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发展史

合集下载

手术室一科一特色特色题目

手术室一科一特色特色题目

手术室一科一特色特色题目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手术室一科的背景和历史
二、手术室一科的特色技术
三、手术室一科的优势和成果
四、手术室一科的未来发展
正文
手术室一科是本院的重点科室之一,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手术治疗。

其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由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医疗团队。

手术室一科的特色技术主要包括微创手术和机器人手术。

微创手术是一种通过微小切口或无切口进行的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机器人手术则是利用先进的机器人技术,由医生远程操控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其精度高、创伤小,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手术室一科凭借其特色技术,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优势和成果。

科室成立以来,已经成功完成了数以万计的手术,受到了广大病患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同时,手术室一科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对于未来,手术室一科将继续坚持特色技术,不断提升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第1页共1页。

急诊医学历史和发展

急诊医学历史和发展

急诊医学是研究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伤害和急性中毒的诊治的学科,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或跨科的学科,是医学的第二十三个专门学科。

从1979年它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20余年的历史。

而在我国,国家卫生部联合人事部1995年7月才正式批准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

急诊医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它的历史可以追述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战争中对伤员有组织的战场救护和转运是急诊医学发展的源头。

其真正雏形的形成则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在朝鲜和越南战争中,战地医生们认识到战场救护的组织和技术也可以用于和平时期的医院,以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他们认为疾病和创伤的及时分拣、以及在最初几分钟时间内的及时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六十年代早期,美国急诊救护的发展非常不协调。

很多紧急救护都是由设备不齐全的、仅有护理人员工作的“急诊室”来完成的,在需要的时候才电话通知其他科室的实习医生或值班医生将患者收入院治疗。

(目前在我国还有基层医院仍处于这一阶段。

)六十年代中期,虽然一部分州开始要求州立医院提供急诊服务,但很多需要紧急救护的患者仍是被灵柩车送到“急诊室”,因为当时还没有救护车,灵柩车是唯一可以让患者平躺的运输工具。

虽然当时已开始用热气球转运伤员,但真正的院前急救还不存在,因为灵柩车上没有任何救护的设备,患者只有到达医院后才能获得治疗。

医学的发展、高级诊疗设备的出现、以及公众对急救服务的需求的增长是急诊医学进步的原动力。

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急救服务需要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技能技术。

医院开始调集其他各科的医生到“急诊室”工作,以加强救护服务的力度,并开始提供24小时服务。

这是急诊医学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从各科调来的医生缺乏专门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尤其是没有对热爱急诊医学的年轻医生的培训计划。

因此,美国在1968年成立了急诊医生学会——一个旨在教育和培训急诊医生为公立医院提供高质量的急诊医疗服务的机构。

1970年该学会制定了一套以实践为基础的急诊住院医生培训课程计划和继续教育计划。

ICU简介PPT课件全文

ICU简介PPT课件全文

2024/8/30
16
重症医学的研究内容
❖ ICU特色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 能够开展各种有创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用不同方式的监测方法
2024/8/30
17
重症医学的研究内容
❖ ICU特色技术——纤维支气管镜
• 纤支镜引导下困难气道建立 • 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 •等等………
2024/8/30
31
ICU医护人员专业要求
• ICU医师应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以胜任对重 症患者进行各项监测与治疗的要求。
• ICU医师应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
• ICU医师必须具备重症医学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重要脏器 和系统的相关生理、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知识、ICU相关的 临床药理学知识和伦理学概念。
重症
ICU 病房
手术室
(重大手术、严重创伤等)
• 为指导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和管理,推动重症医学科的发 展,卫生部2009年2月23日制定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 管理指南(试行)》。
2024/8/30
38
ICU建设基本要求
• 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 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二级学科 ,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 接领导。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
2024/8/30
3
重症医学发展史
• 1863年,南丁格尔就曾撰文提到专门为术后病人设置 “小房间”,这便是ICU的雏形。
• 1952年以后,若干重大事件促进“术后恢复室”向更高 层次发展。
• 1970年美国危重病医学会(SCCM)作为一个独立的学 术团体宣告成立。
这表明,重症医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以及ICU作为重 症医学主要的实践场所已经成熟,并取得了巩固的学术地 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发展简史.doc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发展简史.doc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发展简史一、历史沿革1、建国前期1948年沈阳解放后,医院与同样创立于1908年原沈阳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医院合并,组成了今天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图1)。

新中国诞生前,我国没有神经外科专科设置,只有北京协和医院的关颂韬、赵以成;沈阳的张查理等几个外科医生兼做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手术(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简史王忠诚)。

其中张查理教授1918年留英归国后,曾任奉天医学院助教、副教授,外科主任等职,为东北区域较早开展神经外科手术之先驱。

图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身沈阳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医院2、创建初期(1958-1984)我院外科教研组共分为十个分组。

头、颈、胸、腹、四肢、泌尿等。

头颈组成为后来神经外科的前身。

原南满铁道医学院松原动教授为分组组长,当时的副组长为翟允昌教授。

1953年第一届神经外科专科培训班在天津举办,我科翟允昌教授参加培训,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神经外科专科医生(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简史王忠诚),当时可以处理颅脑损伤、脑肿瘤等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同时也开展了脑室造影,并做过剖开式颈动脉造影术等。

于1958年初,神经外科便从外科中分出来成为独立单元。

当时专业医生3人,轮转医生1人,开设床位15张。

翟允昌教授任第一任主任(1958-1984)图2。

图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首任主任翟允昌教授3、发展中期(1985-200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神经病学教研室为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二部分组成。

神经科病房设70张床位。

内科组31张,外科组39张。

杨国瑞教授任主任(1985-2000)图3随着我院神经外科的规模不断扩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开展了脑血管病和神经外科特殊病种的诊治工作,如脑动脉瘤、脑血管动静脉畸形、海绵窦动静脉漏、硬脑膜动静脉漏、脑积水、经鼻垂体腺瘤切除、先天性疾病等的治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展了颅底外科的手术治疗和立体定向外科技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展了脑干肿瘤和高位颈段脊髓内肿瘤的手术治疗,1997年开展了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

手术室100%气密自动门研发和设计

手术室100%气密自动门研发和设计
东莞公司营业执照
、可接指纹识别装置、可接消防联动装置。 ④ 关门方式:关门时自动延时主动关闭,在关闭过程中检测到障碍物,自动反
向运动。 ➢ 多功能接口:右边的图片是多功能接口 ① 可连接局域网,达到远程操控, ② 可接音频系统 ③ 机头盖可装LED显示,可输入任何信息 ④ 可接可调控照明光线
中冠电子部件图
高性能电子集成
多功能接口
东莞市中冠自动门有限公司
抗菌板厚度4MM
产品展示—手术室自动门
技术参数 门机高(MM) 门机宽(MM) 门机厚(MM) 净开宽度(MM) 净开高度(MM) 门扇最大重量(KG) 手动开关门力(N) 最大开门速度(MM/S) 最大关门速度(MM/S) 信号采集方式 电机额定功率(W) 电源要求 接入环境温度(℃) 环境湿度 噪音级(dB) 产品提供形式
➢ 中冠气密自动门动态效果图演示:
传统自动气密门的导轨
东莞市中冠自动门有限公司
汽车模拟下沉装置效果图
中冠自动气密门导轨部件图
东莞市中冠自动门有限公司
中冠气密自动门下沉装置
三、气密门结构和技术参数分析
2.直流电机和交流双电机分析
➢ 直流电机:传统自动气密门用的是直流电机,由于直流电机瞬间放电,要求 电流大,容易造成电机发热、发烫,影响电机使用寿命。
➢ 中冠自动门控制器:左边的图片是高性能电子集成系统,采用数字信号处理 控制,功能强大。
① 开门停留时间可调(1-30s),遇到紧急情况或停电时,自动门可自动开启, 便于逃生,传动系统故障时,也可以手动控制。
② 门体运行速度可多段式调校,门体也可以调节到半开状态。 ③ 开门方式:为非接触性开门,可头感开门、脚感开门、手按开门,可接视频
东莞市中冠自动门有限公司

宫腔镜手术及配合

宫腔镜手术及配合

宫腔镜分类
刀、 输卵管导管等进行宫腔内操作和输卵管插管治疗
宫腔镜设备
1内镜的照明系统:包括泠光源 和光纤维。 2内镜的视频系统:光学转换器、 摄像机、彩色监视器、图像记 录系统。 3膨宫系统:全自动膨宫机,面 板上有预设宫腔内压力、流量 及流速。超过预设值即可报 警。 4动力系统:高频电刀
宫腔镜的发展史
宫腔镜诊断时代(1869一1978年) 1904年,迪维(David)发明了远端照明和密封放大 镜 1914年,美国的亨伯哥(Heineberg)首次介绍了 使用液体膨宫进行宫腔镜检查,不断流动的液体 可冲刷宫腔内的血液,使检查更加清晰 1928年,德国的歌思(Gauss)教授发现膨宫液需 达到一定压力(5.3Kpa)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其 压力若超过7.3Kpa,液体可通过输卵管开口进入 腹腔。 1970年,瑞士的迪卓(Edstrom)等开始使用高黏 度的右旋糖苷液作为膨宫液,使膨宫效果明显改 善。 由于光源、膨宫液及器械问题均已取得了突破性 的进展,使宫腔镜检查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从而 促进了宫腔镜手术的开展,使宫腔镜的临床应用 从此开始了新的篇章。
宫腔镜手术器械
2、作用电极:有环形电极、滚球电极、汽化电极。
3、辅助器械:窥阴器、宫颈钳、宫颈扩张器、导尿管、吸引 器等,另备膨宫管及3000ml袋装电切灌洗液。
宫腔镜手术适应证

异常子宫出血 妊娠胎物残留:碎骨、胎盘绒毛 宫内节育器移位或残留 宫内占位病变
怀疑子宫畸形
宫腔镜手术及配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第二手术室
宫腔镜的发展史
1840年,德国法兰克福外科医生菲利 蒲· 布里尼利用日光源做成最早的不同内 窥镜器械,不仅可以窥视宫腔,还可以进 行口腔、鼻腔、膀胱等器官的检查,故菲 利蒲· 布里尼医生被认为是“内窥镜之 父”。 1853年,法国医生安托尼· 迪思应用早期 的内窥镜观察了“子宫内口”,并报告为 首次成功的“宫腔检查”。 1869年,爱尔兰的潘德尼(Pantaleoni) 为 一位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进行了宫 腔镜检查,并发现宫腔息肉样新生物。潘 德尼医生首先在英国杂志上提出了宫腔镜 (Hysteroscopy)的概念,又被称为子宫镜 (Metroscopy or uteroscopy),从而揭开了 人类探索应用宫腔镜的序幕。

手术缝合线

手术缝合线


不可吸收线

即不能够被组织吸收的缝合线,所以缝合后需要拆线。 不可吸收缝线: 丝线, 亚麻线,尼龙线,聚丙烯等合成类。具体拆线时间因缝合部位及伤口和患者 的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当创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异常情况时:面颈部 4~5 日拆线;下腹部、会阴部6~7日;胸部、上腹部、背部、臀部7~9日;四肢 10~12日,近关节处可延长一些,减张缝线 14日方可拆线。对营养不良、切 口张力较大等特殊情况可考虑适当延长拆线时间。青少年可缩短拆线时间, 年老、糖尿病人、有慢性疾病者可延迟拆线时间。伤口术后有红、肿、热、 痛等明显感染者,应提前拆线。遇有下列情况,应延迟拆线: 1.严重贫血、消瘦,轻度恶病质者。 2.严重失水或水电解质紊乱尚未纠正者。

摩擦系数 缝线的摩擦系数决定缝线是否易于穿过组织。摩擦系数低的缝 线(如聚丙烯缝线)能够很轻易地滑过组织,因此常被用来做 皮内缝合。摩擦系数越低,缝线越光滑,线结也越容易松脱。 因此,当使用聚丙烯缝线时,常需多打几个结。


抗张强度
美国国家药典(USP)对抗张强度的定义是能够将单根缝线拉断 的最小气力。因此抗张强度指的是一个特定的拉力值,而非线 性的区间。有效抗张强度指的是缝线绕圈或打结后的抗张强度。 同一类缝线其打结后的抗张强度是其未打结的1/3。一般来说, 合成材料缝线较羊肠缝线抗张强度大,肌腱缝线比合成材料缝 线抗张强度大。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按外科手术要求合成缝线 1970年, 出现首根人工降解的缝线,美国DG公司推出PGA缝线,1974年, 杜邦公司推出PLA缝线,1980年,Ethicon公司推出聚对二氧环 己酮(PDS)缝线,2003年,推出了PGLA缝线。
二、外科常用的缝合方法

手术室业务学习

手术室业务学习
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吸烟史、饮酒史等相关情 况,为麻醉计划提供依据。
不同类型手术的麻醉方法选择
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麻 醉医师的经验,选择合适的麻 醉方法,如全身麻醉、椎管内 麻醉、神经阻滞等。
对于复杂手术或多发伤患者, 可能需要采用多种麻醉方法联 合应用,以达到最佳的麻醉效 果。
在选择麻醉方法时,需充分考 虑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实践经验的积累
通过参与更多的手术操作,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手术 技能水平。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加强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手术 治疗服务。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手术室环境及设备要求
环境要求
手术室应设在安静、清洁、便于和相 关科室联络的位置。室内温度、湿度 、空气洁净度等应符合规定标准,确 保手术安全。
设备要求
手术室应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如无 影灯、手术床、麻醉机、监护仪等, 以满足各种手术需求。同时,设备应 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
02
围手术期患者管理
患者接送流程
术前接送
根据手术安排,提前将患者从病房接至手术室,核 对患者身份及手术信息。
术中转运
在手术过程中,如需进行特殊检查或治疗,确保患 者安全转运至相应区域。
术后送回
手术结束后,将患者安全送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 交接,告知手术情况及注意事项。
患者术前准备事项
80%
术前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 括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及手术风 险等方面。
02
03
常见并发症类型
如感染、出血、麻醉意外 等,了解各种并发症的临 床表现和危害程度。
危险因素分析
分析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各 种危险因素,如患者年龄 、病情、手术方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37年,法国巴黎世博会上,现代模式的手术室
正式创立
手术室发展进程
第三代——集中型手术室 1966
第三代——集中型手术室
1966
• 特点:具有建筑分区保护、密闭的空调系统 • 1963年,首次出现中央供应型手术室平面布局 • 1969年,英国推荐污物回收型平面布局
手术室发展进程
第四代——洁净手术室 21世纪
既具普遍性以对应各类手术,又可完成特殊手术
参考文献 朱丹.周力 手术室护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
图片资料来源 互联网
手术室发展史
李小旭 2013年1月24日
学习目标
熟记手术室发展进程的四个阶段 掌握手术室发展进程的各个阶段特点 了解数字化、一体化手术间
• 1846年,美国麻省总医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齿科医师 Willian T.G.
Morton 演示在乙醚麻醉下实施无痛拔牙,地点 选在图书馆的阶梯教室里,由此便揭开了手术室 发展史的序幕。
第四代——洁净手术室
• 特点:具备空气净化层流系统
21世纪
建筑上相对集中,但功能完全独立
既具普遍性以对应各类手术,又可完成特殊手术
• 1966年,美国巴顿纪念医院,建立第一间层流净化手
术室
• 1986年,解放军总医院,建立我国第一间层流洁净手
术室
数字化手术间
数字化手术间
• 信息、数字化集成的实时信息
手术室发展进程
第一代——简易型手术室 第二代——分散型手术室 第三代——集中型手术室 第四代——洁净手术室 1846 1937 1966 21世纪
1 2 3 4
手术室发展进程
第一代——简易型手术室 1846
第一代——简易型手术室
184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特点:自然环境下,没有预防污染的措施
• 经历了一系列发展
第四代——洁净手术室
要点回顾
2、手术室发展进程的各个阶段特点?
名 称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简易型手术室 分散型手术室 集中型手术室 洁净型手术室 特 点 自然环境下,没有预防污染的措施 是专门建造,非封闭建筑的手术室 有供暖、通风措施、使用消毒灭菌技术 具有建筑分区保护、密闭的空调系统 具备空气净化层流系统 建筑上相对集中,但功能完全独立
(PACE、HIS、 LIS )
• 影像介入、导航、腔镜技术
• 洁净环境的营造
• 医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有机的结合已成为世界上手
术室比较理想的模式
腔镜一体化手术间
CT 一体化手术间
MRI 一体化手术间
要点回顾
1、手术室发展进程的四个阶段? 第一代——简易型手术室 第二代——分散型手术室
第三代——集中型手术室
• 1886年,细菌的发现、蒸汽灭菌法诞生 • 1887年,洗手法建立 • 1897年,口罩的使用 • 1898年,手术衣的使用
• 1890年,灭菌橡胶手套的使用
手术室发展进程
第二代——分散型手术室 1937
第二代——分散型手术室
1937
• 特点:是专门建造,非封闭建筑的手术室
有供暖、通风措施、使用消毒灭菌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