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养生方剂举例

滋阴养生方剂举例
滋阴养生方剂举例

滋阴养生方剂举例

滋阴方剂,是指由具有补阴功效的药物组成,能够用于治疗阴虚病症的方剂。阴虚证的症状,常表现为形体羸瘦、面容憔粹、口燥、咽干、虚烦、失眠、大便秘结、小便赤短、腰酸背痛、脉沉细数、舌红苔少、津少等,严重的可能发生骨蒸潮热、盗汗、呛咳无痰、梦遗、滑精等。对于上述病症的治存,应以熟地黄、麦门冬、天门冬、龟板、知母、枸杞子、黄柏等具有滋阴功效的药物为主要组成。在诸多滋阴养生方剂中,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石斛夜光丸、七宝美髯丹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方剂。

1.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

【功效】滋阴、补肾、养肝。

【应用】适宜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之症。

【症状表现】肝肾阴虚证的症状,常见于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及小儿囟开不合;虚火上炎的症状表现,多见于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口干、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分析】熟地黄性微温;味甘;入肝经,具有补血滋阴、补益精髓等功效。山茱萸性微温;味酸;归肝、肾经,具有收

敛固涩、补肝止血、补肾益精等功效。山药性平;味甘;入脾、肾、肺经,具有滋阴补肾、健脾补气等功效。泽渴性寒;味甘、淡;入肾、膀胱经,具有利水燥湿、清热泻火之效。茯苓性平;味甘、淡;入心、肾、脾经,具有利水燥湿、健脾安神等功效。丹皮,即为牡丹皮,其性微寒;味辛、苦;入心、肝、肾经,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凉血等功效。全方六味合用,以滋补为主,又加用泽泻、丹皮、茯苓可起到一定的清泻之效,可谓“补中有泻”,是滋阴补肾的常用方剂。【服用方法】将上述6味一同碾为细末,制成蜜丸,每丸约重15克。成人每次空腹用开水送服1丸,每日3次。亦可用清水煎汤服用。

2.左归丸

【组成】熟地黄240克、山药120克、枸杞子120克、山茱萸120克、川牛膝90克、菟丝子120克、鹿胶120克、龟胶120克

【功效】滋阴补肾。

【应用】适宜真阴不足之症。

【症状表现】常表现为头晕、目眩、腰腿酸软、遗精、滑精、自汗、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光少苔、脉细或数。【分析】熟地黄性微温;味甘;入肝经,具有神血滋阴、补益精髓等功效。山药性平;味甘;入脾、肾、肺经,具有滋

阴补肾、健脾补气等功效。枸杞子性平;味甘;归肝、背、肺经,具有滋阴补肾、补肝明目、清肺润燥等功效。山茱萸性微温;味酸;归肝、肾经,具有收敛固涩、补肝止血、补肾益精等功效。川牛膝性平;味苦、酸;入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利尿通淋、强健筋骨、引血下行等功效。菟丝子性平;味甘、辛;归肾、肝经,具有补肾固精、补肝明目、缩尿止宵的功效。鹿胶性温;味甘、咸;人肝、肾经,具有补肾益精、补肝养血等功效。龟胶性平;味甘、咸;入肝、肾、心经,具有滋阴补血、退热止血等功效。全方八味相配,能够共同起到填阴滋肾、育阴潜阳之效。由于本方长期服用容易导致脾胃不适,因而运用时可适当加入陈皮、砂仁等理、醒脾胃药。

【服用方法】将上述8味一同碾为细末,制成蜜丸,每丸约重15克。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1丸,用淡盐水送服。

3.大补阴丸

【组成】黄柏120克、知母120克、熟地黄180克、龟板180克

【功效】滋阴泻火。

【应用】适宜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之症。

【症状表现】常表现为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略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或足膝痿软、舌红少苔、脉数而有力。

【分析】本方最为适宜肝肾两虚、真阴不足之症。方中黄柏性寒;味苦;入肾、膀胱、大肠经,具有滋阴清热、燥湿退热、泻火解毒等功效。知母性寒;味甘、苦,入肾、肺、胃经,具有滋阴润燥、清热泻火等功效。熟地黄性微温;味甘;入肝经,具有补血滋阴、补益精髓等功效。龟板性平;味甘、咸;入肝、肾、心经,具有滋阴潜阳、补肾固冲等功效。本方以熟地黄、龟板滋补真阴、潜阳泻火;以黄柏泻火;佐以知母,意在清热润肺、滋阴补肾。全方四味合用,既能滋阴潜阳,又能清热降火,可谓相得益彰。

【服用方法】将适量猪脊髓蒸熟,捣为泥状;将上述4味碾为细末后,与猪脊髓泥一同搅拌均匀,制成蜜丸.每丸约重15克。每日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丸,用淡盐水送服。亦可用清水煎汤服用。

【注意】食欲不振、大便不实、泄泻及实热者,均不宜服用。

4.石斛夜光丸

【组成】天门冬60克、人参60克、茯苓60克、麦门冬30克、熟地黄30克、菟丝子23克、甘菊花23克、草决明23克、杏仁23克、干山药23克、枸杞子23克、牛膝23克、五味子23克、蒺藜15克、石斛15克、肉苁蓉15克、川芎15克、炎甘草15克、枳壳15克、青葙子15克、防风15克、川黄连15克、乌犀角15克、羚羊角15克

【功效】滋阴补肾、清肝明目。

【应用】适宜肝肾不足、阴虚火旺之症。

【症状表现】瞳孔散大、视物昏花、羞明流泪、头晕、目眩、内障等。

【分析】本方一共用药二十五味,大致包括滋阴补背、生津养血、疏肝清热、清肝泻心、健脾益肺等五方面功效。但本方尤以滋阴、补肾、养肝的功效最为显著,且为眼科的常用方剂。肝肾亏虚、精血不足,则无法上注于目,以致发生视物不清、瞳神散大;而阴虚火盛,则会导致内障、羞明、头晕、目眩等症。本方合用天门冬、麦门冬、熟地黄、生地黄、五味子、石斛,重在起到生津养血之功;合用菟丝子、枸杞子、牛膝、肉苁蓉,意在起到滋阴补肾之效;加用人参、狭等、甘草、山药能够起到健脾益肺以助生化的作用;加用积壳、川考、菊花、杏仁、防风、草决明、疾藜、青葙子能够起到疏肝清热之效;佐以黄连、犀角、判羚羊角,则能够达到平肝、泻心、凉血的效果。全方诸味配伍,能够共同起到平肝熄风、滋阴明目之功效。

【服用方法】将上述诸味一同碾为细末,制成蜜丸,每丸约重10克。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1丸,用淡盐水送服。

5.七宝美髯丹

【组成】何首乌30克、白茯苓15克、怀牛膝15克、当归

15克、枸杞15克、菟丝子15克、破故纸12克

【功效】滋阴补背、补肝养血。

【应用】适宜肝肾阴虚之症。

【症状表现】梦遗、滑精、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牙齿动摇等。

【分析】何首乌性微温;味苦、甘、湿;归肝、肾经,具有补益精血、解毒截疟、润肠通便等功效。白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肾经,具有安神、健脾、燥湿、利水等功效。牛膝性平;味苦、酸;入肝、肾经,具有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利尿通淋、强健筋骨、引血下行等功效。当归性温;味甘、辛;归心、肝、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消痈润肠等功效。枸杞子性平;味甘;归肝、肾、肺经,具有滋阴补肾、补肝明目、清肺润燥等功效。菟丝子性平;味甘、辛;归肾、肝经,具有补肾固精、补肝明目、缩尿止泻的功效。破故纸,又名补骨脂,其性温;味辛;入肾经,具有补肾助阳、健脾温中、止泻固涩等功效。本方以何首乌为主药;合用枸杞、菟丝子能够增强滋阴补肾之功;加用牛膝、当归,能够起到补益肝肾、补血养肝之效;佐以补骨脂,意在温补肾阳,达到阴中求阳之效。

【服用方法】将上述七味一同碾为细末,制成蜜丸,每丸约重10克。分早、晚2次,用淡盐水送服,每次1丸。

五行学说及中医养生

浅谈五行学说对中医养生的指导作用 傅遂山 摘要: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就是用五行归类推演法则和生克乘侮原理,具体阐释自然界的方位地域,季节气候及其影响,指导人们顺应四季自然法时,结合自身体质进行食疗养生保健,达到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维护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1五行学说的概念及含义 五行: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即运动变化,运行不息的意思。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从一开始就着眼于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变化。《说文解字》解释:五作“五行也,从二,从于阴阳”。意思是阴阳在天地间交舞也。 天地既生,遂有日月星辰运行,四季交替,五化更移。天气下流、地气上腾,高下相召,升降相因,变化乃作。于是地上始有万物及人类的生成。此段话运用古代天文气象理论,说明五行是由天地阴阳的矛盾运动而产生。阴阳的运动变化可以通过在天的风、暑、湿、燥、寒五气与在地之木、火、土、金、水五行反应出来。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 1五行的特性五行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对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朴素认识的基础上,用来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行,研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系统法则。中医学引用的五行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界的常见物质,但实际意义决非如此简单,而是古人借助取类比象的方法,阐述人体脏腑组织之间、脏腑组织与自身体质之间的生理病理复杂关系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密切联系。 2. 2事物的五行属性五行归类推演法则是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事物的五行属性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等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包括人体生理病理现象,饮食物的颜色性味等,均按属性进行五行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时令气候、起居饮食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相生相克、统一协调的关系。 2. 3五行生克乘侮五行学说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将事物归属于五行,而是以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来说明和探索事物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复杂关系的理论。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资生的作用。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的生克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正常规律。在自然界是正常气候,在人体属生理现象。 3指导四季养生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就是用五行归类推演法则和生克乘侮原理,具体阐释自然界的方位地域,季节气候及其影响,指导人们顺应四季自然法时,结合自身体质进行食疗养生保健,达到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维护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3. 1春季养生春季属木应肝,主气为风,具有升发疏散的功能。《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其意是说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养生保健应晚睡早起,散步缓行,使精神愉快有利健康。时令为惊蛰、春分前后,天气渐暖,春雷始现,雨水渐多,万物萌发一派生机勃勃之象。应于人体,脏腑经络从冬藏状态开始舒缓扩张,在生理上易出现疲乏无力,昏沉欲睡的“春困”现象。病理上春季乍寒乍暖风气当令,人体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1、运用举例 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 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五行学说(养生)

五行学说 一、基本概念 五行的最初涵义与“五材”有关。五材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人类对五行的认识和阴阳一样,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伴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以及对每种物种的发现和应用,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及其运动变化(行)。 二、主要内容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归类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并以“相生”、“相克”规律说明宇宙间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1、五行各自的特性: 2、事务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按五行的特性,通过对事物进行广泛归类,用以阐释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的事物以及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内外环境的五行系统,以此说明人体本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

事务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3、五行的相生、相克和制化规律 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和制化,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事物之间存在着有序的“生”、“克”以及“制化”关系,从而维持着事物发展的动态平衡,属于五行之间的正常关系。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关系。其“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关系,其“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所以相克关系又称“所胜”、“所不胜”关系。 五行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互结合,是指五行运动中“生”与“克”的相互作用,即,以维持动态平衡的关系。 4 五行的乘、侮及母子相及 五行的相乘和相侮,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母子相及则是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五行相乘、相侮:“乘”,凌也,即欺负之意。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者的克制太过;“侮”,亦为欺侮、欺凌之义。五行相侮,是指五行

中医养生五行

中医养生五行 中医养生五行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肌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理沦上的阐释,又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五行和五脏相配 关于五行学说,大家不要把它神化,它就是古人用来比喻物质世界分类的一个习惯说法,主要体现多边关系。 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更多精彩内容搜索公证号关注“灵芝文化” 木性可曲可直,枝叶条达,有生发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火性湿热,其性炎上。心阳具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 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 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清肃之性,肺气以肃降为顺,故以肺属金。 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肾属水。 养生有五难 三国时期魏国的嵇康写了一本书叫《答难养生论》,写到养生的一些难处,他总结出共有五难。我们如果解决了这五难,才能做到健康长寿。 第一,名利不灭。中医认为养生第一难就是名利思想太重。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序里也批评很多人“孜孜汲汲,唯名

中医五行五脏及养生

中医五行五脏及养生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 按大自然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各脏器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从而形成统一整体,人体五脏,又是五大元素,有着对应关系。 肾属水,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 肝属木,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 心属火,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 脾属土,脾胃不和。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 肺属金,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 肾是先天之本: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肝功能调养好了,滋 养心;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这是相生,也是良性循环。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 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与脾相 对应的是胃,脾胃不和。与肺对应是大肠,这是五俯。 木主仁,其性直,其情和,其味酸,其色青。木盛的人长得丰姿秀丽,骨骼修长,手足细腻,口尖发美,面色青白。为人有博爱恻 隐之心,慈祥恺悌之意,清高慷慨,质朴无伪。木衰之人则个子瘦长,头发稀少,性格偏狭,嫉妒不仁.木气死绝之人则眉眼不正,项 长喉结,肌肉干燥,为人鄙下吝啬。 火主礼,其性急,其情恭,其味苦,其色赤。火盛之人头小脚长,上尖下阔,浓眉小耳,精神闪烁,为人谦和恭敬,纯朴急躁。火衰 之人则黄瘦尖楞,语言妄诞,诡诈妒毒,做事有始无终。

土主信,其性重,其情厚,其味甘,其色黄。土盛之人圆腰廓鼻,眉清目秀,口才声重。为人忠孝至诚,度量宽厚,言必行,行必果。土气太过则头脑僵化,愚拙不明,内向好静。不及之人面色忧滞, 面扁鼻低,为人狠毒乖戾,不讲信用,不通情理。 金主义,其性刚,其情烈,其味辣,其色白。金盛之人骨肉相称,面方白净,眉高眼深,体健神清。为人刚毅果断,疏财仗义,深知 廉耻。太过则有勇无谋,贪欲不仁。不及则身材瘦小,为人刻薄内毒,喜淫好杀,吝啬贪婪。 水主智,其性聪,其情善,其味咸,其色黑。水旺之人面黑有采,语言清和,为人深思熟虑,足智多谋,学识过人。太过则好说是非,飘荡贪淫。不及则人物短小,性情无常,胆小无略,行事反复。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 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 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 明的。 1、鼻为肺之官 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鼻孔为肺气所主,所以肺开窍于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会表现在鼻子上。这里讲的鼻子 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肺热则鼻孔出气粗、热;肺寒则鼻孔冒凉气。 比如当人得肺病的时候,就会出现喘息鼻张的症状。 2、目为肝之官 肝开窍于目,得了肝病会在眼睛上有所表现,一般得肝病的人两个眼角会发青。孩子如果受到惊吓,鼻梁处常会出现青筋或者青痕,这也与肝有关联。

中医五行体质及养生

中医五行体质及养生 中医五行体质养生 中医如何看体质, 中医体质,是指个体生命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这种特质可以用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特质来描述。我们每个生命体中都包含有这五种特质,只是每种特质的数量不同而已。由于不同数量的五种特质排列组合是无限多的,因而形成了我们千差万别的体质类型。 目前所广泛运用的九种体质: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等,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一些病理证候,而不是体质;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还是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而不是疾病。这九种体质实质上是我们个体在五行体质的基础上,由于后天环境、饮食、起居、七情、劳逸等因素与之发生共同作用,从而形成的九种不同病理状态。 中医眼中的两种人 一种是解剖人,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经络,皮毛肌肉,五官九窍,精血筋骨,和现代医学的人无二般。 一种是时空人,或称天文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使得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阳光形成了一日一循环、一年一循环。空间上,太阳东升西落,南北分移,阳气升于东降于西,盛于南而衰于北。这样,阳气便在时空上形成了运动之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认为,天地之气,阳性上升,阴性下降,升降不已,阴阳交合,发生爱力,遂成一个圆运动,形成了一个升——浮——降——沉的圆运动运动模式,如下图:(引自《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天人合一,

此圆便是中医的时空人模型。 时空决定我们的体质 在这个运动圆里,任何空间和时间里气的升降性质都是不一样的,也即不同空间和时间里气的偏性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天地之间,一花、一木、一虫、一兽、一沙、一石皆有其偏性所在,包括人,正常的人。 同样的病因,既病之后,有人患实证,有人则呈虚证,有人患寒证,有人患热证,就是因为体质之不同,体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患 [5]病与否和疾病的性质。 那天地之气究竟是如何影响人体各异的偏性,其又是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 简而言之,就是阴阳,具体的讲就是五行六气。五行六气是天地之间存在的一种综合能量,受它的影响,生存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体都随之呈现出节律性的变化。这种能量之大、作用之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五行化六气,便繁衍着宇宙万物。既然,天地万物皆由五行六气化生,那么探索人的体质便要在这五行六气上着手。 体质有先天和后天之分 先天体质包括两方面: 一者为遗传因素,是由双亲阴阳先天之精交合而生,也就是决定我们先天体质状况的先天之精。此精由父母双方结合而成,故其偏性应该是据两者偏性的化合;

中医五行学说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 肾主藏精,开窍于耳,医治肾脏疾病的穴位有很多在耳部。所以经常进行双耳锻炼法,可起到健肾壮腰、养身延年的作用 。 一、提拉耳垂法双手食指放耳屏内侧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内向外提拉,手法由轻到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为限,每次3~5分钟。此法可治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 二、手摩耳轮法双手握空拳,以拇、食二指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此法有健脑、强肾、聪耳、明目之功,可防治阳痿、尿频、便秘、腰腿痛、颈椎病、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病症。 三、提拉耳尖法用双手拇、食指夹捏耳廓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20次,使局部发热发红。此法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抗过敏、养肾等功效,可防治高血压、失眠、咽喉炎和皮肤病。 四、搓弹双耳法两手分别轻捏双耳的耳垂,再搓摩至发红发热。然后揪住耳垂往下拉,再放手让耳垂弹回。每天两三次,每次20下。此法可促进耳朵的血液循环,有健肾壮腰之功效。 五、双手拉耳法左手过头顶向上牵拉右侧耳朵数十次,然后右手牵拉左耳数十次。这一锻炼还可促进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减轻喉咙疼痛,治慢性咽炎。 六、双手掩耳法两手掌掩两耳廓,手指托后脑壳,用食指压中指弹击24下,可听到“隆隆”之声,曰击“天鼓”。此刺激可活跃肾脏,有健脑、明目、强肾之功效。 七、全耳按摩法双手掌心摩擦发热后,向后按摩腹面(即耳正面),再向前反折按摩背面,反复按摩5~6次。此法可疏通经络,对肾脏及全身脏器均有保健作用。 八、双手扫耳法以双手把耳朵由后面向前扫,这时会听到“嚓嚓”的声音。每次20下,每日数次,只要长期坚持,必能强肾健身。

传统中医的五行养生说

传统中医的五行养生说 *导读:五行是东方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理论体系,五行指自然界存在的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不能缺 五行是东方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理论体系,五行指自然界存在的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不能缺少,缺少了一行,这个体系就不存在;哪一个要素也不能过分,过分了就会影响其他几个要素,体系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五行学说论述的就是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的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 人体虽是血肉之躯,却与他所处的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完整的五行世界。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体:筋、血、肉、皮毛、骨; 每一种器官都与五行一一对应。当然,这不是说人体的器官是简单的元素,而是具有与对应元素相似的性质。肝属木,木性蓬勃,而肝的功能是藏血造血,贮存营养,以保持人体的持续生长;心属火,火性活泼,心的功能是输送血液,使血液在人体中正常循环,维持体温;脾属土,土性厚重,为万物之母,脾的功能是将肠胃吸收来的营养转化为人体的动能;肺属金,金性坚实,肺的功能则是呼吸,振动时便发出声音;肾属水,水性柔弱,肾的功能主排尿,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凡此种种,均可以相同道理类推。

根据传统医学理论,人体中的五行(五脏六腑)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一部分都有特定功能,只有各部分相互协调平衡,才能保持人体健康。任何一部分出了问题,机体就会出现不协调,不平衡,人就会生病,出现不舒服甚至痛苦的感觉。 即使没有疾病,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体质性情来看,有些人天生脾气暴燥,易怒;有的人天生抑郁,易悲;有的人天生乐观,笑口常开;这种种表现,一方面是遗传因素造成,另方面也与后天的煅炼修养有关。但是不管怎样,都说明他体内的五行不平衡,某一行在五行中占据了优势或劣势地位。所以,传统方术有关于人的五行属相的说法:木性之人,面青,身长;火性之人,面赤,体健;土性之人,体厚,面黄;金性之人,体实,面白;水性之人,体柔,面黑。 在传统医学看来养生即是调养身体的五行元素,使其相互协调,运化正常,如此则百病不兴,轻身不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