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复辟帝制
高中历史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案

课题20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1)袁世凯上台的标志: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复辟帝制的过程。
2.护国运动:(1)背景。
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2)概况。
①时间:1915 年底。
②地点:云南。
③人物: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④过程: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二次革命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识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复辟帝制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军阀割据混战:2.军阀混战: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军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3.府院之争: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总统府与国务院的权力斗争)。
4.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5.维护共和: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
6.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
①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②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③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1)原因。
袁世凯与北洋军阀

袁篡夺 革命果实
实行独裁
复辟帝制
孙中山让位 1912.3
改组同盟会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时间 1912 1913 1913 1913
袁世凯及以他为首的北洋军阀
孙中山领导的 民主革命力量
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统治。 宋教仁被刺,《善后大借款》 改组同盟会, 建国民党。 镇压二次革命 正式大总统。 二次革命
1914
护法运动——过程
1917年7月,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 拒绝恢复中华民国国会和临时约法 。因此 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 1917年8月,南下议员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 会议 。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 纲》,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选举孙 中山为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 ,开始北伐。 历史上称之为护法运动。
反袁斗争
蔡锷
李烈钧
袁世凯复辟失败
对袁世凯的评价
如何评价袁世凯?
从袁世凯前期的政治活动看,辛亥革 命后,袁世凯又玩弄起两面手法窃取了辛 亥革命的果实。从他后期的政治活动看, 他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复辟倒退,对外买 过求荣,投靠帝国主义,是一个典型的大 地主、大买办阶级的政治代表和帝国主义 统治中国的工具。
1915
解散国会, 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中华民国约法》。 接受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 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自任皇帝,宣布1916年为“洪宪”元年。
废除帝制
护国运动
1915.12
1916,3
“二次革命”的发动和失败
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 ① 性质: 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 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 次革命”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

第4课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共和制的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难点两次复辟帝制即“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发生及失败原因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内容主要讲述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的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袁世凯为什么要复辟帝制?革命党人是怎样与之斗争的?二是张勋复辟为什么会很快失败?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明确的主要概念有四个:洪宪帝制、护国运动、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
这一课内容教材编排体系清晰,每一子目都呈现对比的关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用表格的形式比较、分析,说明民主与专制是一项长期的斗争,最终的结论是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第一目‚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本目介绍了袁世凯专权和二次革命两个问题。
能让我们对袁世凯走上复辟之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维护共和制的艰辛斗争。
①袁世凯专权先简单回忆袁世凯是如何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教师总结,这决定了他必然要对内镇压革命势力,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表面上拥护共和,但暗地做好镇压革命势力的准备,以实现其独裁统治。
袁世凯的主要做法,先是派人暗杀了宋教仁。
阅读“历史纵横”材料,思考袁世凯杀害宋教仁的目的是阻止国民党组阁,扑灭革命势力。
再次向五国银行团进行“善后大借款”,主要用于内战,镇压国民党人;接着又免去江西、安徽、广东三个省反对借款的都督职务,并派兵南下镇压。
②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战事主要在江西和江苏的南京进行,历时一个多月,结果革命党人失败。
第二目‚‘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袁世凯靠武力镇压了二次革命后,一步步走上了独裁、复辟的道路,为此也有了反对复辟的护国运动。
袁世凯帝制复辟的的社会基础和失败原因是什么[1]
![袁世凯帝制复辟的的社会基础和失败原因是什么[1]](https://img.taocdn.com/s3/m/3c2ef5c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49.png)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基础和失败原因是什么关键词:袁世凯;帝制复辟;社会基础;失败原因自1914年5月袁记“新约法”——《中华民国约法》公布后,袁世凯就准备再高升一步,做中国的新式皇帝。
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的社会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有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表面同情和支持,包括政治上的许诺和财政上的支持,以及人员参谋等方面的参与等。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时公开怂恿袁世凯称帝,英国公使也亲自和袁密谈,宣称在辛亥革命时就曾主张中国实行君主立宪,表示对袁世凯的复辟早已心照不宣。
袁世凯派人到美国活动,美国也表示同意。
帝国主义可谓用心良苦,其意图是想进一步掠夺中国。
第二,袁世凯操纵和控制的北洋军阀反动势力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实力保证。
北洋军阀的社会基础主要是封建地主阶级,是带有近代特征(即资本主义色彩)的军队,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所以袁世凯利用手中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仅逼迫清帝退位,而且也迫使革命党人让步,夺取了革命果实,最后还依仗这股军事实力妄图复辟。
辛亥革命赶走了清帝,建立了民国,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变,仍然存在着产生皇帝的社会基础。
封建君主专制是适应大地主大官僚集团利益的政治制度,当袁世凯确立了军阀专制独载的统治后,大地主大官僚集团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重建封建王朝的意图。
第三,思想舆论基础:袁世凯下令尊孔复古,定孔教为国教,学校读经,宣扬封建伦常道德;还授意他的政治顾问古德诺发表《共和国与君主论》,鼓吹“中国君主制”,另一顾问有贺长雄抛出《共和宪政持久论》,随即由其心腹杨度组织“筹安会”筹备复辟,并组织“公民请愿团”向参议院请愿“变更团体”。
总之,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以后,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认为复辟帝制的障碍已除,开始从破坏、践踏民主共和制转入彻底取消民主共和制的阶段。
袁世凯复辟帝制首先是破坏先定宪法,后选总统程序,使其成为名正言顺的独裁者。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名词解释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名词解释近代中国历史上,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一个重要而具有争议的事件。
袁世凯复辟帝制指的是1915年至1916年间,袁世凯企图将中华民国改变为君主立宪制度,自己成为中国的皇帝,以此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力量。
1. 袁世凯:袁世凯(1859年-1916年)是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在晚清时期曾以镇压和平维新运动著称,并因推动清朝政府进行改革而得到赏识。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努力巩固自己的权力。
2. 复辟:复辟是指某个政治系统或制度重建或恢复的过程。
在中国历史上,复辟多指帝制恢复,即君主权力重新恢复,国家由共和制转变为君主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即指他企图使中华民国成为帝制国家,自己成为皇帝。
3. 帝制:帝制是一种君主制度形式。
帝制国家的最高权力由皇帝拥有,世袭于家族。
皇帝在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具有绝对权威,通常由神权或家族血脉资历进行合法化。
皇帝在国家政权和社会结构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通常被以尊贵的地位、宫殿、仪式和礼仪。
4. 民国:中华民国于1912年宣告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央政权统治全国的民主共和国家。
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进入了共和时代,民国推行了许多现代化的改革和政策,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篇章。
5. 复辟帝制的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主要原因是他渴望集中权力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袁世凯认为只有通过恢复帝制,他才能更好地掌控国家事务,消除地方割据,确保自己的权威得到认可。
此外,袁世凯认为民国时期的混乱和分裂使国家面临危机,而帝制能够提供更稳定和有效的统治。
6. 复辟帝制的失败: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最终以失败告终。
一方面,中华民国成立短短数年,国内和国际形势均不稳定,许多人对袁世凯的复辟计划表示反对。
国内外的舆论和抵制力量逐渐形成,袁世凯在政治上失去了支持。
另一方面,袁世凯本身在内部也面临困难和挑战,地方势力和军阀争夺权力,使得他的复辟计划难以实现。
反对袁世凯复辟

请回答:
1.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根本目的何在? 趁一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变中国为日本独 占的殖民地。 2.袁世凯为何接受这样的《二十一条》?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争取日本帝国主义对他 的支持,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
1.袁世凯为复辟帝制的准备
对外:出卖国家主权
对内:破坏民主共和
A、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B、袁世凯解散国会和国民党
材料:
袁世凯曾向杨度透露“我现在不怕国民 党以暴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取得 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勇的位置上。”
回答:袁世凯担心什么?宋教仁等能否成功, 为什么?
惧怕国民党势力的壮大,担心国民党通过竞选以合法手 段打破他独裁的企图。 宋教仁等不能成功。因为袁世凯有军队,凭武力镇压。
2.国民党希望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袁 世凯的权力
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 1916、5
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1916.6.6
政虽 权然 依保 旧住 被了 北民 洋国 军的 阀招 掌牌 控, 。但 是
思考: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什么很快就失败?
辛亥革命摧毁了统治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君主 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 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倒 行逆施失去了长期存在的思想基础。
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和革命党人坚持民主共和的斗争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1.北洋军统治的正式建立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民国临时大总 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2.北洋军阀的性质
北洋军阀是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 建买办的军事政治集团。袁世凯及其以后北 洋军阀统治代表的是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 的利益,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北洋军阀政权(1912--1928) 1912————1916————1928 袁世凯的统治 军阀割据
分析袁世凯复辟到辛亥革命失败概要

②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 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 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 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 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 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 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 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 不彻底性。
④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同盟会发动新 军和会党举行起义,这两者毕竟不是革命党人自己建立的武装,况 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 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 力的武装队伍,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
鲁迅写道:“总要改革才好。但改进最快的还是 火与剑,孙中山奔波一世,而中国还是如此者, 最大的原因还在他没有党军,因此不能不迁就有 武力的别人。近几年似乎他们也觉悟了,开起军 官学校来,惜已太晚。
2. 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并没有真正在中国实行,国家政权还掌握在以袁世凯 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其兵权、地位和实力是他得以复辟帝制的主要原因。
3. 袁世凯上台复辟帝制的重要原因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缺乏广大下层劳动人 民的理解和支持,并且力量涣散,导致反袁斗争软弱无力。
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 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根本任务,更没有彻底革除大众心中的固有的阶级观念。
⑤中国同盟会也没有建立一条正确的组织路 线,因而在组织上是不巩固的,同盟会内部 复杂,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着严 重的分歧,所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领 导核心,并且是一个思想上缺乏信仰,组织 上松懈无力,内部矛盾重重的政党。
从客观方面来说:封建主义在军事实力、 政治经验及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大大超 过革命派,这是其失败的客观原因。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图知史实
一语评历史
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以孙中山为首的 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袁世凯复辟失 败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割据局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取得显著发展;同时,社会习俗、日常生活出现种种新气象。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
2.胡适提倡“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即不依傍、
不盲从。1919 年,他进一步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
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的“评判的评判”。这
反映了他主张
()
A.摒弃传统儒家学说 C.培育独立理性精神
B.继承发扬经世致用思想 D.开展平民化的文学革命
解析:材料“不依傍、不盲从”表明他主张培育独立理性精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派系纷争: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割据局 面, 直系 、 皖系 、奉系等各派军阀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 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2.“府院之争”: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 段祺瑞 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3.张勋复辟: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 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 溥仪 复辟,很快失败。
——摘编自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 年) [探究] 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提示]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 道德,反对旧道德。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的种种现象,使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 继续探求救国之道,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深感必须涤荡违背时 代的、保守的旧观念、旧信仰、旧人生观……简言之,必须摒弃 传统,致力于新思潮。
从发展历 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 程看 发展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年夏秋以来,袁世凯加紧推行复辟帝制活动。
10月25日,各省将军或巡按史监察所谓“国民代表”选举。
选票上只印“君主立宪”四字,令投票人写上“赞成”或“反对”字样。
至11月20日,各省区投票完毕,指定参政院为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
各省“国民代表”都由袁世凯的军政爪牙选定,自然都赞成“君主立宪”。
以致本日参政院宣布投票结果:各省国民代表1993人,赞成君主立宪正好也是1993人,没有一票反对,也没有一张废票。
因此,参政院通过了早已预备好的推戴书,呈送袁世凯。
袁世凯有意谢辞。
下午5点,参政院再开会,通过早已预备好的第二次推戴书,当晚呈送给袁世凯,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借用推戴书上的言词说:“为了救国救民,只好当皇帝了”。
如此袁世凯假造民意,制造“国民代表”用“全票”把自己由大总统“选为”大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