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论文:浅析非规范性建筑的空间形式

建筑空间论文:浅析非规范性建筑的空间形式
建筑空间论文:浅析非规范性建筑的空间形式

浅析非规范性建筑的空间形式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审批量、信息量越来越大,开发商、建设单位对规划部门的技术性审查也吃的越来越透,潜藏在规划审查图纸中的“地雷”也更加专业、隐蔽,“偷面积”的现象比比皆是,同时随着国家机构改革及政府机关人员编制精简的限制,规划审批的公务人员在繁多的事务工作中往往对此类问题疲于应付、无暇顾及,很难把所有图纸上可能存在的规避容积率问题都审查过滤出来,因此规划部门审批的内容和批准的相关图纸往往存在一些建筑空间名称和使用功能与实际建筑空间不一致的现象,产生了非规范性建筑空间形式,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助长了建筑设计行业的不诚信风气。厦门市规划委员会于2011年9月份开展建筑工程的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分离工作,率先将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建筑工程)和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的行政审批和技术审查进行分离,由第三方的中介服务机构(厦门市规划信息中心)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建设项目的设计成果在设计阶段先行进行技术审查。近五年的实践证明,通过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化服务,不仅规范了建筑设计行业的标准,逐步建立起了设计行业市场的诚信体系,使得各开发建设单位回归到了以服务和质量来保障住宅品质的同一起跑线上,而且让规划部门赢得了社会和公众的认可,有效地减少了权力“寻租”的空间。

1技术审查与非规范性建筑空间形式概述

1.1技术审查

技术审查是指对建设项目的设计文件及相关材料等进行技术性审查,判断是否满足规划设计条件、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其它政策法规和规范规定的要求[1]。

1.2非规范性建筑空间形式

近年来,在规划部门的竣工规划条件核实工作中,发现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中普遍存在利用“非规范性建筑空间形式”规避计容建筑面积的现象,主要表现名称与实体不符即审批内容和批准的相关图纸所标注的建筑空间名称和使用功能与实际的建筑空间(部位)实体属性不一致。

2非规范性建筑空间形式问题的出现及分析

“非规范性建筑空间形式”规避计容建筑面积的现象在全国房产地业发达地区具有普遍性,主要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部分设计单位,在建筑工程规划许可的施工图设计中偷换建筑基本空间的名称和使用功能的概念,大量设计一些非规范性建筑空间,通过设计虚假垫层、假凸窗、超大型阳台、入户花园、入户阳台、露台、花池、半地下层、封闭空间、无使用功能空间等形式,利用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规范的缺失或漏洞规避容积率。规划部门虽在审批前对报审图纸进行了技术审查,但由于审查的工作量巨大,很难把可能存在的规避容积率的问题都审查过滤出来,因此难免造成部分项目

城市、景观、建筑-现代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

城市、景观、建筑-现代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6-09-06T14:47:45.423Z 来源:《建筑建材装饰》2015年9月下作者:胡宇 [导读] 某种程度上,城市设计就是宏观上的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也要利用城市设计的整体设计方法。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300074) 摘要:以往认为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相关,其实城市设计主要考虑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的空间,包括相应的要素如风景或地形所形成的三维空间的规划布局和设计。沙里宁认为:“城市设计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丹下健三也说过:“城市设计是当建筑进一步城市化,城市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化时对人类新的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因此,某种程度上,城市设计就是宏观上的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也要利用城市设计的整体设计方法。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共生;要素 前言 现代建筑设计有复杂化、大体量、高密度的特点。这些设计的体现,原始的单体建筑设计理念是无法满足要求的。这就需要建筑师在设计方法上能够融入更多的设计手段,多样化设计门类。 1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城市设计要素 建筑已经演变成建筑体、建筑群,甚至是微缩城市。人类心理认知、景观要素、道路要素、广场尺度等都已经成为建筑设计要素。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更广泛的知识。例如:日本东京都港区六本木项目,在繁华的东京都港口,设计了集办公、商业、居住、交通停车、广场公园等在内的复杂城市体系。在六本木建筑综合体中,体现了小城市的功能特点,工作地与居住地距离很近,缓解了交通压力。生活设施完备,商业发达,景观宜人。成功的用城市设计的手段诠释了这个建筑群体。 2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无论设计是要体现城市美学,还是要展示城市空间的景观组织,或是表现城市轴线艺术,都要运用其独特的设计构图理论,其中包括三大基础理论。 2.1图底理论 图底理论是研究作为建筑实体的“图”和作为开敞空的“底”的相互关系,关键在于实体与空间的控制与组成,以及相互的比例关系,图底理论可以化无为有,可以化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使开敞空间得到完形,并且通过渗透性界面化大空间为小空间。 2.2联系理论 联系理论致力于分析各元素的“线路”,强调空间的线性联系,用各种联系的基线把建筑与空间串接起来。卡伦在《城市的景观艺术》中根据联系理论提出了“视觉连续”的概念。通过“联系”可以将无序的因素组织在一起,形成可以引起人们某种情感的层次清晰的环境。联系线路可以形成表现城市特征的城市线性空间轴。用各种联系的基线把建筑与空间串接起来。 2.3场所理论 20世纪60年代场所理论逐渐代替了传统的纯空间理论。场所是特定的人或事物占有特定的环境空间,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场所与人和事件相关联,空间的不确定性赋予场所不同的内涵。 综上,我认为图底理论就是城市设计的设计方法,联系理论则是对人类行为认识分析后得到的设计理论,而场所理论则是建筑设计所要达成的目的。 3城市设计的一般内容 城市是包括人工与自然诸多要素综合而成的一个景观空间系统。城市建设是景观规划、建筑一体化得过程与结果。中外古代建筑,对规划、园景设计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往往统揽规划、建筑、景观、艺术等各个方面。从其成果表现来看,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艺术品,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3.1环境景观设计 环境设计是城市设计的核心,涉及到居住、商业、工业等的室内空间及公共空间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综合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各个因素。 3.2场地规划 包括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审美性以及生态敏感性的组织与整合。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概念规划、土地使用等方法确定城市地域的布局与组织。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等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3.3生态规划与设计 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划不仅要做到以人为本,而且还要兼顾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及可持续发展。 3.4社会与行为学设计 景观建筑的社会与行为学方面集中于设计中的人性化。基于行为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研究领域包括简称环境的设计评估、环境认知以及环境对于人的影响等范畴。 4建筑设计中的空间观念 空间概念一直以来,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尼奇凯为空间提出以下定义:“这个空间有个中心,就是知觉它的人。因此在这个空间里具有随人体活动而变化的方向体系,这个空间,绝不是中性的,而是具有界限的。换句话说,它是有限、非均质、被主观知觉所决定的……”这是其所谓知觉空间。J.耶迪克在著作《建筑空间论序论》中讲:“建筑空间是可以作为体验空间来谈的”,还说:“建筑空间同人及其知觉作用联系在一起,所谓空间就是继场所而起的知觉的总和”。海迪加也提出过:“不能把人和空间割裂开来,空间既不是外部对象,也不是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舒伯格·舒尔兹也在《存在空间建筑》中说:“单纯的现实主义者认为世界对我们一切人来说是共同的、一样的,但我们所知觉到的却不是那样的世界,而是我们的动机和过去各种体验所产生的

建筑空间论文:传统建筑文化及建筑空间的设计分析

传统建筑文化及建筑空间的设计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很多的西方建筑空间设计理念逐渐成为了当前国际建筑行业中的主流元素,为我国在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国传统建筑思想和文化在与西方建筑思想和文化的融合及冲突中渐渐地消退。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其所具有的空间设计理念充分地体现出很多道家学说和古典哲学等思想,并且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精髓内容。因此,应将传统建筑文化思想融入到现代化的建筑空间设计中,从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文化特点的建筑行业。 1传统建筑文化取向 1.1“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是非常崇高的理念。“天”实际上是指大自然,“人”实际上就是孕育天地的主体,因此最高的境界就是能与天融合。此观念能充分体现人们对空间的“无限”追求,也能充分体现出人们对自身在追求“绝对大”过程中的理念[1]。在传统的古代建筑中,总能看到人在感慨自己渺小后所包含的“无限”憧憬。这就是传统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人们将这种观念融入到实际的建筑中,体现出无限遐想和有限空间的有效融合。

1.2“有”与“无”的辩证理念 在我国传统的建筑空间中“有”与“无”的辩证理念是最有深意的观点。“有”实际上就是说建筑的实体,“无”实际上就是建筑的外部和内部的空间,建筑空间所具有的有用性应通过建筑实体充分体现出来[2]。实际上就是“无”通过“有”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建筑的空间是由实体进行有效围合的,能凸显其有限性,但在完全封闭的空间中就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开放的空间内才能充分体现其空间所具有的无限性。 2儒家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先秦的“百家之首”是儒家,以孔子为主要的代表人物。儒家认为,“要尊重天道自然,要尊敬先祖长辈,要尊敬帝王和师长”“上事奉天,下事奉地,尊重祖先而推崇君长。这是礼的三个根本”。儒家所提倡的礼治是一种封建的政治伦理理念,对我国建筑文化的历史发展及精神面貌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礼”表示人与神之间所产生的一种不平等的观念和思想。在古代人们认为,天是最崇高的,没有比天更高的事物,古代的人们对天所具有的神秘感产生一种敬畏感,从古代继承下来祭山川、祭土地、祭风雨、祭星辰、祭日、祭天等习俗[3]。此种情感都会体现在传统建筑文化中,古代比较常见的宗祠是宗庙建筑的一种。 3传统建筑文化与风水学 3.1体现对称美

建筑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 常见的基本空间形态 (1) 下沉式空间 ( 也称地坑 ) .室内地面局部下沉,在统一的室内的空间中就产生了一个界限明确、富有变化的独立空间。由于下沉地面标高比周围的要低,因此有一种隐蔽感、保护痞和宁静感,使其成为具有一定私密性的小天地.人们在其中休息、交谈也倍觉亲切,在其中工作、学习,较少受到干扰.同时随着槐点的降低,空间感觉增大,井对室内外景观也会引起不同凡俗的变化,井能适用于多种性质的房间.田 4 — 25 为两个下沉式空间的例子,根据具体条件和不同要求,可以有不同的下降高度,少则一二阶,多则四五阶不等,对高差交界的处理方式也有许多方法,或布置矮墙绿化,或布置沙发座位,或布置干柜,书架以及其他储藏用具和装饰物,可由设计师任意创作.高差较大者应设围栏,但一般来说高差不宜过大,尤其不宜超过一层高度,否则就会如楼上,楼下和进入底层地下室的感觉,失去了下沉空间的童义. (2) 地台式空间.与下沉式空间相反,如将室内地面局部升高也能在室内产生一个边界十分明确的空间,但其功能,作用几乎和下沉式空间相反,由于地面升高形成一个台座,在和周围空间相比变得十分醒目突出,因此它们的用途适宜于惹人注目的展示和陈列或眺望.许多商店常利用地台式空间将最新产品布置在那里,使人们一进店堂就可一目了然,很好地发挥了商品的宜传作用.图 4 —26(d) 为美国纽约诺尔新陈列室,以地台方式展出家具,这些色彩鲜明的家具排列紧密,俨然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抽象图案.现代住宅的卧室或起居室虽然面积不大,但也利用地面局部升高的地台布置床位或座位,有时还利用升高的踏步直接当作座席使用,使室内家具和地面结合起来,产生更为简洁而富有变化的新颖的室内空间形态 ( 图 4 —26b 、‘ ) 。此外,还可利用地台进行通风换气,改善室内气候环境。图 4 — 26(d) 为起居主地坪升高,一般为 40~50cm ,最冷的空气在所占地板下面循环.公共建筑,如茶室、咖啡厅常利用升起阶梯形地台方式,以使顾客更好地看清室外景观. (3) 凹室与外凸空间。凹室是在室内局部退进的一种室内空间形态,特别在住宅建筑中运用比较蕾遍。由于凹室通常只有一面开敞,因此在大空间中自然比较少受干扰,形成安静的一角,有时常把天棚降低,造成具有清静、安全、亲密感的特点,是空间中私密性较高的一种空间形态.根据凹进的深浅和面积大小的不同,可以作为多种用途的布置,在住宅中多数利用它布置床位,这是最理想的私密性位置.有时甚至在家具组合时,也特地空出能布置座位的凹角。在公共建筑中常用凹主,避免人流穿越干扰,获得良好的休息空间.许多餐厅、茶室、咖啡厅,也常利用凹室布置雅座.对于长内廊式的建筑,如宿舍、门诊、旅馆客房、办公楼等,髓适当间隔布置一些凹室,作为休息等候场所,可以避免空间的单调感( 图 4 — 27) .

建筑体验之“空间情节”

建筑体验之“空间情节” 摘要:现如今人们一谈到艺术,总认为那是纯精神领域的,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对其敬而远之。这种想法是由于现在的一些艺术家力主为艺术而艺术,闭门造车,捍卫自己的思想领地,从而使艺术驶离群众的结果。其实艺术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人们希望艺术走进他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需要体验,建筑空间设计需要源自体验,享受“空间情节”,这种体验是生活的、艺术的。 关键词:艺术美;艺术体验;建筑;空间情节 蝴蝶虫要从茧中钻出来,不是因为身体变大了不得不如此,而是想换个环境,找一种新的体验。 那么人类呢?是什么吸引人类走出天堂来到人间?是什么魔力使人类从动物中分离出来,拥有自己的繁芜的城市?是花园中的鸟语花香还是殿堂中的灿烂生活?应该是一种体验!一种比动物更加高级的生活体验——只有我们能够得天独厚、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世界发展中众多伟大成果生成的每一刻——一种连上帝也羡慕的体验! 一、无法替代的艺术空间体验 我们可以通过出访的窗户和落在街道上的树叶来体验场所的季节轮换;可以沿着公园小径漫步,在林间的光影中体验场所的花香鸟语,也可以循着小镇的旧巷漫步,在阑珊的街灯中找寻儿时的欢声笑语......无论是住所还是花园,无论是视觉、气体、声音、行为事件、沉思、还是情感反射,都是一种生活体验,一种场所体验。 作为我们每天生活的场所——城市、住所与花园——也是一样,体验空间中的生活比空间更重要。正如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先生所述,“通过自己的五官来体验空间,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要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在内与外、西方与东方、抽象与具象、单纯性与复杂性两性之间,渗入自己意志而升华......人体验生活感知传统的的要素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生活体验的缺乏造成了想象力的匮乏。图像的清晰度再高也不过是虚拟的体验。只有走到现场去,才有可能得到气味、记忆、温度、湿度、气流和手感等伴随五官感觉的体验。因此,当今培养设计师这种想象力的最好方法就是去体验。人们将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各种休闲活动,以便从各种不同的的体验中再造自我。托夫勒直言,此时的艺术因自身的目的而产生体验,环境艺术家则变成了制造体验艺术的工程师。 我们的生活需要艺术体验,建筑空间设计需要源自体验,需要面向体验,这种体验是生活的、艺术的。是一种无法让人替代的、令人愉快的、充满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的空间体验。 二、空间体验及艺术 (一)体验的内涵: “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为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体验是一种瞬间的幻想:是对过去的回忆——对过去曾经实现的东西的追忆;也是对现在的感受——先前储存下来的意象显现;是对未来的期待——瞻望未来、创造美景,通过瞬间幻想来唤回过去的乐境,以便掩盖现实的焦虑。体验的原型是应该是源于感性的,属于族类共同体的并且富于复现功能的原始模式,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具体表达。体验原型往往拥有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化、复现的功能。 空间体验行为绝大多数既是主体内部心理活动的结果,也是外部空间环境刺激的反应,二者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环节或者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从空间意义的生成与审美价值取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一本书带给我的设计心得——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在我看来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自从大一经老师推荐阅读以来,至今虽不能说是精读过,但其大意也算理解一二了。它与《建筑语汇》成为我做设计之前比翻的两本书,它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让我明确了设计的意义、方向和手法,从而让我们这样的低年级学生能较为快速的了解该怎样做好设计,我认为它是一本建筑系学生十分必要研读的经典之作。 彭一刚先生在第一版前言中说到的“回顾以往的教学,学生苦于得不到系统的建筑构图方面的只是,教师又很难再有限的课堂辅导中讲清这些道理,加之构图原理本身又多少有一点抽象,难以捉摸,于是学生难免会感到神秘莫测,而教师又苦于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久而久之师生之间就可能由于缺少共同语言而有所隔阂”一现象我深有体会,这是一个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普遍的一个难题,当初彭一刚先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写出这本书的,纵观此书,其内容之详实涵盖面之广泛语言之通俗精炼不得不赞叹彭一刚先生对于建筑系教学的用心良苦。 本书共九章,有总讲有分讲,功能空间结构审美等分类看目录便一目了然,哪里遇上困惑就看哪里,每次翻阅总会有多少心得,它更多的不是一部讲大道理深奥义的书,而是讲各种情形的各种解决方案,市面上太多的建筑书籍难免或空泛或深奥使得我们难以从中学到东西,故此书对新生而言是十分难得且足够经典的。很多老师在课上疏漏的或没有细讲我们又很想了解的内容书中都有详细的解释。 比如关于审美这个方面。老师经常要求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要有

美感,于是很多同学都问过老师“什么是美”,老师的回答常常太过 笼统,比如说“有规律的东西才有美感,比例和尺度要拿捏好”,可 是什么叫有规律、规律该如何运用、什么样的比例和尺度才会是美的这类问题总是由于时间等限制老师讲的总是不够多我们总是有很多 问题需要自己寻找答案。而此书的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所述的内容让我获益颇多。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美是从对立同一种得到的,物质世界有许多有机统一性值得我们借鉴,简单的几何体可以得到统一,主从分明、对称的均衡、不对称的均衡、对比与微差、韵律、比例、几何关系、相似形等都可以得到形式的统一从而得到一个美的物体。其中“以相似形求得和谐统一”一节中讲到“利用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方法来调节门窗与墙面之间的比例关系”让我得到了许多启示,至少我知道以后可以运用这种方式使方案的开窗更美观,还有一些关于美的比例关系让我设计方案时有理可循,而不是盲目地反复思考“怎样产生美”这一问题。诚然美不会仅限于产生于这几种手法之中,还需要更多的直觉与灵感,但是作为建筑系新生的我们审美观这一方面有着普遍缺乏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不能在短时间内有大改善的情况下,若是不告诉我们一种类似于公式的可以套用的手法我们很难开始着手设计。它告诉了我们许多的公式让我们体会套用,这使我们设计方案的时候少走了许多弯路。虽然我们现在不免沦于生搬硬套,但是我们可以在一次次的运用和老师的指导中体会这些技巧的精髓,它同时亦告诉我们,做好建筑设计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东西需要我们去积累去领悟,这本书给我们开了一扇便捷之门,而修行还

建筑空间形式与建筑结构形式的关系

建筑空间形式与建筑结构形式的关系 发表时间:2020-03-30T03:34:03.724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3期作者:张国栋孙瑜[导读]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建筑结构和空间形式相互结合,共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大连新华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华兴分公司 116011摘要:在现代建筑技术、空间造型艺术不断的发展出新,其发展趋势仍要同现代结构技术相适应,因此本文从建筑空间和结构形式两者在建筑发展历程中相互制约、推进方面进行讨论。对建筑设计中两者的矛盾、提出协调方法。 关键词:建筑;结构;空间形式 建筑设计是一个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空间设计,满足人们不同生活使用功能要求,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构形式,结构形式又决定了建筑的外在的造型和空间形式,没有结构技术就不会出现空间艺术。严格讲建筑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而并非相互独立,也就是说建筑结构和空间形式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设计依据,也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建筑结构和空间形式相互结合,共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一、建筑结构与空间形式关系 1、空间造型与结构形式 在现代建筑空间中,凡是符合力学规律的结构形式,在空间形式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内在谐统一规律及韵律感,在大空间设计中,更能突出稳重、对称、均衡等多种空间元素。所以说建筑结构的形式,是建筑空间设计从无到有的重要环节,建筑结构决定建筑空间造型形式的视觉效果。 2、空间形式指引建筑结构体系发展 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进步,从最初满足生存到现在需要满足生活,势必要求空间功能进步发展,而功能的需要发展又受到了空间形式的制约,人们对空间功能的需求,就要求建筑结构的发展进步。虽然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但是总是在进步,一些新型材料的运用,又推进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最终取得一个满足人们需求的结果。历史上每一次新的结构体系出现,都会为空间形式提供新的方向。它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功能方面的要求,而且还促使着功能朝着更为复杂、更符合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3、建筑结构自身的特性美感 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结构自身的特性,来增强建筑艺术的空间表现力,强调结构的形式美方法有以下方面:1)韵律与节奏 将结构部件有序的排列、组合,将建筑结构作为空间的主体,不仅可以将结构简化、受力合理,有利于快速施工,并且还可以使空间形式具有变化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如大型艺术馆、展览馆设计的空间设计,通常采用大空间的设计方式,通过强调柱子的排列关系,大厅一般采用中庭的方式,将垂直空间与水平空间结合起来,使用重复构件元素,通过元素的有序排列组合,为大空间厅内增添空间的韵律感与节奏感。 2)均衡与稳定 对称与不对称的结构形式都必须保持均衡与稳定,这与建筑构图中的形式美规律是相同的。现代建筑体系中,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形体虽然简单,也没有过多的装饰,但在均衡、稳定的基础上通过对建筑物形体进行适当的处理,便也会有理想的建筑艺术效果。 结构的稳定性是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上。对称是平衡中比较简单的形式,而非对称的平衡要比较复杂些。 随着一些新型材料的出现,各种结构体系变化,如悬索结构、膜结构等,建筑外形的变化对建筑物表面产生不稳定视觉感觉,又可能创造出一种不稳定的美感。 3)连续性与渐变性 结构的连续性是指结构各构件之间连接的整体性,而构件形状之间的连续过度,又体现出渐变性。结构的连续性与渐变性又造成或加强结构体形的有规律的变化,结构构件自然的外露,其本身就是结构符号的装饰,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结构的连续性和渐变性既可以体现于整体系统,也可以在局部结构构件中体现。

大师谈建筑空间组合论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ya)的“灰空间”与“共生哲学”的理论 文献来源:《世界建筑》黑川纪章专刊6/1984 《世界建筑》日本灰调子文化1/1982 对于“灰空间”的定义,黑川纪章讲到:“灰色是由黑和白混合而成的,混合的结果既非黑亦非白,而变成一种新的特别的中间色”。近代初期,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和茶屋的首次建造者千利休(1521——1591),用一种叫做“利休灰”的色彩来阐明他的茶道思想。“利休灰”是由红、黄、蓝、绿、白等诸色混合成的一种色彩,这些颜色是由各种基本颜色混合后产生的一种色谱范围极广的混合色,它可以是红灰、黄灰、绿灰等色。 如果把空间比作色彩,那末作为室内外结合区域的“缘侧”,就可以说是一种灰空间。黑川纪章在谈到缘侧空间时指出:“作为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插入空间,介乎于内与外的第三域,才是…缘侧?的主要作用。因有顶盖可以算是内部空间,但有开敞又是外部空间的一部分。因此,…缘侧?是典型的…灰空间?,其特点是即不割裂内外,有不独立于内外,而是内与外的一个媒介结合区域”。这个区域提供室内与室外的中途点。它是一个场所,结合了人们的一切愉悦活动,也是人们生活区域的延伸空间。而对于中庭形势他解释道:“灰空间,不能是一个四周完全封闭的中庭,它必须是开敞的,再次自然可被隐退,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在创作实践中,黑川纪章常常将自然转化为内部,而又将是内延伸于外部。这样一来内部与外部,自然与建筑相互捕捉、相互船头,维持了非常良好的平衡关系。 共性的哲学也就是主张对被现代建筑所抛弃的双重含义和多重含义的性质重新评价的哲学。为了实现这种思想,黑川纪章在实际中采用了一定的手法:1、对局部和整体都给与同等价值。2、把内部空间外部化和把外部空间内部化。这意味着排除内外之间、自然与建筑之间双重约束的领域,促进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渗透。3、在相互矛盾的成分中,插入第三空间即中介空间。4、设计出共生的要素,有意识的把异类物件混合在一起,使之产生多重性含义,以便选用传统或历史性构件,或者把传统和现代技术有意识的交织在一起。5、强调细部,即重视对材料的选择、注意能够表达人类感情和精神上的细部,适当考虑人类感情和精神上的细微接触。 [日] 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含续街道的美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日] 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 芦原义信的《街道的美学——含续街道的美学》与《外部空间设计》两部著作是关于外部空间理论分析的重要理论文献,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界的研究奠定了模式。他将建筑与城市空间分为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两部分,并且分析了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内外空间的划分与衔接模式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对空间构成与结构的影响。 他将空间划分为积极空间(positive)和消极空间(negative),分别具有以下性质: P空间:积极性、求心性、阳性、凸性、实等。所谓空间的积极性,就意味着空间满足人的意图,或者说有计划性。 N空间:消极性、远心性、阴性、凹性、虚等。所谓空间的消极性,是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性的。 P空间和N空间的划分实际上更多考虑的是在这两种空间中人类行为与心理的不同。这对人类行为与空间的结合方式是有很大启发的。 芦原义信详细分析了一系列空间特征,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关于空间比例的分析工作。在人类感知的统计基础之上,它用比例的方式描述空间围合与三维体量对人的意义,其中几何特征是主导性的,而不是符号或其他象征性元素。另外,作者以格式塔心理学和东西方空间结构

建筑空间论文:商业建筑空间模型的建构分析

商业建筑空间模型的建构分析 关于形式的命题是自20世纪初现代建筑运动产生以来最有争议的命题之一,其中路易斯?沙利文(LouisSullivan)的经典语录———“形式追随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除了对风格的倡导之外,更多的应该被解读为对于设计方法论的高度概括。而今,在讨论当代商业建筑的物理空间形态时,形式、功能、风格都不在是纠结的重点,而一切紧紧围绕的命题只有“商业价值”,博物经济学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我们仍然可以借用先贤的经典句式,概括我们的设计方法论———“形式追随价值”。同样,我们的空间模型的建构目标也十分明确:(1)打破空间上的商业价值衰减规律;(2)提供商业运营模式的多元化;(3)创造最极致的产品附加值! 1商业地产的产品空间组合所产生的价值提升 对于建筑师而言,商业地产的物业产品具有两大可用于设计操作的属性,即空间物理属性和价值属性。其中,物理空间属性用以适配不同的用地条件,而各类产品之间明确的价值排序又是其空间组合的基础。在武汉绿地香树花城社区商业中心项目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物理空间容量转化为溢价高易去化的商业街铺类产品。传统的商业模型中,一般将集中式主力业态的大体量空间设置于三四层或更高的地方,消化三层以上商业价值衰减较多的空间,并形成

竖向上的人流带动,有时为了配合主力业态的招商甚至需要将其安排在临街甚至是主要人流来向的街角。这样的商业模式很难在商铺价值和主力业态的招商优势之间取得平衡。实际上大体量商业空间的屋面是传统商业模式中往往忽略的商业价值点,于是我们在新的商业模型中将大体量主力业态空间直接放置于首层,仅在临近主要居住社区的界面设置街铺以塑造“次街氛围”,而将临近城市快速路一侧难于形成街铺氛围的沿街界面都释放给主力店,增强主力店的昭示性,给予招商充分的空间。通过对于地形的利用和主要人流来向上的竖向交通拉动,将大空间的屋面转化为“首层”,其上设置街区式商业,甚至是附加值更高的类商墅或者独栋式商墅产品。这种通过商业产品的空间置换,实现了覆盖率的极限利用,并将一栋高层塔楼的空间容量置换为了商业街铺(在实施方案中考虑到商业街区的品质,采取了折中的方式,保留了三栋塔楼的方案),拉高产品货值且易于去化,同时也形成了亲切的街区式商业,更合适大型居住社区商业中心的场所氛围。 2公共空间的形式变化所产生的模式优化 商业建筑中的公共空间可以被理解为剥离了各种商业业态之后的“剩余空间”,它联系着各种类型的物业产品,是建筑师可以进行设计操作的又一重要元素,如组织商业动线、塑造商业环境、提供公共活动场所或城市开放空间。在西安首创北环中心项目中,我们通过公共空间的设计实现了在社区商业中心和奥特莱斯两种商业模式之间的切换,同时还兼顾了所有商铺易于去化的可能性。

建筑空间论文: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

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 设计艺术的伦理学目标是使人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宜人,生活行为更加健康、文明。清雅恬淡的江南人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具有独特江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在选址、用材、建筑组织与布局、色彩与空间美学上,都满足了设计伦理思想诉求。江南传统民居在地域上是指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传统民居。这些地区多山多水,多河湖多河道,地势平缓。江南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了具有独特江南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江南传统民居在结构上是砖瓦结构和砖木结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江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太阳辐射强,砖木结构的建筑比较符合环境需要;同时,这个地区河流湖泊众多,形成密集的河网河道,房屋沿着河道呈带状,以水为轴线展开,独有如“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风韵;此外,这个地域的文化底蕴丰厚,文人雅士讲究造园,园林艺术独树一帜。总之,从江南传统民居建筑以及内外空间环境的构建,反映了中国传统人本思想和人居环境的生态观念。 一、建筑选址——“风水说”为依据的建筑生态环境观 中国的风水学的内涵是探究建筑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目标是寻一处生态、水土和气候都适合居住和生活的地方。“背山面水”是最简单直接的风水理论之一。古代的风水学说包括“形势”和“方位”两种。丁芮朴在《风水祛惑》中说:“风水之术,大抵不出形

势、方位两家。言形势者,今谓之峦体;言方位者,今谓之理气。”这里的“峦体”的“体”,简单的理解,即是山,“理气”的“气”,即是水。古代风水师的工作,是通过观察自然环境状况,分析自然环境构成的要素,如山脉、河流、树木、风向、气流和星象等,推断出适合人居住的村落或房屋的位置与朝向。依据风水学说,在村庄、房屋的选址上,山和水是关键要素。有山必有木,无木之山或者木不够茂盛的山都是不太适合人居住的。木材是造房屋必须的材料,木材也是生火煮食物的来源;山还是最好的屏障,不仅遮挡风沙,还能够抵御外敌。水,有水就有气,水不仅为农耕生活提供灌溉和饮用,还可以调节气候环境。因此,“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以山为依靠,面前视野开阔,这样的“背山面水”,按照现代的心理学解释,是最具有安定安宁特征的。江南地域的生态环境,符合风水说对于选址的要求,更满足了中国人寄情山水的情怀。中国人对山水的偏爱是极致的,“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的物我交融之感,恰恰是江南民居的特色之一。《葬经》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江南地域特点就是水系多,河流河道与湖泊隽永缠绵,水是流动的,变化的,有水,代表生气旺盛。江南很多古镇,例如,浙江的乌镇、南浔、江苏的苏州、周庄、同里等,都是高墙窄巷、小桥流水的规划格局。民居建筑与河道、街道结合,形成“街道—民居—河道”“民居—河道—民居”“河道—街道—民居”,和“民居—街道—民居”等多种布局形式,通过

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法则

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法则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艺术也随之发展,在建筑空间形式设计上,几何学空间开始在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想要掌握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首先就必须要了解几何学的基本知识,进而才能掌握几何学空间知识在建筑空间设计上的运用。而几何学也不仅仅只是用来进行建筑空间设计的工具,它还是一门构建空间形式的系统学科。本文将通过对数学、几何与建筑空间等的阐述,给建筑师以几何、数学方面在建筑空间形式设计上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建筑空间形式几何学构成法则 一、几何学与空间1、几何学概念简析几何学首先是在数学领域中提出来的,几何是数学的一个部分,是“视”与“形”的结合,视觉思维为其主导,研究领域是空间关系。几何不同于生硬的数学公式,它大多数是通过图像来解决,显得更为生动形象,而显而易见的,多数人更喜欢的是几何数学而非代数数学。但是几何学上虽然 最经常运用到“直觉” ,却因为“视错觉现象”而离不开一定的逻辑思考。 几何学包括有射影几何、欧氏几何以及非欧几何等几个类别,它们同样具有一定的艺术气质,表现在它的创新本质方面,例如法国数学家庞加莱的《科学与假设》中提到的:“一种几何学不会比另一种更真,它只能是更为方便而已。”,几何学的不同类别

能够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 2、几何学与空间几何是研究空间关系的,因此几何学与空间之 间的关系相当密切。关于某一具体事物的空间关系进行研究,那么这个事物就具有多个“几何性质” ,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几何学就是对相对的“几何性质”进行研究的一项学科。关于“几何性质”,根据德国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对称性” 的原理,沈原的《整体系统:建筑空间形式的几何学构成法则》论文中这么概述它:“在某类给定的对称群的作用下(即某类变换操作或运动下)保持不变的性质;几何学研究的就是空间形体在一组特殊的运动下仍保持不变的那些性质。” 根据这段描述,几何学就从静态的概念转变为动态的了,几何学上空间与时间在概念上相当大部分地重合在一起。 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几何学也在持续发展中,“空间”问题在几何学上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比如说空间“高纬度”概念的发展,以及研究方向从“简单空间”向“复杂空间”的转变等。 几何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它不仅仅被运用在数学以及科学 上,它的“复杂性”也被运用到现代建筑空间形式设 计上,这是几何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建筑与空间 1、建筑概念 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地理环境综合在一起,建筑师从不同的艺术眼光、理论角度出

建筑空间组合流线分析功能分区

建筑的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流线分析 建筑界常引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段话:“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句话的意思表明了一幢建筑,人们要用的,不是别的,而是它的空间。 人们盖房子总有其具体的目的和使用要求,这在建筑中叫功能。在建筑设计的历史过程中,功能的变化和发展带有自发性,它是一种活跃因素,特别是它在建筑设计中有着主导地位,因而在功能与空间形式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中,经常都是处于支配的地位,并成为推动建筑发展的原动力。在建筑中,功能作为内容的一个主导方面,确实对形式(空间)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但也不能否定空间形式的反作用。一种新的空间形式的出现(或被创造出来),不仅适应新的功能要求,还会反过来促使功能朝着新的高度发展。 功能空间与建筑造型。建筑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后,要考虑的就是其优美的立面和造型带给人们精神上良好的感受。 建筑的流线无疑影响着功能的划分与使用,一个建筑流线的好坏严重影响着建筑的使用性。 以上所述为建筑中功能对于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也就是说,设计的建筑空间形式必须适合于这些基本功能要求。 建筑空间有内、外之分,内部空间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功能)而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从自然空间中围隔出来的;它和人的关系最密切,对人的影响也最大,它应当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具有美的形式,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感受和审美的要求。 建筑的空间组合 在设计中,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谈,我认为尤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空间的体量。住宅空间的舒适度是以人的尺度和心理接受的感觉为基准,过大的空间

会失去家庭的温馨感、亲和感,失去家庭特有的生活气氛,有时还会使人觉得自己渺小而冷漠、僻静。目前,由于住宅市场的炒作和使用方(甲方)盲目攀比的心理,使很多设计变得不理性;厅的面积被扩大到60-70M2,卫生间被扩大到18 M2。这不是正常人所能接受的。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曾指出:“日本式建筑中四张半席的空间对两个人来说,是小巧、宁静、亲密的空间……”其所说的四张半席相当于我国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居室。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布鲁诺.赛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中曾谈到:“尽管我们可以忽视空间,空间却影响着我们,并控制我们的精神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引起人们心理体验的,不仅是建筑物的物理实体,主要是使用建筑空间的人和活动。 2.空间的尺度。尺度问题就是在空间的高度上应考虑好的两个高度:绝对高度(实际层高)和相对高度。选择合适的层高在住宅设计中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大部分地区住宅设计层高一般为2.8米。 绝对高度与人的感受: 空间的高度对于精神感受的影响很大,这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绝对高度:以人为尺度,过低会使人感到压抑;过高会使人感到不亲切。另一个是相对高度:空间的高度与面积的比例关系,相对高度愈小,顶盖与地面的引力感愈强。 相对高度不能只着眼于尺寸,而要联系到实际的平面面积,人们在实际生活经验中体会到,在绝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愈大空间愈显得低矮;另外,作为空间顶界面的天棚和底界面的地面——其相互平行、对应,如高度和面积保持适当的比例,则可以显示一种互相吸引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造成一种亲和、适宜的感觉。 3.空间的形状和比例。不同的形状空间,往往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在选择空间形状时,必须把功能使用要求和精神感受要求统一起来考虑,使其不但适用而且又能按照一定的艺术意图给人以良好的精神感受。对于一般建筑空间来讲,所谓形状就是指“长、宽、高三者的比例关系”。由不同形状体量组合而成的建筑体形,可以利用长、宽、高三个向量要素在形状

建筑空间论文:自然光及建筑空间的关系研究

自然光及建筑空间的关系研究 我国地域宽广,很多地方的气候各不相同。自然光与建筑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如果没有处理好这种关系,就很容易使建筑的采光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普通的建筑采光设计把重点放在窗户的大小及位置的设置上。虽然把窗户洞口加大可以增强透光,使建筑空间的光线更好,然而却没有考虑自然光和建筑空间之间的艺术效果。不同时令里的光线会散发出不同的活力。但是,目前建筑设计师对自然光的敏感度还不够灵敏,以下通过研究自然光与建筑空间的关系,引导建筑设计师正确利用自然光,加强自然光在建筑中的利用和艺术感染力。 一、自然光组合形式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自然光的组合形式包括线式、集中式、辐射式、组团式和网络式等。自然光的组合形式是自然光进入空间的基本条件之一,也能保证自然光在建筑设计应用上的效果。比如,根据建筑内部需要的采光要求来改变进入空间内部的光线深浅程度,以达到不同的线式组合。如果建筑条件允许,那么可以在建筑的单侧面或者是多侧面进行采光口的设计,有些建筑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在多方面进行采光口设计,那么可以选择在建筑顶部开采光口。采用集中式的采光可以突出建筑的层次感。而采用开采光井,中庭或是内院的办法可以有效地突出某一建筑中心的特殊艺术效果。由此可见,不同

的自然光组合形式与建筑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建筑设计采取自然光的基本条件。 二、采光口的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想要把采光口设计好,就必须计算好采光口的大小、位置以及采光口的材料。同时在设计采光口时还需要考虑遮阳设计。采光口的大小是根据建筑对采光量的要求和艺术氛围的需求来决定的。设计小洞口会带来内外空间分明的视觉效果,单独的大洞口则会给人阳光充足、欢快明丽的感觉,连续多个洞口的设计则会给人带来光影交错的艺术感受。采光口的位置设计要根据建筑内人们活动习惯的要求来设计,例如,客厅的采光口设计就需要根据人们的活动习惯来设计,侧面墙上较低的采光口可以直接将光线引到地板上,然后由上而下反射光线,营造出一种类似舞台地光的效果,满足人们对光的需求。 三、不同的自然光制造的空间效果 由于自然光的光线远近强弱分布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空间效果。无论是光线交错集中或者是发散都能带来不同的空间效果。同时采光口的位置朝向决定着自然光的方向,通过对光的方向性利用,可以丰富空间的视觉效果。比如,在建筑中增强空间景观的可见度,改变空间的明暗对比效果就能有效地增强空间景物的立体感,加强空间的视觉感受。设计时利用玻璃窗和玻璃墙能够很好地创造出自然光环境。玻璃的材质也直接影响空间效果,如茶色玻璃过滤后的

读《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学以致用 ——读《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 (一)丰富的内容 “通过对形式与空间要素的介绍,本书主要关注的是,这些要素的物质实体在建筑中的视觉效果。点,在空间移动确定了线,线确定面,面则确定了形式和空间的容积。由于相互间的关系和组合的性质,这些要素除具有视觉方面的作用外,还表达了领域与场所、入口与运动轨迹、等级与秩序等概念。这些都体现为建筑形式与空间所表达的朴实而特殊的意义。” 上面是作者在结束语中作的精炼小结,但被喻为“建筑专业的圣经”,《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这本书的内容远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得清楚全面的。下面我就大致总结一下。 正如书名所言,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形式和空间,以及怎样把它们有秩序地组织起来,应用于建筑环境中的原则。 1、基本要素——从点到一维的线,从线到二维的面,从面到三维的体,以此生成顺序详细介绍了点线面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在建筑设计语汇中的视觉特点、效果、作用等。比如点,表示空间中的一个位置,它是静态的、集中性的而且是无方向的。书中结合了大量的建筑图形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说明——这一点在整本书中都用到——充分展示了这些要素在建筑形式和空间中的各种特征和分量。 2、形式——介绍了形状和形式的不同概念,和各种基本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基本形状(如球体、圆柱体、立方体)的特征及其在建筑空间中变化、组合而成的各种表现形式和效果。后面还介绍了形式接合的边和转角、表面的处理等方法要素。 3、形式与空间——阐述了两者的对立的统一,各种水平和垂直的形式要素及其构成的图形所限定的空间关系,在建筑中的应用、视觉效果等以及各种开洞、围合、光、景观等如何限制空间的视觉性质的。 4、组合——讲述了各种空间关系和空间的组合方式,主要是如何将一个建筑的各个空间彼此联系并组合成连贯的形式和空间的图案。 5、交通——介绍了通向建筑物的道路、入口、路径等交通要素的特点及与空间的关系和各种交通空间的形式所表示的含义、效果。 6、比例和尺度——分别介绍了材料、结构、制作等的比例和各种比例系统,如黄金分割、控制线、古典柱式、模度尺、人体比例等,以及视觉尺度、

建筑空间论文:窗的尺寸对建筑空间的影响探析

窗的尺寸对建筑空间的影响探析 1引言 光,帮助我们感知空间,而建筑,则是捕捉光的容器。自然光与建筑相互碰撞,在光与影的交织下,能够塑造出丰富的空间形象,演绎出精彩的空间效果。窗是自然光进入建筑空间最简洁有效的途径。窗的尺寸,关系到自然光在建筑空间中呈现的形象,进而影响到在光影塑造下建筑空间的形象。最初窗只是外墙上的洞口,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就已经发现开在屋顶的洞口,这可以认为是最早的窗,这时它的采光效果还很差;随着技术的发展,木材、砖石等建筑材料的使用使窗的面积增大。随着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各种新材料和新结构形式使建筑师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更加自由的设计窗的形象。柯布西耶设计的条形长窗、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大面积玻璃幕墙,都引领了新的采光方式。而到了科技进步的今天,窗的设置可以更加自由,窗的位置可以不受拘束,窗的尺寸也可以更加自由,不同尺寸的窗配合建筑设计,可以塑造出各种不同的空间形象。接下来,抛开窗的形状、位置等其它因素,仅就尺寸来讨论一下其对塑造建筑空间的影响。 2如何确定窗的尺寸 虽然随着建造技术的发展,窗的设计有了很大的自由,但是窗的尺寸并不能随心所欲设定,它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不同的

功能对开窗面积有严格的要求,如采光要求很高的图书馆阅览室,窗洞口的面积与房间总面积的比值为要求达到1/5到l/6[1]。而住宅起居室对光照的要求就比较低,窗洞口的面积与房间总面积的比值为1:7就可以[2]。除了上述技术方面的因素外,场地、环境、建筑空间本身对光照形式和氛围的需求、空间使用者的感受、自然光的路径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建筑师对窗的尺寸的设计,进而影响建筑空间中自然光影的形式。因此,要确定一个窗的尺寸,就要从空间的性质和功能出发,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1)空间的性质和功能不同,其所需光照量及强度就不同,根据空间对光照的不同需求来设计窗的尺寸;(2)希望达到的空间氛围及艺术效果。光影可以帮助空间营造风格迥异的空间氛围,特殊设计的光照效果和光影甚至对空间氛围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尺寸的窗带来的光影效果也不同,也就可以用在不同功能、不同氛围的空间中。因此,从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出发,根据每个空间的不同要求,按照尺寸将窗分为小尺寸窗及大尺寸窗两大类。 3小尺寸的窗 开窗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采光通风,在建造技术可以支撑开大面积窗的时候,建筑师扔设计了小尺寸的窗,显然是为了小尺寸窗所特有的一些艺术效果。窗的尺寸小,在其周围大面积的实体墙面的对比下,在窗洞口处往往会有强烈的明暗变化,形成明显的光影效果。室外自然光充斥窗洞口,小尺寸窗的轮廓在明暗交接下被衬托的十分清晰,就像在封闭的实体墙面上开了一个取景框,既框住

室内空间构构成形式以及风格

室内空间构构成形式以及风格 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室内空间的表现也不例外。建筑就其形式而言,就是一种空间构成,但并非有了建筑内容就能自然生长、产生出形式来。功能决不会自动产生形式,形式是靠人类的形象思维产生的,形象思维在人的头脑中有广阔的天地。因此,同样的内容也并非一种形式才能表达。研究空间形式和构成,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室内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要求。形式和功能,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辨证统一的。研究空间形式离不开对平面图形的分析和空间图形的构成。 空间的尺度和比例,是空间构成形式的重要因素。在三维空间中,等量的比例如正方体、圆球,没有方向感,但有严谨、完整的感觉。不等量的比例如长方体、椭圆体,具有方向感,比较活泼,富有变化的效果。在尺度上应协调好绝对尺度和相对尺度的关系。任何形体都是由不同的线、面、体所组成。因此,室内空间形式主要决定于界面形状及其构成方式有些空间直接利用上述基本的几何形体,更多的情况是,进行一定的组合和变化,使得空间构成形式丰富多彩。 建筑空间的形成与结构、材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空间的形状、尺度、比例以及室内装饰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组织形式及其使用的材料质地,把建筑造型与结构造型统一起来的观点,愈来愈被广大建筑师所接受。艺术和技术相结合产生的室内空间形象,正是反映了建筑空间艺术的本质,是其他艺术所无法代替的。 由上可知,建筑空间装饰的创新和变化,首先要在结构造型的创新和变化中去寻找美的规律,建筑空间的形状、大小的变化,应和相应的结构系统取得协调一致。要充分利用结构造型美来作为空间形象构思的基础,把艺术融化于技术之中。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具备必要的结构知识,熟悉和掌握现有的结构体系,并对结构从总体至局部,具有敏锐的、科学的和艺术的综合分析。 对建筑来说,由于建筑本身是由几何形体所构成,不论设计师有意或无意,建筑总是以其外部的体量组合,由内部的空间构成,显现于人们的面前,承认建筑是艺术也好,不承认建筑是艺术也好,建筑的这种存在的客观现实,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必须天天面对它,接受它的影响。因此,如果把建筑艺术看为一种象征性艺术,那么它的艺术表现的物质基础,也就只能是抽象的几何形体组合和空间构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