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殊途到同归:简·奥斯汀与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之研究

合集下载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意识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意识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意识摘要:《爱玛》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简·奥斯汀最成功、最成熟的作品。

这不仅是指她的写作技巧上,而且也是指她思想认识上的成熟。

本文试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探讨《爱玛》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简·奥斯汀;女性意识;《爱玛》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在短暂的一生中,她共完成了六部小说的创作。

《爱玛》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简·奥斯汀最成功、最成熟的作品。

这不仅是指她的写作技巧上,而且也是指她思想认识上的成熟。

因此,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对《爱玛》中的女性意识进行发掘、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细致地认识、理解《爱玛》这部作品,另一方面也会帮助我们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和研究简·奥斯汀本人的女性意识。

一、女性的平等意识简·奥斯汀在小说《爱玛》表现出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意识。

她坚定地认为女性具有和男性同样的智力。

爱玛在奥斯汀笔下就是一位具备理性和才智的女性。

尽管小说中的爱玛有些自以为是、任性和势利,但她对现实却不乏诚实的理解,她果断、机智、而且自信。

她敏锐、理智的判断力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她与奈特莱先生就海丽特拒绝马丁求婚一事进行争论中。

海利特在爱玛的鼓动下拒绝了马丁的求婚,为此奈特莱大动肝火,爱玛冷静地说道“: 男人总不能理解女人竟会拒绝别人的求婚。

男人总以为凡有人上门求婚,不管是什么人,女人一律来者不拒。

”当奈特莱说海丽特出生卑贱,无知无识时,爱玛的辩护生动地展现了爱玛的理性和智慧。

爱玛认为尽管海丽特是个私生女,似乎低人一等,但有理智的人却不应这样看,她父母犯下的过失不能由她承担责任。

海丽特的地位与他人是平等的。

爱玛讽刺大多数男人选择妻子时只重容貌不重才华,把美貌和温柔当成女人最可宝贵的资本。

与海丽特多次的接触后,奈特莱终于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他向爱玛承认海丽特具有最好的品质,有头脑的男人宁可娶她,而不会看重艾尔顿太太。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毕业论文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毕业论文

ABSTRACTPride and Prejudice is regarded as the masterpiece of the English writer Jane Austen in the 19th century.Pride and Prejudice, one of the classics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even the world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masterpieces. The book is mainly a novel about feminism awareness. In the novel, Jane Austen, from females’ own position and perspective, depicts an ideal female image, Elizabeth Bennet, which expresses the voices of females and sets up a model for them. Elizabeth Benne t finds her “prince” after a succession of tests, while she is endowed with more new traits. She abounds with unique individual charms and distinctive cognition towards herself and society. The inner beauty embodied in the characteristics like Elizabeth is more charming for Darcy because she needs esteem and respect rather than merely money and status. From Elizabeth, female consciousness gets deeper and dee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transcendence. This thesis centers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Elizabeth’s feminism awareness. It analyses feminism awareness reflected in the novel from three different aspects: the heroine’s personality, the attitudes of the heroine towards love and marriage, the attitudes of the heroine towards money. Through the analysis, this thesis intends to help readers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feminism awareness in the novel.KEY WORDSFeminism awareness; Independent spirit; Self-esteem;Pride and Prejudice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平等与女性意识的培养

《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平等与女性意识的培养

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平等与女性意识的培养引言《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主人公伊丽莎白·班纳特奋发向上、坚持自我与自由婚姻观念的故事。

该小说在19世纪初创作,虽然时代背景已经改变,但其中探讨的性别平等与女性意识问题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将就《傲慢与偏见》中所体现的性别平等和女性意识培养展开探讨。

1. 剧情中的女性角色《傲慢与偏见》中塑造了多位独立、聪明且有主见的女性角色。

伊丽莎白·班纳特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在情感和理智上都展现出了强大魅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其他角色如简、琼和夏洛特等都各具特点,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作者对女性独立自主地追求幸福生活的看法。

2. 对待婚姻的态度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对待婚姻的态度大多超越了当时社会的传统观念,更注重寻找真爱、追求自己的幸福。

伊丽莎白坚持不愿嫁给自己不爱的人,而是希望结合理智与感情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配偶。

她以自身实力和品德来衡量伴侣是否值得嫁,显示出了对婚姻平等和尊重的观念。

3. 对抗社会偏见小说中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进行歧视和划定固定角色的现象。

作者通过描述班纳特家庭以及达西家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示了种种阶级与家族既成观念对个人幸福选择产生影响。

然而,伊丽莎白并不甘心境遇受限制,她用独立、智慧、勇气与冲破这些偏见,并最终得到她的真爱。

4. 反思现实意义《傲慢与偏见》不仅仅是一部具有情感和戏剧性冲突的小说,更是对当时社会相对保守的婚姻制度和地位固化现象进行了有力的反击。

作为读者,我们应该从中反思女性意识的培养,倡导性别平等、尊重女性选择权以及打破传统观念与偏见。

结论《傲慢与偏见》通过生动而深入地描绘了女性角色强大的个人魅力和追求自由幸福的勇气,涵盖了性别平等和女性意识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阅读这部经典作品,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培养女性意识,推动社会进步。

注:以上内容为助手自行思考整理后构建出的文档内容,并未从其他来源复制并粘贴。

浅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浅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浅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作者:刘洋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2期刘洋(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摘要:在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福斯特给我们讲述了贵族少女露西的爱情故事。

露西依靠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逐步解构男权社会的迂腐道德准则与观念,追求真爱,最终达到确立女性自我意识的目的。

关键词:联系;女性意识;女性角色;风景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2-0147-02一E.M.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文艺理论家和散文家。

1908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出版时,福斯特只有29岁。

在此之前,他已经出版了《天使们不敢踏上的地方》和《最长的行程》。

当时,他虽然受人尊敬,但尚未享有盛名。

而出现在前两部小说中的主题——激情和传统、真实与矫饰——也是在这第三部小说中方显成熟,层次更加丰满,说服力也更强[1]。

在他的作品中,福斯特一向致力于强调“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的重要性,他将这种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真诚关系称为“唯一”的联系[2],而当这种联系具体在他作品中的某一个女主人公身上时——如《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与乔治、塞西尔的关系上时,我们不难发现福斯特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对于自身情感的正视和对真实生活的追求。

二20世纪初正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崛起的时候,西方的妇女开始重新审视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定位。

在传统社会中(包括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早期),女性不但政治经济地位低下,而且遭受伦理道德规范的压迫和束缚。

女人被禁锢在家庭中,除了做一个“贤妻良母”,便无处施展自己的才能。

我们把女性的这种定位称之为“女性角色”[3]。

女性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就不可避免地与社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可以表现为争取政治经济地位平等的社会冲突,但更多的是表现为单个女性反抗既定社会角色的个人冲突。

由于女性被限制在婚姻和家庭之内,与此相关的束缚人性的道德规范也主要指向女性,比如女性必须保持贞洁,相夫教子,从一而终,任何婚外性行为都是禁止的,是道德败坏的,因此,女性意识的觉醒首先就出现在对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反叛上。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突破与局限[权威资料]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突破与局限[权威资料]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突破与局限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的突破与局限。

此篇作品对于女性主义的突破之处在于性别角色的塑造强烈对比,即男性形象被弱化,女性形象被强化,在道德理念中体现女性特有的视角,与此同时,局限性体现在女性角色的命运始终逃不过最终与男性结婚而收场,并且在经济上依赖男性,在爱情中处于被动地位,作者价值观念的形成受当时男权社会背景以及个人经历所束缚。

这篇作品对女性主义的发展有着启蒙作用,也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女性主义;突破;局限作者简介:陈文�h(1989-),女,江苏南京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I106 []:A[]:1002-2139(2016)-21-0-02引言:英国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生于1775年,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称其为“最完美的女艺术家” (Gilbert:330)。

美国知名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认为,在英国小说作家中,简・奥斯汀可以与莎士比亚相媲美,受到读者稳定的喜爱(朱虹:1)。

奥斯汀的作品提倡人性本善,人要追求理性,并且有相当程度的自我节制,英国批评家弗・雷・利维斯称其为“英国小说大家”(利维斯:1)。

奥斯汀的作品主要聚焦于英国中产阶层乡村女性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女性主义思潮兴起之后,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视角也逐渐引起了关注。

1983年,玛格丽特・柯卡姆在她的成名作《简・奥斯汀:女权主义与小说》(柯卡姆,1983)中就以女性主义视角通过研究女权启蒙运动对简・奥斯汀的小说进行了全面探讨。

在《简・奥斯汀:女权主义与小说》中,她重点探讨了简・奥斯汀的女权意识,例如简・奥斯汀作品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关注,对女性文学发展的作用等。

2005 年,玛格丽特・沃特斯在其作品《女权主义简史》(沃特斯:188)中,将简・奥斯汀列为“执笔的亚马逊女战士”之一。

国内文学评论家一部分从伦理学出发,如周青、王尧等探索小说中的道德理念,另一部分从女性主义出发,如朝阳、刘戈等分析简・奥斯汀对男权视角下某些观念的反驳。

探析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女性意识

探析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女性意识

ANHUIWENXUE 安徽文学安徽文学2018年1期总第414期作者简介:钟伟轩(1976-),男,广西钟山人,本科,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探析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女性意识钟伟轩覃春华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简·奥斯汀一生著作无数,而她的后期代表作《曼斯菲尔德庄园》更是将她引领上文学的巅峰,这本小说完全地呈现出女性意识的变革。

该书出版正处于跨世纪时代,所以是简·奥斯汀著作生涯中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是她小说创造史上最为抢眼的色彩。

该书展现了简·奥斯汀对于女性意识整个变革史的观念,从紧随潮流的独立意识和审美意识上强调该书的承上启下性。

关键词院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女性意识★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女性意识启蒙的标杆-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深入探究(项目编号:2017KY0561)阶段性研究成果《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本世界著作,出版于1814年,是《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汀的再一次扛鼎之作。

虽然该书只是在进行描述男女青年之间恋爱与婚姻的故事,但是简·奥斯汀将女主人公范妮的生长历程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致使突发性事件比较集中,环环相扣,所以更能够凸显社会性,所具有的讽刺意味也比较浓厚。

该书自从出版之后,就横扫各国销售市场,受众人追捧,当然也被众人议论。

简·奥斯汀本人所创作的作品通常都会呈现出女性意识,特别是体现在《傲慢与偏见》《爱玛》和《劝导》这三部小说上。

这三部小说的出版,意味着简·奥斯汀她选择将自己的女性意识完整地呈现在众人面前,向众人展示了女性意识从产生到发展再到后期衍生改变的全过程。

学术界一直都不曾忽视对于女性主义的研究,所以《曼斯菲尔德庄园》这本书一直被他们认定是女性主义研究的主要方向。

《曼斯菲尔德庄园》其实也出现在奥斯丁的女性主义意识发展史上,并且起着重要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意识

解读《爱玛》中的女性意识

静的分析和直言不讳 的劝导慢慢使爱玛认识 到 自身 的不足 。 在爱 玛逐渐成熟 的过程 中, 两人 内心的交流促使他们走向婚 姻。可见 , 她与奈特莱 的结合就是建立在相互 尊重 、 互爱 相
慕、 相互帮助基础之上的。 在奥斯 汀的心 目中, 爱玛和奈特莱 这段门第相 当、 志趣相投 的婚 姻才是最美满 的婚姻 , 也是 作 者极力提倡 的理想婚姻 。 1 世纪末 的英 国, 在 8 奥斯汀 的这种
教训后 , 她终 于能以更成熟 的观 点对 待生活 , 从而在道德修
养方面获得进步。爱玛 能客观分析 自己的言行 , 反省 自己的
行为 , 检讨 自己的过失并加以改正。当爱玛发现艾尔顿追求 的对象是她本人而非海丽特 时 , 她第一次意识到 自己鼓动海 丽特爱慕艾尔顿是错 误的。 出游博 克斯 山时 , 下转第 7 ( 0页)
三 、 性 的 自审 意识 女
她果断、 机智 、 而且 自信 。她敏锐 、 理智 的判断力淋漓尽致 的
表现在她 与奈 特莱先生就海 丽特拒绝马丁求婚一 事进行争 论中。海 利特 在爱玛 的鼓动下拒绝 了马丁的求婚 , 为此奈特
简・ 奥斯汀在小说《 爱玛》 中表现 了女主人公强烈的 自审
意识。对于爱 玛 , 也许很难有谁会在小说 的开始就喜欢上这
莱大动肝火 , 爱玛 冷静 地说道:男人总不能理解女人竟会拒 “ 绝别人的求婚 。 人总以为凡有人上 门求婚 , 男 不管是什么人 , 女人一律来者不拒 。 当奈特莱说海丽特出生卑贱 , ” 无知无识
时 , 玛 的辩 护 生 动 地 展 现 了爱 玛 的 理性 和智 慧 。爱 玛 认 为 爱
二 、 性 的 婚 姻 意 识 女
熟的作品。这不 仅是 指她 的写 作技巧上 , 而且 也是指她思想认识上

浅析傲慢与成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

浅析傲慢与成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

浅析《傲慢与成见》中女性意识的表现摘要:简·奥斯汀是18世纪后期英国闻名的女作家,也是当时社会女性文学兴起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写作视角独特,大多是关于当时社会女性意识的问题,她的作品《傲慢与成见》是印证她的观点的作品之一。

在她看来,任何美满的婚姻都是成立在爱情与金钱的基础上的,二者缺一不可。

本文对她的作品《傲慢与成见》中的女性意识的表现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女性意识;中产阶级;局限简·奥斯汀的作品多与女性婚姻有关系,她的视角超级独特,对事物观看超级细腻,用诙谐、幽默的文字描述她周围的世界。

作为那时社会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完全打破了以男性文学为主导的局面,她以女性视角观看社会女性,以文学角度对女性形象进行描述,向社会发出了女性声音。

《傲慢与成见》是她女性意识体现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被社会公认的揭露女性意识的作品。

18世纪末期,英国是以男子为主导的男性社会,女性在当时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几乎完全依托男子生存,因此女性乃至被以为是男人的附属品。

这种歧视是与生俱来的,在社会方方面面都有表现,正如一些学者所说:“如果刚巧女性具有了某种学识,那么请把它隐藏起来。

”但奥斯汀就像怪胎一样,没有遵循社会的进展轨迹,她把女性强势的一面展现出来,对社会女性的地位进行了从头概念。

在她看来,女性与男性具有平等的地位,而不是男性的附属品,女性在精神上和智力上都是独立的。

这些在她的小说《傲慢与成见》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一、《傲慢与成见》创作的时期背景一部优秀的作品必然有鲜明的时期背景与中心思想,《傲慢与成见》也不例外。

但奥斯汀生活在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那个时期的英国处处是喧闹的机械轰鸣声,而《傲慢与成见》这部小说却描述了一个宁静的、未受现代文明冲击的田园风光,这关于那时的英国来讲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说这部作品更多的是充满了空想。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泯灭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使一些灵敏者很难适应和接受,在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感和失落感,进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伤感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管人类历史是由女性和男性共同构成, 两者之间本应是相互需要, 相互依存、互补的关系, 但是, 自从进入了父权社会, 人类历史却违背了两性协调发展的关系。在父权社会里, / 人类文明的整体构架是极不完善的, 它只是一座按照男性的意志而构筑起来的大厦) ) ) 它的顶端永远飘扬着男性的旗帜, 它的钟声永远为男性鸣响 , 而女性则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和文化习俗上深受男性的全面压抑。但当历史进入到18 世纪末19 世纪初, 在欧美等国家文学领域诞生了一批向这千百年来似乎不可变更的历史宿命发出挑战的女性作家。她们以女性独有的视角、暗藏锋芒的笔触悄无声息地对男性霸权进行着抗争, 后人称之为女性意识或女性主义思想也随之滥觞。欧美国家的女性意识思想在20 世纪的中国女性作家当中得到继承与发展。简#奥斯汀是早期欧美国家具有女性意识的典型代表, 张爱玲则是20 世纪中国女性主义作家的集大成者。对她们的作品进行分析, 有利于我们了解早期女性主义作家与20 世纪女性主义作家对于女性意识的因承关系及其发展变化。 一、简#奥斯汀与张爱玲小说的共同旨趣女性意识 简#奥斯汀的作品在世界女性文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 其作品的影响力在她所处的时代也是独一无二的。正如女权主义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所言: / 在所有伟大作家当中, 简#奥斯汀是最难在伟大的那一瞬间捉住的。简#奥斯汀一生共创作了6 部作品:5理智与情感6 ( 1811) 、5傲慢与偏见6 ( 1813) 、5曼斯菲尔德庄园6 ( 1814) 、5 爱玛6 ( 1815) 、5诺桑觉寺( 1818) 和5劝导6( 1818) 。作为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位观察敏锐, 感情丰富的女性, 奥斯汀对爱情、婚姻及其它各种复杂的两性关系的描写虽然琐碎, 但却从女性的视角尖锐地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 传递了女性为争取男女平等而抗争的呼声。然而, 由于历史的局限, 奥斯汀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背叛父权社会的先锋意识和她在与传统的道德交锋时所表现出来的妥协, 却又构成了她作品中含蓄、蒙昧的女性主义色彩。无独有偶, 中国作家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也多以婚恋生活为题材, 就像台湾著名学者夏志清所说: / 作者翻来覆去多吟唱的, 无非是不幸的婚姻。张爱玲婚恋题材的作品尽管没有占据当时文学第一位的位置,却拥有一支最能挖掘女性内心世界、探讨女性生存本 的笔。同是女性作家, 奥斯汀与张爱玲和其他女性作家一样在作品中用女性独特的视角刻画人物, 文笔犀利, 女性意识鲜明。但由于她们分属于不同的时空, 女性意识的发展水平各异, 因此, 造就了她们在小说中对女性形象所表达的方式差异。

( 一) 温和与变态: 奥斯汀与张爱玲小说 女性形象对传统文本不同的颠覆方式19 世纪前后, 资本阶级虽然已经在欧洲政坛上渐露头角, 其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 自由、平等0 的思想虽然已广为传播, 但是, 源于父系社会以来的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压制关系却丝毫没有淡化, 而且那种认为女人生来就是从属于男人的观念还越来越顽固地被包括女性在内的大多数人们所接受。在传统文学文本当中, / 谦卑、/ 顺从也被描述成为当时妇女所背负的全部道德内容。但是作为西方历史上初步具有女性意识觉醒的奥斯汀, 却并不完全屈从于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我们从她的小说中可以看到, 她对于传统中的那些由男人们定下的/ 顺从0美德并不是全盘接受, 并对这些所谓的/ 美德发起了无声的抑制, 并为理想中的女性树立正面的形象。如5傲慢与偏见6中的伊丽莎白, 不顾体统, 单独步行三里路, 冒雨探望生病的姐姐。伊丽莎白为何放弃马车) ) ) 这一男权贵族认可的日常交通工具, 而选择单独步行的方式去探望姐姐? 用女性主义和解构的眼光来看,这是作者对千百年来/ 男权话语0中女性行为设置的一个重大挑战和表达女性对自我选择权利的一种诉求。同时, 奥斯汀还通过小说人物形象的叙述来建构自己的言语模式, 从而对数千百年来根植于传统文本中的父权话语的合法性进行挑战。然而, 与奥斯汀笔下从正面树立的女性形象相比较, 张爱玲则更多的是从负面来刻画无奈被动和心理变态的女性。如5金锁记小说中的曹七巧, 面对着残废的丈夫, 面对着兄弟妯娌乃至佣人们的鄙夷, 情欲的躁动, 心灵的空虚, 导致了她极度的幻灭感。这种幻灭感的纠缠、挣扎逐渐使她的心灵发生了畸变, 丧失了本能的母爱, 从而主使她残酷地逼死了儿子长白的媳妇, 又费尽心机地拆散了女儿长安的婚姻。又如十八春6 中的曼璐, 为了拴住姘夫不惜设计陷害妹妹, 以毁掉妹妹的一生幸福为代价。这种物欲挤压下女性畸变的心灵还体现在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 一个疯狂到利用亲侄女的青春去猎取年轻男子作为自己的调情对象, 以放荡、淫乱的、变态的生活方式打发时光。张爱玲就是这样以冷峻的目光展开对女性生命的内审, 不动声色地刻画出一 个个没有爱的女人疯子般的心理和行为, 就女性意识的成长而言, 张爱玲更能颠覆传统文本所宣扬的安分守己、贤淑达理的女性形象。 (二) 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控诉: 奥斯汀 与张爱玲两极化的婚恋描写取向在西方话语中, 从思想到语言都始终贯穿着一种男性中心0 和/ 男性优越0 的意识, 妇女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和玩物, 缺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婚恋观上, 当时的英国社会, 父母为子女选择配偶的首要条件是家产和社会地位。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奥斯汀强烈抨击这种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婚姻, 她呼吁, 女性要摆脱买卖婚姻的传统模式, 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伊丽莎白的婚姻观则充分体现了简#奥斯汀所推崇的女性自主追求幸福爱情的理想婚姻模式。在塑造伊丽莎白这一女性形象时, 奥斯汀赋予了她自觉的爱情追求, 并将其放在择偶的首要位置上我们可以从伊丽莎白的两次拒绝求婚的行动中探讨, 第一次是对表兄柯林斯的拒绝。柯林斯向她求婚时提醒她: 因为她财产很少, / 不会有另外一个人再来向你求婚了; 伊丽莎白却断然拒绝: / 你不能使我幸福, 而且我相信, 我也绝对不能使你幸福。第二次是对达西的拒绝。因为她认为达西对她的爱情不是真挚的, 只是贪恋她的美貌而已, 并没有认识到她真正的内在价值。可以说, 这是对当时社会的婚姻观念的嘲讽和挑战, 也是当时妇女要求自己的人格独立, 争取平等权利的呼声。同时,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 奥斯汀旨在以女性的视点, 赋予笔下的/ 灰姑娘一种新意。她们已不是童话中等待王子唤醒的睡美人, 而是充满勇气和主见, 走出闺房, 大胆地直到/ 婚姻市场0 去选择丈夫, 寻找爱情, 能够/ 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张爱玲的小说更多的是通过对一个个女性现实的婚恋生活中的不幸和她们自身却安于这种不幸而不思反抗的悲凉故事, 来寄寓自己深刻清醒的女性意识的对/ 女奴0灵魂的痛苦拷问和对民族文化心理的痛切反思, 其间蕴含着对生活在现代的女性思想中依然积淀着的传统封建思想意识的深刻批判。造成这些不幸的婚姻主要是经济因素和女性的奴性意识) ) ) 自甘依附于男性, 处处以男人为生活中心的病弱心理和奴性性格。身处20 世纪40 年代上海的独特条件下, 特殊的家庭背景, 母亲婚姻的失败, 种种际遇使张爱玲以女性内心的透彻审视对女性的理解包含着浓浓的叹息与悲哀。在她笔下, 关注了受压抑的女性对婚姻的追求和影响。婚姻与家庭中女性的传统角色, 另一方面又意识到女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角色选择。我们从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美好的爱情, 甚至看不到真正的爱情。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女性清醒的认知, 张爱玲对于当时社会的堕落与腐朽无可奈何, 深知自己的力量不可能改变社会现实。她看到了现实, 却找不到出路。于是,她把对婚姻、爱情乃至对整个人类、人性的失望转归于对眼前能见的、抓得住的物质的喜爱。她悲哀地认为人性自私, 社会无可救药, 与其叛逆, 不如成为其中的一员。这就使她逐渐选取了对社会归附的价值取向。总之, 奥斯汀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只是西方女性运动早期阶段的萌芽表现, 相比较之下, 张爱玲笔下的两性关系更能挖掘人性本质, 在批判女性自身的心理误区和人格缺陷的同时, 促使女性要突破自我, 积极寻求一条自我救赎之路。可以说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更加接近近代女权主义思想。 三、结语 在现实生活当中, 简#奥斯汀是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人: 一个没有独立经济地位, 几乎终生依靠男性亲属( 父亲、兄弟) 维持生活的未婚女子。张爱玲则是一位饱尝过旧式婚姻造成父母离异所带来的家庭痛苦的女作家。她们的生活经历使得两位作者借助文学创作来抒发对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爱情和婚姻的渴望。虽然她们二者在各自小说人物的形象塑造上互有差异, 但她们都借助婚恋视角思考如何实现两性间平等互补、两性互爱、和睦共处的理想婚姻方式。当然, 女性应该以何种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存在,又以一种什么姿态而存在以及女性意识是否一定要走向女权主义, 这些问题也应值得人们去思考。 参考文献: [ 1] Monaghan, David. Jane Austen in a Social Contex t[M] . The Macmillan Press. 1981. [ 2] 李丽程. 浅析简#奥斯汀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之异同[ J] . 现代语文, 2007. ( 11) . [ 3] 杨乃乔. 比较文学概论[ 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4] Austen#Jane. Pride and Prejudice[ M ] . BantamBooks, 1981. [ 5] 何朝阳. 简# 奥斯汀的女性视点[ J]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 9) . [ 6] 姜欣. 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J] .云南社会科学, 2005. ( 6) . [ 7] 张艳蕊. 顺从姿态下的女性意识[ D] . 辽宁师范大学, 2001. ( 6)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