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福建省龙海市浮宫中心小学陈兆艺【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是一个重点,对提高教学效益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怎样抓住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才能提高训练效益?一、在语文训练中要逐步暴露思维过程的思维训练。二、在段的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三、利用课文结尾培养思维品质的思维训练。

【关键词】思维过程训练;段中教学训练;课文结尾训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是一个重点,对提高教学效益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既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必要操作过程,也是构成教学思路不可缺少的环节;另一方面,注意培训语文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有特殊意义,因为语文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离开语言人们无法进行思维活动;而离开了思维,语言也就失去了内核。人们的思维,说到底是用言语进行的“言语思维”。因此语文训练尤其注意思维训练。抓住思维训练,也就抓住言语的运用过程。从言语的运用中学语言,才能提高训练的力度,学生的语文能力才可望有真正的发展。

怎样抓住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才能提高训练效益?我认为以下几点有助于思维训练的提高。

一、在语文训练中要逐步暴露思维过程的思维训练

(一)微微暴露的思维训练

课文中的细小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思维内涵;存在着很大的训练价值。在这些地方我善于“小题大做”,促使学生在“显微”中暴

露过程,达到训练的目的。如课文《尊严》中有一幅插图,杰克逊大叔端着一盘丰盛的饭菜给年轻人,年轻人摆摆手,我在这给学生质疑:是年轻人不饿而不吃吗,还是另有原因?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去读课文,找出摆手的原因。

对教材细微处开掘并由此而引起的思维碰撞,成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的良好契机。正是暴露中,使儿童的认识能力和言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填补空白的思维训练

艺术家的创作手法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有意不透透彻彻地表现,而留下一些空白,让人们用各不相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实质上也就是充分展示了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维过程。我在教《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抓住了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刻,嘱咐三个小战士的那句话:“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显然这是作者留下的一处艺术空白,启发学生去想象老班长在生命垂危时刻,他会怎样想,怎样说?于是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为什么句末要用省略号?(2)如果老班长把这句话说完,你觉得下面会讲些什么呢?这两个问题促使学生将课文中“空白”的地方合理的、恰当地补充出来,在暴露思维过程的同时,达到言语能力的充分训练,思想感情的充分陶冶。

(三)在语言过程中求失暴露

就是教师在为学生匡谬救失时,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现,以便从深

层次上作诊断和矫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错失和定式偏差,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又具有普遍性。抓住它作剖析治理,有较大的训练价值。但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谬误有的比较隐蔽,带有深层次的特点,不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就会“治”不到点子上,“挖”不到根子上。如在教《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时,一位学生说:“既然这个女孩是个盲人,为什么还要张望呢?”从表面上看小女孩是看不见的,这个学生提的问题也对,但却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上——认识有偏差,于是我就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追踪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大家再次阅读、思考、讨论。正因为小女孩渴望能看见,所以她才用心去抬头张望。作者也触摸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力,感悟人生的真谛:谁都有把握春天的权利,只有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因此,从这里来补救空白,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心灵来领会。

二、在段的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一)首先培训学生的分段能力

段的教学实质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在段的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正是达到这个目的有效方法。这是由于客观上它思维训练融为一体,特别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上,在这个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段的训练,掌握句意必须要进行分析,划分段落必要进行比较、判断、归纳段意,必须进行综合。按这个思路进行段的教学思考是分段的依据,揭示的是分段的思维过程,着力寻找的是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二)抓重点、抓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1.要抓重点,读懂一句话,进行段的教学,首先要培训学生断句的能力,使学生知道一段话是由几句话组成的,每一句话说的是什么,并能找出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通过他们了解这段话主要说的是什么。

2.要抓联系,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再读懂了句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在段的训练练习上,还包括一个主要方面,那就是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划分意义段。

3.抓讨论、抓鼓励,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能否真正把思维训练融于段的教学之中,通过段的教学这个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其关键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在段的教学中始终处在一个主动探索知识的位置上。我的体会是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见解,大胆进行争辩,在争辩中相互启发,在比较中进行优化。

三、利用课文结尾培养思维品质的思维训练

(一)利用结尾的迷惑性,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某些文章的结尾,犹如一个“迷魂阵”,令学生得出相反的结论,具有很大的迷魂性。如《草船借箭》中的结尾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学生被这话迷住了,一致认为这句话说明周瑜从心里佩服诸葛亮。对此,我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布置学生去做两件事:一是问问长辈或是以历史比较熟悉的人,听听他们对这个问题是怎么回答了,并结合课文想一想。二是看一看相关三国故事的书,找出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再结合课文想一想。通过问、

看、想,学生带来了他们取得的成果。周瑜临死前还在说“既生瑜,何生亮。”这证明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一直到死都没有放弃。《草船借箭》中的结尾句,不能说明周瑜佩服诸葛亮,只能说明周瑜对付诸葛亮的妒忌升级了。至此,学生走出了迷津,对周瑜为什么妒忌,陷害诸葛亮的问题,有了透彻的理解。学生的认知建立在一个较为广阔的基础上,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培养。

(二)利用结尾的矛盾性,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某些文章的结尾,表面看来,似乎矛盾,但细细品味,却意蕴无穷。例如课文《金色的鱼钩》结尾句:“在这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鱼钩”长满了“红锈”却能“闪烁光芒”,这貌似是充满了矛盾,怎样准确认识这句话的含义呢?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会发出光芒吗?

生:不会。

师:那么作者为何偏要说这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呢?

生:老班长用这鱼钩救活了三个战士,自己却因饥饿和疲劳而光荣地牺牲,它的品质崇高伟大,光彩照人。说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实际上是说老班长的品质,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通过问答,学生得出了准确答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三)利用结尾的总结性,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某些文章的结尾,虽短短一句,却提纲挈领,既总结了全文内容,又暗示行文条理,给人以明白晓畅的感觉。例如课文《乡下人家》

中的“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让学生抓住了这种总结性的结尾,顺藤摸瓜,无疑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条理,使思维具有条理性。

(四)利用结尾的抒情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文章结尾抒发对某人、某事、某物的深情,既深化了主题,又强化课文的感染力,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如课文《落花生》最后一段:“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到父亲的话所蕴含的道理。这里作者用“印”字,表达了“我”对父亲教导深深的理解,也正因此作者才有后来的成就。让学生分析好这种结尾,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思维训练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思维能力绝不是单纯的智力品质,而是一种重要的性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培养思维训练能力离不开教师,更不能脱离课堂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并且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来激励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觉得通过抓上述训练,学生的语文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柏城三里湾小学于瑞丽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无疑要承担创新教育的重任。因此,更新教育观念,破旧立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破思维定势,激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中外学生对比起来,虽然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经常能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而我国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可遇到问题时却常常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所以我们老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二、创和谐氛围,铺创新路子 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知觉,唤醒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因而那种昏昏欲睡的思维状态,死气沉沉的思维空间,是诱发不出创新激情,迸发不出创新火花的。怎样创设和谐教学氛围呢?首先,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启智,以情动人,摒弃“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呵护,倾心于师,信从于师,“亲其师,信其道”,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其次,教学中把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充分听取学生意见,突出主体作用,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千奇百怪的疑问,教师不得压抑、挖苦和讽刺,实事求是地解答或组织讨论,对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三是打破师言堂的教学格局,避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之间要共同讨论,达到配合默契,

浅谈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方法

浅谈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方法 摘要:时代迅猛发展、知识快速更新,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他们敢于否定权威,敢于陈说创见,使他们的思维开出最美的花朵,让他们的智能得到全面的开发。思维是智能的核心要素,只有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智能的提高才有可能。思维训练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就要求语文教师深入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强化问题意识。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学生的思维也属于动态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或流畅,或阻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可以说,思维训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发现个别学生不听讲、不看书,小部分同学只听讲、不看书,把听到的记在书上。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注重繁琐肤浅地提高、分析,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天长日久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针对这一状况,阅读教学必须从学生思维训练人手,激发他们乐于动脑,善于动脑。以下是几点思维训练的方法。

1、阅读教学以读为根本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书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金钥匙。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读者对语言的感知、摄取、内化是以理解为前提的。对于学生来讲,只有读才能读出韵味来,读进去才能把文章与读者相融合,完全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把读书与理解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就自觉地打开了思维的大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在学生阅读中教师以多种形式给予表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思维的马达就会运转。 2、掌握阅读思维的方式 常言说“多读胸中有书”,可是要提高阅读能力单靠诵读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走出繁说细讲的分析模式。大胆地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读、去分析[1]。首先学生要掌握阅读的一般思维方式。学生通过什么渠道来掌握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一般思路。例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时,教师精细组织学习过程,讲课后让学生反思,得出如下学习步骤:(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二)作者的写作顺序;(三)理清段落;(四)写作重点;(五)运用的写作手法。使学生明确通常学习一篇文章都是从整体结构到重点语句的把握到体会其思想。学生掌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语文教学不仅能系统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切实掌握好语言工具,并在学习生活中正确地使用。《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系统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善于激发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学中必须开拓学生视野,重视发展学生智力,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切不可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呢?一、思维训练必须以“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为宗旨以“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为宗旨是本,是一个认识问题,解决好了这个认识问题,教师就能在教学中有实效的开展思维训练。俗话说:“授人鱼,仅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供终生”,每个教者必须清楚认识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工具,在课本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采用不同方法,打破学生思维静止的局面,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学生通过主动的、认真的思考,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血肉,从而盘活学生的思维,在训练过程中,要不拘一格。从“创”字上下功夫,打破学生思维定势,通过在语文教学中久而久之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会有质的飞跃,具有一定深度、广度和灵活性,训练的结果是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就能凭借这种良好的思维解决一系列疑问,这样,教师教也轻松,学生学也不觉得吃力,训练是为了不训练,不是为训练而训练。 二以教师设疑和学生主动质疑两种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一)、教师的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考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使学生变被动思考为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学生思维迸发出灿烂的火花,教师的设疑是学生思维的源动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呢? 1、激发兴趣,鼓励思考 教师的设疑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需要激发他们思维的兴趣,当学生对所面对的疑问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问题产生思维结果,因此要求教师的设疑必须尽可能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设疑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把学生推向积极思考的境地。让他们有愉悦的情绪体验,通过积极思考,产生一定的思维结果,感受到通过思维所得的欣喜,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愿意去思考。教师对学生产生的思维结果不要轻易否定,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顺势引导他们思考出准确的答案,教师切忌“一棍子打死”的方法否定学生产生的思维,这样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影响以后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要不断鼓励学生思考,对思考产生兴趣。 2、教师的设疑贵在巧 (1)、设疑的内容要巧。要“设在重难点,生于无疑处”,将疑设在重难点上,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还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设疑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深入,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把疑设在学生不以为疑的问题上,给学生平静的思维湖面投下块石子,让学生兴趣盎然去讨论思考,让思维训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设疑的时机要巧。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注意”是人们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开端,人的注意力有周期性变化,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变化,当人的注意力集中时,思维活动肯定十分活跃,当人的注意不集中时就谈不上什么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况,适时设疑,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思维。开课设疑,能吸引学生聚精会神听,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课中设疑,可使学生不至于注意分散而停止思维活动;课后设疑,不仅能设置悬念,还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持续下克服思维训练只局限于课堂上的弊端。 3、教师的设疑应具有针对性、全体性和思考性。 要想很好和地训练学生思维,教师的设疑必须具有针对性。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本”(熟悉教材、大纲),设置一些针对性强的疑问,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考,不同侧面的分析,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避免平均用力带来的弊病。 教师的设疑要有全体性和思考性。在教学中,教师的设疑应面向好中差全体学生,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做到心中有“人”(了解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能力),做到对每一位学生均有思维训练,不能只根据自己的好恶,设疑中针对优生,而忽视其他同学的思维发展,这是不恰当的,作为教师,应树立“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思维”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认真分析学生各自不同的思维特点,切合学生实际,使所设疑问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时刻地、尽可能性和给每位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思维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提高思维水平。同时,老师的设颖应具有思考性,教师应精心选择自己的疑问,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问题应思考,值得思考。坚决杜绝那些无思考价值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疑问,这不仅不能训练学生思维,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9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什么是情感?情感是指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从心理学角度讲,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在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它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什么又是情感教育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指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是教师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熏染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激活他们的内在潜能,发展他们的情感调控能力,促使学生通过内化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在平时的工作中,往往有一些老师为自己工作扎实认真,但学生就是不爱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而困惑。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情感教育。小学教育要从积极的情感入手,这是语文课应该特别加强的重要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所在。正如美国爱华兹说的那样:“你如果想要儿童变成顺从并守教条的人,你就会采取压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让他能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有想象力,你就应该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如何创设富有激情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呢? \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一)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 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人教版新课标 语文,这是一门实用性和工具性都相对较强的科目,而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熟练的学会使用文字和语言,做好听说读写的语文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教学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一、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产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只有信其道,才会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可以采取使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猜谜语或者讲故事等方式进行课程的导入,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导一些描写景物的课文的时候,可以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从网上下载很多的图片,让学生直接的去感受课文中的景色,弥补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的想象,为之后的知识教学奠定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将自己置于一个“高人一等”的地位,而是以一个平等地位和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的心得,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和教师的平等,让学生敢于去想敢于去表达,在互相思考和表达中谈论和进步,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题,这对于学生的兴趣有着极大的刺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学生的思想和意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学习氛围都有着非常有利的影响。 二、促进对于学生的日常训练,从训练中提高 练习,这是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这绝不是提高学生学习,加深学生印象的唯一一部分。我们要重视对于学生的练习,但是不可过分的进行练习。练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是布置作业这种单一的方式,通过阅读、思考、交流等都可以是进行练习的形式。 比如让学生去感受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让学生从阅读中去感受,当然这种阅读仅仅是单纯的阅读也是不可取的。可以结合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或者生活环境,也可以将自己当成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让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去感受。通常情况下,学生对于阅读课外的过程基本是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品读课文。当然,大多数的学生主要是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少部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教学要有创新,教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要有创新。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语文的主角,并且帮助他们进入学习语文的角色中。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小学语文工作者,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应该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 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地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里上会更沟通,气氛会更宽松,也就会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共同思考研究的合作中,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进一步得到培养。 三、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

浅谈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

浅谈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历年高考英语试卷中,篇章阅读理解试题始终是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所占分数比重最大,已经成为高考英语试题的主体。阅读理解是英语学习和英语测试的重要手段,也是英语的直接使用。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阅读不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型语言活动,而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劳动。但是,许多学生在初中阶段时,学习方法是表面理解,死记硬背,在当时他们的学习尚能对付,到了高中,他们在做阅读理解等需要思维能力较强的习题时,就不能完全适应,开始觉得英语难学,成绩下降,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必须把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去。下面结合本人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具体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品质 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索某些事物而进行学习的心理趋向,如果学生对外语学习感兴趣,那么他就会感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地去思考所学的东西。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日本的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在下列情况下容易产生兴趣:(1)新奇的事物:(2)最有希望成功的事:(3)使之愉快事:(4)适合本人水平的活动。按心理学家的指示,结合英语阅读的特点,本人先从课文入手,找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如:BOOK 1 Unit4 阅读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The fish have very sharp teeth:they can eat a person in two minutes,leaving only the bones。”学生看到这句话感到非常新奇,有两分钟就能把人吃掉的鱼吗?他们急于想了解这种鱼的情况。那么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兴趣,补充一些浅显的、有趣的阅读文章,如:小故事、小幽默和科普文章,学生愿意读,而且能读懂,并给出一些相应的理解题目,要求他们边看文章,边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又如:在教学某些单元之前,老师可以先介绍一些与该单元有关的背景材料,导入新课。与学生谈论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他们就一定更想了解Walt Disney和他创建的Disneyland,通过手势和其它动作可使学生急于了解Body Language ,在这样内驱力的驱使力下,学生的阅读效果一定会更佳。 二、利用课文教学,让学生开展思维活动。 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创设一个好的情景即设置学习中的障碍,激起学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江苏江都市武坚中心小学钱爱银 【关键词】:发散性敏捷性深刻性周密性创造性 【内容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笔者认为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一、应加强思维发散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广度;二、应加强思维敏捷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速度;三、应加强思维深刻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深度;四、应加强思维周密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精度;五、应加强思维创造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新度。 【正文】 1978年,吕叔湘先生曾经大声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老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3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效果依旧不明显。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道理很简单,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听说读写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可见,如果一个人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思想认识不深刻,思维缺乏创造性,那么他的读写听说都不可能是高水平的,他的语文素养就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对此,《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这里,笔者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应加强思维发散性的培养,以拓展思维的广度。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适应现代科学研究,从孤立、线状、静态向综合、立体、动态转变趋向而提出的思维形式。它包含多个“思维指向”、“多个思维起点”、“多种逻辑规则”、“多个思维角度”,根据这个特征,我们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正确的方式,多种正确的答案去解决同一问题。怎样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做: 1、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发散思维。 思维时侧面多、角度多,是使人产生创造性和想象力的首要条件。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其中不少篇目是经典之作。虽然许多专家的注释、评论已沿用多年,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或其他原因,有些方面还可以重新认识和评价。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引导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进行讨论辨析,得出更丰富的结论。 2、在作文实践中激发发散思维。 用发散性思维来指导作文,让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不同立意,用不同构思、不同方法进行创作,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十分有益。 清代文论家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诗文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惟其篇篇对峙,段段双峰,却异而不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我在写作教学中,对于标新立意的文章给予鼓励肯定,并向学生推荐一些立意新奇的作品。我在指导写作时,经常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发现事物产生联想,“小”中见“大”。有的同学在经过指导后尝试写了一篇《天线的变迁》,通过写家乡的电视天线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后又由多到少,即从人们没有电视到多数人家拥有电视,再到收看有线电视的变化,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刘雅轩)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在小学阶段,语文无疑是最难学的,因为它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如文字的多音性、理解的多义性、内容的复杂性等,学生时常而感到努力无点,无处下手。教师同样不知从何入手来提高教学质量,导致了语文教学停滞不前,效果不理想。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读写严重脱节。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教学任务,它们相辅相成,紧密相连。有的教师重读轻写,学生虽然能较好地吸收文化知识,但因为没有经常进行练笔,所以很难将知识融合适用,大脑所记的都是零散的东西,充其量,只不过是“两脚书橱”而已。有的教师重写轻读,他们没有领悟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在阅读量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学生心中真的有想法想要表达出来,可是由于没有积累丰富的词汇,没学到前人的写作方法、技巧,同样会力不从心中。 二、教师的定向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一篇文章乃至一部书,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一篇文章其涉及到的每个词语,都应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教师如果习惯于自己的定向思维或遵从教参的意见,呆板地对学生进行诠释,便会扼杀学生创造力地发展。如,在语文教学中,一位一年级教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春天到了,大地是一片____ 。”有一位学生填下了“希望”,结果被教师打下了鲜红的“×”,原因是该学生没有按课文内容填下“绿色”。我们从这件事

中可以看到,这位学生是颇有创造力的,但教师的习惯定向思维却彻底否定了他的创意。 三、重视德育思想教育,轻视现代意识、现代思维地培养。 教语文要结合课文内容教学生做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如,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朴素的作风,这是必需的,但要注意的是,学习其它学科也同样可以学习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学没必要独揽教学生做人的大权,其更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学科的特点,传授学生文学常识、语法基础、写作技巧,并渗透现代的生活常识、时代的危机意识和培养学生的现代思维。 而目前,大多语文教师都对德育思想教育过分注重,尤为突出的地方是表现在作文教学。如,写老师,教师则会要求学生写“老师带病上课”、“忘我工作”;写英雄则会是“舍己救人”……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水平。虽然这样进行教学有一定的正面意义,但其严重的负面效果也是不难想象的。试问:当学生真正地融入人心险恶的现实生活中时,发现生活并不是处处像他们在文章所读所写的那般美好时,他们将会怎么样?又如何去适应呢? 四、教师在教学范文时过于重视局部片段的分析,忽视了引导学生从整体领悟作品。 对一篇好文章的局部分析是必要的,特别是文章之中的精彩之处,有助于学生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体会作家的精神意境。但过细地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不从整体上去感知文章的内涵,会使学生看得头昏目眩,这样是弊大于利的。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思考-最新文档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语言学习过程不是机械学习和记忆的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感悟、参与、实践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及生生互动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提取、加工和整理的过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认知与思维发展的过程;更是逐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通过观察、体验、尝试、评价和反思,认识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当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体验感悟轻实践运用 学生语言学习过程是学生体验、感悟、参与、实践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即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不能偏向一方面,否则不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设定也应围绕“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详尽落实。现在,大多教师都比较重视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即人心与文心通融,产生情感的共鸣。或借助音乐、录像、图片,或用富于文采、热情洋溢的课堂语言,与学生进行阻抑、调和、同等的对话;或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细加品味,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或以读带讲,以读悟情,以声传情,通过诵读美读逐步培养语感。这都体现了教师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详尽落实。 然而,我们也看到,当今课堂上,家常课甚至是许多赛课中,例外程度地存在对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忽视现象。如该要学生实实在在书写的生字以书空代替。崔峦先生在某次赛课评课中指出:“教师在写字教学上重视不够,有蜻蜒点水的感觉,是做给评委和听课老师看的。应该每节课拿出几分钟练习书写。”该让学生动笔写写的片段或小练笔以口头回答代替,该让学生掌握的语言文字内部的规律则避而不谈或避重就轻,缺乏“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意识和有用的训练。 如果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扎扎实实地学语文,这些语文的“硬功夫”就不会成为可有可无的“花架子”。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20200521122610)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金土完小冯新元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 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 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 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 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 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 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有些同学 读出惊奇的语气,有些同学读出得意的语气……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 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 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如要求孩子们在读中找出不会读的词语;读准词语的音;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告 诉老师,以便顺学而导;读流利课文;读中体会文章的标点符号、词语、句子表达的效果,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内容提要: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创新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创新教育必须以教师的思想转变为前提,以趣为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创小学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创新教学创新理念探究性学习以人为本教育资源课程改革合作精神角色转变。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已抛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并且以它诸多的优势与长处,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各种个样的教学流派,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并且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无论是这流派还是那思想,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新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关键。笔者认为要实施创新教育应努力做好以下五点。 一、教师自身要提高基本素质,更新教学观念与角色转变相结合。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师的高素质。 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可能地提高。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向伴奏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而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现今,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程改革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应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第一,要求教师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资源,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如,进行课文《四个太阳》教学时,光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向学生讲述四种季节的太阳给大地带来的好处,是远远不够的,何不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去感受作者的心愿和四季美丽的景色呢?广阔的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第二,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绝对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这样,你才有资格做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教材作为阅读的范例,你是逐篇教会学生读,还是教给学生读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读:朗朗地读、默读、品读、美读、诵读呢?笔者认为:前者走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死胡同,滋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泯灭了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后者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今天,已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了,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的理论修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与时俱进、创一流业绩的不懈追求,永操教育者的青春。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广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重要性 摘要:语文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点学科,也是我国教育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是目前我国教育事业 的重大任务之一。邓小平曾经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伟人毛主席也曾经说过“小学生就像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小学生作为祖国明天的希望,需要不断提 升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适应时代进步需求。语文也是我国的母语,语文教育有 着最根本的作用。本文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创设进行了有效讨论,进而分析在新课 程背景下运用合作学习制教学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合作学习;小学 当前我国教育部门对语文教学工作高度重视,但是,对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 学来说,在教学方法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其 原因可总结为,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陈旧、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教 师的专业意识相对薄弱,教学策略不够新颖,难以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 极性。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 显著成效,但是需要改进的空间还很大,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方法策略,更好提升 教师语文教学工作有效性。本文结合教学的过程两个阶段,即教学准备阶段和教 学实施阶段,阐述语文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教学的反思,提出小学语 文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准备阶段合作学习策略 语文教学质量反应我国国民素质,然而合作制学习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关键。在教学准备阶段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上。首先,在教师备课方面,要主动认清备课思路,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高的方面 进行全面的总结;其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具体方式是按照班级学生 的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并安排好每组对于课程的预习任务。如一位老师在准备 《小马过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2 课)这篇课文时,她根据可以利用手工 课件的制作的方式,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去制作课文中提到的小马、牛伯伯、松鼠的图片或者是美工作品。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还能将美工知识应用到语文学习中,加深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印象,提升 学习效率。合作制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不产生陌生的感觉, 新的课改的思路就是以课本为准转变成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要求老师要不断改 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的习惯,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实现有 意义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改变传统的上课时教学沉闷的气氛,使得每个学生都 善于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 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的去探求能够激发学生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那么合作教 学是改变课堂教学沉闷气氛的重要举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教师要起 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课上合 作学习时间,以便留有充足的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的时间。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局 限性较大,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足,所以需要留给各学习小组充足的学习时间。其次,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形式的提问方式。教师要用创新的方式去探究 每个课堂问题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提问,让学生能够很自然的深入到课堂学 习中。

浅谈数学教学中“读书”的思考 陈 会

浅谈数学教学中“读书”的思考陈会 发表时间:2013-04-11T16:34:08.31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2年第20期供稿作者:陈会 [导读]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其中人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它不是一种机械运动,不可能有一种统一的操作方法,因此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可以有各种派系、各种模式,势必“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共同探索”。 陈会(四川省古蔺县石屏民族中学四川古蔺 646500) 【摘要】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其中人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它不是一种机械运动,不可能有一种统一的操作方法,因此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可以有各种派系、各种模式,势必“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共同探索”。同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当中, 立足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读书、联想”的做法。 【关键词】读书联想思考做法 一、读书做到三到。 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教科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源泉。现在中学生毕业以后,如若考不上的,也有大部分靠自学成材,即使升学,也要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才能很好完成学业。同时在中学阶段要发展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也必须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入手,养成独立思考自学探究的习惯。这样既可以为教师讲解打下基础,又可以弥补教师讲课不足。教师在教授知识时,不仅要把知识的精髓教给学生,而且还要教会学生看书,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只有学生看通弄懂了教材,熟悉有关数学语言,懂得了定义、定理、性质、法则、公式的真实意义,才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从低年级就开始。目前中学生读数学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不看书:学生把看教材当成负担,只是把教学课本作为抄习题、练习之用。 (2)看书,一晃而过,像看小说、连环画,不思考,不探求,不做笔记;随便翻翻,看后什么都不知道。 (3)语文水平低,语法结构不清,读不通,理解不透彻。 (4)数学符号、数学语言、数学词汇难懂,障碍多,读不懂,读不明白,更不能说完整的,有条理的将它写出来或者说出来,表达出来。 (5)兴趣容易转移,易受外界干扰,持久性差。读数学问题的时候容易转移目标,读着读着,不知道怎样的,大脑里不知想些什么,根本没有在状态之内。当你问他,他回答的是其他的问题,问非所答。 针对以上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初中一年级学生重点应放在培养读书习惯。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带领阅读,分析章节内容,扫清文字障碍,难以理解的数学名词或句子,可先作一些解释。 (2)学生初步养成阅读习惯后,可以把读书分成两个阶段:讲前预习,完成预习作业;讲后阅读,反思课前预习。讲前预习可以不用要求太高,也可指定范围,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对教师所要讲的内容大体了解,将难懂的地方用铅笔做上记号,以便教师讲授时,集中精力听讲。讲后阅读重点放在独立思考上,根据课堂讲授与书本内容两相对照,弄通、弄懂各种数学概念,该识记的定义、定理、公式、性质,就要下功夫记,既要动脑子又要动手,重要的难懂的定理和例子,要亲自动笔推证和演算。通过讲后阅读还搞不懂的问题再用铅笔做记号,也可请同学或老师帮助解答。当然对于初中学生,每次阅读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二十分钟内。 (3)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各年级的特点,教师要帮助学生辨析数学用语、数学名词和数学符号,如“提高了”和“提高到”;“都不”和“不都”;“或”、“且”和“当”;“仅当”、“当且仅当”;“有”、“仅有”、“有且仅有”;“至少”、“至多”,“不超过”、“不低于”等。对难懂的长句子要帮助学生找出句子的主要成份和附加成份。还可引导学生把数学语言翻译成数学式子,或把数学式子用数学语言叙述。 (4)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写提要,在教材上划着重点(找重点),写批注,添补内容(如补图形、补步骤、扩张概念等)。 (5)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数学结构,分清定义、公理、性质、法则、定理,推论的内涵和外延,弄清逻辑关系。①抓住概念、原理的实质。②看概念、定理、法则等能不能运用和推广。③看新概念、新性质与哪些已学过的概念、性质有联系。④概念、原理、性质之间有哪些依从关系。⑤概念、原理、性质有哪些用途等等,去思考、去探究,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自己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6)强调学生阅读时注意教材中数学语言的严谨、简练,注意例题的格式,要求学生以课本上的规范纠正自己作业中的错误。 (7)考试时适当考一些课本中的数学概念或常识,以提高学生看书的兴趣,达到督促的目的。 二、读书善于联想 培养能力,必须基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等。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源泉”。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首先从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入手,因为它比较具体、直接。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大致可分以下几种类型:(1)类比联想。所谓类比是指同类的比较和类似的比较。要比较,就要联想。 通过类比提高想象力,加以分析归纳,再进行抽象思维,寻求规律性的东西。数学中类比是比较丰富的,如代数中的二次三项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以二次函数为最基本,二次函数的零点(y=0)、正数值(y>0)、负数值(y<0)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紧密联系,可以通过二次函数的深入研究,综合其它相应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联想比较,既便于记忆,又便于了解它们的相互联系。再如平面几何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也可以进行“类似”比较。 (2)形数联想。数学中形数之间关系是彼此相依的,要启发学生用“数”来巩固与研究“形”,利用“形”巩固研究“数”。讲函数时,一定要强调学生记性质、想图形,画图形、想性质;对于不等式、方程一类的问题也要强调学生形数联想,利用图解。 (3)结构联想。数学结构是数学知识中心和灵魂,如果搞不清数学结构,学生知识是支离破碎,以单元进行教学,每个单元的数学概念、定义、法则、性质、定理、推论等等可以自成体系,学生可以融会贯通;启发学生,对概念问题想定义,计算问题想法则,推证问题想定理。引导学生结构联想也要注意年级特征,如初一年级有理数概念,只作描述来下定义,重点放在法则上,可启发学生看例题想法则,对照法则看例题,作习题想法则,对照法则想习题。又如平面几何中要强调学生根据每一单元的公理、定义、定理的逻辑关系,综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