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国家课程校本化重构

211美眉 2024.01下教研与美育观点交流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国家课程校本化重构赵翠玲(邹平市第二实验小学,山东 滨州 256200)摘 要:通过将项目式学习和国家课程校本化有机结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观能动性,为其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从项目式学习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概念出发,介绍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国家课程校本化重构的设计流程和实施流程的具体步骤,希望对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国家课程;校本化重构;新课标在新课标背景下,将项目式学习融于国家课程校本化重构是一种教学模式和理念的结合,能够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达到国家课程的目标和要求。
这种融合方式使得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增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竞争力,对新课标提出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一、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国家课程校本化重构的概念和特点(一)项目式学习的概念和特点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基于实际项目开展的学习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跨学科综合,将学习与实践结合,鼓励合作与交流,培养自主学习和产出导向,通过实际项目的参与,帮助学习者全面发展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方法角度而言,项目式学习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手段和途径,结合课程基本流程和步骤,达到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教学模式角度而言,项目式学习不仅包括教学形式,还包含教学方法、指导思想、行为方式、步骤程序等,具有更综合的理论性和包容性。
从教学策略角度而言,项目式学习能够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和优化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新的环节和步骤,以实现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
随着新课改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求融合其他学习,和其他课程进行沟通,表现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课程教学时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课程两部分,担负着推行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而项目式学习能够帮助教师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任务进行分解和重构,按照既定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
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242021年05期总第549期ENGLISH ON CAMPUS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SWOT 分析及策略研究文/刘晓云 梁 丽 杨 帅【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既在专业素质、师资队伍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具有优势,也在发展意识、知识结构、科研创新等方面存在不足;既迎来专业化发展受到广泛重视、视野不断拓展、信息化驱动等机遇,也面临发展理念滞后、人才需求多元、“去英语化”等带来的挑战。
本文着眼于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基于SWOT分析法研究提出推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SWOT;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作者简介】刘晓云,河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梁丽,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杨帅,河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基金项目】2015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研究”(编号:HB15JY061)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中国更加全方位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所加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外语特别是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可以为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保障。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SWOT 分析SWOT分析法是一种对组织机构所拥有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挑战)等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其中,S代表优势(Strengths),W代表劣势(Weaknesses),O代表机遇(Opportunities),T代表威胁(Threats)。
目前,SWOT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职业发展规划领域。
通过对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为研究和制订相应的发展策略提供决策参考。
教学成果的凝练与表达

2021.8很多教师在对教学成果的认识普遍存在较大的偏差,认为只要将论文、专著进行堆砌,形成规模效益,就是教学成果,其实这是将教学成果等同于教育科研成果。
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成果就是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公开课、教学过程的总结,因此罗列出一大堆教案、开课证书,其实这只是教学工作的总结。
所谓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的,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的,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
具体而言,将教育科研论文、专著转化为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经过较长时间教育教学的检验,对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产生显著成效的实践探索成果,才是教学成果,内容包括课程、教学、考试评价、资源建设等。
说得更加通俗一点,教学成果是教育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最大交集。
教学成果的培育,聚焦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不能将其窄化为撰写教育科研论文的过程;教学成果的培育,力求调动一线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将其窄化为少数专家的个人行为;教学成果的培育,致力于持续不断、异彩纷呈的实践探索,不能将其窄化为轰轰烈烈的几次教研活动。
基于此,笔者以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案例为例,阐述教学成果的凝练与表达方面的四项要求。
一、准确定位:成功源于定位精准巴菲特曾说过:“生活的关键在于给自己准确定位。
”与做教育科研不同,教学成果的培育是一个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成果的培育,不是对现实问题的旁观,而是对现实问题的主动干预和回应,有着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教学成果的培育,不可停留于纸上谈兵,而要将先进的理念、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行为,有着鲜明的实效性特征;教学成果的培育,不是简单的上传下达、工作布置,而要针对教育教学中的痛点问题做持续的、有步骤的研究,有着鲜明的务实性特征。
我们来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的教学成果“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团队成员迁移杜威与克伯屈的项目式学习,做了本土化实践和探索,围绕高中阶段科学和技术的核心概念及原理,基于真实问题构建项目,以双环互动项目教学模式和多样化评价引导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构建知识体系、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英语个人课题题目

初中英语个人课题题目篇一:初中各学科小课题题目初中各学科小课题题目1、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英语)2、初中英语学困生学习状况与对策的研究(英语)3、初中学生单词记忆方法的研究(英语)4、借助训练卡提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研究 (英语)5、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研究 (英语)6、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英语)7、初中英语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英语)8、英语学科学生厌学心理对策研究(英语)9、怎样解决新教材里生词较多、教学难度大的问题(英语)10、新教材缺乏趣味性,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英语)11、怎样解决学生对复习课不感兴趣的问题(英语)12、如何高质量的上好英语试卷讲评课(英语)13、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研究(语文)14、日记在写作中的应用研究(语文)15、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研究(语文)16、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研究(语文)17、如何发挥日记在写作课中的作用(语文)18、如何有效地布置语文作业的研究(语文)19、农村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数学)20、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数学)21、如何进行整式的运算的教学(数学)22、如何进行初中阶段图形变换的教学(数学)23、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物理)24、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教育(物理)25、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问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物理)26、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习惯(物理)27、怎样布置物理作业并进行作业评价(物理)28、农村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情景设计(物理)29、初中化学作业的批改(化学)30、如何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化学)31、总复习阶段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复习(化学)32、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化学)33、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地理)34、如何在地理课上提高对学生的情感关注(地理)35、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研究与实践(地理)36、初中地理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地理)37、地理教学应重视培养读图能力(地理)38、如何上好一堂地理课(地理)39、初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应用(地理)40、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途径的研究(地理)41、历史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42、如何确定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历史)43、如何发挥细节拓展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历史)(历史)44、如何把握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教学重点(历史)45、如何让谈话式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历史)46、初中历史快乐有效教学的研究(历史)47、初中思品课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研究(思品)48、思品学科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与研究(思品)49、引导学生思辨热点话题的实践与研究(思品)50、初中思品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制定与实施的研究(思品)51、初中思品课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实践研究(思品)52、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思品)53、美术作业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美术)54、初中美术课堂单人作业研究(美术)55、对初中学生美术作业评价方法的实践与研究(美术)56、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研究(美术)57、如何培养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美术)58、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力激发的研究(音乐)59、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音乐)60、初中体育课上快乐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体育)61、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女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体育)62、在中学体育中实施快乐体育的研究(体育)63、初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64、新课程体育教学的师生关系研究(体育)篇二:中学教师小课题研究参考题目中学小课题研究题目(仅作参考)“三环六步” 教学模式在不同年级和学科中实施的研究XX年级阅读课阅读形式研究;语文作业的有效性研究;课前五分钟演讲如何成为课外阅读的平台研究;如何提高阅读课效率的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的研究;让作文评语成为学生习作的催化剂的研究;学生喜欢文言文的研究;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研究;大面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研究;背诵文言文研究;如何提高学困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研究;作兴趣的研究。
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经历(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参与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研究项目,以下是我对这些经历的总结和反思。
二、参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项目1. 项目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我主要负责以下工作:(1)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分析教学案例,总结阅读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3)设计阅读教学活动,包括阅读策略指导、阅读任务设计、阅读评价等;(4)在班级教学中实践所设计的阅读教学活动,观察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情况。
通过这个项目,我深刻认识到阅读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尝试和改进。
我发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
2. 项目二: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研究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以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主要负责以下工作:(1)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探究式学习理论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2)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包括问题提出、小组合作、探究实践、展示交流等;(3)在班级教学中实践探究式学习活动,观察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情况。
通过这个项目,我认识到探究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将探究式学习融入数学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项目三:小学英语教学评价改革研究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以小学英语教学评价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我主要负责以下工作:(1)分析现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如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式单一等;(2)设计新的英语教学评价方案,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等;(3)在班级教学中实践新的英语教学评价方案,观察评价效果。
畜牧兽医专业公共英语课程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

之后由其他学生点评,教师则进行鼓励性评价。
在特定情境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真正实现寓教于情,寓教于景。
5.6自主检测,任务拓展学生通过应用程序测试,自主检验学习效果。
教师通过软件检测系统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此过程解决了传统教学无法保证每名学生都接受课堂检测的问题,能够有效检验自主学习及课堂教学效果。
作业则使课堂得以延伸,令学生共享交流作品。
6谈反思本设计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对接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贯彻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平台、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化信息传输、电子化学习工具、多元化评价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与世界接轨,是对微课教学法的一次尝试。
学生在互动中交流语言,在协作中增进团结,在体验中生成能力。
说课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及想法表达出来,无形中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2]。
但是,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总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教育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点燃求知者心中的那把火!参考文献:[1]孙玉凤,李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说课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9):47-48.[2]邓莉莹,雷芬芳,岳月娟.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社区护理说课设计[J].时代教育,2012(13):208,210.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蒉Vol.332015No.17教学探讨卫生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和结构性矛盾,是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传统学科性课程模式占主导地位[1,2]。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教学内容侧重句子、段落、文章,不重视听、说、读、写的实际运用,没有难易递进,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没有结合具体的岗位要求,与实际英语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相距甚远,没有课外实训项目(公共英语)[3]。
“产出导向法”国内外研究述评

“产出导向法”国内外研究述评摘要:“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大学外语教学理论,其研究团队在国内高校进行了大量教学实践,并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近年来颇受外语界学者关注,并在国外学界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研究综述从2008年到2018年,“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下文简称POA)理论体系大致经历了预热期-雏形期-形成期-修订期-再修订期五个发展阶段,在理论-实践-诠释多轮循环互动的基础上日臻完善。
1.国内研究述评经过十余载的努力,文秋芳教授主导的POA研究团队在国内高校进行了大量教学实践,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系列论文,也屡次在教学研讨会和研修班上推介,这一教学方法受到外语界专家和教师们的热切关注,一些教师尝试在课堂上使用。
根据POA理念编写的《新一代大学英语》已在全国多所高校应用,取得初步成效。
但整体而言,学术界对其研究尚未大规模展开,也尚未在教学实践中大规模应用。
在中国知网,以“篇名”、“产出导向法”、“POA”、“英语”、“模糊匹配”为条件,截止目前,共检索出文献158条,其中11条为硕博论文,其余为期刊论文,且时间集中在近四年。
1.1 POA理论创建团队的研究概述POA理论创建团队(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成员研究成果丰硕,是POA国内研究的风向标。
主创建人文秋芳教授从2008年到2018年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共发表9篇论文,代表POA理论发展的五个阶段:预热期,雏形期,形成期,修订期,再修订期。
团队其他成员在国内多所大学进行了多轮教学实践,并在权威期刊发表数篇相关论文,从不同视角研究POA理论及其实践应用问题,如常晓玲(2017)基于POA及《新一代大学英语》的编写过程,提出“教学理论-行动研究双轮驱动”的教材编写模式;邱琳(2017)着眼于POA的实践难点——语言促成,展示了语言促成环节“过程化”设计的基本思路及教学效果;孙曙光(2017)着眼于POA的新评价形式——师生合作评价,基于多轮反思性教学实践,确定评价焦点的原则和以评促学的具体做法;张伶俐(2017)通过一学期教学实验,检验POA的教学有效性,并指出实施POA需注意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项目学习法”与电子商务网络技术课程改革

“项目学习法”与电子商务网络技术课程改革摘要:文章阐述了项目学习模式的研究本质及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在我校电子商务网络技术课程实施项目学习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详细论述了课程设计的内容,即依据局域网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知识,将课程内容分为八个项目,并在学期结束安排实训,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
关键词:项目学习法高职电子商务网络技术课程改革1.引言项目学习,由美国教育家克伯屈于1918年首次提出。
项目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一种课程理念,它融合了许多教育理论,除了多元智力理论外,还包括“从做中学”理论及思维五步法、设计教学法、建构主义等。
这是一种通过项目组织学习的教学模式,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在这个领域进行了探索。
在国外,琳达·坎贝尔和布鲁斯·坎贝尔的学习中心、托马斯·阿姆斯特朗的活动中心、戴维·拉泽尔的全年课程计划、萨莉·伯曼和卡茨等人所设计的项目学习、加拿大西尔维亚·查德与美国利莲·卡茨设计的项目和西尔佛的主题教学等案例,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对项目学习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欧林工学院提出了“欧林三角”这一独特的课程理念,并将跨学科教学设计和“基于项目”的教学贯通全学程,尤为关注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团队能力的培养,使得欧林试验在美国工程教育界独树一帜。
在国内,应用于教学改革的项目学习已有所尝试。
王勃然通过一项基于东北大学2008级非英语专业部分学生大学英语项目学习的行动研究,剖析了项目学习与传统学习模式的差别,该研究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个人总结等形式,试图多角度、全方位地解析网络环境下项目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联创团队学习模式同时具备自主开展学习和实践,项目参与、项目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等两大特点。
文献[1]将“项目学习法”应用于计算机实践教学,在学生计算机综合运用技能、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应用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项目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1. 引言2. 理论背景2.1 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的内涵及起源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模式,简称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来源于美国教育学之父约翰.杜威的“做中学”(1938,1997)的理念。
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查德共同提出了项目教学法,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学法。
它反对课堂中教师的单方面讲授,而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围绕一个开放性的项目、主题,通过由主题分解而来的独立而真实的任务来组织教学。
所谓项目教学,即“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
教师基于项目平台设计教学情境,由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信息收集”和“方案设计与实施”,而教师主要充当“咨询”、“指导”和“解答疑难”的角色(邢伟 2010)。
PBL模式中,“教师不是灌输知识或塑造学生的学习习惯,而是作为学习团队的一员有选择性地对学生施与影响并做出回应”。
由此也衍生出基于问题 (Problem-based)或基于任务的学习(Task-based Learning)等类似模型。
作为PBL理论基础之一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衍生于认知学习理论,是瑞士知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 世纪60 年代提出的。
他最早将这一理论用于阐述儿童的认知发展,认为儿童是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建构主义学者Wilson认为,环境是“学习者协同工作和相互支持的场所,他们运用一系列不同的工具和信息资源,以开展问题求解活动或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Jonassen, Peck & Wilson 1999)。
Wilson 的这一观点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下学习环境的四大基本属性,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何克抗 1997),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主体,而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解惑者”,不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戴炜栋、刘春燕 200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于项目的教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PBL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发现和对客观世界的主题式探寻,与西方的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一脉相承,因而在美国及西欧的各级院校中得到广泛实践和评估,并逐渐成为国际认可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在美国的中小学中,PBL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的教学,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发现新知。
而在美国的大学中,主要采用以教授大班讲授,同时教授或助教(tutor)组织小组研讨的形式。
PBL一般用于助教组织的小组研讨。
随着近年美国各大院校中国留学生数量的增多,许多中国学生可以适应教授的大班授课形式,但对PBL形式的小组研讨不能适应,因而也有学者就如何调动中国留学生的参与项目讨论及公开发言的积极性而展开相关研究()。
在国内,此类教学法的应用主要在医学教学领域,通过案例为项目来进行医学生的实践教学。
2.2.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PBL)的特色PBL以真实性的项目任务为主要特色,广泛应用于跨学科及各个教学领域。
Markham (2011)等对此模式做出评估表明“PBL模式下的学生比传统教授中的学生会获得更高的学业成绩”。
对香港大学66名本科一年级学生的实验研究表明,PBL 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以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能为元认知(学习策略等)的应用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环境,从而使其得到刺激和提高(Downing et al, 2009)。
可是对此模式持批评态度的学者们认为:此模式不适用于初级数学等以技能训练为基础的课程,同时评估时主要对项目成果的主观评价为主,从而不能用常规的标准考试工具来客观评价学生成绩。
还有对项目结果的关注也会使教师忽视学习小组里成员的动态发展。
然而,这些问题在教师的实践和行动研究中可以逐渐得到修正。
PBL区别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的特点:学生小组研讨——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真实性任务——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景中,不仅适用于跨学科的学习,在多语境多学科的英语教学中,既可以营造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又可实现不同学习风格的融合和充分表达,从而帮助学习者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PBL的关键点在于———学生的自主、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这在整个项目的完成至关重要,同时也能促成学生的自主性、责任感和团队意识的提高。
美国学者通过问卷试图调查研究生的生存技能和PBL模式的关系,把未经PBL模式学习的学生和经过PBL模式学习的学生进行配对T检验时发现:在责任感、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导引、沟通和创造力方面,两者有显著差异,经过PBL模式学习的学生这些能力更强,同时经过PBL模式学习的学生的整体生存技能也有提高(Wurdinger & Qureshi,2014)。
教师的角色转型也是PBL模式的另一大特色。
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大班授课的讲师(lecturer),而是小班研讨课的导师(tutor)。
对导师在PBL学习模式中的作用,国外学者也进行了实践和探讨(Barrows 1988;Dolmans et al.2002; Dolmans and Wolfhagen 2005;Schmidt and Moust 1995)。
其研究结果可以总结为:1)只有当导师和学生的互动充分;导师必须有充足的知识,既可以和学生一起实现知识共建,也能带给学生更深入理解的时候,导师的作用是有效的;2)当学生被充分调动,主动追寻问题答案以促进理解的时候,导师的作用是有效的;3)当学生的自主学习被激发,自主学习会带来更高的学业成就时,导师的作用是有效的。
同时有针对性指导的导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有显著影响。
即,教师在PBL中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显得更重要,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
教师必须从权威者的地位上退下,可是在知识储备上依然要具有绝对优势,能够以合适的问题、项目,适时地规划课程并导引学生,同时还要兼具认知学和教育学的素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2.3 PBL 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英语不仅是一门外语,更是一种得到广泛流通的国际通用语,这一情况目前及短时间内还无法改变,因此大学外语教育仍然主要指大学英语教育,英语教育对大学生基础阶段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的作用依然非常重要。
而由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各异和文化差异,英美国家和汉语在语言使用和词语构造上的差异尤为突出,再加上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因素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我国虽重视普及英语教育,但取得效果有限,英语学习者的实际应用能力都还较欠缺,大学英语教育一直处于付出巨大但成效甚微的状态。
笔者从事教学工作十余年,在以往教学中,基本采用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即对课文结构、词汇、语言点以及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对课堂互动关注较少,课后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有限,只关注“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长期千篇一律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笔者一度进入教学焦灼期,找不到出路,非常苦恼。
而同时,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提升英语跨文化交流能力,真正实现中西文化知识的贯通,进一步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力,又成为当下大学英语新的挑战和主题。
非英语专业学生本身专业课程教育更应进一步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大学教育要面向世界、建立民族和谐的长远战略性理念,大学英语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实践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规划。
本课题即是以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来发展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以具有真实意义的项目或问题为主题,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指导,小组研讨项目为组织形式,以课堂实践和反思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行动者,探索者;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权威,而是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并监督教学目标的达成的总监,教学内容不再是空洞的文本,而是真实可行的项目和问题。
这不仅符合语言习得的一般规律,更能高效提升本科生语言交流能力,实现最近发展区理念下的语言能力发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增强学习动机,促进提升学生的自主性、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3. 项目学习的准备阶段4. 项目学习的第一轮参考文献Barrows, H. S. 1988. The Tutorial Process[M]. Springfield: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M]. Boston: Heath and Company.Downing, K., Kwong, T.,Chan,S.,Lam,T. & Downing, W.(2009).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tacognition[J]. Higher Education, 57(5), 609-621. Dolmans, D. H. J. M., & Wolfhagen, I. H. A. P. 2005.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tutor performance,tutorial group productivit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PBL Units as perceived by students[J].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10, 253–261. Jonassen, D., K. Peck & B. Wilson. 1999.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A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M].Indiana: Prentice Hall.Markham, T. 2011. Project Based Learning [J]. Teacher Librarian, 39(2), 38-42. Schmidt, H. G., & Moust, J. H. C. (1995). What makes a tutor effective? A structural-equations modeling approach to learning in problem-based curricula[J]. Academic Medicine, 70, 708–714.Wurdinger, S.& Qureshi, M. 2014.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Life Skills through Project Based Learning [J].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40(3), 279-286.戴炜栋、刘春燕,2004,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