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力比多的精神分析与美学思考
文学的力经典作品中的人性探索与思考

文学的力经典作品中的人性探索与思考在人类长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扮演着探索人性和思考人类存在意义的关键角色。
经典作品自然成为了人性探索与思考的热点。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经典文学作品,探讨其中所展现的人性探索与思考。
众所周知,浪漫主义文学在人性探索和思考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唐璜》。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唐璜的形象,对深深迷恋外表与荣誉的人性进行了深入揭示。
唐璜在早年获得了某种秘药,从而永葆青春与美貌,但最终却因人性的贪婪与诱惑走向了灭亡。
小说通过唐璜的悲剧,暗示了追求虚荣与外在美的人其实是存在内心空虚和孤独的。
这样的探索使人们思考到,人性并非单纯由外在美和虚荣所构成,而是需要追求内在的美与真善美的统一。
另外,人性的探索与思考还体现在托马斯·曼的《魔山》中。
这部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汉斯·卡斯特普的经历,展现了生命的意义、欲望与道德追求之间的冲突。
汉斯在登上魔山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灵冲击和思想变革。
小说通过描述汉斯之旅中的人性种种面貌,引发读者对于生活中真正的安全与追求的思考。
在曼的笔下,人性的真实本质得以呈现,触发了人们对于自身存在的质疑和反思。
此外,奥尔德斯·赫胥黎的《1984》也是一部深入人性探索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通过对威斯敏斯特自治政府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极权统治的社会形态下,个体人性的崩溃与扭曲。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的思想受到极限压抑,感情被严格控制,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完全被剥夺。
这样的设定引出了对于人性根本自由的思考,激发了对于身份、自由和人权的关切。
通过对于人性的极端探索,赫胥黎启示人们思考社会中权力、自由和道德之间的关系。
除了以上几部作品,经典文学中的人性探索与思考还体现在许多其他作品中。
从诗歌到戏剧,从小说到散文,各种文学形式都展现出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意象描绘等手法,作家们将个体的人性与普世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读者深思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当代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论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活动。
陌生化手段的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拉长审美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
2】文学性;就是文学的性质和文学的趣味,文学性就在文学语言的联系与构造之中,文学性不存在与某一部作品中,它是一种词类文学作品普遍运用年广东构造原则和表现手段。
3】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
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广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引导人们去注意意识后面的动机,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4】欲望的升华说: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方面,它支持泛性论的观点,把性欲看作是文艺创作的动机,作家和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的“本能的欲望”的驱使,艺术家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感情的宣泄,以获取快乐,因此他们创作的动因就是“性欲的冲动”。
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生化作用,受压抑的力比多便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
梦的四种作用方式:压缩、移置、表现手段、二次加工5】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指20世纪初叶开始,詹姆斯,福克纳等一批小说家撤出传统小说中作者自我的介入,致力于描绘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即以自由联想等为线索直接且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事手法。
6】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以兰色姆《新批评》一书得名。
在书中他评论了艾略特、瑞恰兹、温特斯等人的理论,称他们为新批评家。
它的崛起是对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种种文学批评倾向的反拨,由于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最薄弱的环节加以批判,并辅之以一整套十分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因此在西方文学批评界和文学教学活动中占用主导地位。
力比多的概念

力比多的概念力比多是由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的性欲本能,包括各种身体器官的快感,但不仅仅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
本文将介绍力比多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精神分析中的作用。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力比多的概念》,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力比多的概念》篇1一、力比多的定义力比多是由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的性欲本能。
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而是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的性生活。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力量,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
他指出,力比多驱力可能与现有的文明行为规范相抵触,这些规范在精神结构当中表现为超我。
二、力比多的特点力比多具有以下特点:1. 本能性:力比多是人的本能之一,是一种天生的、固有的生命力。
2. 力量性:力比多是一种力量,它能够推动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3. 普遍性:力比多不仅存在于成年人,也存在于儿童和性倒错者身上。
4. 有限性:一个人的力比多是有限的,如果他将力比多用在一个人身上,那么用在另一个人身上的分量就会减少。
三、力比多在精神分析中的作用在精神分析中,力比多被认为是人的心理现象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通过对力比多的分析,可以了解人的内心世界、心理动机以及心理障碍的原因。
同时,通过调节力比多,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
总之,力比多是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的性欲本能,具有本能性、力量性、普遍性和有限性等特点。
《力比多的概念》篇2力比多是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类心理能量中的性本能。
这个概念最初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力比多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能量,源于人类的性欲,并且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释放出来。
在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框架中,力比多被认为是人类行为和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力比多概念涉及到性本能、性欲望、性行为等多个方面,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最早表现为儿童的性欲,随着儿童成长,力比多逐渐转化为其他形式的心理能量,如攻击性、竞争性、创造性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文学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文学刍议摘要: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学去研究作家心理深层次无意识创作动机,将注意力深入到人们未曾注意到的深层心理活动之中来分析文学创作,影响了20世纪至今的文学发展,但其过于强调无意识和性本能的观点,引起了一定争议和批判。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学;力比多;无意识;白日梦;俄狄浦斯情结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107-01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内涵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所创的医学学说,用来治疗精神疾病,该理论可以分为三大核心内容:力比多:弗洛伊德认为,一切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就是以性欲的内驱力,将称为力比多(libido)。
他把性欲与自我保存本能做了对比,并用力比多一词开始指性欲或性冲动,后扩展为一种机体生存、寻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欲望,是一种与死的本能相反的生的本能的动机力量。
人格: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本我是由性冲动构成的原始的生命本能,不受理性束缚、无条件地依照“快乐原则”而寻求本能需要的最大满足。
自我,拥有理智和意识,按照“现实原则”根据外部需求来控制和压抑本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指导自我去抑制本我的冲动、反省和修正自己违反道德规范和理想的行为,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①。
意识层次: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人的心理除了显见的意识,还有巨大的潜意识,潜意识层面又可以分成两部分:无意识(unconscious),是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者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前意识(preconscious),它是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层面,一定条件下可以让无意识转为意识。
二、精神分析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一)文学创作的动因来源于力比多弗洛伊德认为,文学创作是受作家各种“本能欲望”的驱使——力比多,即性欲。
对艺术家来说,他的创作使自己的性欲得到升华,对欣赏者来说,他们通过艺术欣赏达到性欲的满足和宣泄。
(二)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无意识的表现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独创,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基础和核心。
论“力”在尼采思想中的演进脉络及其同美学的关联

论“力”在尼采思想中的演进脉络及其同美学的关联尼采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中文名字,他的思想被认为是现代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源头之一。
尼采认为,人类的力量是创造一切价值和意义的源泉,而美学则是一种表达这种力量的方式。
本文将从尼采思想中“力”的演进脉络及其同美学的关联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尼采的思想中,“力”代表了人类的意志和能动性。
在尼采早期的著作中,他将力描述为一种驱动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量。
他认为,这种力量不仅包括了人类的物质力量,如身体的力量和生理欲望,还包括了精神力量,如意志力和创造力。
在尼采看来,人类的力量是一种积极的能力,能够促使个体追求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随着尼采思想的发展,“力”的含义逐渐转变为一种对抗和超越现实的力量。
在他的中期著作中,尼采提出了“超人”(Ubermensch)的概念,认为人类的力量应该超越传统的道德和宗教观念,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充实。
超人被赋予了创造新价值和突破传统道德框架的力量,他们能够在面对困境和苦难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同时通过对自身的超越来达到个体的最高境界。
在尼采的晚期著作中,“力”的概念进一步被拓展为一种对现实的肯定与接纳。
他提出了“永恒重现”(Eternal Recurrence)的思想,认为人类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接纳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包括苦难和困境。
他认为,只有通过面对和接纳现实生活的种种痛苦,人们才能迎接人生的挑战,进而获得力量和成长。
与此尼采的思想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美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表达力量的艺术形式,而尼采则将其视为一种对人生的肯定和赞美。
在尼采看来,美学不仅是一种审美经验,更是一种对生活意义的探索和表达。
他认为,通过艺术的方式,人们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创造自己的真理和价值,并通过美的体验来获得力量和欢愉。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思想对鲁迅创作的影响摘要:精神分析美学派别的基本思想及对西方文学产生的影响;鲁迅先生对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的接受;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先生创作主题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对鲁迅先生创作艺术表现手法的影响。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鲁迅创作;影响1 精神分析美学派别的基本思想精神分析美学派别产生于20世纪初,奠基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Custay Jung,1875~1961)在许多方面修正、丰富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
二人的主要美学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1)无意识学说和三重人格结构。
过去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正常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意识支配的,弗洛伊德在自己精神医学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确认存在着一个无意识的心理领域,建立了系统的无意识学说。
无意识是指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它是人的一切行为,包括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创造的根本动力,只不过这种动力深藏在人的内心深处,人自己不能觉察。
在无意识学说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的理论,他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指的是原始本能的我,主要由性本能等原始冲动组成,完全是无意识、非理性的,能量和活力最大。
本我实行的是快乐原则,也就是说人在潜意识里把快乐当作自己生命的最高的、唯一的价值准则。
自我指的是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里的,他必须调节、压制自己的本能活动,使自己不违背现实社会的要求,这种压制,不是废弃快乐原则,最终是指向快乐。
超我又称内部道德机构,它使一个人把本能的能量全部转移到对至善至美事物的追求上。
实际上,精神分析美学思想的基石就是潜意识和人的性本能,正如弗洛伊德自己说的那样: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
……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
浅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精神分析美学

16浅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精神分析美学曾文韬 湖南师范大学摘要:精神分析美学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创,着重于关注文艺作品中体现的性本能与幻梦等因素,自20世纪以来对各国文学带来了极大的轰动。
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社会变革运动之后,精神分析美学思想亦进一步传入中国,并且在中国文坛和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立足于探索中国现代文学中精神分析美学的踪迹,并从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两个方面浅作举隅。
关键词:现代文学;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美学一、精神分析美学简介精神分析美学(Psychoanalytical aesthetics)由弗洛伊德所创,乃20 世纪最重要的现代文化哲学思潮之一。
它提倡关注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性本能,热衷于探索无意识、幻梦在文艺创造与文艺接受方面留下的痕迹。
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特里林说过,“精神分析学说对文学影响之重大是毫无疑问的。
”、“如果要用编年史方式将精神分析运动对现代文学影响的完整历史加以论列,那将一定是件涉及面极广的工作。
著名作家几乎无人不直接间接地受到其观点的影响。
”[1]正如特里林所认为的那样,精神分析美学对各国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精神分析美学在理论上更趋完善和成熟。
二、精神分析美学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精神分析美学被引入中国乃为循序渐进之过程,与变革时期的思想解放风潮相适应。
如果说当时新文学运动的主题,是胡适所说的“活的文学”、“人的文学”[2],那么自诞生初期便和禁欲主义划清界限的精神分析美学也是“活的美学”、“人的美学”。
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思想转型时期,精神分析美学的引入遂应运而生。
具体来说,精神分析美学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可分为两种途径:其一为美学类著作的译介,此为直接途径。
如朱光潜的《变态心理学派别》,由商务印书馆于1933年出版。
此书不惜笔墨地介绍了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精神分析派学者的美学观点。
又如高觉敷所翻译的《精神分析引论》(1930年)、《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6年),直观明了地将弗洛伊德本人的著作引向学界及大众。
文学作品的力总结

文学作品的力总结文学作品的力量总结文学作品是人类创作的精神财富,具有独特的力量。
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引领人们思考,传递智慧和启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学作品的力量,包括对于情感的滋养、思想的引导以及社会的影响。
1. 情感的滋养文学作品能够深入人心,触动人的情感。
通过描述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情节,作品中的情感变得真实而鲜活。
无论是喜怒哀乐,作者能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并将其传递给读者。
例如,在一部感人的爱情小说中,读者能够共情主人公的喜悲情感,进而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深刻情感纽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是情感的滋养源泉,能够使人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生活的喜悦与悲伤。
2. 思想的引导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思想的引导。
作品中透露出的智慧和哲理能够引领人们思考,启迪人们的心灵。
通过对社会现象、人性问题等的描述与讨论,作家们能够以独到的观察和思考,向读者传递深刻的思想。
比如经典文学作品《1984》中通过对权力的描绘,警示人们对于权力的滥用和人类自由的重要性。
这种智慧的引导让读者们从中汲取到人生和道德的哲理,引发对自我和社会的反思。
3. 社会的影响文学作品的力量不仅局限于读者个体,更能够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作品中关于社会问题、历史事件等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能够引起共鸣,激发社会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鲁迅的作品中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和对现实的批判,成为了一种对社会进步的呼唤。
作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评,不仅能够引发社会的关注,更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变革,促使人们反思现实并积极改善社会。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具有滋养情感、引导思想和影响社会的力量。
作为一种精神表达的方式,文学作品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引领读者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能够通过思想的启示和社会的反思,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财富,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09-18作者简介:张广奎,男,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方向:英诗与诗论,翻译理论与实践美学。
第21卷第4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4月V ol.21N o.4Jour nal o f Xuzho u I nstitute of T echno lo gyA PR.2006文学作品中力比多的精神分析与美学思考张广奎(徐州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摘 要】 许多文艺作品离不开对爱情的描写,这正是由于力比多是社会的普遍存在。
力比多与作家和作品以及和读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以至于从一定层面上说力比多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力。
从精神分析上讲,此类作品中存在着性的亲和力。
从美学上讲,性亲和力在作品里的形成过程又是审美活动和美感享受的过程。
【关键词】 力比多;文学作品;精神分析;美学【中图分类号】 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704(2006)04-0001-04 一般说来,社会生活既包括人类的社会实践,又包括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生活。
而文学作品是人类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反映。
换句话说,文学作品既是真实社会实践的反映,也是或更是人类精神及其活动的反映。
具体地说,它是精神通过实践,和精神通过虚拟的实践的反映。
性,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理所当然,成了,也应当成为文学作品内容的一部分;否则,文学作品就没有充分、全面地反映人类的实践与生活。
正如我们所知,在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里都有性爱的描述,从一个层面上说,这说明了人们对性的普遍关注和兴趣,以及性在文学和生活里的普遍存在。
事实上,性的冲动(英文为libido ,汉译名:力比多)是许多文学作品产生、存在和流传的生命力。
因为它是社会的普遍存在和大众的普遍关注。
一、力比多的社会普遍存在根据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Freud)所说,一个人从婴儿时候起就有了性欲。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把“性”列为人生的第一需要,“睡眠”次之,“食”又次之,“衣”居第四(陈梦韶、谢南佳译著《择偶的艺术》,北新书局,上海,1936年,第95页)。
世界每秒钟开出4片美国处方性药万艾可(英文名VIAGRA ,中文译名“伟哥”)(阮芳赋著《性的报告》,中医古籍出版社,北京,2002年,第335页),更说明了人们对性的普遍关注。
而性医学的科研结果也表明: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力比多,不超过十年,他的生命就会死亡 。
力比多,使地球和人类充满生机和欢乐,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很多层面,也几乎贯穿一个人的一生。
撇开儿童的性潜伏期不谈,很多青少年的理想(如成为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等等)的底层和背后(即在id -本我的层面)暗含着一个朦胧附带的但又不可缺少的理想或欲望,那就是他要拥有一个非常漂亮或潇洒的异性,这就是力比多—性欲的冲动。
它暗示着力比多是许多成功和理想的浅层动因之一和对成功自我要求回报的一种;它有时存在于本我之中 ,有时存在于自我(ego )!之中。
所以,弗洛伊德在《论文学与艺术》中说到,人类的幻想是普遍存在的,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欲望。
具有动力的欲望根据幻想者的性别、性格和环境可天然地分为两类,首先是富有野心的欲望,它被用来抬高主体的地位。
其次,就是性的欲望。
在成熟的女性身上,力比多占有几乎排除其它的优势地位,因为她们的野心通常被性的倾向所同化。
在成熟男性身上自我中心与野心勃勃的欲望是与力比多相伴随的,而且很多时候是结合在一起的(参见常宏等译《论文学与艺术》1999:101-102)。
换句话说,野心勃勃的欲望总是有一部分转化为性的欲望,即力比多释放的欲望。
此外,性,作为人们的生理需求,更是普遍存在,更容易理解了。
在大众的日常生活里,先不论家庭生活,人与人尽管可能没有性的接触,但是目光的交流,语言的交换等交际活动都足以在一定程度上激起或抚慰力比多;或者说,异性的出现,特别是漂亮、潇洒异性的出现,会使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产生性的亲和力,从而使力比多成为社会黏合剂的一种。
于是,力比多就当然充斥于整个社会。
因此,性作为人的必需,又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它必然导致普遍存在的力比多也普遍存在于文学作品中∀。
而既然作家作为社会的一员,作品作为社会的反映,那么力比多又是怎样影响或左右作品的主体-作家的呢?二、力比多与作家“艺术家(含作家和诗人等)#常因性经验(和性冲动)∃的激发而创作。
”%作家作为普遍幻想的人类社会的一员也同样被力比多所充斥。
根据以上弗洛伊德对人类幻想的分类,由于大部分的作家没有纯粹的第一种野心勃勃的欲望,他们更多的是拥有性的欲望,最多拥有和力比多可关联的一部分野心勃勃的欲望。
作品的主体—作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带着力比多的冲动走进作品,然后带着力比多的满足,即欲望的精神实现再走出作品而成为作品的客体,从而把作品的主体让位给读者。
作家作为一个社会人,他的作品如果被读者认为是成功的,纠其原因是他通过反映、或变相地反映自己的精神愿望和生活,通过理想化或潜意识地理想化自己的欲望,反映或理想化了社会群体的理想和欲望,道出了作家作为社会大众一分子的心声,他的作品带有普遍性和共性。
对于大部分文学作品来讲,这种心声大都是性的困惑、性的经验和性的渴望。
对于作品本身来说,这种困惑和渴望又来自作品的母体(或主体)—作家本人。
尽管有时候从表面上看来作家的创作来源是移花接木,或直接来源于非本人的思想或素材,但是,这些素材肯定与作者本人的思想或他的欲望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或者说,这种素材激起了他的欲望,唤起了他心灵的激荡,于是产生了创作的欲望,这也就成了作品产生的直接原因。
而这种原因大都可以归结为性的欲望-人的第二种幻想,或潜意识的性的欲望(subco nscious libido)。
所以说,对于相关的文学作品来说,力比多是作家创作的动力之一。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在诗歌里对爱情的赞美和向往,莎士比亚又几易情人和他在作品里对爱情和情人的描写,连毛细血管都充满性的美国诗人金丝伯格(Allen Ginsber g,1926-1997)和他的诗作,在中国古代堪称“第一奇书”的《金瓶梅》的作者和他对性的大胆描写等无不说明力比多是许多作品的成因和作品得以流传的主要原因。
也正如中国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所说:“在我的作品里有很多的美女,那是因为在现实里我的周围没有美女。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作家把欲望寄托在作品里了,作家确实是带着力比多去创作,在作品里他可以得到精神上欲望的满足,而这种欲望又大都来自力比多。
尽管我们也可以理解此话为一种幽默与机智,甚至可以理解为玩笑,但更让人相信的是,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这也道出了许多作家的心声。
以次,讲话者一方面释放了自己,另一方面,取悦了听众。
毕竟,性仍是人们难以启齿,但又无法回避的东西。
但是,力比多在文学作品里的地位是什么呢?它又是怎样在作品里运作,又是怎样关联着作者,作品里的人物和读者的呢?这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三、性的亲和力与美学思考综述以上观点,性与很多文学作品在大多数情况下和很大程度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学作品里的人物本来就应当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而力比多又是社会的普遍存在和许多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性的描写在一个真正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就成了整个艺术描写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同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情感和思想意识,对于人物的自然渲染有着它的特殊的作用和特定的意义。
力比多,在相关作品里从作家到作品的产生,再到读者这个过程中,是一个节点,一条不可缺少的暗线,一个背后的支撑点,统文学作品于一体,连作者、作品和读者于一线。
这种力量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性的亲和力。
这是一种以力比多为动力,在作品内部形成的,一个隐形的,包括作者在内,由作者创造,读者触发的,多层面的亲和力。
它包括它和作者的关系,作品内部人物的关系,它和作品外作者的关系,以及作者、读者和作品内部的关系。
正是这种性的亲和力的存在,从而产生了以力比多为中心的凝聚力,进一步把作品和读者凝聚到一起。
也就是说,作者往往带着力比多,或潜意识地带着力比多去创作,于是在作品里就会自然形成性的亲和力。
这种导致性的亲和力的力比多,对于作者来说,是作者创作的原动力之一和作品问世的主要动因之一;对于作品本身来讲,它又是作品内人物和事件的中心和黏合剂,使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向心性;对于读者来说,它又是一块磁铁,激发着读者的力比多,并吸引着读者把作品看下去。
可这样的过程,即性的亲和力在作品里的形成过程,从美学角度上讲,也正是审美活动或美感活动的过程。
它是一个从力比多的欲望-对美和美感的追求及美的价值的取向,到作品性亲和力的形成-美的形成,美的欣赏与美的判断的过程。
在这个美感活动中,此类文学作品包含了美学中全部的美感心理要素:感觉与知觉,想象,情感,理解等。
而这些要素正是大部分相关文学作品所必须包含的因素,因为它们里面的人物是人,它们的读者-审美的主体也是人,更因为这些要素正是人所通常拥有的基本品质,也因为美感是大众所不断追求的,是主体与审美对象相遇时产生的全身心动感。
而文学作品中人们对力比多的追求正是审美主体-作者或读者,与审美对象-作品中的人物(有时是完全的想象)相遇时由力比多引起的,主体所产生的全身心动感。
总之,从作者到作品的问世再到读者以至作品的流传,对于许多相关文学作品来说,力比多都充斥其中并在作品内部形成性的亲和力。
同时,此过程也是审美活动或美感活动的过程,它反映了大众对美的追求和美的享受。
四、作品分析对于许多相关的文学作品来说,我们都可以对它们从力比多的角度进行分析。
现以电影《泰坦尼克号》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里的三个匣子为例,做如下简要的分析。
1.《泰坦尼克号》很多人都看过根据美国作家舒特斯曼的小说《泰坦尼克号》(T itanic)或其同名小说而改编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对于这部轰动一时的影视文学作品,两处对性的描写给大部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杰克在路丝的要求下为她做人体写生的场景。
二是杰克和路丝在货舱的汽车驾驶室里做爱的镜头。
请看这两个场景描写的一部分:“露丝走了出来。
身着黑色拖地纱袍的露丝……,流露出勾人魂魄的魅力。
杰克拿着炭笔的手悬停在半空,他被露丝的如此丽质惊呆了,心中涌出一种冲动……露丝缓缓地退下了黑纱袍,……露丝一丝不挂地展现在杰克面前……心爱的姑娘赤裸着站在离自己伸手可以触摸到的地方,难以抑制的欲望袭上了杰克,他本能地有了某种反应,呼吸立刻急促了起来……”“货舱。
汽车的车身在摇动。
车窗的玻璃上已经是雾气迷蒙。
一支裸露的胳膊用力地向上伸着,张开的手掌痉挛地在窗玻璃凝结的雾气上留下几道痕迹……车内,杰克和露丝赤裸着身体,紧紧地拥在一起。
刚才剧烈的动作使得汗水浸透了他们全身。
此刻,他们还在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