀与细胞系列及其分化程度相关的特异性。因此,这些抗原的表达与否可作为鉴别和分类血细胞的基础。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在形态上变化虽相当大,但仍能表达正常血细胞所具有的抗原,因而仍可依据其抗原的表达谱对白血病进行免疫分型。 2.流式细胞仪诊断白血病的意义 ⑴骨髓血细胞是形态学分型的基础,FCM白血病免疫分型是对形态学分型的重要补充和进一步深化,国 际白血病MIC分型协作组认为免疫分型对每一例急性白血病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下列情况意义更大:①用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不能肯定细胞来源的白血病。②形态学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或急性未分 化白血病(AUL )但缺乏特异性淋巴细胞系列抗原标记。③混合性白血病。④部分髓系白血病。目前,免疫分型对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鉴别尚有一定困难。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⑥微小残留白血病。 ⑵ 临床预测;可根据抗原的表达情况预测病情的预后:如白血病患者有CD7+与CD34+共表达,预后不 好。 ⑶ 疾病监测:可监测病程的发展,疗效,可进行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 二、免疫分型常用的免疫标志及其意义 1?白血病系列分化抗原 T淋巴细胞白血病:CD3 CD5 CD7。 B淋巴细胞白血病:CD10 CD19 CD22 NK淋巴细胞白血病:CD16 CD56 CD57。 髓系白血病:CD13 CD14 CD33 MPO(髓过氧化物酶)。 红白血病:GlyA (血型糖蛋白A)o 巨核细胞白血病:CD41 CD42 CD61o 2?白血病系列非特异性抗原 CD34 HLA— DR为早期细胞抗原,无系列特异性,可与CD38联合运用于免疫分型。一般而言,干/祖细胞CD34^、HLA- DF^、CD38-,原始细胞CD34^、HLA- DR+、CD38^,而幼稚细胞(如早幼粒细胞)CD34 —、HLA- DR-、CD38^o 3?白血病分化阶段抗原 T纟田胞抗原CD4 CD8 B细胞抗原:CD10 Cy g(胞浆卩链)、SmIg (表面膜免疫球蛋白)、CD38和Cylg (胞浆免疫球蛋白)、CD11C 4?白细胞共同抗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