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第一章绪论

海洋学(oceanography):海洋学是研究在海洋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发生、发展和演化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海洋学研究的对象:地球上70.8%的海水属地学分支。

海洋学的特征:

1、海洋是环境的产物

在地球上,通过能量、物质的相互传递与环境相互作用。

传递方式:

通过边界:海面、海底和沿岸带。不通过边界:辐射和地球及天体对海水的引力。

A)海水特性:

混合溶液: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悬浮无机物。

2、海洋形态的固有特性:

(1)广漠而有垠:占地球表面积70.8%,被陆地分隔。(2)深又浅:两层含义。其一指海洋平均深度为3800米,最深为11034m(陆地海拔最高为8848米),但地球半径为6371千米,因此海洋只是地球上一薄层;其二指海洋垂直尺度与水平尺度比为10-3的量级,因此海洋中海水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3)连通又阻隔:各大洋水域连成一体,可以充分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北半球陆地几乎连成一体,阻挡了北冰洋与其他大洋的水交换,使北冰洋底层水无法流出进入其他大洋。其他大洋底层水均来自于南极大陆附近的边缘海。

海洋学研究意义

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

1)是蛋白质主要来源;运输和贸易的中介—航运(密度大);国际冲突的焦点…

2)影响气候环境:

①环流--向高纬输送热量;②对气温起调节作用(海水热容量大)

3)海—气相互作用:

4)海洋灾害:风暴潮、赤潮、海冰、海水倒灌、海岸侵蚀、海底地震等

5)污染:排污与海洋自净能力关系。

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动力资源

1)矿产资源

石油:半数以上在海底。估计海洋石油储量为(1100-2500亿吨),我国大约100亿吨。

锰结核:年再生1000万吨,可提炼锰、铁、铜、镭等。

此外,金刚石、重晶石、金、锡都在矿砂中找到。

2)化学资源

大量无机盐:海水中含80多种元素。1kg海水含35g无机盐。

全球海洋中共含5亿亿吨无机盐,其中:黄金:500万吨;铀:50亿吨;镁:2100亿吨;银:4亿吨;钴:7亿吨;碘:820亿吨;盐:1立方公里海水含27万吨。

3)生物资源:

海洋生物大约26万种,其中海洋动物16万、海洋植物约10万。发展近岸养殖业。我国近海15m以内滩涂2.1亿亩,可供养殖2000万亩,89年以来634万亩。对虾养殖产量居世界首位。

海洋捕捞:适度与过度的影响。提取海洋药物:已达分子水平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4)动力资源

潮汐:潮能发电,潜力10亿千瓦,我国乳山、江夏建有潮能发电站

波能:30—50吨压力/m2.但空间分散,时间上间断,破坏力大。挪威ToHestallen的MOW电站1985年运行,1988年自基础削去。苏格兰Dounreng电站于安装过程被冲毁。

海流:能量最低。温差:表底温差18度,但难度大。

3、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

①军事:作战、布雷、潜艇。②航运:运输量大,航道不需维护。

③港工和油气开发:设计标高、安全性、可靠性等必须估计浪、潮、流、风暴潮等的影响。

第二章地球系统和海底世界

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与太阳系,地球是太阳的第三颗行星,与其他八颗行星一同围绕太阳公转。

类地行星:九大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因体积小、密度大、卫星少、拥有固体表面而称为类地行星;

类目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因体积大、密度小、卫星多、没有固体表面而称为类木行星;地球形状:一般是指全球静止海面的形状,即一个等位势面得形状。(它是既不考虑地表海陆差异、也不考虑陆、海地势起伏的海面)理想地球的形状就是大地水淮面得形状。

地球圈层结构

1、地球外部圈层

(1)按自然地理学观点,地球外部分为五大圈层,从外到内:

a、大气圈

b、水圈——97%集中于海洋 2%以固态水存在

c、生物圈——渗透在另三大圈层内部

d、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部分

e、人类圈(智能圈)

(2)按环境学观点第五圈层为土壤层

(3)按大气科学的观点,第五层为冰雪圈,冰雪圈可包含在广义水圈中

2、地球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因地震波传播方向与速度不同由外而内分为同心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M面);地核与地幔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G面);地幔又可分为上地幔与下地幔;地核又可分为液质外核与固质内核。

地壳与上地幔:大陆性地壳平均厚度33km,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海洋性地壳平均厚度为6km,上层为沉积层,中层是以玄武岩为主、上部夹有固结沉积岩的混合层,下层为大洋层。

其中,地壳与地幔顶部的刚性岩石叫做岩石圈;

存在于上地幔60-250km深处,地震波传经此处时,横波波速发生明显衰减。可能是此处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引起塑性形变和缓慢流动,此圈层称为软流层。

内圈层从外到内:地壳、莫霍面(M)、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古登堡面(G)、地核(液质外核、固质内核)

地表海陆分布:

1、对庶分布:

南极(为陆,北极为水;南半球海水连一体,北半球陆地连成一体;南半球水多,北半球陆多;三大洋似伸向大陆的三个大湾,成鼎状分布。

2、海陆分布不均衡:

北半球,陆地占其总面积的67.5%,南半球占32.5%;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比例为60.7%和39.3%,南半球海陆比例为80.9%和19.1%。

海洋的划分

1、洋:辽阔连续巨大的咸水体;全球共4个,远离大陆;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水深>2000m,平均3000m;底质为红粘土和软泥;有独立的潮汐与洋流系统;温、盐要素不受大陆影响;平均盐度35,年变化小。

2、海:陆地边缘的咸水小水体;全球共54个,靠近陆地;占海洋总面积的9.7%;水深<2000m;底质:陆沉积;无独立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是大洋传入;温、盐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

3、海湾——外宽内窄,洋或海伸进大陆的一部分。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杭州湾大潮,最大潮差可达8.9m。

4、海峡——两块陆地之间形成的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5、历史上错位的称呼:波斯湾、墨西哥湾——海;阿拉伯海——海湾。

海的分类

1、陆间海:大陆之间的,面积深度较大。例如—地中海、加勒比海。

2、内海: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较小,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强烈影响。世家海和波罗的海。

3、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如东海、日本海。

4、南大洋:三大洋在南极洲附近连成一片的水域称为南大洋,又名南极水域。

海洋学意义:它有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和独特的水团结构,既是世界大洋地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又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作用。

世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海底的地貌形态

一、大陆边缘

1、大陆架: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1000km,平均75km;平均坡度0.1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场所。

2、大陆坡:陆架外缘较陡倾斜的地区,平均坡度4.3度,宽度15—90km,平均28km,深度200—2500m。地形:深切陡峭的V型海底峡谷,水下冲积锥.

3、大陆基(裙):坡外与洋盆间较平坦地区,面积大,平坦深度2000—5000m,平均3700m。

4、岛弧和海沟:深于6000m的陷落地带。

二、洋中脊

1、洋中脊是大洋的主体,大洋中的山脉或隆起,成因相同、特征相似。具有全球规模(如图)。北端在各大洋分别延伸上陆,南端互相连接。顶部水深大多在2~3km,高出盆底1~3km,宽数百至数千千米不等。面积占洋底面积32.8%。全长7万余公里。

2、轴部都发育有延其走向延伸的断裂谷地,称为中央裂谷(riftvalley),向下切入1~2km,宽数十至一百多千米。是一个全球性地震活动带,震源浅、强度小,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5%。是海底扩张中心和海洋岩石圈增生的场所。扩张速度平均1—15cm年。其上有横向断裂,如罗曼奇断裂带,大西洋脊错移1000km以上。

三、洋盆

1、定义: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之间的广阔洋底,水深4000-5000m的开阔水域,占海洋总面积的45%。

2、其上分布正地形和负地形

1)正地形:海底山,海峰,海底平顶山;海隆;海台;海岭;海丘等。

海底山:孤立或比较孤立的坡度较陡的海底高地,高度在1000m以上。

海峰;海底平顶山。海隆:海底上宽广、和缓的隆起区。

海台(海底高原):具有比较平坦、宽阔顶面的海底高地,高出邻近海底1000m以上。

海岭:带状分布、轴状分布。无震海岭,活动海岭(大洋中脊)。

海丘:高度小于1000m,圆形或椭圆形。

2)负地形:海盆,海槽

海盆:面积大而形状多少带盆状的洼地。海槽:长而宽,两侧坡度平缓的海底洼地。

第三章、海水的物理性质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

水的反常密度变化:水分子的缔合的原因。水分子缔合成分子晶体,其晶格排列松散,体积增大,故密度减小。t < 4 ℃时有利于分子的缔合。0 ℃水结冰时,水分子全部缔合成一个巨大的分子晶体,体积增大,密度减小,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0 ℃—4 ℃升温过程中,较大的缔合分子离解为较小的缔合分子,体积收缩,密度增大。

海水的盐度:1kg海水中的碳酸盐全部转换成氧化物,溴和碘以氯当量置换,有机物全部氧化之后所剩固体物质的总克数。

二、海水的热力学性质

1)热容、比热容

热容:海水温度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单位:J/K)

比热容:单位质量海水的热容。单位:J/(Kkg)

定压比热Cp:在一定压力下测定的比热容。定容比热Cv:在一定体积下测定的比热容。

2)热膨胀

3)压缩性、绝热变化,位温

压缩系数:单位体积海水,压力增加1Pa体积的负增量。

绝热变化:绝热提升时,压力减小,体积膨胀,对外做功,消耗内能导致温度降低;绝热下沉时,压力增加,体积减小,对力对海水微团做功,增加期内能使温度增加。

位温:某一深度海水绝热上升到海面时温度称该深度海水的位温。比现场温度低

4)蒸发潜热和饱和水气压

比蒸发潜热:使单位质量海水化为同温度的蒸汽所需的热量,称为海水的比蒸发潜热,以L表示,单位是焦耳每千克或每克,记为J/kg或J/g。

饱和水气压:是指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

5)热传导

相邻海水温度不同时,热量由高温处向低温处转移,这就是热传导。

由分子的随机运动引起的热传导,称为分子热传导。主要与海水的性质有关。由海水块体的随机运动所引起,则称为涡动热传导或湍流热传导。主要和海水的运动状况有关。

6)沸点升高、冰点降低

海水的沸点和冰点与盐度有关,即随着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冰点温度随盐度s的增加而降低。

海冰定义

狭义:海水冻结而成的冰

广义:在海洋中见到的冰,包括大陆冰川、河流及湖泊流滑入海中的淡水冰。世界大洋中约有3%-4%的面积被海冰覆盖着

二、海冰的形成

1、形成条件:海水温度降至冰点;相对冰点稍有过冷现象;有凝结核存在。

2、形成过程

原理:tρ max随盐度的增大而降低的速度比tf快.

当s<24.695时,结冰情况与淡水相同;

当s〉24.695时,海水冰点高于最大密度温度,海面温度降低到冰点,但海水仍在增密过程,使海水呈对流混合状态而无法结冰。只有当对流混合层的温度同时到达冰点,海水才会在整个对流混合层同时结冰。

三、海冰的分类

1、按结冰过程的发展阶段:初生冰;尼罗冰;饼状冰;初期冰;一年冰;老年冰

2、按海水的运动状态

固定冰:与海岸、岛屿或海底冻结在一起的冰

流冰:自由浮在水面上,能随风、流漂移的冰

冰山:由大陆冰川或冰架断裂后滑入海洋且高出海面5m以上的巨大冰体

四、海冰的分布

北冰洋:3-4月,最大,约占北半球面积的5%;8-9月,最小,约占最大覆冰面的3/4;多年冰厚度3-4m 流冰:绕洋盆边缘运动,冰界线58°N;冰山:发源地——格陵兰;平均冰界线40°N

南极大陆:世界最大的天然冰库;终年被冰覆该

冰界线:南太平洋 50-55°S;印度洋 45-55°S;南大西洋 43-55°S

五、海冰的盐度

1、定义:海冰融化后海水的盐度,一般为3-7

2、“盐泡”和“气泡”:结冰时来不及流走的盐分以卤汁的形式被包围在冰晶之间的空隙里形成“盐泡”;结冰时来不及逸出的气体被包围在冰晶之间的空隙里形成“气泡”。

3、影响盐度因素(卤汁):冻结前海水的盐度;冻结前海水盐度越高海冰的盐度也越高;冻结的速度(冻结越快,卤汁越多,盐度越高);下层冰层比上层慢,盐度随深度的加大而降低;冰龄(冰龄越大,盐度越小)

六、海冰的密度

?纯水冰0℃——————917kg/m3

?海冰密度低于纯水冰(含有气泡)

?新冰———————914- 915kg/m3

?冰龄越长,密度越小(卤汁渗出)

七、海冰的热性质和其他物理性质

1、比热容比纯水冰大;S↗,↗;T↘,↘

2、融解潜热比纯水冰大

3、热传导系数比纯水冰小;Z↗,↗;表层为纯水冰的1/3,1m以下和纯水冰近似

4、热膨胀系数(即密度随温盐的变化)

5、抗压强度纯水冰的3/4(有空隙)

6、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远远大于海水

海面的太阳辐射

1、辐射定律: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以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它与绝对温度Tk 的4次方成正比。

维恩定律:辐射能量的最大波长与辐射体表面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总辐射能=直达辐射+散射辐射

2、影响因素):

A、太阳高度

B、大气透明度

C、天空中的云量、云状

3、总辐射能分布:

1)纬度(latitude):A、随纬度升高而减小B、除赤道地区外,夏半年均高于冬半年且差值随纬度升高而增大。C、经向梯度夏半年小于冬半年。

2)进入海水中的辐射能:主要被表层海水吸收,随深度增加指数衰减。

海面有效回辐射

1、定义:海面向大气的长波辐射与大气向海洋的长波辐射之差。

2、影响因素:

、海面水温B、空气中的湿度C、云量、云状

3、分布(distribution):表面水温和海洋上层的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度变化相对较小,则Qb随纬度及季节变化小。

水温的变化

(一)日变化:很小,变幅不超过0.3°C。

日较差:最高温与最低温之差。

1.影响因素:主要因子是太阳辐射、内波等。

2.表层:相比之下,晴天比多云大;无风比有风大;低纬比高纬大;夏季比冬季大;近岸比外海大。主要受云、风、潮流影响。

3.深层:表层水温的日变化,通过海水内部的热交换向深层传播。变幅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位相则落后。(二)年变化:

表层受制太阳辐射年变化。最高温与最低温差为年较差,赤道和极地海域年变幅小于1°C,最大值出现副热带海域8-9°C,寒暖流交汇处可达14、15°C。北半球变幅大。近海大于大洋。

表层以下水温的年变化,主要靠混合和海流等因子施加影响。

(三)非规则变化:西班牙圣婴ELNino现象。

海洋盐度分布

一、概述

世界大洋盐度平均值以大西洋最高,为34.90;印度洋次之,为34.76,太平洋最低,为34.62。

二、空间分布

空间分布不均匀。

(一)水平分布

1.表层:总特征,基本上具有纬线方向的带状分布特征和经向分布呈鞍马状;

寒暖流交汇区和径流冲淡海区等盐线密集;某些海域达0.2/km。盐度的最高与最低值多出现在大洋边缘的海盆中;地中海、波斯湾、红海达39-43,波罗的海北部最低时只有3。

冬季盐度分布特征与夏季相似。

平均各大洋表层盐度,北大西洋(最高(35.5),南大西洋、南太平洋次之(35.2),北太平洋最低(34.2)。

大西洋盐度高于太平洋盐度的原因:

(1)大西洋沿岸无高大山脉;(2)洋流影响

2.深层:盐度差异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500m,整个大洋盐度水平差异约2.3,高盐中心移往大洋西部。1000m约1.7;至2000m,0.6;深处几近均匀。

(二)垂直分布

1.赤道区:均匀低盐层、盐度最大层—盐度跃层(halocline)—盐度最小层,缓慢增加。南强北弱

2.副热带海区:均匀高盐层、盐度最小层.

3.极地海区:层状分布的原因,大洋表层以下的海水都是从此海区表层辐聚下沉而来的。

第五章、海洋环流

海流是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是海水重要的普遍运动形式之一。所谓“大规模”是指它的空间尺度大,具有数百、数千千米甚至全球范围的流动;“相对稳定”的含义是在较长的时间内,例如一个月、一季、一年或者多年,其流动方向、速率和流动路径大致相似。

上升流是指海水从深层向上涌升,下降流是指海水自上层下沉的铅直向流动。

海洋环流一般是指海域中的海流形成首尾相接的相对独立的环流系统或流旋。

海流形成的原因:第一是海面上的风力驱动,形成风生海流。由于海水运动中粘滞性对动量的消耗,这种流动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弱,直至小到可以忽略,其所涉及的深度通常只为几百米,相对于几千米深的大洋而言是一薄层。海流形成的第二种原因是海水的温盐变化。因为海水密度的分布与变化直接受温度、盐度的支配,而密度的分布又决定了海洋压力场的结构。实际海洋中的等压面往往是倾斜的,即等压面与等势面并不一致,这就在水平方向上产生了一种引起海水流动的力,从而导致了海流的形成。

地转偏向力(科氏力,):研究地球上海水或者大气的大规模运动时,必须考虑地球自转效应,或称为科氏效应。

地转流:水平压强梯度力的作用下,海水将在受力的方向上产生运动。与此同时科氏力便相应起作用,不断地改变海水流动的方向,直至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取得平衡时,海水的流动便达到稳定状态。若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它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则这种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取得平衡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

第七章、潮汐

潮汐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铅直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运动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

正规半日潮:一个太阴日(24时50分)内,有两次高潮两次低潮,潮差相等。

全日潮:一个太阴日(24时50分)内,有一次高潮一次低潮。

混合潮:一个塑望月内,既有半日潮,又有全日潮。包括

(1)不正规半日潮:一个塑望月内的大多数日子是半日潮,少数日子是全日潮。

(2)不正规日潮:一个塑望月内的大多数日子是日潮,少数日子是半日潮。

引潮力:地月公共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称为引潮力。

引潮力特性:地球表面各点所受的引潮力的大小、方向都不同。

引潮力势:自地心移动单位质量物体至地面任一点克服引潮力所做的功。

从地心移动单位质量物体到某一点,克服重力和引潮力所做的功,叫做这一点的位势,位势相等的点连成的面称为等势面。

潮汐静力理论

1、假设:圆球,等深海水覆盖;海水无粘性,无惯性;不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

2、在重力、引潮力作用下海面变成椭球形,长轴恒指向月球。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相对椭球形海面运动,使固定点发生周期性的涨落。

结论:

a、赤道永远出现正规半日潮;

b、月赤纬不为0时,高纬地区出现正规日潮;其他纬度出现日不等现象。

c、同时考虑月球和太阳对潮汐的效应,在朔望之时,长轴方向靠近,两潮叠加形成大潮;上、下弦之时,两潮抵消形成小潮

八分算潮法

高潮时=月中天时刻+平均高潮间隙

低潮时=月中天时刻+平均低潮间隙

高潮间隙:月中天时刻到高潮时刻时间间隔

低潮间隙:月中天时刻到低潮时刻时间间隔

上半月: 高潮时=(阴历数-1)*0.8+该港平均高潮间隙

低潮时=(阴历数-1)*0.8+该港平均低潮间隙

下半月: 高潮时=(阴历数-16)*0.8+该港平均高潮间隙

低潮时=(阴历数-16)*0.8+该港平均低潮间隙

风暴潮:指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所招致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

风暴潮水位:从验潮曲线中把天文潮和风暴潮分离开是首要任务。从动力学观点,二者是非线性耦合,分离开很难。通常做法采用线性叠加原则分离法。

按照诱发风暴潮的大气扰动的特征分类:

1.热带风暴即台风、飓风:夏秋季常见

三个阶段:先兆波、主振阶段、余震阶段。

2.温带气旋:主要发生于冬、春季。

3.风潮:中国北方黄渤海地区所特有,在春、秋过渡季节,由寒潮或冷空气所激发的风暴潮是显著的

第八章、地球大气的平均状态

大气成分

1、定常成分:氮气、氧气、氩气和微量惰性气体;

2、可变成分:水蒸气;二氧化碳;臭氧,C、S、N化合物;主要造成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

三大全球问题:1、臭氧空洞:2、温室效应:3、酸雨:PH小于5.6,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盐酸等。

地球大气的铅直分布: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成层和逸散层。

对流层:高度北半球中、高纬度12到15公里;南半球中、高纬度8到9公里,赤道附近18到19公里;由于地面辐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每100米降低0.65k,层顶温度为-60度,主要现象为日常天气;

平流层:平均高度50km,因在20到25公里高处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增温,温度随高度升高,层顶温度大约0度,无天气现象;

中层:高度为80到90公里,温度随高度降低很快,最冷层,层顶温度可达-90度,水气极少,空气稀薄,可见夜光云;

热成层,又叫暖层、电离层,温度可升高到1000k,高纬极光多发生在这一层;

逸散层:过渡

气象要素:表示大气中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的物理量。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

气温: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表现,表征大气的冷热程度;全球气温基本呈纬向分布。

气压: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的垂直空气柱的质量。海压为0表示气压为1013.25hPa; 气压场:等压线越密,风速越大。

湿度:表征空气中水汽含量的物理量;

风:空气相对于地面作水平运动;

尺度:大气大、中尺度运动受科氏力影响,满足地转平衡关系,近似为地转风,沿水平面上等压线吹。

季风: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

特点:随季节反向;源起气团性质迥异;造成明显的旱、雨季;

全球三大季风区:印度季风区,东亚季风区,西非季风区

一、锋面

1、气团:低层大气中存在的物理属性相对均匀的大规模空气集团。按温度分为冷、暖气团;

2、锋面:不同性质气团的交面;锋区、锋面、锋线。

冷锋:被冷气团推动移向暖气团的锋面。

冷锋天气:在槽前锋后易出现连续降水;夏季在槽后或附近可产生短时间强对流降水;冬季锋附近多连续降雨,锋后伴大风。

暖锋:被暖气团推动移向冷气团的锋面。

暖气团爬升,锋前多降雨。

二、气旋

1、气旋:从流场角度,气旋为低压系统,北半球气流呈逆时针运动。

2、温带气旋:多为锋面气旋,附近有冷心,一般不重合,带有云雨天气。

锋面气旋为冷低压;寒潮为冷高压;副高是暖高压;台风是暖低压。

3、热带气旋

1)分类(称谓)

东太、大西洋(美国两岸)飓风(Hurricanes)

印度洋热带风暴

南半球热带气旋

我国按国际惯例,依据中心最大风力分:

最大风速

<8级(17.2m/s)热带低压

8~9级(17.2~24.4m/s)热带风暴

10~11级(24.5~32.6m/s)强热带风暴

〉/=12级(〉32.7m/s)台风

第十章、海洋中的声、光传播及其应用

看到的是光波,听到的是声波,收音机和电视机接收到的是电磁波,它们是不同性质的波。

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m/s,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30m/s大四倍。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称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耳可听到的最高频率约为20×103Hz,因此在20×103Hz以上的声波称为超声波。人耳可听到的最低频率约为20Hz,低于20Hz以下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第十一、章卫星海洋遥感

卫星海洋遥感,或称空间海洋学,是利用电磁波与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原理,从卫星平台观测和研究海洋的分支学科。

空间海洋观测始于1957年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0年4月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了第一颗电视与红外观测卫星TIROS—Ⅰ。美国海洋大气局(NOAA)在1970年1月发射改进型TIROS卫星,在1972—1976年发射NOAA—1,2,3,4,5卫星,这些卫星装载了红外扫描辐射计和微波辐射计,用以估计海表温度和大气温度、湿度剖面,主要用于气象学研究。

1978年美国NASA发射了三颗卫星,为海洋观测和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技术手段。这三颗卫星是:喷气动力实验室(JPL)研制的SeasatA卫星,God-dard空间飞行中心(GSFC)研制的TIROS—N和Nimbus—7卫星。第一颗海洋实验卫星SeasatA上装载了微波辐射计SMMR、微波高度计RA、微波散射计SASS、合成孔径雷达SAR、可见红外辐射计VIRR等5种传感器。提供的海洋信息包括海表温度、海面高度、海面风场、海浪、海冰、海底地形、风暴潮、水汽和降雨等。虽因电源故障,SeasatA寿命仅为108天,却获得极其宝贵的大量的海洋信息。因此,SeasatA被称为卫星海洋遥感的里程碑。上述三颗卫星构成了海洋卫星的三部曲,它标志着卫星海洋遥感新纪元的开始,并反映了可见光、红外、微波海洋遥感的概貌。卫星传感器的种类很多,目前用于海洋研究的传感器主要有:

①海色传感器:主要用于探测海洋表层叶绿素浓度、悬移质浓度、海洋初级生产力、漫射衰减系数以及其他海洋光学参数。

②红外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海表温度。

③微波高度计:主要用于测量平均海平面高度、大地水准面、有效波高、海面风速、表层流、重力异常、降雨指数等。

④微波散射计:主要用于测量海面10m处风场。

⑤合成孔径雷达:主要用于探测波浪方向谱、中尺度涡旋、海洋内波、浅海地形、海面污染以及海表特征信息等。

⑥微波辐射计:主要用于测量海面温度、海面风速以及海冰水汽含量、降雨、CO2海—气交换等。

数据传输:星载传感器通常产生测量电压或频率信号,然后进行数据编码。大部分情况下以数字信号的形式传输到地面接收站。在采用二进制编码中,一般用0~255或0~1023或0~2047对辐射扫描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每个象元要求8bit、10bit或12bit。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介于信息科学、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和新技术学科,是空间数据处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第十二章、中国近海的区域海洋学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雄踞北太平洋西侧,大陆岸线总长度达18×103km之多。邻近海域陆架宽阔,地形复杂,纵跨温带、副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四季交替明显,沿岸径流多变,因而具有独特的区域海洋学特征。

海水的热容具有什么特性?为什么说海洋是大气的空调器?

热容是海水温度升高1°C所吸收的热量。海水的热容量较大,是空气的4倍,因此海洋水温的变化较气温缓慢且滞后,从而影响沿海气温的变化幅度,俗称海洋是大气的空调器。

海水的热膨胀具有什么特征?

不遵循热胀冷缩规律。高温时热膨胀系数值为正,低温、低盐时为负值。热膨胀系数由正转负时对应的密度最大。

海洋中海水结冰过程与湖泊中淡水结冰有何异同?

首先,二者都是表层温度开始降低。因此,湖泊中淡水:表层开始结冰,下层可能仍保持不冻结。海水结冰:盐度低于24.695的海水,结冰过程与淡水相同,表层海水达到冰点即开始结冰。盐度大于24.695的海水,温度接近冰点时,密度会加大,从而下沉,下层温度较高的水则上涌,发生对流混合,直到混合层都达冰点温度时整层水体才会一起结冰。结冰过程会将盐度排出,因此冰面以下海水中的盐度要高于结冰前海水的盐度,使结冰后的海水冰点温度更低,结冰过程更难。

海冰的盐度是什么?

1千克海冰融化后水的盐度。海冰的盐度与海水结冰速度、结冰前海水的盐度及冰龄有关。

海冰的密度与海水有何关系?

小于海水的密度,与盐度及冰内的气泡有关。对于海水中一长方体冰,一般1/10在水上,9/10在水下。海冰对海水运动有何影响?

对潮汐,海浪等海水运动产生影响,使潮差和波高减小。

海冰对怎样影响海洋热状况?

由于海水的结冰和融冰,使极地海区表层水温年差异较小。虽然极地区太阳辐射能年差异最大,但是由于海冰的反射,以及结冰释放结晶热而融冰吸收融解热,造成其表层水温的年较差较小。

影响海面热收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太阳辐射、海面有效回辐射、蒸发潜热和感热交换。

海流和环流的定义是什么?

海流: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地流动。环流:首尾相接的海流(或首尾相接的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地流动)海流分怎样分类?

按成因分有密度流,风海流,补偿流;按受力分有地转流、惯性流;按发生区域有赤道流、陆架流、东西边界流等;按运动方向分有上升流、下降流;按海流温度与周围海水温度差异分有寒流、暖流等

影响和产生海水运动的力是什么?

引起海水运动的力有重力,压强梯度力,风应力,引潮力;海水运动后派生的力有科氏力,摩擦力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1)沿岸气候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2)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强烈混合可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利于鱼类大量繁殖,易形成大规模渔场。(3)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但暖寒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4)洋流可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利于污染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其他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加大污染范围。

什么是无限深海风海流(亦称漂流)?

考虑海水摩擦力和科氏力平衡时的稳定流动。

风海流理论是如何建立的?

南森在北冰洋考察时发现冰的漂流方向与风向不一致。他的学生艾克曼(Ekman)于1905年在以下假定:(1)均匀;(2)海区无限宽广,海面无起伏;(3)风场均匀稳定;(4)只考虑垂直涡动粘滞系量引起的水平方向的摩擦力,且视为常数;(5)科氏力不随纬度变化的条件下建立了无限深海风海流的理论模型。

无限深海风海流(亦称漂流)的空间结构或流动特征?

以北半球为例,1)表层流速最大,流向偏向风向的右方45度;2)随深度增加,流速逐渐减小,流向逐渐右偏;3)至摩擦深度,流速是表面流速的4.3%,流向与表面流向相反,其下可忽略;4)连接各层流速的矢量端点,构成艾克曼螺旋线。风海流的水体是怎样输运的?无限深海风海流垂直风向输送,北半球在风向的右边,南半球相反。浅海风海流沿风向和垂直风向都有输送。

什么是风海流的副效应?

由于风海流水体的输送,导致海水辐聚或辐散,会产生海水的升降流运动,称为风海流的附效应。

哪种情况能由风海流的附效应产生升降流?

1)顺岸风;2)气旋或反气旋;3)风场分布不均匀

按照成因,大洋环流如何分类?

风生大洋环流和热盐环流。风生大洋环流是由海面风场引起的,在大洋的上层。热盐环流是由温度、盐度变化引起的环流。在大洋中下层占主导地位。

大洋表层环流的地理分布特征是什么?

副热带海区存在反气旋式环流:由(南、北)赤道流、西边界流、西风漂流和东边界流组成首尾相接的环流;南半球和北半球在太平洋、大西洋都有环流。印度洋南半球与大西洋和太平洋相似,北半球冬夏环流形式受季风影响不同,冬半年是反气旋式环流,夏季则消失。2)亚北极海区存在气旋式环流: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北极海区受极地弱东风的影响。

大洋西边界流有哪些?西边界流流动特征、水文特征及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

北太平洋的黑潮、南太平洋的东澳流、北大西洋的湾流和南大西洋的巴西流,南印度洋的莫桑比克流都是西边界流。大洋西侧沿大陆坡从低纬向高纬的强流,海流流速大(西向强化),暖流。与近岸水相比,具有高温、高盐、高水色和透明度大等特征。北半球西边界流强于南半球。对气候影响:其周围为温暖湿润气候。

什么是湾流?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湾流是北大西洋西边界流。表层最大流速为2.5米/秒,沿途流量不断增大,影响深度可达海底。两侧有自北向南的逆流存在。湾流方向左侧为高密冷水,右侧为低密暖水。有弯曲现象,流轴弯曲足够大,与主流分离,在南侧形成气旋式冷涡,在北侧则形成反气旋式暖涡。空间特征尺度为数百千米,时间尺度为几年,沿湾流相反方向移动。

什么是黑潮?黑潮名称是怎么来的?黑潮水是什么颜色?

黑潮:是北太平洋西边界流。是太平洋北赤道流的延续。从菲律宾群岛东侧北上,主流从台湾东侧经台湾和与那国岛之间水道进入东海,沿陆坡向东北方向流动。黑潮因其水色和透明度高于周围水体,使海水颜色深于周围海水而得名。黑潮水不是黑色,而是深蓝色。

大洋中西风漂流包括那些?

北太平洋漂流、北大西洋漂流及南极绕极流

什么是南极绕极流?

由于南极海域连成一片,南半球西风飘流环绕整个南极大陆,是一支自表至底、自西向东的强大流动,其上部是漂流,下部为地转流。南极锋位于其中,在大西洋和印度洋平均位置为南纬50度,太平洋位于南纬60度。极锋两侧海水特性、气候特征有明显差异。极地海区干冷、亚南极海区为极地气团与温带海洋气团轮流控制,季节性明显。该海区有频繁的气旋活动,降水量较多,海况恶劣,俗称“咆哮45度”或“咆哮好望角”。特别在南半球的冬季,风与浪更大。

大洋东边界流有哪些?流动特征、水文特征及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

太平洋的加利福尼亚流、秘鲁流,大西洋的加那利流、本格拉流,印度洋的西澳流。东边界流的流幅宽、流速小、影响深度浅,水色低、透明度小。东边界流是寒流,是大气冷的下垫面,易形成海雾。上升流是东边界流海区的一个重要水温特征。大洋次表层水是怎样运动的?

是副热带海域的表层水下沉形成的。特征是高盐、高温,只能下沉到表层水以下的深度上。大部分水体流向低纬一侧,沿主温跃层散布,少部分流向高纬一侧。

大洋中层水是怎么来的?

1)南极辐聚区和西北辐聚区下沉的海水形成,带有源地低盐的特征。温度较低,故密度较大,分布在次表层水之下。2)南极辐聚下沉的海水,温度盐度分别为2.2°C与33.8,下沉到800~1000米深度上,一部分加入到南极绕极流,另一部分水体向北散布进入三大洋,在大西洋可达北纬25度;太平洋可越过赤道,在印度洋为南纬10度。3)高盐中层水:北大西洋的高盐地中海水(温度为13°C,盐度为37)由直布罗陀海峡溢出,下沉到1000~1200米深度上,然后向西、西南和东北方向散布。印度洋中的红海高盐水(温度为15°C,盐度为36.5),通过曼德海峡流出,在600~1600米深度上沿非洲东岸向南散布,与南极中层水相遇发生混合。大洋深层水的运动及主要特征?

1)深层水介于中层水和底层水之间,约在2000~4000米的深度上。主要在北大西洋格陵兰南部的上层海洋中形成。东格陵兰流与拉布拉多寒流向该区输送冷的极地水,与湾流混合后下沉(盐度为34.9,温度近3°C)向整个洋底散布。在大洋西部接近北纬40度,与来自南极密度更大的底层水相遇,在其上向南流去,直到南大洋。2)贫氧是深层水的主要特征。

什么是波速?是指波动波形传播的速度。

什么是深水波?什么是浅水波?

他们的波速是怎样的?到水深大于波长的一半时,为深水波。水深小于波长的20分之一时为浅水波。1)深水波波速与水深平方成正比;2)浅水波波速与水深平方成正比,

什么是风浪和涌浪?

其波面特征如何?风浪由局地风产生,且一直处在风的作用之下的海面波动状态。涌浪是海面上由其他海区传来的或局地风力减小、平息,或风向改变后海面上遗留下的波动。风浪波面粗糙,波长和周期短,波峰陡峭,波峰线短,常出现波浪溢浪(白帽)现象。涌浪波面光滑,波峰线长,波长和周期长于风浪。俗语中的“无风不起浪和风大浪高”指风浪,“无风三尺浪”指涌浪。

决定风浪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风速(风力大小)、风时(风的作用时间)和风区(风的作用区域大小)。

什么是潮汐不等现象?

月赤纬不等于零度时,在高纬地区出现正规日潮,在其他纬度出现日不等现象。同时考虑月球和太阳对潮汐的效应,在朔望之时,长轴方向靠近,两潮叠加形成大潮;在上、下弦之时,两潮抵消形成小潮。

风暴潮有哪些类型?

按照诱发风暴潮的大气扰动的特征分类:1) 热带气旋(台风、飓风)引起的,称为热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一般夏秋季常见。风暴潮过程分三个阶段:先兆波阶段、主振阶段、余震阶段。2)温带气旋引起的,称为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主要发生于冬春季。3)由寒潮或冷空气所激发的风暴潮,通常称为风潮,我国北方黄海、渤海地区所特有,在春秋过渡季节。气候系统是由哪些系统组成的?

什么提供了驱动气候系统的能量?大气、海洋、冰雪圈、岩石圈及生物圈。大气—海洋子系统是气候系统中信号最强,最活跃的子系统。太阳辐射提供了驱动气候系统的几乎所有能量。

海洋对气候系统有哪些作用?

1)海洋对大气系统热力平衡的影响:吸收的太阳辐射的绝大部分储存于海洋表层(混合层)中。这些能量将以潜热、长波辐射和感热交换的形式输送给大气,驱动大气的运动。海洋环流在大气系统能量输送和平衡中起了重要作用。2)海洋对水汽循环的影响:大气中水汽的86%由海洋提供。尤其低纬海洋,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源地。3)海洋对大气运动的调谐作用:海洋的运动和变化具有明显的缓慢性和持续性。一是将大气环流变化信息存于海洋中,再对大气产生作用。二是海洋的热惯性使海洋状况的变化有滞后效应。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海洋对大气的热力作用:海洋,特别是热带海洋,是驱动大气系统运动的重要能量来源。

大气对海洋的风应力强迫:大洋环流与风应力强迫有密切关系。

什么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

是厄尔尼诺(El Ni?o),南方涛动和拉尼娜(La Ni?a)合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二者有非常好的相关关系。当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水温(SST)正距平,南方涛动指数往往是负。厄尔尼诺:最初人们发现每过几年圣诞前后,沿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出现一弱的洋流,代替了通常对应的冷水。后来发现这是大尺度的海洋异常现象,整个赤道东太平洋表现振幅达几摄氏度的增暖。导致东太平洋主温跃层深度加深,而在西太平洋则变浅。与此相联,海洋和大气环流发生异常。南方涛动:描述热带东太平洋地区与热带印度洋地区气压场反相变化的跷跷板现象。塔西提岛和达尔文岛之间的气压之差为南方涛动指数。拉尼娜La Ni?a :指与El Ni?o相反的海洋大气异常事件。

什么是混合?是海水的一种普遍运动形式,混合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逐渐趋向均匀的过程。

混合有哪些形式?分子混合、涡动(湍流)混合、对流混合、内波混合、潮混合。

海上风暴、台风发生在那哪个海区?

在热带西北太平洋。台风在水平方向根据风速的大小可分为三个区域:眼区、云墙区、大风区。台风风速最大的区域在台风的云墙或眼壁区。

发生在澳大利亚近海的热带风暴如何旋转?.顺时针旋转。

飓风发生在什么地方?在热带西北大西洋。

影响我国的台风平均数量在几月最多?8月。

沿海地区,海风什么时间从海上吹向陆地?白天。

海陆风的大小取决于什么因素?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差。

受台风影响最危险的海区在哪里?台风移动方向的右前方。

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冰原?南极冰原。

台风灾害的预报等级分为几级?最高级别是什么?

台风灾害的预报等级分为四级:蓝色、绿色、橙色和红色。红色代表最高警戒级别。

我国受海冰影响最大的海区是哪里?渤海北部。有利台风生成的4个基本因素?存在气旋性扰动、高温暖海水、离开赤道5度以外、风的垂直切变小。常出现大风的原因在于地形的狭管效用。

海和洋的定义及水文特征是什么?

洋:地球上连续巨大的咸水体。

洋的水文特征:远离陆地,受陆地影响小;面积大,水深(平均2~3千米);有独立的环流和潮波系统;底质为软泥、红粘土。

海:位于大陆边缘,被陆地、岛弧分割的许多形态各异的小水体。世界上没有海岸的海中之海是马尾藻海。海的水文特征: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面积小,水浅;无独立的潮波系统;底质主要为陆屑。

世界上有哪四大渔场?

从洋流对渔场影响的角度讲,世界上有四大渔场:

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

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

秘鲁渔场,是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形成的。

最小风时:对应风区内某点,风浪达到定常状态所用的时间。

海流又称洋流,是海水因热辐射、蒸发、降水、冷缩等而形成密度不同的水团,再加上风应力、地转偏向力、引潮力等作用而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它是海水的普遍运动形式之一。

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

首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现实其作用。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太阳辐射:通常指太阳向周围空间发射的电磁波能量及粒子流。

海洋上和陆地上气温的季节变化有什么不同?

北半球中、高纬度内陆的气温,以7月为最高,1月为最低;海洋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在海水中的含量最高和最低的元素分别是什么?分别为氯元素和氡元素。

波浪类型有哪些?

按成因分为风浪、涌浪。按相对水深分有深水波、浅水波。按波形传播分有前进波、驻波

波浪要素有哪些?

波峰(谷)、波长、周期、波速(波型传播的速度)、波高(相邻波峰和波谷的垂直距离)、振幅、波陡(波高与波长之比)波峰线(波峰的连线)、波向线(波浪传播方向,垂直于波峰线)。

海流分怎样分类?

按成因分有密度流,风海流,补偿流;按受力分有地转流、惯性流;按发生区域有赤道流、陆架流、东西

海洋科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它们至少有如下的明显特点。首先是特殊性与复杂性。 其次,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也是在其它星球上所未发现的。 第三,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海洋科学研究也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新中国建立后不到1年,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1959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1964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此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海洋局等,业已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技术队伍。目前国内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研究,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与服务,海水养殖与渔业研究等等。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及预报、海洋调查、海洋遥感与卫星海洋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 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地表海陆分布: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故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在地球表面,是海洋包围、分割所有的陆地,而不是陆地分割海洋。

智慧树知到 《生命科学导论》2019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命科学导论》2019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多选题】(1分) 以下元素中哪种是微量元素?(F;Se;Cr) 2、【多选题】(1分) 生命科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创造生物学;描述生物学;实验生物学) 第二章 1、【单选题】(1分) 多肽中,邻近几个氨基酸形成的一定的结构形状称为:(二级结构) 2、【多选题】(1分) 以下哪些是生物大分子? (DNA;蛋白质;核酸;多糖) 3、【多选题】(1分) 关于淀粉和纤维素的区别,哪些话是正确的? (淀粉是葡萄糖构成的; 纤维素是β(1-4)糖苷键形成; 淀粉是α(1-4)糖苷键形成) 4、【单选题】(1分) 多糖链是由单糖依靠什么键连接而成?(糖苷键) 5、【单选题】(1分) 肽链是由氨基酸依靠什么键连接而成?(肽键)

6、【单选题】(1分) 核酸链是由核苷酸依靠什么键连接而成?(磷酸脂键) 7、【单选题】(1分) 核酸的二级结构主要依靠什么键形成?(氢键) 第三章 1、【单选题】(1分) 以下有关酶的催化效率的表述,哪句是错的: (细胞内生化反应速度可通过酶的活性来调节,但不能通过细胞产生酶的数量多少来调节。)2、【单选题】(1分) 反密码子位于:(tRNA) 3、【单选题】(1分) 以下哪个途径是用于固定CO2的:(卡尔文循环) 4、【单选题】(1分) 磺胺可以杀死细菌是因为:(磺胺是一种竞争性抑制剂) 5、【单选题】(1分) 科学家发现大肠杆菌可以进行多种代谢方式,以下哪种方式产能最多:(有氧呼吸) 第四章 1、【单选题】(1分) 与动物细胞相比,以下哪种结构不是植物所特有的:(线粒体) 2、【单选题】(1分) 以下哪类生物的细胞壁可能由脂单层膜而非脂双层膜所构成?(古菌) 3、【单选题】(1分)

海洋的重要性论文

海洋的重要性 海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太阳系其它星球所见不到的最为独特地理景观。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 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的 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普遍重视。海洋中 含有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以及海上 航运交通皆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世界文明的振兴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自古以来,人 类对海洋开发利用就极其投入,随着世界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和陆地资源的日趋匮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日益成为今后世界新的潮流。近些年来,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 利用的成就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海洋的多种资源和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越 来越引起人类的关注,实践证明,海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领域,海洋对人 类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成倍的增长,海洋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正 像众多专家预言的一样,未来世纪是人类的海洋世纪。 除了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外,辽阔的海域还是交通的通道、防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开发利用海洋、发展海洋事业与人类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21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的高峰期,由于陆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环境压力大,海洋客观上已成为世界后备资源基地及某些主要战略资源的接替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 决世界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最现实、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人类开发海洋资源主要 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 首先是发展海洋牧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海洋渔业当中,使捕鱼率 大大提高,但也导致天然渔业资源的衰退。因此,各海洋国家都非常注意开发海洋牧场,即用人工繁殖的苗种,在人为的舒适环境中经过中间培养,然后放到海洋中养殖,摄取海水中的天然饵料生物来生长发育,最后科学合理地进行捕捞。从而使海洋渔业 由传统的捕捞垂钓型向养殖放牧型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方向发展。其次,生物工程技 术为改善海产品的质量开辟了新途径。例如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生长激素使鱼的体

2015年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含答案

2015年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含答案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题 (如果答案过长自己总结一下) 一、问答题 1.细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成成分(肽聚糖、磷壁酸、LPS、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 2.以T4噬菌体为例说明病毒繁殖的过程。 附着:是病毒与寄主之间高度特异性的相互作用,病毒外部的蛋白能与寄主表面的特殊好受体结合;侵入:先与细胞壁特异性结合,释放溶菌酶溶解细胞壁成一个小孔,将DNA 注进细胞内.有的噬菌体壳体也可以进入细菌;复制:侵染开始后,细菌的DNA合成停止,几分钟后m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也中止.噬菌体以本身DNA为模板,有寄主RNA聚合酶催化,复制形成噬菌体mRNA,翻译而形成噬菌体所需酶类,

可以修饰寄主RNA聚合酶, 被修饰过的RNA聚合酶能进一步转录噬菌体的基因;装配:噬菌体与壳体蛋白质装配为成熟,有侵染力的噬菌体颗粒;释放:释放时能产生两种蛋白质,一是破坏细胞质膜的噬菌体编码蛋白质,另一是噬菌体溶菌酶.前着破坏细胞膜,后者破坏细胞壁,然后寄主细胞破裂,病毒突然爆发式释放出来。 3.微生物有哪些与动植物不同的特点? 微生物是一大群形态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不可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的生物,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体积小,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快(四)适应强,易变异(五)分布广,种类多。 主要的区别从定义上就可以看出,是因为微生物肉眼不能观察 4.如何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a.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近来也包括生物的景观多样性。 b.体现在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

测绘学概论论文

简议测绘学 一、总述 作为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科学,测绘学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公元前1400年的古埃及河谷和平原发现的证据所表明的地产边界的测定,到公元前3世纪中国人磁罗盘的制作;从以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为代表的学者们提出的地圆说,到近代牛顿(J.Newton)、惠更斯(C.Huygens)的地扁说,再到利斯汀(Listing)提出的大地水准面,直至后来的莫洛坚斯基(Molodenskey)理论。这些众多的科学史实说明了,测绘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和完善。 进入近现代,两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科技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轨迹,信息技术革命给科技发展注入了更强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质和量的飞跃,测绘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远远超越原始最基本的简单测量,测绘学的理论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测绘学逐渐成为一个由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地图制图学、工程测量学、海洋测绘学、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遥感科学和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细小分支所构成的日趋完整且日渐严密的科学系统,并且在现代的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测绘学主要分支的概述: 1.大地测量学 大地测量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及其外层空间点位的精密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和重力场,地球整体和局部运动,以及它们的变化的理论和技术。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目标是测定和研究地球空间点的位置、重力及其随时间变化的信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以及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研究等提供大地测量基础设施、信息和技术支持。现代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多个分支相互交叉,已成为推动地球科学、空间科学和军事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之一,其范围也已从测量地球发展到测量整个地球外空间。 更具体的讲,大地测量学的基本任务是:1)建立和维护高精度全球和区域性大地测量系统与大地测量参考框架;2)获取空间点位置的静态和动态信息;3)测定和研究地球形状大小、地球外部重力场及其随时间的变化;4)测定和研究全球和区域性地球动力学现象;5)研究地球表面观测量向椭球面和平面的投影变换及相关的大地测量计算问题;6)研究新型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1-10)

试题一 一、填空题(2×10=20分) 1、理论上初一、十五为()潮。 2、风海流的副效应是指()和下降流。 3、海水运动方程,实际上就是()在海洋中的具体应用。 4、海水混合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逐渐趋于()的过程。 5、海面海压为0,每下降10米,压力增加()。 6、我们平日所见的“蔚蓝的大海”,蔚蓝指的是大海的()色。 7、引起洋流西向强化的原因是()。 8、开尔文波的恢复力为重力和()。 9、风浪的成长与消衰主要取决于海面对()摄取消耗的平衡关系。 10、根据潮汐涨落的周期和潮差情况,舟山属于()潮。 二、名词解释(2×10=20分) 1、月球引潮力 2、波形传播的麦浪效应 3、黄道 4、浅水波 5、最小风时 6、回归潮 7、南极辐聚带 8、倾斜流 9、波群 10、海水透明度 三、判断题(对——T,错——F)(1×10=10分) 1、大洋深层水因为发源地影响而具有贫氧性质。 2、无限深海漂流的体积运输方向与风矢量垂直,在南半球指向风矢量的左方。 3、浅水波水质点运动轨迹随着深度增加,长轴保持不变。 4、埃克曼无限深海漂流理论中,海面风海流的流向右偏于风矢量方向45度。 5、以相同能量激发表面波与界面波,界面波的振幅比表面波大。 6、小振幅重力波所受的唯一恢复力是重力。 7、风浪的定常状态只与风时有关。 8、当波浪传到近岸海湾时,波向线会产生辐聚。 9、驻波波节处水质点没有运动所以被叫做驻波。 10、水下声道产生的原因是声线会向温度高的水层弯曲。 四、简答题(10×5=50分) 1、试从天文地理两方面解释钱塘潮成因。 2、试描述世界大洋表层水环流的主要特征。 3、有人说“无风不起浪”,可又有人反对说明明是“无风三尺浪”,你说呢?

生命科学导论题目及答案

生命科学导论题目及答案广告1002班徐宇青31007278 1.下列关于基因治疗的说法正确的是(C ) A.基因治疗只能治疗一些遗传病 B.基因治疗的主要方法是让患者口服一些健康的外源基因。 C.基因治疗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导入正常基因来纠正或弥补患者的基因缺陷带来的影响 D.基因治疗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常用的临床治疗手段 2.基因治疗是指(A ) A、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B、对有缺陷的基因进行修复,从而使其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C、运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回复正常 D、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把有缺陷的基因切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下列致癌因素中属于物理因素的是(B )A、病毒引起细胞癌变B、紫外线引起皮肤癌 C、防腐剂引起消化道癌变 D、吸烟引起肺部癌变 4.绿色食品是指(D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B、有叶绿素的营养食品 C、经济附加值高的营养食品 D、安全、无公害的营养食品 5.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C ) A、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B、石灰窑的白色粉尘 C、聚乙烯等白色塑料垃圾 D、白色建筑废料 6. 倡导“免赠贺卡”、“免用一次性木筷”的出发点是(B ) A、减少个人经济支出 B、节约木材、保护森林 C、减少固体垃圾 D、移风易俗 7.我国全多耕地少,劳动力过剩,根据这一国情,为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下列措施正确的是(D )A、围湖造田,增加粮食产量B、将山地平原化,建立更多工厂 C、填海造田,增加耕地面积 D、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8、“酸雨”的形成主要是下列哪项所致(C ) A、汽油大量燃烧 B、农药的大量使用 C、煤的大量燃烧 D、生活垃圾的大量增加 9.将特定的培养基装入锥形瓶,培养酵母菌。由于操作不慎,培养基受到污染,不仅长出了酵母菌,还长出了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瓶中的一切构成了一个( C )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

海洋科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海洋科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下面是整理的海洋科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陈华锋;海洋科学考察可视化航次设计研究及应用[D].浙江大学.2009 [2].刘峰;基于网络的海洋大气地理信息平台可视化系统架构设计与算法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09 [3].李树华;面向海洋数值模拟的数值可视化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 学.2013 [4].李庚泽;海洋环境参数与港口信息可视化查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西北大学.2012 [5].李文亭;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海洋场景仿真系统设计与可视化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0 [6].耿丽丽;海洋环境空间数据管理及网络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浙江大学.2010 [7].孟娟;海洋数据平台数据可视化查询与展示子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 学.2013 [8].王良武;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升降鳍板系统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 [9].周杲;地质科学计算可视化软件系统研究一地质科学计算可视化系统组件的设计与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 [10].金海丰;船舶与海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1].秦勃;海洋环境信息可视化网格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12].宋转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海洋资料共享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8 [13].赵丹;基于黄河三角洲海洋地理信息数据仓库的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 [14].王加亮;基于云计算的海洋环境信息可视化平台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5].赖剑菲;海洋水文气象信息可视化表达的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

最新整理生命科学导论题库教学内容

第一章、生物与生命科学 四、简答题 1. 病毒是不是生命? 为什么? 2. 当今人类社会面刷最重大的问题和挑战有哪些? 请举出至少4个。 3. 一个假设需要有其逻辑性和可验证性,在生命科学中经常通过提出假设进行研究,应用科学的方法可以对假设进行否定,但不 一定能证明假设是正确的,因为常常不可能对假设进行完全验证,请举例说明。 4. 你将如何验证“SARS”疫苗对人体的有效性? 5. 科技论文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五、思考与讨论 1. 生物同非生物相比,具有哪些独有的特征? 由于不可能对生命进行确切定义,但是我们可以将生命的基本特征总结如下: (1) 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细胞。 (2) 新陈代谢:生命体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代谢,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 (3) 繁殖:生物体有繁殖的能力。 (4) 生长:生物体具有通过同化环境中的物质来增加自身物质重量的能力。 (5) 应激性:生物体有对刺激物一一内部或外部环境的改变做出应答的能力。 (6) 适应性:生物体可以通过其结构、功能或行为的变化来适应特定环境以生存下去。 (7) 运动:包括生物体内的运动(生命运动或新陈代谢)或生物体从一处移至别处。 (8) 进化:生物具有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历史。 2. 有些同学在高中阶段对生物学课程并不十分感兴趣,请分析原因。对如何学好大学基础生命科学课程提出你的建议。 生命是一个未知的谜,学好生命科学最重要的是要有兴趣,对生命奥秘的探索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一旦有所理解或有所启示,兴趣便会油然而生。学习生命科学不但要继承前人总结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更需要创新。问题的提出必须基于观察和实验,而答案必须能被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所证实。努力思考这些有意义的问题将会使学习逐渐深入。生命科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实验使我们很好的理解这些基本概念与原理。科学实验和观察是假设成为理论的桥梁。生命科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生物学实验可以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一位正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家长问:生命科学类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如何? 请您对这一问题作出分析和回答。 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景比任何其他的学科都要广阔。生物已经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可以从基因的角度进行研究开发。学习课程包括一般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胚胎学和基因学。而化学、物理、数学方面的课程是其不可缺少的基础科学,为理解生物学提供必需的适当背景和方法理论。 生物科学专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其中包括许多其他专业的知识,进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根据调查显示,除了科研院所的专业人员外,生物以及相关专业就业机会还有以下相关产业:农业科学、植物保护、生物摄影、生物统计学、消费品研究、动物营养、兽医、环境教育、水产业、基因顾问、工业卫生学、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医学插图、核能医药、公众健康、科学图书管理员、科普作家、科技插图画家、科技信息专家、科技代表、销售、科技写作、保险索赔、教育节目制作、职业杂志编辑等等。 随着国内生物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或交叉学科的人才。由于生物学正在高速发展,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人们去探索。只要有决心,就有可能在学术上取得成绩。 4. 什么是双盲设计,科学研究中的假象和误差是如何产生的? 双盲设计是指被试和研究实施者(主试)都不清楚研究的某些重要方面。双盲的实验设计有助于预防偏见,消除观察者偏差和期望偏差,加强了实验的标准化。 科学研究中的误差包括:随机误差(因不确定因素引起误差)和系统误差(由方法、仪器和人为因素而引起误差)两类。 5. 科学研究一般遵循哪些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步骤?请用本书第六章图6-8和图6-9所介绍的实验研究实例,总结出科学研究的一 般步骤。 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包括: (1)归纳和演绎; (2)分析和综合; (3)抽象和具体; (4)逻辑的和历史的; 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科学的思维,这就需要遵循逻辑思维的要求,把握辨证思维的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科学研究遵循的一般步骤: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汇总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海洋科学研究内容 全球海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球海洋的容积约为13.7亿立方公里,占地球总水量的97%以上。如果地球的地壳是一个平坦光滑的球面,那么就会是一个表面被2600多米深的海水所覆盖的“水球”。 地球科学体系是一个独特的、复杂的、交叉科学体系。它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其相关学科有环境科学和测绘科学。 海洋科学是地球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人们根据研究对象不同,通常把它分为: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四大学科。 (一)、研究内容 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海洋,以及溶解或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存于海洋中的生物、海洋底边界、侧边界和上边界。是研究发生在海洋中各种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貌等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特点:1、特殊性与复杂性;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的三态变化无时不刻不在进行,是其他星球上未发现的。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耦合的特点。 研究特点:1、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益明显。 物理海洋学: 以物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发生于海洋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声学、海洋光学、海洋电磁学、河口海岸带动力学等。主要研究海水的各类运动(如海流、潮汐、波浪、紊流和海水层的微结构等),海洋中温、盐、密和声、光、电的现象和过程,以及有关海洋观测的各种物理学方法。 海洋化学: 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学科。 海洋生物学: 研究海洋中一切生命现象和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海洋地质学: 研究海洋的形成和演变,海底地壳构造和形态特征,海底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和有关海洋的起源及演化以及海洋地热、地磁场和重力场等。 新兴科学:工程海洋学,遥感海洋学,环境海洋学、军事海洋学和渔业海洋学等 (二)、海洋的特性 2.海水特性: 混合溶液: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悬浮无机物。 第二节海洋学研究意义 1海洋与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2.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矿产、化学、生物、动力)3.军事、航运、港工、油气开发; 第三节海洋学研究方法 1.(物理海洋学)常规和遥感观测。 2.实验和数值模拟。 3.理论研讨 第四节海洋学研究发展史 1、早期研究(麦哲伦,库克,郑和、王充、哥伦布、列文虎克、牛顿、贝努力、拉瓦锡、 拉普拉斯)2.海洋科学研究开始(达尔文、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被认

(完整版)生命科学导论课后习题

第一章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生长。生长是生物普遍具有的一种特征。 2.繁殖和遗传。生命靠繁殖得以延续,上代特征在下代的重现,通常称为遗传。 3.细胞。生物体都以细胞为其基本结构单位和基本功能单位。生长发育的基础就在于细胞 的分裂与分化。 4.新陈代谢。生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变化的总称,包括同化和异化。 5.应激性。能对由环境变化引起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6.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命。 二、孟德尔在生物学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创新?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相较于前人有下面显著特点: 1.他把许多遗传性状分别开来独立研究。 2.他进行了连续多代的定量统计分析。 3.他应用了假设---推理---验证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有人说机械论和活力论是互补关系,你的看法如何? 个人观点觉得机械论和活力论是相对立的关系。“活力论”观点认识生命,认为生物体具有与物理化学过程不同的生命力,即活力。与活力论相对立的是“机械论”观点,认为生命问题说到底是物理和化学问题,一切生命现象都可以用物理和化学定律做出解释,生物体内没有什么与物理化学不同的生命力。其实个人觉得生物体是不同于物理化学系统,是高级的、非常复杂的生命系统,当把它还原为简单的物理化学系统以后,它所具有的一些特别的性质和功能就会失去。 四、你是否认为21世纪时生命科学的世纪? 20世纪下半叶,生物学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研究生物大分子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生命现象。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生命科学文献在科学文献中所占的比例、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家中所占的比例都在迅速增长,这就是这种趋势的反应。生命系统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物质系统,是从非生命系统经过几十亿年进化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生命科学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生命科学的发展对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生命科学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粮食短缺,基因工程将在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基因工程可以改善粮食和畜牧产品品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克服农业化学化的恶果,必须生物防治,降低对农药的依赖等。 生命科学与能源问题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问题,对生物技术给予厚望。生命科学与人的健康长寿:研制更有效的药物、在基因组的基础上认识人体,理解疾病。生命科学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五、举例说明生命科学技术引发了哪些伦理道德问题? 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生物,人类社会有特定的伦理道德,生命科学技术的在人类社会的应用时会引起伦理道德的问题。例如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技术,可能使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若供卵者与怀孕的不是一个人,则生母也成了问题。例如克隆技术可以实现人的无性繁殖,那么,人类自身的生产也会批量化吗?例如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人类本身,一些人成就了改造活动的客体,而另一些人是主体,一些认识按照另一些人的

地球科学概论论文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 自然灾害小议 姓名: 学号: 专业: 第1页共6页

日本里氏9.0级地震的风波还未平息,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警钟还在回响,就在此刻,在我国广阔的南方严酷的旱情已持续数月,再放眼大洋彼岸,呼啸的龙卷风袭击了密苏里州,留下了断壁残垣。追根溯源,人类近万年的文明史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直至今日,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依然无法完全预防自然灾害,地震的预测,旱灾的预防等等难题一直悬而未决。但是千年来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依然让人类学到了许多,我在接触这门课以后,通过阅读书籍和查阅相关资料,对自然灾害的形成、作用、预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形成了一些个人的看法,这也是本篇论文所想要表达的。 1.自然灾害简述 自然灾害在地球科学概论的书本上有着明确的定义,它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覆盖很广,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其中我想要重点讨论的是我国多发的自然灾害,同时会重点分析地震灾害。 在世界范围内较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等。而在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也相当繁多,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冰雹、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给我国经济文化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 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在我国,自然灾害被详细地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近40年来,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如汶川地震、暴雪、青海地震、舟曲泥石流、长江沿线各省重大洪涝灾害,面对这些如此频繁且重大的灾害,在世界上来说都是相当少见的。 2.我国的自然灾害成因

生命科学导论习题答案

1 什么是生命?生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生命泛指有机物和水构成的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能够稳定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和多余的热量排放到外界)、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 化学成分的同一性,严整有序的结构 ,新陈代谢,生长特性,遗传和繁殖能力,应激能力,进化。 2 微生物发酵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有哪些? 在医药方面,很多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细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都是医学方面很重要的药品,比如胰岛素的大量制取,抗生素的大量制取等。在食品方面,酵母菌发酵制酒,醋,黄色短杆菌发酵制味精,以及一些高蛋白含量的细菌的菌体就是很好的食物。在农业方面,转基因的农作物的目的基因一般用微生物体内的质粒作载体,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自生固氮的圆褐固氮菌等。在生物工程方面那就更多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本上都离不开微生物。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根据科学的技术的发展,微生物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植物的育种,用到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产生新的遗传基因的植物,加快植物进化,选取出更优良的植株。在工业发酵,依靠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生命活动依靠生物氧化提供的代谢能来支撑,因此工业发酵应该覆盖微生物生理学中生物氧化的所有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酵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已经从利用自然界中原有的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的阶段进入到,按照人的意愿改造成具有特殊性能的微生物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发酵产品的新阶段。 3 为什么说微生物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人类生活中占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与之相接触,它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微生物千姿百态,有弊也有利,有害之处:它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流感病毒。虽然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致命性的危害,但对人类的起步和发展提供了先进而重要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当有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时候,人体往往还得靠这些共生菌一起将它们驱除。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有一部分也意味着维持人体和共生菌之间的微妙平衡,而达到一种互利的关系。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 4 简述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各自组成和各自特点? 天然免疫,指个体出生时即具备,作用范围广,不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能力,所以也叫非特异性免疫。在机体防御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其屏障结构为:(1)皮肤粘膜屏障—体表皮肤与腔道黏膜(2)物理屏障(3)化学屏障(4)生物屏障(5)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其效应分子有:(1)补体系统(2)细胞因子(3)溶菌酶(4〕其他分子;其免疫细胞有:(1)吞噬细胞(2)NK细胞(3)肥大细胞(4)嗜碱性粒细胞免疫效应:从即刻起到96小时之内被启动。由于是非特异性的,所以抗原识别谱广,无免疫记忆,且作用时间较短 适应性免疫应答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识别活化阶段:是指抗原体提呈抗原细胞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T/B细胞识别抗原后在细胞间年股份自协同作用下,启动活化的阶段。 2. 增殖分化阶段: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后,在细胞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协同作用下,活化、增殖,分化为免疫效应细胞的阶段。 3. 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分泌抗体和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介质,并在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下产生免疫效应的阶段。

海洋生物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生命有机体的起源、分布、形态结构、进化与演替特征、生命过程及其规律,并探索海洋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海洋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本课程主要介绍海洋生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功能、习性和分布、生殖与发育、资源开发与合理持续利用、各生物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使学生对海洋生物类群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 2.设计思路: 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海洋生物学》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的形态学、分类学、习性、分布以及各生态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教学思路如下:1)介绍海洋生物学的概念和特点、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2)简述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及海洋生物对海洋环境条件的适应;3)讲述海洋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主要介绍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海洋真菌、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包括海洋鱼类、海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4)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基础生态学等;并行课程:环境海洋学、环境微生物学、 - 1 -

环境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态毒理学;后置课程:海洋生物学实验、生物海洋学。 本课程与上述课程构成了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物与化学方向有关海洋生物与生态的课程群,内容和要求各有侧重、联系密切。 二、课程目标 《海洋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海洋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海洋生物形态学、分类学、生理功能、习性和分布、资源开发与合理持续利用、各生态类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各生态类群的研究方法等,使学生对海洋生物类群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授课与讨论、课外作业等形式,要求学生做到课前提前预习教材相关章节、课后完成课下作业;教学过程中,重点内容会组织小组讨论,由学生分组针对特定的科学问题做调研,并以PPT的形式课上报告,交流讨论。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随堂练习、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提前得到任课教师的许可。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文献和背景资料阅读等作业,其中大部分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 1 -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导论总结

生命科学导论复习纲要+讲解 第一章绪论 1. 生命科学知识重要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最重大的问题和挑战6个重要方面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疾病危害,能源危机,生态破坏。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对人类经济、科技、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2. 试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和我校的通识课程设计,看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重要性 文理见长的哈佛大学8类通识课,生命科学单独列出。工学见长的MIT 的人文社科和科学两大类,科学中单独生命科学。我校九大类中,也单独突出生命科学(自然进化与生命关怀),这些同时课程的共同设置说明生命科学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 为什么生命科学将成为物理学之后的带头学科,如何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面对复杂系统的许多问题,科学界把目光转向生命科学,寻求新的概念,新的观点,新的思路。生命科学必须与多学科形成交叉学科和边缘领域,才能同时提供机会与挑战。 4. 请从生物学,物理学角度对生命下一个定义 生物学:生命是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的能力。 物理学:生命的演化过程总是朝着熵减少的方向进行,一旦熵的减少趋近于零,生命将趋向终结,走向死亡。 5.生命的四个最显着的特征及其对生命体的意义是什么 精细结构:适应不同环境;能量交换:维持分子结构需要;应激:生存需要;复制:维持生命在时空上的延续 6. 奥巴林的生命起源假说(每个阶段的形成物质和相应条件) 四个主要阶段和形成的主要分子。 I.大爆炸形成的->无机物,原始气体冷凝汇流成海洋。(CO2,N2,H2O,CO) II.火山爆发和闪电的能量使气体合成简单有机物->复杂的有机物。(氨基酸,嘧啶,葡萄糖,嘌啉,核苷酸) >多分子体系(团聚体)溅到岩石上氨基酸聚合肽链回到水中(多肽) >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蛋白质体,细胞的形成 7. Miller实验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模拟原始大气条件,生命的基本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单元:碱基和氨基酸 8. 严整有序的生命,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分子到细胞,细胞到器官,个体到生态群落。 第二章生命的化学 1. 生命组成的四类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 2. 蛋白质的组成单元: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结构不同取决于R侧链的不同 3. 维持生物大分子高级结构的力:非共价键;蛋白质的变性是由于破坏了非共价键 4. 蛋白质功能最重要的体现:生物反应的催化剂——蛋白酶。 5. 核酸的组成单元:核苷酸,其结构组成的三部分:戊糖、磷酸、碱基;DNA 和RNA结构组成的不同 6. 核酸一级结构的方向性:5’ 3’ 7. DNA的二级结构:双螺旋,碱基互补;给出一条DNA链的序列,会写出另

海洋科学导论题目+答案

一、填空题 1、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据此则东海属于边缘海,渤海属于内海,地中海属于陆间海海。 2、一只船在极地融冰区通过时, 船只不能前进或进速甚为缓慢,这就是”死水”现象.其原因是在淡咸水的界面上产生内波。 3、海水的沸点和冰点与盐度有关,即随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 4、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称为水团,温-盐特性作为分析水团的主要指标。 《 5、根据经典性观点,现代陆架上主要分布着三种沉积物:现代沉积、残留沉积、准残留沉积。 6、海水中由氮、磷、硅等元素组成的某些盐类,是海洋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盐,通常称为植物营养盐。 7、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公转所产生的公转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称为引潮力。 8、海洋生物通过同化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称为海洋生产力。 9、海洋中水的收入主要靠降水、径流和融冰;支出主要有蒸发 ; 和结冰 10、大洋西岸流线密集、流速大;而大洋东岸稀疏、流速小,这种现象被称为洋流西向强化。 11、深水波的群速为波速的一半;浅水波的群速与波速相等,群速也可视为波动能量的传递速度。 12、根据潮汐静力理论,在赤道上永远出现正规半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两极高纬地区出现正规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在其他纬度上出现日不等现象,越靠近赤道,半日潮的成分越大,反之,越靠近南、北极日潮的成分越显著。 二、名词解释 ( 1、饱和水汽压: 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 2、两极同源:主要是指同一属中两个极为相近的种类分别分布在南、北半球高纬度海域,而不出现于低纬度海域。 3、地转流:在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它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时,在水平压强梯度力作用下运动的海水,当其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 4、科氏力:由于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作用于运动物体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或科氏力 5、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产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 @ 三、简答题 1、简述影响海水对CO2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是海水的静态容量,即达到平衡后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多少,即热力学平衡问题; 二是动力学问题,即大气-海洋之间二氧化碳交换速度有多快; 三是海水铅直混合速率。

海洋科学导论论文

海洋科学导论题目:海水运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姓名曹静逸 学号1012101104 班级测绘一班(10121011) 二O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目录 绪论 (1) Part1 海洋环流 (2) 1.1海流的分类 (2) 1.2海流形成的原因 (3) 1.3地转偏向力与地转流 (3) 1.4上升流与下降流 (4) 1.5风海流理论 (5) Part2 潮汐 (6) 2.1潮汐现象概述 (6) 2.2 潮汐的分类 (7) 2.3 引潮力 (7) Part3波浪与深层水 (8) 3.1 波浪 (8) 3.2 大洋深层水的运动及主要特征 (9) Part 4 海水运动对沿岸的影响 (9) 4.1 气候系统 (9) 4.2海洋对气候系统的作用 (9) 4.3洋流对沿岸地理环境的影响 (10) 参考文献 (10)

绪论 1、海洋是环境的产物。在地球上,通过能量、物质的相互传递与环境相互作用。(1)它占地球表面积70.8%,被陆地分隔。 (2)海洋平均深度为3800米,最深为11034m(陆地海拔最高为8848米),(3)海洋中海水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4)北半球,陆地占其总面积的67.5%,南半球占32.5%;北半球陆地和海洋比例为60.7%和39.3%,南半球海陆比例为80.9%和19.1%。 (5)各大洋水域连成一体,可以充分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北半球陆地几乎连成一体,阻挡了北冰洋与其他大洋的水交换,使北冰洋底层水无法流出、进入其他大洋。其他大洋底层水均来自于南极大陆附近的边缘海。 2、海洋的概述 (1)洋:辽阔连续巨大的咸水体;占海洋总面积的90.3%;全球有4个,分别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洋的水文特征:远离陆地,受陆地影响小; 面积大,水深(平均2~3千米); 有独立的环流和潮波系统; 底质为软泥、红粘土。 平均盐度35,年变化小。 (2)海:陆地边缘的咸水小水体;占海洋总面积的9.7%;全球共54个。 海的水文特征: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 面积小,水浅(小于2千米); 无独立的潮波系统,潮波是大洋传入; 底质为陆沉积;

生命科学导论重点

如何判定一种元素的营养学意义? 常量元素的重要性比较容易认识。 微量元素的营养学研究较难。要证明某一种微量元素在营养学上是必不可少的,至少需要利用实验动物做以下三个方面的饲养实验: (1)让实验动物摄入缺少某一种元素的膳食,观察是否出现特有的病症; (2)向膳食中添加该元素后,实验动物的上述特有病症是否消失; (3)进一步阐明该元素在身体中起作用的代谢机理。 2、生物小分子(六种) 水氨基酸单糖核苷酸脂类维生素 20种氨基酸中有8种不能由人体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称为必需氨基酸 8种必需氨基酸为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赖氨酸 功能(1)作为组建蛋白质的元件 (2)有的氨基酸或其衍生物具有生物活性(代谢调节、信号传递等) 核苷酸分子由三个部分组成: 碱基:嘧啶、嘌呤五碳糖:核糖或脱氧核糖磷酸 生物大分子主要有三大类:蛋白质核酸多糖 它们都是由生物小分子单体通过特有的共价键联结而成。 DNA RNA 脱氧核糖核糖 有胸腺嘧啶有尿嘧啶 无尿嘧啶无胸腺嘧啶 生物大分子具有高级结构,即独特的立体结构、空间构型和分子整体形状等,在生物体的生理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 本讲摘要 生命的形式多种多样,生命的形态多变,但是化学成分是同一的。生物体中C、H、O 、N 元素的总和超过了96%。 构成生命的小分子主要包括:水、氨基酸、糖、核苷酸、脂和维生素等。 构成生命的大分子主要包括: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它们都是由生物小分子单体通过特有的共价键联结而成。 生物大分子具有高级结构,即独特的立体结构、空间构型和分子整体形状等,在生物体的生理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