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中国近代史是让每个国人感到怅惘的一段往事,由此产生了一种被一些人称为“大国悲情”的情绪,在课上,老师给我们放了一段悲情色彩时期魏背景的孙中山的激昂陈词,我本不觉得怎样却猛然间发现了老师悄悄泛红的眼眶,我愣住了,这是怎样的一种深沉的感情啊,我在这一瞬间触动了,我理解不了,着仿佛牵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渴望,深深感到自己的肤浅,让我尝试着去触摸这段艰辛的回忆
中国总是在尝试着各种转型改革中摸爬滚打。近代中国从1840年起被英国用枪炮打开大门以后,便从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帝国不得不一步步进入了世界范围之内,于是第一次面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难题即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问题,这是由其长期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及文化制度等各方面深层次的矛盾所引发和决定的。这种矛盾当然不是当时的人们就能清晰地体会得到的,中国只是被迫进入到了世界大潮之中,也被迫在这种世界大潮的冲击下不停的而又艰难的对自身的各种因素不断地进行变化和调整,不自觉地进入到了这个社会转型的艰难过程中,但这种转型其艰巨和困难的程度使得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彻底完成这个过程,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十九世纪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但我认为它并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中西之间特别是中英之间长期思想、政治、经济等等力量对比冲撞后的一次总爆发。一个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国家,由于发生了同西方国家的巨大碰撞,鸦片战争起使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经济基础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动摇和变化,传统的封建超稳定结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旧有的封建模式遭到了亙古未有的巨大挑战,再也不能维系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适应形势,尽快变革,使中国迅速摆脱那种阴影和困境,通过认识和纠正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学习西方的优点和长处,重新振作以走向近代化。所以近代中国必须进行社会转型,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殊状况所决定的。步入近代以后,传统社会无论从它的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制度、文化结构上均已不能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了,因此各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刻变革,其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于它的经济基础必须从一个农业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的工业化社会转变。 在资本主义时代,整个社会已逐步建立起了生产、流通、消费连为一体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封建贸易壁垒被彻底打破,社会生产和商品交换

已深入到了社会各个角落,成了最广泛的社会现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而中国还存在着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一样的封建小农社会。仍是一家一户,互不相关,“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过着节奏缓慢,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与近代社会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不仅是个人,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已一种鸵鸟般的姿态闭目塞聪、盲目自大,这种政策把中国孤立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大潮之外,同时也使我们丧失了既有的优势。中国历史上长期不能得到变革,传统有着极大力量是重要原因之一。它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一直绵延至今,中间从未中断,在世界上相对独立地发展,曾经创造过令世界为之瞩目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在东亚地区长期处于领先和发展地位,拥有着广阔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又赋予它丰富的资源,历史上处于四周的民族大多属于文化落后的民族并长期受其影响,由此长期以往,便鼓励了我们民族的优越感和自大意识,使我们习惯了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这也确定了让我们自觉的接受一种与我们文化完全不同的异质文化是相当困难的,而这种文化要想对中国发生影响除非力量达到足够征服,否则是不容易得到任何改变的,所以这也确定了近代中国的基本走向。 因此要想使中国走向近代化,就必须转变其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
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相比于经济转型,中国的政治转型要显得更加困难。中国走了一条非常艰辛的路,从鸦片战争的失败起举国上下莫不受到了强烈震动,以后却又在历次战争中不断失败,割地赔款,终于使中国相当一部分士大夫及官僚阶层们认识到了中国同西方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于是从洋务运动起中国终于开始走向了学习西方的自强之路,但这条路也是步履蹒跚,艰难异常,在以后的甲午中日战争中遂告失败。这里的原因除了政治体制的问题,与我们的文化背景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甲午中日战争后 ,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中国的失败不仅在于器物的落后 ,而且还在于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认为唯有维新才能救中国 ,而要维新就得从“用 ”到“体 ”全面学习西方。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兴民权、设议院、实现君主立宪。这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运动虽然最终因封建顽固派的抵制和镇压而失败 ,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现代化。
所以近代中国要想向现代国家迈进,其旧有的传统文化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文化转型。 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无论中国的

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归根结底都与中国的文化观念有关,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的文化观念延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鸦片战争本是一场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战争,但由于我们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茫然不知,因而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灾难。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老祖宗的名句并没有警醒中国人,我们依然对于外国几乎一无所知,结果使自己陷入了极其被动的处境中。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核心 ,延续了几千年 ,国民受儒家文化熏染得太久太深 ,儒家的传统观念在新生的民国内仍发生着影响 ,甚至表现出鲜明的反动性。中华民国成立后 ,尊孔读经虽被明令废除 ,但各地之民间私塾或私立小学大多仍我行我素 ,读经不止。但就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来看 ,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 ,都能发现儒家文化对中国现代化阻碍的痕迹。而中国国土面积广大,人口世界第一,而文盲也众多,至今文盲也有两亿多。文盲意味着贫穷,落后,野蛮,愚昧,意味着他们丧失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也意味着他们不能接受甚至排斥新文化,其次是反文化。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和现在文化人“下海”的现象都意味着反文化。他们不仅反西方文化,而且反中国的传统文化。反文化的典型表现是“读书无用论”,他是落后的现象,反理性现象。我们曾在转型的过程中走向了岔路,破四旧,大炼钢铁,在错误的领导下,国家遭受了除外敌给予的侵略打击外,又遭受了愚昧造成的精神打击。
而时至今日,我们社会转型的任务还不能说已被彻底完成。中国仍是一个落后国家,小农经济的社会基础还没有完全得以转变,农业仍在我们国家占有极大的比重;我们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法制观念却依然淡薄,封建思想在许多地方根深蒂固,官僚主义、封建家长制等依然盛行,可见任重而道远,社会转型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了解我们近代史上转型的过程及其转型的艰难,仍可以对我们今天的转型有巨大的借鉴和启发作用,历史上所存在的许多问题,有许多已经得到了根本改变,但不能否认有许多却仍是依然如旧,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国尽快完成社会转型的艰巨任务,早日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