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治疗指导原则(2020年版)

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治疗指导原则(2020年版)
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治疗指导原则(2020年版)

成人人格与行为障碍治疗指导原则

第一节成人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异常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或者患者自己感到精神痛苦。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并一直持续到成年或终生。

【治疗原则】

对人格障碍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常用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精神分析等。药物治疗主要用于对人格障碍伴有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对症处理。

第二节习惯和冲动障碍

习惯和冲动障碍特征是无清楚的合理的动机而反复出现的行为,对他人及自己的利益都有损害。患者自称这种行为带有冲动性,无法控制。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还不清楚。主要由以下类别:

一、病理性赌博

这一障碍表现在个人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频繁反复发作的赌博行为,且行为对社会、职业、财产及家庭价值观念与义务都造成损害。

二、病理性纵火(纵火狂)

这一障碍的特征为无明显动机多次地实施、或企图纵火烧毁财物或其它物品,对与火和燃烧有关的事物存在持续的关注。

三、病理性偷窃(偷窃狂)

这一障碍的特征为反复的无法克制的偷窃冲动,并不是为了本人使用或获取钱财。取而代之的是患者将这些物品丢弃、送人或收藏。

四、拔毛症

这一障碍的特征为由于反复的无法克制的拔掉毛发的冲动,导致引人注目的头发缺失。拔毛前通常有不断增加的紧张感,事后有轻松感或满足感。患者有拔除毛发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

动,并有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

五、其它习惯与冲动障碍

这一类别用于其它持续的反复出现的适应不良性行为,表现为反复不能克制做出这种行为的冲动。

【治疗原则】

1. 社会干预包括教育训练、环境安排和调整、危机干预等。

2. 常用心理治疗包括厌恶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等。也可使用集体心理治疗和家庭心理治疗。

3. 对有明显焦虑、抑郁或冲动行为者,可酌情选用相应药物治疗。

第三节性身份障碍

一、易性症

渴望象异性一样生活,被异性接受为其中一员,通常伴有对自己的解剖性别的苦恼感及不相称感,希望通过激素治疗和外科手术以使自己的身体尽可能的与所偏爱的性别一致。

【治疗原则】

评估易性症者的心理稳定性非常重要。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支持也很重要。。心理治疗只适合那些愿意接受治疗者,目的是倾听他们内心的烦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或应付的方法。心理治疗常用精神分析和认知行为治疗等。治疗无效者可以根据患者意愿考虑其他治疗。

二、双重异装症

个体生活中某一时刻穿着异性服装,以暂时享受作为异性成员的体验,但并无永久改变性别的愿望,也不打算以外科手术改变性别。在穿着异性服装时并不伴有性兴奋。

【治疗原则】

心理治疗适合那些愿意接受治疗者,目的是倾听他们内心的烦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或应付的方法。

三、童年性身份障碍

这一障碍通常最早发生于童年早期(一般在青春期前已充分表现),其特征为对本身性别有持续的、强烈的痛苦感,同时渴望成为异性(或坚持本人就是异性)。持续地专注于异性的

服装和/或活动,而对患者本人的性别予以否认。

【治疗原则】

心理治疗非常重要,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家庭治疗等。

第四节性偏好障碍

一、恋物症

以某些非生命物体作为性唤起及性满足的刺激物。恋物对象多为人体的延伸物,如衣物或鞋袜。其它常见的对象是具有某类特殊质地的物品如橡胶、塑料或皮革。迷恋物的重要性因人而异:在某些病例中仅作为提高以正常方式获得的性兴奋的一种手段(如要伴侣穿上特殊的衣服)。

【治疗原则】

以心理治疗为主,常用的有动力心理治疗与行为治疗,均有一定效果。具体治疗如认知治疗、厌恶疗法、暴露疗法等。

二、恋物性异装症

穿着异性服装主要是为了获得性兴奋。

【治疗原则】

以心理治疗为主,动力心理治疗与行为治疗均有一定效果。具体治疗如精神分析法、厌恶疗法。

三、露阴症

向陌生人(通常为异性)或公共场合的人群暴露生殖器的一种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的倾向,但并无进一步勾引或接近的意图。在露阴时通常出现性兴奋并继以手淫,但也并非全都如此。这类行为也可在很长的间歇期不明显,只在情绪应激或危机时出现。

【治疗原则】

1.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精神分析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疗效的高低常取决于患者的求治愿望是否迫切,以及能否全面遵从医嘱坚持治疗。

2. 药物治疗也取得较好的疗效。目前常用药物有氯米帕明、SSRIs。

人格障碍的类型

人格障碍的类型 世界卫生组织(1986,日内瓦)在ICD10(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里提出了下列人格障碍分类:1.偏执型人格障碍 2.分裂型人格障碍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冲动型人格障碍 5.癔症型人格障碍 6.强迫型人格障碍7.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8.依赖型人格障碍9.其他人格障碍10.未特定的人格障碍 现就ICD10中提及的几种主要类型的人格障碍描述如下: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特点为对自己有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对批评或挫折过分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多疑、易将别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而产生歪曲体验。好胜心强,有强烈的自尊心,看问题主观片面,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心生嫉妒。在失败的时候,时常迁怒于人而原谅自己,往往认为自己成了别人阴谋的牺牲品。因此,这种人容易产生偏执观念。 二、分裂型人格障碍 特点是情绪冷淡、缺乏亲切感,不能表达对他人的温暖、体贴以及愤怒,对赞扬或批评无动于衷。没有愉快的情感体验。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过分沉湎于幻想,孤僻自处,行为怪僻。 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或称悖德型人格障碍。行为与整个社会规范相背离而令人注目。这种人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忽视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义务,长期地行为不负责任。他们的认识完好,但行为未加深思熟虑,不考虑后果,常因微小刺激便引起攻击、冲动和暴行。他们从无内疚感,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一犯再犯而不知改悔。不能与他人维持长久的关系,容易责怪他人,或为自己的粗暴行为进行辨解。这一型人格障碍被Schneider称为“病态人格”(psychopathy)。 四、冲动型人格障碍 或称暴发性人格障碍。其特点为对事物往往作出暴发性反应,稍不如意就火冒三丈,易于暴发愤怒冲动或与此相反的激情。行为有不可预测和不考虑后果的倾向。不能在行动之前事先计划,有不可预测和反复无常的心境,行为暴发时不可遏制。易与他人冲突和争吵,特别在行动受阻或被批评时。不能维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这种人经常变换职业和酗酒。曾以为与癫痫有关联,但实际上并无证据。 五、表演型(癔症)人格障碍 特点是情感用事,戏剧性地、过分夸张地自我表演,暗示性增高,行为易受他人影响。情感表浅,容易变化,犹如黄梅季节的天气。自我为中心,自我放纵,不为他人着想。好炫耀自己,不断渴望受人赞赏,感情易受伤害,追求刺激,富于幻想,说谎欺骗,操纵他人为自己的需要服务。 六、强迫型人格障碍 特点是刻板固执,做事循规蹈矩、墨守陈规,不会随机应变。忧柔寡断,由于个人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导致怀疑和过分谨慎。要求十全十美,但又缺乏自信,导致过度的反复核对,过分注意细节,以致忽视全局,由于过分谨慎多虑,过分专注于工作成效而不顾消遣和人际关系。这种人易产生强迫症状和焦虑忧郁反应。 七、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 特点是懦弱胆怯,自幼表现胆小,易惊恐。有持续和广泛的紧张、忧虑感觉。敏感羞涩,对任何事情都表现惴惴不安。有自卑感,常不断追求受人欢迎和被人接受,对排斥和批评过分敏感。日常生活中惯于夸大潜在的危险,达到回避某些活动的程度。个人交往十分有限,

多重人格形成原因浅析

多重人格形成原因浅析 多重人格作为一种罕见的精神疾病,因其发作原理在医学上依然没有很好的解释,之能从心理学层面进行剖析,所以常常被电影制作人哪来作为电影情节的基本元素。这学期看了不少有关多重人格的犯罪电影,也对多重人格的形成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想法,我也不是学心理学的学生,所以也只能泛泛而谈罢了。 人格分裂,从百度上搜到的定义是: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是一种心因性身份的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亚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对于多重人格形成的原因,从历史上出现的仅有的100来例和电影中所描述的来看,多重人格的形成往往与主人公在价值观意识逐渐成熟但有不够成熟的少年或者青年时期,遭遇过严重的精神上的打击而造成的,如遭受虐待、家庭的不幸、亲眼目睹杀人而又无法承受杀人的场景等。所以我认为多重人格都是被“打”出来的,都是由于精神世界收到了外界的巨大打击,无法承受,而分裂成了多个人格,就像一面“人格”镜子被“打”碎了一样,本来一面镜子只能反映出一个自己,但是被打碎了过后,每一面小镜子都能反映出一个自己,但是又由于镜子不一样,镜子里面的自己和原来完整的镜子中的自己会有一定的不一样。而且镜子中的每一个自我都有一定的几率成为主要的自我,因为从自己只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而自己又无法分辨哪一个是真实的自我。而且每个人的“人格镜子”厚度不一样,人格越成熟,镜子越厚,越不容易被打碎。而一个人在童年青少年时期,尚处于人格形成和成熟时期,这个阶段“人格镜子”是正在渐渐加厚的阶段,这一段的镜子的外界保护逐渐被褪去,所以这一阶段的镜子是最容易被打碎的。

ccmd常见8种人格障碍的定义及分类

几种常见人格障碍的定义及诊断标准(CCMD)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 【症状标准】 个人的内心体验与行为特征(不限于精神障碍发作期)在整体上与其文化所期望和所接受的范围明显偏离,这种偏离是广泛、稳定和长期的,并至少有下列1项: (1)认知(感知,及解释人和事物,由此形成对自我及他人的态度和形象的方式)的异常偏离; (2)情感(范围、强度,及适切的情感唤起和反应)的异常偏离; (3)控制冲动及对满足个人需要的异常偏离; (4)人际关系的异常偏离。 【严重标准】特殊行为模式的异常偏离,使病人或其他人(如家属)感到痛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病程标准】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现年18岁以上,至少已持续2年。 【排除标准】人格特征的异常偏离并非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表现或后果。 一、偏执性人格障碍 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 【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并至少有下列3项: ①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 ②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 ③多疑,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 ④明显超过实际情况所需的好斗对个人权利执意追求; ⑤易有病理性嫉妒,过分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但不是妄想; ⑥过分自负和自我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

心身医学总结题库

一、心身医学的概念 1、心身医学:心身医学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科学。狭义概念是研究心理和躯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广义的概念是研究正常和异常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疾病的多因素发病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2、心身医学观察方法 临床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验、实验法 3、心身医学研究的焦点 分类疾病演变的规律、特点;诊断标准;中医识别;中介机制;易感因素。 二、心身疾病总论 1、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是介于躯体疾病与神经症之间的一类疾病。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广义角度:心身反应、心身障碍、心身疾病) 2、现代心身概念的产生 20世纪中叶,亚历山大,神圣七病,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 较为完整的心身概念由美国精神病专家邓巴于1938年提出,在《情绪与身体的变化》一书中总结了患者个性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1980年,美国心身医学研究所的心身医学疾病定义为:由环境心理应激所引起或加重躯体疾病变得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3、心身医学的流行病特征 多见于女性,城市多于农村,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工业化>低工业化,更年期明显上升,65岁以上、15岁以下患病率低。 4、医学模式:是人们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和治疗观。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区别疾病和疾患 疾病:被医生所了解的客观体征,可重复的,共同证实的,只影响特定部位,存在着的不适,生活的量变,不动感情的处理,死亡的原因。 疾患:病人体验到的主观症状,独特的,不能直接检验的,影响整个个体,感受到的不适,生活的质变,有同情心的照顾,痛苦的原因。 6、病人心理:病人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和防治的过程中,其心理、生理和治疗复杂的交织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出现患病的心理。 7、病人心理的表现类型 躯体疾病所致的心理问题;治疗所致的心理表现;导致机体病变的心理问题;治疗或医疗环境心理变化;精神疾病的心理失常。 8、病前心理:主要研究心理状态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如焦虑、疑病、恐惧、抑郁、愤怒等心理对机体的生理功能的影响及其致病的中介机制、个体差异、刺激量和疾病各类等。 病中心理:是指疾病导致的心理表现和个体差异,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防治和预后的影响。 就医心理:患者在各种检查治疗过程中的心理表现和个体差异与疗效的关系。 9、心身疾病诊断程序 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心理评估;综合分析

心理学习八种人格障碍

A类型(第一类群):行为怪癖、奇异,包括偏执型、分裂样和分裂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1、对挫折和拒绝过分敏感;2、对侮辱(无礼)和伤害不依不饶或持久的怨恨;3、多疑,且带有弥散性,甚至把中性和友好的态度歪曲为敌意或蔑视;4、好争斗,为个人权利进行不屈的斗争,明显地过分且处境不和谐;5、病态性的嫉妒;6、自视过高,过分重视自身的作用,持久的自我缓引态度;7、认为周围有人搞阴谋的先入为主的观念。 类分裂样人格障碍:1、不能享乐;2、情感冷淡,对人无温情、无体贴,也不发怒;3、对赞扬或批评均无反应;4、对异性不感兴趣;5、沉湎于幻想,孤独地活动;6、无知心朋友,没有亲密或信任的人际交往;7、不遵守社会传统习俗,行为怪异。 B类型(第二类群):情感强烈而不稳定,包括表演型、自恋型、反社会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人格障碍:1、对人冷酷无情,缺乏同情心;2、没有责任心,不顾道德准则、社会义务和社会规章;3、不能与人维持长久的关系;4、对挫折的耐受性低,受挫后易产生攻击甚至暴力行为;5、无内疚感,不能汲取教训,处罚无效;6、与社会或他人相冲突时总是为自己辩解而责怪别人;7、持续存在的易激怒。 冲动型人格障碍:1、常有突如其来,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倾向;2、事先无计划,也看不到的可能的未来事件或境遇; 3、心情不可预测,变化不定; 4、容易暴怒或产生与此相反的激情 5、不能控制行为的暴发; 6、与社会或他人相冲突时总是为自己辩解而责怪别人; 7、不能坚持没有报酬或奖励的行动。 戏剧型人格障碍:1、自我戏剧化,情绪表达过分;2、易受暗示,易受他人的影响;3、情感肤浅;4、自我中心,自我放纵,不考虑别人。 C类型(第三类群):紧张、退缩,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和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1、优柔寡断,过分谨慎,表现出深层的不安全感;完美主义,反复核对检查,过分注意细节;3、过分认真,顾虑多端,只考虑工作或学习的成效而不惜牺牲愉快和人际关系;4、拘泥迂腐,因循守旧,不善于对人表达温情;5、刻板、固执,总要求别人适应其办事方式。 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1、持续且弥散性的紧张不安感;2、习惯性地注意自我体验,或不安全感,或自卑感;3、不断地渴望被别人所接受,所欢迎;4、对批评和反对意见过分敏感。 依赖型人格障碍:1、怂恿和允许别人在人生重大事件上代负责任;2、个人需要服从于所依赖的人的需要;3、对所依赖的人不提任何即使是合理的需求;4、自认无能,并缺乏精力。 精编教学文档,在此教育

什么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主要特点包括: 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②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 ③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 心身疾病的发病率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些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而看成与精神科相关,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 主要生理病理过程与特征是: 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如持久的心理压抑、脾气暴躁或不良的

生活习惯、急性或慢性的精神刺激、不良的生活环境等。 以躯体症状(器质性)表现为主,不仅存在多种症状且有相应的细胞组织形态学改变。高血压、糖尿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各种心理和躯体的生理病理症状:如心慌、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皮肤瘙痒、麻木、灼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心身疾病的主要病因是:遗传因素,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三大因素所致 心身疾病可涉及多个学科、多个系统、多个脏器的功能损伤,故人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人生的路途中不断学习、修身养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积极预防心身疾病。与心理生理密切相关的常见疾病列举如下:循环系统 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神经性心绞痛、阵发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症、血管神经症、功能性期前收缩、雷诺病、二尖瓣脱垂症、原发性心动过缓症消化系统

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惹综合征、喷门痉挛、慢性胰腺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神经性贪食、习惯性便秘等 内分泌代谢系统 肥胖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妇产科 痛经、闭经、经前紧张症、月经失调症、功能性子宫出血、不育症、产后抑郁症、慢性盆腔疼痛、围绝经期精神障碍等 神经系统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慢性疲劳症、脑血管疾病、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等 骨骼肌肉系统 类风湿性关节炎、痉挛性斜颈、全身肌痛等 泌尿生殖系统 夜尿症、过敏性膀胱炎、阳痿、早泄、性欲低下、慢性前列腺炎等 外科 手术后神经症、器官移植后综合症、整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分离性身份障碍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分离性身份障碍 一、概述 分离性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既往被称 为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身上存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每一种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自我体验,有独特的与自身、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模式。在患者日常生活中,至少有两种分离的身份能够发挥作用,并反复对个人的意识和心理进行控制,所有其他的分离性症状都可出现在患者身上:如遗忘、神游、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等,故症状异质性非常大。这些症状不能用其他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解释,并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中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人群中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患病率约为 2%,女性多见,有报道85%~97%的患者发病与个体经历严重童年创伤密切相关,身体虐待和性 虐待最为常见。 二、临床特征与评估 (一)临床特征 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记忆的分离 患者有一段时间记忆缺失,这种缺失不是遗忘,因为当患者进入

到另一种身份时可能回忆起在其他身份中缺失的记忆片段;由于这种缺失不完整,进入一种身份时可能会受到另一身份相关片段记忆的干扰,患者为此感到非常困惑。 2.分离性身份的改变 患者常在不同或相同的时间体验不同的精神活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对独立的人格特征及行为,不同或相同时间的不同人格特征彼此独立,可交替或同时出现。儿童青少年分离性身份障碍的表现可能是有一个生动的或自主想象与虚构的同伴陪伴,虚构的同伴可通过听幻觉控制孩子的某些行为。 3.其他症状 患者常伴有抑郁心境,一些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患者同时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患者常有频繁、快速的情绪波动,但常由创伤后和分离症状所引起,与双相障碍中抑郁躁狂交替发作不一致。有些患者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的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烦躁不安、心境障碍等。 在分离性身份障碍中常见强迫性人格特征,也可并发强迫症状,如患者重复检查以确保没有人进入自己的房间,强迫洗涤来消除被虐待时肮脏的体验,重复计数来分散被虐待的焦虑等。 (二)临床评估 在临床检查中,下述问题有助于发现分离性身份障碍: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请让患者描述事件。要确保在此期间没有中毒事件的发生。 1.你是否感到在不同环境中自己的举止行为差异很大,像不同的两个人?觉得你不止是一个人?好像还多出了一部分或多出了另一面?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指以极其顽固地固执己见为典型特征的一类变态人格,表现为对自己的过分关心,自我评价过高,常把挫折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推诱客观。为1980年《诊断统计手册》( DSM-Ⅲ )人格障碍12种类型之一。 概述 据调查资料表明,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数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 5.8%,由于这种人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偏执行为持否认态度,实际情况可能要超过这个比例。 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这一问题时,自己也是很难改变。自己经常难以自拔,陷入难言的痛苦中。 当向外界求助时,别人的指导难以维持太久,继而又陷入从前的状态。自己也经常以多种方式疏通自己让自己走出困境但是很难。 特点 偏执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轻易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这类人总是将周围环境中与己无关的现象或事件都看成与自己关系重大,是冲着他来的,甚至还将报刊、广播、电视中的内容跟自己对号入座。尽管这种多疑与客观事实不符,与生活实际严重脱离,虽经他人反复解释也无从改变这种想法,甚至对被怀疑对象有过强烈的冲动和过激的攻击行为,从一般的心理障碍演绎成精神性疾病。 因此,具有猜疑性格缺陷的人,如果不能及时、主动地矫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则会因环境变化、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生活不顺心,加上激烈的精神刺激等因素,而诱发为精神病,甚至对家人和社会造成损害。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 描述

精神障碍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得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得制定,就是精神病学领域近20年所取得得重大进展之一,它一方面促进了学派间得相互沟通,改善了诊断不一致得问题,有利于临床实践,另一方面在探讨各种精神障碍得病理生理及病理心理机制、心理因素对各种躯体疾病得影响以及新药研制、 临床评估与合理用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精神障碍分类得目得 疾病分类学得目得就是把种类繁多得不同疾病按各自得特点与从属关系,划分为类、种、型,以便归成系统。精神障碍得分类就是将纷繁复杂得精神现象,根据拟定得标准加以分门别类得过程.其意义在于:促进相互交流、合理得治疗与预防及预测疾病得转归。?二、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分类就就是按某种规则将事物纳入一种类目系统得方法.疾病分类得基轴有多种,对疾病按病因、病理改变进行诊断与分类,就是医学各科所遵循得基本原则.但在精神医学实践工作中,只有10%左右得精神障碍病例得病因、病理改变比较明确,而90%左右得病例则病因不明。因此精神障碍得诊断与分类,无法全部贯彻病因学分类得原则。目前精神障碍分类得基轴主要就是依据症状表现。但必须指出,这种诊断只能反映疾病当时得状态,若主要症状改变,诊断可能随之改变,而且病因不同但症状相似得不同疾病会得出相同得诊断,但症状学分类有利于目前得对症治疗。?三、精神障碍得诊断标准 由于大部分精神障碍缺乏客观得诊断指标,不同得医师对同一疾病得理解与认识又有差异,导致临床医师对同一病人得诊断一致性差;而诊断不一致使研究结果无法比较与难以解释,这一直就是困扰功能性精神病研究得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制定统一得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意义重大。 诊断标准就是将疾病得症状按照不同得组合,以条理化形式列出得一种标准化条目.诊断标准包括内涵标准与排除标准两个主要部分.内涵标准又包括症状学、病情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病期、特定亚型、病因学等指标,其中症状学指标就是最基本得,又分必备症状与伴随症状。下面以我国目前得精神分裂症得诊断标准为例,说明各种标准得意义. (一) 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有规定;?1.反复出现得言语性幻听; 2.明显得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它荒谬得妄想;?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7。情感倒错,或明显得情感淡漠;?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9.明显得意志减退或缺乏.?(二)严重程度标准: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三)病程标准:?1.符合症状标准与严重程度标准至少已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有规定。 2.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得症状标准,当情感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障碍得症状标准时,分裂症状需继续满足精神分裂症得症状标准至少2周以上,方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四)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得精神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四、多轴诊断 所谓多轴诊断就是指采用不同层面或维度来进行疾病诊断得一种诊断方式。1975年Rutter首先提出儿童精神障碍得多轴诊断,Ottessen提出四轴诊断,即症状学、严重程度、病程、病因(躯体得、心理得、多种因素、原因未明)诊断精神障碍.在DSM系统中,从DSM-III开始使用多轴诊断,目前使用得DSM-IV共有5个轴,分别为:?轴I:临床障

(推荐)人格障碍分类

第五部分:常见的人格障碍 (一)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 1、敏感多疑; 2、容易与他人发生争辩、对抗; 3、常有病理性嫉妒观念; 4、易于记恨、委屈; 5、自负、自我评价过高; 6、固执、不宽容、不妥协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 以观念、行为和外貌服饰的奇特、情感冷漠及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表现为: 1、性格明显内向(孤独、被动、退缩); 2、对人冷漠、缺乏感情体验; 3、不修边幅、行为怪异; 4、言语结构松散、不恰当,但并非智能障碍或文化程度所限; 5、爱幻想或有奇异信念; 6、可有奇异感知体验。 (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此类人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就出现品行问题,如说谎、逃学、吸烟、酗酒、偷窃、斗殴、赌博等。表现为: 1、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 2、缺少道德观念,无善恶是非判断,不能吸取教训; 3、极端自私与自我中心; 反社会性人格与违法犯罪有较密切关系。 (四)冲动性人格障碍: 以情感爆发伴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表现为: 1、情绪不稳,易和他人发生争执和冲突,但事后后悔; 2、人际关系强烈而时好时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 3、情感爆发时对他人有暴力攻击行为,亦可有自杀、自伤行为; 4、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表现冲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 (五)表演性人格障碍: 又称癔症型人格障碍,暗示性、依赖性强,以过分的感情用事和夸张言行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表现为: 1、情感体验肤浅,情感反应强烈易变,感情用事,喜怒哀乐皆形于色,表情丰富但矫揉造作,爱发脾气; 2、爱表现自己,行为夸张、做作; 3、任性、心胸狭窄; 4、自我中心,需要不能满足时表现强烈不满; 5、暗示性强,容易受他人影响或诱惑; 6、富于幻想,常自欺欺人,凭猜测和预感做出判断,言语不可靠; 7、喜欢寻求刺激,过分参加社交活动,给人以轻浮感觉。 (六)强迫性人格障碍: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六讲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包括狭义和广义的概念。所谓狭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一类有病理形态学或生化改变的躯体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强调病理学和生化的临床改变。广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一些躯体疾病或障碍,这些躯体疾病或障碍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的情况,例如,心因性阳痿、心因性厌食、书写痉挛、口吃等。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和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和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心身疾病的范畴 1.内科心身疾病

⑴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外收缩,雷诺氏病,神经性循环衰弱症等。 ⑵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习惯性便秘,直肠刺激综合征。 ⑶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心因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 ⑷神经系统: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自主神经失调症,心因性知觉异常,心因性运动异常,慢性疲劳等。 ⑸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亢进,阿迪森氏病,副甲状腺机能亢进,副甲状腺机能低下,垂体机能低下,糖尿病,低血糖。 2.外科:全身性肌肉痛,脊椎过敏,书写痉挛,过敏性膀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3.妇科:痛经,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不孕症,性欲减退,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闭经。 4.儿科:心因性发烧,遗尿症,遗粪症,周期性呕吐,胃肠功能紊乱症,脐周痛和心因性呼吸困难。 5.眼科:原发性青光眼,低眼压综合征,中心性视网膜炎,眼肌疲劳,眼肌痉挛等。 6.口腔科:心因性齿痛,下颌关节炎症,原发性慢性口腔溃疡,特发性舌痛症,口臭,唾液分泌异常,咀嚼肌痉挛等。

04第四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 3.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及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4.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基本概念 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熟悉诊断标准中的主要指标。 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了解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3.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了解CCMD-3的主要分类类别。 三、练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制定诊断标准的主要目的,下列说法哪项不对 A.提高诊断一致性 B.便于医师或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C.能为不同理论学派的医师和研究者所接受 D.便于科研的病例选择 E.便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医学模式 2.有关等级诊断叙述,以下哪项不对 A.按疾病症状严重性成金字塔排列 B.如果病人既有分裂症状又有神经症症状,可以同时诊断 C.器质性精神障碍位于最顶端 D.如果既满足滥用,又满足依赖的标准,应诊断依赖 E.如果情感障碍与人格障碍并存,应首先诊断情感障碍 3.有关多轴诊断,错误的论述是 A.采用不同层面或纬度来进行诊断的一种诊断方式 B.由瑞士精神病学家Essen-Moller于1947年首先提出 C.可减少由于持不同病因学概念的医师间的诊断不一致和增加诊断的信息量 D.在DSM系统是五轴诊断,但以轴Ⅰ和Ⅱ为主 E.CCMD-3也是五轴诊断 4.对神经症的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目前的DSM-Ⅳ和ICD-10一样,CCMD-3也取消了神经症这一疾病类别 B.DSM-Ⅲ系统仍保留神经衰弱这一疾病类别 C.在CCMD-2-R中抑郁症候群被分为重症抑郁和抑郁性神经症,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疾病类别;而在CCMD-3中则进一步向ICD系统靠拢而进行了相应的更改 D.在DSM和ICD中,仍然保留了癔症这一疾病类别

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及解决方法

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及解决方法 摘要:人格障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异常,由于其人格的异常而妨碍其人际关系,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或给本人带来痛苦。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常见类型有自卑型、自恋型、压抑型、躁狂型、冷漠型、适应型、焦虑型、冲动型、强迫型、依赖型等,其成因可以从主观与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其对策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方面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障碍,类型,成因,对策 一心理学上人格及人格障碍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 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它反映一个人总的心 理面貌。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诸因素的相 互作用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它在很人程度上 决定了人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及反应方向、速度、程度、效果,进一步说,人格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状况因此,重视人格的整合与塑造,既是身心健康的需要又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的需要。 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异常,由于其人格的异常而妨碍其人际关系,甚至 给社会造成危害,或给本人带来痛苦。患者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待人接物、 为人处事、情感反应和意志行为均与常人格格不入或不相协调,人格结构和 人格特征偏离正常,这是人格障碍的显著特征。 二、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障碍类型 1.自卑型人格障碍 自卑是由于害怕失败或缺乏信心而导致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自 卑型人格障碍表现在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总认为自己的学识才智或外 貌体型不如别人而否定自己。这种人格障碍多体现在贫困生。由于他们要比 普通学生要承担更多家庭压力,生活学习也处于经济窘迫状态。所以他们不 敢多参与一些有消费性质的活动,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会比较慎重,不敢结交 富裕生,因此难以广交结友,而在学习工具上也未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2.自恋型人格障碍: 表现在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喜欢指使他人,也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 别关注;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认 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缺乏同愉心;有很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十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 1.概念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 功能性障碍。 2.分类:心身反应心身障碍心身疾病 3.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4发病机制 1>心理动力学理论: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性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性 2>心理生理学理论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免疫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是心身发病的重要机制 3> 学习理论某些社会环境刺激已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审理反应 身心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治疗原则 诊断原则:1、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其与躯体症状有明确的时间关系。 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3、排除神经症性障碍或精神病。 治疗原则:1、消除干预目标对心身疾病实施心理干预主要围绕以下三种目标: ①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②消除心理学病因③消除生物学症状 2、心、身同治原则 常见疾病:A型行为模式患者表现出: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容易发货、激动、发怒。此类型人易患冠心病。 冠心病(a型人格)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 癌症(c型人格) 十一异常心理问题 1正常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个心理过程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协调一致地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是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2功能(1)能保障人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2)能保障人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正常地肩负责任,使社会组织正常运行;(3)能使人类正常、正确、创造性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世界。 3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区分和判断 1>.常识性的区分即非专业人员对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主要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尽管这种做法不太科学,但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假如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可考虑为心理异常:(1)出现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时; (2)呈现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时; (3)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时; (4)影响他人的社会生活时。 2>.心理学的区分 ,提出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04.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四章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 3.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及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4.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基本概念 1.掌握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基本概念。 2.了解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制定的意义,熟悉诊断标准中的主要指标。 第二节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1.了解国际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2.了解美国现行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 3.了解我国目前所用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了解CCMD-3的主要分类类别。 三、练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制定诊断标准的主要目的,下列说法哪项不对 A.提高诊断一致性 B.便于医师或研究者之间的相互交流 C.能为不同理论学派的医师和研究者所接受 D.便于科研的病例选择

E.便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医学模式 2.有关等级诊断叙述,以下哪项不对 A.按疾病症状严重性成金字塔排列 B.如果病人既有分裂症状又有神经症症状,可以同时诊断 C.器质性精神障碍位于最顶端 D.如果既满足滥用,又满足依赖的标准,应诊断依赖 E.如果情感障碍与人格障碍并存,应首先诊断情感障碍 3.有关多轴诊断,错误的论述是 A.采用不同层面或纬度来进行诊断的一种诊断方式 B.由瑞士精神病学家Essen-Moller于1947年首先提出 C.可减少由于持不同病因学概念的医师间的诊断不一致和增加诊断的信息量D.在DSM系统是五轴诊断,但以轴Ⅰ和Ⅱ为主 E.CCMD-3也是五轴诊断 4.对神经症的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目前的DSM-Ⅳ和ICD-10一样,CCMD-3也取消了神经症这一疾病类别 B.DSM-Ⅲ系统仍保留神经衰弱这一疾病类别 C.在CCMD-2-R中抑郁症候群被分为重症抑郁和抑郁性神经症,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疾病类别;而在CCMD-3中则进一步向ICD系统靠拢而进行了相应的更改D.在DSM和ICD中,仍然保留了癔症这一疾病类别 E.CCMD-3中仍保留了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名称 5.首次取消了精神病与神经症的严格划分,取消了神经衰弱的诊断类别,肢解了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是 A.DSM-Ⅲ B.RDC C.DSM-Ⅳ D.ICD E.CCMD-3 6.关于对精神疾病进行分类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彼此间进行交流 B.有利于对精神障碍进行合理的治疗和预防 C.有利于认识疾病的规律,预测疾病的转归 D.A、B、C都对

心身障碍习题

名词解释:4 1.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心理障碍是由于某种原因(器质性或功能性损害)导致心理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影响科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状态。以个体无法有效适应日常生活要求为指针,是相对于健康心理而言的 2.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广义的)——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3.身心障碍——躯体疾病作为心理应激原而导致心理异常反应或心理障碍。影响病人的社会生活功能;并可以成为继发的躯体障碍的原因. 4.心身医学——心身医学是研究心理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相关性的科学。广义:强调各学科都应该从心理与本学科的相关性进行探究。狭义:研究心理社会应激、社会环境、个体易患素质等因素在人体内相互作用所致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 填空:3 1.医学临床上于心理因素相关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以下相关障碍:心理障碍、心身疾病、和身心障碍。 2.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相关研究途径主要包括: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和行为学三大理论。 3.心身疾病的诊断和预防原则,都应该兼顾个体的心理、身体和社会三个方面。 4.在心理动力理论中,心身疾病的发病三要素是: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5.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身心同治。 简答题:5 1.简述临床疾病的心-身作用类型 (一)心身作用: (1)心理因素直接引起躯体变化:血压、呼吸、心跳 (2)长期作用,间接影响躯体:吸烟、运动 (3)心理影响伴随躯体变化:抑郁+消化道症状/内分泌改变 (二)身心作用 (1)躯体疾病伴随心理障碍:糖尿病-抑郁、甲亢-躁狂 (2)躯体疾病残留心理问题:幻肢痛 2.心身相关观念对临床疾病防治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新的医学模式 (2)提高医疗水平,促进疾病康复 (3)改善生活质量 (4)降低费用,缩短病程,减少复发 (5)利于疾病深入研究 3.心身疾病的基本特征 (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展中起主要或重要作用 (2)生物因素是疾病的基础,心理社会因素起扳机作用 (3)某种性格或行为特征是心身疾病的易患素质 (4)心身疾病表现为躯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 (5)心身疾病主要发生在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疾病的治疗必须包含心与身的综合治疗才有显效

心理学中的人格分裂

心理学中的人格分裂:或与儿童期创伤有关 人格分裂是什么? 人格分裂(Multiple Personality),学术的名字叫做解离身份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多数人对人格分裂的最初印象来自科幻小说《化身博士(Jacky and Hyde)》。这部经久不衰的小说描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天才医生杰克,因为服下自己研制的新药,变身残暴的浪荡子海德,从而引出的一系列的惊悚故事。这之后无数的恐怖片编剧,也纷纷拿人格分裂当做吸引好奇看客的最佳看点。 事实上,人类对人格分裂的认识比小说、电影的诞生时刻,要古老得多。在旧石器时代萨满教的洞穴绘画中,代表个人身份的动物形体变化似乎也隐喻了某些原始社会人格分裂的现象。19世纪以前,和其他精神障碍的人一样,人格分裂因其难以捉摸而被认为是“灵魂附身”或被施了“巫术”的表现,最盛行的治疗方法是招魂术,超心理学和催眠术。在当时,使用催眠术的方法,法国的精神病学家诱导出了很多的“第二人格”,人格分裂便在这一时期广泛涌现。这一发现挑战了以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为首的观念联想理论对意识的理解。观念联想学派认定,人的记忆是相互关联的结网,由于联想的存在,人们可以从一事件追忆到与之相关的回忆。然而通过催眠术诱导出的人格,其性情都可与原本人格大相径庭,且互相之间都没有记忆的痕迹。这催促精神病学家们继续追索,分裂人格和人类意识之间潜藏的奥秘。 19世纪开始,出现了上百例的有关人格分裂患者的记录。其中,玛丽·雷诺兹是史上第一个为公众所关注的人格分裂症患者。玛丽1785年出生于英格兰一个虔诚信仰宗教的家庭,幼时的她性格忧郁羞涩,对待宗教信仰和祈祷冥思忠贞不二。青少年时,玛丽并没有任何异样的表现。但在19岁的一天,她突然声称自己双眼失明,也再听不到周遭的声音。3个月后,经过一段长达20个小时漫长的睡眠,玛丽好像是从一场长梦里惊醒,身体各部分机能都恢复到正常的状况,不过,她完全回忆不起这3个月及之前自己身上发生过的事情。由于忘记了先前学到的东西,玛丽不得不重新开始学习阅读、计算和写作,甚至,这一次玛丽的笔迹也与之前大有不同。同时,周围人对这阶段玛丽的描述是“轻快,敏捷,喜欢有人陪伴,喜爱自然”,这种性情也和她大病之前有所不同。5星期后,玛丽再次陷入沉睡,再次醒来又丧失了所有的记忆,她就带着这个人格一直生活了16年。直到30多岁的一天,她又重新回到19岁的那个玛丽,并带着这一个玛丽活到61岁。 大量案例出现后,人们也开始纷纷推测人格分裂的原因,有人认为癫痫是分裂人格的罪魁祸首。当时美国陆军的一名外科医生本杰明·拉什大量收集了军队中分裂人格案例进行研究。之后他写作了美国第一本精神病教科书《思维疾病的医学调查和观察》,并因对精神病学的卓越贡献被成为是“美国精神病学之父”。拉什持另一种观点,认为产生多重意识的原因是大脑左右半球的分裂造成的。然而因为缺乏详尽的家族史及病情的观察和记录,这些早期的原因推测在之后都被证明“站不住脚”。 弗洛伊德:人格分裂和儿童期的创伤有着密切联系 19世纪到20世纪,有关多重人格的记载卷帙浩繁,但没有哪个故事比克里斯汀·塞兹摩尔更出名了。克里斯汀幼时经历坎坷,曾在3个月内连续经历了一次恐怖的死亡和两次虽不

-吞咽功能障碍治疗

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康复科王利超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以及脑外伤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它是因双侧大脑半球以及脑干损害以后引起的,分为假性球麻痹、真性球麻痹两种,表现为发生于不同部位的吞咽时咽下困难。吞咽障碍可影响摄食及营养吸收,还可导致食物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康复训练是改善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必要措施。 吞咽障碍训练的介入时间:吞咽障碍患者,如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没有重度心肺合并症,呼吸平稳,痰不多,无发热,血压稳定,无恶心呕吐、腹泻等,能听从张口提舌的提示,便可进行康复训练;病情严重者,于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训练。 摄食训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在摄食训练前进行认真的评估。我们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1)把握不同疾病如脑损害、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利于采取不同的康复手段。(2)全身状态:注意有无发热、脱水、低营养,呼吸状态、体力、疾病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确认患者是否适合摄食。(3)意识水平。(4)高级脑机能:观察语言功能、认知、行为、注意力、记忆力、情感及智力水平有无问题。 吞咽障碍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1口面部运动训练;2、舌运动训练;3、改善咀嚼肌功能、下颌运动训练;4、软腭功能训练;5、呼吸运动训练、头颈放松训练;6、加强患者排出误咽物、促进声门闭锁功能训练。 吞咽功能障碍训练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摄食体位:让患者取躯干屈曲30°仰卧位,头部前屈,用枕垫起偏瘫侧肩部,头歪向健侧。 2、食物形态:本着先易后难原则进行选择,容易吞咽的食物特征是密度均一、有适当的粘性、不易松散、容易变形、不易在粘膜上残留,如菜泥、果冻、蛋羹等,同时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 3、一口量:最合适于吞咽的每一口的摄食量,正常人为20ml左右,但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先以3-4 ml少量试之,然后酌情增加。 4、定速:指导患者以均匀的速度摄食、咀嚼和吞咽。 5、吞咽残留食块去除训练包括吞咽训练、数次吞咽训练、点头样吞咽训练、侧方吞咽训练。 6、选用餐具:勺子面应小,不易黏上食物,勺柄粗、长度要适宜。 7、综合训练:包括肌力训练、排痰法训练、上肢功能训练、辅助用具选择与使用、食物的调配、进食前后口腔卫生的保持。 近日我科最新引进一台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它是通过电刺激的方式促进受损神经复苏,加强吞咽肌群的运动,提高病人吞咽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以下是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患者杨某,女,22岁,因外伤后“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等住院,治疗一个半月后,意识清楚,但张口不能,吞咽反射不能引出,鼻饲进食。给与针刺、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十天后,患者可逐渐进食流食,言语功能基本恢复,可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患者王某,男,42岁,因“脑干出血”住院,意识模糊,张口无力,饮水时呛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