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趣谈(一)

合集下载

中国酒文化的说法

中国酒文化的说法

中国酒文化的说法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中国的酒文化包括酒的酿造、饮酒方式、礼仪、酒器和酒文学等多个方面。

第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应用酿造技术的国家之一,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使用糯米、黄米等作
为原料酿造酒的记录。

中国的传统酿酒工艺独特,包括泥巴窖、竹管窖等多种方法,使得中国的酒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第二,中国酒文化注重饮酒方式和礼仪。

古代中国有“食色、
性也”的观念,认为酒可以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中国
的饮酒方式讲究酒不离肉,意味着酒与食物的搭配是必不可少的。

在喝酒时,人们还注重用特定的酒器,如瓷杯、酒缸等,表达自己的身份和品味。

同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还有许多独特的饮酒礼仪,如敬酒、干杯等。

第三,中国的酒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雅士对于酒的热爱与创作是不可分割的。

从古代的《离骚》、《诗经》到现代的鲁迅、李白等,他们都用自己的诗歌、文章来赞美、抒发对酒的情感。

酒与文化的结合,使得中国的酒文化更加丰富和深厚。

总结起来,中国酒文化是一个独特而庞大的文化体系,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多元的酒饮方式和礼仪,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

它不仅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民传承和发扬的重要的文化遗产。

关于中国酒文化探讨

关于中国酒文化探讨

关于中国酒文化探讨中国酒文化诞生于上古时期,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酒文化涵盖了广泛的层面,包括酒的种类、饮酒方式、饮酒礼仪、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一、酒的种类中国酒的种类很多,主要分为白酒、黄酒、啤酒、葡萄酒、果酒等。

其中白酒是中国独有的酒种,被认为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

白酒的酿造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口感独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特色和文化。

黄酒则更注重口味和口感,酿造过程中注重传统工艺和文化传承。

二、饮酒方式中国酒文化中的饮酒方式也很重要,不同的饮酒方式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例如,“敬酒不吃饭,吃饭不敬酒”表现了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重视礼节”的价值观念。

除了这种传统的饮酒方式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饮酒方式,例如,酒吧、酒会、酒文化节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传承和推广中国酒文化,更好地推动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三、饮酒礼仪中国的饮酒礼仪也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饮酒礼仪中,主人应该提前准备好酒品,并邀请来宾品尝,同时注重礼仪,例如敬酒、干杯、客套等。

这些礼仪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尊重和关怀,更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文学艺术中国酒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表现。

中国古诗词中,许多都与酒有关,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表达了思乡之情,同时也与酒相关,“忽闻春尽强登楼,仍看李花如雪飞。

也有暗恨生前不得见,愿把相思托付谁。

浮名十五年,飘忽如烟灰。

想得杯中物,应知许我二重来”。

李白的《将进酒》中则表现了豪迈的情感,作者自比“天生我材必有用”,并提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些诗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思想和酒文化的内涵。

综上所述,中国酒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方面。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国酒文化的价值,并积极发扬和传承此一文化,这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有利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连接和融合。

关于酒文化笑话

关于酒文化笑话

关于酒文化的笑话酒,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无论是庆祝丰收、团聚、节日,还是抒发情感、解忧消愁,酒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漫长的岁月中,围绕酒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其中包括了不少幽默风趣的笑话。

以下就是一些关于酒文化的笑话,它们或机智巧妙,或诙谐幽默,让人在欢笑中品味酒的魅力。

一、酒桌上的智慧有一次,一个酒鬼被朋友邀请去参加一个宴会。

酒鬼一上桌,就看见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酒佳肴。

他顿时眼睛一亮,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喝。

就在这时,主人端着一杯酒走了过来,对酒鬼说:“这位朋友,这杯酒是我特地为你准备的,但你必须回答我一个问题才能喝。

”酒鬼一听,顿时来了精神,说:“好啊,你问吧!”主人微微一笑,问道:“你知道这杯酒为什么叫‘千日醉’吗?”酒鬼想了想,说:“是不是因为喝了这杯酒,就会醉上一千天啊?”主人摇摇头,说:“不对,是因为酿这杯酒需要一千天的时间。

”酒鬼听后哈哈大笑,说:“那我还是不喝了,万一我喝醉了,你岂不是要等我一千天才能再见到我?”二、酒量大小有两个人在一起比酒量大小,一个人说自己酒量大,另一个人不服气,非要和他比试。

两人找了一家酒馆,要了几瓶酒,开始比拼。

喝了一会儿,第一个人突然站起来,走到外面去吐了一地。

第二个人见状,得意洋洋地说:“你看,还是我酒量大吧,你都已经喝吐了。

”第一个人擦了擦嘴巴,回到座位上,说:“你错了,我之所以出去吐,是因为我喝得太快了,怕把胃撑坏。

现在我吐完了,感觉还能再喝几瓶。

”第二个人听后目瞪口呆,只好甘拜下风。

三、酒后的勇气有一个人平时胆子很小,但每次喝酒后就会变得特别勇敢。

有一次,他喝醉了酒,竟然跑到一座山上去捉鬼。

他拿着手电筒在山上晃来晃去,突然看见一个白色的影子在远处晃动。

他顿时来了精神,大喊一声:“鬼啊,我来捉你了!”然后冲了过去。

结果他追了半天,才发现那个白色的影子原来是一只山羊。

他顿时感到十分尴尬,只好灰溜溜地回家了。

中国白酒文化传统与饮酒知识(一).docx

中国白酒文化传统与饮酒知识(一).docx

中国白酒文化传统与饮酒知识(一)中国白酒文化传统与饮酒知识(一)知识中国白酒侠客帝国 (贾德顺)·2015-08-04 14:23肆拾玖坊联合创始人贾德顺刚才这位朋友谈到白酒与红酒的保健功效,我要强调的要点不是白酒不低于红酒,而是酱香型白酒的保健功能是远远高于红酒的。

这个数据是茅台厂的高层领导自己研究的结果,这个结果发表在国家期刊上,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酱香型白酒的一些成分,比如红酒里面有的一些养生的东西,主要有这么三种:花青素、 SOD 和单宁,这三种在酱香型白酒中的含量都是好的红酒的三到七倍。

给大家讲一些酒的小常识。

刚才这位朋友说喝了二锅头,其实我要提醒的是还是要少喝,如果可能的话现在的二锅头尽量不要喝。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二锅头属于清香型酒的一个代表作。

一个酒好不好一个是取决于它的原料,另外是酒发酵用的曲。

从这两方面说,二锅头都是有问题的酒。

我绝无意去诋毁二锅头,包括五粮液等历史上一些有名的酒,在历史上它们都是好酒,但是自从 1963 年之后就变了。

1962 年自然灾害后,周恩来给当时的轻工业部长布置了一个任务,现在粮食都不够吃的,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让群众既能喝上酒,又不那么消耗粮食。

经过技术人员的科研,1963年颁布了新的白酒的轻工业标准。

自打这个标准颁布后,酒厂也慢慢堕落了,或者说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使然吧。

新的轻工业标准简称叫液态法,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也就是我们中国有所谓的液态法。

后来又衍生出固液法。

酿酒本来只有一个方法和标准,就是固态法。

固态法就是用固态的粮食酿酒,液态法就是食用酒精加水再加添加剂香料做成酒,这是中国所独有的。

目前采用固液法的只有五粮液一家酒厂,因为五粮液卖得太贵了,估计也是有点不好意思,所以它在液态法的基础上,添加了少许的固态粮食。

液态法酿造的酒,是用化学的方法做出食用酒精。

最好的酒精用来做乙醇汽油,第二等的做医用酒精,第三等的才会卖给各大酒厂。

最好的食用酒精 1 吨 6000 元,纯度 98 度左右,再加上 1 吨水就是目前浓香型白酒的度数, 1 斤酒的成本是 1 块 5 毛钱。

深入了解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风味

深入了解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风味

深入了解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风味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历史背景。

作为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中国的酒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风味,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酒文化的特点和独特风味。

一、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酒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祖先就开始了酿酒活动,并且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酿酒工艺和风味。

这些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酒文化的特点1. 多样的酿酒原料中国酒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丰富多样的酿酒原料。

中国的酿酒原料可以分为五大类:粮食类、果类、蔬菜类、茶类和多种草本植物。

这些原料的选择不仅赋予了中国酒以独特的风味,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和对丰收的祈福之意。

2. 精湛的酿酒工艺中国酒文化以其精湛的酿酒工艺而闻名于世。

从古代的发酵、酿造到现代的精细加工技术,中国人民秉承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将酿酒工艺不断推陈出新,保留了传统的酿造方法,同时融入了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使中国酒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3. 丰富多样的酒文化礼仪中国酒文化还与丰富多样的酒文化礼仪密不可分。

无论是传统的宴席礼仪还是酒文化节庆,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酒的热爱和对友情、亲情的重视。

例如,敬酒礼仪中的行令、酒碗的高低、应酬的迭举等,都是中国酒文化礼仪的独特表现。

三、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风味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风味源于其特有的酿酒原料和精湛的工艺。

不同地域的酒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味特点,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种著名的中国酒。

1. 白酒白酒是中国最重要的酒类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酒。

白酒以高粱、玉米、小麦等粮食为原料,经过发酵、蒸馏等工艺制成。

白酒质地柔和、香味独特,既适合饮用,也可以用于烹饪。

2. 黄酒黄酒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发酵酒,以稻米、糯米等为原料。

黄酒具有浓郁的香味和醇厚的口感,尤以绵柔、酒香馥郁著称。

酒文化趣谈

酒文化趣谈

酒文化趣谈宁夏在远古时代是一片蓝色的湖泊,类似今天的沙湖,水天一色,芦苇纵生,水生植物茂密,是鸟类生存、繁衍、栖息的天堂。

现今宁夏的贺兰山、牛首山、罗山是这片湖泊的天然大坝。

大坝以东是万顷良田,养育着我们人类祖先的——亚当和夏娃。

有一年玉皇大帝派王母视察民情,路过这片水域时坐在湖边休息,突然要上洗手间,环视傍若无人,就地蹲在芦苇丛中方便了一下。

芦苇叶剌痛了她的胴部,老太婆的前列腺不太好,没控制住排水流速,将湖泊的天然大坝冲开了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就形成了今日黄河上第二座水利发电站——青铜峡水利发电站。

湖水冲刷了下游的千里沃野,由于王母无意内急就形成了今天的黄河。

湖水淹没了大坝以东老百姓的良田,造成了很严重的灾害损失,王母内疚、悔恨、自责,一怒之下将芦苇叶子咬了一口,留下了三个牙印。

当人们过端午节包棕子时,棕叶上就会发现有三个牙印。

04年我检到了一块太西煤的煤矸石片,上面就印着茂密的芦苇,芦叶上面是没有牙印的,这块煤矸石片放在办公室的窗户台上,想到这儿再去观赏,但已风化成了碎片,这是后话。

由于湖水泛滥给百姓造成了灾害,为此王母赐给了宁夏两个动物做为补赏,一个水里游的鲤鱼,另一个是吃青草挤牛奶的黄牛。

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阵子山崩地裂,青铜峡以北的湖坝变成了一条巨大的鲤鱼,就是现今的贺兰山脉,鱼尾在青铜峡北岸,鱼头在青铜峡向北100公里外的石嘴山(现改名为惠农),现在这里的人们靠着王母赐给一条鲤鱼——贺兰山中的太西煤繁衍栖息。

石嘴山这个地名的来历是否是传说中的鲤鱼嘴,无人考证。

2003年石嘴山市政府将石嘴山区改名为现在的石嘴山市惠农区,石嘴山市的大武口区改名为石嘴山市。

大武口区在鲤鱼腮的位置是一个山口,顺着鱼腮进入鱼腹就是有名的太西大煤田,运煤的火车通向沟内40多公里,每天忙忙碌碌、源源不断的往祖国各地运送太西乌金。

鲤鱼的排泄口距铜峡以北30公里处,就是现在的平吉堡农场,昼夜温差15℃左右是产盛葡萄的和葡萄酒的地方,葡萄是不是象鱼子?鲤鱼腹最高点就是贺兰山的主峰,海拔3556米。

浅谈中国酒文化.doc

浅谈中国酒文化.doc

浅谈中国酒文化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底韵深厚的民族。

五千多年的泱泱历史长河中,酒文化却成为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

酒文化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并开始。

作为一种集物质与精神两种文化于一身的特殊文化,酒,对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民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态度等方面的精神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关键字:中国酒酒文化影响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

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

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

二、酒文化和中国封建政治由于使人亢奋和稀缺等特性,酒在远古属于奢侈品,最早酒被作为“通神之物”,是“圣液”,用于祭祀、庆典、战争等隆重场面。

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

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祭祀活动中,酒作为“超自然之物”,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

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严令禁止“群饮”、“崇饮”,违者会处以死刑。

悲哀的是,这种神秘液体协助统治阶级一时,却不能使保佑他们一世。

统治阶级独占美酒的同时又陷入了自我迷醉,可谓“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直到毁掉了他们的江山。

杜甫在悲愤之极写下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已经成为揭露古代统治者纸醉金迷、腐朽反动的千古名句。

三、酒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的酒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的酒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的酒文化传统酒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和人们的情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酒被视为一种凝聚和传承情谊的象征,与丰富多样的礼仪、文学艺术以及哲学思想相互交融,成为独特的酒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酒的历史渊源、酒的礼仪与文学艺术、酒的哲学思想。

一、酒的历史渊源酒作为人类最早的饮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早在远古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开始制作并饮用酒。

酒的制作过程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大自然万物之感悟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思。

在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酒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庆祝仪式、社交交往的象征。

无论是古代的祭祀活动还是现代的宴会聚会,酒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酒的礼仪与文学艺术中国传统文化的酒文化传统中,礼仪与文学艺术占据重要地位。

在古代的酒宴上,人们通常会按照一定的规矩进行斟酒、敬酒等礼仪活动,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与友好。

这些酒宴礼仪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人际关系处世之道,更是酒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文学艺术方面,中国的诗词、歌谣和戏曲中常常描绘了酒的情景,使用了大量与酒相关的意象和比喻。

诸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名篇伟作中,酒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情感载体,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和美感。

同时,酒也成为戏曲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酒的喜怒哀乐,歌唱出人物的复杂心情和命运的转折。

三、酒的哲学思想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和佛教等各种思想流派,都对酒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诠释。

儒家强调酒的节制与克己,酒成为了培养自律和修养内在品质的一种手段;道家则将酒看作是与自然相合的载体,通过酒的醉意来追求超脱尘俗的境界;佛教视酒为慾望的象征之一,强调要超越欲望的束缚以达到内心的宁静。

综上所述,酒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酒的历史渊源、酒的礼仪与文学艺术、酒的哲学思想,共同构成了酒文化传统的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酒文化趣谈(一)
中国是酒的故乡,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飘散着酒香的酒文化史!中国是饮酒人的乐土,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饮酒之风,经千年而不衰!中国还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之义远不止口腹之乐,它表示的是一种礼仪、一种氛围、一种心境……
◆酒在社会生活中
酒被上升为一种文化来解读已经有些年头了,到底文化在哪里?是酒的文化,还是喝酒的文化?对于西方人来说,酒是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喝酒才是文化!中国人的性格矜持不外向,不似老外一见如故一见钟情,不喝酒也是豪情满怀!中国人不喝酒的时候,心灵的门虽设而常关,大都趣味淡淡,谈锋平平,连笑容也是一丝丝的牵强,酒过三巡,那三巡之酒,血脉阵阵推波助澜,心灵之门没做严防死守就完全敞开,想说就说,再也不像喝酒之前,要把一句话的语法修辞逻辑都想明白了才姗姗开口,那三巡之酒,让不是朋友的成了朋友,土烧与茅台齐飞,花雕与洋酒一色!
酒宴上,千言万语,无非归结一个字“喝”!
酒宴上,觥筹交错,无非归结一个字“醉”!
有量之人:“东风吹,战鼓擂,今天喝酒谁怕谁!”;无量之人:“锄禾曰当午,
汗滴禾下土,连干三杯酒,你说苦不苦?”;豪气之人:“客人喝酒就得醉,要不主人多惭愧!”;含蓄之人:“万水千山总是情,少喝一杯行不行……”!人们喝醉了,神马都是浮云……
《礼记》上说:“酒食者,所以合欢也”。

吃饭喝酒是中国人凝聚人际关系、增加感情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

饮酒的“哲学”就是“酒杯一端,政策放宽。

筷子一举,可以可以……”,酒!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酒是万万不能的!古往今来,上至宫廷,下至市井,高贵者,卑贱者,都喝酒,金元殿里的天子赐宴,三家村里的老翁对酌,虽然档次不同,气派迥异,但把佳酿或旧醅喝下肚子,并品味那个美妙的过程,则是一样的。

饮酒之乐,恰在无拘无束!妙在高朋满座!独酌者固然有,毕竟冷清、乏味了些!
◆酒在政治计谋中
如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出现政治一样,酒的社会化就必然导致酒的政治化,古代把饮酒当成天子、诸侯的专利,以酒来维护特权,巩固统治。

很多帝王和政治家都在酒的掩护下不自觉地把酒当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和手段,直接给酒贴上了政治的标签,成了赤裸裸的“酒政治”或“政治酒”,演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政治悲喜剧。

草根酒局的核心在于酒!精英酒局的核心在于局!酒在中国承担了太多的功能,很多时候,酒局已不是单纯的酒局,而是联系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利益链。

在残酷
的政治斗争中,酒,若运用得好则胜,反之则败。

楚汉之争时,楚霸王项羽于鸿门摆下酒宴,意在严惩先入关中的沛公刘邦,刘邦不得已而赴宴,诚惶诚恐,谦恭之至。

项羽却妇人之仁,不忍立下毒手,终使得刘邦安然脱险,引出“项庄舞剑,意在济公”的千古名句!“鸿门宴”上杯盏交错中的谋杀,成了后代文人创作的绝好题材和政治家学习的绝好范本,毛主席也有感“鸿门宴”的经验教训,于1949年解放南京时写下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霸王”的千秋佳句。

作为一种政治斗争的手段,酒还有巩固政权之作用。

北宋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总感政权不稳固,有“尾大”之患。

他从五代的更替中总结出一个规律:兵权过多的掌握在武将手中,皇帝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便极易导致政权的解体和叛乱的发生。

为防止“黄袍加身”的事件在自己的武将身上重演,他决心收回军权,便借酒演出了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一戏。

有人说在中国政治史上,赵匡胤是最善于借酒这一工具解决棘手的政治、军事问题的“酒政治”专家。

如果说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还有其积极意义的话,那么朱元璋的“火烧庆功楼”则是最高统治者“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自私残忍本色的一次爆光。

朱元璋当皇帝后,总担心过去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战功卓著的将领们会危及他的皇权,就以设酒宴庆功行赏为名,把所有有名望的将领和功臣都招进京城赴宴,然后将庆功的大楼一把火烧成灰烬……手段之残忍,计谋之阴险,亘古未有!
作为一种用兵之计,饮酒诈醉,诱敌上当常被广泛应用,《水浒传》中吴用智取生辰纲,诱敌饮酒,乘敌酒醉而攻之的绝妙用兵之计。

显示了梁山好汉的胆识与智慧,酒在这里是成就事业的第一块基石,若没有酒,还真想不到在当时还能有什么更“科学”的手段。

《三国演义》中蜀国猛将张飞,性格豪爽,特别喜爱喝酒,刘备时常为他担忧叹息:“吾弟向来饭酒失事。

”然而正是这位猛将张飞,在瓦口隘一战中,假装痛饮醉酒,引魏将张郃下山迎战,最后一举夺取了瓦口隘,赢得了后人“粗中有细”的美誉。

自古以来,在严酷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往往是收到了奇效!!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人雅士离不开酒,英雄豪杰离不开酒……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和汉唐盛世,更多的是点点滴滴的酒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