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西方的社会转型问题

训练四近代以来中西方的社会转型问题

1.(2014·江苏盐城模拟)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但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新气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古徽州,即今安徽黄山市),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材料三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请回答:

(1)结合明清具体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

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据材料二分析其

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

现是什么?这一表现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解析第(1)问,解答紧扣“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结合明清两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史实论证。第(2)问,依据材料二信息判断地域商人群体的出现;特点要结合材料所给信息归纳。第(3)问,紧扣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革新与发展”,结合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启蒙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

系。

答案(1)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现象:商帮出现。

特点:南方的徽商和北方的晋商是商帮的突出代表;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徽商、晋商的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

(3)表现: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

联系:明清的早期启蒙思想是建立在明清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的。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2.(2014·广东中山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停滞不变的,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的变化。此观点称为“停滞论”。同时,不少学者提出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说”“市场经济萌芽说”“近代化萌芽说”等新概念,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该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内部出现了人类近代文明因素。此观点称为变迁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停滞论”“变迁论”中的任一个观

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概括你支持该观点的依据。

材料二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2)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

眼看世界”。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材料三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能割裂改革开放前后历史并相互否定。

——新华网北京1月5日电

(3)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三个角度指出改革开放前30年为改革开放所起的奠基作用。

材料四……如果说20世纪止于1989年,那么21世纪始于1978年……为什么是1978年?因为那一年,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项政策开创了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两位数的新时代,为中国带来了重大变革……虽然1978年离现在并不遥远,但我们已经沿着这条创造一个全新世界的道路走得很远。

——英国《卫报》马丁·雅克(4)马丁·雅克提出“21世纪始于1978年”,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解释21世纪的中华文明在汲取世界文明的过程中与1978年前的中国相比有何变化?

解析第(1)问,开放性题目,选择任一个观点都可,并且有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概括。如果选择停滞论,则要说明传统的政治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传统经济即小农经济仍占主导;传统文化即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如果是选择变迁论,则要说明新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传统的政治走向衰落;新的文化即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第(2)问,注意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经济上则要说明传统经济的解体,近代工业的产生发展;政治上,则要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新的政治因素即阶级因素的变化;思想文化则要说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第(3)问,政治制度的基础是新中国所建立的政治制度。经济上则是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内容。文化上则是教育方针及文化政策及科技成就的内容。第(4)问,政治上回答民主制度完善的表现,经济上则是改革开放的表现,文化上则是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

答案(1)观点一:支持停滞论。即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不具备社会转型的因素。

政治:专制集权极端强化,达到顶峰。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耕文明没有实现突破和转型。思想文化: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观点二:支持变迁论。即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社会表现出社会转型的迹象。

政治: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思想文化: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萌发;开启西学东渐之风。

(2)经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开始卷入整个世界市场;洋

务企业、民族企业等近代工业开始出现。

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思想文化:出现了西学东渐的新思想和维新变法思想等。

(3)政治: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经济基础。

科技文化: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两弹一星”等成就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4)政治:以政府为主导,形成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吸收、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法;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市场经济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可);

文化:进入信息时代,外来文化融入民众日常生活。

3.(2014·广东惠州一模)有同学对社会转型问题很感兴趣,为此收集了下列几则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周时期(公元前771~公元前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经历了一场非常艰难的过程,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无论中国的政治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归根结底都与中国的文化观念有关,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的文化观念延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三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

度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东周时期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前期(1919年以前)先进中国人探索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3)选取材料三中关于20世纪欧洲“衰落”或者“成功”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4)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是中国向近代化(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试述这一时期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解析第(1)问,从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归纳原因。第(2)问,梳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迁移相关史实回答。第(3)问为开放型问题,可任选一观点,言之有理即可。第(4)问,要注意问题中的时间限定,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规定时间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成就。

答案(1)变化:经济上,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2)历程:洋务派学习西方器物(或引进西方技术),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康、梁维新派、孙中山等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分别领导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动摇或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陈独秀等人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深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掀起新文化运动,后又接受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文化近代化进程。

(3)观点一: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

论证:史实——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

观点二: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成功传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论证:史实——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欧洲民主政治制度被广泛实践应用;西方思想文化广泛传播,西方化进程加快。

(4)成就:政治上:成立新中国;颁布1954年宪法,确立人大、政协、民族

区域自治三大政治制度;一边倒,抗美援朝,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美国封锁包围。

经济上: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文化上:“双百”方针提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4.(2014·广东七校二模)影响决策的因素很多,每一次的决策都有历史的烙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材料三1959年中国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1)

熹的孔子”在加强君主专制措施方面有何不同?并从它们创立时的思想来源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

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1953年至1957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发展的趋势。并指出影

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4)有人指出:“1958年的全国工业增长率的数据不可靠。”请你结合当时的

时代背景为该观点提供合理依据。据此谈谈对你使用史料有何启示?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回忆孔子思想核心中有关礼的内容;第二小问,

回答董仲舒思想体系与朱熹思想体系的特点;第三小问,从思想来源来分析其原因。第(2)问,根据时间“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结合材料说到的“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等史实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图表工业生产增长率判断;第二小问,从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角度作答。第(4)问,根据“1958年”可知是大跃进时期,回答其特点即可。使用史料有何启示可从如何辨别史料方面来分析。

答案(1)表现:克己复礼;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不同:董仲舒通过神化皇权(君权神授)来加强君主专制;朱熹从“理”这一哲学高度来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原因:董仲舒主要吸收阴阳家等具有神学(神秘)的学说;朱熹主要吸收的是具有思辨思维的佛家等学说。

(2)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民族工业发展,创办近代机器工业。

政治民主化:如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制。

思想自由化、科学化:新文化运动传播科学民主,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3)趋势:逐步上升(增加)。

原因:“一五”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的实行。

(4)依据: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

启示:使用史料要注意史料作者的立场、阶级和时代影响等。5.(2014·山西临汾模拟)16世纪以来,西方进入文明转型期。在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世界文明间的冲突、碰撞与交流与日俱增,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材料二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突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少数士大夫……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

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的“遭遇时期”是指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

西方文明的冲击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二,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19世纪西方的冲突促进了中国向

近代化的转型,而真正的近代化却“遥遥无期”?

(3)据材料三,二战以来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时间“1500年”回答;第二小问,结合从传统自然经济解体和促进近代色彩经济现象的出现分析。第(2)问,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分析封建因素的存在。第(3)问,结合经济新增长模式变化思考,主要从科技、经济政策、思想意识、环保等方面说明。

答案(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影响: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等。

(2)政治:资产阶级进行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但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但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思想: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但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国家干预的加强;福利制度建立与发展;全球化

推动了环境问题的全球治理;环保意识增强;新经济的诞生。6.(2014·云南昆明模拟)近代以来,新旧体制的转型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主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霍布斯鲍姆把1789~1848年这一时期定义为“革命的年代”,认为这一时期所发生的“双元革命”,“不仅仅是工业本身的巨大胜利,而且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巨大胜利;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的巨大胜利,而且是中产阶级或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巨大胜利……这场双元革命改变了世界,并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

——整理自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材料二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1)据材料一,指出“双元革命”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在“双元革命”影响下,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国家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

(2)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请以中国为例,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上概括其主要表现。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资本主义工业”、“资产阶级自由社会”判断;第二小问,从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等方面分析。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等方面分析。

答案(1)双元革命: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或:法国大革命)。

表现: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冲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建立或完善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经济上——工业革命促进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思想文化上——自由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2)经济: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结构(或逐渐沦为西方经济附庸;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等)。

政治:西方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思想: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开始萌发向西方学习的一些新思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