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中的历史修订稿

歌曲中的历史修订稿
歌曲中的历史修订稿

歌曲中的历史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歌曲中的历史

江油市太白中学于水生

1.某地方电台播放了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红卫兵,红卫兵,革命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路线斗争锻炼的心更红……”歌曲播放后开始播报新闻。下列内容最有可能被播报的是()

A.全面展开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B.大岗村水稻亩产超15万斤

C.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刘某某D.“求同存异”得到国际认可

【答案】 C

【解析】“红卫兵”出现于文革时期,A项“全面展开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发生在1959年,B项“亩产超15万斤”出现于1958年的大跃进中,D项“求同存异”出现于1955年万隆会议上,C项“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出现于文革以后,故答案为C。

2.流行歌曲能反映一个时代发展的主题。“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这是某一时期非常流行的歌曲。这首歌曲最可能流行于哪一时期

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过渡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C

3.图2是一首着名歌曲作品的手迹,该歌曲广泛流行于中国近代某一时期,表达了中国军民团结一致、英勇抗战的心声。该歌曲最有可能创作于

图2

世纪40年代

世纪初

世纪30年代

世纪50年代

【答案】C

4.“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歌曲诞生的背景是

①二战后东西两大阵营对峙②朝鲜半岛处于分裂之中③美国纠集“联合国军”侵朝④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A.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歌曲反映的史实是

A东北地区军民的抗战 B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

C敌后战场的军民抗战 D正面战场的全面抗战

【答案】C

6.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嗨来梅翠花,嗨呀海棠花,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

A.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B.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C.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D.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答案】C

7.歌曲《雅拉玛》中唱道:“西班牙有个山谷叫雅拉玛/人们都在怀念着它/多少个同志倒在山下/雅拉玛开遍了鲜花/国际纵队留在雅拉玛/保卫自由的西班牙/他们宣誓要死守山旁/打败法西斯狗豺狼”。上述歌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19世纪30年代B.20世纪3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20世纪40年代

【答案】B

8.“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这是1999年中国流行的一首歌曲,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香港回归祖国

C.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不断加强 D.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D

9.20世纪30代的中国流行的一首歌曲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该歌曲中提到的“悲惨的时候”应指()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华北事变

D.七七事变

【答案】A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东北松花江上,选项中的四次日本侵华事变,只有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东北。

10.“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这是歌曲《青花瓷》里的歌词。请问歌曲里面唱颂的物品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B

【解析】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

11.“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这是国民革命时期广为传唱的歌曲,下列与歌曲中反映的革命目标最接近的是

A.同盟会誓词中的革命目标 B.中共一大提出的纲领

C.中共二大提出的最低纲领 D.中共七大提出的任务

12.“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时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例的一段词,歌词中体现“家国一体”的观念来源于

A.宗法制

B.君主专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

【答案】A

13.法国国歌《马赛曲》创作于1792年4月,下列关于她的几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她诞生在法国大革命君主立宪派当政时期

B.她是一首音调高昂、气势豪迈的革命歌曲

C.在她的鼓舞下,法国人民打败了第一次反法同盟

D.她体现了法国人民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答案】C

14.歌曲《春天的故事》曾经响彻华夏大地。“春天的故事”喻指

A.改革开放 B.科教兴国 C.“文革”结束 D.包产到户

【答案】A

15.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展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其中以下歌曲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七律·长征》②《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③《西江月·井冈山》④《到敌人后方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答案】C

16.为庆祝改革开放30年,中央电视台专题制作了《歌声飘过30年》,其中有着名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该歌曲的出现是缘于

A、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

B、城市国有企业的改革

C、农业合作社的完成

D、人民公社的建立

【答案】A

17.“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创作于1943年的《解放区的天》伴随着全国解放而广为传唱。下列关于这首歌曲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鼓舞了边区人民,迎来了百团大战的胜利

②它反映了边区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对胜利的期盼

③它创作时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

④它创作当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A.①②B.①④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

18.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中国大学生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应该是()A.“红卫兵,红卫兵,革命的烈火燃在胸,阶级斗争风浪考验了我”

B.“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

C.“挥动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答案】B

19.“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要英勇冲锋,歼灭敌寇;要大声呐喊,唤起人民。发挥革命的优良传统,创造现代的革命新军,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巩固团结坚决的斗争!”这首歌曲应该是()

A.《国民革命军军歌》 B.《八路军军歌》

C.《新四军军歌》 D.《义勇军进行曲》

【答案】C

20.央视3套热播的《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系列演唱会》,下列歌曲不可能入选其中的是

A.《在希望的田野上》

B.《春天的故事》

C.《走进新时代》

D.《我是公社小社员》

【答案】D

【解析】由“公社”,可以明白是改革开放以前的歌曲,而《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系列演唱会》,显然指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歌曲。

21.1936年底,西安城里到处可以听到歌曲《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这首歌表达了当时人们

A.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愤慨B.要求推翻国民政府统治的愿望C.反对内战收复失地的愿望D.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呼声【答案】C

22.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的领袖人物分别是()

A .毛泽东、江泽民、胡锦涛

B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C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

D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可得正确答案是D。

23.歌曲中吟唱出时代的心声,歌词中跳动着历史的脉搏。“好逸恶老挥霍百姓的财富,你做坏事推算来日有多长,……路易,听听上天为你留什么。”这首巴黎街头小调应当创作于()

A.法国大革命前夕 B.“一战”爆发前夕

C.拿破仑帝国时期 D.“二战”临近结束

【答案】A

24.“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倾述了人民被迫流浪的苦难,激发了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此歌曲出自

A.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25.“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答案】B

26.这是一首流行于美国的歌曲:“我希望站在满是棉花的土地上/古老的时光难以忘怀/看吧看吧尽情地看吧/迪克西的土地是我出生的地方……。”南方种植园主挑起的一场战争曾使这块土地硝烟弥漫,与这场战争相关的战役是

A.葛底斯堡战役

B.瓦尔密战役

C.色当战役

D.纳西比战役

【答案】A

27.“决战鲁西南,直插鄂豫皖,突破合围圈,逐鹿我中原。狭路相逢勇者胜,刘邓大军威名传!”(《千里跃进大别山》)歌曲歌颂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长征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D

【解析】注意有效信息:中原,刘邓大军。可知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一事,它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28.流行歌曲《两只老虎》的旋律起源于17世纪的法国,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有名的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

阀……”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这两段歌词改编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A.北伐战争、土地革命B.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C.北伐战争、抗日战争D.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答案】A

29.红歌是革命历程的真实写照。下列歌曲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是

A.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B.雪山啊闪银光,雅鲁藏布江翻波浪,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C.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

D.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罗咳,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反围剿那个斗志旺……

【答案】A

30.在世界近代史中,大国或强国对别国主权的干涉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发展。下面是1792年法国马赛义勇军开始传唱的歌曲《马赛曲》的图片,《马赛曲》后来被定为法国的国歌。这首歌曲在当年的作用是( )

A.宣传《人权宣言》,欢迎立宪派

B.鼓舞法国人民,反击外来干涉

C.鼓吹恐怖统治,支持雅各宾派

D.支持拿破仑,反击反法联盟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为1792年,此时的法国正面着临普奥干涉的威胁。

31.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中国大地上广泛流行的一首歌曲。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统一战线发挥着重要的领导作用,具体体现在()

①以国民党员的身份发动工农运动②陈独秀与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

③掀起五卅运动,推动反帝斗争的高涨④参与领导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

【解析】陈独秀与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是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是为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做辩护,它麻痹了革命群众助长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气焰,故排除含②的选项。

32.歌曲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心声。“我们唱着《东方红》,中国人民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根据这首歌,回答下列问题:

(1)毛泽东思想在近代史上主要探索什么问题探索得出了什么结果其依据是什么

(2)为了使中国人民富起来,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在农村和城市进行了哪些卓有成效的探索

(3)你是怎样认识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答案】

(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得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等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解析】本题考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解题关键在于理顺这三大理论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分析的时候要结合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歌曲中的历史

历史活动课教案 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 活动设想: 1、此活动是历史教研组“我身边的历史”系列活动的延伸之一,也是历史与音 乐学科整合的一次尝试。 2、充分挖掘并利用历史课程资源,以活动课的方式了解歌曲中的历史,以此纪 念并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3、通过绿色课堂的延伸,培植并渗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不同时期的历史歌曲,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历史知识与 音乐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整合知识、技能的能力及历史想像和表达能力。 2、通过视听、演唱不同历史时期的歌曲,使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不同时期的社 会变迁、革命斗争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在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去体验真、善、美,在同学们心中产生昨天与今天沟通的共鸣,陶冶情操,形成为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弘扬民族精神。 活动内容与步骤: (入场音乐背景:《我们走在大路上》,曲目循环播放) 1、导入: 活动课开始前调查:在座的学生老师,平时喜欢听歌或喜欢唱歌的请举手。师:我们今天活动课的主题是《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根据你已有的音乐和历史知识,你认为歌曲与历史有什么关系吗? 生:交流 师:历史谱写了歌曲,歌曲中凝聚着历史。下面,让我们伴着歌声走进历史,在一幕幕雄浑壮观的历史画卷中感受历史。 生:首先学唱国民革命时期的一首歌曲。按《两只老虎》调学唱《国民革命歌》,字幕:《国民革命歌》(学生电子琴伴奏)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 命,齐奋斗,齐奋斗。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 功,齐欢唱,齐欢唱。 师:《两只老虎》实际上是一首欧洲儿歌,法国(雅克兄弟)、英国(约翰兄弟)等国叫的名称不同。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经过重新填词后,《国民革命歌》诞生了,北伐战士就是高唱这首歌走上战场的。(北伐的对象:吴佩浮、孙传芳、张作霖) 2、师:下面所唱的歌曲是我们所熟悉的,听完后回答:歌曲名叫什么?从歌词 中可看出是哪一时期的作品?

中国音乐的发展史

中国音乐的发展史 远古时期 中华民族音乐的启蒙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新石器时代的骨哨省余市河姆渡出土,长6~10厘米(图片/艺术数据网) 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容,诸如“敬天常”、“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相联系。例如黄帝氏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这首歌的歌词仅只“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候人”二字有实意。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 夏、商时期 夏商两代是奴隶制社会时期。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他们为奴隶主所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

放纵自身的享受。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它们大多为三枚一组。各类打击乐器的出现体现了乐器史上打击乐器发展在前的特点。始于公元前五千余年的体鸣乐器埙从当时的单音孔、二音孔发展到五音孔,它已可以发出十二个半音的音列。根据埙发音推断,我国民族音乐思维的基础五声音阶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而七声至少在商、殷时已经出现。 鼍鼓 1980年出土于地区襄汾县寺(图片/钟鼓楼网) 西周、东周时期 西周和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看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 《诗经》中最优秀的部分是“风”。它们是流传于以省为中心,包括附近数省的十五国民歌。此外还有文人创作的“大雅”、“小雅”,以及史诗性的祭祀歌曲“颂”这几种体裁。就其流传下来的的文字分析,《诗经》中的歌曲可概括为十种曲式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称“乱”。在《诗经》成书前后,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九歌》,具有浓重的楚文化特征。至此,两种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南北交相辉映成趣。

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历史悠久,地广人多,长期的创作与积淀,使中国民间文学成为一个令世界钦羡的巨大宝库。中国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周代的民歌民谣开始,各民族历代都有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产生、流传。中国的民间文学是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学,它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本文主要从民间文学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当代,对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作简要梳理。 关键词: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一.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与起源——原始社会 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文化还是混沌一团的统一体,所以民间文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阶级斗争和人际交往等紧密连成一体。 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二是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三是休闲时借以消遣的传说与故事。原始的口头文学当然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留到今天,我们现在只能根据考古文物、古籍上的零星记载和当代原始民族的口头文学来推测它们的形态。 关于原始歌谣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曾经有过无数的歌谣创作,可惜他们那原始的歌声,与他们那粗犷彪悍的舞姿一起早已随着时间飘逝了。而神话的起源,既与先民们为争取生存而与大自然的斗争有关,也与人类心理的特定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对民间传说和故事的起源,原始人关于神的故事即神

话,其讲述多与特定的宗教活动有关。因为对神的虔诚,使他们在讲述这类神圣故事时存在着许多禁忌,这一点已为大量的田野调查所证实。因此,他们在平时的闲暇中,很可能会讲一些较为轻松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说与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的神话逐渐衰亡,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逐渐成为民间文学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叙事作品。 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发轫于原始时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直系先祖们的创造。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出土的古人类文化遗迹,从腊玛古猿到北京猿人,从旧石器文化到青铜时代,从无文字社会到狭义的历史时代,有一条较明晰的文化进化链,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一个文化传统。 二.先秦古籍对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 先秦时期,古籍杂陈,很多民间文学资料从这时起就有了零散的记载。先秦古籍里,记载神话资料最为丰富的,当首推《山海经》。很多重要的神话都赖此书得以存其大概,这些神话,脉络清晰,情节生动,不仅富于想象,而且包含有部族观念、图腾信仰,展现出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和不同时期的神话形态。但这些先秦古籍并不是专门的神话书籍。 与神话相比,先秦古籍中所保存的歌谣更为丰富。除后人记录的生动概括了古人狩猎活动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以及《孟子》引《尚书·汤誓》所载相传为反对夏桀虐政的歌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等外,《周易》里还保存了不少周以前的民间歌谣。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被认为是我国采风之始。《诗经·国风》号称十五国风,有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曹、桧、豳等地民歌一百五十多首,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湖北等地区,是中国古代民歌的总汇。《国风》绝大部分内容都来自各地的民间创作,内容相当广泛,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愿望。《诗经》可以说是先秦时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民歌,与之相隔大约四百年左右的《楚辞》,则可以看做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民歌的代表。《楚辞》在我国歌谣学方面的一大贡献是保存了楚歌,即楚地民歌。 除古代神话、民歌外,先秦古籍中还记载有大量的寓言。战国时代是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

毕明辉20世纪西方音乐章节答案参考

智慧树毕明辉20世纪西方音乐 章节答案参考 (本人经过初步整理材料筛选的,未经过精加工。不能作为标准答案,仅供参考。若材料整理有误,谅解,谢谢合作) 第一讲:音乐的史纲 1、《塞吉洛斯的墓志铭》的音乐形态是单声歌曲 2、“散而有序”中的“散”指的是区域的变化 3、西方音乐历史,目前全球公认的段分为七个阶段 4、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方音乐历史阶段是中世纪时期 5、一部出现在 1607 年名为《奥菲欧》的歌剧,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 6、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音乐的核心活动地区为意大利 7、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重要音乐家,他一生没有离开过德国 8、古典主义时期的西方音乐活动中心在维也纳 9、泛欧洲的艺术浪潮在 19 世纪被称为浪漫主义 10、本集课程视频的 4 分 35 秒处,出现了一段芭蕾舞。聆听并观赏,你认为音乐的风格属于 20 世纪 11、本集课程视频的 4 分 41 秒处,音乐的情绪发生了变化,你认为此时的舞蹈者在表现紧张 12、反复聆听《塞吉洛斯的墓志铭》,旋律与里拉琴伴奏的旋律是相同的 13、中世纪时期,西方教会音乐以人声曲形式为主

14、奥尔加农是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 15、圣咏是单声音乐形态 16、中世纪圣咏采用的语言是拉丁文 17、巴洛克音乐晚期三杰: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 18、《尤丽迪茜》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开端标识作品 19、古典主义音乐三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20、世纪西方音乐的第一时间界标是 1945 年 21、本集课程视频的 4 分 35 秒处,出现了一段芭蕾舞。聆听并观赏,你认为音乐的风格属 20 世纪 第二讲:音乐的风格 1、西方音乐历史段分的客观依据是风格特征 2、音乐的不同种类为称为乐种,区分不同乐种的客观依据是风格构成 3、风格一词的西文原义是一种带尖的工具 4、风格一词的中文语源要追溯到中国秦朝(公元前 221 年至前207 年)建立的乐府文化运动 5、风格一词中的“风”,在中国音乐里的解释是:民歌 6、风格体的构成包括几个部分:6 个 7、音乐风格体的空间构成包括几个部分:5 个 8、与音乐风格体空间构成相对应的是:时间构成 9、旋律的希腊语原义是:歌曲

音乐:汉族民歌分类

音乐:汉族民歌分类 中学阶段应该注重对孩子们的乐理知识教学,本文根据福建教师招考中考试大纲对小学音乐的要求,梳理了汉族民歌分类,方便大家更加顺利地开展学习。 一、中国民歌的分类 民歌的分类一直是民歌研究工作中的重点课题,不同的分类方法表明了不同的研究角度。除了音乐学外,文学、历史、民俗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也要对民歌进行分类研究。由于目的和方法不同,以及研究阶段的不同,民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有: 1.按体裁形式分类 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在有些学者的论著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 2.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

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划分为若干色彩区。如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8个色彩区,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4至第6属南方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也有将南方片及过渡区分为云桂黔、川湘鄂、江浙、闽粤台等4个地区。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据。 3.风格色彩分类法 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的风格色彩、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等问题。按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认识、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此外,还有根据历史发展时期分类,或出于某一专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二、常见题材类型 汉族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1.劳动号子又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船渔号子。 2.山歌分为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信天游、花儿、山曲、爬山调、神歌。

《'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

本题库由微信公众号 书呆子校园 提供 ,更多题库 请加微信号:nerders 在线查看。
? 《'20 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期末考试
姓名:孙飞 班级:默认班级 成绩: 98 分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 分)
1
乡村音乐产生于哪里?
1.0 分
? A、
英国
? B、
美国
? C、
法国
? D、
德国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 :B

本题库由微信公众号 书呆子校园 提供 ,更多题库 请加微信号:nerders 在线查看。
2
《只爱陌生人》是由()演唱的。
1.0 分
? A、
梁静茹
? B、
叶倩莲
? C、
邓丽君
? D、
王菲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 :D
3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是下列()歌曲的开头。
1.0 分
? A、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本题库由微信公众号 书呆子校园 提供 ,更多题库 请加微信号:nerders 在线查看。
? B、
《我爱你,中国》
? C、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 D、
《不忘阶级苦》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 :B
4
“人生几何能够得到知己,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出自歌曲()。
1.0 分
? A、
《月亮代表我的心》
? B、
《何日君再来》
? C、

流行歌曲中的历史常识(九) 2

流行歌曲中的历史常识(九) 最近,电视剧《兰陵王》正在热播,片头曲《入阵曲》也随之风靡一时。兰陵王真名为高长恭(约541年—573年),是北齐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子,他的祖父高欢是北朝东魏的权臣、名相。 高长恭深具将才,屡立战功。但人们对他的第一印象却是美男子,“中国历史十大美男子”中,高长恭排第三位,前两位是潘安、卫玠。据历史传说高长恭“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甚至形容他“白美类妇人”,为了震慑敌人,他只能戴上铁制的面具来掩饰自己的容貌。当然,这样的传说已经无从考证,而《北齐书》中记载的“长恭免胄示之面”,证明他佩戴的是和头盔一体的护面,而不是面具。 兰陵王高长恭最为著名的一次战役就是历史上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齐洛阳被北周围困,高长恭受命为中军将前去解围。他率领五百精锐骑兵,杀到洛阳城下时,守城的北齐军队因被困时间较长,不敢轻易开门,兰陵王摘下面胄(即《北齐书》中记载的“免胄”),城上的北齐军队才打开城门,与兰陵王的军队内外夹攻,大败周军。为了歌颂兰陵王、庆祝胜利,将士们集体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后来唐朝时这一歌舞戏传入日本。《入阵曲》的灵感即来自于此。 《入阵曲》歌词暗示了兰陵王的命运:“当一份真相,只手能隐藏,直到人们遗忘;写一页莽撞,我们的篇章,曾经如此辉煌。丹青千秋酿,一醉解愁肠;无悔少年枉,只愿壮志狂。夜未央,天未亮,我在幸存的沙场;只盼望,此生再,奔向思念的脸庞。泪未干,心未凉,是什么依然在滚烫,入阵曲,伴我无悔的狂妄!”因功高震主,兰陵王被心胸狭隘的北齐后主高纬赐予鸩酒而亡。 【例题】兰陵王高长恭是()的名将。 A.北周 B.北魏 C.北齐 D.南齐

论东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论东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摘要]东方文学又称“亚非文学”,就亚非文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分别就古代亚非文学,中古亚非文学和近现代亚非文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古代亚非文学中古亚非文学近现代亚非文学 [正文]伴随着16,17世纪欧洲人发现东西洋航路,并适应其向东进行经济扩张的需要,一些西方学者在考古发掘的科学实证中,开始系统地对亚洲和北非洲一些文明古国的语言,文字,历史,宗教,艺术,风俗及其它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东方学”。我国习惯上将世界分为欧美和亚非拉两大阵营,与此相应,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长期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将东方文学称为“亚非文学”。而亚非文学的发展历程又分为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古代亚非文学,中古亚非文学和近现代亚非文学。 一,古代亚非文学的内容及特点 与西方古代文学导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传统、具有明晰性和统一性的特征相异,古代东方文学的范畴是一个包涵众多不同种族、民族、国家、语言、哲学和宗教等因素在内的多元聚合体。它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4000至前3000年古埃及文明肇始,一直延续到公元2至8世纪东方诸国先后进入封建社会这个时段,即东方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其辽阔的地域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到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以及东亚的黄河与长江流域;既有适应于灌溉耕作的农业文明,又有在地理环境恶劣、气候干旱条件下产生的游牧文明,这两种类型的文明相互传播、冲突与融合,逐渐催化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上古东方文学。最初的东方文学主要是由各种神话传说和相关的宗教文本构成。在古埃及,关于太阳神拉的创世神话和自然繁殖之神奥西里斯死而复生的神话内在深层地主宰着古埃及人的精神生活,体现了他们敬畏自然、繁衍生命的原始宗教意识。他们的宗教观把生命视为死亡之前经过一个预定阶段而将最终到达其终点的过程,故对死亡关注的热情远超过现世生活,死者的尸体被制成木乃伊放置于灵柩内而经久不朽,并随葬放入指导亡灵顺利通过冥国考验性质的诗,以祈求获致灵魂的永生,这些诗作汇集成庞大的宗教诗歌集《亡灵书》。古巴比伦宗教继承和发扬了美索不达米亚宗教的传统,与古埃及宗教一道,并称为世界上具有最古老文字典籍的宗教。古巴比伦神话渊源于苏美尔—阿卡德神话,其最重要的神话《埃努玛·埃立什》是世界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创世神话,为后世的创世神话如《旧约·创世记》和古代希腊赫西奥德的《神谱》提供了范本。古希伯来人的犹太教圣典《旧约》中关于天地起源、人类创造、伊甸乐园、洪水方舟的神话,早已成为人类象征性地阐释主体及其客体最富想象力的典范。印度最古老的《吠陀》诗集中的神话传说、颂神诗、祭仪诗与咒语等不仅是印度古往今来各教所尊崇的经典(如吠陀教和婆罗门教等),同时也是印度人最早的文学创作。由此可见,上述古代东方各国最初的文学作品,均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其中有些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宗教经典,那些虽非纯粹宗教文本的神话、颂诗和故事等无不与神灵崇拜的观念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仍充溢着浓郁的宗教意味和宗教想象。 二,中古亚非文学的内容及特点 中古文学指的是亚非封建社会的文学。东方各国在公元2、3世纪至7、8世纪确立了自己的封建制度。形成了东亚、南亚、西亚北非三个文化圈。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中古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灿烂的局面。 中古亚非文学,因国度、地域、民族、历史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但从整

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

观20世纪中国歌曲发展史——校园乐曲有感 原先选这门课是因为自己很喜欢音乐,老师应该会给我们放很多歌曲听,后来才知道这门课其实侧重的是历史,是20世纪中国歌曲的发展历史。不过看了清华大学吕建强讲解的视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老师让我们选一个角度来写写自己的理解,那我就选择和我大学生活最贴近的校园乐曲吧。 吕建强教授将校园乐曲的讲解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20世纪初歌曲发展线索、校园里的歌声、歌词中的启蒙思想。 首先是20世纪初歌曲发展线索,主要围绕民歌、戏曲、声乐、欧美日歌曲这四者来讲,分别举了一些例子对比20世纪初前后期的一个变化。先从民歌来讲,他举了陕西民歌《黄河大合唱》和山西民歌《走西口》,从一种自由的表达形式到不随意地表达感情。然后是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的对比,歌曲由含蓄甜美专向外放流露。再从戏曲声乐来讲,南方的弹词由诗韵到语言,北方的鼓词由风花雪月到国家兴亡,京剧由语韵到音韵。最后从欧美日歌曲讲,举了歌曲《打倒列强》的两个版本进行对比,该曲原来是法国儿童歌曲《两只老虎.》,说明20世纪的音乐家希望歌曲的传唱度更高,希望孩童也能够吟唱。 接着是校园里的歌声,主题是学堂乐歌、选曲填词。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期中国歌曲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原唱歌曲。吕教授举的一个主要例子便是歌曲《送别》。这首乐曲我小时候就很喜欢,一直到现在依然喜欢,因为每一个阶段听得感觉不一样,特别是李叔同先生作的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怎样一种优美的意境。《送别》原名是《梦到家和故乡》,是由J·P奥德威作曲,后来传到日本,由日本作家改写为《旅愁》,最后由李叔同先生传到中国,并进行填词和改名。吕教授花了大量时间介绍李叔同的生平,可见先生对中国民乐的贡献。我在高中时期研究过两个伟人,一个是钱钟书,另一个便是李叔同。李叔同先生可以说是一个全能的大家,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颇有造诣,是一位革新家、艺术家和教育家,后来他一心向佛,皈依佛门,但是依然心系国家,关心国家存亡。学堂乐歌多为欧美通俗歌曲,但歌词多为旧体诗,曲调则改为新式,多为借景抒情、文辞秀丽。 最后是歌词中的启蒙思想。教授举了很多例子,例如沈心工的《体操》。总的来说,20世纪初的校园民歌主题思想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节课感触还是挺深的,但感觉比较遗憾的教授只是讲了20世纪初的一些校园乐曲,离我们比较近的70,80,90年代的

歌曲中感受历史

“从革命歌曲中感受峥嵘岁月”课题初探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的科学日新月异,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人文主义的回归,处在新世纪的我们,对学习,对生活都应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摆脱以往的束缚,对历史的学习也一样,不应只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应该开辟多种学习的渠道。音乐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历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使那些世代传唱的革命歌曲,耳熟能详,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这些经典作品永远具有无限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它不仅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丰富了人的业余生活,而且还给人以精神的力量。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的革命歌曲,产生于内忧外患的峥嵘岁月,每一首歌都反映了一个时代背景,每一首歌都是一段真实的史实故事,给整个中华民族以无穷的力量,使我们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所以我们应该多探讨研究音乐对历史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当今流行歌曲风靡不断,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正被日渐淡忘的今天,对于中学生来说该研究尤显得迫切。因此我们选择了“从革命歌曲中感受峥嵘岁月””这个课题。 二、研究步骤: (1)选题原由:通过对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史的学习,我们理解到当时的许多革命歌曲对战争的胜利都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其中的很多歌曲广为流传。我们对于历史的回忆,倘若驾着不同年代传唱的歌声,心中就会滋生出一种特殊的感情,历史就是在歌声中不断前进。由于时间紧促,我们五人迅速进行了分工,找资料的找资料,走访的走访,查询的查询,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2)资料查寻:由于已有知识有限,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 1)、先分头到各图书馆寻找,由于资料有限,最终没有多大的收获。 2)、图书馆资料未给我们多大的启发。我们又到书店四处查找。在这个课题方面的资料比较少,要找到较全面准确的资料介绍书籍,有点困难。经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本《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它里面介绍了音乐的发展史,有各个时期歌曲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后来的研究过程中这本说也确实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 3)、我们以《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为主要参考,另外,又上网查询部分零散的资料,使整个知识结构得到了补充,由于时间的紧迫,我们未能查找到更多权威性的资料,致使我们的研究难免存在许多遗漏的问题。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试题参考

一、大纲说明: 本课程就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得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按新修订得教学计划规定为专业限选课。通过该课程得教学旨在使学生对民间文学得历史、现状有一个概括得了解,对民间文学得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有一个全面得把握,学会分析鉴赏民间文学作品,能够区分不同体裁得民间文学,近而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学得珍惜、热爱之情与保护民间文学得责任感、使命感。特根据《民间文学概论》得教学大纲制定该课程得考试大纲。 二、命题要求: 本考试大纲得考试范围为中国民间文学得基本知识与理论,内容涉及到 民间文学得含义、性质;民间文学得基本特征;民间文学得发展历程及现状;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得方法与原则;具体得民间文学体裁、各体裁民间文学代表作得鉴赏等方面。主要测试学生对民间文学基础知识得识记能力,对民间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得理解与运用能力。内容覆盖《民间文学概论》十二章得主要内容与知识点;难度中等;题型设计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叙述题、论述题等六大类型;试题分值得分布情况如下:填空题(每空1分,共10空,占10%)、单项选择题(10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占15%)、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占20%)、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占20%)、叙述题(1题,15分,占15%)论述题(1题,20分,占20%);考卷类型为闭卷;考核时间为100分钟。 三、大纲正文: 【考试内容及要求】 绪论

识记:民间文学得含义、范围。 理解:民间文学得双重属性。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得价值。 第一章民间文学得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得关系 识记:民间文学得口头性、集体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得含义。理解:民间文学四大基本特征得相互关系。 运用:结合实例分析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得相互影响。 第二章民间文学得搜集、记录与整理 识记:中国古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得成就与特点。 理解: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得方法与原则。 运用:运用民间文学田野调查得方法搜集整理身边得民间文学作品。 第三章神话 识记:神话、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自然神话、社会生活神话、日月神话、开辟神话、洪水再生神话、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 话、民族起源神话等关键概念。著名神话得基本情节。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史 中国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尽管关于黄帝的传说夹杂着后人的理想成分,并有不少神怪内容,不完全可信。要把黄帝作为中国音乐的源头,也嫌太晚了:现代考古发现已把中国音乐的历史,从黄帝时代大大向前推进棗其历史远比黄帝时代古老! 商代高度发展的音乐,为周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周族的文化本不及商,其文化技术均取之于商。周灭商以后,在商的中心地区分封了卫国,而没有把自己的政治中心迁到商地去。周的音乐,也就是岐周的本土音乐,即是其原有的音乐。大约是出于笼络人心,缓和氏族矛盾的目的,周人往往自称“夏人”,后来因为“夏”、“雅”两个字那时读音一样,习惯上便把周人的所谓“夏”写成了“雅”。所以“雅言”就是周地的语言(音);“雅诗”(《诗经》中的大、小《雅》)就是周地的诗;“雅乐”,其实也就是周地的音乐(舞蹈)。 周代是最早对“礼”(祭祀、朝飨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时代,这就是所谓制定礼乐。据说这一重大措施是周初的大政治家周公开始颁行的。礼乐制度影响及于其后几千年一直到清代结束,每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但理论上都以周为法式却是一律的。如果说商代人尊事鬼神的话,那么周代人尊事的则是礼,对于鬼神,却是虽敬但却“远之”的。周代的礼乐制度有两条基本内容,一是规定等级,二是规定伴随礼的乐舞基本是雅乐。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春秋时期,宗法制度渐次瓦解,异姓不妨结盟,同姓反会相攻,宗族、血亲观念逐渐被地域性的封国观念代替,各地区原来只能在社会下层流行的当地音乐随之而取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诗经》中的《国风》是各诸侯国的本国歌诗,《国风》绝大部分是春秋时期的作品,正是春秋时期各地音乐逐渐复兴才出现的现象。到后来,地方音乐甚至可以取代雅乐,用于礼仪了。郑国音乐(郑声)是首开其端的。正因为此,以维护礼乐制度为己任的孔子才会“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并说“郑声淫”(郑声浸淫雅乐),提出要“放郑声”(把郑声赶出雅乐领域)。但是孔子并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孔子去世之后,各地方音乐的影响更加扩大,社会上称之为“新乐”,其中著名的有郑、卫、宋、齐等地区的音乐。“新乐”是从“新兴起”的意义上起的名字,如果从历史上说,其实不少“新乐”比号称“古乐”的西周雅乐更加古老。例如

汉族民歌

汉族民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听赏,感受不同体裁、不同地域汉族民歌的不同特点,能简述中国民歌的发展概况。 2、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3、表演《过滩号子》,体验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二、教学重点: 对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的辨别。 三、教学难点: 表演《过滩号子》师生合作环节的引导、把握和组织。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我国汉族民歌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瑰丽的珍宝。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远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诗经》;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散曲”、“小令”;明清以来的“歌谣”、“小曲”等,他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放射着永远不灭的光芒。 民歌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反映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的;反映生产劳动的;反映爱情、婚姻的,如《小河淌水》;反映日常生活的;逗趣、启智的;歌唱历史传说故事、景物古迹的等。 (师):由于各地区不同的具体生活方式及编唱条件和思想内容的表现要求,使各类民歌具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和音乐性格特征,从而形成了各类民歌的体裁,民歌从体裁形式上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二)、欣赏号子音乐: (多媒体播放音乐并展示画面) (要求听赏、体验,讨论交流,归纳号子的音乐特点) 1、《黄河船工号子》 (1)音乐特点:音调粗犷急促,节奏紧张有力,短小精悍的北方“吆号子”。 (2)音乐主题:生动地展现了黄河船工们拼着性命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2、《澧水船夫号子》 (1)音乐特点:曲调复杂多变、富有气势,悠扬 (2)音乐主题:生动地反映了澧水船夫们紧张激烈的劳动生活和乐观自豪、坚毅勇敢的性格。 3、《黄河船夫曲》[补充欣赏] 4、《靖江打麦号子》[补充欣赏] 5、归纳: (多媒体展示) [号子]: (1)概念:是人们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并演唱的一种带呼号性的歌曲。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

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 中国古典音乐发展久远,最早可追溯至黄帝时期,当时就有音乐作品的记载,而周朝制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乐也占了重要的地位。这里所说的“乐”并不是单独用乐队来演奏的乐曲。而是与舞蹈同时进行的古典音乐,古代称“乐舞”,另一种古典音乐用于祭祀和庆典的专用音乐,古代叫“雅乐”。到了唐朝更高立[乐府]专司其职,至于乐器的出现也始于远古时期。中国的古典音乐更为世界三大乐系之一,而东方国家的诸多音乐,若考证其本源的话。也都可以归属于中国古典音乐体系之下,可见其历史的悠远及辉煌是不能让人轻易忽视的,只可惜以西方音乐的巨大冲击下,使得我们逐渐与它疏远,诚为一大憾事。 一、谈谈中国古典音乐的乐律相传皇帝命伶伦律吕,同时按音律,铸钟十二件,以和五音,古代史书上称之为“五音十二律”。到了周代见于典藉记载:“五音十二律”已完全确立。 中国远古时代的古典音乐,是五声音阶。到了周代,增加了“变徵”(Fa)和“变宫”(Si),形成七声音阶,因为当时“三分损益法”,已经日臻完善,使五音十二律用于实际的音乐活动之中。五音:宫、商、角、微、羽约等于简谱:1、2、3、5、6 十二律又分为: --阳声六律--黄钟、太簇约等于简谱--1、2;姑洗、蕤(rui)宾、耒(lei)则、无射(yi)。 3、# 4、# 5、 --阴声六吕--林钟、南吕、约等于简谱--5、6;应钟、大吕、夹钟、中吕。7、#1、! 2、3 --七律:宫、商、角约等简谱:1、2、3;变徵zhǐ、徵、羽、变宫、宫。4、5、6、7 周代的音乐家,推算出的五音音阶序列、七音音阶序列,都很准确。所以,周代的“礼记”中的“礼运篇”中说:“五音十二律,还相为宫也。”这是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伟大成就。所不同的是中国人用竹管的长短计算音律。而希腊人则用琴的长短计算法。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统法者都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用来巩固政权和促进社会的安定。因此,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历代的音乐家,都对音律的准确率作出过应有的贡献。到了明朝,音乐家--朱载堉yù,将自己对音律理论的研究成果,写入一本叫“律吕正义”的书中。被世人公认是音乐十二平均北的创始人。要比欧州早200年!他的理论被清朝圣祖皇帝玄烨以皇帝钦定的规格,颁布天下。 二、谈谈中国古代的乐器 1、相传公元前3000年,伏羲氏创造琴与瑟。比埃及发明弦乐器要早1000 年。 2、相传女娲氏时,发明了笙、簧、管、箫、笛等乐器 3、夏、商、周,历史上称为三代盛行铸钟,尤以周代为最。分为特钟和编钟 两种。 特钟:钟体硕大,声音优美而宏亮,主要用来庆祝节日、战胜利日、祭祀、报时,在钟体上铸字,用来记功等用处。 编钟:因为编钟具有十二平均律的功能,因为音高的不同,钟体有大有

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

第二节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及特点一、中国民歌的分类 民歌的分类一直是民歌研究工作中的重点课题,不同的分类方法表明了不同的研究角度。除了音乐学外,文学、历史、民俗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也要对民歌进行分类研究。由于目的和方法不同,以及研究阶段的不同,民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有: 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包括搬运号子、船工号子、作坊号子等)、山歌(包括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等)、小调(包括谣曲、时调、风俗仪式歌曲、舞歌等)3大类。在有些学者的论着中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体裁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民歌的社会功用、以及音乐表现方法、特点等问题。? 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色彩分类中国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色彩相距甚远。一些人数较多、居住地域较广的民族,如汉、蒙古、藏、壮、维吾尔等族,还可根据其不同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划分为若干色彩区。如汉族民歌大致可分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江浙、闽粤台、湘鄂、江淮8个色彩区,其中前3个地区属北方片,第4至第6属南方片,第7、第8属南北过渡地区。也有将南方片及过渡区分为云桂黔、川湘鄂、江浙、闽粤台等4个地区。分法不一,各有各的依据。 风格色彩分类法有助于认识和研究民歌的风格色彩、音乐与民俗的关系等问题。按题材内容分类有助于认识、研究民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此外,还有根据历史发展时期分类,或出于某一专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分类。 1、劳动号子 民歌的一个品种,是伴随着重体力劳动而歌唱的一种常带有呼号的歌曲。能够起着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劳动热情、解除疲劳的作用。多种多样的生产劳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如插秧、车水、打场、打夯、打硪、装卸、挑担、摇撸、拉纤、捕鱼、伐木等。每一种劳动号子的音乐都和这种劳动动作的特点紧密联系,因而产生不同的曲调、节奏、曲式结构和歌唱形式,一般为一唱众和,也有独唱和齐唱的,唱词多即兴创作。 多种多样的劳动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号子。 《哈腰挂号子》它流行于黑龙江林区。是东北林区抬木号子的一种。歌唱形式为一领众

民间文学

搜集整理大兴安岭民间文学,对于继承和利用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要。然而,近年来发现我区一些民间文学工作者(主要是搜集整理者和编者)在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实际操作上存在某些误区,其突出表现是:混淆了神话、故事、传说的概念,三者常常纠缠在一起,搜集整理时把握不准各自的特征,编成书稿时也出现内容的混杂和目录上的交叉;把搜集整理过程当成了再创作的过程,情节的随意演绎和语言的文人倾向成为一种硬伤;在搜集整理谚语时忽视了谚语的地域性,误把中国南方或中原地区甚至更加广为扩传的谚语当作我区少数民族的谚语;不同的传说、故事中出现人物和情节的雷同;在整理故事、传说的篇尾附上整理者个人的感慨、抒情类语言甚至附上一段所谓的诗,成为不折不扣的蛇足;对涉及到的历史人物评价不科学、不严肃,历史事件的叙述也有违史实;对涉及到国际关系的某些事件的文字处理上缺少慎重的态度,等等。存在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主要是理论上的模糊和在操作层面上缺乏严谨的科学性。因此,亟需理论上的澄清和实践上的探究。 神话、故事、传说是民间文学中的“三大家族”,它们姓氏不同,成员各异,但如何界定和区分? 神话是文学创作中一种极古老的口头艺术形式。全世界的民间口头文学研究者们曾经给神话下过的定义多达一百几十种。但是,这些定义往往不是建立在科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因而各有缺陷。自“五四”运动以来,我国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一直把两个人关于神话的定义确立在指导地位,这两个人,一个是马克思,一个是高尔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高尔基则对神话的概念进一步作出简括的解释和说明:“神话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艺术概括中的反映。”(高尔基:《苏联的文学》)由此,我们可以归纳神话的特点并借以同传说和故事加以区别:其一,神话产生的主要时期是在原始公社以前,因此,神话的内容是古老的。如果我们搜集整理了一篇黑龙江流域人民同沙俄侵略者抗争的民间口头艺术作品,尽管其中有某些幻想的色彩,但也并非神话。其二,神话的内容、情节富于幻想性,但是,透过这种幻想成分却能很明显地窥察古代的现实生活情景,如女娲造人的神话让我们联想到古人制陶的生活。 什么是传说呢?我国当代权威的民间文学专家乌丙安教授指出:传说“是与历史事件、人物相联系的或与地方事物(名胜、古迹、风俗、地方特产或常见事物)有关联的幻想性散文叙事作品。”如大兴安岭的嘎仙洞的传说、李金镛的传说、北极光的传说。传说的一个最突出特征,就是传说中的一切虚构因素、幻想成分、奇异形象总是要与一定的可信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于民间故事的概念,前苏联口头文学专家开也夫有比较稳妥的论述:“广义地说来,有着假想的内容、散文的形式的口头艺术作品就叫做民间故事。狭义地说来,仅只是幻想的故事叫做民间故事。”(开也夫著:《俄罗斯的文学》)据此,乌丙安教授进一步指出:“民间故事中的假想内容时有一些原始观念的痕迹,但整个内容并不像神话那样全部概括着原始人类的认识和观念。民间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几乎很少有附会到具体事物上的,有的故事即使关联到某些事物上,但在内容的基本特色上与传说内容的生活特色也有区别。”(乌丙安著:《民间文学概论》)。这两个论述为我们认识民间故事的特征提供了一把便捷的钥匙。 总之,区别神话、传说、故事,最简要的也是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在了解、运用各自概念的基础上来辨别其特征,如同我们要认识一个人究竟是谁,就要看其身高、体态和相貌等特征一样。但又不能仅见身高相似就认为都是“老王”,仅因其体态类同就认定都是“老李”,而要进行多方面、综合性观察和辨识。认清了基本特征和主要标志,就可以避免混淆和交叉。 搜集整理民间文学,必须忠实记录,慎重整理。这里有两点应引起特别注意,一是在整理时切不可过分地将语言文人化,人民群众的口头艺术创作语言始终是简朴明快的,而不是委婉朦胧的,更不能有诗化的倾向。我们有的经过整理的民间传说,如叙述到李鸿章同慈禧的对话,使用上了半文半白的语言,这就显然有违于民间口头文学的风格。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忠实记录”也包括对语言的忠实记录。二是“慎重整理”并不等于不整理,比如在语言的精练上,在情节的真与伪、粗与精上都必须进行整理,但这种整理又必须是尊重基本原型基础上的整理。 谚语也是有地域特色的,就像劳动号子一样。我们林区谚语的突出特色,就是同林木和少数民族生活相联系的,所以搜集整理大兴安岭地区民间谚语也要突出大兴安岭(包括少数民族)的特点,这样才有价值。相反,如果把“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之类的谚语也当做本地谚语来搜集,便没有什么意义了。近年来,笔者接触到一些我区少数民族方面的谚语,这些谚语记录和反映了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婚、嫁和生产以及民间交往的习俗和文化,这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并为现实所用是很有意义的。 在传说中叙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应以史实和正确的历史人物评价为依据,如果在整理时发现对人物和事件的叙述有误,那么就该予以纠正,而不能以讹传讹。比如有的《嘎仙洞传说》,开篇就称“大兴安岭的鲜卑民族远在春秋战国时就逐鹿中原”这显然是不符合史实的。中国历史年表明确记载鲜卑人问鼎黄河流域,在山西大同建立北魏王朝(初称代国)是在公元386年。如果说从鲜卑人走出山林到取得建立王朝的条件,这期间有一个比较漫长过程的话,那也不至于前移到一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再比如在有的《胭脂沟的传说》里,称李鸿章为“大卖国贼”,这是否妥当,是否科学,是否公允,也有待研究。晚清时期慈禧王朝的割地赔款问题究竟该由谁来承担根本责任和罪名?李鸿章虽为总理大臣,但在慈禧的淫威下他是否有实际上的决策权?这些复杂的问题我国史学界尚且存疑,所以我们暂时也先不给李氏戴上卖国贼的帽子为宜。还有,关于李金镛填江借船的那一段传说,讲李金镛急需粮草而无船可运,便施一计:让百姓把江流堵截,使俄船无法航行,然后李金镛再以此为条件迫使俄人借船运送粮草。这段传说既塑造了李金镛的机智,又揭示了其不择手段,得失兼在,依笔者愚见,还是先不传为好。再说,偌大一个黑龙江,岂是当时随便一些百姓手抬肩扛石料沙土便能填截的?既如此,那截后的江水奔如猛兽如何控制?所以,这传说的可信性也十分可疑。 最后,我想就当代民间文学搜集工作谈一点看法。民间文学源远流长,至今未曾中断,而且人民群众的口头艺术创作永远是贴近现实的。我们如果忽视了对当代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就会像上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情况那样,导致此项工作的流失和断代,而后则需要一个较大规模的补救过程。当代民间文学主要有民间传说、故事、笑话(手机短信当属此例)、歌谣等。如在大兴安岭流传的抗联支队的传说,开发会战时期的女子架桥连的传说,以及一些先进典型人物的传说,还有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讽刺笑话等,都应引起民间文学工作者和爱好者的注意。我们今天把这些东西搜集起来,明天,它们就是一种新的文化财富 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当中,土家族是一个典型的中部民族,主要分部在湘、鄂、黔、渝四个省市邻接地段。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它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除了能征善战外,他们在漫长而又艰辛的改造自然的历程中还创造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据宋玉《对楚王问》所云:…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下里》大概是楚歌,《巴人》无疑是巴歌。唐代兴起的《竹枝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