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缘起性空”的体悟
缘起缘灭感悟

缘起缘灭感悟尘世间悲恨高兴,从今往后,都没了瓜葛。
人与人之间,好像浮萍与转蓬,缘聚缘散、缘起缘灭,都是无常事,父母兄弟也好,爱侣故旧也罢,说起所谓"天长地久',其实不过是麻痹大意的子虚乌有。
缘起缘灭感悟一、这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永久属于你的,包括你最爱的人,养大的孩子,包括你的财宝,你的身体,最终也会回归尘土。
世间的一切我们只有使用权而非永久拥有权。
世间的一切都是借给我们用的。
所以,凡事缘起缘灭,强求不得。
人生如过客,欢高兴喜的来,高兴奋兴的走。
最重要的是,把握当下~~二、我不去放弃爱的士气,我不怀疑会有真心;我要握住一个最美的梦,给将来的自己。
缘起缘灭,缘浓缘淡,那些都不是我们能够掌握的。
三、经受了花开花落,也看透了很多尘世纷杂,流年不语,时间悄然,就像我们永久握不住手中里的沙,只能眼看着它们从指缝里滑落。
爱情亦是如此,是我们抓不住的东西,妙语蜂蜜有券就任由缘起缘灭吧!只要心过的坦然,处处都能相遇到一树繁花。
四、佛说: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支配,一切都是缘。
缘起缘灭,缘聚缘散,一切都是天意。
五、兜兜转转来回这么多年,发觉自己还是一无全部,那个曾经以为拥有了他就拥有全部的我,是你丢掉的,缘深缘浅,缘起缘灭,放手吧,累了那么多年,余生,各自安好六、花开花落花非去,梦始梦终梦无痕。
缘起缘灭缘如水,情来情去情非情。
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誓言还在耳边,眼前已不见伊人。
怎知我用一转身离开的你,竟要用一辈子来遗忘。
有人说,谁放了谁的手,谁比谁更难过。
等到回看过往时才发觉,原来缘起缘灭都是熬煎。
八、缘分是世间奇异的情感,牵围着人生的离合悲欢。
缘起缘灭,皆是命中注定。
九、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缘来则拥之,走则不留!缘起缘灭,人来人往,皆天命,不行违之!十、是不是一切相遇都是缘分,后又缘起缘灭,继而忆往昔。
十一、感情久了,就不是爱了,而是依靠。
然后当失去时,那并不是痛,而是不舍。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读雪漠老师《真心》实修偈颂(16):缘起性空大觉门

读雪漠老师《真心》实修偈颂(16):缘起性空大觉门原文:四、观因缘观察诸因缘,无我无常空。
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
相续迁流化,灭灭又生生。
如水翻泡沫,似波光盈盈。
腐化与离散,体会并反省。
专注诸实相,悟缘起性空。
离一切妄执,坚定于法性。
由观诸腐散,畏惧随之生。
三界皆会坏,恐惧生自心。
由此发警觉,观诸物危境。
四方多猛兽,红尘如密林。
醒悟随之起,世界如火焚。
遍布诸灰烬,空洞不诱人。
由失迷恋意,遂生厌离心。
冲破诸缠缚,还我自由身。
挣扎复挣扎,摆脱苦恼心。
由是出离意,渐断欲望根。
软化诸执著,消融于虚空。
时时提正念,观照并反省。
斩除欲之源,滋养正觉心。
欲望渐衰退,放弃执染心。
由观诸梦幻,以悟毕竟空。
省悟常观照,心遂超红尘。
舍弃诸迷乱,从此成主人。
——偈颂原文选自《真心》雪漠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此一节为“观因缘”,其核心要点为[悟缘起性空]。
“缘起性空”是佛教最根本的世界观,也是佛教一切法理的根本基础,甚至可以说,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根本的区别。
如果将“缘起性空”这一条搁置起来,我们将无法找到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本质区别。
因为那些名相上的区别仅仅是概念的区别,对于世界和生命的本源,__称为[上帝],伊斯兰教称为[真主],印度教称为[梵],佛教称为[真如],道教称为[道],儒教大体上存而不论,更注重于人本身,或曰[天人合一],或曰[仁],或曰[致中和]。
在道德追求方面,皆崇尚真、善、美。
所以如果不谈“缘起性空”,则无法把握佛教最究竟的真理。
在佛教大乘菩萨的修行中,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这六个方面,除了般若即缘起性空的超越性智慧之外,其他五个方面与其它宗教在这些方面的修行没有本质区别。
当然,对于佛教修行而言,这六个方面的修行是相互融入的。
也就是说,佛教修行者在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的修行中,都需要融入般若智慧的修行。
但如果去掉了“缘起性空”这一般若智慧的因素,这些修行,就不再是佛教所独有的修行,而是所有修行者都可以修持的“共法”。
有人说:“什么是缘起性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是缘起性空。”如此说法对吗?

有人说:“什么是缘起性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是缘起性空。
”如此说法对吗?有人说:“什么是缘起性空?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即是缘起性空。
”如此说法对吗?略说:《金刚经》中有诸多类似语句,可是佛所说的义理并不是这样的“缘起性空”;其实他这种说法是错解佛所说第八识空性与诸法空相之意。
在般若诸经中,佛的说法是双俱二法的:实相空性心与诸法的空相。
如在《金刚经》中佛云:“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正如同以手指月,手与指非是月,是要您依手指所指示的方向去寻找;才能找得到月,也才能找到真正的月,莫将手指认作月。
佛在解说般若第一义时所说的言词,并不是般若第一义谛,要依佛所说言词中的般若义涵来寻找第八识真心,当您证得了第八识真心时,自然会发起般若智慧,那才是真正的般若第一义谛之真义;所以说“所说的佛法不是真的佛法,证得第八识实相心时,所证的无境界的实相境界而生起的智慧,才是真的佛法。
”佛所说的般若涵义在此,并非说第八识是缘起性空,也不是只在五阴、六识的缘起性空上来说;若离第八识说诸法缘起性空,乃佛所斥的断见外道。
在《金刚经》中,佛云:“‘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也是相同的义理,佛是要佛弟子们依佛所说的方法,去觅得不会佛法的第八识如来藏,才是真的佛法。
是故诸佛所说的般若即非般若,只是证得如来藏以后,确实的了知法界万法的实相了,那个亲证实相的智慧境界才是般若。
如是知、如是证,方名般若,决不可说“五阴、六识缘起性空即是般若”,那是在错解佛所说的般若义理,也是将大乘菩提浅化为声闻菩提,是在破坏大乘法的胜妙性。
缘觉行者依蕴处界作因缘观,十二因缘有支相连──有无明支故有行支,有行支故有识支……乃至有生支故有老病死……支,是名此有故彼有。
此有故彼有,即是缘起生灭法;以有无明故有行,乃至生有故有老死;缘生之法,必归于灭,皆无有不坏体性,其性必空,故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性空,是名缘起性空。
心的本性是什么,心的本性就是空性,缘起性空,这个空。所以我们要让自己的心安住在这个空,那就是你一

⼼的本性是什么,⼼的本性就是空性,缘起性空,这个空。
所以我们要让⾃⼰的⼼安住在这个空,那就是你⼀
⽣根活佛:你认识了你⾃⼰的⼼,把我们的⼼要带回家。
带回家是通过这样的修⾏,修习佛法,然后反观⾃⼼,把⾃⼰的⼼转向⾥,不要⼼向外⾯跑,就要⼼往⾥⾯,就想安住,安住在⾃⼰的⼼的本性上⾯。
这⽅⾯,很多⼈是不理解的,怎么⼼有内外这种看法的,因为我们的⼼它没有内外,但是我们每个⼈的念头不⼀样的,⽐如说我们⼤部分⼈,我⾃⼰的⾝体以为的东西就是觉得外界的,然后我的⼼的⽅⾯就是内的这种。
就是内外这种是我们相对来说分别的。
主要是我们的⼼不要跟随烦恼跑,不要跟随念头跑,⼼要安住,安住到什么?它⾃⼰的本性。
⼼安住到本性,我们要认识,当你认识到⼼的时候,⼼是⼀种空,⽆形⽆相的,然后我们的念头也好,我们的烦恼也好,我们的情绪也好,我们的所有的念头安住在什么?安住在空中的。
那就是你的⼼带回家了。
回家,我们⼀个⼈在外⾯流浪的时候,把⼩孩带回去,就回到家⾥⼀样的。
所以我们的⼼相当于⼀个流浪者⼀样的。
那就是我们要回家,回家是什么?⼼的家就是它的本性。
它的本性是空。
所以我们的⼼要归回,归回什么?它的本性空。
那就是你把你的⼼带回家了。
我刚才讲⼼,⼼的本性是什么,⼼的本性就是空性,缘起性空,这个空。
所以我们要让⾃⼰的⼼安住在这个空,那就是你⼀定要把⼼带回家。
无明与一念无明,空性与性空缘起

无明与一念无明,空性与性空缘起一、无明与一念无明无明就是愚痴,就是迷惑,是没有智慧,没有正确的知见,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不透过现象看本质,就看不清事实的真相。
无明是泛指,不知实相、不知本性,五蕴非空都落无明。
这个能生一念的,一次绝对不能同时产生两个念头,所以前念消失,后念才会生起。
由念头造出的境界事物,然后又被境界事物所转,又去贪执境界事物,就叫做无明。
一念无明是指没有方向,无法把握自己,是产生的这一念头落于窠臼而生成的果。
一念无明是还有微细的无明存在,是尘劳未尽。
知道无明就是明,动念之前知道要动什么念,境界出现了就不会贪着境界内的事物了,就是行而无住。
这就是做主,也是觉者。
二、空性与性空缘起空而不空,生妙有,性空,空而不空,一切皆由空性而来,所以有缘起性空。
性空也非空,因为有就是从空中来的,有也非有,因为会生了就灭的;缘起就是什么缘由,自己动了一个念头,就有十方三世,这就是缘起,本来无一物,只因一念成。
有了一念生起,就是缘起,然后念念相续,念念成形,三千大千世界由此而生。
这个过程就叫做“性空缘起”。
缘起的东西都是没有自性的,唯空性不需要缘起,永远都存在,永远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并不是因为因缘和合而产生,也不需以因缘和合而存在,所以他才不增不减,物质的东西是因缘合成,所以才会生灭。
所以说,缘起的必定是性空的,性空的是因为缘起。
如零的妙用,需乘任何数得零,而又不能没有零,比如数字,少个零或多个零,实义都不同,所以性空缘起,缘起性空。
无自性的东西必须因缘起而出现,而存在也必因因缘和合而消失。
如果没有真修实证,尽管理论上讲得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中观正见,那也只是口头禅,甚至是邪见。
只有当我们达到一定的层次时,才会发现地水火风四大皆空,这个宇宙都是空的,无人、无我、无众生、无时间空间、无佛也无魔!这是指自性的层次。
用缘起性空的原理解释生气

用缘起性空的原理解释生气
缘起性空是佛教中的重要理论,它解释了一切现象的起因和无常性。
根据这个原理,生气也是由于种种因缘的缘起而产生的,并且它本身是空性的,没有固定、永恒和独立的存在。
生气常常是由于我们对某种情境或他人的不满、不喜欢或不认同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这种情绪反应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我们的欲望、执着和期望。
当我们的期望与现实不符时,我们往往会感到失望、愤怒或恼怒。
根据缘起性空的原理,生气并不是自成一体的存在,它是由种种条件和因缘的组合而产生的临时现象。
我们的思维、情绪、身体感受、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才使得我们产生生气的感觉和表现。
然而,由于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变化的,包括我们自己的内心和情绪,生气也是如此。
当我们观察生气的过程时,我们会发现它不是一个固定、永恒的实体,而是一个流动、变化的现象。
当我们深入观察并意识到这个真相时,我们会认识到生气的空性,并且不再将其视为固定的自我。
通过理解生气的缘起性空,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我们的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认识到生气的产生过程,并意识到它的无常性,逐渐减少贪著和执着于生气的情绪反应。
这样,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和平和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朱清时: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朱清时: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2009年3月8日下午3时开始,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的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引起了听众的的极大兴趣,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论点,报以热烈的掌声。
主题讲演完了后,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著名经济学家王连洲、著名美学家韩玉涛和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等与会学者,进行高端对话。
朱清时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国际书协顾问。
他作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立足于现代物理学后最新成果,与佛教哲学相结合,探讨了物质与意识的本质意义。
他以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霍金的“弦论”,与佛学经典《成唯识论》的“藏识海”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是相通的。
物质世界,是无数宇宙弦的交响乐,与眼前世界是藏识上因风缘而起的波浪,是极其相似的。
他不无幽默地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一论点,可以说,彻底动摇了二十世纪以来作为主流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对朱清时院士的讲演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学勤教授说,人类已习惯于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而今天科学的进步,有可能让我用多科思他途经去认识这个世界。
他还说,其实,从二十世纪中期已有学者提出了一时切关认识。
今天,朱清时先生让这一问题,推到了哲学的高度。
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证券法》起草组组长王连洲教授也十分赞赏朱清时院士的讲演,他结合国际经济学界“重回马克思”现状,谈到了金融海啸已经远远超出经济学范畴,它实际上已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哲学等跨学科的问题。
松竹书院主持刘正成先生,结合余英时先生最近围绕“李约瑟问题”著文,讨论西方科学渊源,并认为西方科学是建立在天文学和数学这个核心基础上,向朱清时院士提出问题:“蝴蝶效应能不能运用数学模式来表述?如果可能的话,就能马上找到应对金融海啸的最佳方案。
”朱院士断然说:“不行。
”他说:“高级计算机也只能处理小数点以后9位数的计算,如果9位数以后的数无限放大,计算机的结论就是错误的。
证悟空性的表现

证悟空性的表现一说空性,讲一切都是空的,都是不可得的,都是如幻如梦,都是假相.....那我们是不是做什么都没意义了?说一切显现都是无常的、虚假的,是让我们明白,这些缘起法本来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一切变化都是自然的。
如果不明白,有一点变化,就会焦虑、痛苦,甚至天塌、地陷、完了...其实不但没完,还是没完没了...这都是很自然的。
如果明白了这些缘起的显现本来就是无常的,本来就是假相;看一切事物都正常,都是缘聚缘散,就不会心动了,心就自在了。
来就来,去就去;有就有,没就没;聚就聚,散就散;起就起,落就落;得就得,失就失;生就生,死就死。
当看这一切都很自然的时候,就是证悟空性。
空性不是什么也没有。
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缘起的作用是有的。
缘起之物,就是注定要变化的,缘生则生,缘灭则灭,所以就是一种假相,正常!这时心就平静了、稳定了、不动了!心不动时,境就只好随你的心动了,这种境界不可思议!心不随境动,境自然就随心动,这个时候就得大自在了。
无常来了,很正常,和平常的心态一样,没有恐惧。
该来的来,该去的去,来来去去都不是什么坏事,怎么都一样...这种状态就是证悟空性。
证悟空性是获得大自在的一个方法。
证悟了空性,你就得大自在了,一切都看得正常,看得自然。
没有不正常,都是自然的,很正常,这样心就自在了。
心一自在,一切都自在。
心不动,一切显现就伤害不到你。
就像一群小孩玩游戏,因为太执着这些游戏,所以有哭有笑...但是在智者眼里,没什么可哭的,也没有什么可笑的。
显现不会伤害我们、束缚我们,执着才会伤害我们、束缚我们。
生命中所有的显现,都应该看成是这样一种缘起、一种缘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灵游医
十七世纪英国玄学诗人约翰·邓恩有一段著名的布道辞:
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
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一块土地,一方海角,一座xx。
一旦海水冲走,xx就要变小。
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
只因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我与生灵共老。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正为你敲响。
当时不太懂,虽然能读出一种大慈大悲的味道来,却始终于道理层面止步不前。
我能够感受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怀,却无法体会这种心怀的发心来自于何处。
近日,在网上闲逛,偶尔看了几个帖子与一个原始佛学知识的视频,对佛家讲的“缘起性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缘起”它给我这样一个观念,没有一个个体能够独立存在,每一个生命都由空气、水分、其它维护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构成,好比米饭的生成过程要先有大米种子,有灌溉施肥,有收割后再加工烹煮成为米饭,吃到肚中排泄掉,再回归于天地之间。
所以,米饭是靠各种机缘才成为米饭,而在米饭整个“生命”形式中,经历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人类自身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一系列的缘起变化才有了最初的生命孕育,然后各种营养的摄入再慢慢长大,最后一抔黄土,消散于天地之间。
所以,个体的人与世界本就一体,人与人之间本就一体,人形也好,其它物质形态也好,只是生命流体不断变化的外在形式。
科学的发展,也似乎不断在证明佛家缘起性空学说的正确。
缘起性空说不认为物质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也就是说,整个物质世界是找不到建筑底层最小的“砖块”,物质的本质是“空性”。
人类曾经找到原子,继而找到中子、电子、质子,本以为这就是最小的物质形态了,本以为这就是宇宙这个大建筑最基础的建筑砖块了。
然而,六十年代,美国物理学家马雷提出,物质由更细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但科学家努力了半个世纪,依然只能在实验室证明夸克一类粒子的存在,却始终无法捕获到它。
当代物理学家霍金终于提出他的理论框架模型——弦论。
弦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大自然最小的砖块如光子、中微子、夸克等,看起来象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的类似于琴弦拉动后的不同振动模式。
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而这种不同频率的振动恰恰对应不同的质量和能量,相当于对应不同的最小微粒,如电子,中微子,夸克等。
让大家目瞪口呆的是,物质的最小形状已经不是物质态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频率振动,也可称之为能量!
反向推之,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振动频率因彼此相互的运动关系构成了相对较小的原子等结构,再构成了大自然整个人类与物质世界,那么“无中生有”,“有”中又蕴含着本质的“无”,在科学上是可以实证的。
这又有一个惶恐的问题冒出来,如果物质都经不起层层分解,分到最后被分没了,分成了看不见摸不着的频率能量振动态,那这个世界上到底有什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呢?
答案是唯有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佛法中称其为“缘起”。
打个比方,有一个木质桌子,首先有小树苗栽培下去,然后要有光合作用、正常的生长环境,最后要有人来做成桌子。
那整个过程中,有什么是本质存在的吗?什么都没有,只有“缘”是客观存在的,成为桌子只是小树苗的当前
状态,再往前推连小树苗都不是,而当前的桌子形状,如果家中意外失火,桌子也会成为灰烬。
光合作用、生长环境、被人采伐做成桌子、甚至失火被烧成灰烬,都称为“关系”,也叫“缘”,正所谓“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如果我们有一眼望穿的本领,很容易明白桌子只是当下“缘”的一个状态,本质上它什么也不是,不能叫木头,不能叫树苗,也不能叫灰烬。
我们所指出看到的,永远只是当下“缘起”呈现给我们的暂时状态。
接下来,将这种思维模式放在人身上。
你会发现,人是由婴儿生长构成,婴儿由精子与卵子结合怀胎十月而成,在精子与卵子之前呢?可能是人吃的五谷杂粮又靠生殖系统运作而成。
而人长大后,有婴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等形态,灰飞烟灭后重回宇宙天地之间,而又重构成五谷杂粮的组成因缘。
所以,人的生命只是如圆形的一个往生循环体。
当下的我只是往生循环状态中的某一刻呈现而已。
这里的意义在于:
你不能说当下的我就是“我”的本质,进一步,你不能说“我”是客观存在的,只能说“我”是生命流体的当下时刻的显现。
也许有人会认为那我的思想意识总是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客观存在的吧。
首先,基于现有的医学知识,我们都知道无论是解剖心脏还是大脑,都找不到一个专门放人类思想意识的地方,打这样一个比方:
如果把一支交响乐团比喻成人,钢琴、大小提琴等等乐器分别代表人的大脑、五脏六腑等,那么,各种乐器演奏出壮丽的交响乐就可以代表人类的思想意识,但你不能说,钢琴这样的乐器就是人的思想意识。
也意味着,人的思想意识是由人的大脑、身体各器官、神经组织等等共同演绎而出。
还记得物质世界的最小微粒吗?那个振动的能量频率,人的思想意识也可以理解为受到外界环境刺激后,众人体器官合作振动出的频率。
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在本质上的道理是如出一辙。
这个时候,想想自己的意识,你的每一个微小的起心动念,无不来自于外界环境、来自于你的概念、你的判断、你的情感,你的所有这一切之基础在你是婴儿如一张白纸时,又何尝不是来自外界环境给你的熏陶教导?再比喻之,你在狼窝长大,会成为沾染狼的习性的“狼孩”,不会认为自己是所谓的“人”,也
就是你是什么,取决于你的成长环境!如果你在智慧层面展开丰富的联想,你最终会明白:
没有环境,没有他人,就没有所谓的“你”,你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你,你是一系列关系的组合,是一系列缘起和合而呈现出当下状态的“你”。
用这种思维模式来解构人的肉身与精神,最让人震惊的大概不是人有什么,而是人根本什么也不是,人的肉身与思想意识都是一系列“关系”在当下的呈现。
我们的肉身与精神可以理解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只是我们看不见,感受不到,通过生物学知识,我们知道一个月时间皮肤会完全更新一次,身体细胞的不停息变化我们只是没有能力感知。
至于精神层面,现在的你与几年前的你认知、对事物判断的方法还一样吗?早因为外界的环境、自我的成长提高而发生了变化。
甚至当你正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你的精神层面就或多或少开始产生新的认识,这篇文章就是改变你思想意识的外部环境!
我们的思维模式必须翻天覆地的认识到:
我们无法从生命的河流中捞出一个不流动、客观存在的“我”。
那么,这种思想上新的思维模式对我们自我完善修行有什么好处?
第一大好处,是破除对“我”的执著,断掉小我的各种欲望,在知道宇宙的究竟真相后,像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种种执念之苦可轻松破除。
进而可心如明镜,如实显现万事万物本来面貌,是所谓明心见性。
第二是破除生死困惑,这种思维模式先论证了“我”本不存在,既不存在,何来存在之困惑,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思考角度。
甚至于在最后,你如能真正证悟“无我”,是可以彻底破除生死之困扰,感受无生亦无死的超然状态。
第三,了悟“无我”,世界本质为“缘起性空”后,慈心与悲心是自自然然生起的,就如开头诗篇所说:
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
只因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我与生灵共老。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正为你敲响。
这种我即世界,世界即我的观感在了悟“无我”后是非常容易形成的。
从而个人的情绪、烦恼会自然而然烟消云散。
以上为最近一点小体悟,特别说明一下:
我对庞大的佛法体系几乎一无所知,偶尔看到对佛家“缘起性空”的介绍,感觉这是可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大智慧,整个原始佛法体系非但没有任何迷信、鬼怪乱神之说,反倒是一种异乎寻常的视角解释宇宙终极奥秘的科学观点。
引用所看文中资料语:
当近代科学家千辛万苦爬上科技之巅时,二千多年前的佛陀早已等候多时!
申明:
纯属个人感悟,于真正原始佛法恐相距甚远,亲们需留意,仅可借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