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一榜样法

1.定义:以某个个体或某个团体的行为为榜样,让儿童通过观察、收听、阅读或操作等途径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儿童形成与榜样相同的动作、思想、态度或是语言表达等特性,这种行为改变技术被称为“榜样法”。

2.理论基础:榜样法是建立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班杜拉认为模仿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模仿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条件:

(1)儿童具备模仿能力

(2)榜样为儿童接受

(3)及时给予奖励

(4)尊重儿童的个性与价值

4.实施步骤:

(1)确立目标行为

(2)选择好榜样

(3)榜样展示良好行为并受到奖励

(4)儿童模仿并展现该良好行为,得到奖励

5.应用范围:学习良好行为;表现已获得的良好行为;抑制不良行为;多表现良好行为二塑造法

1.定义:塑造法是指系统地、及时地对儿童所表现出的那些接近目标行为的一系列相似行为进行强化,从而使儿童最终建立起目标行为的方法。

2.理论基础:斯金纳训练小白鼠压杠杆试验望着杠杆——望着杠杆并鼻子靠近杠杆——鼻子靠近杠杆且前肢离开地面——前肢离开地面并碰着杠杆——抬起前肢且完全压下杠杆3.条件:

(1)有效的划分各个中间行为

(2)组织好各个中间行为之间的替代

4.实施步骤:

(1)确立目标行为

(2)合理的划分起点行为与目标行为之间的各个中间行为

(3)确定行为塑造的方向

(4)儿童表现出中间行为后方可获得强化

(5)顺序地强化各个中间行为,直至目标行为(或终点行为)的完全建立

5.提示与渐隐提示:是指在行为塑造的过程中,教育者所给予儿童的各种特殊帮助,如身体上的帮助、语言上的指导等。渐隐:是指在行为塑造的过程中,教育者所给予儿童的各种特殊帮助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减少。

3.应用范围:塑造新行为

三合同法

1.定义:教师或家长组织或安排一种情境,让儿童按照成人要求完成任务,之后儿童可以从事自己喜欢且是被成人认可的事情。口头合同、书面合同;短期合同、长期合同2.理论

基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如果你做甲事,那么你就可以做乙事或得到乙”。3.条件:

(1)儿童真正理解合同普通2岁以上

(2)共同协商

(3)任务与奖励相称

(4)考虑儿童特征(年龄、认知发展水平、成就动机、时间和事件有先后的概念等)选择合同种类

(5)双方坚持遵守

4.实施步骤:

(1)教师与儿童建立和保持亲密的关系

(2)教师与儿童见面并向儿童解释见面的目的

(3)教师向儿童解释“合同”是什么:教师举例——儿童举例——共同总结

(4)教师和儿童共同讨论合同里的任务

(5)教师和儿童共同讨论强化物

(6)教师和儿童共同协商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以及完成任务的标准:详细,时间、标准(7)教师和儿童共同协商任务与强化物之间的比值

(8)教师和儿童共同探讨评估儿童完成任务的方式

(9)教师和儿童共同确定给予儿童强化物的时间与地点

(10)教师或者儿童写下合同。教师念给儿童听,再次向儿童明确各自的责任,以确保儿童理解正在签订的合同

(11)教师和儿童在合同上签字,教师留下原稿,给儿童一份合同复印件

(12)教师祝贺儿童签订合同,并预祝儿童成功

(13)开始执行合同

5.应用范围:已获得的良好行为的增强格式:日期:书面合同本合同是经和同意而签订。本合同开始生效的时间,终止日期为,检查日期为。合同内容:儿童将教师将如果儿童完成本合同的要求,教师将按照合同规定给予儿童奖励;如果儿童只完成本合同的部分要求或不能完成,教师将按照合同规定不给予奖励。儿童签名:教师签名:

四代币制

1.定义:当儿童表现出良好行为时,即可获得相应的代币;若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即被扣除相应的代币;儿童用手中的代币可换取自己所希望的奖励。通过应用代币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行为、消除不良行为的方法被称为代币制。

2.理论基础: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在代币制里,戴碧本身不具有价值,它的价值隐藏在它所能换取的奖赏物里。

3.条件:

(1)儿童4、5岁以上

(2)儿童有一定耐性,可等待

(3)行为与代币比值合理,代币与奖赏比值合理

(4)按时兑现奖赏

(5)奖赏有强化作用

4.实施步骤:

(1)确立目标行为

(2)向儿童讲解:什么是代币制?

(3)将行为规则告诉儿童

(4)确定代币

(5)确定目标行为与代币之间的比值

(6)确定奖赏(物品或活动)

(7)确定各种奖赏与代币之间的比值

(8)当儿童表现出某个目标行为时,立即给予或扣除儿童相应的代币

(9)确定代币交换奖赏的时间与地点:5-7岁,当日;8岁以上,隔日或周末

(10)时常更换奖赏

5.应用范围:增强已有的良好行为,抑制存在的不良行为

五消退法

1.定义:当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不给予其强化或处罚即不予理睬、不予关注,从而导致该行为的出现频率下降,直到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消退掉。

2.理论基础:斯金纳“小白鼠操作杠杆”实现时,?小白鼠压杠杆——得到食物——再次表现压杠杆的行为?小白鼠压杠杆——虽然没有遭受电击,却也得不到食物——压杠杆的行为就会消失

3.条件:

(1)正确应用“不予理睬”

(2)坚持不懈

(3)各方意见一致:儿童发现成人之间的观念不一致——不良行为加剧

4.实施步骤

(1)确立目标行为

(2)实施者要与相关人员共同来确定行为改变计划——相关人员的支持与配合

(3)告诉儿童即将要进行的消退计划:在儿童情绪正常时沟通;告诉儿童如何表现才是正确的

(4)对儿童表现出的不良行为不予理睬:不批评儿童、不与儿童争辩交谈、不与儿童有任何的目光接触、转移对儿童的所有关注、关注其它的事情、离开儿童所在的场所

(5)对儿童表现出的良好行为进行及时强化

5.应用范围:非自伤性、非破坏性、非攻击性的不良行为,且这种行为在以前表现时会受到强化

六饱厌法

1.定义:通过持续地给予儿童某种奖赏物,从而帮助儿童消除由该奖赏物所诱发的某种不良行为。

2.理论基础:斯金纳小白鼠试验

3.实施步骤:

(1)确立目标行为

(2)确立强化物

(3)制定固定强化程序:固定比率(每次见面都问:“你吃了吗?”)、固定间隔

(4)执行固定强化程序:注意相关人员的配合,并注意发掘儿童积极的兴趣点4.应用范围:囤积东西(纸、笔、毛巾)、乱撕衣服、不停喝水、问时间等。不适用于有强迫症的有

消极意义的行为(如儿童对性感兴趣)、破坏性、伤人和自伤的行为,孤独症的刻板行为也不适用,而宜用转移注意力、占用时间的方法

七惩罚法

1.定义:当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立即对儿童施予不愉快或厌恶刺激(身体的或言语的),从而使儿童表现该不良行为的频率下降直至消失。

2.理论基础:斯金纳小白鼠压杠杆

3.种类:体罚法、言语惩罚法、任务惩罚法、特殊惩罚法(厌恶治疗法)

4.关于惩罚法的问题:

(1)惩罚仅是压抑行为而不是消除行为

(2)惩罚没有提供一个可接受的良好行为模式

(3)部分实施惩罚的人所表现出的攻击行为给儿童展示了一种不好的模式

(4)惩罚所造成的伤害有:害怕、紧张、焦虑以及退缩等

(5)惩罚之后儿童所产生的挫折感会使他们今后更偏离群体

(6)惩罚破坏了儿童头脑中的教师和家长的形象

(7)它鼓励儿童表现暴力行为

(8)它破坏了教师和家长以后与儿童进行积极交流的机会

(9)它会使儿童产生心理上的障碍

(10)它会是受惩罚儿童和目睹惩罚的儿童产生焦虑

(11)它影响了儿童关注积极和有意义的活动的能力

(12)言语的惩罚经常恶化为诋毁儿童的智力、人格和尊严

(13)教育者因自己的事情迁怒于儿童

(14)执行惩罚不公平

(15)实施惩罚不注意选择场合和地点——儿童尊严

(16)对儿童执行惩罚时,夸大错误:将行为上升到人品,夸大孩子的错误,实质上是在暗示孩子朝那个不好的方向发展

(17)将惩罚变成了让儿童服从成人的手段

(18)在儿童接受惩罚时,没有实行监督

5.原则:

(1)儿童首次表现某种不良行为时,教育者应先尝试其它的行为改变技术,而非惩罚法(2)儿童屡次表现某种不良行为而且使用其它方法均无效时,可以应用适度的惩罚去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

(3)对于儿童的某些不良行为可能会伤害自己或他人,例如儿童玩火或者借助外物伤害其它儿童时,可以应用惩罚法

(4)对儿童实施惩罚后,要告诉儿童惩罚的原因,让儿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惩罚(5)惩罚之后注意在平时与儿童建议更亲密的关系,避免留下伤痕

6.实施步骤:

(1)明确行为守则:认真分析哪些行为是不可以发生的,明确告诉儿童不能发生哪些行为(2)将行为守则贴在醒目处

(3)教儿童学会良好的行为方式

(4)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时,儿童将受到惩罚

(5)惩罚执行后,让儿童了解自己受惩罚的原因

(6)让儿童示范良好行为,强化行为的正确方式:让儿童自己用语言将正确行为表述出来,再让儿童用行为示范

八隔离法

1.定义:当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暂停儿童正在进行的活动,将儿童从受到正强化的环境中带到一个不受正强化的环境,并让该儿童在那里待上特定的时间,由此来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正在进行的活动:儿童原意从事的活动,但并不是不良行为发生的原因受到正强化的环境:儿童原意在的地方,是让儿童感觉愉快、高兴的场所不受正强化的环境:儿童不原意在的地方,是让儿童感觉单调、乏味的场所,但并不是害怕得场所若是环境原因导致不良行为,则需对环境进行控制

2.理论基础: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趋乐避苦”

3.条件:

(1)儿童对行为规则真正理解

(2)隔离区要求:有灯光、椅子,无危险物品,四周无装饰物

(3)真正隔离

(4)时间恰当

(5)阶段性评估

4.实施步骤:

(1)确立将要消除的目标行为

(2)合理选择适当的隔离法:观望式隔离、排除式隔离、绝缘式隔离

(3)确定隔离时间:1岁一分钟,不超过10分钟

(4)将行为改变计划告诉儿童

(5)一旦不良行为发生,立即进行隔离:少于10个字,少于10秒钟

(6)记录隔离时的相关信息

(7)解除隔离后,让儿童明白自己被隔离的原因

(8)让儿童示范良好行为,强化行为的正确方式

5.应用范围:2-12岁,合群儿童,尤其争吵等不良行为隔离记录表儿童姓名:教师姓名:目标行为:进入隔离室时间离开隔离室时间隔离之前儿童从事的活动隔离期间儿童的行为表现隔离结束后儿童将进行的活动

九行为代价法

1.定义:当儿童表现某种不良行为后,教师或家长将儿童本该享受的某种奖赏或权利收走一段时间,以此达到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2.理论基础:操作性条件反射

3.实施步骤:

(1)仔细分析行为问题:前因、性质与程度、儿童年龄与当前行为问题的关系等

(2)选择收走适当的正强化物:对儿童有激励作用的正强化物、对儿童赋予特殊意义的权利、不影响儿童的正常发展、不侵害儿童的尊严与人格

(3)制定恰当的收走时间:年龄、性格特征等考虑,是暂时收走还是永远收走?

(4)将行为改变计划告诉儿童

(5)一旦不良行为出现,立即收走相应的正强化物或权利

(6)控制各种因素,确保在特定的时间内,儿童得不到该强化物或享有权利。

4.应用范围:年龄5岁以上,有一定认知基础

十系统脱敏法

1.定义:在舒适的环境中,让患者充分地放松自己,然后系统地让患者逐渐接近其所恐惧的事物;或是逐渐提高患者所恐惧的刺激物的强度,从而让患者对于恐惧事物的敏感性逐渐减轻,直至完全消失。

2.理论基础:南非心理学家Wolpe 沃尔普的恐惧症治疗法:肌肉放松下机体的愉快反应会抵制恐惧反应。后天习得的各种恐惧症都可以通过系统脱敏法得到缓解、消除。3.实施步骤:

(1)训练儿童学会完全放松肌肉

(2)建立焦虑、恐惧事件的等级:找出引发恐惧的各种事件确定不同事件所产生的恐惧的程度按照患者对事件评定的数值,由低到高对事件进行排列

(3)通过各等级的恐惧事件首先让患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呈现最低等级的事件——肌肉放松——稍高程度事件——肌肉放松……通过全部等级的事件注意:步子勿太大!!!

十一、强化相反行为的方法

1.定义:通过系统地正强化儿童与某种不良行为相反的良好行为,从而帮助儿童培养良好行为以取代不良行为。

2.理论基础:1947年英谢林顿一组肌肉受刺激而兴奋,另一组肌肉即受抑制,且在神经系统也存在这种相互对立(抑制)的情况1958年南非沃尔pu(Wolpe)个体在同一时间只能表现一种状态,而不会在同一时间又两个相反的行为。

3.优点:可避免惩罚法、隔离法等的不良影响,表现为扶持好的行为以压抑不良行为;改变看待儿童的观点。

4.实施步骤

(1)确立要改变的目标行为

(2)找到与目标行为相反的行为

(3)确立强化物

(4)实施行为干预程序:塑造法、代币制、合同法等。各方法并非各自独立

(5)评估行为干预的效果:目标行为是否消除了?良好行为是否建立了?

十二前提控制法

1.定义:通过改变前提刺激以激发良好行为的发生以减少甚至消除不良行为。前提:是指引发行为的刺激事件,且它可影响着行为的再次发生。特点是可引发良好行为,也可引发不良行为。

2.应用前提控制法来增进良好行为:

(1)安排引发良好行为的刺激:改变前提刺激的某些特征

(2)降低良好行为发生的难度

(3)为良好行为安排效果建立

3.应用前提控制法来减少不良行为

(1)排除引发不良行为的刺激

(2)增加不良行为发生的难度

(3)为不良行为安排效果建立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介绍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的若干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一、概述 (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与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诸如人格的构成(或结构)、人格的发展等等基本的理论问题。关于人格的发展:人格心理学一方面要研究在正常的情况下个体的人格是如何发展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另一方面要研究变态的心理和行为是如何形成的,其内在机制是什么;当然还要研究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人格的发展,这些因素是如何发生影响的。对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形成机制的研究,就是心理病理学的研究;而对导致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因素的研究,就是心理病原学的研究。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则是一门研究如何用心理学方法来处理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一门学科。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理、原则,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方法都是以人格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具体的理论和方法虽然各式各样,但都可以用相应的人格理论中找到其渊源。如信奉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倾向于采用“心理分析学的技术与方法”来实施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过程;信奉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咨询师和治疗专家,会倾向于采用根据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设计出来的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而信奉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治疗师,会倾向于采用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咨询和治疗技术和手段;而信奉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家,则会倾向于认知疗法,即通过改变当事人(病人)的认知来改变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由此可见,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技术和方法,是以心理病理学和心理病原学为基础设计、发展出来的。心理病理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形成的机理,心理病原学揭示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咨询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才能找到治愈心理病症、矫正异常行为的方法。这正如医学家寻找治愈疾病的方法时一样。要治愈某一种病症必须得先找到这一疾病产生的原因,了解发病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开发出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自然科学中的状况也是如此,只有揭示了自然的规律之后,这些规律才有可能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如爱因斯坦先揭示了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E=MC)之后,才有可能将核能运用实际生活,才有可能制造出核电站和核武器。 那么人格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究竟是什么关系呢?用一个形象的说法,是母与子的关系,人格心理学是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子。人格理论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理论的上游理论,而具体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则是根据具体的人格理论发展出来的。先有其母,才有其子。因此,要真正透彻地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原理、牢固地掌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透彻地了解这些原理和方法的利敝得失,并结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实际、灵活地运用之,必须得牢固地掌握人格心理学理论。因为只有掌握了具了心理咨询与心理学治疗所依据的人格理论,才能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具体的方法,并可能设计出新的、适用于特定的对象的方法,才有可能扬长避短。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 在考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学派时,我们会遇到一个小小的麻烦,那就是,到目前为止,曾见诸文献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派有上百个之多,如基于生物学的一些派别;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还有同属于精神分析范畴的阿德勒学派、容格学派、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霍妮、沙利文)、自我心理学学派(哈特曼)、对象关系学派(克莱因、范尔贝因、威尼考特、雅各布森、马勒)、自身心理学理论(科赫特);此外,还有原始宣泄疗法、先验医学疗法、认知疗法、现实疗法、理性情绪疗法、行为疗法、折衷分析疗法、格式塔疗法、

儿童问题行为论文

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西方语言学院小教班那金玲2009062024 摘要:儿童问题行为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对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佑,才能够有针时性地实施教育计划。 关键词:儿童;问题行为;对策 一、儿童“问题行为”的概述 “问题行为”又叫做行为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众多概念,涉及到心理、教育、社会、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但可以概述为:是后天形成的、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较有代表性的是左其沛先生的分类,他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种类型:过失型(如迟到、拖欠作业等);品德不良型(如撒谎、偷窃、拦路抢劫、流氓性等);攻击型(如顶撞师长、故意扰乱课堂、发泄、迁怒等)和压抑型(如胆小、孤僻、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具体的行为表现很难严格归人某一个类别中去,也就是说任何分类都难以涵盖所有具体的问题行为。 二、儿童“问题行为”的对策 (一)行为矫正法 对于儿童的问题行为,一般比较注重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最常见的矫正方法有: 1. 正强化法 通俗地说就是奖励,在儿童表现出某一良好行为以后,加以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增加以后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正强化的方法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方法,它可以用于解决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但在运用中教师应该注意:(1)选择和分析需要强化的具体行为,确定哪些行为需要奖励,如何避免强化不适当的行为。如,儿童为了得到表扬将家里的钱交给老师;(2)根据儿童的兴趣。、特点和教育的情境来决定,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强化物,它可以是一种儿童喜欢拥有的东西,可以是儿童喜欢做的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口头称赞、注意和鼓励等;(3)在时间上,强化应该紧跟在行为表现之后;(4)当期望的行为建立和巩固后,应该逐渐淡化和降低外部的奖励和强化,促进行为的自主性和自控性,弓}导外部他人强化向内部的自我强化转化,这往往是教师容易忽视的。 2.负强化法 负强化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时,减少或消除他不喜欢的刺激或情境,以促进该个体以后此种良好行为的出现。例如,对于回家后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儿童,家长可以先剥夺儿童观看他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权利,一旦儿童能够认真做作业了,就允许他观看有关电视节目。 3. 惩罚 惩罚是当个体发生不良行为时,通过给予厌恶刺激,或者减少、消除正强化的方法来减少或终止该行为。为了有效地运用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惩罚的时间,惩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惩罚者同儿童的关系,惩罚和正强化的结合 4. 示范法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许多行为可以不直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强化或惩罚来建立或消除,而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教师最好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利用电视或多媒体技术,用现场示范、参与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榜

行为矫正复习资料——个人整理

一、名解: 广义的行为:包括外显与内隐,外显是行为变化,内隐是心理过程,就目前应用而言,是外显为主,内隐从属的地位。问题行为: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 异常行为:指个体的某项行为异于常态,也就是偏离年龄相仿、教育水平相近的人群的平均值。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的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行为应予限制:是指行为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它发生在不该表现的环境中,因此应将其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之中。 行为应予发展:是指当事人目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会他如何动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 逐变标准设计:指在实验处理阶段,采取逐步实现目标行为的方式,将整个处理阶段划分为若干小阶段,并预先确定每一小阶段的要求标准,依序提升,以逐步形成目标行为的方法。 交替治疗设计:又叫同时治疗设计或多元素实验设计,指常被用来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处理或干预措施对单一行为效果的方法。 概括性条件强化物:当某一条件性强化物与多种多样的其他强化物配对使用时,这一条件性强化物就叫概括性条件强化物,简称概括性强化物。 正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所尾随的事件造成反应概率提高的现象。 负强化:指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的厌恶刺激,可以增加该反应的发生概率。 消退: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但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的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降低。 差别强化:就是具体的期望(良性)行为后面出现强化物而其他(不良)行为后面没有强化物的程序。 刺激控制:指某一特定行为跟某一特定刺激而不是其他刺激的出现而出现。 刺激促进:就是在辨别性刺激存在的情况下,在行为发生之前和进行之中所增加的刺激。 塑造:就是建立个体在当时还不会完成的新的目标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能做出某一行为到一步一步学会这一行为的过程。 渐隐:就是指逐渐改变控制反应的刺激,最终使个体对部分变化了的刺激或完全更新了的刺激,仍能做出同样反应的现象。 连锁:就是把要求习得的整体行为分解为一个个紧密联系着的环节,即刺激—反应链,然后对当事人的行为链条逐一进行训练,并最终使之习得整体行为的方法。 代币系统:凡是能够累积并用来交换其他强化物,称为代币,凡是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进行的行为矫正计划,就叫做代币系统。 行为契约:其实质就是建立一套以文字条款为形式的,对目标行为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行为迁移: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延伸到其他情境场所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行为维持: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在时间范围上得到延伸的一种行为改变技术。 自我控制:指自己对自己实施行为矫正的方法。 即时后果短路:心理学家把即时后果的作用大于延缓后果的作用的现象,叫做即时后果短路。 厌恶疗法: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反复多次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过程,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生物反馈:是在电子仪器的帮助下,将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过程、生物电活动加以放大,放大后的机体电活动信息以视觉(如仪表读数)或听觉(加蜂鸣器)形式呈现出来,使主体得以了解自身的机体状态,并学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意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生理变化。 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 矫枉过正: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费力活动。它包括过度补偿和积极练习两种形式。 实验设计:安排矫正方案来证明行为改变的原因,被称为实验设计。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有:倒返实验设计、多重基线设计、逐变标准设计、和交替治疗设计等形式。 三、填、选 1、问题行为的类型有: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当。 2、在行为矫正的历史上,最早把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和英国的艾森克。 3、促使行为矫正真正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走向广泛的临床应用领域的是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和班都拉等人。 4、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②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③社会学习理论④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5、最早把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与临床心理治疗实践相结合的是南非的活尔普。 6、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强化决定反应,而操作性条件作用则是反应决定强化。 7、任何行为都可能同时包括经典性和操作性两种条件反射。 8、大多数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都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 9、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结合行为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影响个体的内在认知可以改变个体外显的问题行为。 10、正式开始使用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术语,并著书立说,创立与发展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著名学者主要是艾里斯和贝克。艾里斯创立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贝克提出了认知疗法。 11、不合理信念的主要特点有下列三个:①绝对化要求;②过分概括化;③糟糕至极。 12、班都拉在提出学习的交互决定论以及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最新行为矫正重点整理

行为矫正 第一章 1、行为(名词解释):指的是个体任何可观察到的或者可测量的动作或者活动包括个体外部的动作和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个体外部的动作。 2、行为矫正(名词解释):依据学习的原理来处理问题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行为改变:个体行为在本质上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和客观环境影响在随时改变。 3、问题行为的类型: 虽然问题行为在生活中表现繁多,范围很广,但大体都可归为以下三大类: ①行为不足,人们期望的行为(良性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五岁儿童很少与同伴交流; ②行为过度,人们所不期望的行为(不良行为)发生太多,儿童上课时经常侵犯把别人; ③行为不当,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10岁儿童叫爸爸为“老兄”; 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 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为: ①问题行为是习得的,其完全是个体后天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②各个问题行为是分别习得的,其分别是在其特定环境中,进行了某种特定学习的产物; ③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其是在不良的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了某种不恰当的学习的结果; ④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行为矫正的实质就是指导个体重新学习,以使问题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 5、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 通过对学者的概括和总结,行为矫正有以下五个特点: ①行为矫正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②行为矫正有明确的学习理论基础;③行为矫正强调环境和学习的作用;④行为矫正重视专业和生活的结合;⑤行为矫正强调对行为的测量; 第二章 1、行为的获得律和消退律(课本17—18) 获得律: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建立起来的。 消退律: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变的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行为矫正 案例分析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姓名:郑宜昌 学号:039 班级:09级应用心理学(1)班 授课老师:严云堂 目录 1.案例导入 2.背景资料 3.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4.矫正目标 5.矫正方案的设计 6.矫正的技术和方法 7.矫正方案实施(细则) 8.矫正结果 9.注意事项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导入 小瑞(化名),男,12岁,汉族,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据父母介绍,孩子在上了小学之后,就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让父母摸不着头脑。主要表现有: 1. 脾气暴躁,易激惹,家长不能满足其要求就大哭大闹。 2. 自制能力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并经常撒谎。 3. 逃学早退,有时候连续几周不去上课,近半年来,此类情况表现显著。 4. 不喜欢出门,一个人呆在家里; 在学校的时候,不喜欢群体活动,朋友很少。来访者在其父母的带领下找到咨询师,明显带有不配合的情绪。咨询师观察到,小瑞衣着较得体,只是显得比较拘谨。 二.背景资料 通过访谈,咨询师得知,来访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有车、有房,爸爸是民营企业的职工,妈妈是个体商户。 成长经历:小瑞不到两岁的时候,爸爸下岗。一直以来,父母感情不好,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小瑞4岁之前一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上了幼儿园后被父母接回。从小,家人对小瑞就听之任之,要什么买什么,很是溺爱。4岁开始上幼儿园,但时断时续,随意性大。从二年级开始就有无缘无故不到校上课的情况发生,但次数不多,老师也找过其谈话,谈话后行为次数减少。四年级上学期这种情况又开始严重,家长着急生气,加上工作比较忙多日不管他了。到后来,发展为有时连续一个礼拜不去上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瑞的功课落下了很多,本来学习还算中等的学生渐渐成了“特困帮扶对象”。 三.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咨询师针对父母提出来的问题行为对小瑞进行了单独访谈,情况基本属实。通过分析,咨询师认为,脾气暴躁,喜欢大哭大闹属于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自

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方法

摘要:儿童问题行为是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发生率仍在逐年上升。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只有对儿童的各种行为表现做出合理的评佑,才能够有针时性地实施教育计划。 关键词:儿童;问题行为;对策 一、儿童“问题行为”的概述 “问题行为”又叫做行为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众多概念,涉及到心理、教育、社会、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但可以概述为:是后天形成的、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较有代表性的是左其沛先生的分类,他将问题行为分为四种类型:过失型(如迟到、拖欠作业等);品德不良型(如撒谎、偷窃、拦路抢劫、流氓性等);攻击型(如顶撞师长、故意扰乱课堂、发泄、迁怒等)和压抑型(如胆小、孤僻、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具体的行为表现很难严格归人某一个类别中去,也就是说任何分类都难以涵盖所有具体的问题行为。 二、儿童“问题行为”的对策 (一)行为矫正法 对于儿童的问题行为,一般比较注重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最常见的矫正方法有: 1. 正强化法 通俗地说就是奖励,在儿童表现出某一良好行为以后,加以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增加以后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正强化的方法是教师经常运用的方法,它可以用于解决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但在运用中教师应该注意:(1)选择和分析需要强化的具体行为,确定哪些行为需要奖励,如何避免强化不适当的行为。如,儿童为了得到表扬将家里的钱交给老师;(2)根据儿童的兴趣。、特点和教育的情境来决定,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强化物,它可以是一种儿童喜欢拥有的东西,可以是儿童喜欢做的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口头称赞、注意和鼓励等;(3)在时间上,强化应该紧跟在行为表现之后;(4)当期望的行为建立和巩固后,应该逐渐淡化和降低外部的奖励和强化,促进行为的自主性和自控性,弓}导外部他人强化向内部的自我强化转化,这往往是教师容易忽视的。 2.负强化法 负强化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时,减少或消除他不喜欢的刺激或情境,以促进该个体以后此种良好行为的出现。例如,对于回家后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儿童,家长可以先剥夺儿童观看他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权利,一旦儿童能够认真做作业了,就允许他观看有关电视节目。 3. 惩罚 惩罚是当个体发生不良行为时,通过给予厌恶刺激,或者减少、消除正强化的方法来减少或终止该行为。为了有效地运用惩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惩罚的时间,惩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惩罚者同儿童的关系,惩罚和正强化的结合 4. 示范法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许多行为可以不直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强化或惩罚来建立或消除,而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来学习。教师最好能够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利用电视或多媒体技术,用现场示范、参与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或参考,让学生亲眼看一下在某种情境下不同的行为方法及其不同的效果。如有些学生在交往时因为不知道如何行动而出现退缩行为,就可以用示范或角色扮演的方法来进行辅导。 5. 认知行为矫正法 认知行为矫正法就是通过矫正间题发生者的思想、信念、态度和认知风格等来改变个体

(完整word版)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试卷及答案

核试卷 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 (A 卷) ( 闭卷) 课程性质:必修 考核方式:考试 专业:应用心理学 年级:2004级本科1班 本卷满分100分 完卷时间:120分钟 1. 爱德华·桑代克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对以下哪一方面进行了描述。 ( ) A. 反应性条件反射 B. 条件情绪反应 C. 效果定律 D. 操作性条件反射 2. “任何时候马克把手指放在嘴里并把牙齿咬合在指甲上、表皮上或指甲周围 的皮肤上”这一描述是“咬指甲”这一行为哪方面的描述。 ( ) A. 归类 B. 判断 C. 类别名称 D. 行为定义 3. 一位老师在记录一个孩子上课时间每15分钟是否有扰乱课堂的行为,这位老 师让定时器每15分钟响一次。当扰乱行为出现时,老师在数据单相应的地方做一记录。当一个间隔上已经做子记录后,老师就不用观察这个孩子或 记录他的行为了,直到下一个间隔开始。这是以下哪一种记录方法。 ( ) A. 成果记录 B. 间隔记录 C. 连续记录 D. 时间样本记录 4. 在科学研究中,可以接受的最低观察者间信度值是多少 。 ( ) A. 60% B. 70% C. 80% D. 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5. 以下哪一种设计不是真正的实验设计,因为它没有重复。 () A. A-B B. A-B-A-B C. 多基线跨行为 D. 改变标准 6. 王老师在对一个孩子说“请”和“谢谢”的行为记录。在一周的基线期之后, 王老师开始使用强化来增加说“请”的行为。两周基线期之后王老师又用 强化来增 加说“谢谢”的行为。王老师使用的是什么研究设计? () A. 多基线跨行为设计 B. 多基线跨被试设计 C. 多基线跨环境设计 D. 改 变标准设计 7. 小冉是一名电话销售员。他通过电话来销售产品。他不知道谁会买他的产品。 但他知道大约平均打13个电话就有一个人买。小周打电话的行为被什么强化程 序所强化? () A. 固定比例 B. 可变比例 C. 固定间隔 D. 可变间隔 8. 剥夺使得一个强化物力量如何变化。 () A. 更小 B. 更大 C. 没有变化 D. 失去作用 9. 明明一边骑自行车一边看着脚下的地面。突然间,他撞上了一辆停着的轿车, 他从车上弹起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把门牙摔掉了。这件事之后,明明再也不 敢在骑车时看着地面了。这是属于何种惩罚方式。() A. 撤销惩罚 B. 强化物损失惩罚 C. 负性惩罚 D. 正性惩罚 10. 杰克在他妻子向他大喊大叫之后再也不把脚放在茶几上了。当他的妻子不 在家时,他也不把脚放在茶几上的时候,这是属于以下哪种行为矫正的原理。 () A. 刺激控制 B. 刺激辨别 C. 刺激泛化 D. 刺激反应 11. 条件情绪反应这个术语是由谁于1920年首次提出的。 ()

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行为矫正技术)

授课题目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授课类型理论课程授课时数 2 授课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掌握行为矫正实施的过程,包括行为评估的过程与方法、行为矫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的方法。 情感、态 度、价值观 目标 培养学生在接到家长或教师说孩子存在行为问题,是否应当对这个孩子进行行为矫正的判断能力以及怎么开展。 能力目标 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何开展行为矫正以及如何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开展研究。 重 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 2.教学难点:掌握行为矫正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 教 学 准 备 课件PPT、教案、教材 作业布置思考以下问题:1.行为矫正实施的过程 2.什么倒反实验设计?其设计原理是什么? 3.什么是多重基线设计,有哪几种形式? 板书设计 第一编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 一、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 二、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方法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的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在第一章中我们就提到过,开展行为矫正要包括搜歌方面,即观察、测量和评估个体当前可观察到的的行为模式,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实际上也回答了应该如何开展行为矫正这一问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以及实验设计方法,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 在临床实践中,行为矫正通常需要通过三个阶段:一是行为评估阶段,在这个阶段干预者需要对矫正的问题行为进行仔细的评估;二是制定行为矫正计划阶段,干预者根据评估阶段所获得的与行为有关的信息来制定适当的行为矫正计划;三是行为矫正实施阶段,干预者根据所制定的计划实施行为矫正。 (一)行为评估阶段 1.行为评估阶段的任务 行为评估是指干预者通过访谈、测验、观察等方式来收集行为当事人的信息,并运用分析、推论、假设等方式对个体的行为性质进行判断,并对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的基本特点以及环境因素进行详细的测量的过程。 (1)行为筛查 筛选并确定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 (2)问题行为的详细评估 对所确定的问题行为进行更仔细的测量。 思考:行为筛查过程中干预者应当考虑哪些问题或因素? 对问题行为的原因进行评估 除了进一步获得有关行为发生频率、行为发生时每次所持续的时间以及行为强度方面的资料之外,重点在于对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各种可能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估。 获得与问题行为发生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确定行为发生的直接诱因与相关因素。 2.行为评估的方法 在行为评估的过程中,常常用到的评估方法有四种:访谈、直接观察、检核表和标准化测验。 (1)访谈法 通常是一种非直接的评估方式。 访谈的对象:熟悉学生的人(教师、家长、同伴)或学生自己(有语言表达能力)。这些信息包括: 行为在什么地方出现?是否与场所有关?

儿童行为矫正技巧(超级保姆版)

儿童行为矫正技巧(超级保姆版) 把《SUPER NANNY(超级保姆,又名BB保你大)》中矫正儿童行为的技巧总结了一下,和大家分享。 超级保姆Jo Frost光顾的家庭都有着令人头疼的小恶霸掌握家里的大局,使得父母似乎无法挽回当家做主的地位。这些小恶霸,在我看到的案例中,最小的一两岁,最大的约十岁。Jo的训练为期三周,前两天自然观察家里的情况,不做干涉;观察以后与父母谈话,并制订时间表和规则表;Jo会亲自指导父母一段时间,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之后Jo会离开几日,通过录像监控家中情况;最后,Jo返回家中再进行一周的指导,指出监控时所发现的问题。 Jo的宗旨是惩恶扬善。惩罚不良行为,赞扬好的行为。惩罚的时候,声调要低沉,使用有威严的语调。而赞扬的时候,声调要提高,可以拍掌,“乖孩子!”“做得好!” 一、思过室技巧(Naughty zone technique): 思过室是一个单独用来惩罚孩子不良行为的房间,房间内布置简单,没有电器和玩具。也可以使用房间的一个角落、一块垫子、家中的楼梯,因此类似的技巧还有“顽皮墙角”(Naughty corner)、“顽皮垫子”(Naughty mat)、“顽皮楼梯”(Naughty step)。步骤如下: 1、之前要预先给孩子警告。 2、如果孩子知道警告还是表现出不良行为,就把他/她带到思过室(或者顽皮墙角等)。 3、蹲下来到孩子的高度,有目光接触,用有威严的声调,解释带他/她到这里是因为他/她的哪些坏的行为。 4、惩罚的分钟数等于孩子的年龄数。如2岁惩罚2分钟,4岁惩罚4分钟。期间忽略孩子试图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 5、时间到时,再次解释孩子的行为,要求孩子道歉。不道歉就继续惩罚。道歉则拥抱,并且要赞扬。这很重要。 二、没收玩具技巧(Toy confiscation technique): 惩罚坏的行为,鼓励好的行为,同时教孩子学会珍惜。 1、告诉孩子只能留下十个玩具,装在自己的小箱子里。 2、设置一个大箱子用于存放没收的玩具。每表现出一次坏的行为,就没收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行为强化 科学研究已经立了许多解释人类和其他动物行为的基本原理。行为强化就是行为学家们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基本原理之一。 行为强化的定义是: 行为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 当一个行为被加强时,就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出现。 反应→后果 结果:行为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发生。 有人将一只饥饿的猫关进笼子,在笼子外面猫能够看得见的地方摆上食物,在笼子上安装了一个机关,只要猫用爪子击打一根杠杆,笼门就会打开。 当猫刚一被放进笼子时,它做出很多种行为,比如抓咬笼子上的栏杆,把爪子从栏杆缝隙中伸出,以及试图从栏杆之间挤出。 最后,这只猫偶然地碰到了杠杆,笼门打开了,猫于是能够走出笼子吃食。 每一次将饥饿的猫放进笼子,猫都用更短的时间击打杠杆打开笼门。最后, 只要一将猫放进笼子,它就马上去击打杠杆。桑代克将这种现象称为效果定律。 在这个例子中,当饥饿的猫被重新放回笼子的时候,这只猫就更有可能去击打杠杆,因为这个行为在此之前导致了一个直接的结果:逃出笼子和得到食物。逃出笼子和得到食物就是对猫击打杠杆的行为起到强化(增强)作用的结果。 从20世纪30代开始,斯金纳使用诸如老鼠和鸽子等实验动物进行了大量的行为强化原理研究。 例如,在用老鼠作的实验中,斯金纳将动物放进一个试验用的盒子里,每次当老鼠压下安置在盒子一面内壁上的一个杠杆时,斯金纳就给它一小块食物。起初,老鼠在盒子里到处察看活动,用鼻子嗅,用后腿支撑着向上爬等等。 当它碰巧用一只爪子压下了杠杆时,盒子里的自动装置就通过内壁上一个小洞送进一小块食物。 每次这只饥饿的老鼠压下杠杆时,它就得到一块食物。这样,每次老鼠被放进盒子的时候,它就更可能去压下杠杆。这个向下压杠杆的行为得到了加强,因为每次它发生时,都立即跟随着一块食物的出现。相对于老鼠进入笼子以后所展示出的其他所有的行为,这个压杠杆的行为增加了。 桑代克的猫和斯金纳的老鼠的例子,非常清楚地阐述了行为强化的原理。当一个行为造成了有利的结果时,这个行为更有可能在未来的相似环境中被重复。虽然行为强化原理最初是利用动物的实验结果阐述的,但是行为强化也是一个对人类行为构成影响的自然过程。 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

行为矫正的一些方法

行为治疗专家经过实验与临床经验,创立了许多治疗方法,现介绍十种儿童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 (一)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是一种逐步去除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技术。Wolpe 1958年根据条件反射学说,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展了这套完整的行为治疗方法。Wolpe认为恐惧或焦虑不可能与松弛同时并存。它们相互抑制或排斥,而克制焦虑(或恐惧)最有效的反应是肌肉松弛,故以逐步肌肉松弛作为阳性刺激,用于对抗焦虑(恐惧)情绪,建立系统脱敏技术。 适应证:儿童焦虑症、恐怖症、神经性厌食等。 操作方法: 分三个步骤。 1.肌肉松弛训练。 2.设计一个供想象的焦虑(恐惧)层次。 3.将松弛训练与想象层次结合。即首先教病儿学会由头部、颈肩、上肢、躯干至下肢的全身肌肉松弛法,同时根据病儿焦虑(恐惧)程度设计一个等级层次。病儿经过1~2周放松训练,达到几分钟内全身自我放松之后,便可进入系统脱敏程序。治疗开始,让病儿躺在一张睡椅上放松肌肉,并想象第一个最小焦虑(恐惧)情境(物),如体验到焦虑(恐惧),即刻举起一手指作为信号,若无焦虑(恐惧)产生,约7~1O秒钟后,让其放松,并停止想象此情境(物)。每一焦虑(恐惧)层次经过两个程序的想象,不产生焦虑(恐惧),便可进人下一层次。如此,使病儿逐渐经历最小焦虑(恐惧)到最大焦虑(恐惧)的各个层次,基本上能对实际的恐惧情境(物)不再产生焦虑。 (二)实践脱敏性 年幼儿童无法学会自我松弛,也不可能对焦虑(恐惧)情境(物)进行想象,便可采用实践脱敏法(Invivo desensltlzatlon)。适应证:儿童焦虑症、恐惧症。操作方法:将病儿不良情绪分为若干层级,让其逐级暴露于引起焦虑(恐惧)的实际情境或实物前,并在暴露同时,给予阳性刺激(如给吃喜爱的食物),使二者产生桔抗而逐步脱敏。例如,某幼儿怕狗,治疗开始,让他吃糖果的同时,看狗的照片,谈狗的趣事,之后看远处关在笼子里的狗,然后再分次逐渐走近狗笼(或将狗笼移近),直至消除害怕狗的情感反应。

北师大网络教育2012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作业

《行为矫正》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查理每天喝咖啡太多,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 B ) A.行为适当 B.行为过度 C.行为不足 D.行为不当 2、班都拉提出的行为治疗的方法是:( C ) A.厌恶法 B.系统脱敏法 C.示范-模仿疗法 D.理性情绪疗法 3、在观察学习中,只要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受到了强化,则等于观察者受到了间接强化,因而也能对观察者的模仿起到动机激励作用,此为( B ) A. 内部强化 B.外部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4、用猫打开迷箱的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的心理学家是:( B ) A. 巴甫洛夫 B. 桑代克 C. 斯金纳 D. 班杜拉 5、赌博行为属于间歇强化的哪种?( B ) A.定比例强化 B.变比例强化 C.定时距强化 D.变时距强化 6、当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施予厌恶刺激或剥夺他正在享受的奖励刺激,这种行为矫正模式是( B ) A. 正强化 B.惩罚 C. 负强化 D.消退 7、当乐乐把自己弄脏的墙擦干净后,父亲又要求他将另一面墙上的污渍(这些污渍不是乐乐弄的)也擦洗干净。父亲采取的方法是:( B ) A.积极练习 B.体罚 C.体力劳动 D.过度补偿 8、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D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9、武艺为了避免吃垃圾食品,每次去超市之前都先吃饱,他所采用的方法是( B )

矫正儿童行为的技巧

矫正儿童行为的技巧 把《SUPER NANNY(超级保姆,又名BB保你大)》中矫正儿童行为的技巧总结了一下,和大家分享。 超级保姆Jo Frost光顾的家庭都有着令人头疼的小恶霸掌握家里的大局,使得父母似乎无法挽回当家做主的地位。这些小恶霸,在我看到的案例中,最小的一两岁,最大的约十岁。Jo的训练为期三周,前两天自然观察家里的情况,不做干涉;观察以后与父母谈话,并制订时间表和规则表;Jo会亲自指导父母一段时间,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之后Jo会离开几日,通过录像监控家中情况;最后,Jo返回家中再进行一周的指导,指出监控时所发现的问题。 Jo的宗旨是惩恶扬善。惩罚不良行为,赞扬好的行为。惩罚的时候,声调要低沉,使用有威严的语调。而赞扬的时候,声调要提高,可以拍掌,“乖孩子!”“做得好!” 思过室技巧(Naughty zone technique): 思过室是一个单独用来惩罚孩子不良行为的房间,房间内布置简单,没有电器和玩具。也可以使用房间的一个角落、一块垫子、家中的楼梯,因此类似的技巧还有“顽皮墙角”(Naughty corner)、“顽皮垫子”(Naughty mat)、“顽皮楼梯”(Naughty step)。步骤如下: 1、之前要预先给孩子警告。 2、如果孩子知道警告还是表现出不良行为,就把他/她带到思过室(或者顽皮墙角等)。

3、蹲下来到孩子的高度,有目光接触,用有威严的声调,解释带他/她到这里是因为他/她的哪些坏的行为。 4、惩罚的分钟数等于孩子的年龄数。如2岁惩罚2分钟,4岁惩罚4分钟。期间忽略孩子试图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 5、时间到时,再次解释孩子的行为,要求孩子道歉。不道歉就继续惩罚。道歉则拥抱,并且要赞扬。这很重要。 没收玩具技巧(Toy confiscation technique): 惩罚坏的行为,鼓励好的行为,同时教孩子学会珍惜。 1、告诉孩子只能留下十个玩具,装在自己的小箱子里。 2、设置一个大箱子用于存放没收的玩具。每表现出一次坏的行为,就没收一个玩具。 3、每表现出一次好的行为,就归还一个玩具。 以上两个是Jo的惩罚技巧。这两个技巧实际上是要在家庭中建立规则,教会家长掌握家中的大局,也使孩子明白,不好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做错事情不会再得到纵容,这已是无法挽回的事实。 睡觉分离技巧(Sleep separation technique): 用于矫正那些无法与父母分睡的孩子的问题。 1、亲亲孩子,说晚安,把孩子送到床上就寝 2、坐在床边,但不能有目光接触,不能说话 3、如果孩子哭闹,跑下床,把孩子放回床上,但不能有目光接触,不能讲话 4、一直重复,等到孩子入睡 当孩子发现哭闹或者是任何行为都无法改变自己要单独睡觉这个事实的时候,

2021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的社会性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受个体自身以及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本研究立足于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矫正策略,从而促进儿童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影响成因;矫正策略 一、问题提出 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将攻击性行为分为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外部攻击是指在挑衅者和受欺者之间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进行公开、直接的对峙。如:同伴之间的冲突和物品抢夺而引起打、骂。关系攻击是指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如散布谣言、排斥同伴、中止友谊关系等。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的社会性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它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在对儿童的观察、调查以及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

上,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出在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的策略,为有效的矫正和防止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提供建议,从而促进儿童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学习因素 不论行为适当与否,都是儿童对其周围环境及人的反应而习得;儿童在与伙伴及成人互动时,学会在社会情境中反应、表现方式,也得知他人会如何反应或应对我们的行为。儿童的攻击行为是由于其过去习惯或社会经验受限的无知所造成的。 二)、可改变的因素 1、物的环境 环境会助长或抑制攻击行为视为发生。空旷的教室没有间隔易使儿童相互追逐,室内走道穿越经活动区易造成破坏行为、攻击行为。空间安排也很重要:围坐适合讲故事,排队适合上厕所。若挤在一起会有推挤、攻击等行为。环境中的器材不够会造成争执和攻击,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经常评估环境对儿童的影响。需要改变的常常不是儿童,而是物的环境。 2、对刺激过于敏感 学前阶段教学常是紧凑的、规律的、活动的、多姿多彩的,大多儿童适与此环境的刺激;但另一些儿童(如:自闭症儿童)可能因过度的颜色、噪音、活动量、运动量等刺激负荷不了而有攻

行为矫正试题及答案

行为矫正试题及答案:(题目黑色,答案为蓝色标示) 一、名词解释: 1、强化:行为受其结果影响由少而多不断增加的现象,称之为“强化”。该结果称之为“强化物”。 2、消退原理:是指某强化的行为一旦其行为之后不再给予强化物,则该行为的频率就会减少至消失。 3、区分强化原理:是指在同样的前提背景下,个体可能有很多行为表现,但只有某一种行为会得到强化,其他任何行为都得不到强化,则该情境下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而其他任何行为都将减少或者消失。 4、目标行为:这个人言行中哪些容构成了行为过度或行为不足,也就是将要被改变的行为。 5、功能评估:收集与问题行为的发生有关的前提和后果的过程。这些前提和后果与问题行为的发生有着功能上的联系。 6、消退爆发:指的是在开始实施消退法时,行为反应不降反而短暂性的增加或者出现新的非预期行为的现象。 7、惩罚:一个具体的行为发生之后紧随着一个结果,于是,将来这个行为不太可能再次发生。(或是指行为者在一定情境或刺激下产生莫某一行为后,若即时使之承受厌恶刺激(又称惩罚物)或撤除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那么其以后在类似的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 8、罚时出局:在负惩罚中,如果暂时丧失掉的是一段时间喜欢的活

动。 二、问答题及简述题:(答案仅供参考,可酌情给分) 1、简述“强化物”与“奖励”的关系? 答: 1、“奖励”是施予者认为行为者想要的。例:多发工资。 2、“强化物”是动态的后验概念,“奖励”是静态的先占概念。 3、惩罚有时可作为强化物起作用。 2、影响强化物的因素并解释或举例说明? 答:依从原则,例如,强化小明写作业的行为,选取可以玩游戏为强化物就不合适,因为玩游戏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获得,不一定非要写作业才可以。 即时原则,行为出现立刻给予强化,不能隔得时间过久否则就没有效果。 匹配原则,强化物要和行为匹配,例如想让他写作业,用一片薯片或给他买游戏机都是与行为不相匹配的。 剥夺原则,空间管理时间管理。 3、运用消退法的注意事项? 答:1、消退法获得长期效果的前提:对孩子需求敏感,能够实时发现并强化孩子日常生活中建设性行为。 2、消退法快速产生效果的保证:让所有与孩子有关的人

儿童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

儿童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2010 03班姓名:于童 行为矫正主要是依据学习原理来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编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方法,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 有效应用行为矫正的原则: 1.防止滥用,也就是说不要把不属于行为矫正的一些方法带入到行为矫正中来,如电击痉挛法等。 2.避免误用,行为治疗方法的正确使用。 3.注意不要损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4.注意遵循道德准则 主要方法: 1.正强化 正强化是指当一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景或刺激下出现后,及时得到一种正强化物,如果这种正强化物能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这一特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几率会升高。也相当于奖励。 例略 2.负强化,是指在一辨别性刺激或情况下,行为者发出一种行为,结果可引起厌恶刺激的移去或消失,则以后在同样的情况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 例如:1,一个爱咬指甲的孩子,可以在其指甲上涂上胡椒粉,这样孩子就不会再咬了。

2,对于在监狱里的犯人,如果其表现好,减少他的劳改时间,那他的良好态度有可能会增加。 负强化与惩罚不同之处: 惩罚的后果是不愉快的、痛苦的,而负强化的效果是愉快的。 3、消退 消退是指在以确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若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当她下一次遇到相同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比如说,因受惩罚而减少的行为发生率有可能由于惩罚停止而增加;受嘉奖而增加的行为发生率也可能因为嘉奖的减少或停止而减少 例如:A平时小孩以哭的方式得到想要的东西,但是,如果以后孩子再哭的时候不予理睬,孩子知道哭并不能满足愿望,以后也就不会由着性子乱哭了。 B某弱智儿童有不停用手抓头发的怪癖,抓到头皮发痛时才感到舒服。父母用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效。然后就把他的头发给剃了,开始,小孩又哭又闹,但一个月后,他的这种哭闹行为少了,而当两个月后头发再长起来时,他也没有再去抓头发了。 注意:A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施消退期间确保各种各样强化物在不良行为发生之后不呈现,做不到这一点,消退程序大多要失败。比如,一个小女孩有呜咽行为,每次需要什么就长时间呜咽,母亲为了消退她的这种行为,当她再呜咽时就不理睬,而当她一段时间不呜咽时就给予奖励,这种程序进行到晚上都很好。晚上,小女孩为要爆米花有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2

CHAPTER 3 GETTING A BEHAVIOR TO OCCUR MORE OFTEN WITH POSITIVE REINFORCEMENT Answers to Study Questions on Main Text 1. A baseline is a measure of behavior in the absence of a treatment program. For example, in Danny’s case, his cooperative and commanding behaviors were assessed before Danny’s mother was instructed to react to them differently than she had in the past. Other examples may be appropriate. 2. Behavior (or instances of cooperative behavior). 3. Time (or sessions, or sessions in 10-minute intervals). 4. A positive reinforcer is an event which, when presented immediately following a behavior, causes the behavior to increase in frequency. 5. This principle states that if, in a given situation, somebody does something that is immediately followed by a positive reinforcer, that person is more likely to do the same thing again when he or she next encounters a similar situation. 6. Operant behaviors are those that operate on the environment to generate consequences, and are in turn influenced by those consequences. For example, if a person walks into a dark room and emits the behavior of turning on a light switch, then the consequence of the light going on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that flipping the light switch will occur in a similar situation in the future. Flipping the light switch is therefore an operant behavior. 7. They are both laws of nature. 8. Students can describe any plausible example, such as the following: Situation: A student in class did not understand a part of a lecture of one of the authors. Response of student: Approached professor after class to request help. Immediate consequence: Professor smiled warmly, and said, “Of course! How can I help you?” Long-term effect: Student is more likely to approach professor (and perhaps other professors) for help in the future. CHAPTER 4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BEHA VIO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