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指南解读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 201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执笔整理: 许剑民任黎)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1-2]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有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 而另有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 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3-7]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未经治疗的肝转移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月, 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接近0[8-9], 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月, 5年生存率可达30%~50%[10-14]研究表明, 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变为可切除病灶[8]因此, 应通过多学科合作团队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地评估, 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 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 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 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15-16]?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 受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指南》), 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见本刊2010年第6期), 以指导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2013年4月, 进一步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研究进展, 再次修订了本《指南》?(注: 本《指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预防外科手术和其他综合治疗提出的建议, 请各地医院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用本《指南》中出现的推荐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分类的界定, 详见附录一)第一部分诊疗指南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随访㈠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按照国际通用分类方法: 同时性肝转移(syn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是指结直肠癌确诊时发现的或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根治术6个月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metachronousliver metastases)由于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与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肝转移在诊断和治疗上有较大差异, 因此, 本《指南》按照“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两方面进行阐述㈡结直肠癌确诊时肝转移的诊断常规对已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 除血清CEA和CA19-9检查以及病理分期评估外, 应常规进行肝脏超声和(或)增强CT 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有无肝转移的发生, 对于怀疑肝转移的患者可加行血清AFP和肝脏MRI检查[17-18](1a类证据, A级推荐)PET-CT检查不作为常规推荐, 可在病情需要时酌情应用[19-20](2a类证据, B级推荐)肝转移灶的经皮针刺活检仅限于病情需要时应用(4类证据, C级推荐)[21]结直肠癌手术中必须常规探查肝脏以进一步排除肝转移的可能[22]对可疑的肝脏结节可考虑术中活检(3a类证据, B 级推荐)㈢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随访结直肠癌根治术后, 应对患者密切随访[23-26], 了解有无肝转移的发生1.每3~6个月进行1次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 持续2年, 以后每6个月1次直至满5年2.每3~6个月检测1次CEA和CA19-9等适当的肿瘤标记物, 持续2年, 以后每6个月1次直至满5年[27](1a类证据, A级推荐)期和III期的结直肠癌患者, 建议每年进行1次胸腹和盆腔增强CT扫描, 共3~5年[28](1b类证据, A级推荐)怀疑肝转移的患者应加行MRI检查, PET-CT扫描不作常规推荐4.术后1年内应进行电子结肠镜的检查, 若发现异常, 需在1年内复查[29]否则, 术后第3年复查, 以后每5年1次如果患者发病年龄小于50岁, 则应适当增加电子结肠镜的检查频度对于结直肠癌根治术前因梗阻等原因无法行全结肠镜检查的患者, 应在术后3~6个月内完成首次电子结肠镜检查[29](1a类证据, A级推荐)㈣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术后的随访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R0)术后, 对患者也应进行密切的随访, 了解有无肝转移复发1.根据术前肿瘤标记物的升高情况, 建议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血清CEA和CA19-9等肿瘤标记物, 以后3~5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1a类证据, A级推荐)2.术后2年内每3~6个月进行1次胸腹和盆腔增强CT扫描, 以后每6~12个月进行1次, 共5年[28](1a类证据, A级推荐)不推荐常规PET-CT扫描3.其他随访内容和频次参照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随访进行㈤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相关基因检测检测: 推荐在所有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中进行KRAS第2外显子12和13密码子的检测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KRAS基因状态大多无差别[30-32](1a类证据, A级推荐)检测: 建议在KRAS基因野生型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进行检测, 作为预后的预测指标[33-34](1b类证据, A级推荐)1A检测: UGT1A1是伊立替康的药物代谢酶, 其基因的多样性会显着影响该酶的活性非野生型的UGT1A1患者接受伊立替康化疗, 可能会增加III度以上骨髓抑制以及腹泻的风险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防㈠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根治性手术是迄今为止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治愈方法[35]也是预防肝转移发生的重要环节1.结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应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系膜主要供应血管和淋巴引流区, 具体手术方式依照肿瘤部位不同而异2.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应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的肠系膜和淋巴结直肠中下段的肿瘤应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原则3.术中发现存在切除范围外的可疑淋巴结, 应进行术中活检或切除㈡结直肠癌确诊时无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术前通过新辅助治疗杀灭无法被影像学检测到的微小转移灶, 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根治性手术后的远处转移[36-37]1.中低位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注: 高位直肠癌, 即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以上者, 其新辅助治疗参照结肠癌): ⑴联合放化疗或放疗: 直肠为腹膜间位器官, 位置相对固定, 周围空间狭小, 故放疗可作用于肿瘤组织而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少建议术前诊断为T3及以上或任何T而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 在不伴有出血梗阻穿孔以及其他远处转移等情况时应用[38-41]①联合放化疗: 总剂量45~54 Gy的放疗, 采用常规分割剂量(通常每周5d, 共5周), 并应用以氟尿嘧啶(5-FU)或卡培他滨为主的化疗放化疗治疗结束后4~8周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40, 42](1a类证据, A级推荐)术前放疗与化疗联合, 能利用各自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43]放疗作用于局部使肿瘤降期甚至缓解, 化疗可在术前杀灭“微转移灶”预防肿瘤远处转移, 还能提高放疗的敏感性术前放化疗可使TME手术更易实施, 减少远处转移的概率, 取得更佳的预后: 对于II期有局部浸润的直肠癌患者, 可降低T分期, 对于III期患者则不仅可以降低T分期, 更可作用于局部淋巴结, 降低N 分期[41, 44-46]②单纯短程放疗: 也可考虑直肠癌肿瘤部位及淋巴引流区短程(5d)总剂量25 Gy的放疗[41, 47-49]并于放疗后1~7d行根治性手术但短程放疗不能降期, 同时还将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和吻合口瘘的机会, 应予以重视[50](2b类证据, B 级推荐)⑵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 术前分期III期, 且不伴有出血梗阻或穿孔等, 在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应用5-FU(或5-FU前体药物)并可联合奥沙利铂, 经肝动脉肿瘤区域动脉分别灌注, 化疗后7~10d施行根治性切除术目前的临床试验已取得初步结果, 该方案虽不能明显降期, 但对预防肝转移有一定的帮助, 可在临床研究中予以关注[51]不作为常规推荐⑶全身化疗: 术前判断为III期的患者, 如无出血梗阻或穿孔等情况时也可应用术前化疗[37]可用的方案有FOLFOX卡培他滨单药或5-FU/LV, 但目前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 不作为常规推荐2.结肠癌的新辅助治疗: 结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 不作为常规推荐对于术前全身化疗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等方法应进一步临床研究㈢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术中门静脉化疗和腹腔化疗该治疗方案疗效尚缺乏循证医学数据, 不作为常规手段推荐, 临床研究可关注㈣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辅助治疗1.术后辅助化疗对于III期以上结肠癌, T3以上或任何T而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患者能延长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52-53]因此, 上述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应进行6个月的辅助化疗, 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有FOLFOXCapeOX5-FU/LV或卡培他滨单药[53-56](1a类证据, A级推荐)II期无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 术后辅助化疗在许多临床研究中未见到明显的效果, 故建议接受临床观察和随访[57](1b类证据, A级推荐)但对于高危II期患者[T4组织分化差(MSI-H患者除外)肿瘤周围淋巴管神经侵犯肠梗阻或T3伴有局部穿孔切缘不确定或阳性淋巴结活检数量少于12枚]应予以辅助化疗, 方案同III期患者[53, 58](2a类证据, B级推荐)2. T3及以上和任何T淋巴结阳性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 如术前没有进行放化疗, 术后辅助放疗能提高3年无病生存率及降低局部复发率[59-60]但对于能否减少结直肠癌肝转移方面研究有限, 和辅助化疗的结合方式也需更多临床试验验证术前接受过放疗或联合放化疗的患者, 术后也应接受辅助治疗三多学科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中的作用对于肿瘤性疾病, 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治疗模式是特别有效的手段[61-62]因此, 建议所有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均应进入MDT治疗模式[63](1a类证据, A级推荐)结直肠癌的MDT以患者为中心, 成员应包括胃肠外科肝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影像科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医生[64-65]尽管目前有关MDT的报道仍较少, 但其重要作用已经显现: ⑴更精确的疾病分期[66];⑵较少的治疗混乱和延误[67-68];⑶更个性化的评估体系[69];⑷更好的治疗衔接[70];⑸提高生活质量[71];⑹最佳的临床和生存获益[72-76]MDT通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针对不同的治疗目标, 给予患者最合理的检查和最恰当的综合治疗方案[65, 77](1a类证据, A级推荐)1.组0患者: 其肝转移灶完全可以R0切除, 这类患者的治疗目的就是使其获得治愈应该围绕手术治疗进行相应的新辅助或(和)辅助治疗, 以降低手术后复发的风险2.组1患者: 其肝转移无法切除, 但经过一定的治疗有望转为可以R0切除, 且全身情况能够接受转移灶的切除手术和高强度的治疗这类患者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最大程度地缩小瘤体或增加残肝体积, 应采用最积极的综合治疗3.组2患者: 其肝转移灶可能始终无法切除, 同时又快速进展(或有快速进展的风险)和(或)伴有相关症状, 但全身情况允许接受较高强度的治疗这类患者的治疗目的是尽快缩小瘤体或至少控制疾病进展, 应该采用较为积极的联合治疗4.组3患者: 其肝转移可能始终无法切除, 并无症状或快速进展风险, 或伴有严重合并疾病无法进行高强度的治疗其治疗目的是阻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 应予维持治疗, 制定低强度低毒性的治疗方案四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手术完全切除肝转移灶仍是目前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佳方法[78-82]故符合条件的患者均应在适当的时候接受手术治疗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者, 经治疗后转化为可切除病灶时也应适时接受手术治疗㈠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 是否适合手术切除的标准一直在演变, 但主要应从以下3方面来判断[8, 16, 40, 83-84](2a类证据, B级推荐):⑴结直肠癌原发灶能够或已经根治性切除;⑵根据肝脏解剖学基础和病灶范围肝转移灶可完全(R0)切除, 且要求保留足够的肝脏功能, 肝脏残留容积大于或等于30%~50%;⑶患者全身状况允许, 没有不可切除的肝外转移病变随着技术的进步, 肝转移灶的大小数目部位和分布等已不再是影响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是否适宜手术的单一决定因素另外, 新近的文献资料已经将切缘不足1 cm[85-88]可切除的肝门淋巴结转移[89-90]可切除的肝外转移病灶(包括肺和腹腔)[91-95]等也纳入了适宜手术切除的范畴(4类证据, C级推荐)2.禁忌证[8, 40, 83, 96](3a类证据, B级推荐): ⑴结直肠癌原发灶不能取得根治性切除;⑵出现不能切除的肝外转移;⑶预计术后残余肝脏容积不够;⑷患者全身状况不能耐受手术㈡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手术治疗1.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一期同步切除: 在肝转移灶小且多位于周边或局限于半肝, 肝切除量低于50%, 肝门部淋巴结腹腔或其他远处转移均可手术切除的患者可建议一期同步切除[97-99]有研究认为, 一期同步切除肝转移灶和原发结直肠癌病灶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可能高于二期分阶段手术者[100-104]能在结肠癌原发灶根治术的同一手术切口或仅适当延长后的切口内完成肝转移灶切除, 也是选择一期同步切除的依据之一, 但在两切口内(如直肠和乙状结肠癌)一期同步切除并非不允许, 只是应更为慎重急诊手术由于缺少完备的术前检查资料和较高的感染发生机会, 不推荐原发结直肠癌和肝脏转移病灶一期同步切除[105](2c类证据, B级推荐)2.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二期分阶段切除: 术前评估不能满足二期同步切除条件的患者, 可以先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 二期分阶段切除肝转移灶, 时机选择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4~6周;若在肝转移灶手术前进行治疗, 肝转移灶的切除可延至原发灶切除后3个月内进行可根治的复发性结直肠癌伴有可切除肝转移灶的治疗按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处理, 但倾向于进行二期分阶段切除肝转移灶二期分阶段或一期同步切除肝转移灶的选择标准仍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中[100]二期分阶段切除的弊端在于: ⑴肝脏转移灶可能在原发病灶切除后进展;⑵累积住院时间明显延长, 费用相对高昂;⑶患者必须接受二次手术, 并且在等待肝脏手术时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106]其优点则在于: ⑴手术风险小于一期同步切除;⑵患者能接受肝脏转移灶切除前的化疗目前, 另一种二期分阶段切除模式(先切除肝转移灶, 再切除结直肠原发灶, 故也有称作“颠倒模式”或Liver First Approach)已引起多方的关注[107-110]先行切除肝转移灶可以降低肝转移进展和化疗相关肝脏损害的风险[111]原发灶(主要是直肠癌)则在经过一定的治疗后再予根治性切除其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与传统模式的二期分阶段切除相同[112]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38%[113](3b类证据, B级推荐)㈢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的手术治疗既往结直肠原发灶为根治性切除且不伴有原发灶复发, 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且肝切除量低于70%(无肝硬化者), 应予以手术切除肝转移灶, 也可考虑先行新辅助治疗[114](3b类证据, B级推荐)诊断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应当有两项以上的影像学检查依据, 包括肝脏超声增强CT及MRI等, 必要时可结合PET-CT扫描以确定病变的范围和有无肝外转移, 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115]㈣肝转移灶手术方式的选择[114, 116-118](3b类证据, B级推荐)1.肝转移灶切除后至少保留3根肝静脉中的1根且残肝容积大于或等于50%(同时性肝转移)或大于或等于30%(异时性肝转移)2.转移灶的手术切除应符合R0原则, 切缘至少大于1 mm[85, 119-121]3.如是局限于左半或右半肝的较大肝转移灶且无肝硬化者, 可行规则的半肝切除4.建议肝转移手术时采用术中超声检查, 有助于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未能诊断的肝转移病灶㈤肝转移灶切除术后复发和肝外转移灶的切除在全身状况和肝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对于可切除的肝转移灶术后的复发病灶, 可进行2次3次甚至多次的肝转移灶切除文献报道显示, 其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并不高于第1次肝转移灶的切除, 而且可获得相同的术后生存率[8, 122-124](3b类证据, B级推荐)同样, 在患者全身状况允许时, 如果肺[125]和腹腔[126-127]等的肝外转移病灶可完全切除, 也应进行同步或分阶段切除(3b类证据, B级推荐)五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辅助及辅助治疗㈠新辅助治疗对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 可考虑进行新辅助治疗[128-129]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⑴新辅助化疗提供了“窗口期”, 观察有无新的无法切除的转移灶的出现, 减少没有必要的手术[130];⑵新辅助治疗可提高R0手术的机会, 增加术后残余肝脏的体积[131-132];⑶新辅助化疗可作为评价化疗方案敏感性的依据, 指导术后化疗方案的选择[133];⑷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可作为患者预后评估的一个指标[134-138];⑸新辅助化疗结合辅助化疗, 可能改善接受治愈性手术患者的预后[139-143]然而, 新辅助治疗也有一定的弊端: ⑴化疗可能会造成肝脏损伤: 如与奥沙利铂治疗相关的肝脏血管性病变[144-148];与伊立替康治疗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等[149-151]这些损害均可能增加肝切除术后的并发症[146, 151-154]⑵影像学检查消失的转移灶仍应切除[97, 134, 155-156]但术者无法在术中给予肝脏转移灶精确定位[109, 157]⑶转移灶进展致使无法切除1.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 在原发灶无出血梗阻或穿孔时可考虑应用新辅助治疗[16, 158-160](2a类证据, B级推荐), 如全身化疗, 方案包括FOLFOXFOLFIRI或CapeOX[161-164]也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 但其效果仍有争议[165-169]且贝伐珠单抗可能会带来肝脏手术中更多的出血和手术后更多的伤口问题[170-172]故建议手术时机应选择在最后一次使用贝伐珠单抗后6~8周[162, 173-174]而西妥昔单抗的治疗只在KRAS基因野生型的患者中应用[175-179]同时也可以考虑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180-182]为减少化疗对肝脏手术的不利影响, 新辅助化疗原则上不超过6个周期[54, 144, 147, 153, 183](1a证据, A级推荐)一般建议2~3个月内完成并进行手术[184]2.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 原发灶切除术后未接受过化疗的患者, 或者发现肝转移12个月前已完成化疗的患者, 可采用新辅助治疗(方法同上), 时间2~3个月[54, 185](2a证据, B级推荐)而肝转移发现前12个月内接受过化疗的患者, 新辅助化疗作用有限, 应考虑直接切除肝转移灶, 继而术后辅助治疗[158](2a类证据, B级推荐)也可考虑术前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180-182]㈡肝转移灶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建议肝转移灶完全切除的患者接受术后辅助化疗[183-190]特别是没有进行过术前化疗及辅助化疗的患者, 推荐时间为6个月(1a类证据, A级推荐)已完成术前化疗患者术后的辅助化疗时间可适当缩短(3b类证据, B级推荐), 也可考虑同时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4, 191-193]辅助化疗的药物和持续时间目前尚有争议[194-197]应继续临床研究探讨六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包括全身和介入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针对肝脏病灶的局部治疗如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注射和放射治疗等, 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基于对患者治疗前的精确评估部分初诊无法切除的肝转移灶, 经过系统的综合治疗后可转为适宜手术切除[79, 169]其术后5年生存率与初始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的患者相似[198-199]此类患者应当采取较为积极的诱导方案, 应用有效的强烈化疗, 并考虑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对于肝转移灶始终无法根治性切除的患者, 综合治疗也可明显延长中位生存期, 控制疾病快速进展, 明显改善生存质量[200-203]因此, 积极的综合治疗对于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意义重大㈠治疗策略1.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转移: ⑴结直肠癌原发灶存在出血梗阻或穿孔时, 应先行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 继而全身化疗(或加用肝动脉灌注化疗[192, 204-206]), 可联合应用分子靶向治疗[178, 207-208](1b类证据, A级推荐)治疗后每6~8周进行肝脏超声增强CT或(和)MRI检查予以评估[151]如果肝转移灶转变成可切除时, 即予以手术治疗;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切除, 则继续进行综合治疗[183, 209]⑵结直肠癌原发灶无出血梗阻或穿孔时也可选择先行切除结直肠癌的原发病灶, 继而进一步治疗, 具体方案同上或者先行全身化疗(或加用肝动脉灌注化疗), 时间为2~3个月, 并可联用分子靶向治疗[207](1c类证据, B级推荐)如果转移灶转化成可切除时, 即手术治疗(一期同步切除或分阶段切除原发病灶和肝转移灶);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切除, 则视具体情况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 术后继续对肝转移灶进行综合治疗但是, 对于结直肠癌原发灶无出血梗阻或穿孔合并始终无法切除的肝转移灶的患者是否必须切除原发灶, 目前仍有争议[210-211]2.结直肠癌术后发生的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转移: ⑴采用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作为一线化疗[9, 212-213]并可加用分子靶向治疗, 或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136](1b类证据, A级推荐)⑵在肝转移发生前12个月内使用过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作为辅助治疗的患者, 应采用FOLFIRI方案;化疗结束后12个月以上发生肝转移, 仍可采用FOLFOX化疗方案, 并可加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或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207, 214](3a类证据, B级推荐)治疗后每6~8周检查肝脏超声CT或(和)MRI, 予以评估[150-151, 215]化疗有效, 肝转移灶转为可切除的患者, 即应接受肝转移灶切除手术, 术后再予以辅助化疗;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切除, 则应继续进行综合治疗[151, 183, 209]3.应用门静脉选择性的栓塞或结扎可以使肝转移灶切除术后预期剩余肝脏代偿性增大, 增加手术切除的可能此方法被用于预计手术切除后剩余肝脏体积不足30%的肝转移患者对于那些剩余肝脏体积在30%~40%并且接受了强烈化疗而有肝实质损伤的患者, 同样也可从中得益[216-220](4类证据, C级推荐)㈡治疗方法1.全身化疗和肝动脉灌注化疗: 化疗开始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肿瘤分期, 事先规划好患者的后续治疗和预计有严重化疗不良反应时剂量和方案的调整开始治疗时必须考虑患者的分类(详见“多学科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中的作用”节)化疗的安全性以及将来手术治疗的可能性[15]初始化疗: ⑴组1患者: 这类患者的肝转移灶有潜在R0切除可能, 对此进行的转化治疗至关重要转移灶出现的早期退缩(early tumor shrinkage, ETS)更是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221]研究表明, 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的化疗方案具有较高的转化切除率[222-224](1b类证据, A级推荐), 应该作为首选如果化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可以进一步提高转化率[225-228](1b类证据, A级推荐)现有的研究数据显示, KRAS野生型患者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 能明显提高肝转移的切除率[169, 178-179, 229]因此, 对于KRAS野生型患者应首先考虑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1b类证据, A级推荐)而KRAS突变型患者应考虑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230]FOLFOXIRI也有较高的切除转化率[202, 231-232]但毒性也大, 可以作为。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一些数据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肝转移,而另有15%~25%的患者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未经治疗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为6.9个月,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 evidence of disease,NED)状态]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5.0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有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初始肝转移灶无法根治性切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或达到NED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按照国际共识:同时性肝转移是指结直肠癌确诊前或确诊时发现的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结直肠肝转移MDT根据患者的体力状况、年龄、器官功能、合并症等进行评估,针对不同的治疗目标,给予患者最合理的检查和最恰当的综合治疗方案(1a 类证据,A级推荐)。
(1)患者全身状况较差,不适合进行高强度治疗时,建议单药(或联合靶向药物)、减量的两药方案或最佳支持治疗,以提高生命质量并尽量延长生存时间。
如全身情况好转,可以再进行高强度治疗。
(2)适合高强度治疗的患者,依据肝转移的具体情况和是否伴有其他转移等,制订不同的治疗目标,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①肝转移灶初始即可以R0切除,且手术难度不大、肿瘤生物学行为良好的患者,其治疗目的是获得治愈。
应该围绕手术治疗进行相应的新辅助和(或)辅助治疗,以降低手术后复发的风险。
肝转移灶是否可以R0切除的判断应由肝外科、肿瘤外科、影像科专家联合进行。
肝转移灶可以R0切除,但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时也应积极联合其他肿瘤局部毁损手段,如RFA和(或)立体定向放疗等,以达到NED状态。
②肝转移初始无法切除,但经过一定的治疗有望转为NED状态,且全身情况能够接受包括转移灶切除手术在内的局部治疗手段和高强度治疗的患者。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201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执笔整理: 许剑民任黎)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1-2]?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有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 而另有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 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3-7]?结直肠癌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未经治疗的肝转移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月, 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接近0[8-9], 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月, 5年生存率可达30%~?50%[10-14]?研究表明, 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变为可切除病灶[8]?因此, 应通过多学科合作团队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地评估, 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 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 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 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15-16]?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 受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指南》), 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见本刊2010年第6期), 以指导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2013年4月, 进一步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研究进展, 再次修订了本《指南》?(注: 本《指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预防?外科手术和其他综合治疗提出的建议, 请各地医院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应用?本《指南》中出现的推荐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分类的界定, 详见附录一)第一部分诊疗指南一?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与随访㈠?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定义按照国际通用分类方法: 同时性肝转移(syn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是指结直肠癌确诊时发现的?或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肝转移;而结直肠癌根治术6个月后发生的肝转移称为异时性肝转移(metachronous?liver metastases)?由于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与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肝转移在诊断和治疗上有较大差异, 因此, 本《指南》按照“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两方面进行阐述?㈡结直肠癌确诊时肝转移的诊断常规对已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 除血清CEA和CA19-9检查以及病理分期评估外, 应常规进行肝脏超声和(或)增强CT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有无肝转移的发生, 对于怀疑肝转移的患者可加行血清AFP和肝脏MRI检查[17-18](1a类证据, A级推荐)?PET-CT检查不作为常规推荐, 可在病情需要时酌情应用[19-20](2a类证据, B级推荐)?肝转移灶的经皮针刺活检仅限于病情需要时应用(4类证据, C级推荐)[21]?结直肠癌手术中必须常规探查肝脏以进一步排除肝转移的可能[22]?对可疑的肝脏结节可考虑术中活检(3a类证据, B级推荐)?㈢?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随访结直肠癌根治术后, 应对患者密切随访[23-26], 了解有无肝转移的发生?1.?每3~6个月进行1次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 持续2年, 以后每6个月1次直至满5年?2.?每3~6个月检测1次CEA和CA19-9等适当的肿瘤标记物, 持续2年, 以后每6个月1次直至满5年[27](1a 类证据, A级推荐)?期和III期的结直肠癌患者, 建议每年进行1次胸?腹和盆腔增强CT扫描, 共3~5年[28](1b类证据, A级推荐)?怀疑肝转移的患者应加行MRI检查, PET-CT扫描不作常规推荐?4.术后1年内应进行电子结肠镜的检查, 若发现异常, 需在1年内复查[29]?否则, 术后第3年复查, 以后每5年1次?如果患者发病年龄小于50岁, 则应适当增加电子结肠镜的检查频度?对于结直肠癌根治术前因梗阻等原因无法行全结肠镜检查的患者, 应在术后3~6个月内完成首次电子结肠镜检查[29](1a类证据, A级推荐)?㈣?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术后的随访结直肠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R0)术后, 对患者也应进行密切的随访, 了解有无肝转移复发?1.根据术前肿瘤标记物的升高情况, 建议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血清CEA和CA19-9等肿瘤标记物, 以后3~5年内每6个月随访1次(1a类证据, A级推荐)?2.术后2年内每3~6个月进行1次胸?腹和盆腔增强CT扫描, 以后每6~12个月进行1次, 共5年[28](1a类证据, A 级推荐)?不推荐常规PET-CT扫描?3.其他随访内容和频次参照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的随访进行?㈤?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相关基因检测检测: 推荐在所有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中进行KRAS第2外显子12和13密码子的检测?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KRAS基因状态大多无差别[30-32](1a类证据, A级推荐)?检测: 建议在KRAS基因野生型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进行检测, 作为预后的预测指标[33-34](1b类证据, A级推荐)?1A检测: UGT1A1是伊立替康的药物代谢酶, 其基因的多样性会显着影响该酶的活性?非野生型的UGT1A1患者接受伊立替康化疗, 可能会增加III度以上骨髓抑制以及腹泻的风险?二?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防㈠?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根治性手术是迄今为止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治愈方法[35]?也是预防肝转移发生的重要环节?1.?结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应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系膜?主要供应血管和淋巴引流区, 具体手术方式依照肿瘤部位不同而异?2.?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应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的肠系膜和淋巴结?直肠中下段的肿瘤应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ME)原则?3.?术中发现存在切除范围外的可疑淋巴结, 应进行术中活检或切除?㈡?结直肠癌确诊时无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术前通过新辅助治疗杀灭无法被影像学检测到的微小转移灶, 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根治性手术后的远处转移[36-37]?1.?中低位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注: 高位直肠癌, 即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以上者, 其新辅助治疗参照结肠癌):⑴?联合放化疗或放疗: 直肠为腹膜间位器官, 位置相对固定, 周围空间狭小, 故放疗可作用于肿瘤组织而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少?建议术前诊断为T3及以上或任何T而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 在不伴有出血?梗阻?穿孔以及其他远处转移等情况时应用[38-41]?①联合放化疗: 总剂量45~54 Gy的放疗, 采用常规分割剂量(通常每周5?d, 共5周), 并应用以氟尿嘧啶(5-FU)或卡培他滨为主的化疗?放化疗治疗结束后4~8周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40, 42](1a类证据, A级推荐)?术前放疗与化疗联合, 能利用各自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43]?放疗作用于局部使肿瘤降期甚至缓解, 化疗可在术前杀灭“微转移灶”预防肿瘤远处转移, 还能提高放疗的敏感性?术前放化疗可使TME手术更易实施, 减少远处转移的概率, 取得更佳的预后: 对于II期有局部浸润的直肠癌患者, 可降低T分期, 对于III期患者则不仅可以降低T 分期, 更可作用于局部淋巴结, 降低N分期[41, 44-46]?②单纯短程放疗: 也可考虑直肠癌肿瘤部位及淋巴引流区短程(5?d)总剂量25 Gy的放疗[41, 47-49]?并于放疗后1~7?d行根治性手术?但短程放疗不能降期, 同时还将增加手术操作难度和吻合口瘘的机会, 应予以重视[50](2b类证据, B级推荐)?⑵?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 术前分期III 期, 且不伴有出血?梗阻或穿孔等, 在有条件的单位可考虑应用?5-FU(或5-FU前体药物)并可联合奥沙利铂, 经肝动脉?肿瘤区域动脉分别灌注, 化疗后7~10?d施行根治性切除术?目前的临床试验已取得初步结果, 该方案虽不能明显降期, 但对预防肝转移有一定的帮助, 可在临床研究中予以关注[51]?不作为常规推荐?⑶全身化疗: 术前判断为III期的患者, 如无出血?梗阻或穿孔等情况时也可应用术前化疗[37]?可用的方案有FOLFOX?卡培他滨单药或5-FU/LV, 但目前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 不作为常规推荐?2.?结肠癌的新辅助治疗: 结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尚无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 不作为常规推荐?对于术前全身化疗?肝动脉和肿瘤区域动脉联合灌注化疗等方法应进一步临床研究?㈢?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术中门静脉化疗和腹腔化疗该治疗方案疗效尚缺乏循证医学数据, 不作为常规手段推荐, 临床研究可关注?㈣?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辅助治疗1.?术后辅助化疗对于III期以上结肠癌, T3以上或任何T而淋巴结阳性的直肠癌患者能延长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52-53]?因此, 上述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应进行6个月的辅助化疗, 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有FOLFOX?CapeOX?5-FU/LV或卡培他滨单药[53-56](1a类证据, A级推荐)?II期无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 术后辅助化疗在许多临床研究中未见到明显的效果, 故建议接受临床观察和随访[57](1b类证据, A级推荐)?但对于高危?II期患者[T4?组织分化差(MSI-H患者除外)?肿瘤周围淋巴管神经侵犯?肠梗阻?或T3伴有局部穿孔?切缘不确定或阳性?淋巴结活检数量少于12枚]应予以辅助化疗, 方案同III期患者[53, 58](2a类证据, B级推荐)?2. T3及以上和任何T?淋巴结阳性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 如术前没有进行放化疗, 术后辅助放疗能提高3年无病生存率及降低局部复发率[59-60]?但对于能否减少结直肠癌肝转移方面研究有限, 和辅助化疗的结合方式也需更多临床试验验证?术前接受过放疗或联合放化疗的患者, 术后也应接受辅助治疗?三?多学科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中的作用对于肿瘤性疾病, 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治疗模式是特别有效的手段[61-62]?因此, 建议所有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均应进入MDT治疗模式[63](1a类证据, A级推荐)?结直肠癌的MDT以患者为中心, 成员应包括胃肠外科?肝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影像科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医生[64-65]?尽管目前有关MDT的报道仍较少, 但其重要作用已经显现: ⑴更精确的疾病分期[66];⑵较少的治疗混乱和延误[67-68];⑶更个性化的评估体系[69];⑷更好的治疗衔接[70];⑸提高生活质量[71];⑹最佳的临床和生存获益[72-76]?MDT通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针对不同的治疗目标, 给予患者最合理的检查和最恰当的综合治疗方案[65, 77](1a类证据, A级推荐)?1.组0患者: 其肝转移灶完全可以R0切除, 这类患者的治疗目的就是使其获得治愈?应该围绕手术治疗进行相应的新辅助或(和)辅助治疗, 以降低手术后复发的风险?2.组1患者: 其肝转移无法切除, 但经过一定的治疗有望转为可以R0切除, 且全身情况能够接受转移灶的切除手术和高强度的治疗?这类患者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最大程度地缩小瘤体或增加残肝体积, 应采用最积极的综合治疗?3.组2患者: 其肝转移灶可能始终无法切除, 同时又快速进展(或有快速进展的风险)和(或)伴有相关症状, 但全身情况允许接受较高强度的治疗?这类患者的治疗目的是尽快缩小瘤体或至少控制疾病进展, 应该采用较为积极的联合治疗?4.组3患者: 其肝转移可能始终无法切除, 并无症状或快速进展风险, 或伴有严重合并疾病无法进行高强度的治疗?其治疗目的是阻止疾病的进一步进展, 应予维持治疗, 制定低强度?低毒性的治疗方案?四?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手术完全切除肝转移灶仍是目前能治愈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最佳方法[78-82]?故符合条件的患者均应在适当的时候接受手术治疗?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者, 经治疗后转化为可切除病灶时也应适时接受手术治疗?㈠?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 是否适合手术切除的标准一直在演变, 但主要应从以下3方面来判断[8, 16, 40, 83-84](2a类证据, B级推荐):⑴结直肠癌原发灶能够或已经根治性切除;⑵根据肝脏解剖学基础和病灶范围肝转移灶可完全(R0)切除, 且要求保留足够的肝脏功能, 肝脏残留容积大于或等于30%~50%;⑶患者全身状况允许, 没有不可切除的肝外转移病变?随着技术的进步, 肝转移灶的大小?数目?部位和分布等已不再是影响判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是否适宜手术的单一决定因素?另外, 新近的文献资料已经将切缘不足1 cm[85-88]?可切除的肝门淋巴结转移[89-90]?可切除的肝外转移病灶(包括肺和腹腔)[91-95]等也纳入了适宜手术切除的范畴(4类证据, C级推荐)?2.禁忌证[8, 40, 83, 96](3a类证据, B级推荐): ⑴结直肠癌原发灶不能取得根治性切除;⑵出现不能切除的肝外转移;⑶预计术后残余肝脏容积不够;⑷患者全身状况不能耐受手术?㈡?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手术治疗1.?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一期同步切除: 在肝转移灶小?且多位于周边或局限于半肝, 肝切除量低于50%, 肝门部淋巴结?腹腔或其他远处转移均可手术切除的患者可建议一期同步切除[97-99]?有研究认为, 一期同步切除肝转移灶和原发结直肠癌病灶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可能高于二期分阶段手术者[100-104]?能在结肠癌原发灶根治术的同一手术切口或仅适当延长后的切口内完成肝转移灶切除, 也是选择一期同步切除的依据之一, 但在两切口内(如直肠和乙状结肠癌)一期同步切除并非不允许, 只是应更为慎重?急诊手术由于缺少完备的术前检查资料和较高的感染发生机会, 不推荐原发结直肠癌和肝脏转移病灶一期同步切除[105](2c类证据, B级推荐)?2.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二期分阶段切除: 术前评估不能满足二期同步切除条件的患者, 可以先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 二期分阶段切除肝转移灶, 时机选择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4~6周;若在肝转移灶手术前进行治疗, 肝转移灶的切除可延至原发灶切除后3个月内进行?可根治的复发性结直肠癌伴有可切除肝转移灶的治疗按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处理, 但倾向于进行二期分阶段切除肝转移灶?二期分阶段或一期同步切除肝转移灶的选择标准仍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中[100]?二期分阶段切除的弊端在于: ⑴肝脏转移灶可能在原发病灶切除后进展;⑵累积住院时间明显延长, 费用相对高昂;⑶患者必须接受二次手术, 并且在等待肝脏手术时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106]?其优点则在于: ⑴手术风险小于一期同步切除;⑵患者能接受肝脏转移灶切除前的化疗?目前, 另一种二期分阶段切除模式(先切除肝转移灶, 再切除结直肠原发灶, 故也有称作“颠倒模式”或Liver First Approach)已引起多方的关注[107-110]?先行切除肝转移灶可以降低肝转移进展和化疗相关肝脏损害的风险[111]?原发灶(主要是直肠癌)则在经过一定的治疗后再予根治性切除?其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与传统模式的二期分阶段切除相同[112]?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38%[113](3b类证据, B级推荐)?㈢?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的手术治疗既往结直肠原发灶为根治性切除且不伴有原发灶复发, 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且肝切除量低于70%(无肝硬化者), 应予以手术切除肝转移灶, 也可考虑先行新辅助治疗[114](3b类证据, B级推荐)?诊断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应当有两项以上的影像学检查依据, 包括肝脏超声?增强CT及MRI等, 必要时可结合PET-CT扫描以确定病变的范围和有无肝外转移, 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115]?㈣?肝转移灶手术方式的选择[114, 116-118](3b类证据, B级推荐)1.?肝转移灶切除后至少保留3根肝静脉中的1根且残肝容积大于或等于50%(同时性肝转移)或大于或等于30%(异时性肝转移)?2.?转移灶的手术切除应符合R0原则, 切缘至少大于1 mm[85, 119-121]?3.?如是局限于左半或右半肝的较大肝转移灶且无肝硬化者, 可行规则的半肝切除?4.?建议肝转移手术时采用术中超声检查, 有助于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未能诊断的肝转移病灶?㈤?肝转移灶切除术后复发和肝外转移灶的切除在全身状况和肝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对于可切除的肝转移灶术后的复发病灶, 可进行2次?3次甚至多次的肝转移灶切除?文献报道显示, 其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并不高于第1次肝转移灶的切除, 而且可获得相同的术后生存率[8, 122-124](3b类证据, B级推荐)?同样, 在患者全身状况允许时, 如果肺[125]和腹腔[126-127]等的肝外转移病灶可完全切除, 也应进行同步或分阶段切除(3b类证据, B级推荐)?五?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辅助及辅助治疗㈠?新辅助治疗对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 可考虑进行新辅助治疗[128-129]?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⑴新辅助化疗提供了“窗口期”, 观察有无新的无法切除的转移灶的出现, 减少没有必要的手术[130];⑵新辅助治疗可提高R0手术的机会, 增加术后残余肝脏的体积[131-132];⑶新辅助化疗可作为评价化疗方案敏感性的依据, 指导术后化疗方案的选择[133];⑷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可作为患者预后评估的一个指标[134-138];⑸新辅助化疗结合辅助化疗, 可能改善接受治愈性手术患者的预后[139-143]?然而, 新辅助治疗也有一定的弊端: ⑴?化疗可能会造成肝脏损伤: 如与奥沙利铂治疗相关的肝脏血管性病变[144-148];与伊立替康治疗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等[149-151]?这些损害均可能增加肝切除术后的并发症[146, 151-154]?⑵影像学检查消失的转移灶仍应切除[97, 134, 155-156]?但术者无法在术中给予肝脏转移灶精确定位[109, 157]?⑶转移灶进展致使无法切除?1.?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 在原发灶无出血?梗阻或穿孔时可考虑应用新辅助治疗[16,158-160](2a类证据, B级推荐), 如全身化疗, 方案包括FOLFOX?FOLFIRI或CapeOX[161-164]?也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 但其效果仍有争议[165-169]?且贝伐珠单抗可能会带来肝脏手术中更多的出血和手术后更多的伤口问题[170-172]?故建议手术时机应选择在最后一次使用贝伐珠单抗后6~8周[162, 173-174]?而西妥昔单抗的治疗只在KRAS基因野生型的患者中应用[175-179]?同时也可以考虑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180-182]?为减少化疗对肝脏手术的不利影响, 新辅助化疗原则上不超过6个周期[54, 144, 147, 153, 183]?(1a证据, A级推荐)?一般建议2~3个月内完成并进行手术[184]?2.?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的肝转移的新辅助治疗: 原发灶切除术后未接受过化疗的患者, 或者发现肝转移12个月前已完成化疗的患者, 可采用新辅助治疗(方法同上), 时间2~3个月[54, 185](2a证据, B级推荐)?而肝转移发现前12个月内接受过化疗的患者, 新辅助化疗作用有限, 应考虑直接切除肝转移灶, 继而术后辅助治疗[158](2a类证据, B级推荐)?也可考虑术前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180-182]?㈡?肝转移灶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建议肝转移灶完全切除的患者接受术后辅助化疗[183-190]?特别是没有进行过术前化疗及辅助化疗的患者, 推荐时间为6个月(1a类证据, A级推荐)?已完成术前化疗患者术后的辅助化疗时间可适当缩短(3b类证据, B级推荐), 也可考虑同时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4, 191-193]?辅助化疗的药物和持续时间目前尚有争议[194-197]?应继续临床研究探讨?六?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包括全身和介入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针对肝脏病灶的局部治疗如射频消融?无水酒精注射和放射治疗等, 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基于对患者治疗前的精确评估?部分初诊无法切除的肝转移灶, 经过系统的综合治疗后可转为适宜手术切除[79, 169]?其术后5年生存率与初始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的患者相似[198-199]?此类患者应当采取较为积极的诱导方案, 应用有效的强烈化疗, 并考虑联合肝动脉灌注化疗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对于肝转移灶始终无法根治性切除的患者, 综合治疗也可明显延长中位生存期, 控制疾病快速进展, 明显改善生存质量[200-203]?因此, 积极的综合治疗对于不可切除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意义重大?㈠治疗策略1.结直肠癌确诊时合并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转移: ⑴结直肠癌原发灶存在出血?梗阻或穿孔时, 应先行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 继而全身化疗(或加用肝动脉灌注化疗[192, 204-206]), 可联合应用分子靶向治疗[178, 207-208](1b类证据, A级推荐)?治疗后每6~8周进行肝脏超声?增强CT或(和)MRI检查予以评估[151]?如果肝转移灶转变成可切除时, 即予以手术治疗;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切除, 则继续进行综合治疗[183, 209]?⑵?结直肠癌原发灶无出血?梗阻或穿孔时也可选择先行切除结直肠癌的原发病灶, 继而进一步治疗, 具体方案同上?或者先行全身化疗(或加用肝动脉灌注化疗), 时间为2~3个月, 并可联用分子靶向治疗[207](1c类证据, B级推荐)?如果转移灶转化成可切除时, 即手术治疗(一期同步切除或分阶段切除原发病灶和肝转移灶);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切除, 则视具体情况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原发病灶, 术后继续对肝转移灶进行综合治疗?但是, 对于结直肠癌原发灶无出血?梗阻或穿孔合并始终无法切除的肝转移灶的患者是否必须切除原发灶, 目前仍有争议[210-211]?2.结直肠癌术后发生的无法手术切除的肝转移: ⑴?采用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作为一线化疗[9, 212-213]?并可加用分子靶向治疗, 或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136](1b类证据, A级推荐)?⑵?在肝转移发生前12个月内使用过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作为辅助治疗的患者, 应采用FOLFIRI方案;化疗结束后12个月以上发生肝转移, 仍可采用FOLFOX化疗方案, 并可加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或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207, 214](3a类证据, B级推荐)?治疗后每6~8周检查肝脏超声?CT或(和)MRI, 予以评估[150-151, 215]?化疗有效, 肝转移灶转为可切除的患者, 即应接受肝转移灶切除手术, 术后再予以辅助化疗;如果肝转移灶仍不能切除, 则应继续进行综合治疗[151, 183, 209]?3.应用门静脉选择性的栓塞或结扎可以使肝转移灶切除术后预期剩余肝脏代偿性增大, 增加手术切除的可能?此方法被用于预计手术切除后剩余肝脏体积不足30%的肝转移患者?对于那些剩余肝脏体积在30%~40%?并且接受了强烈化疗而有肝实质损伤的患者, 同样也可从中得益[216-220](4类证据, C级推荐)?㈡?治疗方法1.全身化疗和肝动脉灌注化疗: 化疗开始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肿瘤分期, 事先规划好患者的后续治疗和预计有严重化疗不良反应时剂量和方案的调整?开始治疗时必须考虑患者的分类(详见“多学科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中的作用”节)?化疗的安全性以及将来手术治疗的可能性[15]?初始化疗: ⑴组1患者: 这类患者的肝转移灶有潜在R0切除可能, 对此进行的转化治疗至关重要?转移灶出现的早期退缩(early tumor shrinkage, ETS)更是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221]?研究表明, 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的化疗方案具有较高的转化切除率[222-224](1b类证据, A级推荐), 应该作为首选?如果化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可以进一步提高转化率[225-228](1b类证据, A级推荐)?现有的研究数据显示, KRAS野生型患者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 能明显提高肝转移的切除率?[169, 178-179, 229]?因此, 对于KRAS野生型患者应首先考虑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1b类证据, A级推荐)?而KRAS突变型患者应考虑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230]?FOLFOXIRI也有较高的切除转化率[202, 231-232]?但毒性也大, 可以作为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化疗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替代方案, 尤其在分子靶向药物无法使用且患者体质较好的情况下应该作为首选(1b类证据, A级推荐)?目前, 该方案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尚缺乏充分的依据, 且不良反应增加, 应慎用?⑵组2患者: 5-FU/LV(或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的化疗方案是首选, 也可以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2b类证据, B级推荐)?FOLFOXIRI尽管有较高的反应率, 但不良反应也较大, 是否应在此类患者中应用尚不明确?⑶组3患者: 一般建议以5-FU/LV或卡培他滨单药开始的序贯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的某个时刻(如病情进展)再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 可能对延长生存有益[233](2a类证据, B级推荐)?也有研究表明, 5-FU/LV或卡培他滨单药联合贝伐珠单抗是一种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234](2b类证据, B级推荐)?本类患者也可以在如下情况下选择观察等待: 低肿瘤负荷, 但仍不适宜手术切除;疾病进展缓慢, 无症状;患者充分知情同意?病情进展后的化疗选择: ⑴FOLFOX(或CapeOX)?FOLFIRI方案或联合分子靶向治疗, 如果病情进展可以考虑互为二线, 仍可考虑与分子靶向药物的联合[235-237]?如果病情第二次进展, 则可以改用西妥昔单抗治疗[238](未用过此类药者)或进行最佳支持治疗[37](2a类证据, B级推荐)?⑵5-FU/LV联合分子靶向治疗后如果病情进展, 应改用FOLFOX?FOLFIRI或CapeOX(均可联合分子靶向治疗), 病情再次进展时进行最佳支持治疗[239](3b类证据, B级推荐)?上述治疗期间可在适当时机联合应用肝动脉灌注化疗, 可能有助于延长总体生存期, 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并不比全身化疗更具优势[240-241]?2.分子靶向治疗: 在无法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加入分子靶向药物, 其有效性已得到广泛的证实[53, 242-244]?目前认为, 化疗联合应用靶向分子药物治疗是提高肝转移灶切除率的最有前景的治疗方法?西妥昔单抗: 西妥昔单抗为EGFR的抗体, 现有的研究已显示, 西妥昔单抗单用或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有良好的临床效果[33, 179, 228, 245-246]?其中西妥昔单抗和伊立替康联合应用具有更高的局部缓解率[179, 247-248]?有III期临床研究证实, 在化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西妥昔单抗可以使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的反应率提高1倍以上, 并明显提高无残留病灶切除率[169, 179](1b类证据, A级推荐)?但是, 西妥昔单抗的治疗效果与肿瘤组织的KRAS基因的状态密切相关, KRAS基因野生型患者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而在KRAS基因突变型患者中应用并不提高疗效[175-179]?最近的研究提示, KRAS第2外显子的第13密码子(G13D)突变并不一定意味着西妥昔单抗治疗的无效[249-251]?但目前临床研究证据不足, 所以不推荐G13D突变的患者应用西妥昔单抗治疗?BRAF的突变与西妥昔单抗的治疗效果无关, 而是与疾病的不良预后有关[33, 246, 252-254]?目前认为, 可以同西妥昔单抗联合的化疗方案包括FOLFOX和FOLFIRI[178-179, 255]?不建议其与CapeOX或5-FU 推注方案联用[33, 256]?如果在一线治疗时已使用了西妥昔单抗, 在病情进展后也不建议继续使用[176]?贝伐珠单抗: 贝伐珠单抗为VEGF的抗体?多项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 贝伐珠单抗加5-FU/LV作为不可切除的结直肠肝转移一线治疗有良好的效果[207, 239, 257-259]?近期的结果还显示, 贝伐珠单抗联合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位生存?局部缓解率和切除率[208, 260-263]?同样, 贝伐珠单抗在肿瘤进展后的二线治疗上疗效也得到了证。
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指南一文

直肠癌肝转移治疗指南一文直肠癌肝转移?听起来就像是人生的硬核关卡,但别担心,这里有一份“战斗手册”,帮你轻松搞定这局游戏。
别急着皱眉,拿个小板凳,咱们慢慢聊聊直肠癌转移到肝脏后的治疗办法,争取让你在面对这难题时不那么怵。
1. 直肠癌肝转移概况1.1 什么是直肠癌肝转移?首先,咱们得弄清楚直肠癌肝转移到底是什么情况。
直肠癌就是在直肠内长出的恶性肿瘤,而当这个癌细胞像顽皮的孩子一样,跑到肝脏去捣乱,那就叫做肝转移了。
这就像你家那调皮的孩子,跑到邻居家捣乱一样,不仅烦人,而且问题大得让人头疼。
1.2 为什么肝脏容易“中招”?肝脏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器官,它是咱们身体里的“过滤器”,一边处理营养,一边排除废物。
癌细胞有时候像趁虚而入的“小偷”,把肝脏当成了它们的聚集地。
肝脏的血液供应丰富,癌细胞在这里可以“大展拳脚”,所以肝转移的几率比较高。
2. 治疗方案2.1 手术治疗一说到手术,很多人都会想到那种“刀枪不入”的感觉。
实际上,手术治疗就像是用镊子捏走那些不请自来的小虫子。
对于肝转移的直肠癌患者,手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清除癌症,但这通常取决于肝脏转移的程度。
如果只有几个小转移点,手术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手术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硬着头皮”也未必能解决问题。
医生会评估你的身体状况、肝脏的健康程度,然后决定是否可以动刀。
2.2 放疗与化疗说到放疗和化疗,这两个家伙就像是“终结者”,专门对付那些不听话的癌细胞。
放疗是通过高能射线精准地“打击”癌细胞,而化疗则是用药物让这些顽皮的细胞“一网打尽”。
化疗药物就像是一支强大的“特种部队”,虽然效果显著,但副作用也可能让你觉得有点儿“遭殃”。
有些患者在经历了手术后,还需要放疗或化疗来确保癌细胞不会再“卷土重来”。
当然,这些治疗也得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来定,毕竟每个人的身体反应都不尽相同。
3. 综合治疗策略3.1 个体化治疗说到治疗,个体化治疗就像是量体裁衣,为每位患者制定专属的治疗方案。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2023)重点内容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V2023)重点内容摘要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并后续进行了多次修订,以期指导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精准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目标,开展综合治疗,达到预防肝转移发生、提高肝转移灶局部毁损率、延长长期生存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本次修订后的2023版《指南》包括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随访、预防、MDT作用、手术及其他毁损治疗、可达到“无疾病证据”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辅助和辅助治疗、无法达到“无疾病证据”状态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等六部分,汇集总结国内外该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最新成果,内容详尽,可操作性强。
第一部分诊疗指南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co1orecta1cancer1ivermetastases)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有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15%〜25%的患者将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Q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
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未经治疗的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无法切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低于5%o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evidenceofdisease,NED)”状态]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五年生存率可达30%~57%o研究表明,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根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或达到NED状态。
因此,通过多学科团队(mu1tidiscip1inaryteam,MD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五年生存率。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 ppt课件

五 结直肠癌及其肝转移的相关基因检测
1.RAS检测:推荐对所有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中进行KRAS第2、 3、4外显子以及NRAS第2、3、4外显子的检测[31-33]。RAS基因是否 突变不仅有一定的预后意义,更是抗EGFR治疗有效性的重要生物学 标记物[34,35] (1a 类证据,A 级推荐)。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 KRAS基因状态大多无差别[36-38]。 2.BRAF检测:建议在KRAS基因第2外显子野生型的结直肠癌肝转 移患者中进行检测 [39,40] ,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 1b 类证据, A 级推 荐)。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防
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 结直肠癌确诊时无肝转移(及其他远处转移)的新辅助治疗 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术中门静脉化疗、腹腔化疗
无转移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的辅助治疗
(一)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术
根治性手术是迄今为止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治愈方法[43],也是预防肝转 移发生的重要环节。 1. 结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和周围可能 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系膜、主要供应血管和淋巴引流区,具 体手术方式依照肿瘤部位不同而异,但均应遵循完整结肠系膜切除 (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原则。 2. 直肠癌根治性手术范围应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肠段、周围可 能被浸润的组织和器官以及相关的肠系膜和淋巴结。直肠中下段的肿 瘤应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原 则。 3. 术中发现存在切除范围外的可疑淋巴结,应进行术中活检或切除。
(2013年版)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解读

概述
未经治疗的肝转移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月, 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接近0。而肝转移灶能 完全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月, 5年生存率可 达30%~ 50%。
研究表明, 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切除的患 者经治疗后可以变为可切除病灶。
概述
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 水平, 受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 中华医 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肛门外科 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 起联合编写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 指南》,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3年4月, 进 一步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研究进展, 再次 修订了本《指南》。
解读四:同时切除肝转移灶和原发灶是安全的
对于肝转移灶可切除的同时性肝转移患者,选择 Ⅰ期手术切除肝转移灶还是分期手术,存在争议。 美国的治疗指南提出:若可以完整切除肝转移灶 且切缘>1cm,切口适应肝切除,肝切除量<50%, 则建议行Ⅰ期手术。也有研究显示Ⅰ期切除肝转 移灶和原发灶,手术死亡率可能高于分阶段手术。
多学科团队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治 中的作用
对于肿瘤性疾病,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治疗模式是特别有效的手段。 结直肠癌的MDT以患者为中心,成员应包括胃肠外科、肝 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影像科及其他相关专业的 医生。MDT的重要性:⑴更精确的疾病分期;⑵较少的治 疗混乱和延误;⑶更个性化的评估体系;⑷更好的治疗衔 接;⑸提高生活质量;⑹最佳的临床和生存获益。 MDT通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针对不 同的治疗目标,给予患者最合理的检查和最恰当的综合治 疗方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最全版)第一部分诊疗指南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5%~25%结直肠癌病人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有15%~25%的病人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
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病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未经治疗的肝转移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无法切除病人的5年生存率<5%,而肝转移灶能完全切除[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 evidence of disease,NED)状态]病人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可达30%~57%。
有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初始肝转移灶无法根除的病人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或达到NED状态。
因此,通过多学科团队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进行全面地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可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并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
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受原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2008-2010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自2008年起联合编写《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草案),以指导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并于2010年、2013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修订。
2016年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专业委员会修订了该指南。
2018年,编写组进一步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肿瘤转移委员会联合共同修订了该指南。
2020年再与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结直肠肿瘤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等一起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进展修订《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05:北京
第四次指南修订:进一步联合CSCO结直肠癌专
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 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肿瘤转移委员会
2018.06.15:上海
10年风雨历程,4次修订,新版发布
2008年5月 2010年4月 2013年4月 2016年5月
10年风雨历程,4次修订,新版发布 2018年6月15日
Xu J, et al.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11. Van Cutsem E, et al. Ann Oncol. 2014.
我中心扩展标准实施效果
• 扩大手术适应证不增加手术并发症
60 • 扩大手术适应证对生存无显著影响 53
50
43
40
37.6
30
20
19.2
治愈性治疗
生
姑息性治疗
存
不进行治疗
率
其它非手术 治疗
治愈性治疗(手术)
时间
Eric Van Cutsem, et al. EJC 2006;42:2212-2221
可以手术切除的肝转移患者 长期生存与III期患者相当
生存率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可切初除 始可切除
10-20%
80-90%
不可切除
不可切除的原因包括: •肝脏疾病解剖学特点 •肝脏疾病程度 •有不可切除的肝外转移灶
14 Yoo PS,et al.Clin Colorectal Cancer.2006;6(3):202-7
扩大转移灶手术适应症
肝转移
可切除 10%~20%
5年生存率30%~40% 10年生存率15%
2018版结直肠癌肝转移指南 更新解读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结直肠中心 普外科研究所
任黎
结直肠癌是中美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5种肿瘤之一
无论在美国还是我国,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都位列前五位,是肿瘤 研究者和肿瘤科医生关注 的重要癌种,相关指南更 新也较为频繁
CA Cancer J Clin. 2017 Jan;67(1):7-30 CA Cancer J Clin. 2016 Mar-Apr;66(2):115-32
达到治愈意向的无疾病证据 (NED)状态
治疗目标: 疾病控制
治疗方式选择:
在有效的全身治疗基础上更要考 虑局部治疗
治疗方式选择: 以全身治疗为主
概念更新——
治疗目标的转变
• 从R0切除到无疾病证据(NED) – 2016 ESMO mCRC共识指南
R0切除
无疾病证据(NED)
• 全部肿瘤得到完全切除,无残 留 – 手术切除 – 切缘阴性 – 无瘤原则
• No evidence of Disease
– 当前检查(病理学,影像学, 分子生物学等)未发现肿瘤 存在证据
– 可以是暂时的
– 可以是非手术
– 包含R0切除,更广泛
可以达到NED肝转移的治疗
• 手术治疗 • 临界可切除的治疗 • 其他局部毁损性治疗
手术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最有效治疗手段
有效的治愈性治疗可改变生存曲线形态, 延长患者长期生存时间
第十四届上海大肠癌国际高峰论坛
起草国际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共识
概念更新——
2018 指南:患者状况及疾病分类
患者状况分类:
根据年龄、体力状态、器官功能及合并症等情况
• 临床适合强化治疗(fit)类 • 临床不适合强化治疗(unfit)类
mCRC疾病状态分类:
• 寡转移性疾病 (oligometastatic disease,OMD) • 转移性疾病(metastatic disease)
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抗 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
2010.04:杭州
2013.04:杭州
第二次指南修订会;英文版指南在线发布
第三次修订会:再联手中国医师协会外科
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医疗 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峰论坛上发布;并 起草国际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指南
手
位置
术
适
数量
应
证
大小
扩
大
切缘
10%~20%转为 可切除
不可切除 80%~90%
转化治疗肿瘤缩小
10%~20%转为 可切除
扩展肝转移灶手术适应证
传统标准:
➢异时性肝转移 ➢转移灶 < 4个 ➢ 适当肿瘤大小 ➢ 切缘 < 1cm ➢ 无肝外转移
扩展标准:
与数量、大小、两叶 分布无关 残肝容量足够 (>30% 或50%) R0切除 可切除肝外转移
1998-2004年间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5年生存率(n=114,155)
Ⅳ期中手术切除的肝转移患者n=3116
所有Ⅲ期
所有患者
所有Ⅳ期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时间(年)
Morris EJ, et al. Br J Surg. 2010;97(7):1110-8.
初始只有少部分肝转移可以手术切除
OMD的定义一般指转移部位≤2个、总体转移数目≤5个的疾病状态
概念更新——
不同疾病分类患者的治疗目标及方式
• 以寡转移性疾病 (oligometastatic disease,OMD)替代“可切 除”
– 转移部位≤2个、总体转移数目≤5个的疾病状态
– 局部病变+局部区域病变
OMD
广泛性mCRC
治疗目标:
南,其特点是内容详细
常重视花费效率,
更新周期
更新周期较短
更新周期较长,一 更新周期非常长,一
般是1年左右
般3~5年更新一次
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疗指南制定和修订
2008.05:杭州
✓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2008-2010) ✓结直肠癌肝转移指南工作组成立 ✓制定完成指南(草案)
第一次指南修订: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
10
0 肝转移灶切除率
5年生存率
传统标准 扩展标准
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 传统标准 扩展标准
时间
2000-2004 2005-2015
手术例数
70 1250
国际三大结直肠癌指南
NCCN指南
ESMO指南
NICE指南
发布机构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 (NCCN,由21家世界顶 级癌症中心组成的非营利 性学术联盟)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 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
(ESMO)
优化研究所(NICE)
指南特点
是美国乃至全球肿瘤临床 特点是简明扼要, 对疾病的各阶段提出
指导我国实结践中直应肠用最癌为肝广泛转的移指 规方范便指化导治临床疗实的践指建南议在,内哪容里详尽?,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