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企业及市场之实际风险管理

合集下载

浅谈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面临的机遇与风险

浅谈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面临的机遇与风险

浅谈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面临的机遇与风险[摘要]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又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经阶段。

本文首先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进行了简要叙述,说明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化经营有着很大的差距;其次又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分析,我国企业不仅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存在很多机遇,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的问题和风险。

最后,针对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面临的机遇与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机遇;风险;对策一、我国企业国际化现状我国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是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状况也是参差不齐的,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也不尽一致,根据中国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自身实力,以及国际化的程度,可以把中国企业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一)还未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企业国际化经营在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很长一段历史,但由于中国大部分企业没有足够的自主经营权,再加上我国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资金不足,信用等级较低,甚至许多企业还没有取得进出口权,更不用说自主的经营进出口业务,所以,中国绝大多数企目前还没有进入国际市场,还属停留在国内发展阶段。

(二)逐渐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在使得外资企业进入的同时,也导致了国内部分企业在了解国际市场信息的前提下开始逐渐探索国际市场,有的已经开始出口产品,并一步步走入了国际市场,参与到了国际竞争中去。

(三)开始进行国际市场扩张的中国企业国际市场的扩张阶段是目前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最高阶段,我国有部分企业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国际市场竞争之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吸收国际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也开始着手扩大国际市场,但是这种扩张是低层次的,并未达到全球合理化经营的程度,同时竞争优势仍停留在加工生产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地方。

总之,我国国际化经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我国企业总体上处于资本层面的国际化阶段,大部分企业的国际化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

浅析套期保值业务在外贸企业中的应用及风险管理

浅析套期保值业务在外贸企业中的应用及风险管理

浅析套期保值业务在外贸企业中的应用及风险管理1. 引言1.1 套期保值业务的概念套期保值业务是指企业为了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对经营风险的影响,通过在金融市场上进行相应的期货、期权或其他金融工具交易,以锁定未来交易所需的价格。

套期保值业务通常用于规避商品价格、汇率、利率等方面的风险,有助于企业预测和稳定未来的盈利水平。

在外贸企业中,套期保值业务具有重要性。

外贸企业往往面临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市场环境、政治风险等多方面的摩擦和挑战。

通过套期保值业务,外贸企业可以有效管理和控制这些风险,确保交易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

套期保值业务也可以帮助外贸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套期保值业务在外贸企业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稳定盈利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是外贸企业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外贸企业中的重要性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在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往往需要涉及跨国货币的交易和外汇风险管理。

由于外汇市场波动频繁,一旦汇率波动剧烈,就会对外贸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产生影响。

套期保值业务在外贸企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套期保值业务,外贸企业可以锁定未来的货币汇率,降低外汇风险,保障企业的利润。

在国际贸易中,套期保值业务可以帮助外贸企业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确保交易的稳定与可持续。

外贸企业如果能够有效地运用套期保值工具,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能够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套期保值业务在外贸企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外贸企业需要关注和了解套期保值业务的操作流程和风险管理,以充分利用这一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在当前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外贸企业应该重视套期保值业务的应用,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环境。

2. 正文2.1 套期保值业务的操作流程1.确定风险敞口:企业需要确定自身面临的风险敞口,即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内可能面临的外汇、利率或商品价格波动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

财务管理与国际企业风险

财务管理与国际企业风险

财务管理与国际企业风险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领域,而在国际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本文将讨论财务管理与国际企业风险的关系,探讨在国际商业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以降低风险,并提供一些相关的策略和工具。

一、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决策和控制来实现财务目标的过程。

在国际商业环境中,财务管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风险。

因此,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国际企业中尤为重要:1.现金流管理:有效管理现金流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关键。

国际企业需要更加注重跨国资金流动的管理,包括汇率风险和资金流动的时机选择等。

2.风险管理:国际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包括政治风险、货币风险、市场风险等。

财务部门需要通过风险管理工具,如衍生品市场、外汇合约等来规避和管理风险。

3.资本结构管理:国际企业的资金来源和结构更加多元化,财务部门需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来制定合适的资本结构管理策略。

二、国际企业风险与财务管理国际企业面临的风险相比于国内企业来说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国际企业风险:1.汇率风险:国际企业经常需要进行跨国货币交易,而汇率波动可能会导致资金损失。

因此,财务部门需要制定汇率管理策略,如使用远期合约、控制净头寸等来规避汇率风险。

2.政治风险:不同国家的政治环境和法律制度有所不同,可能会对国际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

财务部门需要评估和管理政治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3.许可风险:国际企业在进行跨国投资和合作时需要获得相关的许可和批准。

许可风险包括政府审批延迟、许可条件的变化等。

财务部门需要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确保许可的及时获取。

4.市场风险: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可能面临价格波动、需求变化等市场风险。

财务部门需要进行市场研究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三、有效的财务管理策略和工具为了有效地管理国际企业风险,财务部门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和工具:1.多元化投资组合:通过在不同国家和行业进行投资,可以降低特定国家和行业的风险。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风险分析关键词:出口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对策摘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众多出口企业将获得进出口经营权,这意味着它们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但由于某些出口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使得其面临着较多的风险因素。

在出口过程中要求我们的企业要充分认识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经营的安全性和连续性。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企业一般经营状况中的风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市场风险:市场变数极多,因市场突变、人为分割、竞争加剧、通货膨胀或紧缩、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原料采购供应等而事先未预测到的风险,导致市场份额急剧下降,或出现反倾销、反垄断指控。

(2)产品风险:因企业新产品、服务品种开发不对路,产品有质量和缺陷问题,产品陈旧,或更新换代不及时等导致的风险。

(3)经营风险:由于企业内部管理混乱、股东撤资、资产负债率高、资金流转困难、三角债困扰、资金回笼慢、资产沉淀,造成资不抵债或亏损的困境。

(4)投资风险:各类投资项目论证不力、收益低下亏损、股东间不合作或环境变化导致项目失败。

同时,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因为其国际经营环境及国际管理的复杂性,使得国际化企业面对更多、也更为复杂的风险。

第一,随着国际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必然带来其地域上的分散性,给国际化企业的管理和人、财、物等交流活动的调控增加了困难。

一方面,子公司地域分散的多样性,有利于风险的分散;另一方面,管理和调控难度的增加,又带来了更多的经营和管理风险。

第二,国际政治环境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也对国际化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影响和制约。

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关系,地区局势,是否有国家间的战争甚至世界大战或冷战等国际政治因素,直接决定了国际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时空条件。

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形势、国际金融走向和地区间经济差距等国际经济因素,也会对国际企业经营的效率与效果构成重要影响。

国内外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最新整理)

国内外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最新整理)

国内外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一、国外研究现状1.问题起源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科学产生于本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国家。

问题的提出最先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及战后的德国,当时德国出现了近乎天文数字的恶性通货膨胀,企业经营程度的好坏已成为能否生存的严重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开始研究企业风险,并制定了若干经营政策,以1915年著名学者莱特纳的著作《企业风险论》为标志。

德国的风险政策,以理论性研究为主,以保护企业为目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在理论体系上结合了一些实际问题。

德国学者强调处理风险的手段是风险的控制、分散、转移、回避和抵消等,至于应当选择哪一种,则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2.初步实践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出现之初,美国的学术界对于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就已经有了认识。

1921年,著名学者马歇尔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提出了风险负担管理的观点,他提出了风险转移和风险排除的风险处理方法。

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并在以后的若干年里,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研究和探讨风险管理问题。

从此,对风险管理问题的理论探讨在一些大企业中开始初步实践并逐步展开。

3.概念产生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特别是在西欧经济战后复苏时期,在欧美兴建了一大批的煤炭、水电、能源、交通、水利项目,由于很多项目工期长,投资大,技术复杂,涉及因素广泛,加之宏观和微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项目在质量、成本、进度管理本身面临着许多风险因素,于是,项目风险管理概念就应运而生。

4.独立学科1963年,在美国出版了《企业风险管理》一书,引起了欧美各国的普遍重视。

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门化,使风险管理逐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的学科。

5.风险划分1987年,美国学者Cooper和Chapmen按照风险的特性将风险分为技术风险与非技术风险。

1993年美国学者Tahetal应用风险分解结构原理对风险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1999年Tah和Carr在HRBS方法的基础上发展的风险评估方法主要用于风险的定性分析。

境外企业监督管理工作总结

境外企业监督管理工作总结

境外企业监督管理工作总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以开拓国际市场和获取更多资源。

然而,境外企业监督管理工作也因此变得愈发重要。

在跨国经营中,企业需要面对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习俗、商业环境等多方面挑战,因此,做好境外企业监督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境外企业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这包括建立符合当地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其次,境外企业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管理。

境外员工往往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工作方式,企业需要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另外,境外企业监督管理工作还需要加强对外部合作伙伴的监督和管理。

跨国经营中,企业往往需要与当地的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等建立合作关系,企业需要加强对这些合作伙伴的选择和管理,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和良好发展。

最后,境外企业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境外经营面临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等多种形式,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识别和评估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控制。

总之,境外企业监督管理工作是企业跨国经营中的重要环节,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对员工和合作伙伴的培训和管理,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以确保企业在境外市场的稳健发展。

谈谈海外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谈谈海外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

谈谈海外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摘要】海外工程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性,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存在着诸多风险。

风险管理作为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应对的手段,对于项目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海外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首先分析了海外工程项目的风险来源,接着介绍了风险管理的策略,包括风险评估与分析、风险应对措施以及风险监控与控制。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有效管理海外工程项目中的风险,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强调了海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于海外工程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方法,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风险挑战。

【关键词】海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风险来源、风险管理策略、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监控、风险控制、重要性、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海外工程项目的重要性海外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海外工程项目可以带来经济利益,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海外工程项目,可以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内企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海外工程项目可以促进区域合作与发展。

通过参与海外工程项目,可以不断拓展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推动共同发展。

海外工程项目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人员培训。

在海外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各国企业需要与当地企业合作,促进文化交流和经验分享。

海外工程项目也是一个重要的人才培养平台,可以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企业和国家的软实力。

海外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企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2 风险管理的定义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评估和应对可能威胁或机会的过程,旨在最大程度地保护项目或组织的利益。

在海外工程项目中,风险管理的定义更为重要,因为跨国项目可能面临更多潜在的挑战和障碍,包括文化差异、法规限制、政治稳定性等。

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项目团队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减少风险对项目进展的影响,提高项目成功的可能性。

国际贸易中的信用风险评估及管理

国际贸易中的信用风险评估及管理

交易背景分析
针对具体合同,应分析相关业务的贸易背景,从贸易对象和自身两 个角度对贸易背景进行深入分析。一方面,分析贸易对象的销售渠道、 历史销售情况和当前销售趋势,尽可能了解其库存情况,并对贸易对象 对相关合同项下采购产品的下步安排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分析自身企 业的生产能力,和买方的合同紧密程度及双方互信程度。从而可对相关 贸易的可执行性做出客观评价。
国际贸易中的信用风险简述
三、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由于市场维持低位运行,需求萎靡、订单减少,众多出口商不得不面临 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处于更加有利地位的进口商,最终被迫接受更加 低廉的价格和更加苛刻的付款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风险程度。
国际贸易中的信用风险简述
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市场,出口商需要做的不仅是“胆大”,更要“心 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分析、控制、转移国际贸易中的信用风险。 一、做好买方分析和筛选工作 二、做好合同签订的规范工作 三、做好出口业务的执行工作 四、做好应收货款的跟踪工作 五、做好呆账坏账的催收工作


3.准确理解承保人意见,及时处理重审限额
• 对于退回重审的限额,请同业务部门及我司人员紧密协作进行跟踪处理。 原则上超过15日无反馈意见的,则应重新申请。 应认真阅读承保人重审意见,尽快核实或补充材料,重新提交申请时, 应在“其他说明”中对重审意见一一回复。 在承保人询问能否降低赔付比时,应明确说明能够接受的最低赔付比例, 以便于承保人决策。


4. 实时跟踪申报收汇,杜绝风险隐患
• 信用限额批复生效后,应按时申报,并跟踪收汇情况。

在限额生效前就有申报或在原有限额项下存在超限额出运的,应尽快申 报,并根据需要及额使用严重不足的情况时,应尽快同我司沟通 相关情况,并根据我司意见进行操作,及时减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1月國際企業及市場之實際風險治理
前言
由於近兩年全球經濟急遽萎縮與不景氣,美國各大工業,包括高科技產業、電信業及汽車製造業等,紛紛出現了呆帳、裁員,甚至倒閉的現象。

儘管企業先前已經投下了數以億計的資金於供應鏈治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系統及顧客關係治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系統上,但仍不足以應對變幻莫測之市場環境。

而錯誤之市場供需預測,或為企業帶來了龐大的庫存壓力,或讓企業失去了市場契機,最終更造成股東難以估計的損失。

凡此種種,說明了企業對於商業風險(Business Risk Management)處理能力的欠缺,亦引證了業界對於風險治理的急迫需求。

然而“風險治理”一詞已是業界之陳腔濫調,在闻名搜尋引擎“Google”中,可輕易找到接近122萬筆的相關資料,但由於資料大多為艱澀難明白,實有必要針對實際之商務風險進行研究。

為加強企業對於風險治理需求之認知,CommerceNet及Milken Institute邀集了產業界、金融界及負責政策研擬之專家學者們進行圓桌會議註1,研究風險治理在非金融產業中的應用及對其
影響,並探討在提升國際社會對於商務風險之認知及相關工具之發展時,是否需要非市場性之介入。

在此前提之下,本會議要紧任務包括:
1.發展一套可強化風險認知、辦識、評估、防範及治理之前
瞻性思維;
2.發展一套能够影響與風險治理及風險透明化相關之科技、
基礎建設發展、政策架構及規範的策略;
3.發展一套能够引導與影響風險治理相關之研究、先導計畫、
應用工具及程序的方法。

在會議的籌備階段,CommerceNet及Milken Institute已完成了密集的企業訪談及多次的專題研討,訪談對象皆為企業領導者,訪談人數超過80位。

從前置研究中得知,CommerceNet及Milken Institute可藉由與風險治理的體認(Awareness)、提倡(Advocacy),及採用(Adoption)等相關議題之研究,協助商業及政策團體進入風險治理新世代。

本會議探討了數項增加風險治理必要性的趨勢,並找出20餘項能够利用的解決方案。

對於曾因預測風險(Forecasting Risk)、價格風險(Pricing Risk)、產能風險(Capacity Risk)及原物料風險(Availability Risk)而導致收入損失之企業而言,建議可先閱讀本報告中第貳章—「四大風險治理案例說明」。

壹、風險治理
隨著非核心產品及服務紛紛委外處理,顧客、供應商、合作夥伴及競爭者間之關係越加緊密。

現有企業可謂是金融風險、產品風險、市場風險及供應風險的集合體,傳統的競爭模式已顯不足。

大部份企業在為股東爭取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亦需要降低營運風險,故風險治理已不只是金融面才需要的治理,而是整體競爭模式下的必要手段。

正如Intellidex公司執行長Narry Singh表示,在相互依存與連結的市場環境中,機會的來源往往也是風險的來源。

一、現況分析
儘管企業已有科技風險的概念,亦將電腦、網際網路及電子商務等風險視為僅次於雇用風險(Employment-related Risk)的重大風險,但企業卻未因此把科技因素納入整體的風險治理中。

根據St. Paul公司最近於美國與歐洲進行的研究調查顯示,在1,500家的受訪企業中,只有25%設有風險治理委員會(Risk Management Committees)或其他正式的組織團體,進行科技風險評估;而在這25%的企業中,亦只有50%認為科技風險治理是有效的。

在受訪的風險治理師中,40%坦誠其對科技風險欠缺了解,只有10%認為自己已特不了解科技風險。

Aon Corporation的研究報告顯示,企業的財務長普遍希望能以策略性方式,延伸傳統風險治理的審計範疇,最好能在營運與決策的過程中,把風險治理視為策略性目標的構成要素。

但調查發現,只有5%的財務長滿意目前的風險治理方式,超過50%表示特不不滿意或略微滿意。

對於年營業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大型企業而言,滿意度比中小企業高,而對於金融服務業及能源產業而言,其滿意度亦相對偏高。

為了縮短理想與現實的差距,39%的受訪者將在三年內推行綜合式的風險治理,但仍有12%的受訪者表示會維持原有的風險治理機制。

由以上兩個調查結果不難發現,規避風險及視風險治理為核心策略的企業需求已漸趨成熟。

無奈,擁有風險治理工具的人,不一定了解企業的實際風險;而了解企業實際風險的人,又不一定擁有適當的工具。

此外,風險治理常被視為是一種保險,一個對於不確定性的緩衝區。

其實,從案例說明中可得知,風險治理機制應作為不確定性的發現,而風險本身卻可視為利潤中心。

圖(一)正是詮釋現今企業風險治理的四大面向,包括風險治理的分析面、風險治理的組織結構發展、風險治理的規範、以及風險治理的科技發展。

其呈現出的非對稱式圖形,說明了風險分析及其輔助工具雖已發展多時,但有關風險治理的科技、組織結構及規範發展卻相對地緩慢。

圖(一)企業風險治理的四大面向
二、風險治理之行為因素
根據以上討論,與會者認為在面對風險治理時,必須了解各大面向可能影響風險治理之行為因素:
1.風險治理之發展障礙:可怕與恐懼
o產業對於如同“黑箱作業”般的風險治理解決方案深感恐懼,因為這樣的作業方式,专门可能會引發其
他的風險。

o風險治理師往往將風險治理視為職場上的另一項變數。

o對於特不重視員工績效的執行長而言,他們可怕風險治理所產生的效果,最終會成為員工表現欠佳的藉
口。

2.風險治理之助力:貪婪與野心
Pat Finegan表示,确实是貪婪與野心把1980年代的高風
險融資合併(LBOs)風潮化險為夷。

Graydon補充說明,這
也确实是所謂的中心街道(Main Street)與華爾街(Wall Street)的不連接性現象。

意味著,有些風險是不用刻意
避開,有些卻要用心操作,因為風險治理也能够是牟利的
工具。

貳、四大風險治理案例說明
在過去的15個月中,僅有少數的企業明白得使用風險治理來規避市場風險。

市場中又以預測風險、訂價風險、產能風險及庫存風險為四大常見的商務風險,其案例說明,分述如下:
•預測風險(Forecasting)
在過去12至15個月間,錯誤的市場預測嚴重影響了高科
技產業,例如思科系統(Cisco System)在2001年上半年
的網路設備存貨剩餘,造成了22.5億美元的損失。

單季銷
售額因此下跌了30%,股價也因此下跌了80%,最終以裁員
收場。

•價格風險(Pri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