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的感情特征

合集下载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唐宋时期文坛上最杰出的女词人之一,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她在南渡前后的词作品中展现了不同的创作风格,特别是在表现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品风格的变化。

一、南渡前后的生活背景南渡前后是李清照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南渡前期开始到南渡后期结束,约长达五年时间。

南渡前期,李清照还没有离开北方,生活在一片动荡不安的战争环境之中,这对她的感情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她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南渡后期,李清照来到了南方,此时,她已经成为一名熟练的词作家,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这种背景也对她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新的影响。

二、思想感情的表现李清照南渡前后的思想感情表现有很大差异。

南渡前期,李清照写的词大多表现出对战乱和政治动荡的悲愤,如《如梦令》中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映了她对北方战乱的厌倦和绝望。

还有《如梦令》的“别时容易见时难”,表达了她对亲人离去的思念和无助感。

这些词作充满了较为激烈的情感,表现出李清照南渡前期的悲愤。

南渡后期,李清照的思想感情表现则更多地体现了她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词作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如梦令》中“白露未晞梧叶稀”,《点绛唇》中“莺啼燕语绮楼前”,《声声慢》中“深院静,只闻钟鼓声,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描绘,赋予作品以极致美感。

此外,李清照对自我生命的思考也体现在她的词作中,如《如梦令》中“凄凄别后两应同”,《如梦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对生命的瞬息感和珍视生命的态度。

南渡后期的李清照词作更多地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哀思,但却不失秀雅和平和之感。

三、艺术风格的变化南渡前后的艺术风格也有较大的变化。

南渡前期,李清照的词作语言简练、雄浑,节奏明快而悲壮,如《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气势,充满了豪迈和悲壮。

而南渡后期,李清照的词作则更多地追求细致入微、柔和清雅的效果,如《如梦令》中“对影成三人,伤离别,身虽在,心长在”,《点绛唇》中“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都表达了她更加精细的艺术表现力。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

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志趣相投。

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

《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

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

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

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毕业论文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摘要:李清照的词婉约、清新,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善于用白描手法,语言浅显清新,能以细小的生活镜头反映人物的心理及性格。

她的词作以其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成为“易安体”。

关键词:抒情白描清新ABSTRACTLi Qingzhao " graceful, fresh, strong lyricism, good at using straightforward style of writing, words are easy to clean, to tiny living lens reflect the character's psychology and personality. Her words with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in the graceful song, greatly influenced the generations, had become an independent school in in, become" easy antisterone".[Key words]: line ;drawing ;fresh Lyric目录一、李清照简介()二、艺术特色()(一)浓郁的抒情性()(二)朴实的白描手法()1、用白描的手法写景()2、用白描的手法写内心活动()(三)浅显清新的语言()1、熔炼家常语()2、讲求音韵美()(四)以瞬间艺术表现人物心理及性格()三、结论()注释()参考文献()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一、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出生于书香味浓郁的上层士大夫家庭。

学识与博,才华出众,是诗、词、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特别是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受到历代词论家的仰慕和敬佩,被不少评论家推为婉约派正宗的地位,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女文学家杰出代表的地位。

李清照的诗词特点

李清照的诗词特点

李清照的诗词特点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对宋词的历史有着杰出的贡献。

她的词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不苛求字句的精湛,所用的典故也不多,但是词中处处可见生动鲜明的事物与细致入微的心理。

李清照的语言清新朴素,词句之间展现出的是她“眼所见而存于心”的鲜活的事物;流露出的是她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如弥漫在身边的檀香,融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叙尽了人之常情,又如蜿蜒的溪水,清雅而悠然,令人回味其中,又欲追溯其源。

一、归纳特点1. 语言清新简美,善用倒装李清照的作品中,有很多都被喻为婉约经典之作。

主要在于她的语言清新简美,善用倒装,赋予物诗意。

在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语言中,往往能体会到一种高雅之韵。

比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挣渡,挣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并没有加以精雕细琢,但在意境与心情上却拿捏得准确而到位。

只有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动静结合的场景,清秀淡然。

其中“溪亭日暮”这仅有四字之言,便在读者面前铺开了一幅美妙的画面:天边的晚霞与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清澈小溪环绕着古老的亭子静静地流淌……这样简约的语言留给了人们很大的空间去想象,反而比细致刻画的方法要好得多,再看下文的“藕花深处”也是如此,她并没有说明藕花怎样多,怎样密——个“深”字便把荷塘之景展现得一目了然。

从而也为她“惊起一滩鸥鹭”作了铺垫。

然而,这里的“鸥鹭”不是“一群”而是“一滩”,虽仅有一字之差,却使语言更加雅致。

一滩白色的鸥鹭从碧绿繁茂的荷叶中起飞,似有一种云烟升空之感,从而使得本句的语言没有破坏前面创造出的意境,体现了自然之美。

这正是“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独具匠心。

在李清照的词中,也常常见到倒装句式。

比如《醉花阴》中的“瑞脑销金兽”,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是兽形的香炉,应是“金兽销瑞脑”;“帘卷西风”,本是“西风卷帘”。

然而这样不仅压了韵脚,而且给人一种特别的诗句韵味。

浅析李清照的婉约词风

浅析李清照的婉约词风

浅析李清照的婉约词风【内容摘要】李清照是南宋著名女词人,她工诗善文,词尤突出。

早期词作多写闺情相思,后期多抒发故国之思及慨叹凄苦身世。

李清照作词善于白描,工于造词,形象鲜明,情意缠绵,其词风在婉约清丽中能见豪放之气。

李清照词作之《如梦令》被誉为惊世之作,语言精炼生动,结构紧凑,细腻婉曲,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而《渔家傲》写得气势磅礴,想象奇特,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笔者从李清照的写作特点、风格特征、诗词风格、关注生活等方面来阐述李清照的婉约词风。

【关键词】李清照婉约风格细腻婉曲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府(今山东济南)人,北宋末南宋初著名女词人。

早期生活优裕,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美满姻缘,志趣相投,诗词唱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侵中原,靖康二年夫妇相继避兵江南,不久赵明诚病故,李清照辗转漂流于杭州一带,晚景凄苦。

清冷照一生,愁词伴孤灯;辗转黄花地,瘦影舞秋风:总结了李清照的一生。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是南北之交的词作大家,是婉约词派的代表。

同时,她的诗歌和散文也很有成就,《金石录后序》介绍《金石录》的内容及成书经过,回忆与赵明诚结婚后三十年的患得患失,堪称散文杰作。

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李清照前期所作词多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悠闲生活,清新活泼,颇有情趣。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点绛唇》(蹴罢秋千)、《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都是抒写闺情的名篇。

作者在这些作品里,大胆地抒写了个人的欢乐与哀愁,揭示了自己热爱自然,忠于爱情的内心世界。

后期由于作者饱经忧患,词作多写感时伤乱、慨叹身世、悼亡忆旧,情调婉转沉痛悲凉,也表现对中原的怀念。

词的基调则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溶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

论李清照词的愁(定)

目录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 (1)一、清照前期词中的愁——闲愁、离愁 (1)二、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浓愁哀愁 (4)三、清照词中愁的表达及其意义 (6)注释 (7)参考文献 (7)[论文摘要]清照是南宋著名的词人。

她前期的词多半是贵族少女、少妇的富贵闲愁,是精神空虚与寂寞在笔端的反映,是闲愁、离愁,甚至是淡淡的哀愁。

以南渡为界,进入她后期词的创作。

她后期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痛之情。

这个时期的愁则是浓愁、哀愁,是凄楚幽咽,是自扶其心的深愁惨痛。

[关键词]清照词闲愁离愁浓愁哀愁论清照词的愁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著名的词人,省人。

她的父亲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尤以文章受知于轼。

她的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是知书能文。

清照在父母的宠爱下,度过了快乐的青少年时期。

父亲的指导、母亲的教育,使清照自小便有诗名。

后来,十八岁那年的清照与太学生明诚结为伉丽,夫妇二人有着共同的爱好,那就是爱好诗词,时相温和,饮酒赏菊,写词论词,度过一段幸福而美好的时光。

后来,国家变故,金兵入据,侵占中原,家乡陷入金人之手,夫妇二人相继避兵南下。

她们逃离到了健康(今),不久她的丈夫明诚病死,清照便长期漂泊,似流浪的游子漂泊在、州(今),一带,过着辗转无依、孤苦无助的流亡生活,在凄楚幽咽中度过了晚年。

“她工书、善画、通音乐、精鉴赏,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但她最为人所重视、称道的仍是她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期和后期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前期作品风格细腻婉转,后期作品风格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李清照是一位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词人。

时代的动荡,个人生活经历的改变,使得她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公元1126年,北宋为金所灭,史称“靖康之变”。

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浪漫欢乐,因此词作内容多表现自己的个人生活,词风活泼清新、细腻婉转,后期词作因丈夫的离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词风则转向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格1、李清照南渡前的个人生活经历。

李清照,出生于宋神宗年间。

她的父母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她的成长受家庭影响较大,良好的文学创作基础也由此奠定。

少女时代的她生活得无忧无虑,于是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由此形成。

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为夫妻,期间,她与丈夫共研金石书画,一度生活幸福美好。

2、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

南渡前,李清照过着美好欢乐的生活,偶尔的“愁”也只是强说的“闲愁”,所以她前期词风多为:清新自然,细腻婉转,色调明快。

前期词基本分为三类:一是赞颂自然青春;二是惜春和伤春;三是对爱情的自我独白。

(1)赞颂自然青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约写作于李清照十六岁时,当时她刚来汴京不久。

词里,她回忆昔日游玩溪亭的情景:天色将晚,在溪亭尽情游玩喝酒,直到沉醉不醒,于是也就忘了回家。

以至于后来玩得尽兴了,酒也醒了,天色也已晚,匆忙返回。

不经意,竟又把小船划进藕花丛中,迷了路。

焦急彷徨之际,惊动了滩边的沙鸥和白鹭,它们纷纷起飞,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透过词作,一位天真浪漫的少女出外游玩的画面跃然于纸上,我们也能体会到作者少女时代的那种无忧无虑、快乐和自由。

(2)伤春情怀《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李清照词艺术特色(2)李清照词艺术特色在委婉含蓄中,李清照的词也不乏直率,利用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吐露内心的真实情感。

如:《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词的下阕,直接抒写自身的离别情绪和相思之苦,这也体现了李清照抒情大胆,强烈,直率。

李清照也写了很多来抒发国破的哀伤之情。

她的词《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认取长安道。

”长安是故国的象征,词人认为“空梦长安”而永夜欢意少,一个“空”字,领起全梦,将女词人思念故国的满腹情愁抒发得淋漓尽致。

而在她的诗作《夏日绝句》中,通过诗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词大胆而直率地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李清照的作品中,诗作占少数,但是多数流露豪壮激昂的爱国主义情感,她的词被后人视为“绝似苏辛派”“无一毫脂粉气,自是北宋风格。

”这首词可以说正是李词人远大的理想,不凡的抱负,勃勃的雄心,炽烈的爱国情怀的自然流露与抒发。

李清照在抒情方面,无论是抒发自己的身世凄苦之情还是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都是在委婉中带着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抒情方式更能让读者通俗易懂。

二、自然清新的语言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是平易清新的自然美,委婉曲折的含蓄美,和谐流转的音乐美,浓淡相宜的绘画美,而清新的自然美是李清照词最突出的语言艺术特色。

李清照以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承“花间”之婉约去“花间”之俗媚,用清新自然的俗语,口语化甚至方言入词,使词语代“俗”而来的清新的,自然的清词真语,清新浅俗,浑成大雅。

李词人在语言方面善于用叠字,口语化。

如她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的开始用了叠字来达到语言上的音韵美,而且用叠字,更加强了语言的口语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的感情特征摘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能以中国古代极少数女作家的身份,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这不但与她先天出身于书香门第有关,也是因为她一生的际遇影响了创作风格、思想和感情。

本篇文章即是探讨李清照词的感情特征,从早期少女时代无忧无滤的热情开朗、天真纯洁,到结婚后新婚燕尔,到中年丈夫远游別离黯淡的离愁,最后流露出晚年丈夫死后且国破家亡而寡居流徙的悽苦。

她的作品呈現出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她的情感流露出最真实的自我。

主题词:李清照词感情特征自我意识女性情怀家国之恨一、绪论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群中,李清照犹如一颗放射着奇光异彩的明星,受到历代文人的敬仰和青睐。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尤以词著名.。

宋神宗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有名的学者宦官家庭,因其祖父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学士韩琦门下,其母王氏也是颇有文化的大家闺秀,因而她自小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所受到的教育绝非一般大家闺秀所能比及,因受环境熏陶,少年即通文墨,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

我们知道,由于重男轻女的封建“性别歧视”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偏见,中国古代妇女历来较少受到文化教育的机会,因此能在文坛占一席之地者少得可怜,而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出了这位才女,不但擅诗能词,而且意境高于一般,因此人们对她刮目相看。

据说她和丈夫赵明诚曾于重阳节比赛写词,赵废寝忘食作出了五十首,结果却不及李的一首“人比黄花廋”。

朱憙就曾说“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

李清照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从优裕走向苦难的现实生活,酿就了她那颗千回百折的词心。

她才调卓绝,著作相当丰富。

可惜这些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现在所能看见的南宋曾恬所编《乐府雅词》中《李易安词》仅存词二十三首;明末毛严汲古阁刊出的《漱玉词》仅存十七首;解放后中华书局上海编辑的《李清照集》辑词七十八首。

就其词作来看,能够揭示心内奥秘,感情直率、真挚、深厚而又浓烈。

既有女性阴柔之美,又不失大丈夫之气,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

她的出现,好似冰天里的一树寒梅,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其抒情方面来讲,是词人的不同生活境遇而产生的种种人生情怀,向人们展示了她生活的那个时代及其社会现实。

这种抒情风格既不同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同于苏轼的“大江东去”。

——她是作为一个女性来抒写自身感受,既抒写了封建时代的女性对参与社会的渴望,折射出自我的形象,又从女性的角度读出封建时代女性的愁苦,更从自身的遭遇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因此为了较为全面地对李清照的感情特征作一把握,笔者准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李清照词的感情特征。

二、本论如前所说,李清照一生经历了从一个“位卑名高”的书香门第女子沦落为“漂流遂与流人伍”的“闾阎嫠妇”,故而其词作一般以一一二七年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运用自然朴素的语言和女性特有的笔触抒发了少女的真挚爱情和思念丈夫的离愁;南渡后词人先后经历了夫死家散国亡的颠沛流离,她痛恨统冶阶级的逃跑,因而词作以抒发个人感情转向抒发对国家的责任感。

作品中那种饱经世态炎凉的悲苦情怀既是李清照个人的遭遇,同时也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命运的一个缩影。

我们沿着李清照词创作的足迹追寻,自“人比黄花瘦”后,“绿肥红瘦”、“新来瘦”、“雪清玉瘦”、“玉瘦香浓”交替浮现:一个“瘦”字不正是李清照内心世界的像征吗?其一,少女的憧憬——女性自我意识的写照从唐至清的婉约词中,以作者之外的其他人为描写对象,表达这些人的情怀或表达作者本身的“怜香惜玉”的思想感情的占有大半,如韦庄《思帝香》:“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妄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休”。

勾画了一位天真浪漫、热烈追求爱情的少女形象。

张泌《蝴蝶儿》“蝴蝶儿,晚春时,阿娇初着淡黄衣,倚窗学画伊。

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

无端和泪拭胭脂,惹教双翅垂”。

全篇以鲜明的形象和盘托出少女的难言之隐。

诸如以上这些饱含脂粉气的艳词比比皆是。

这些词虽然也寄托了作者的哀愁和幽思,但更多是表达作者对声色的追求,是闲适优游生活的“调味剂”。

而李清照却与之相反,其突出特征便是词中对自我形象的刻画和自我意识的表现。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写沉醉的诗人乘舟而归,乐而忘返,误入藕花深处,看到美艳秀洁的藕花,忘掉疲劳,游兴大起,滩上悠闲的鸥鹭受惊而哄然起飞。

人`、景、鸥鹭融为一体,给人清新愉快的美感,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怨王孙》中:“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小。

水光山色与人享,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革花汀草。

眼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首词中大自然显得丰富而热烈,蕴藏着一位少女的坦率与纯真,她在大自然中陶冶了自己的心灵,并与自然融为一体,不过,自然始终如一,花常开,草常绿。

纯情、敏感的她常随自然的“红衰翠减”产生几许愁绪,不过,在“秋已暮,红稀香小”中还只是淡淡一抹,还很难捕捉,可是随着问世深入和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感觉到闺阁生活的束缚。

再如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揭示了自然景物的变化和人物的活动,显示了词人对春花和好花不常驻的惋惜,表现了词人纯静的心灵和高雅的情趣。

天真的少女面对“绿”、“肥”、“红”、“瘦”的现实,不觉有了一丝愁绪,但这“红”、“瘦”不完全是一个忧伤的形象,它是生命力遭受滞后顽强生存的象征,荡漾着青春的光彩和顽强的生命力。

旧时代封建制度及其伦理对妇女的束缚是及其残酷的。

“女子无才便是德”、“三纲五常”等伦理把妇女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青春的激情往往扼杀了,李清照大胆地吐露了自己的这种情怀。

如《点絳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抹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春梅嗅。

”展现了一个天真活泼、顽皮娇羞的少女无忧无虑生活,充满着青春的朝气。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直抒痴情,“欲与春花比美”。

带着少女时代的梦想,李清照一步步走向生活和成熟,在《多丽》中,少女的理想已变成过去,诗人在为自己寻找一个新的位置,在“小楼寒,夜长帘低垂,恨萧萧。

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的恶劣环境中,唯独白菊“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

这白菊形象地概括了作者的现实状态,是作者绝妙的自我写照。

“雪清玉瘦”包含两个方面:体验现实生活与追求自己理想,现实并不接受她一的番心意,充满着冷酷无情,但作者纯真的挚情并没有泯灭。

故而“雪清玉瘦”不是孤僻、冷漠的象征,而是李清照天真,率直性格的发展。

体现了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温柔面又高傲,热烈而又恬静,深刻而又朴素,微妙而双率直——这就是李清照的自我形象和意识。

其二,闺妇的愁怨——女性凄清情怀的写照。

告别了无拘无束,欢快活泼的少女时代,十八岁的她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李清照获得过幸福的婚姻和十分美满的家庭生活。

但是赵明诚有他自己的事业,他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不可能整日陪着闺中之人,因而夫妇间离别和相思是经常的事。

所以从根本上说,李清照仍然只能以“李格非之女”、“赵明诚之妻”的身份出现在有限的社交场合,而不可能有独立的人身地位。

这就给多情的词人带来了悲愁和苦闷。

李清照是多愁善感的女性,狭窄的生活范围必然使她的才华和情志受到压抑,我们可以从她的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临江仙》),“小楼寒,夜长帘暮低垂”(《多丽》)”,“小院闭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深沉”(《浣溪沙》)”,“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诉衷情》)等可以相见她的生存空间和活动场所,深闺的孤独和寂寞引起她无穷的愁思。

例如她婚后不久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写初秋时节,词人独上兰舟怀念远人,盼望书信的情景,下片词人自抒相思愁绪.。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表现了分隔两处的思念,把自己对丈夫的执著而缠绵的爱和相思之苦抒写得淋漓尽致。

因此,李清照中年词在情感特征上以其凄凉孤寂为主。

须知,人非草木,它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而一旦被剥夺或限制在社会生活权利之外,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必然产生孤寂情怀,在中国词史上抒写男女之情、离愁别怨的词很多,但绝大多数是出自男性之手,.女性心态往往是男性模拟的,而其大多是青楼歌女或下层妇女心态,有的词甚至还带着玩弄的态度和猥亵的手法来描写的。

而李清照这类词则而同,它都是出自词人亲身感受来渲染的,真情实感,深沉而细腻.,代表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廋”。

作者通过离愁对闺人身心的折磨,写出离愁之深、之重,.在词人的笔下,香炉中悠悠不断的瑞脑香烟,就像缕缕愁思绵绵不断,烘托出词人孤寂难耐.、百无聊耐的情怀,黄昏的时候,饮酒赏菊本在消愁却不是,.在萧瑟秋风中摇晃着的赢弱的瘦菊,却触动了思妇睹物自恋之心,牵出思妇满腔的愁怨。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烘托出思妇孤寂凄凉而折磨得消魂失魄的姿态和心境。

又如《凤凰台上忆吹萧》诗人写别离之情动用了闺房里常见的景物,“香冷金猊”、“被翻红浪”等杂乱无章的情景来验证自己与丈夫别离的烦乱心情——“生怕离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事实上“欲说还休”是做不到的,因为别离时怕伤感,可是生活给她带来的孤独却无法摆脱,“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告诉我们这一切不仅仅是由于苦别,还有深藏在内心的忧愁。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眸凝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概括了生活的全部凄楚。

《蝶恋花》“暖雨晴风破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等等,道尽了女性思念爱人的九曲回肠,热烈、深沉、执着而缠绵,“瘦”则象喻了这种凄清寂寞之感,是内心忧郁和哀怨的长期积压。

封建时代的女性,特别是宦官之妻又常会面临婚姻和爱情的危机,当然赵明诚与李清照之间是否产生过婚烟的纠纷或感情危机,没有确切史料,自不可贸然断定。

但据学者推测,李词中曾有“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之句,(暗用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女与之媾合的典故),而在《金石录后序》中记叙赵明诚病故情况又提到“分香卖履”的典故(曹操临死时嘱咐将香料分给众妾),从中可推测出赵或许也曾有过外遇。

再说,人总是要老的,人老珠黄,年长色衰 ,古往今来,就有多少女子怀有这方面危机感,李清照也不例外,“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