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91300)

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电子技术应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组长单位: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修订日期:2012年4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知识构建的针对性,坚持以系统测试维护、电子产品生产制造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积极推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坚持贯彻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本行业及相关企业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突出电子技术的应用,建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构建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教学体系。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收初中毕业生或相当于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学制三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面向电子技术应用领域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电子信息产品和设备的整机装配、调试、维修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四、就业岗位群

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本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1.能胜任电子行业电子产品的生产、检验、安装、调试、维护及基层生产、技术管理岗位的工作。

2.能胜任电子应用系统工程的辅助设计和监理。

3.能从事电子产品的营销和技术服务等工作。

4.能胜任电子产品的维修工、电子设备装接工、无线电设备调试工、检验员等工作。

五、人才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

1)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专业基础知识。

3)掌握电子测量基本知识。

4)掌握电机及电气控制基本知识。

5)掌握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6)掌握电子技术、Protel与线路板设计的基本知识。

7)掌握工业企业生产加工、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

8)掌握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础知识。

9)掌握一门外语基础知识。

10)了解专业发展动向及规程规范的基础知识。

2.能力结构

职业能力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掌握与职业岗位(群)有关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

3)具有所在职业或岗位相关领域内的流动能力。

4)评价吸收国内外新技术的能力。

专业能力一般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1)具有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的能力。

2)具备从事电气测量及电子测量仪表和自动检测仪器的选型配套、安装调试、使用维护的初步技能。

3)具有从事计算机辅助绘图及测试、调试的能力。具有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在本专业的一般应用能力。

4)具有从事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6)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

7)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一般的审美能力。

3.素质结构

1)基本素质

(1)政治素质: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

(2)道德素质: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有较强的法制观念,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克己奉公。

(3)文化素质: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

(4)身心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社会公德、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吃苦耐劳、连续作战的精神;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国防军事知识。

2)职业素质

(1)责任意识:有高度的责任感;有严谨、认真、细致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

(2)协作精神: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具有协调工作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创新能力:锐意改革、大胆创新。

(4)职业道德:遵守行业规程,保守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

4.职业资格证书

本专业人才培养采用双证(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

根据择业需要和个人兴趣,在完成相关理论课程学习和相应实践训练后,学生可参加如下工种的技能鉴定:家用电子产品中级维修工、无线电调试中级工、维修电工中级工、电子产品营销师、电子中级绘

图员(protel)等证书。

还可获得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普通话证书等

5.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从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与组织状况,具备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社会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劳动素质和身心素质。

六、课程设置及教学进度建议

七、实践教学建议

八、编写说明

1.各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此方案制定三年制教学实施计划,课程开设顺序与课时安排可视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2.各学校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根据办学思想、专业方向和岗位需求自主选择其它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