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1999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1999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1999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1999年水资源公报

一、综述

1999年全省平均降水量601.8毫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值,下同)减少23.3%,属枯水年份。1999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06.7亿米3,地下水资源量为143.03亿米3,扣除重复量后,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04.31亿米3,比常年减少50.6%。1999年全省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29.39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8.06亿米3。1999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埋深与上年末相比,普遍有所下降,面平均水位下降0.61米,年地下水储蓄量减少21.31亿米3。全省平原区统计有7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漏斗总面积为1001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137平方公里。

1999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228.57亿米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43.1%,地下水源供水量占56.8%,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1%。在地表水源供水中,引黄河干流水量21.93亿米3,跨流域调水13.53亿米3。

1999年全省总用水量228.57亿米3。其中农业用水占69.8%,工业用水占17.7%,生活用水占12.5%。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37.37亿米3,占总用水量的60.1%。全省人均用水量为241米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34米3;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为497米3。

1999年全省废污水排放量为20.41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46.3%,生活污水占53.7%。全省城市和县镇的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为6.72亿吨,全省平均达标排放率为71%。对我省13个水系、67条主要河流进行监测,评价河流总长5139公里,评价结果:一类水河长占2.1%,二类水河长占11.3%,三类水河长占14.5%,四类水河长占7.0%,五类水河长占10.3%,超五类水河长占54.8%。

二、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1999年全省平均降水量601.8毫米,折合降水总量993.72亿米3,比上年减少34.9%,比多年均值减少23.3%,属枯水年份。按四大流域分析计算,海河流域降水量502.8毫米,比上年减少32.2%,比多年均值减少22.6%;黄河流域降水量528.4毫米,比上年减少28.8%,比多年均值减少18.3%;淮河流域647.0毫米,比上年减少36.5%,比多年均值减少24.1%;长江流域611.4毫米,比上年减少36.8%,比多年均值减少26.1%。

1999年全省18个市地降水量与多年均值相比均偏少。许昌市偏少幅度最小为6.5%,偏少10%--20%的市地依次为周口地区、商丘市、开封市、济源市、洛阳市、焦作市、平顶山市、郑州市、三门峡市,偏少20%--30%的市地依次为濮阳市、漯河市、鹤壁市、安阳市、新乡市及南阳市,驻马店地区和信阳市偏少最多,分别达35.5%和35.8%。1999年全省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降水量与多年均值及1998年比较见图1及图2。

降水区域分布上,除豫东平原的扶沟、太康、睢县一带局部区域降水量较多年均值偏多20%--30%外,其余绝大部分地区均偏少。其中黄河以北大多偏少20%--30%,豫西地区偏少10%--20%,豫西南地区偏少20%--30%,豫南地区偏少30%--40%。

1999年全省汛期降水量较少且强度不大,6--9月降水量仅305.8毫米,占全年的50.8%;与其常年同期相比,减少38.7%,其中许昌以北地区减少20%—30%,许昌以南地区减少 50%--60%。在全省18个市地中,信阳、驻马店、南阳三市地6—9月降水量还不足全年的40%。全省1、2月份平均降水量不足4毫米,黄河以北地区滴雨未下。由于降水不足,造成全省大面积的旱灾以及径流量的严重减少。

(二) 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1999 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06.7亿米3,折合径流深64.6毫米。由于汛期降水量较少且强度不大,造成河川径流量大幅度减少,与多年均值相比,偏少65.9%,比上年度偏少73.9%,接近1956年以来的最枯年份1966年99.5亿米3,属枯水年份。按全省四大流域计算,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均值有所减少,且减幅都在50%以上。按水系分区计算,区域最大减幅达90%以上,最小的减幅也超过20%,呈现南部减幅大于北部、山区减幅普遍大于平原区的分布趋势。1999年省辖长江流域年径流量17.59亿米3,比多年均值偏少73.7%,比上年度偏少79.4%;淮河流域59.47亿米3,比多年均值偏少66.7%,比上年度偏少78%;黄河流域20.94 亿米3,比多年均值偏少55.8%,比上年度偏少49.3%;海河流域8.74亿米3,比多年均值偏少56.2%,比上年度偏少26.5%。全省流域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详见图4及表1。

1999年全省18个市地的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均值有不同程度减少,减幅在

20%~85%之间。信阳市地表水资源量相对比较丰富,年径流量28.98亿米3,折合径流深156.3毫米;有二分之一的市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的平原区)年径流深不足50毫米,其中商丘市年径流深仅15.1毫米。与多年均值相比年径流量减幅超过70%的市地依次为商丘、驻马店、南阳、鹤壁市;减幅70%~50%的市地依次为平顶山、洛阳、郑州、信阳、安阳、三门峡、许昌、周口、漯河、新乡市;减幅50%~30%的市地依次为开封、濮阳市;减幅小于30%的市地为焦作、济源市。全省行政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详见图5及表1。

1999年全省入境水量237.3亿米3。其中,黄河流域入境水量209.1亿米3(其中黄河干流入境水量197.2亿米3);淮河流域入境水量13.60亿米3;海河流域入境水量11.27亿米3;长江流域入境水量3.31亿米3。全省出境水量243.8亿米3,其中,黄河流域出境水量171.6亿米3;淮河流域出境水量36.53亿米3;长江流域出境水量19.21亿米3;海河流域出境水量16.4亿米3。

(三)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系指降水、地表水体(河道、湖库、渠系和田面灌溉)入渗补给浅层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1999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143.03亿米3,其中山丘区52.10亿米3,平原区106.16亿米3,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15.23亿米3。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见表1、图6及图7。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按排泄量评价。1999年全省山丘区河川基流量30.81亿米3,山前侧向径流量3.90亿米3,开采净消耗量17.39亿米3,合计为52.10亿米3。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按补给量评价。1999年全省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76.29亿米3,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25.97亿米3,山前侧渗量 3.90亿米3,井灌回归量10.05亿米3,合计总补给量为116.21亿米3,扣除井灌回归量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06.16亿米3。

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按以下两项计算:1999年全省山前侧向径流量3.90亿米3,山丘区河川基流流经平原时因灌溉而形成的地表水体补给量11.33亿米3,合计为15.23亿米3。

1999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比多年均值减少30.1%。其中长江流域减少

38.3%;淮河流域减少37.5%;黄河流域减少14.2%;海河流域减少3.5%。1999年全省地下水资源模数为8.6万米3/平方公里。

(四)水资源总量

1999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06.73亿米3,地下水资源量143.03亿米3,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45.45亿米3,全省水资源总量为204.31亿米3,比多年均值减少50.6%。其中淮河流域减少53%;长江流域减少64.6%;黄河流域减少36.5%;海河流域减少27.4%。1999年全省平均产水模数为12.4万米3/平方公里,产水系数为0.20。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水资源总量详见表1。

三、蓄水动态

(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对全省19座大型水库和99座中型水库蓄水量统计,1999年末蓄水总量29.39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8.06亿米3。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23.15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6.02亿米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6.24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2.04亿米3。

按流域片统计,淮河流域年末蓄水总量14.25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11.55亿米3;黄河流域8.47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3.01亿米3;长江流域5.37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3.15亿米3;海河流域1.31亿米3,比上年末减少0.35亿米3。1999年末全省四大流域水库蓄水量与1998年比较情况详见图8。

对省区内有大中水库蓄水量较大的7个市地统计,南阳市年末蓄水量4.76亿米3, 比上年末减少2.88亿米3;信阳市5.77亿米3, 比上年末减少7.59亿米3;驻马店地区4.04亿米3, 比上年末减少1.34亿米3;平顶山市3.34亿米3, 比上年末减少2.52亿米3;许昌市0.71亿米3, 比上年末减少0.12亿米3;洛阳市7.71亿米3, 比上年末减少2.81亿米3;三门峡市0.57亿米3, 比上年末减少0.37亿米3。

(二)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1999年末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埋深与上年末相比,普遍有所下降,面平均水位下降0.61米,地下水储蓄量减少21.31亿米3。其中地下水位上升区(升幅大于0.5米)仅占全省平原面积(84983平方公里)的1.75%;稳定区(变幅在±0.5米以内)占平原总面积的53.75%;水位下降区(水位降幅大于0.5米)占平原总面积的44.5%。

(三)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1999年末全省平原区有7个浅层地下水漏斗区(指水位埋深大于8米的区域),漏斗总面积为10018平方公里,约占平原总面积的11.8%,比上年增加2137平方公里。其中位于华北平原的安阳-鹤壁-濮阳漏斗为全省最大漏斗区,总面积720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610平方公里,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30.99米,比上年末下降0.27米。其次武陟-温县-孟州漏斗面积达998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18平方公里,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22.28米,比上年末下降0.32米。许昌、商丘、新乡及临颍等漏斗面积也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各漏斗区面积变化情况见图9。

四、供用水量

(一)供水量

供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1999年全省总供水量228.57亿米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98.60亿米3,占总供水量的43.1%;地下水供水量129.70亿米3,占总供水量的56.8%;其他水源供水量0.27亿米3(其中污水处理回用量0.20亿米3,集雨工程供水量0.07亿米3),只占总供水量的0.1%。1999年引黄河干流水量21.93亿米3,跨流域调水13.53亿米3。与上年比较,总供水量减少4.71亿米3,减幅2.0%。其中地表水供水量比上年减少11.39亿米3,减幅10.4%;而地下水供水量比上年增加6.70亿米3,增幅5.4%;其他水源供水量只比上年减少0.01亿米3。

1999年省辖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分别为63.9%、56.7%、 57.6%、40.3%。本年度海河、淮河流域从黄河流域调水分别为6.72亿米3和6.81亿米3。按行政分区,平顶山、信阳、南阳和济源等市以地表水源供水量为主,其供水量占总供水量均在50%以上,信阳市最高达87.9%;安阳、鹤壁、开封、商丘、许昌、漯河等市和驻马店地区以地下水源供水量为主,其供水量占总供水量均在70%以上,商丘市最高达76.2%。各市地供水量水源组成见图10。

表2:1999年河南省行政分区供用耗水统计表水量单位:亿米3

(二)用水量

用水量指用户取用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1999年全省总用水量228.57亿米3。其中农业用水159.7亿米3(农田灌溉占94.9%),占总用水量的69.8%;工业用水40.40亿米3,占总用水量的17.7%;生活用水28.48亿米3(城镇生活用水量10.29亿米3),占总用水量的12.5%。与上年比较,农业用水减少8.68亿米3,减幅5.2%;工业用水增加3.47亿米3,增幅9.4%;生活用水增加0.50亿米3,增幅1.8%。1999年全省行政分区及流域分区用水量详见表2,其用水结构见图11及图12。

由于各市地自然条件、作物种植结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其用水量和用水结构有所不同。濮阳、新乡、开封、商丘和信阳等市农业用水占总

用水量的比例在75%以上;三门峡、郑州、许昌、平顶山、漯河市、南阳和济源等市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在20%以上。

图11 1999年河南省各流域区用水结构图

(三)用水消耗量

用水消耗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各种形式消耗掉,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灌溉消耗量为毛用水量与地表地下回归量之差,工业和生活用水消耗量为取用水量与废污水排放量之差。

1999年全省用水消耗总量137.37亿米3,占总用水量的60.1%。其中农业用水消耗量占用水消耗总量的80.0%,工业用水消耗量占5.2%,生活用水消耗量占14.8%。由于各类用户的需水特性和用水方式差异,其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以下简称耗水率)差别较大。全省平均农业耗水率为68.8%(农田灌溉为

69.8%),工业耗水率为17.8%,生活耗水率为71.3%(城镇生活耗水率为20.4%)。由于各流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用水方式和结构以及管理水平等差异,故其综合耗水率有所差异:海河流域为59.5%,黄河流域为61.6%,淮河流域为63.0%,长江流域为44.4%。

五、水资源利用简析

(一)水量平衡分析

1999年全省水量的收入项为水资源总量204.31亿米3、入境水量(含引漳、引丹水量)237.28亿米3;支出项为出境水量243.8亿米3、用水消耗量137.37亿米3、非用水消耗量;调蓄项为水库蓄水减少量18.06亿米3、地下水储蓄减少量21.31亿米3。非用水消耗量是指河道、湖泊、水库、沼泽、坑塘、洼地等地表水体水面蒸发量和地下水潜水蒸发量,对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讲,它并非无效蒸发,而是生态环境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量平衡分析,估计全省1999年非用水消耗量为99.79亿米3,较上年减少17.08亿米3。扣除地下水潜水蒸发量23.62亿米3, 地表水体水面蒸发量为76.17亿米3。

(二)水资源利用程度分析

根据水资源量计算和供用水统计成果,并考虑跨流域调水、水库蓄水变量和地下水储存变量等因素影响,对四大流域1999年的地表水控制利用率、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及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进行估算,结果见表3。

表3:1999年河南省流域分区水资源利用程度表

流域名称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全省地表水控制利用率(%) 81.8 31.7 44.4 61.4 47.6 水资源总量利用消耗率(%) 82.2 59.1 52.9 30 54.8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率

79.0 56.3 68.6 69.8 67.7

(%)

(三)用水指标

1999年全省平均用水指标如下:人均用水量为241米3,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为497米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34米3,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用水量,含火电为69米3,不含火电为54米3;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175升,农村为每人每日63升(含牲畜用水)。与上年比较除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和含火电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略有增加外,其他用水指标均略有减少。

人均用水(见图13)大于300米3有安阳、鹤壁、濮阳、新乡、焦作和济源等市,鹤壁市为474米3;三门峡市、平顶山市、周口地区、驻马店地区等小于200米3,以驻马店地区131米3为最小。万元GDP用水大于600米3有安阳、鹤壁、濮阳、新乡、开封、商丘和信阳市,其中鹤壁、新乡、信阳市超过800米3

;三门峡、洛阳、郑州、许昌、平顶山和漯河等市小于400米3,其中三门峡、郑州市小于250米3。

六、水污染概况

(一)废污水排放量

废污水排放量的统计包括城市和县镇的工业废水及其生活污水。1999年全省废污水排放量为20.41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46.3%,生活污水占53.7%。按流域分区统计,海河流域6.41亿吨,黄河流域3.59亿吨,淮河流域9.03亿吨,

长江流域1.38亿吨。按行政分区统计,超过1亿吨的市地有安阳、新乡、焦作、洛阳、郑州、平顶山、信阳和南阳等市,其中郑州市最多达2.44亿吨,焦作市次之达2.07亿吨。

1999年全省城市和县镇的工业废水达标排放量为6.72亿吨,平均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71%。其中海河流域66.4%,黄河流域63.4%,淮河流域80.9%,长江流域69.3%。

(二)河流水质

1.河流水质监测与评价

1999年对河南省13个水系、67条主要河流、128个河段(湖、库)进行了水质监测,控制河流总长5144公里。

对其中5139公里河流长度以国家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氨氮以SL63-94<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有2816公里河流长度水质劣于五类标准,占评价河流总长度的54.8%,该类河流水体已受到严重污染,失去供水功能,不经处理已不能作为农业灌溉用水;1436公里河流长度水质较好,符合一至三类标准,占评价河流总长度的27.9%,可作为饮用、渔业、工业及农业灌溉用水;符合四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357公里,占7.0%,这些河段的水除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外,还可作为工业用水;水质为五类的河流长度530公里,占10.2%,这类水仅能适用于农业灌溉。在评价的河段中有65.4%遭受有机污染。各流域水质评价结果详见表4、图14 。

各流域水质的大体情况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符合一至三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河流总长度的4.9%、24.7%、31.5%、40.6%。四大流域劣于五类水质标准的河流长度分别占本流域评价河流总长度的74.6%、55.8%、55.4%、31.1%。由此可见,海河、黄河、淮河水质污染严重,失去供水功能的河流长度超过半数。

2.1999年与1998年主要河流水质比较

对全省5139公里评价河流长度水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全省三类水质以上(包括三类)河流长度与1998年相比减少75公里,而劣于五类水质河流长度增加220公里。

海河流域:海河流域历年来在全省4个流域中污染最为严重,1997年水质虽有好转,但1998年污染又趋严重,1999年水质仍无好转,各类水质比例与1998年持平。有近80%的河长严重污染,不仅超标物质多,而且超标倍数大。

黄河流域:在两年都评价的1090公里河长中,一类水质河流长度由1998

年的无增加为110公里,主要为宏农涧河和洛河上游水质;而劣于五类水质可比河流长度与1998年持平。但黄河干流水质继续恶化,沁河、金堤河、天然文岩渠水质仍无好转。

淮河流域:1998年淮河流域经达标排放治理,水质状况有所好转,但1999年水质状况又有恶化。与1998年比较,一类水质河流长度由75公里减少为零,

二类水质基本持平,三类水质河流长度增加,主要是颍河黄桥以上段水质变好。但仍有55.4%的河长水质劣于五类标准,污染严重的河段仍集中在洪河、颍河中下游、贾鲁河、涡河及洪泽湖水系的河流上。

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水质相对较好。但1999年与1998年相比,一至三类水质河流长度减少125公里,其中一、二类水质河长减少,三类水质河长增加;劣于五类水质河长由260公里减至200公里。

(三)水库水质

1999年对全省20座大、中型水库水质进行监测,并依据河流水质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其中16座水库水质较好,符合饮用、渔业、工业及农灌用水要求;2座水库可作为工业用水区。但是大型水库宿鸭湖由于接纳大量污废水,污染严重,已连续8年劣于五类水质标准,不经处理已不能用于农业灌溉。

(四)地下水水质

1999年对全省18个市地的51眼井进行了水质监测,并用饮用水标准和灌溉用水标准进行评价。其中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10眼,占监测井总数的19.6%,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井41眼,占80.4%;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井39眼,占监测井总数的76.5%,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的井12眼,占23.5%。

七、重要水事

(一)水旱灾害

去冬今春全省持续干旱。从1998年8月下旬至1999年3月5日长达190

多天,全省大多数县市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全省平均降水量57毫米,为多年同期均值的29%。因干旱小麦未播种面积66千公顷,未出苗近133千公顷,533千公顷小麦严重缺苗断垄。入夏以后,持续高温少雨,有91个市县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9成。据统计,全省夏秋两季粮食作物实际播种面积9008千公顷,作物受旱面积3320千公顷,成灾1702千公顷,绝收234千公顷。

(二)水污染事故

1999年全省各市地向有关部门反映污染事故的信件共计7053封,其中反映水污染事故的1037封,占来信总数的14.7%;群众来访2307批次,其中反映水

污染的537批次,占来访总数的23.3%。与1998年相比,群众反映水污染事故的来信来访数量均有所增加。

1999年全省各市地发生污染事故25次,直接经济损失24.11万元。其中水污染事故10次,由水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7.14万元。全年鱼塘污染面积0.66万米2,农作物受害面积82.55万米2。

(三)水事活动

1、1999年我省水利工作,围绕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提出了“适应新形势,树立新观念,理清新思路,研究新课题,开创新局面”的“五新”河南水利发展新战略。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建设速度和规模明显加快加大,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全年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86万亩,旱涝保收田19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67万亩,小流域治理面积1596平方公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51万人,新增小水电装机5000千瓦,水产品年产量29万吨。

2、为唤起人们水的资源意识和忧患意识,使全社会更加珍惜水、爱护水、保护水,在第七届“世界水日”和第十二届“中国水周”期间,水利厅举办了大规模的宣传纪念活动:3月19日,省人大农工委和水利厅联合举办座谈会,省人大副主任胡廷积和省政协、省军区、黄委会、河务局等单位的领导及专家在座谈会上发了言,省人大副主任亢崇仁作了重要讲话;王明义副省长在《河南日报》发表了署名文章《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确保安全度汛》;3月22日,水利厅举办了有关水利知识的大型有奖猜谜活动;河南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中原焦点》、《新闻客座》栏目先后播出了有关全省依法治水、水资源统一管理和防洪工作等专题片。

3、省重点工程白龟山水库除险加固拦河坝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孤石滩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摘掉了“险库”帽子;弓上、群英、洪山、铁佛寺等重点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金堤河干流治理等项目正加紧实施;小浪底南岸引水口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且进展顺利。

4、1999年水利部下达我省10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任务,中央共计投资6700万元。省安排的小浪底南岸引水口工程、槐扒提水、窄口灌区续建二期工程及大功、三义寨总干渠建筑物配套等工程均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

5、小浪底移民工作提前完成了水利部、省政府下达的移民搬迁任务,迁出库区215米水位以下移民47832万人,建设移民新村80个,为小浪底大坝下闸蓄水和首台机组发电提供了保证。

6、7月29日,举世瞩目的红旗渠全部断流,这是红旗渠建渠34年来首次出现汛期断流。

7、7月28日,水利厅与省电视台联合举办“河南省节约用水知识电视竞赛”,中原油田、洛阳首阳山电厂等8个企业派代表队参加了竞赛。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高院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同志应邀参加了本次活动。

8、“河南省水利网”12月30日正式在国际互连网上发布,网址为: https://www.360docs.net/doc/a43610724.html,.

9、全省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又有了进展。按照水利部新的“三定”规定,采取抓住关键、理顺关系、突出中心、强化管理的方法,全面推进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截止年底,全省已发放取水许可证5.9万套,征收水资源费约2000万元。省水利厅及90个市地、县市响应成立了节水办;有34个县市实现了水资源管理和供水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开展了全省水利工程内排污口调查登记工作,结果显示:在116座大、中型水库,40个10万亩以上灌区范围内,共设有排污口432个,年接纳废污水11.7亿吨,水利工程的水污染现状应引起全省关注。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 告2019版

前言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贵州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趋势。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 所有,任何机构及个人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贵州省水资源情况核心指标从从 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人均水资源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贵州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贵州省水资源情况价值信息,帮助机构和个人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贵州省水资源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贵州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 一、贵州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三、贵州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 四、贵州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贵州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贵州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 一、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贵州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9年,我国气候异常,一些地区降雨之多、台风之强、旱情之重为历史 罕见。旱情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冬麦主产区年初的冬春连旱,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的夏伏旱,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和西南局部的秋冬连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年有9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发生强风、暴雨、高潮同时出现的最不利形势。受多次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影响,全国有210多条河流相继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精心调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广大军民奋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损失。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国家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领域。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了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扩大内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强力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任务,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为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创近年来新开工大型水利工程数量历史新高;水利法制建设稳步

推进,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不断提升。水利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3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21年(1980~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以上、龙~兰、兰~头、头~龙、龙~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2003年黄河流域降水明显偏多,平均降水量为555.6mm,折合降水总量4417.0亿m3。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看,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最大。汛期降水量增加尤为明显,全流域汛期降水在持续6年(1997~2002年)偏少后,转为多雨年。汛期流域总降水量全部为正距平。除兰州以上偏多1.3成外,其余地区偏多都在3成以上。其中泾渭洛河和三花区间汛期降水总量超过了1958年,为历史同期第一位。从汛期各月降水变化来看,月降水量偏多的程度(指距平值)呈递增的趋势,以8、9月份偏多最为突出,流域各分区月降水量偏多均在4成到1.5倍。 2003年黄河花园口站以上地区水资源总量为684.0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575.42亿m3,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108.64亿m3。分别比上年水资源总量和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增大69.7%和5.7%,比1980~2000年均值偏多14.9%和23.3%,比1956~2000年均值偏多10.2%和23.2%。 2003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48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44.13亿m3,其中大型水库年蓄水变量为139.87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者居多,仅有宁夏的银川(包括银南、银北)平原、内蒙古巴盟河套平原、三门峡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3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29.12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296.04亿m3,地下水取水量133.08亿m3。黄河总耗水量为336.45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3.57亿m3,,地下水耗水量92.88亿m3。 2003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1.46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9.46亿t,第二产业为29.33 亿t,第三产业为2.67亿t,火电厂直流式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为2.18亿t。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8-10-13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人口_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第26卷第10期2006年10月 生 态 学 报AC TA ECOLOGIC A SI NICA Vol.26,No.10Oct.,2006 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龙爱华1,2 ,徐中民1 ,王新华1 ,尚海洋 3 (1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 2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44; 3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应用水文生态研究室,甘肃兰州 730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资助项目(402350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01019);多地区和部门的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性评价(AS25)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05-07-09;修订日期:2006-03-17 作者简介:龙爱华(1976~),男,湖南安仁人,博士,主要从事生态经济与水资源管理研究.E -mail:ahl ong@lz https://www.360docs.net/doc/a43610724.html, Foundation item :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Nati 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 on of China(No.40235053,40201019)and AS25Project of AIACC Received date :2005-07-09;Accepted date :2005-12-28 B iography :LON G A-i Hua,Ph.D.,mai nly engaged in ecological economics an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E -mai l:ahlong@https://www.360docs.net/doc/a43610724.html, 摘要:21世纪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成为全球资源环境的首要问题,由于水资源的诸多问题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因此辨明人类活动各因素对水资源影响作用的大小,并依此找寻发展的对策是当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计算2000年中国的水足迹的基础上,应用STIRPAT 模型分析了中国水足迹的影响因素,分解了人口、富裕和技术等对中国水资源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中国水资源的消费足迹为7678145亿m 3,人均60913m 3P a 。人口数量是当前我国水足迹的一个主要驱动因子,富裕程度的提高会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总消费,气候因素和区位条件对水足迹具有显著影响,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对减少水足迹具有重要作用。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分析结果并不支持环境Kuznets 曲线存在的论断。最后分析讨论了水足迹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以及S T IRPAT 模型实证分析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水足迹;人口;富裕及技术;环境影响;STIRPAT 模型;环境Kuznets 曲线 文章编号:1000-0933(2006)10-3358-08 中图分类号:Q14 文献标识码:A Impacts of popu lation,affluence and technology on water footprint in China LONG A-i Hua 1,2 ,XU Zhong -Min 1 ,WANG Xin -Hua 1 ,SHANG Ha-i Yang 3 (1.State Ke y Laboratory o f Froze n Soil Engine ering , CAREERI ,C AS ,Lanzhou 730000,China ; 2.W ater De part ment ,China Institute o f Wate r Resource and Hydropowe r Research ,Bei jing 100044,China ; 3.L abo ratory o f Wate rshe d Hydrology and Ecology ,C AREERI ,CAS ,Lanzhou 730000,China ).Ac ta Ecologica Sinica ,2006,26(10):3358~3365. Abstract :Growing e vidence de monstrate d that humans have dra matically altered the global environment.Identifying the specific forces driving environmental i mpacts is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 nt.One key li mitation to a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anthropogenic impacts is the absence of a se t of refined analytic tools. The water footprint inde x has bee n used as a comprehensive impact measure of wa ter use in relation to consumpt ion of pe ople,which indirectly reflec t anthropogenic pre ssure on the environment.Our e mpiric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China .s wate r footprint of China is 7678145@108in 2000,which is 60913m 3P (cap #a).The measure of wa ter footprint allows c omparison ac ross types of impacts by estimating the quant i ty of water that would be required to support the material c onsumption of a nation or country.The difference be tween provinces (cities)is large:Qinghai province who has an average wate r footprint of 999m 3P (cap #a)is the largest one,while Guangxi province has the lowest a verage water footprint,which is 477m 3P (cap #a). With a vie w to dismantling the anthropoge nic driving forces of water foo tprint,the modified IP AT -c alled STI RPAT(S Toc hastic I mpacts by Re gression on Population (P),Affluence (A )and Technology (T ))-has been employed as a common analytic frame work.Since T represents all fac tors that influe nce impacts other than population and affluence,the additional fac tors can be incorporated in the STIRP AT by disaggre gating T in the original I PAT identity.Our analyse s show that population is a major driver of wa ter foo tprint,and it has a propor t ional effect (appro ximately uni tary elasticity)onwa ter footprint,and affluence monotonically

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字体:大中小【打印】来源:监测处时间:2003-06-0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02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史捍民 2003年6月1日 中央关怀 4至5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率领调研组对我市大气质量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进一步改善首都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 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考察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时强调,北京要管好水、用好水,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建设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保证首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9月17-20日,以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皓若为组长的全国人大调研组,对我市落实“绿色奥运”、改善环境质量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意见。 12月27日,经过全市上下的艰苦努力,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例提前实现年初确定的55%的工作目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来贺信,表示祝贺和慰问。 综述 2002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和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开拓创新,努力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环境污染防治目标和对策》(1998-2002年),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全面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实现了全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130.0亿元,总人口达到1423.2万人,能源总消耗4510.7万吨标准煤。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同时,耗煤量过大、机动车快速增加、水资源紧缺、城市建设规模扩大等因素,依然严重制约着首都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的迅速改善。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推荐】【打印】【关闭】 (2002.10.07)

2001年水利主要指标表 一.水利基本建设 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强以大江大河重要干支流堤防和控制性水利枢纽建设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突出做好重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安全建设。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防洪安全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人饮解困为重点,不断提高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发展水电事业,加快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2001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60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08亿元,占55%;灌溉工程投资70亿元,占13%;供水工程投资80亿元,占14%;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7亿元,占3%。 水利基本建设在调整投资结构、优化资金配置的同时,突出重点,确保大中型项目、续建项目、投产项目以及防汛等应急项目建设,保证水利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完成27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大中型水利基建项目完成投资340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62%,一批大中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仍以国家投资为主。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拨款89亿元,占16 %;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193亿元,占34 %;贷款32亿元,占6 %;外资27亿元,占5 %;地方自筹投资174亿元,占31 %;水利建设基金21亿元,占4 %。 中央水利投资在近几年维持高水平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增加。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40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债投资302亿元,在去年178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4亿元。中央投资中防洪工程投资289亿元,占72%,主要加强了对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等重要堤防加固工程的投入,重点安排了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控制性枢纽等项目建设;水资源工程投资74.6亿元,占18.6%,重点安排了农村人饮、重点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及续建配套等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资24亿元,占6%,重点安排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生态建设和塔里木河、黑河生态和首都水资源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西部地区水利基建投资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西部地区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131亿元,比上年完成投资增长28%,中央水利投资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安排投资111亿元,是2000年的2.2倍。中央投资重点安排了一批江河治理工程、水资源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黑河、塔里木河等生态治理项目相继启动,尼尔基、百色、紫坪铺、沙坡头等水利枢纽工程陆续开工,都江堰灌区、河套灌区等大型灌区改造项目,以及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项目相继实施。 2001年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当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243亿元,在建水利基建项目投产率为25%,固定资产形成率为59%。水利基建当年新增和恢复库容111亿立方米,

中国水利年鉴2017_附录-201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摘录)-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

80%及以上的水源地有694个,占评价总数的80.0%。与2015年相比,全年水质合格率在80%及以上的水源地比例上升1.6个百分点。 (七)浅层地下水水质 2016年,流域地下水水质监测井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山西及西北地区盆地和平原、江汉平原重点区域,基本涵盖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大、污染较严重的地区。监测对象以浅层地下水为主,易受地表或土壤水污染下渗影响,水质评价结果总体较差。2104个测站监测数据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质优良的测站比例为2.9%,良好的测站比例为21.1%,无较好测站,较差的测站比例为56.2%,极差的测站比例为19.8%。主要污染指标除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锰、铁和氟化物可能由于水文地质化学背景值偏高外,“三氮”污染情况较重,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污染。 201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6099.6亿元,较上年增加647.4亿元,增加11.9%。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4422.0亿元,较2015年增加6.5%;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54.5亿元,较2015年增加11.2%;机电设备及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172.8亿元,较2015年减少13.0%;其他完成投资(包括移民征地补偿等) 1250.3亿元,较2015年增加43.1%。 在全年完成投资中,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077.0亿元,水资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585.2亿元,水土保持及生态工程完成投资403.7亿元,水电、机构能力建设等专项工程完成投资1033.7亿元。七大江河流域完成投资4761.5亿元,东南诸河、西北诸河以及西南诸河等其他流域完成投资1338.1亿元;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完成投资分别为2358.4亿元、1163.4亿元、2234.9亿元和342.9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比例分别为38.7%、19.1%、36.6和5.6%。 在全年完成投资中,中央项目完成投资88.7亿元,地方项目完成投资6010.9亿元。大中型项目完成投资1080.0亿元,小型及其他项目完成投资5019.6亿元。各类新建工程完成投资4775.7亿元,扩建、改建等项目完成投资1323.9亿元。 全年水利建设新增固定资产4046.7亿元。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174.3亿元,投资完成率为60.1%;累计新增固定资产9115.7亿元,固定资产形成率为64.3%,比2015年增加2.8个百分点。 当年施工的水利建设项目26331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21629.1亿元,较2015年减少4.2%。其中:有中央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16479个,较2015年减少23.1%;在建投资规模12121.3%亿元,较2015年减少19.8%。新开工项目18410个,较2015年增加10.2%,新增投资规模6914.8亿元,比2015年增加28.3%。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土方、石方和混凝土方分别为39.8亿m3、7.0亿m3、0.9亿m3。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计划实物工程量完成率分别为:土方 84.0%、石方91.8%、混凝土方60.5%。 二、重点水利建设 江河湖泊治理。全年在建江河治理工程5606处,其中:堤防建设527处,大江大河及重要支流治理593处,中小河流治理3530处,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及其他项目956处。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791.0亿元,投资完成率60.0%。东北三江、洞庭湖、鄱阳湖治理加快实施;进一步治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38项工程已开工25项,其中6项全面完成或基本完成,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工程率先通过竣工验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实施,走马塘延伸拓浚等8项工程已完工。 水库及枢纽工程建设。全年在建水库及枢纽工程369座,截至2016年年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939.7亿元,项目投资完成率59.8%。黑河黄藏寺水利枢纽,浙江朱溪水库,安徽洪巷水库,福建罗源霍口水库,湖南毛俊水库,广西驮项水库及灌区,贵州黄家湾水库,四川土溪口水库、李家岩水库、黄石盘水库,云南阿岗水库,甘肃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等工程开工;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淮河出山店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加快实施;河南前坪水库、西藏拉洛水利枢纽、新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重庆观景口水利枢纽、贵州马岭水利枢纽、云南德厚水库、青海蓄集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实现截流;湖南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下闸蓄水;右江百色水利枢纽、湖南皂市水利枢纽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全年水资源配置工程在建投资规模4648.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590.6亿元,项目投资完成率55.7%。引江济淮、舟山大陆引水三期、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云南柴石滩水库灌区、四川武引蓬船灌区、江西廖坊水利枢纽灌区二期、青海引大济湟西干渠灌区等工程开工,陕西引汉济渭、湖北鄂北水资源配置、甘肃引洮供水二期、贵州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主体工程全面实施。 农村水利建设。全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投资240.0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30.0亿元,受益人口3900多万,其中涉及国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0万。截至2016年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9%。当年安排中央投资用于灌溉建设与节水改造161.5亿元(含已列入重大水利工程154.5亿元), 425附录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作者姓名:胡竣彰 班号:核技术2班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中国水资源现状 摘要: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47%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3%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我国是贫水国家之一,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是我们的责任。 1近十年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简析 水资源量 1997~2006年(简称近1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635.4mm,比常年值偏少1.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3.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0.3%;全国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6722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0.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5.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2%;全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302亿立方米,比1980~2000年多年平均值偏多2.9%。全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8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仅偏多0.3%,其中北方六区偏少4.0%,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3%。按省级行政区统计,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值偏多程度较大的有上海(29.6%),偏多20%~10%的有江苏、新疆和湖南;比常年值偏少程度较大的有天津(49.4%)、北京(42.8%)、河北(36.6%),偏少30%~20%的有辽宁、山西、甘肃和陕西。水资源开发利用近10年,全国平均总供水量5560亿立方米,约占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20.0%。其中,地表水供水量平均占总供水量的80.7%,地下水供水量基本维持在1050亿立方米左右,平均

宁夏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宁夏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 2019版

前言 宁夏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宁夏水资源情况现状及趋势。 宁夏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任何机构及个人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宁夏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宁夏水资源情况核心指标从从水资 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人均水资源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宁夏水资源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宁夏水资源情况价值信息,帮助机构和个人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宁夏水资源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宁夏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 一、宁夏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 三、宁夏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 四、宁夏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宁夏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宁夏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宁夏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 一、宁夏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宁夏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宁夏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宁夏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2004年黄河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前言 《黄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发布,旨在定期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情势,以不断提高公众的节水、惜水意识,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与保护。 本《公报》是按年度反映黄河水资源情势的综合性年报,内容主要包括水情概况、蓄水动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分析、水质调查评价、泥沙状况及重要水事等。水资源量分析主要以水文断面成果为主。 《公报》的资料来源以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的实测数据和水利统计资料为主,并收集了气象、城建、环保、统计等部门的有关资料。《公报》中有关资料的多年平均值分为14年(1987~2000年均值)和45年(1956~2000年均值)两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中国水资源公报》编辑部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综述 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内流区,下同)总面积79.5万km2,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全河划分为龙羊峡以上、龙羊峡至兰州、兰州至头道拐、头道拐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黄河内流区(分别简称为龙库以上、龙库~兰、兰~头、头~龙门、龙门~三、三~花、花以下和内流区,下同)等二级流域分区。黄河流域行政和流域分区面积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

图1 黄河流域行政分区面积柱状图 图2 黄河流域分区面积比例图 2004年黄河流域降水略偏少,平均降水量为421.8mm,折合降水总量3353.5亿m3,比上年降水量减少24.1%;与1987~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1.1%;与1956~2000年均值比较,全流域平均偏少5.7%。 2004年黄河花园口站水资源总量为482.65亿m3(其中河川天然径流量396.70亿m3,与河川天然径流量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85.95亿m3),比上年减少29.4%,比1987~2000年均值偏少12.9%,比1956~2000年均值偏少22.3%。 2004年黄河流域共有大、中型水库164座(山东省上报中型水库统计数量比上年多16座),其中大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库上年末蓄水量为288.61亿m3,当年末蓄水量为266.79亿m3,年蓄水量减少21.82亿m3,其中大型水库减少20.35亿m3。 2004年黄河流域各平原(盆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上升和下降者参半,其中青海的湟水河谷平原、宁夏的银川平原(银南河西)、内蒙古的巴盟河套平原、山西的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峨嵋台地(汾河与涑水河间的黄土台塬)、陕西的关中盆地、陕北风沙滩区(陕西内流区及无定河上游一带)、河南的三门峡河谷平原、伊洛河河谷平原地下水位略有下降,其他平原(盆地)区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004年黄河总取水量为444.75亿m3(含跨流域调出的地表水量),其中地表水取水量312.02亿m3,占总取水量的70.2%;地下水取水量132.73亿m3,占29.8%。黄河总耗水量为342.3亿m3,其中地表水耗水量248.97亿m3,占总耗水量的72.7%;地下水耗水量93.33亿m3,占总耗水量的27.3%。 2004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42.65亿t,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排放的废污水量10.49亿t,第二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29.01亿t,第三产业排放的废污水量3.15亿t。 2004年黄河干、支流水质评价河长7497km,其中Ⅱ、Ⅲ类水质河长1986km,占评价总河长的26.5%;Ⅳ水质河长2115km,占评价总河长的28.2%;Ⅴ类水质河长690km,占评价总河长的9.2%;劣Ⅴ类水质河长2706km,占评价总河长的3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