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doc
汽车噪声主动及被动控制方法简述

汽车噪声主动及被动控制方法简述1前言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给人类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噪声污染等社会问题。
汽车噪声过大会影响汽车的舒适性、语言清晰度,甚至影响驾驶员和乘客的心理、生理健康,如果驾驶员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容易引起疲劳造成交通事故和生命危险;同时,汽车噪声过大也会影响路人的身心健康,人们长时间接触噪音,会耳鸣、多梦、心慌及烦躁,或直接引起听力下降甚至失聪,其中由车辆噪音间接引发的交通事故,也并不鲜见。
因此对汽车噪声进行控制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为了治理汽车噪声污染,各国均制定有关标准,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2年1月4 日联合发布了GB 1495—2002《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强制性标准,代替GB 1495—1979,并于2002年10 月1日实施。
表1 国内外车辆行驶噪声限值标准的比较(单位:dBA)新标准是在参考ECE RS1《关于在噪声方面汽车(至少有4个车轮)型式认证的统一规定》基础上制定的。
新标准的出台,改变了过去标准不科学、测试项目不完整的局面,为治理汽车噪声污染提供了有效的控制手段,对完善我国的汽车噪声标准体系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汽车噪声来源汽车是一个包括各种不同性质噪声的综合噪声源,按噪声产生的部位,主要分为与发动机有关的噪声和与排气系统有关的噪声以及与传动系统和轮胎有关的噪声。
(1)发动机发动机噪声包括燃烧、机械、进气、排气、冷却风扇及其他部件发出的噪声。
在发动机各类噪声中,发动机燃烧噪声和机械噪声占主要成分。
燃烧噪声产生于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循环中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行程,快速燃烧冲击和燃烧压力振荡构成了气缸内压力谱的中高频分量。
燃烧噪声是具有一定带宽的连续频率成份,在总噪声的中高频段占有相当比重。
表2 发动机机械噪声类型发动机内位置活塞连杆机构传动机构配气机构柴油机供给系其他部位组成活塞敲击声活塞环摩擦声正时齿轮撞击声皮带传动声链传动噪声喷油器噪声喷油泵噪声高压油管内油压传递声气门开、闭冲击声配气机构冲击声气门弹簧振动声发电机噪声空压机噪声冷却器噪声液压泵噪声机械噪声是指发动机工作时,各零件相对运动引起的撞击,以及机件内部周期性变化的机械作用力在零部件上产生的弹性变形所导致的表面振动而引起的噪声,包括活塞敲击声、气门机构声、正时齿轮声。
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轻型车)

检验项目: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轻型车)
依据标准:GB 1495-2002《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整车参数
样品名称
规格型号
商标
生产日期
生产单位
受检单位
VIN
最大总质量(kg)
车辆外形尺寸(cm)
最大设计车速(km/h)
轮胎数量(个)
燃油标号
轮胎型号
前后轮压力(kPa)
气门布置
燃料喷射系统型式
汽缸数/排列方式
发动机舱隔声材料
变速箱参数
型号
型式
档位数
生产厂
主减速比/各档速比
操纵方式
降噪装置
消声器
型号
生产厂
膨胀室
型号
生产厂
排气管
型号
生产厂
催化转化器
型号
生产厂
后处理装置
型号
生产厂
注:其中安装项目必须填写,未安装的请划“——”。
填表人:日期:年月日
前:后:
底盘型号
底盘生产厂
驱动型式
汽车分类(M1-3,N1-3)
最大/最小载客人数(人)
最大/最小设计乘员(人)
发动机参数
编号
型式(排列方式/汽缸数/冲程数/冷却方式/进气方式/燃烧方式/供油方式)
型号
生产厂
排量(L)
控制单元型号
额定功率/转速(kW/(r/min))
最大扭矩/转速(N·m/(r/min))
国标欧标噪声法规对比

要求
运动车辆的噪声测试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
/
等效
静止车辆辐射噪声测试/机动车辆定置噪声
1.国标GB/T14365新增关于摩托车定置噪声测量部分、摩托车发动机转速测量方式、发动机噪声测量部分、及因设计原因无法满侧测量仪器放置时的处理方式
压缩空气噪声//
国标未见压缩空气噪声相关实验
试验所得噪声限值要求不同
测量的影响。
3.3.2测量时的风速大于5m/s,测量无效。
被测汽车不加载重,除非是不可分的车辆,否则不带拖车或半拖车
被测汽车装用的轮胎由汽车制造厂选定,轮胎应符合商业惯例,是市场上可买到的,轮胎应符合汽车制造厂指定的尺寸,并满足在轮胎花纹深度最小1.6mm的要求。
轮胎充气压力应适应试验车质量。
测试开始前,应使车辆在以下方面达到正常工作状态(温度、调整、燃料、火花塞化油器等)
如果车辆具备两轮以上驱动方式,则测试中不许干涉该系统的工作。
声修正值规定
噪声限值测量方法。
国家标准客车车内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国家标准《客车车内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根据“汽标客字(2006)第04号”《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要求,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006年4月就开始着手《客车车内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标准研究,并于2007年11月正式被批准列入2007年度第四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中,计划编号为20071470-T-303。
本标准由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持制定,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务实)参加编制。
二、目的和意义噪声被视为现代社会的三大公害之一,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汽车的问世加剧了噪声问题的严峻,汽车车外噪声在很大程度上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而车内噪声则对乘客舒适性和汽车的安全行驶产生影响,车内噪声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成为评判客车舒适性的重要参数。
出于对车外环境保护的需要,国内外对车外噪声有严格的限制标准,而对车内噪声尚没有此类严格的标准。
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可以说绝大多数人的出行都还得依靠各种各样的客车。
因此,为了提高客车乘坐的舒适性和运行的安全性,保护驾、乘人员的身心健康,有必要建立起更为符合实际,更科学的客车车内噪声标准体系,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客车车内噪声限值和测量方法标准;同时对企业研究采用降低车内噪声的新技术,推动客车行业技术进步,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编制原则1、首先保证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保持一致,能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2、编写内容要切合实际,要确保标准的可操作性。
3、本标准按照GB/T 1.1-2000及GB/T 20000.2-2002的要求进行编写。
四、主要技术内容的说明世界各国对汽车噪声认识都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对于车内噪声,我国最早在GB 1496-1979中提出了匀速行驶车内噪声的测试方法,但没有给出限值;GB/T 13094-1991中要求“客车以50km/h匀速行驶时,车内允许最大噪声:城市客车、长途客车与团体客车按GB 1495的规定;大于11t(包括等于11t)的客车:对汽油车不超过86dB(A);柴油车:发动机前置的不超过88 dB(A),后置的不超过89 dB(A)”,但未提出试验方法;在1998年1月1日实施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1997)中将客车车内噪声上升为强制性标准,规定车内噪声级不大于82 dB(A),汽车驾驶员耳旁噪声声级应不大于90dB(A)的要求。
汽车噪音测试标准

汽车噪音测试标准
汽车噪音测试标准
汽车噪音测试标准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噪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汽车噪音不仅会影响驾驶者的心情和健康,还会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
因此,制定汽车噪音测试标准变得非常必要。
汽车噪音测试标准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测试方法:应采用科学、客观、可重复的方法进行测试,确
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 测试指标:应该考虑到不同车型、不同速度、不同路况等情况,制定相应的噪音指标,例如车内噪音、车外噪音等。
3. 测试限值:应根据国际标准和国内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统
一的噪音限值,对不符合标准的车辆进行限制和处罚。
4. 测试机构:应该建立专门的测试机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
测试,确保测试结果的公正和客观。
5. 监管机构:应该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加强对汽车噪音的监
管和管理,保障公众的利益和健康安全。
总之,制定汽车噪音测试标准对于保障公众的权益、促进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创建一个更加安静、舒适的城市环境而奋斗。
- 1 -。
客车车外加速噪声测试方法探讨

客车车外加速噪声测试方法探讨[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of acceleration noise outside vehicles,and put forward several encountered problems with the measurement methods of noise emitted by accelerating outside bus ,and also discuss the solution to these problems 。
Key words: bus noise measurement Research摘要:本文通过对现行汽车车外噪声相关法规的分析,提出客车车外加速噪声测试方法的问题,并探讨其解决方法。
关键词: 客车噪声测试探讨噪声的危害很大,对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干扰,甚至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
据报道,交通噪声所占城市中各种声源比例超过了70%,已经被视为现代城市的新公害。
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了极大方便,但同时也形成了环境噪声污染等社会问题,这与大力推行宜居环境的号召显然相悖。
同时,莫国外专家也指出:“汽车对环保造成的最大危害之一是噪音污染,这一问题必须引起特殊关注。
”汽车的噪声分为被动发出噪声和主动发出噪声。
其中被动发出噪声,如喇叭、音响等,这种噪声属人为造成,较为容易控制;而主动发出噪声,如发动机进气、排气噪声等,是汽车行业需要攻克的重大课题之一。
主动发出噪声在汽车加速行驶过程中最为明显,所产生的危害程度也最大,本文将结合现行汽车车外噪声相关法规,对客车车外加速噪声测试方法进行探讨。
1 现行法规分析目前国内执行的有关车外加速噪声标准为GB1495-2002《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定方法》[1]。
按该标准试验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1试验条件(1)被测汽车为空载,且被测汽车应符合该车型技术条件(特别是加速性能)等相关规定。
GB1495汽车加速噪声标准限值加严情况研究

程,即将报批,预计实施时间为2020年7月1日叭 和现行标准GB 1495-2002闵相比,GB 1495新
标准采取了全新的测量方法和限值体系,这为新 标准与现行标准的限值比对及研究带来难度。目 前,国内、外均没有针对GB 1495标准及相应联合 国汽车噪声法规UN Regulation No.51旳在测量方法改 变之后的限值加严情况准确分析铁
① GB 1495新标准对轻型汽车在继续采用全油 门加速噪声测量考核动力系统噪声的基础上,引 入了匀速噪声测量要求,加大对轮胎及行驶系统 噪声的考核与控制,最终的噪声结果采用全油门 加速噪声和匀速噪声测量结果的加权,获取和复 现汽车在道路正常行驶加速度条件下的噪声值;
② 为了更好的将声压级测量与“中国工况” 的车速更好结合,如图1所示,GB 1495新标准的 测量速度由GB 1495-2002标准汽车行驶到加速起 始线(AA,线)的50km/h,变为了汽车参考点通 过传声器位置时(PP'线)的车速为 50km/h± lkm/h;
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凹。 ① GB 1495新标准根据重型汽车市区行驶的车
速及转速特征,将噪声测量目标车速设定为 35km/h,将叫、N撲汽车离开加速终端线(血) 时的目标转速应设定为70%~74%最大净功率转速; M3、%类汽车离开BB,线时的目标转速设定为 85%~89%最大净功率转速;
GB 1495新标准的测量方法主要依据“中国工 况” m及中国车型特征问血修改釆用了ISO 3621:2007国际标准叫其测量方法与GB 1495-2002^ 准相比,在测量项目、测量车速、挡位选择上均 有较大变动叫
1.1轻型汽车
对于轻型汽车(M” M2 (GVM^ 3500kg), N类),GB 1495新标准测量方法主要有以下三个 方面的变化冋:
加速行驶车外噪声快速试验方法

2 0 0 7年 , 加速 行 驶车 外 噪声 测 量新 方法 I S O
3 6 2 . 1 : 2 0 0 7 道 路 车辆 加速 行 驶车 外 噪声 测量一 工程 法 [ 1 】 , E C E R5 1 有 关 对 四轮 以上 汽 车 就 其 噪 声 排 放 认 证 的 统 一 规 定一 方 法 B推 出 口 】 , 相 应 的 国标 G B
Ab s t r a c t: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r e q u i r e me n t s o f s t a n d a r d I S O 3 6 2 - 1 : 2 0 0 7 E CE R5 1 — 0 3 s e r i e s ,a n d t h e n e we s t d r a f t o f s t a n d a r d GB 1 4 9 5 r e g u l a t i o n , a f a s t me a s u r e me n t me t h o d f o r n o i s e e mi t t e d b y a c c e l e r a t i n g mo t o r v e h i c l e s wa s i n t r o d u c e d .
Wi h t he t e x i s t i n g t e s t e q u i p me n t s , t h i s me t h o d u s e d a n a p p r o p r i a t e t e s t p r o c e s s , i n t e g r a t e d a n d s y n c h r o n o u s l y a c q u i r e d he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护理品用的有机硅 章 基 凯 上海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中心
1前言 随着日化工业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对个人护理产品提出更广泛的要求。由于工业发展,空气污染程度增加,洗涤剂、增白剂、农药、化肥等化工产品的广泛使用,使人的皮肤接触越来越多的化学物质。因此,要求个人护理品不仅能修饰脸部、头发和手部,而且要求能够保护皮肤健康。 有机硅(特别是硅油)以优异的综合性能和生理隋性,十多年来已进入销售额大产品升级换代快的个人护理品行业。它具有与皮肤相容性和与基材的配位性、疏水透气性好、耐化学介质侵蚀、润而不腻等独特性能,它作为个人护理品的组份,在改进个人护理品、提高使用性能和开发新品种方面必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有机硅的特性和毒性 2.1结构特征 有机硅具有以下的结构特征: (1)结合能量大的SiOSi主链(Si-O,106Kcal/mol); (2)分子间相对弱的亲和力(硅油20~25达因/厘米); (3)形成螺旋分子能力大。 2.2有机硅生理毒性 以硅油为例,具有对称分子结构,无极性基团,整个分子呈隋性分子。根据国外资料报导和北京首都医院、中国医学卫生研究院和原上海第一医学院等单位所进行毒性试验,证实硅油无毒,具有生理隋性,在个人护理品行业使用是绝对安全的。 (1)皮肤相容性-赖皮症试验 硅油的皮肤相容性可通过实验动物皮肤上没有上皮增厚作用而得到证明。所谓“赖皮症试验”即在皮肤的表面分别给以石蜡、凡士林和硅油,10天后观察到涂有石蜡、凡士林的皮肤上皮的所谓赖细胞层显著地促成播散,而涂以硅油的皮肤则无此现象。这就说明硅油对于皮肤的惰性甚至胜过化妆品中常用的石蜡、凡士林等材料。 (2)吸收试验 用70%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20%十甲基环五硅氧烷(D5)和10%其它环状化合物配成的液体涂于皮肤,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呼吸气,未测出有有机硅化合物,在尿中也未测出。
(3)眼刺激试验 硅油滴入家兔眼中引起温和的刺激症候,显示轻微的结膜炎,类似迎风流泪,在24~48小时内消失。在化妆品中,硅油使用的浓度较低,不会造成刺痛。 (4)口服毒性试验 甲基硅油、苯甲基硅油和低分子环硅氧烷的LD50(半数致死量)大于43g/kg,聚醚改性硅油和十八烷基三甲基硅氧烷LD50为28.2 g/kg,用1%的上述各种化合物分别混入饲料中,对鼠、免、狗进行试验,时间长达1年半,未发现致癌性。 (5)吸入毒性试验 以气溶胶形成使兔子吸入,浓度为9~0.065mg/l不等,时间90天。解剖时未发现病理组织变化,为确保安全,再用猿作试验,不论在神经生理、呼吸功能、心电图、血象等方面都未发现异常。 (6)胃吸收和代谢功能试验 以志愿人员作试验,经过粪便、尿液、胆汁的化验也未发现任何中毒现象。 (7)遗传基因试验 通过Ames细菌试验,未发现任何变异,对于生育胎儿发育均无不良影响。 (8)环境污染试验 进入大气的有机硅化合物,经光氧化降解,最终形成硅酸、二氧化碳和水,对于水生生物未显示任何危害,也未发现生物富集现象。 根据上述试验,尤其是“赖皮症试验”,可以确认有机硅化合物在个人护理品中应用是绝对安全的。 2.3成膜性、润滑性及憎水性 硅油的整个分子呈螺旋状分子,硅氧键的极性相互抵消,分子间的力显得很小,所以呈现低的表面张力,在皮肤表面能迅速展布,形成均匀的薄膜,即使用量很小,也使皮肤有高度的斥水性,同时不影响正常排汗。硅油能赋予皮 肤角质层适当的水份,对皮肤是良好的润滑剂,但没有油腻和粘着性感觉,产生一种无粘着性和舒适的感觉,即使用量很小也使皮肤有高度的斥水性,从而达到润滑憎水的目的。因此,以硅油作为添加剂的化妆品具有在皮肤表面展布憎水、透气、润而不腻的舒适爽特点,预防皮肤粗糙,可作为皮肤保护剂以防止工业性皮炎、婴儿尿布疹等,是一种润滑和保养皮肤的化妆品,所以被配制成各种W/O和O/W型皮肤霜、护肤霜、冷霜、美容霜等。 2.4配伍性 分子中含有苯基的低粘度硅油和低分子环状有机硅化合物具有去粘作用,与一般化妆品原料蜂蜡、石蜡、凡士林、羊毛腊、矿物油、乙醇等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及配伍性。
2.5透光性 硅油在可见光的全波长是透明的,含有苯基的硅油在紫外区域显示特有的强吸收,在0.23微米处,透过率不超过20%。因此,可用来作为防晒化妆品的添加剂。 2.6挥发性和低汽化热 低分子量环状有机硅化合物具有挥发性和低汽化热的特性,因此,它在所有化妆品添加剂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使用价值。如:可作为除汗剂、花露水、喷发剂、剃须洗液、指甲油、眼睫油等化妆品配剂,以改善传统配方产品的油湿感。 2.7溶解性 硅油因为无极性,一般溶解于非极性溶剂难溶于极性溶剂,并根据粘度大小而不同,粘度越低越易溶解。苯甲基硅油比甲基硅油相溶性好,硅油对各种维生素、杀菌剂、抗炎剂等有溶解能力,所以各类营养霜、药物霜配入硅油以后,由于在皮肤表面形成了一层憎水膜,从而提高了药物的耐久效果。
3个人护理品用有机硅现状 迄今, 已开发成功可用于个人护理品的有机硅产品有: 二甲基聚硅氧烷、甲基苯基聚硅氧烷、含氢硅油、环状聚硅氧烷、甲基聚硅氧烷乳液、聚醚改性硅油、烷基改性硅油、氨基改性硅油、有机硅腊、硅树脂、有机硅处理的粉体等系列牌号。 按其在个人护理品中所起的作用和用途可以分为下列六大类。 3.1作为油份的有机硅。 (1)线型硅油 作为油份而应用最广的有机硅是二甲基聚硅氧烷和苯甲基聚硅氧烷。二甲基聚硅氧烷(DPM S) , 由于其分子量不同, 具有各种粘度的硅油。其结构示意式见下:
个人护理品中使用的苯甲基硅油,具有各种下列不同结构示意式:
(2)支链型硅油 支链型硅油是在线型硅油分子链中引入三官能链节作为支化点形成的一类含有聚硅氧烷支链的液体状聚硅氧烷,近年来支链硅油以其独特的性能受到人们的关注。 甲基支链型硅油典型结构示意如下:
苯基支链型硅油典型结构示意如下:
聚醚改性支链型硅油结构示意如下: (3)硅油的作用 在个人护理品中,添加线型聚二甲基硅氧烷(二甲基硅油)的目的是最大程度抑制油份的油腻感,具有滑爽感和舒适感,并有助其它成份在头发和皮肤的扩散作用。 将粘度(25℃)5000 000 mPa·S以上的二甲基硅油用轻质液体异链烷烃、挥发性环硅氧烷(Dn)或低粘度的二甲基硅油溶解配成的硅油溶解液称复合硅油,复合硅油主要用于护发化妆品,其功能是防止头发开叉及赋予头发梳理性。 将低粘度二甲基硅油或挥发性环硅氧烷与低交联度的加成型硅凝胶配成一类硅油凝胶化制剂,主要用于护肤和彩妆品的配制。 环状二甲基聚硅氧烷(Dn) 具有适当的挥发速度, 其蒸发速率低于水和乙醇, 具有良好的分散性、挥发性, 挥发时皮肤无冷的感觉, 无残留物, 因此, 用作基油或暂时性载体。用作粉体和功能成份涂布时, 作为油份的Dn 有助于均匀涂布以及使用感, 涂布后挥发, 仅有效成份残留于皮肤和头发上。例如, 作为油性粉底化妆品的油份主要使用Dn, 其添加剂量多达10%~30% , 还能代替部分粘合剂。在气溶胶抑汗剂中,Dn 消除阀门的堵塞并降低抑汗剂盐类的粘性, 不沾污。Dn 用于头发调理剂, 有助于降低其他组份的粘性, 不沾污和提高光泽的功效。Dn 加入含矿物油基质防晒剂中, 改善其辅展性和有助于减少粘性, 而且也减少凡士林一类的物质对皮肤的油腻感, 也能代替一部分矿物油。 有机硅蜡是十八烷醇和三甲基硅氧基硬脂酸盐的混合物, 可与矿物油和有机蜡相溶。该混和物的聚硅氧烷部分具有蜡的化妆品性能以及它与有机组份的复配性, 比其它的硅氧烷更易封闭水份渗透。它仍保持类似于DPM S 的触感觉, 并且有较干燥的感觉, 可复配到护肤品和化妆品的各种固体和液体配方中。在护肤霜中用量达5% 时, 具有光滑性、软化性和易擦性。若加0.5%~2.0% , 则不使其他组份发粘。在唇膏中加1%~5% 可提高其质量、涂擦性好, 使用后更显光滑等。只要在化妆品中加入0.1%~1.0% 便可形成保湿层和减少水份的封闭膜。在以凡士林为基剂的新型棒状产品中, 加入有机硅蜡, 可克服凡士林的缺点, 即有机硅蜡除去了凡士林的油感并减少了它们的粘性。 苯甲基硅油是一种低粘度、稍具有挥发性的液体, 折射率高, 极易与醇和有机成份复配外, 其它性质与DPM S 相似。在室温下, 无限溶于95% 的乙醇。它可与脂肪族和芳香族溶剂及很多常用的个人护理品原料, 如蜂蜡、羊毛脂、矿物油、石蜡、石油和肉豆蔻酸异丙酯混溶。因其配制方法方便, 聚甲基苯基硅氧烷 是霜、乳液和防晒产品的添加剂。 支链型硅油分子存在支链结构,其分子链间的缠绕比线型硅油大,故有剪切变稀效应,属非牛顿液体,另外支链型结构的存在可抑制硅油在低温的结晶趋向,使硅油的玻璃化温度降低。与线型硅油相比,因支链存在,成膜趋向增加,另外支链硅油与化妆品其它组份相容性好,不受皮脂污染,用其配制的护理品使用的持久性好,有特别滑爽的使用感和极好的洗净效果,洗净及洗净后的使用感极好,可用于护肤品、护发品、制汗剂、彩妆、防晒品等中。例如:使用8mm2/s的支链型二甲基硅油用于配制透明胶状制汗剂时,其使用感和稳定性均优于粘度为6mm2/s的线型二甲基硅油;用聚醚改性支链型硅油作乳化剂配制的乳液型个人护理品(O/W或W/O型),其稳定性、透明性、滑爽感及使用感均优于采用一般聚醚改性硅油。又例如:支链型苯甲基硅油是苯基甲基硅氧烷的共聚物,它与许多化妆品组份相容性好,可作为头发光亮剂、斥水剂,皮肤柔软剂、抗粘剂、保湿剂,应用范围包括皮肤的洗剂、奶液、防晒液、喷雾剂、拒虫液、剃须液及各种头发展布,调理光亮等。 另一方面, 为了改善DPM S 对水和碳氢化合物的相容性和增加其他的功能, 研制出引入各种官能团的有机改性聚硅氧烷。下列结构式中的X是各种不同的官能基, 其典型基团见表1。由于硅氧烷骨架的结构和分子量, 引入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等不同, 而产生许多种有机硅改性聚硅氧烷(简称改性硅油)。
表1 有机改性硅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