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后跟痛的中医疗法
治脚后跟骨刺的偏方

治脚后跟骨刺的偏方治脚后跟骨刺的偏方1、治脚后跟骨刺的偏方臭椿树叶熏洗取臭椿树鲜叶250克或干叶100克,加水约1000毫升,煎沸取汁,加醋酸150克,乘热熏洗患处,每天1—2次,20天为1疗程。
没食子皂角散取没食子40克,皂角20克,二药研成细末,加米醋调成糊状,贴敷患处,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轻症用药1次见效,重症用药10次。
中药足跟痛安慷膏中药选自白芷、川穹、伸筋草、红花、川乌等数十种中草药)熬制成膏状,放在纱布或胶带上直接贴敷在疼痛点处,膏药渗透力强,直达患处,促进功能恢复。
同时能抑制钙化,增生的发展,并能松解血管,韧带的粘连,消除无菌性炎症,有治愈的效果。
川穹散取川穹45克,研成细末,分装在用薄布缝成的布袋里,每布袋装药末15克。
以药袋放在鞋里,直接与患处接触,每次用药1袋,每天换药1次,3个药袋交替使用,换下的药袋晒干后仍可再用。
仙人掌外敷取仙人掌适量,将两面的毛刺用刀刮去,然后剖成二半,用剖开的一面敷于足跟部疼痛处,外用胶布固定,敷12小时后再换另半片。
冬天可将剖开的一面放在热锅内烘3—4分钟,待烘热后敷于患处,一般于晚上贴敷。
在治疗期间穿布鞋为宜,适当活动,使气血经脉畅通。
2、什么是脚后跟骨刺足跟骨刺即足跟骨质增生,其症状是足跟压痛,走路时脚跟不敢用力,有石硌,针刺的感觉,活动开后,症状减轻,跟骨部位长骨刺,多见于中老年人。
一样会有红肿症状,且脚跟、脚板会有疼痛感或是麻痹感,甚至会产生无法踏地行走的情况,一早起床站立时这种疼痛尤其明显。
不过步行一段时间后,这种疼痛反而会减轻。
骨刺是—种正常的生理退化现象,是人体的—种保护性生理反应,每个人都难以避免,区别仅仅是有的人出现得早些,有的出现得较晚些,—般在40岁以后,足跟骨质增生逐渐明显,增生的程度也轻重不一,凡是活动多、负重大的关节都较早地出现骨质增生,足跟及下肢关节承重大,往往是骨质增生最多发的部位。
3、足跟骨刺能运动吗足跟骨刺患者需要运动,但这种运动必须“适量”,不能过于剧烈,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
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怎么引起的

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怎么引起的 脚后跟疼⼜称为⾜跟痛,是由于急性或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跟着⼒部分以团体为主要要表现的疾病。
下⾯是店铺推荐给⼤家的脚后跟疼的原因,供⼤家参考。
脚后跟疼的原因 脚后跟疼看起来不是什么严重的事⼉,但其背后却蕴藏着“杀机”。
那么究竟脚后跟疼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中医在此为您解答: ⼤多情况下脚后跟疼与韧带发炎相关,鞋⼦不合适,鞋底过硬、过软或太薄等都会引起脚后跟疼的问题,同时胖⼈也容易出现脚后跟疼的症状。
除此之外,脚后跟疼还可能与以下⼏种情况相关: 更年期信号 据介绍,⼥性进⼊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平突然下降,对钙质的吸收能⼒随之锐减,容易出现各种缺钙症状,⽐如脚跟疼、⾻质疏松等。
⼥性进⼊更年期后如果出现缺钙表现,即便再怎么补钙,也很难被吸收,因此要保护⾻骼,只有提早开始预防。
例如养成喝⽜奶、⾖浆的好习惯,多摄⼊⾖制品,注意锻炼⾝体。
上班族⼥性每隔⼀⼩时站起来活动活动,即便只有⼏分钟,只要能把它当作常规化的动作,也会对全⾝⾻骼起到保护和强健作⽤。
男性肾虚信号 肾是主宰⼈体⽣长、发育、⽣理及维持体液代谢平衡的重要器官,它与⼈体的⽣殖、⽣长、发育、衰⽼有密切关系。
中医学有“肾为先天之本”、“⼗⼆经之根”之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的肾脏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
因⼈体素质不同,会出现不同的症状:有的⼈脚后跟疼,有的⼈⽛齿松动、容易脱落,有的⼈性欲减退、⼩便困难或淋漓不尽,阳萎、早泄,夜尿增多,有的⼈⼊睡困难、失眠多梦,有的⼈⽑发脱落、枯槁发⽩、⽿鸣、⽿聋、视⼒昏花、头晕⽬眩。
但是,尤为脚后疼的症状更多、更普遍,⽼年⼈占百分之⼋⼗的⼈都有此症,忙了⼀天到晚上时疼痛加重。
因此当你感觉脚后跟疼的时候,就要注意有可能是肾虚的信号。
中医解析脚后跟疼 ⾜跟痛是⼀种常见病,以⾜跟肿胀、⿇⽊疼痛、局部压痛、⾏⾛困难为特征。
⾜跟痛⼜称跟⾻⾻刺或跟⾻⾻质增⽣。
在中医学属于“⾻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
治疗脚后跟疼的一些方法

治疗脚后跟疼的一些方法1、药物组成: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川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玄胡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毫升。
用法:将前12味药物放砂锅内,加冷水3000毫升左右,浸泡1一2小时,煎沸30一40分钟,倒入盆内,加入芒硝、食醋,搅匀。
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不烫时浸洗患足。
水温下降时可再加热,每天熏洗时间不少于一小时,早晚各一次。
一剂药可用2天。
每次熏洗均应将药液加热。
以上药煎汤熏洗,药物渗透肌肤,直达病处,可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运行,从而使症状缓解或消除。
2、药物鞋垫法 : 花椒、吴茱萸、五味子各等分,研末,按鞋子大小缝制布袋,将药末装入布袋内,封口,放入鞋内,每五天更换袋内药末一次。
3、中医外敷疗法 : 以生姜擦拭皮肤后,外用足跟骨方帖于足跟肌表的膏药刺激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
既避免口服药物对脏腑器官引起的副作用又无手术治疗痛苦及术后并发症的产生。
4、药物足浴法 : 伸筋草、透骨草、艾叶、川椒、海桐皮、鸡血藤、地龙、川乌、草乌、红花、黄柏各20克,丝瓜络10 克,制乳香、制没药各15克。
上方加水2500毫升左右,煮沸15分钟,加入白酒100毫升,将药汁放在盆内,熏洗、浸浴双足,每次20分钟,然后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按摩足跟1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每剂可用3日。
5、指压按摩法: 取穴昆仑、太溪,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外踝高点,太溪在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平内踝高点。
每天按摩早晚各1次,早晨用按揉法,用拇指尖端按在穴位上,向里转三下,向外转三下,每穴5分钟。
晚上用按压法,用拇指尖端按在穴位上,一按一抬,每穴5 分钟。
6、毛刷刷足法: 每晚用热水泡脚后,先用毛刷叩打足跟部每侧1分钟,然后用毛刷刷动足跟部1分钟,再叩打1分钟。
脚后跟穴位痛怎么治疗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脚后跟穴位痛怎么治疗呢
导语:脚后跟痛,相信我们都是非常的熟悉的,很多的朋友都遇见过,当我们长时间的站立或者走路都会出现脚酸痛,特别是脚后跟,休息一会儿就会好,
脚后跟痛,相信我们都是非常的熟悉的,很多的朋友都遇见过,当我们长时间的站立或者走路都会出现脚酸痛,特别是脚后跟,休息一会儿就会好,这是非常的正常的一种症状,但是现在我们要说的是脚后跟出现穴位痛,就非常的难受了,不知道怎么办,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治疗这个脚后跟穴位痛呢?
给你一个《足跟痛的点穴疗法》,不需要打针治疗,更不要打封闭。
虽然打针可以暂缓疼痛,也就是说可以止痛不能治痛,,但是很可能破坏气血循环,所以点穴治疗不仅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没有针灸的心理负担----每天一次,每次每穴三分钟。
坚持就是胜利,祝你早日康复!!!
足跟痛的人常常在晨起下床或久坐站起走第一步时感觉足跟痛较重,走一会儿后会减轻,行走过多后又加重;用手按压,感觉痛点在跟骨底面或周围;到医院拍X光片,有时可见跟骨骨刺增生。
这种病症是大多数人最常见的足跟痛。
出现足跟痛时希望大家不必紧张,因为这可能是由好多种原因导致的。
大都无须手术。
点穴疗法简便易行,可有效缓解这种足跟痛。
脚后跟穴位痛,如果有这个症状的朋友可以照着上面的点穴疗法对脚后跟进行一下治疗,相信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还有一种就是中医上的针灸,对脚后跟的穴位进行一下针灸,就能很好的缓解和治疗疼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专门的针灸治疗一下脚后跟。
中医教您防治足跟痛

中医教您防治足跟痛作者:李尤佳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年第2期河南省中医院李尤佳最近一段时间,王老先生双脚跟一直疼,开始没当回事,谁知越来越严重,无奈之下,来到医院就诊。
河南省中医院风湿骨病病区主任医师邓素玲介绍,足跟痛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重体力劳动者、运动员、长期站立工作的人易患此病。
具体表现为,脚尖朝上脚后跟向下用力时,里面有针刺感觉;足跟外表皮红肿,用手碰触发热;长途步行后疼痛加重,走路时踩在石块上或下楼梯时,足部用力过猛会引起剧烈疼痛;足跟中央有一个压痛点,用手指触压疼痛剧烈。
严重者每走一步都疼痛剧烈。
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与肝肾阴虚、局部血脉不通有关。
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又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淤滞。
具体分析,造成足跟痛的原因大致可分为3个。
1.跟骨骨刺:老年人足跟痛多和骨刺有关,跟骨结节处会有大小不一的骨刺,隆起的骨刺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会产生无菌性炎症。
但足跟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2.足底脂肪垫萎缩:脂肪垫萎缩后,会使足跟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使足跟处更易受到损伤而有痛感。
3.足底跖腱膜劳损:一些人行走时间过长、负重过度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出现局部无菌性炎症而有疼痛症状,部位集中于跟骨结节跖腱膜起点处。
中医治疗足跟痛一般采用内服和外治两法并用。
内服用药需先辨证再用药。
足跟痛分为三种证型:气滞血淤型、肝肾亏虚型和寒凝血淤型。
在内服中药的同时,配合进行外治更有助于恢复。
外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每天将内服药煎过的药渣加适量醋,放入纱布袋里,热度以合适为准,热敷足跟处,每次15~20分钟。
2.川乌、草乌、伸筋草、透骨草等药适量(根据自身情况,请医生开出外敷处方),加醋适量,加入热水,以不烫为适宜,每天泡脚15~20分钟,一副药可用3~5天。
泡脚后用软膏剂或护手霜涂抹足跟处再进行按摩,或者用合适的圆棍放在脚下来回滚动。
脚后跟痛是什么原因【医学养生常识】

脚后跟痛是什么原因
文章导读
人到中年,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脚后跟容易疼,那么脚后跟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受凉、长期劳作、足跟受伤、肥胖都可以引起脚后跟疼。
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行动,有的
因为严重的疼痛而惧怕走路,这种疾病,光不走路并不能解决问题,必须经过正确的治疗,才能达到恢复正常的可能。
脚后跟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有很多疾病都会引起脚后跟痛,跟腱周围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跟骨病、距跟关节炎都会引起脚后跟痛,下边就从中医的角度,介绍一下脚后跟痛是什么原因:
一、气滞血瘀型: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血阻滞,脉络被阻,则气血运行不
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二、肝肾亏虚型:肝肾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精生髓。
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
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触之痛减。
三、寒凝血瘀型:气血运行缓慢,复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
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以上从中医的角度介绍了脚后跟痛是什么原因,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根据自己的病情进行对症治疗,治疗的方法有很多,药物治疗、按摩、针灸,当这一切方法都不起效时,
就要考虑手术治疗。
不过不用过于担忧,随着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脚后跟痛是一种很容
易治疗的疾病。
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才是关键。
脚后跟疼痛的最佳治疗方法

脚后跟疼痛的最佳治疗方法足跟痛是指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
又称脚跟痛。
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丽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
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
足跟痛的常见病因包括:1、跖筋膜炎;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
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
在侧位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
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
2、跟骨后滑囊炎;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
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
3、跟骨骨突炎;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
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
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
4、距骨下关节炎;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
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
若保守治疗失效,则应进行跟距关节融合术。
陈旧性跟骨骨折或少见的跟骨肿瘤或结核也是足跟痛的原因。
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中药治疗传统中医对足跟痛之症早有研究,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
”... 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灵,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重厚久贴。
”建议用中医的治疗方法,采用.足跟-骨方世yi帖--,可透入皮肤缓解症状。
反向按摩巧治脚跟痛

反向按摩巧治脚跟痛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常常会脚后跟痛,痛得厉害的时候连路都不能走,去医院一拍片子发现跟骨下面长了骨刺,就很自然地认为脚后跟痛是骨刺引起来的。
接下来就会针对骨刺去医院进行各种各样的治疗,有的时候有效,但多数情况下效果不太理想,也有的人过一段时间不知不觉就不痛了,再拍个片子看看骨刺依旧是老样子。
事实上,骨刺仅仅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是骨质疏松。
这里先要简单介绍一下骨头的类型。
一根长长的骨头,中间这一段是非常致密的,叫做皮质骨;靠近两头的骨头相对就没有那么致密,叫做松质骨。
我们身体里面呈团块状的骨头基本上是松质骨为主的,这种骨头只有包裹在四周的一层皮是比较致密的,叫做骨皮质。
跟骨是身体里面最大的一块以松质骨为主的骨头,也是比较容易在早期发生骨质疏松的骨头,当骨头里面松了以后,人在站立和行走的时候,身体的重量还是依旧会压在上面,这样一来,包裹在骨头外面的骨皮质就要承受更多的力量,久而久之就会生骨刺。
就好像手掌用多了会生老茧一样,骨头表面生的老茧医学上就叫做骨刺。
新长出来的骨刺比较硬,走路的时候硌得慌,总是会有些疼痛,经过一段时间慢慢适应了,也就不痛了。
从治疗角度来讲,还是要治疗骨质疏松,这是图本之计,中医正是从这个思路出发,采用补肝肾、壮筋骨的中药内服,再加一些通经络的药泡脚,往往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这里再介绍一个简单的自助式治疗方法:先用温水或中药煮水泡脚20分钟左右,然后穿上厚的棉袜,在木地板上面跺脚,下跺时整个脚底部都要接触地面,脚跟部用力稍多一些,以感觉到脚后跟微微胀痛的程度为宜。
左右脚交替,每只脚跺200下,每天一次。
这种方法通过地面的反作用力对疼痛部位起到了一种按摩作用,可以提高骨刺周围筋膜的适应能力,从而缓解了疼痛;缓和的冲击力刺激,也有助于跟骨骨质疏松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