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的护理问题及解决措施

静脉炎的护理问题及解决措施
静脉炎的护理问题及解决措施

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其病理变理化血管内膜增生,管腔变窄,血流缓慢。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有时伴有水肿。以后逐渐消退,充血被色素沉着代替,红斑转变成棕褐色。少数病人可引起反应,如发冷、发热、白细胞增高等,患者常常陈诉疼痛肿胀。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很多,如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受潮湿等,较常见是各种外科手术后引发。

血管疾病共有的护理问题及解决措施

针对血管疾病因循环受损所导致的组织缺血这一共同特点,护理的首要目的是促进循环,减少组织缺血或阻止其进一步的发展。其次是解除因缺血造成的疼痛及预防组织营养不良可能导致的溃疡和坏疽等组织完整性受损的问题,以及对病人进行有关疾病知识和护理技术的教育和指导,可以保证所有护理措施能顺利而正确的实施和坚持,更好地达到控制病情和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一)组织灌注不足

护理目标:增加组织灌注量,减轻临床症状。为了达到增加组织灌注量,以提供足够的组织代谢需氧和营养物质的目的,护理措施主要从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避免血管痉挛和保护患肢等方面着手。

1.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慢性动脉功能不全者,侧支循环不足直接影响组织的灌注,患肢缺血性疼痛会限制病人的活动,不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患肢肌肉将因供血不足和废用而萎缩。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增加活动能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增加末梢组织的灌注。常采用行走和Buerger锻炼。

2.戒烟酒与调整好的心态:尼古丁、酒精及情绪波动等均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痉挛,应帮助病人戒烟酒,同时饮食上少饮或不饮含咖啡因类的饮料,有外伤的患者因少食用或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动脉硬化性疾病或糖尿病病人应坚持低脂和低糖饮食。

3.避免患肢受压:紧身的衣物,盘腿或双腿在膝部交叉坐位,胭窝下垫东西以等,都能压迫血管,影响动脉供血,应尽量避免。

4.注意保暖:暴露在寒冷的空气中和直接接触冷物品等均可引起动脉收缩或痉挛。应保持居室温湿度适宜,避免直接接触冷水。寒冷季节外出应注意保暖,保暖时间应提前正常人半个月或一个月。避免肢体露在外面,衣裤及鞋袜要宽松、柔软,

5.保护患肢免受损伤: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肢,可能受轻微刺激即能发生经久

不愈的溃疡,因此,应避免搔抓和用力擦洗患肢。已出现水泡、溃疡或坏疽者,应保持局部清洁,采用正确治疗方法积极治疗。严重供血不足的患肢避免用热水洗浴,以免增加组织代谢,加重组织缺氧,使病情更快发展,症状加重。

(二)静脉回流障碍

护理目标:减轻患肢水肿。为达到减少静脉淤滞,促进静脉回流及减少患肢水肿的目的,护理措施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体位:利用重力作用安排体位,患肢应高于心脏水平,病人避免同一姿势站立过久,必须站立时,应不断屈伸患肢,以借助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

2.锻炼:下肢静脉疾病可适当进行平地行走锻炼,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静脉回流。

3.其他:经常站立或坐位工作的病人,应裹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

(三)改善疼痛症状

护理目标:疼痛减轻或缓解。主要护理措施:促进周围循环,增加组织灌注量和促进静脉回流是解决疼痛的根本措施,护理措施得当,将会有效地减轻或缓解疼痛。此外,疼痛常在活动后发生或加重,故多表现为少动,还会出现睡眠不佳,使病人变得烦躁,易怒或抑郁,不能积极参与和配合护理人员执行锻炼计划。因此,适当适时地给予止痛药物,会促进活动增加,到病人的合作,从而使护理措施更容易实施。止痛药的使用应合理,以防成瘾。

(四)潜在组织完整性受损的护理

护理目标:不因护理不当而发生或加重皮肤或组织的受损。血管疾病,由于组织灌注减少,组织营养不良等,均潜在地存在着完整性受损的问题,肢端最外层的皮肤组织是最易受损的部位,极易因轻微损伤而发生组织的完整性受损,而且一旦损伤就易演化为长期不愈的溃疡。所以,在组织灌注减少的最初阶段,就应开始积极、细致和预防性的皮肤护理,尤其是下肢和足部的护理,同时给予维生素 B1、C和高蛋白质的饮食,以加强营养,有利于伤口愈合。若病情发展迅速,组织发生溃疡或坏疽时,则应及时发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五)自理缺陷的护理

四肢血管疾病患者因剧烈疼痛、患肢溃疡、坏疽或患肢肿胀等原因,完全或部分地影响生活自理。或因治疗需要,限制病人的活动。在卧床初期,护士应主动实施床旁护理,包括协助进食、饮水、排便、清洁及娱乐等,以满足病人的基本需要,消除其无助感。应对病人的自理意识、自理潜能、学习愿望及应激能力

等进行全面评估,与病人及其家属共同制定出一套训练计划,并建议家属为病人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环境,鼓励病人自觉学习,充分调动病人的自理潜能,减少对他人的依赖,逐步克服自理缺陷的心理障碍。在实施训练计划的过程中,应主动协助病人完成治疗性自理需求,补偿病人自理能力的不足,为病人建立新的自理模式提供帮助和指导。

2例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2例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3-01-24T16:02:09.7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刘香艳冯娜屈宁[导读]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是常见的输液反应,重在预防,以及发生时积极有效的处理、护理 刘香艳冯娜屈宁(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药物治疗性所致静脉炎的护理,总结经验,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通过对我科2012年9月俩例药物治疗性静脉炎的护理,将经验总结报道。结果经过治疗护理,两例静脉炎患者均治愈。【关键词】药物治疗静脉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8-0256-01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是指经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性葡萄糖溶液或因机械原因直接损伤静脉壁,导致静脉血管内膜损害,形成血栓,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性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例均为我科2012年9月份胃癌住院患者,发生静脉炎均在术后2~5天、患者禁饮食,经外周静脉给予消炎、补液营养支持治疗期间。 1.2 临床表现:两例患者右侧前臂沿头静脉走向有红色条索状改变,穿刺点周围皮肤出现肿胀,患者有触痛,触及硬结;其中甲例硬结有两处,一处大小为2cmx2cmx1cm,另一处2cmx1cmx0.5cm;乙例有一处硬结,大小 1.5cmx1cmx0.5cm。 1.3 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涂抹方法:选用生理盐水棉球从中心向外周清洗患处两次,以无菌纱布吸干创面水份,再用棉签蘸取适量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涂抹患处,面积大于患处2~3cm为宜,2~3次/日,3天为一个疗程,要求患处皮肤完整 [1]。 1.4 结果两例患者患处经涂药、护理5个疗程后,患者甲除硬结外其余部位红肿消退,硬结一处缩为 1.5cmx0.8cmx0.5cm,另一处0.8cmx0.5cmx0.3cm; 患者乙除硬结外其余部位红肿消退,硬结缩为 0.7cmx0.4cmx0.2cm。患者甲涂药40天后静脉炎治愈,患者乙33天后治愈。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患者术后因切口疼痛,及各种引流管的刺激再加上一些对血管刺激药物的输入往往会出现烦躁、焦虑,不能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护士用诚恳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尽大程度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利用精湛的操作、护理技能赢取患者的信任;讲解各项操作、及治疗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取得配合。 2.2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重在预防,静脉输液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选择穿刺部位、穿刺针;评估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状况及肢体的活动度[2],留置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提高穿刺技术。加强对输液部位及输液侧肢体血管的观察,积极主动询问患者的感受;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充分稀释后,确保输液针头在血管内,再行静脉注射,防药液外渗,并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 2.3 用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涂抹患处;复方七叶皂苷凝胶具有抗炎、消肿、止痛和促进皮肤血管修复等功能,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成本低[1],用药时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过敏情况,用药后患处的修复情况。 3 讨论 药物治疗性静脉炎是常见的输液反应,重在预防,以及发生时积极有效的处理、护理。发生药物治疗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包括:导管针的材质,长度与管径大小;操作技术不良;不适当的穿刺部位;导管针的留置时间太长;固定方法不当;输液的浓度高、酸碱性太强或不兼容造成沉淀;疾患本身的病理状况,如年龄或疾病造成的血管壁脆弱、发炎。 护理人员除高度的责任心、关心爱护患者外,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及技能水平,对药物治疗患者应积极评估发生静脉炎的危险因素,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和处理已发生的静脉炎,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舒适。参考文献 [1] 张红菊,李丹. 复方七叶皂苷凝胶治疗5-氟尿嘧啶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7):1338-1339. [2] 李小寒,尚少梅主编基础护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86.

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是指发生于皮下浅表静脉的静脉壁因不同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进而血栓形成及管腔粘连闭塞,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 一、静脉炎的症状 静脉炎症状主要是有:1、浅层静脉炎,多发于四肢或胸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2―5公分,长的如柳条,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一般患肢无水肿,全身无症状。 (一)静脉炎的观察与处理: 可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所进食物应含高蛋白,高维生素。贫血者,轻者可进食含铁量高的食品,重者应间断输血。若口服硫酸锌,可为伤口提供所需的微量锌,促进伤口愈合。给予钙剂也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 GAGGAGAGGAFFFFAFAF

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 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 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GAGGAGAGGAFFFFAFAF

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体会(一)

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体会(一) 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用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方法。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腔内、静脉、肌肉和口服等方法将化疗药物引入人体内,而绝大多数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但由于治疗恶性肿瘤疗程长,局部静脉反复穿刺造成机械性损伤,且化疗药物渗透性强、刺激性和毒性大,极易引起静脉发红或发黄,病变血管硬化成条索状,伴局部疼痛,严重者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发生血流受阻,影响静脉通道的建立,阻碍化疗计划的进行从而影响疾病治疗的效果〔1〕。静脉炎的预防已成为医患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们科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大大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 1静脉炎发生机制 1.1机械性损伤 静脉经反复穿刺或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过长,对血管壁的刺激性过大,血管内皮受损,造成局部感染、抵抗力下降引起细菌性静脉炎,同时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针、管尖端聚集形成血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1.2化疗药物的刺激性损伤 许多化疗药物可对组织产生化学性刺激,引起化学性炎症,常见为卡莫司汀、依托泊甙、替尼泊甙、达卡巴嗪及丙脒腙等;有的药物还可使组织形成水疱,常见药物为长春花碱类如NVB,蒽环类如阿霉素及吡南阿霉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氮芥等药物。由于化疗药物刺激

性大,且多为高渗性溶液,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使静脉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产生炎症改变,引起化学性静脉炎,同时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痉挛变硬,易并发血栓形成〔2〕,形成血栓性静脉炎。 1.3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 90%肿瘤患者凝血机制异常〔3〕,同时化疗药物又可引起组织因子释放,纤溶活性受抑制,药物的毒性作用加重了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形成。 2预防措施 2.1医患双方应做好心理准备 在治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争取患者理解合作,放松心情,增强对心理紧张的承受能力。 2.2正确选择静脉穿刺部位 静脉炎的发生与穿刺部位有关〔4〕,一般情况下应首选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顺畅的血管。注射部位一般由远端及近端,左右静脉交替使用。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压迫外一般不宜下肢静脉用药,还应避免手背及关节附近部位给药。 2.3稀释化疗药物 静脉炎的发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所以要尽可能将药物充分稀释。但应根据每种化疗药物药理性能及毒副作用,选用适宜的药物溶媒,不同的溶媒溶解对保护化疗药物的稳定性、酸碱度、和降低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体会

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体会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用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方法。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腔内、静脉、肌肉和口服等方法将化疗药物引入人体内,而绝大多数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但由于治疗恶性肿瘤疗程长,局部静脉反复穿刺造成机械性损伤,且化疗药物渗透性强、刺激性和毒性大,极易引起静脉发红或发黄,病变血管硬化成条索状,伴局部疼痛,严重者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发生血流受阻,影响静脉通道的建立,阻碍化疗计划的进行从而影响疾病治疗的效果[1]。静脉炎的预防已成为医患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们科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大大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 1静脉炎发生机制 1.1机械性损伤 静脉经反复穿刺或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过长,对血管壁的刺激性过大,血管内皮受损,造成局部感染、抵抗力下降引起细菌性静脉炎,同时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针、管尖端聚集形成血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1.2化疗药物的刺激性损伤 许多化疗药物可对组织产生化学性刺激,引起化学性炎症,常见为卡莫司汀、依托泊甙、替尼泊甙、达卡巴嗪及丙脒腙等;有的药物还可使组织形成水疱,常见药物为长春花碱类如NVB,蒽环类如阿霉素及吡南阿霉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氮芥等药物。由于化疗药

物刺激性大,且多为高渗性溶液,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使静脉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产生炎症改变,引起化学性静脉炎,同时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痉挛变硬,易并发血栓形成[2],形成血栓性静脉炎。 1.3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 90%肿瘤患者凝血机制异常[3],同时化疗药物又可引起组织因子释放,纤溶活性受抑制,药物的毒性作用加重了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形成。 2预防措施 2.1医患双方应做好心理准备 在治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争取患者理解合作,放松心情,增强对心理紧张的承受能力。 2.2正确选择静脉穿刺部位 静脉炎的发生与穿刺部位有关[4],一般情况下应首选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顺畅的血管。注射部位一般由远端及近端,左右静脉交替使用。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压迫外一般不宜下肢静脉用药,还应避免手背及关节附近部位给药。 2.3稀释化疗药物 静脉炎的发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所以要尽可能将药物充分稀释。但应根据每种化疗药物药理性能及毒副作用,选用适宜的药物溶媒,不同的溶媒溶解对保护化疗药物的稳定性、酸碱度、和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有着明显的影响[5]。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分级(INS)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损害。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每72小时更换1次,

纱布辅料48小时更换1次,如遇敷贴不粘或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性静脉压炎的发生。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96小时。 3、合理输入液体和药物根据所用溶液或药物的类型、pH值、渗透压、浓度、剂量、给药速度,选择适当的输注途径。首先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液体量调节输液速度。当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大量补液时应选择粗大静脉,速度不宜太快,如输入脂肪乳、甘露醇时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氯化钠溶液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这样可以防止液体外漏对血管壁造成伤害从而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文献报道:滴注甘露醇时应加热至35℃,使用套管针静脉滴注,可减轻对血管壁的损害。在输液顺序上应先输高渗液或刺激性较强的液体后输等渗液或刺激性较小的液体,输入血制品前后应用氯化钠溶液冲管,以减少有效成分得附着,避免损害性药物残留血管内造成损害,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合理使用封管液抽吸5ml至10ml的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采取边退针边推注的正压封管方法(参考书: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考试指导用书《护士岗位技能训练50项考评指导》60)。 5、做好健康宣教在使用静脉留置针前一定要与患者沟通,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取得患者配合。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指导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避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阻塞导管,睡眠时不要压穿刺血管,如有渗漏立即拔管,更换穿刺部位。对于使用可能造成静脉炎的药物应对患者采取

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护理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以是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它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同时也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近年来,许多护理同仁对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1 预防性护理 1.1 静脉的选择血管的好坏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之一[1],因此,选择血管时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避免多次穿刺。有研究表明,老年病人留置浅静脉套管针时,静脉炎的出现与血管管径有明显关系,血管管径越小,其置管反应发生率越高,出现置管反应的时间也越早。特别是管径<3.0mm的血管留置套管针 时,69.9%的病人置管时间不超过3d,有的只保留1d,4d内静脉炎的发生率达100%[2]。故长期输液的病人,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开始,尽量选用管径≥3.0mm的静脉,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 1.2 留置外周静脉套管针的护理 1.2.1 穿刺前严格检查静脉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如有破损及过期禁用,必须一次性使用[3]。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穿刺完毕后以无菌透明敷料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及早发现静脉炎。透明敷料可2d更换1次,同时以碘酒、酒精消毒穿刺点,消毒范围直径不少于8cm。敷料不粘或被污染时应及时换药,防止细菌性静脉炎产生[4]。 1.2.2 使用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期间,用TDP灯照射穿刺肢体2次/d,30min/次,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肢体,特别是湿热敷效果最好,每2h1次,20min/次,通过对98例病人的临床观察无1例发生静脉炎[5]。热疗改善血液循环,加快了静脉回流,增强了病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了病人局部的抗炎能力。 1.2.3 留置外周静脉套管针大剂量滴注药物时,用75%乙醇纱布持续湿敷于套管针敷贴上方至拔针后30min,滴注过程中采用喷雾器将75%乙醇均匀喷洒在纱布上,使纱布保湿,当其不断挥发时,带走机体大量的热,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神经末梢敏感性下降而减轻疼痛,同时,降低细菌活力,制止局部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可起到保护血管、减少因药物刺激所致静脉炎[6]。与郝建红等[7]研究相似,而且延长了套管针留置时间,但个别对乙醇过敏者禁 用。 1.3 输入浓度高及刺激性强药物的护理 1.3.1 静脉快速滴20%甘露醇时,在穿刺前5min用2%山莨菪碱外擦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端20cm局部浅表血管,能使局部浅表血管扩张,对减轻血管刺激症状、保护静脉、减少损伤疗效显著[8]。同时,加温至(28±1)℃呈恒温的甘露醇输入,可使血管受热后管腔增大,液体的黏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而使滴速增快,也是预防发生或降低穿刺局部刺激症状和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9],可减少机械性和医源性损伤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另外,有研究表明,甘露醇对局部的损伤作用与连续使用同一局部静脉血管次数有关[10]。因此,尽量减少同一静脉连续性注射的次数,使血管在使用后得以恢复,以提高血管使用率。

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0-10-28T13:38:32.233Z 来源:《心理医生》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张修云[导读] 从一般的感冒、发烧到病危抢救,静脉输液已成为护士在临床运用最频繁的治疗手段之一张修云(安徽省巢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安徽巢湖 23800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6-064-01 【关键词】静脉炎预防护理 从一般的感冒、发烧到病危抢救,静脉输液已成为护士在临床运用最频繁的治疗手段之一。然而,长期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或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或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一条静脉血管反复穿刺多次而引起血管严重受损,局部组织红、肿、热、痛,也就是静脉炎,将导致静脉变硬,甚至阻塞,给输液造成极大的困难。由此可见静脉是患者的生命线,保护好静脉就显得十分重要。现将笔者体会介绍如下。 1 静脉炎的预防 1.1 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强的药物。传统方法只将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氢化可的松等充分稀释后应用,但有些浓度大、刺激性强的药物常常不稀释直接应用,如脂肪乳、甘露醇等。我们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生理盐水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入高浓度或刺激性强的药物。这样可防止液体外漏对血管壁造成伤害,从而有效的预防了静脉炎的发生。 1.2 长期使用静脉留置针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远离关节、无静脉瓣等利于固定的静脉。由于人体下肢静脉瓣多,易发生静脉炎,故多选择上肢静脉。输液时应勤于留置针的通畅情况,防止液体过快发生渗漏。一旦渗漏,应立即更换穿刺部位。即使无异常发生,留置针留置时间也不宜超过一周。 1.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除了配药和穿刺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外,对于老年患者,因其皮肤较为松弛,须绷紧皮肤后再消毒,以免污垢沉积在皮肤的褶皱里而影响消毒效果,消毒面积也可以更大一些。此外,留置针使用前皮肤消毒范围也应更大一些,一般大于8cm,使用过程中,穿刺部位周围皮肤也应每日用碘伏消毒1次并要盖上无菌辅料,长期输液的患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 1.4 尽量编免一条静脉反复穿刺有些患者只用左手进行穿刺,怕穿刺后影响手的正常使用。此时,护士应耐心向患者说明静脉穿刺后,对手并无影响,应有计划地更换穿刺部位,要尽量从远心端向近心端逐次更换穿刺部位,这样才能利于静脉血管的自行修复,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2 静脉炎的护理 如无法避免长期输液,而导致了静脉炎的发生。可嘱患者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炎症部位不要挤压,避免栓子脱落,形成栓塞。传统做法是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进行湿敷或行超短波理疗。我们可将两法合并进行,将95%乙醇或50%硫酸镁均匀地撒在无菌纱布上敷于患处,同时可行超短波理疗,这样在理疗的同时又对乙醇或硫酸镁起到加热的作用,双管齐下,效果更佳。另外,还可借助于中药,例如:如意金黄散等外敷,每日2次,敷后患者有清凉、舒适感,可起到止痛、消炎的功效。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神经内科静脉防护的主要措施 令狐采学 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一、静脉炎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的分级(INS) 级别临床标准 0没有症状 1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和/或水肿

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护理体会

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护理体会 静脉留置针俗称套管针,现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它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头皮针头。其优点是减轻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同时保证合理用药时间,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但是,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静脉炎等并发症,既给患者带来痛苦,又给临床治疗带来困扰。现将2014年1~5月随机抽查的我科住院患者3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原因,观察和护理进行总结。 Abstract: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cannulae needle,is now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it has gradually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scalp needle. Its advantages are ease patients caused by repeated puncture pain,protect blood vessel,reduce the liquid leakage,while ensuring the rational use of time,greatly reduce the workload of nurses. However,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prone to complications such as phlebitis in the use of the process,not only brings pain to patients,and clinical treatment to bring trouble. Now will in 2014 May 1~2014 random sample of our hospital 3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phlebitis of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 patients with the use of reason,observation and nursing summary. Key words:Venous indwelling needle;Phlebitis;Nursing experience 1 临床资料 本组对象为2014年1~5月随机抽查的我科住院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26~72岁。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置管时间为3~7d,结果显示置管时间长短与发生静脉炎有直接关系,老年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机率明显高于年轻患者。 2 原因分析 2.1 静脉炎的发生与选择合适的血管有很大的关系。尽量选择上肢血管,因人体下肢静脉瓣较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故应多选择上肢静脉[1]。 2.2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5d,最好不要超过1w,留置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机会越大。 2.3 老年患者血管壁硬化,弹性差,两者均可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极易形成血栓,引起静脉炎,也易造成穿刺失败,操作时应该选择质地柔软,型号相对较小的留置针进行操作。 2.4 护士的穿刺技术,穿刺方法,消毒方法,合理正确的封管方法是否得当也直接与发生静脉炎悉悉相关。

化疗引起静脉炎的护理体会

化疗引起静脉炎的护理体会 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用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方法。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腔内、静脉、肌肉和口服等方法将化疗药物引入人体内,而绝大多数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但由于治疗恶性肿瘤疗程长,局部静脉反复穿刺造成机械性损伤,且化疗药物渗透性强、刺激性和毒性大,极易引起静脉发红或发黄,病变血管硬化成条索状,伴局部疼痛,严重者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发生血流受阻,影响静脉通道的建立,阻碍化疗计划的进行从而影响疾病治疗的效果。静脉炎的预防已成为医患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们科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大大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 1 静脉炎发生机制 1.1 机械性损伤 静脉经反复穿刺或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过长,对血管壁的刺激性过大,血管内皮受损,造成局部感染、抵抗力下降引起细菌性静脉炎,同时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针、管尖端聚集形成血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1.2 化疗药物的刺激性损伤 许多化疗药物可对组织产生化学性刺激,引起化学性炎症,常见为卡莫司汀、依托泊甙、替尼泊甙、达卡巴嗪及丙脒腙等;有的药

物还可使组织形成水疱,常见药物为长春花碱类如NVB,蒽环类如阿霉素及吡南阿霉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氮芥等药物。由于化疗药物刺激性大,且多为高渗性溶液,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使静脉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产生炎症改变,引起化学性静脉炎,同时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痉挛变硬,易并发血栓形成,形成血栓性静脉炎。 1.3 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 90%肿瘤患者凝血机制异常,同时化疗药物又可引起组织因子释放,纤溶活性受抑制,药物的毒性作用加重了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形成。 2 预防措施 2.1医患双方应做好心理准备 在治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争取患者理解合作,放松心情,增强对心理紧张的承受能力。 2.2 正确选择静脉穿刺部位 静脉炎的发生与穿刺部位有关,一般情况下应首选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顺畅的血管。注射部位一般由远端及近端,左右静脉交替使用。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压迫外一般不宜下肢静脉用药,还应避免手背及关节附近部位给药。 2.3 稀释化疗药物 静脉炎的发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所以要尽可能将药物充分稀释。但应根据每种化疗药物药理性能及毒副作用,选用适宜的药物

浅谈化学性静脉炎的护理体会

浅谈化学性静脉炎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3-01-18T08:35:54.8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陈万平姜玉蓉吴辉李长珍冯彩琴[导读] 探讨治疗化学性静脉炎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 陈万平姜玉蓉吴辉李长珍冯彩琴(三峡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心内科湖北宜昌 443003)【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化学性静脉炎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42例化学性静脉炎患者采取了综合性护理。结果 31例1-2级静脉炎患者经过硫酸镁湿敷加止痛消炎软膏外敷痊愈;10例3级患者的注射部位局部硬结给予冰敷、硫酸镁湿敷、喜辽妥及消炎止痛膏交替外敷后治愈;1例3级患者手腕部出现硬结,伴疼痛,给予冰敷、硫酸镁湿敷、喜辽妥及止痛消炎软膏交替外敷,并结合激光治疗痊愈。结论合理的护理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 【关键词】化学性静脉炎护理 药物稀释不足、输液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度过高、留置针材质的差异性皆是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的原因。尤其在心血管内科,使用微量泵静脉推注药物如多巴胺及胺碘酮的机率大大增加,通常需24h以上持续用药,极易引起静脉炎及局部组织损伤,导致局部皮肤水泡、溃疡、甚至皮下组织坏死,另外留置针的长时间使用也容易导致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我科对上述42例患者采取了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我科42例发生化学性静脉炎的患者,男性23例,女性19例,年龄28~82岁。多巴胺所致的静脉炎14例,胺碘酮所致静脉炎10例,使用留置针所致的静脉炎18例。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1级10例,2级21例,3级11例。 1.2 静脉炎判断标准: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INS)2000分级标准将静脉炎临床标准分为4级。1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摸到结节;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有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状物长度> 2.5 cm,有脓液流出[1]。 2.治疗 2.1 冰敷静脉炎发生24h内采用冰敷。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控制炎症扩散。可抑制细胞活动,使末梢神经的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炎症及疼痛。 2.2 硫酸镁湿敷将硫酸镁粉剂加入相同量的开水配成50%硫酸镁溶液,然后将50%硫酸镁溶液浸在纱布上,沿静脉走向敷于穿刺点血管上,肢体外用塑料薄膜包裹,胶布固定,手背部有静脉炎的戴一次性检查手套,避免药液污染患者衣物和床单。持续湿热敷30min,每日2次。50%硫酸镁具有高渗作用,可使细胞脱水,消除局部水肿,促进血管充盈,减少血管痉挛,有利于血液循环及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 2.3 喜辽妥软膏外敷将喜辽妥沿静脉走向外敷,反复擦拭,加强药物的吸收。也可将其作为预防性用药外敷于穿刺静脉。喜辽妥的有效成分多硫磺酸基黏多糖能起到抗炎、促进水肿和血肿吸收,抑制血栓形成和生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并具有刺激受损组织的再生功能。喜辽妥可迅速缓解静脉炎引起的疼痛[2]。 2.4 止痛消炎软膏外敷成分包括有:独活、生天南星、生草乌、皂荚、芒硝、水杨酸甲酯、冰片。外敷于红肿或水肿处。具有清热、解毒、消肿作用。 2.5 激光治疗采用SUM-DOM-300Ⅰ型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治疗,具有镇痛、消炎、抗感染、促进组织修复、调整机体内平衡、刺激再生、促进创面愈合等良好作用且起效快。 3.护理 3.1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尽量选用粗直、弹性好、远离关节及静脉瓣且易于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的部位。如上肢首选贵要静脉。因下肢静脉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较高,故一般不选择下肢静脉。留置针大小的选择对静脉炎的发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根据临床经验,选择粗直的血管和较细的留置针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3.2 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掌握消毒液的有效期、浓度以及穿刺部位皮肤消毒的范围,普通输液皮肤消毒的范围为5cm,留置针输液皮肤消毒的范围为8cm,消毒两次,待干后进行穿刺。 3.3 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临床观察发现,留置针留置时间与静脉炎的发生率有明显关系。留置针留置时间越长,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套管针的保留时间规定在3d,我国尚无统一规定。有研究表明,静脉留置针留置超过5d,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由3.45%升到19.27%[3]。 3.4 留置针的封管技术目前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肝素钠和生理盐水[4],临床上主张用稀释的肝素钠溶液正压封管。 3.5 加强责任心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穿刺部位, 重视患者主诉,及时发现问题,及早处理,若有局部疼痛、发红等症状时,即使无药液外渗,也应立即重新更换输注部位。 3.6 做好心理护理给药前做好必要的知识教育,帮助患者了解胺碘酮、多巴胺使用的必要性及不良反应和输注过程中的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耐心细致讲解静脉炎的转归,减轻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恐惧心理。 4.结果 31例1-2级静脉炎患者经过硫酸镁湿敷加止痛消炎软膏外敷3-7天痊愈,10例3级的注射部位局部硬结给予冰敷、硫酸镁湿敷、喜辽妥及止痛消炎软膏交替外敷后一周左右治愈。1例3级患者手腕部出现约1cm×1.2cm大小的团块硬结,伴疼痛,给予冰敷、硫酸镁湿敷、喜辽妥及止痛消炎软膏交替外敷,并结合10次激光治疗,25天左右痊愈。 综上所述,合理的护理和及时正确的处理可有效预防和控制多巴胺、胺碘酮及使用留置针所导致的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参考文献 [1]李旬,项亚娟,刘迎梅.喜辽妥在静脉炎防治中的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09,9(5):74-76. [2]赵立平,杜京娟,石建华,等.预防诺维本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护理杂志,2004,3(2):240.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53275

神经内科静脉防护的主要措施 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一、静脉炎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GAGGAGAGGAFFFFAFAF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GAGGAGAGGAFFFFAFAF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的分级(INS) 级别临床标准 0没有症状 1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和/或水肿 3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 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 状物形成,可触及静脉条索物长度大于1 英寸,有脓液流出 GAGGAGAGGAFFFFAFAF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 施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一、静脉炎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 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的分级(INS) 级别临床标准 0没有症状 1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和/或水肿 3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 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 及静脉条索物长度大于1英寸,有脓液流出 二、静脉炎的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 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 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静脉炎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 2.5%-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 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不可干 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 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符合《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1] 。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肌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产品名: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浙江万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3*******)1mL ,隔日1次。治疗组自拟中药祛疣汤处方: 板蓝根30g 、生薏苡仁30g 、大青叶15g 、紫草 12 g ,红花12g ,杭菊6g ,每天1剂 ,水煎服。药渣煎水外洗患处 ,每天2次,7d 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对照组0. 1 %迪维霜适量外搽患处,每天2次,7 d 为 1 个疗程 ,连续治疗2~4个疗程观察疗效。两组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相关药物 ,局部应避免挠抓 ,饮食宜清淡 ,忌煎炸、香燥、海鲜、酒类、辛辣等刺激性饮食,并禁用化妆品。1.4 疗效标准 痊愈:皮疹全部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有少数色素沉着斑。显效:皮疹消退70%以上,但未达到痊愈标准。有效:皮疹消退30%~69%。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 ,或治疗后皮疹无变化。凡治愈后3月内再次出现皮损者计为复发。2 结 果 两组痊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χ2=5.34 P <0.05 ) 。两组有效率比较亦有著性差异 (χ2=8.08 P <0.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随诊半年治疗组复发 3例 (6.82%) ,对照组复发 5例(14.71%),见表1。 3 讨 论 疣(verruca ,wart )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临床上常见有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尖锐湿疣等,疣状表皮发育不良也被认为与HPV 感染密切相关。HPV 属乳头瘤病毒科,呈球形,无包膜,直径45~55nm ,具有72个病毒壳微粒组成的对称性20面立体衣壳。基因 组为7200~8000bp 的双链环状DNA ,分为早期区、晚期区和非编码区,早期区编码的蛋白与病毒持续感染和致癌作用有关。HPV 有100余种,其中近80种与人类疾病相关。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HPV 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细胞内并复制、增殖,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赘生物。人群普遍易感,发病高峰为16~30岁,免疫功能低下及外伤者易患此病。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BCG-PSN ),商品名迪苏,是卡介菌用加热 65℃的酸除去蛋白质后提取的有效成分,属多糖核酸类物质。为特异性细胞免疫增强剂,有效地激活巨噬细胞和 T 淋巴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及捕获抗原物质的能力,促进 T 细胞增殖和提高分化速度,释放出大量淋巴细胞因子,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2-4]。主要表现在:(1)使巨噬细胞在感染区聚集;(2)增强巨噬细胞杀伤所吞噬的病毒能力;(3)产生新的巨噬细胞,杀伤衰老的和被感染的巨噬细胞。方中大青叶、板蓝根性苦味寒,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有促进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促进免疫功能作用亦是其抗感染、抗病毒的重要机制[5]。红花活血祛瘀通滞;生苡仁微寒清热,利水渗湿健脾;紫草凉血活血, 解毒透疹, 杭菊散风清热,平肝明目。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化瘀之功效,达到治疗目的。自拟中药祛疣汤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内注射治疗扁平疣,其痊愈率及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参考文献 [1] 韩新峰,田元生,何英等.中医常见病证诊疗常规[M].郑州:河南 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40-341. [2] 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304-305. [3] 芮耀城.实用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45.[4]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5.[5] 杨明贵.自拟消疣汤加减治疗扁平疣尖锐湿疣各90例[J].皮肤病 与性病,2005,27(1):28.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痊愈率(%)有效率(%) 治疗组443283172.7390.91对照组 34 16 6 9 347.0664.70 文献综述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 张丽华 【摘要】本文综述分析了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原因,认为输入药物的PH 值、渗透压、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长短、患者自身的机体因素、操作技术等是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便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医患纠纷。【关键词】静脉炎;留置针;药物;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0)30-0158-03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100020) 静脉输液目前是急救护理中的抢救措施之一,但是易引起静脉炎。一旦发生静脉炎,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易造成医患纠纷。本文根据国内有关文献对输液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护理进行文献综述。1 输液性静脉炎的评判标准[1] 静脉炎的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的判断标准:Ⅰ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Ⅲ级:穿刺点疼痛,红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疼痛程度按WHO 数字分级法: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2 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的原因2.1 物理因素 各种机械原因均可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炎性反应。机械原因是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