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与女性主义
唐群英与清末民初女性意识的媒介表达

DO : 1.8 5 .s . 7 —5 52 1.1 1 I 03 7 0i n1 43 5 . 1 . 6 s 6 0 00
在 清末 民初 的进 步女 性 中,唐群 英积 极宣传 男 女平 等思想 ,领 导女子 参政 运动 ,一直 是学界 研 究 的热 点 。 王世 安对 近 2 0年 来学 界关 于唐群 英 的研 究 的资料和 成 果作 了较 为详细 的梳 理【; 】 赵 】 怀 娟对 唐群 英女权 思想 的发生过 程进 行 了较 为细致 的梳 理 ,并将其 与西 会 科 学 版 社
J r lo e houU n v r i ‘ ou na fW nz i e st Soca inc s y i lSce e
21 0 1牟 1月
J n 011 a, 2
.
唐 群 英 与 清末 民初 女性 意识 的媒 介 表 达
语 并不为 当时的社 会所认 同,其直接 表现就是以 申报 为代表 的大众媒介对女权领袖建构 的是 负面
形象,唐群英 的男女平权之梦 不得 不在一 片质疑声 中无 果而终 。 关键 词:唐群 英;民族 主义;女权主 义;女性 意识 ;媒介表 达 中图分类 号:G2 0 1. 9 文献标志码 :A 文 章编 号:17 —5 52 1)10 1—6 6 43 5 (0 10 —110
识 了当时流亡 日本 的孙 中 山。与近 代革命精 英 的接 触使 得唐群 英深受 革命思 潮 的影 响 。
在清末 民初 的社会转 型期 ,近 代西方 男女平等 观念 、进化 论 、维 新变法 思想等都 广为传 播 。
唐 群英早期 女性意 识 的萌 发就深受 维新派领 袖康有 为 的影 响 ,而在湘 乡荷叶 与秋瑾 、葛健 豪等 的
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

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散点读书笔记传播学班201012071036 路璐一、作者介绍曹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出版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学术研究聚焦传播政治经济学,社会性别与媒介研究,书刊出版研究。
2000年获得“南京大学首届优秀博士后”;2002年7月学术论文《香格里拉:超越边界的想象》获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奖;(从这个论文题目来看,我个人觉得曹晋老师应该是一位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身的女性;而通过浅读这本书,也印证她“实证主义与理论架构”并行的研究风格。
)在上海高校教育领域和复旦大学教学领域都荣获过多个优秀荣誉。
2005年赴耶鲁大学访问研究, 2006年赴多伦多、魁北克、温哥华等城市完成加拿大国际出版研究项目。
2009年入选哈佛燕京项目, 并受邀在哈佛大学英文演讲。
已出版专著两部,译著三部,发表论文40余篇,另有多套为讲授课程主编的配套译丛。
二、内容摘要本论著的上篇着力勾勒西方女性主义批判传播研究的理论、主要议题与质化方法,揭示全球媒介组织与权力体制仰赖政治经济与意识形态的运作,构连创造剩余价值的受众商品与阶级、社会性别、种族、科技的构建关系异常隐蔽地操纵(hidden manipulate)着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
论著的下篇是作者就本土社会传播情境中存在的社会性别不平等的专题研究,反思本土女性主义话语中关于女同性恋议题的盲点;另类媒介建构的同性恋公共空间讨论;体育媒介话语生产的男性气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市场经济的正当性如何交织为东方中国一致的现代化表征;21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当下时段,在地域与城乡的区隔中所潜藏的阶级与社会性别问题;以及妇女类时尚杂志如何作用于都市女性生活方式。
(书中引述了了卡特.斯坦纳提出应该从文本、机构、受众三者之间相互勾连的关系或一种高度内在化的结构来理解媒介,我想,作者应该是受此启发,并受到政治经济学的学理影响,提出了)作者把传播现象与传播结构遮蔽的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放置于支配(dominance)与从属(subordination)的社会“结构”问题的分析之中,希望解构媒介再现与传播科技使用的“社会性别平等”的种种霸权结构与迷思假象。
社交媒体新闻中女性媒介形象的异化与重塑探究

2021年12月 December 2021社交媒体快速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接收新闻、了解时事的重要渠道。
社交媒体成为发布新闻的重要平台。
社交媒体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呈现,关系到社会和公众对女性群体的认知。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不仅来自传统专业媒体,还来自普通用户,社交媒体上的女性媒介形象被赋予了更加多元化的色彩。
然而,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女性群体始终处于一个被歧视、被误解的地位,其媒介形象产生了异化现象。
异化指的是事物发生了变异,否定了原本属性或者是成为了原本属性的对立面,与原来的意义和准则相违背。
当受众接触到的都是异化后的女性媒介形象时,他们对女性就会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这对女性群体产生了不利的社会影响。
文章结合女性主义与大众传播学理论,对社交媒体新闻中的女性媒介形象的异化与重塑进行深入的探究。
一、社交媒体新闻构建女性形象的异化现象(一)女性媒介形象的标签化标签化是根据某种特征将某人或某物归纳为某一类别,而并不当作独立个体看待。
标签化无法客观、全面地呈现被贴标签者,仅仅一个标签亦无法构建完整的媒介形象。
女性媒介形象的标签化只能让女性媒介形象走向异化。
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类似于“女司机”“女大学生”“女博士”等有关女性群体的词,在职业和身份前通常只强调性别为女性的群体。
犯了错误的女司机、受到伤害的女大学生、特立独行的女博士等,诸多类似的女性媒介形象频频出现在社交媒体上,以偏概全地让受众觉得女性群体就是这个样子的,导致女性群体被标签化,也让受众形成了刻板印象。
各大社交媒体平台都具有标签功能,运用标签,可以使作者发表的文章更容易被用户搜索到。
但在便于用户搜索相关信息的同时,标签也把他们桎梏在“信息茧房”中,“她”标签下的内容固化了用户对女性媒介形象的片面看法。
“女XX”之类的词出现频繁,而很少见“男XX”之类的词,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无论女性是什么身份、从事什么工作,人们始终聚焦在她们的性别上。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现状分析及其意义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现状分析及其意义摘要:本文是一篇对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存在状态的理解的论文。
在“性别差异”下的女性独有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的意识,形式以及媒介表现上的特点。
同时,结合中国女性艺术的现状来进一步阐述中国女性艺术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视角性别感性现状引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新生物。
它不仅与以往的中国女性艺术更具有鲜明的女性特征,且在“性别”这一人类最大,最根本的话题上做了更多的阐述。
虽然每个女性艺术家的风格各异,但都是从女性的角度来阐述世界。
显现出一种与男性艺术家完全不同的独特视角。
随着女性主义艺术渐渐的被国人熟悉并接受,女性在社会中的受重视程度也随之变化。
女性主义启发我们对于人类的责任和对自然界的责任的反思,它不仅能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也为我们理解性别歧视的原因提供媒介。
所以我们在关注女性主义艺术的同时,更应把握其特点,以建构的姿态来看待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
下面,通过对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特点的理解。
来进一步解决我在毕业创作中的选题问题。
一中国女性艺术的特点1 自身关注的视野。
现代女画家申玲说:“以平常心画周围的人和事,是我不变的主题。
”而蔡锦就其《美人蕉系列》作品的创作感悟中也说过,她选择此创作主题是因为需要将心中的事物通过绘画这一种方式表现出来。
因此可见,在女性问题研究越来越深入的今天,女性艺术家对自身关注和表达的欲望已经变得越来越强烈和深刻。
她们密切的注视着自身的变化和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并往往以这些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如宋红的作品几乎像一面镜子一样单纯而直观的直接反射出她内心的感受和即时的情绪。
如《音之花》,《生之恐惧》等都是她从怀孕到生育过程的不同感受的真实记录。
而陈羚羊的作品《十二月花》让我们透过传统样式的镜子,看到女性的流着经血的器官,而不是我们习惯看到以往作品中的美丽的女人的脸蛋或裸体。
论_非诚勿扰_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媒介批评_梁力中

XINWEN AIHAOZHE2012·10(上半月)传媒观察媒介与女性媒介、性别研究起源于西方国家,伴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而产生。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兴起,是从妇女运动发展到女性主义学科运动、到女性主义通俗文化研究,再到大众媒介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过程。
”[1]女权主义的简要回顾对女性主义(即女权主义)的研究,《社会学词典》的解释为:“既用来描述争取选举权的政治运动,也涉及妇女对同工同酬和社会权利的争取。
”[2]我国的篆书、隶书中,女字被描绘为一个卑躬屈膝的形象。
中国正式的妇女解放是从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完成的,从放开小脚到推广“男女平等”的思想,宪法中以国家的力量来保护妇女,有学者认为这是“妇女解放历史上的奇迹”[3]。
也有人认为,“妇女解放”变成了“男女都一样”地为国家做贡献,女性个性美则认为是腐朽落后的表现。
[4]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改革开放后,女性的形象呈现出多种样态,很多传媒人还在用以往的固化思维、男权主义思维来传播信息,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社会中对女性的不够了解、不够尊重的情况,复制“传统女性形象”、把女性当成是推销商品符号的手段:“……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为‘女人的圣经’,并且把她那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是被塑造的’放在了主页标题下的显著位置上。
但我们却看到她仍然在大谈香水、化妆品、服饰、减肥、宠物、购物、消费这些话题,也看到女人的身体成了推销商品的符号。
”[5]有学者对女性传统社会性别的强化、对女性外在价值的偏重以及对女性人格的贬低等三个误区进行深入剖析,将其根本成因归结为社会传统因素的潜在作用、现代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女性自身的消极因素三个方面。
[6]娱乐节目中缺乏积极的性别意识,比如黄菡说:“……所谓‘强档推出’的女性节目,大致内容是让几位经报名、挑选而入围的女性,在观众面前进行一些比赛,决出优胜者,并在比赛的过程中展示所谓‘百分百’的女性风采。
女性主义跨媒介叙事_小说与电影的叙述声音_凌逾

2015 年第 3 期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 3 , 2015
2015 年 6 月 Jun. 2015
女性主义跨媒介叙事: 小说与电影的叙述声音
①⑥ : 《西方叙事学: 经典与后经典 》 , 申丹、 王丽亚 第 161 — 167 , 249 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教 经 育 济 学 岭 政 人 / 南 术 治 文 心 管 学 观 论 视 理 术 察 丛 界 学 论 前 坛 沿
? ︽ 纪 跨 新 念 媒 青 黄 介 年 遵 写 ︾ 宪 作 创 去 与 刊 世 批 百 ? 评 年 周 纪 年 念 专 题
indirect discourse) , 人称和时态与间接引语一致, 但 : “范柳原真心喜 不带引导语、 转述语, 如 不带引号, 她一 欢她么? 那倒也不见得。 他对她说的那些话, 句也不 相 信。 她 看 得 出 他 是 对 女 人 说 惯 了 慌 的。 — —她是个六亲无靠的人。 她只有 她不能不当心— ” 这沉默者的自白声音打破以时为序结 她自己了。 过去、 现在、 未来时态交叉渗透; 人物和叙述者 构, ① 声音并置, 增加语意密度。 当流苏思考未来是否 : “她不是那种下 流 的 往姨太太路上走, 此时叙述 人, 她管得住她自己。 但是 …… 她管得住她自己不 ② 这种自由间接引语虽是第三人称, 但类 发疯吗? ” 于第一人称的独白声音, 代入人物心理, 直接表明 , “行为者的话语在表达过程中获得了最大的 心声 ③ 。流苏处处少有哀怨无助之气, 精确性” 而是很有 自主力量。自由间接引语功能强大: 兼具间接引语 与直接引语之长, 强化心理感受, 增强读者对人物 的同情感。传统小说多直接和间接引语, 现代和后 。《 倾城之 现代小说多自由直接和自由间接引语 恋》 可谓兼得传统和现代小说精髓。 另外, 其采取 异故事叙述, 但却常有内聚焦叙述, 借用“忖量着、 估计着、 她知道 ” 引用语, 进入人物内心。 因此, 张 “多重选择性全知视角 ” , 爱玲实际采取的是 比作者 型叙述更复杂, 在场人物与叙述者视角交织, 调动 、 , 人物的视觉 听觉等感官功能 来传达内在的心理 活动与情感趋向。 就电影改编而言, 直接引语好拍, 自由间接引 尤其是反映心理主体性的语句。 原著发 语不好拍, 《倾城之恋》 ( 1984 ) , 表 41 年后, 许鞍华改编拍摄 偶 尔以旁白方式, 流露流苏心声, 但更多是借他人的 。 对话或议论来再现 如原著叙述: 流苏自己忖量着, 原来范柳原是讲究精神 恋爱的。她倒也赞成, 因为精神恋爱的结果永 而肉体之爱往往就停顿在某一阶 远是结婚, 段, 很少结婚的希望, 精神恋爱只有一个毛病: 在恋爱过程中, 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的话。 然 而那倒也没有多大关系。 后来总还是结婚、 找 房子、 置家具、 雇佣人 ── 那些事上, 女人可比 ④ 男人在行得多。 个人自悟的精彩洞察, 电影将之改为别人在喧 嚣的舞厅中说出, 变成对流苏的嘲讽, 削弱了流苏 原本具有的自嘲自醒力量。 原著作者型叙述声音, 被电影 调 校 了 火 候, 转 移 了 力 道。 如 流 苏 爱 情 受 挫, 从香港逃回上海, 小说叙述白公馆耳报神们的 议论:
女性主义文学的定义

女性主义文学的定义
女性主义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字体裁,它显示着女性对对社会重要但不受到认可的无形贡献的认可,并强调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它指出女性被排除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平等状态之外,以及一般女性特有的兴趣、问题和观点。
女性主义文学的范畴非常大,它不仅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文本体裁,而且可以从不同的途径来理解,这些途径包括了叙述学、社会学、文化史和行为主义视角等。
有时,女性主义文学也被认为是一个批判性文学运动,其目的是通过在作品中反映出社会中女性的演变,并成为一种声音,把主流思维关于女性的期望和标准抛在脑后。
除此之外,女性主义文学的概念也通过对民间和口头文学的研究而得以进一步完善。
例如,民间传说中的女性神话主题被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女性的文学视角的表达,反映出女性的社会强烈的权利诉求。
另外,女性口头文学,包括传说、诗歌和其他民间形式,也被用作女性主义文学的媒介之一,表达出女性在社会中受到的壁垒与压迫。
在总之,女性主义文学是以反映女性在社会中的不公平待遇为重点的文学体裁,它的定义并不限定语言,可能是文学、戏剧、小说甚至诗歌等形式,通过这种形式传达出女性的抱负、声音及斗争精神。
它注重影响力,不考虑形式,增强女性在社会中的普通角色,促进女性主义理论的演进。
第十四章 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

第十四章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课时:1周,共2课时教学目的:理解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关系,解读当代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教学内容和过程:先了解什么是女性主义,再讨论女性主义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最后了解我国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第一节:女权运动与女性主义提问:男生对当代女性地位的理解?反过来,女性对自身地位的理解?女性主义历史女性主义(feminism)一般翻译为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
这也是女性主义的早期和后期的称谓。
18世纪和19世纪是女性运动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通常称为“女权运动”,早期女权运动的特点是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女性要求获得和男人相同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同工同酬”、“婚姻自由”,妇女谋求政治和经济解放的运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
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阶级、种族和性别问题受到关注,“女性主义”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不过,这一时期“女性主义”更侧重于社会和文化层面,而非仅仅是谋求政治权利,女性主义者认为不平等不仅是政治和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隐藏在文化中各种潜在的男权中心思想,使得女性处于不平等位置,“女性主义”的目的就是要挖掘隐藏在文化深处的性别歧视。
这一时期女性主义在理论上也取得了进展,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和存在主义等多种思想。
女性主义也形成了三个比较大的派别:自由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的女性主义。
自由女性主义思想主要是在美国,“自由女权主义理论认为理性精神的发展是人类最高的理想,国家应该采取行动确保所有人有平等机会追求这个目标及相关的东西。
”马克思女性主义把女性受压迫的原因归咎于父权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主张通过社会变革彻底改变女性地位(譬如在中国)。
激进女性主义把女性的悲剧命运归咎于男权制社会传统,主张只有完全摆脱男权制度的控制,女性才能获得完全独立。
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研究受到其他社会理论影响,摆脱了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出现了多元化趋向,譬如后殖民女性主义、后结构女性主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