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 二轮:高频考点4 近代中国社会的痛苦转型与救亡图存(专题卷)

2020届  二轮:高频考点4 近代中国社会的痛苦转型与救亡图存(专题卷)
2020届  二轮:高频考点4 近代中国社会的痛苦转型与救亡图存(专题卷)

高频考点4 近代中国社会的痛苦转型与救亡图存

[备考提示]

1.考什么:列强侵华的史实,中国人民的反抗以及探索民主革命道路的史实。

2.怎么考:结合列强签订条约内容考查资本主义侵华特征,近代各个阶层探索民主革命策略的过程。

3.还会怎么考:关注近代中国人抗争的具体事实;民主革命道路探索、国共合作抗日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重要周年事件。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四川广安、眉山、内江、遂宁四市一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厉镇压私自出国的人民,并宣称“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1909年,在荷属印尼华侨的请求与国内舆论催促下,清政府出台了《大清国籍条例》,确立了血统主义原则,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增强

B.侨民安土重迁观念得到强化

C.传统的华夷观念完全丧失

D.清末“新政”重塑了政府权威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清政府对待出国华侨的态度的转变,可知清政府实行保护华侨政策实际是对外行使国家主权,故选A项;安土重迁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与材料中清政府实行保护出国华侨条例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清政府注重保护出国华侨,不能反映清政府的华夷观念转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不能体现出清政府权威得以重塑,排除D项。

2.[2019·湖南郴州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这表明( )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

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

答案:C

解析:材料“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改变对外国蔑视的称呼,反映出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C项;材料反映出“华夷之辨”观念的变化,没有体现出社会性质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华夷之辨”观念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说明清政府外交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没有实现近代化,排除D项。

3.[2019·云南昆明高三复习诊断]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前宣称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但他在1851年制订的《太平礼制》中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礼制”。这反映了洪秀全( ) A.逐渐放弃平均主义理想原则

B.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

C.通过制度建设实现与清对峙

D.日趋走向腐化及堕落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到“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礼制’”可知洪秀全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故选B项;据材料“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到“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礼制’”可知从平等思想到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涉及的是平等而非平均,排除A项;依所学,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实现了与清朝的对峙,排除C项;洪秀全建立礼制是为了加强控制,而不是强调走向腐化与堕落,排除D项。

4.[2018·江苏盐城三模]以下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 )

错误!

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故C项错误;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故D项正确。

5.[2019·广西桂林、贺州、崇左三市一模]1905年至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这一做法( )

A.表明孙中山封建残余思想严重

B.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策略之举

C.意图用各种方式宣传革命思想

D.佐证了“天运”纪年法是正统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可知通过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方式调动反清力量,故选B项;材料强调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而非孙中山的封建思想,排除A项;材料强调孙中山反对清政府的举措而非宣传革命思想,排除C项;由材料“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可知“天运”纪年是民间反对清政府的纪年方法,排除D项。

6.[2019·洛阳一模]1913年10月的《大总统选举法》尽管是在袁世凯授意下由国会制定的,但国会制定时执意对元首宣誓做出明文规定,要求总统就职时必须举行宣誓典礼,“余誓以至诚遵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谨誓”。而“宪法未公布施行以前,前项誓词须声明遵守约法”。这一规定目的在于( )

A.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B.保障宪法的权威与威严

C.维护北洋政府的统治

D.增进总统选举的合法性

答案:B

解析:由材料“执意对元首宣誓做出明文规定,要求总统就职时必须举行宣誓典礼”、“宪法未公布施行以前,前项誓词须声明遵守约法”可知通过宣誓体现宪法的权威性,故选B项;复辟帝制的时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宪法而非北洋政府的统治,排除C项;由材料“《大总统选举法》”可知总统选举依法律进行,本身具有合法性,排除D项。

7.[2019·安徽“江南十校”一模]五四运动时,北京上海的学生派代表去找国民党,

希望国民党能组织领导这场运动,但国民党领导人以“无力参加”为由拒绝了学生的请求。这表明( )

A.国民党反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

B.新政治力量兴起具有必然性

C.五四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D.国民党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国民党拒绝领导五四运动,因此为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五四运动创作了条件,而且在这次运动中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五四运动的斗争目标体现在三个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上,这些主张与国民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有相同的要求,排除A项;在五四运动后期出现了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浪潮,波及全国,所以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材料仅展示的是国民党对五四运动的态度,没有信息说明广大民众对五四运动的态度,排除C 项;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政党,性质从未改变,排除D项。

8.[2019·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三第二次考试]中共三大决议指出:“我们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应目前中国国民革命之需要。”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壮大了反抗北洋军阀的力量

C.提升了中共在群众中的影响

D.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1923年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实现国共的第一次合作,这次国共合作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故中共三大这一精神的贯彻会壮大反抗北洋军阀的力量,故选B项;土地革命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的1927~1937年,与材料中中共三大的召开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贯彻的措施是使全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所以并不会直接壮大中共在群众中的影响,排除C项;民族战争指的是抗击外来的侵略,而国共第一次合作而兴起的国民大革命是国内战争而非民族战争,排除D项。

9.[2019·湖南永州一模]1926年7月,中共中央指出:“本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党,随时都须准备武装暴动的党,在民族革命的进程中,应该参加武装斗争的工作,助长进步的军事势力,摧毁反动的军阀势力,并渐次发展工农群众的武装势力。”这反映出当时中共中央( )

A.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掌握了国民革命军队的领导权

D.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答案:A

解析:1926年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大革命由国民党掌握武装力量,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共中央认识到中共要随时准备武装暴动,参加武装斗争并发展工农群众的武装势力,说明当时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故选A项。

10.[2019·四川乐山一模]中共中央曾致电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这一主张有助于( )

A.推动北伐战争取得胜利B.农村革命根据地壮大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停止推翻国民政府,可知国共将迎来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故选C项;北伐为1926年,此时还没有红军,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一主张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奠定有利条件,与农村革命根据地壮大无关,排除B项;抗日战争后期毛泽东发表《论联合政府》,新中国成立标志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而材料中时间为抗日战争前期,排除D项。

11.

[2019·湖南怀化一模]如图为漫画家廖冰兄的作品《从以时间换取空间到以空间换取时间》(1937年),时钟的上半部分表示防御阶段,下半部分表示反守为攻阶段。该漫画意在说明( )

A.八路军是防御阶段的抗日主力

B.国共两党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

C.正确的战略是抗战取胜的关键

D.中国必定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答案:D

解析:题干漫画给我们的信息是廖冰兄用一个时钟论述抗战的战略意义。时钟的上半部分表示防御阶段,下半部分表示反守为攻阶段。防御阶段中国的武器只有大刀,反抗比较吃力,反攻阶段武器变为坦克,将日本打倒在地,夺回了土地。这幅漫画体现了中国必定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故选D项;漫画只反映我们中国军民反抗,没有体现八路军是防御阶段的主力,排除A项;漫画没有反映国共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排除B项;漫画只反映防御阶段和反攻阶段的武器不同,没有反映正确的战略是抗战取胜的关键,排除C项。

12.[2019·江苏南通一模]刘伯承在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前年我们跃进式的进军是品字形的中央突破,这次是一字长蛇阵齐头并进。170万人南下作战,没有后勤,没有财政是不行的。这里的“南下作战”是指( )

A.挺进大别山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答案:D

解析:“这次是一字长蛇阵齐头并进。170万人南下作战”,指的是渡江战役,故选D 项;“前年我们跃进式的进军是品字形的中央突破”是指挺进大别山,南下作战是渡江战役,排除A项;淮海战役是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不是一字长蛇阵齐头并进,排除B项;刘伯承没有参加平津战役,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商口岸一般都是开放给外国人居住和贸易的城市。在一些大的通商口岸,西方列强还租地建屋,演变发展成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商战”舆论思潮与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清王朝从1898年起,主动对外开放了三十几处通商口岸。……总理衙门1899年4月提出的“自开商埠办法”咨文作了明确解释:“自开商埠,与约开通商口岸不同,其自主之权仍存未分。该处商民将来所立之工程,征收房捐,管理街道一切事宜,只应统设一局,不应分国立局。内应有该省委派管理商埠之官员,并该口之税务司,督同局中董事,办理一切。”

——摘编自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二到清末为止,中国自开商埠应为36个。这36个商埠依地域分布,可分为沿海型、沿江(湖)型、内陆型和“关外”(东北三省)型等四种类型;若依照所在城市的行政级别划分,又可分为省会级、府厅州县级和乡镇级三类;再根据自开商埠自身的特征,还可分为普通自开商埠,免税自开商埠和临时起下货物的“招呼口岸”(又称“过口埠”“访问口埠”)三类。

——摘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政府“自开商埠”的原因。与“约开商埠”相比,“自开商埠”具有怎样的特点?(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影响。(10分)

答案:(1)原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抵制“约开商埠”的需要;受晚清“商战”思潮的影响;民族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8分)特点:政府主动开放;政府掌握商埠内的主权;设置机构,统一管辖;适应中国自身政治、经济的发展需要,呈现出多样性特点。(7分)

(2)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扩张,利于维护主权;有利于增加关税收入;有利于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以开埠东北为代表,是重要的实边要政,有利于边疆开发;有利于推动近代城市化进程;客观上会加速口岸城市的社会风俗变革,加速中国近代化。(10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应结合材料一从“内外形势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发展,分析近代中国政府“自开商埠的原因”;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说明清政府主动开埠的特点。第(2)问,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有利于维护主权,推动城市化建议等方面指出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的影响。

14.[2019·咸阳市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切严重的国难都是国家和民族的试金石。我们要知道一国人民的知识程度、组织能力、习尚与人生观,我们最好的法子就是看这民族如何处置一个严重的困难。

至于政府和军队,更用不着说,在国难之下,其强弱优劣都自然而然的暴露出来了。九一八就是我们民族这样的一种试金石。

——《蒋廷黻文选》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九一八事变后严重的国难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试金石。(2分)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步步紧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国军民众志成城,显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2分)

列举不同层面抗日史实。(8分,至少四个方面)(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国民党军队奋起抵抗、爱国民众救亡运动、北平学生组织一二九运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国共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解析:本题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如九一八事变后严重的国难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试金石,再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加以简要论述,对史实的分析准确,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物业服务公司发展战略转型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67276102.html, 物业服务公司发展战略转型问题研究 作者:刘雪芬 来源:《中国经贸》2016年第10期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物业服务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 要求物业公司根据市场环境条件转变发展战略,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良好的发展。本文对当前环境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物业公司的实际提出了一些发展战略,给物业公司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字】物业;发展;战略 随着我国房地产等行业的持续发展,物业服务公司在飞速发展。虽然当前的市场环境给物业公司的发展带来很好的契机,但是在生存和发展方面面临更多的挑战,这就需要物业公司通过战略转型来完善自己,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一、物业服务公司战略转型的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 物业管理行业涉及多种关联部分,经常会受到政府部门的管理和约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物业企业中多方面的经营活动要接受多种行业法规的约束,其所接受的物业法律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宪法的相关规定;二是国家颁布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三是各地区、省市部门所颁布的物业管理行政规章制度等等。目前我国出台了各种相关的政策法规,如《物业管理条例》《物业承接查验办法》等,这给物业公司的运行提供了指导,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业主的权益。政治环境是对公司发展有一种无形的潜在影响力的外部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公司的发展方向,由于我国2007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以及《就业促进法》等各种关于劳动力保障以及就业政策等法规的实行,我国对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更加具体,物业行业首当其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导致其利润的压缩,行业内部用人以及项目承接的风险也在逐步提高。对于整个物业管理行业而言,其正在面临着外部政治环境所带来的服务升级、业务充足的转型压力,只有资质健全、服务水平更高、转型发展良好的品牌才能够具有市场竞争能力。 2.经济环境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逐渐放缓,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债务危机导致其经济复苏能力严重不足,受到西方贸易保护的影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从经济供给的层面看,我国预期低通胀将会长期存在,对于物业管理行业而言,其所需要的能源、人工以及物料等方面的价格不断提高,但是物业管理费却不具备上调空间,导致物业企业的利润进一步降低。 3.文化环境

企业战略转型的5个关键因素

企业战略转型的5个关键因素 企业家胸怀的边界,就是企业成长的边界。华夏基石e 洞察· 2017/01/05 10:59文|施炜 以下根据施炜教授主题演讲整理: 使命是企业转型的第一驱动力 中国的企业家在几十年前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大部分人的创业动机是财富动机。当财富诉求基本得以实现,达到了王健林所说的那个小目标以后,下一步要干什么呢?一定要进行动机转换。如果不进行动机转换,人就无法赋予自己生命意义,失去了价值追求,就只能“混吃等死”。在动机转换的过程中,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家,中国人的宗教就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伦、活在平常的生活之中。过去儒家还提倡一些家国情怀,但对企业来讲,又感到不切实际。那么现在怎么办?我们的企业要爬坡,要用什么力量来引领?这才是中国企业转型最大的问题。 我接触过的一些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CEO,他们基本都是中年人,年龄大多在45到60岁之间。这是一个尴尬的年龄段,岁数不大不小、身体不好不坏。退休,过每天喝茶、旅游的日子,觉得不甘心。但是,继续往前走,又感觉太累、太苦。很多老板都跟我诉苦,别人看我八面威风,指挥着一个百亿级的上市公司,数百亿市值,似乎过的是挥金如土的日子,

殊不知,我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各种各样的问题无穷无尽。言谈间充满了无奈和焦虑,这就是心力的问题。 所以,要继续引领一个庞大的企业向前发展,没有非常强大的心力是不行的。要引领组织越过障碍,进入新的天地,要靠事业心、靠使命感、靠一些终极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实现了财务自由的所谓成功人士,使这些奋斗到心力交瘁的中年人,继续带领企业向前走。我觉得,动力的问题解决了,企业战略转型才有可能实现。所以,使命是企业转型的第一驱动力。 转型需要战略性领导力 企业家缺乏战略性领导力,与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背景有关。从77级、78级,一直到90年代初的那些年,大部分的学生毕业以后都去了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和国有企业。在那个年代,这是知识阶层的一般去向。而许多创业者来自草根阶层,他们敏感、有勇气、直觉好,能够抓住机遇,所以成为改革开放以后最早的一批企业家。但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企业的战略变量变得更多了。我最近做完了有关企业成长战略变量体系的研究。统计下来,中国企业成长的一级战略变量就有六十多个,到了三级变量,更是达到了一千以上。作为一名企业家,他需要充分地理解一个庞大的分析框架,要清晰地认知和思考,并妥善地处理一千多个战略变量,才能把企业做好。

2020届二轮: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卷】

专题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7辽宁沈阳郊联体高三上学期期末)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中国() A.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 B.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 C.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 D.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 2.(2018河北石家庄高三一模)清末新政期间作为振兴商务重要内容的“自开商埠”得到推广,仅“关内”就有济南、武昌、昆明等城市开放。另外,一些市镇如山东潍县、江苏海州、福建鼓浪屿、湖南常德等,也纷纷开辟商埠,招徕中外客商,从事经营贸易。这一做法() A.抵制了日趋高涨的革命运动 B.推动了近代城市化进程 C.促使中国开始主动融入世界 D.旨在推动内地经济发展 3.(2018江淮十校高三联考)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致信宋教仁说:“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在此,孙中山认为() A.推行民主制度必须首先发展经济 B.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中华民国的未来发展将困难重重 D.革命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

4.(2018安徽宣城高三二调)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 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5.(2018北京东城一模)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①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②冲击传统生活习俗 ③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④造成崇洋风气盛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2018河北邯郸一模)1926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说:“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总的政策是不正确的。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用一切方法使工人的斗争具有组织性。”这说明共产国际() A.忽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B.关注中共工农联盟政权的建设 C.比较关注中国城市革命战略 D.主张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7.(2018山西太原高三二模)自1934年开始,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大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37年后,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大多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宣传著作。这些举动() A.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C.导致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D.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

2020届二轮:第5讲 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专题卷)

第5讲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 争前 一、选择题 1.(2019·齐鲁联盟一模)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广州() A.遭到战争破坏严重 B.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C.受新通商口岸冲击 D.抵制洋货运动兴起 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破坏了广州的对外贸易,但不是导致广州对外贸易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放广、厦、福、宁、上,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厦、福、宁、上同时作为通商口岸被开放,因此广州对外贸易受到新通商口岸冲击,故C项正确;D 项不符合事实,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江苏扬州模拟)《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田产均耕”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土地所有权归公。它一方面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另一方面作出“剩余归公”的原则规定,农民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一切都收归国家。这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 A.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契合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C.实现土地和产品平均分配 D.严重脱离农民实际要求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天朝田亩制度》中实行土地国有制和剩余产品归国家,这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超出了农民的思想觉悟,脱离了实际,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9·山东潍坊调研)下表为清朝不同时期汉族与满族的总督、巡抚人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的缓和 B.洋务运动的迅速开展 C.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 D.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到1864年,汉族的巡抚和总督数量明显超过满族人,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当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汉族官僚地主势力上升所导致的。 答案 C 4.(2019·山东德州期末)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废除移民禁令,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垦荒,并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其主要目的是() A.缓解财政压力 B.推动民族交流 C.促进农业发展 D.应对边疆危机 解析材料中鼓励移民和设立行省,都是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强对边疆的管理,不是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排除A项;材料体现当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是为了民族交流,排除B项;材料不是为了推动农业发展,排除C项。 答案 D 5.(2019·山东济宁检测)下表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些在华英国人的言论。这些言论反映出()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内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通过分析《红楼梦》片段材料,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2)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2)大众传媒的影响 难点: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方法一:表格教学法 方法二:图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方法一:表格教学法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顺口溜: 交通基本靠走; 通讯基本靠吼; 传媒基本靠手; 见面就是叩头。 提问: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有没有发生改变呢?如果有,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教师展示下表,由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完成: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简表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一.社会转型的过程: 1.(2013·新课标Ⅰ卷·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二.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 1.(2017·新课标Ⅰ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2.(2016·新课标Ⅲ卷·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 “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3.(2014·课标Ⅰ卷·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 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四.社会转型的表现: 1.(2014·新课标卷Ⅱ·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 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2.(2017·新课标Ⅱ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发展官督商办企业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017·新课标Ⅱ卷·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2017·新课标1卷·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五 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转型练习

专题五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转型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滨州一模)统计表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以贯之的产业结构是商业资本大大强于工业资本。这主要缘于( )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D.商业的利润高于工业 解析:选C。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资本主义资本不足,故选C项;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跟资本构成比例无关,排除A项;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是指产业结构和地理分布的不合理,排除B项;“商业的利润高于工业”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D项。 2.(2019·济宁一模)据统计,1846年,从广州出口的丝茶共450万磅,纳税13万两;1847年,出口增至460万磅,纳税为9.5万两。19世纪50年代初,外商向广州出口的货物常常只交纳法定关税的1/2或2/3。这种现象说明( ) A.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B.西方对华商品输出呈激增趋势 C.广州海关未能有效地行使职权 D.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扩大侵略 解析:选C。通过题干可知,广州海关的出口商品逐年增加,而其纳税收入却逐年减少,说明广州海关没有很好地行使职权,故选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海关的税收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而不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不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D项。 3.(2019·日照一模)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内”字的添加反映出( ) A.洋务派缺乏走向世界的意识 B.洋务企业生产与市场相分离 C.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 D.曾国藩对西学认识上的局限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岳麓版(200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课标内容】 ①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②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③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近代邮政的开办,电 报和电话的使用;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为娱乐新时尚;大众传媒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 成在了解信息、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了解产生这 些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 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 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的结果,是历 史发展的要求。 ②树立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等变革的背景、影响。 ●难点:正确认识西方生活习俗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领先世界水平,但是,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随着列强的入侵,紧闭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二、学习新课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显示幻灯片杜牧《过华清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引导学生思考。 中国古代最快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是什么?请你估算一下当时用这种工具 从广州到西安最快要多久才能把荔枝或者军情送到。 学生体验后,教师指出:到了清末,这种状况有了改观,新的交通工具、通讯 工具开始出现。 2、自学课文,说说近代出现了那些新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 3、学生讨论归纳:新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比传统交通、通讯工具的优势。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讲解: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就使用驿站和民信局作为传递信息的机构。这种 传递方式就普及程度而言都远不如西方邮政。工业革命后,交通工具的变革带 来邮运工具的革命,使得近代邮政发展更为迅速。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电报和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新型通讯工具能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容量和范围,因此,对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片明确:新的交通、通讯工具更快捷,也更能为大众服务。它的出现,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联系,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 国近代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4、新的娱乐方式 ①设置问题,比较分析。你知道中国传统的娱乐方式有哪些?近代又出现了那些新的娱乐方式?这些变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多,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娱乐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今天的绝大多数娱乐方式在近代中国已经出现,并逐步成为新的时尚。 (二)大众传媒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之势。 (2)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一方面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另一方面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应时而出,它们的宣传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促进社会习俗的变迁。 (3)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鸦片战争以后, “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出现唯利是图、讲排场、比豪华、及时行乐和攀比等现象。 (4)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嬗变的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在资产阶级的这些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 (5)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不仅成为传教士宣传宗教的圣地,也成为他们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他们往往通过出版书刊、开办学堂、育婴堂、孤儿院、救济院和鸦片吸食者收容所等机构,来引导人们反对迷信、宣传科学,并对各种陋习加以批评,鼓励人们劝诫鸦片、提倡天足,并反对纳妾。除此之外,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 2.特点 (1)地域差异大: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最早开始于革命党人和社会的开明上层人物,并逐渐向一般的平民百姓转移。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缓慢: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不尽相同: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多种多样: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二、近代民俗变迁的符号象征意义 就近代民俗象征符号而言,多样性与融合性、近代性与古代传承性、世界共同性与民族性,构成了转型时期民俗象征符号体系的时代特征。 1.近代民俗象征符号的多样性、融合性特征体现了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多样性指的是民俗象征符号样式的多样性,不仅有中国传统民俗的象征符号,而且又有西方民俗的象征符号;融合性则指近代民俗象征符号中的中西融合、传统与近代共生的特征。这典型地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点。 2.近代民俗象征符号的近代性、世界共同性特征体现着近代转型期的社会进步。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二是西方近代工业文明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三是近代市民社会崛起,近代市民群落大规模出现。 3.近代民俗象征符号的民族性特征,体现了近代社会转型期民族文化传统的顽强延续性。民族性特征,指的是民俗象征符号的内容、式样都是中华民族所固有的、从先辈那里传承的那部分内容。中国传统文化适应了近代世界环境,而且其核心内容并没有因为适应而被丢掉,反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世界文化的“中国化”。

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战略转型

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战略转型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对外贸易的进展中还有许多问题,包括我国与世界贸易强国差距较大的问题、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问题以及我国粗放型的对外贸易造成的环境问题。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得出我国的战略转型可以采取提高出口贸易结构和方式、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重视进口、树立环保意识,打造可循环经济体等方式。通过实施有效的战略,提高我国外贸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对外贸易问题战略中国 一、对外贸易的概念 在经济学分析中,对外贸易通常是相对于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国内贸易而言作为一种跨国的商业活动,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它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个部分,因此,也可以将对外贸易称为进出口贸易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对外贸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此种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并受其制约反过来,这种经济活动的发展又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速物质财富的增长,推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二、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1. 中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的差距较大 从统计资料分析,对外经贸强国应具备如下四个方面特征: 一是经济高度发达; 二是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大,影响力强,辐射面广,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世界

贸易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 三是通过参与国际分工,贸易强国能充分发挥本国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经济技术的竞争优势,在质量和技术上保持世界一流水平,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大,贸易条件始终于有利地位; 四是对外开放度大;同贸易强国相比,中国的差距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正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力量,它最能代表中国出口竞争力大小;二是成本昂贵;三是资本流出规模小,在国际融资中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四是对外开放程度较小。 中国对外开放时间晚,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以便与世界贸易规则接轨。 2.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也得以持续改善。然而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仍旧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商品结构问题、方式结构问题以及区域结构问题等,下面将针对这些问题进厅相关分析。 ⑴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①进料加工产品为主。由国际市场惯例可知,出口国在加工贸易活动中只能获得相对偏低的收益分配(20%左右),所以,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虽然有较大增幅,但受较高的加工贸易占比影响,我国贸易福利水平甚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不仅限制了外贸经济收益,而且影响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还妨碍了国内技术进步。 ②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我国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往往凭借低价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 近代中国是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转型期。 不同于以往历史上任何阶段,近代中国从1840年起被英国用大炮打开大门以后,便从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帝国不得不一步步进入了世界范围之内,于是第一次面临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问题,这是由其长期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及文化制度等各方面深层次的矛盾所引发和决定的。而这样复杂的矛盾,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清楚地理解的。事实上,中国完全是被迫卷入世界大潮之中,因此,近代中国不自觉地进入了这个转型的艰难时期。 简单的说,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就是古老中国必须要进行的社会变革,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先进的近代工业国家,从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法制的国家,从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大国转变为一个有着现代民主平等意识的新型国家。 在我看来,步入近代以后,传统社会无论从它的经济基础还是政治制度、文化结构上均已不能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了,因此各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刻变革,其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深刻的变革,我认为是在这两个方面:社会性质和思想的转型。 社会性质的转型始于鸦片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厦、福、宁、上五口,中国门户自此被打开。随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国

在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中,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深渊。。。。。。在此期间,社会性质自然开始转型。由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工业开始曲折发展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表明了中国在侵略中曲折进步,在战争中曲折成长。 而思想上的变革,则更加的曲折深刻以及漫长。首先,在鸦片战争前期,魏源,林则徐等人便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虽然未引起当时人们的深思,但却是近代中国变革的先声。19世纪60年代后,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一些封疆大吏开始反思,洋务运动由此展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流行。民族工业在这三十年间也开始崭露头角。然而,由于朝廷内部矛盾以及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这场运动依然失败了。甲午战败后,一群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戊戌变法油然而生。虽然仅仅只有100天,但还是留下了光辉色彩。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问题上,我们不得不把许多眼光投置在中外关系这个大背景下,是因为我们要进行的社会转型并不是由于中国社会自身发展而进行的自觉要求,而是由于外界力量强加给我们,使我们被迫接受和进行改变的,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相比于经济转型,中国的政治转型要显得更为困难。随着晚清面临新的复杂环境,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显得日益不相适应。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的侵略既给我们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也为我们提供了摆脱旧有循环老路的新途径,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

近代中国的转型

近代中国的转型.(近代化) 一、含义: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此过程中,必须解决两大问题: 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二是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在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 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三、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1.经济: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主要有"三局一所":最早的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主要有"三局一厂":最早的是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2. 政治:这一时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3 、思想文化: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就此开启。 (二)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主要特征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 .经济: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2)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2.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 思想文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 1) 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 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思潮); 3)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潮) 4) 资产阶级激进派(知识分子)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5)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6) 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科举制,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三) 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主要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1. .经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1927-1937)。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2. 政治: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3. 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摧残。 4.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四)、新中国 l、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l. 政治建设 (1) 《共同纲领》: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l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初步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 1956年, 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确认其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实现了民族平等, 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2. 经济建设 (1) 1949年—1952年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 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 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6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3. 外交建树 (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 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

8.2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第21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纲要求】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交通、通讯工具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3.大众传媒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基础落实】 一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 (1)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 (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出现,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豪宅。 (4)社会习俗 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 (1)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2)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 2.改革开放后 【考点深化】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2.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典例剖析】 典例1.下图是摄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老照片,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当时中国服饰的典型特征是( ) A.坚持传统 B.崇洋媚外 C.中西合璧 D.洋为中用 【答案】C 【解析】男子有穿西装打领带的,有穿长袍马褂的,女子有的穿旗袍,有的穿裙子,说明近代服饰的特点是中西合璧,故C项正确。

2020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强化练习:专题五 中国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转型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滨州一模)统计表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以贯之的产业结构是商业资本大大强于工业资本。这主要缘于()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D.商业的利润高于工业 解析:选C。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资本主义资本不足,故选C项;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跟资本构成比例无关,排除A项;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是指产业结构和地理分布的不合理,排除B项;“商业的利润高于工业”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D项。 2.(2019·济宁一模)据统计,1846年,从广州出口的丝茶共450万磅,纳税13万两;1847年,出口增至460万磅,纳税为9.5万两。19世纪50年代初,外商向广州出口的货物常常只交纳法定关税的1/2或2/3。这种现象说明() A.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B.西方对华商品输出呈激增趋势 C.广州海关未能有效地行使职权 D.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扩大侵略 解析:选C。通过题干可知,广州海关的出口商品逐年增加,而其纳税收入却逐年减少,说明广州海关没有很好地行使职权,故选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海关的税收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而不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不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D项。

3.(2019·日照一模)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内”字的添加反映出() A.洋务派缺乏走向世界的意识 B.洋务企业生产与市场相分离 C.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 D.曾国藩对西学认识上的局限 解析:选C。根据材料“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曾国藩绞尽脑汁地在名称中加了个‘内’字,取名为安庆内军械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的湘军是由地方乡勇组建而成的,不直接隶属于清廷,加一个“内”字是表明湘军只是一支地方武装,并没有图谋不轨和“放眼天下”的野心,这反映出清政府对汉族官僚心存猜忌,故选C项;洋务派学习西方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具有走向世界的意识,排除A项;根据材料“为表示这个兵工厂是湘军内部的一个兵工厂,湘军并没有全国视野,只是一支地方武装”可知,材料主旨强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未涉及生产与市场关系、中学与西学关系,排除B、D两项。 4.(2019·高考北京卷)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A. 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解析:选A。由材料“1878年建”“1880年建”“1902年建”“1908年建”可知为晚清时期,由材料“唐山”“北方”“天津”“北京”可知为京津冀地区,故表格信息反映了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的发展,故选A项。 5.19世纪9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分布表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