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社会启示

合集下载

老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老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二)居卑不争,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 居卑不争,
道德经》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 是以圣人欲上民, 《道德经》:"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 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天下之至柔, 《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 坚". 道德经》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道德经》:"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 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道德经》 78章说 章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 《道德经》第78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虚怀若谷, (三)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立世之道
《道德经》:"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道德经》 知不知, 不知知,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 是以不病." 道德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 者有力,自胜者强. 者有力,自胜者强." 《道德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经》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道德经》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 《道德经》:"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 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道德经》:"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与现代意义

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与现代意义

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与现代意义作者:裴巧丽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2期一、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一)“无为而治”的提出无为而治,出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1 孔子赞叹舜:“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无为而治,无为指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则是治理。

无为而治,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

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道德经》。

无为而治作为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道家修行的基本方法。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 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预,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发展的自然进程。

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

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事,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

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

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3众所周知,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老子顺应时势,提出“道”的思想,并由此衍生出“无为而治”,主张用“无为而治”来治理国家,治理社会。

(二)“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

《老子》中,老子多处提及“无为”来达到“无为而治乃大治”的目的。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科研课题论文:浅谈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运用

科研课题论文:浅谈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运用

社会其它论文浅谈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在现代社会管理中的运用一、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含义人们常用“自然无为〞来概括老子的思想,一般来说,“自然无为〞可以认为是老子哲学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观念。

老子所谓的“自然〞不是现代人所谓的“自然界〞或“大自然〞,而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意思。

在老子看来,宇宙是一个和谐的、平衡的整体,这种和谐、平衡的状态,是通过宇宙的无事无物自身不受外界强力干扰的存在和开展而达成和维持的。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在不受外界强力干扰的情况下,通常都能发挥自己的最正确状态,都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保持良好的关系,整个宇宙就在万物的最正确状态和良好的关系中到达了和谐和平衡,发挥出最大的功能。

这就是老子所谓的自然。

为无为,那么无不治。

〔三章〕?老子?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七章〕?老子?可见老子的“无为〞,决不是排斥任何人为,决不是什么都不做。

“无为〞的含义,一是指顺任事物之自然,一是指排除不必要的作为或反对强作妄为。

这两个方面的含义又是相通而一致的。

老子的“无为〞,虽然不去勉强地“为〞,刻意地“为〞,干扰性地“为〞,而是顺任自然之理去做事,但却可以收到“无不为〞的实效。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三十七章〕“道〞永远是“无为〞的,然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天地万物都是它创生的,又都有赖于它才得以存在和开展,离开了“道〞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然而这一切恰恰又都是“无为〞的结果。

老子认为,如果统治者能为政能够做到“无为〞,让人民自我教育,自我开展,自我完成,那么人民自然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就能够和谐安稳,这就是“无不为〞了。

反之,如果不是“无为〞,而是不断地扩张自己的私欲,不停的滋事搅扰,就不可能受到良好的政治效果,反而不能“无不为〞了。

对于“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许多人以为老子的意思是外表上什么都不做,暗地里什么都来,因此认为老子是个阴谋家。

其实,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精选文档】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精选文档】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一些改变,这些变化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

一些学生视崇俭、谦让、虚怀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老皇历,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则成为一种时尚。

因此借鉴老子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崇俭节欲、谦下不骄、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等思想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处世艺术,无疑具有激浊扬请的时代价值。

(一)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启示《老子》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古代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记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

老子将“无为”视作“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即最完善、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①老子倡导“无为”的思想,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即无所作为,也无心于作为的人,才是具有“上德”的人(“上德无为”②)。

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这个“道”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有”,又是“无”,它以“自然”为法则,“道法自然。

”③老子所言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具体的物体,而是指自然秩序、自然状态、自然规律,如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祸福相倚等,同时也指人类未受文明污染的纯真性情。

老子倡导自然无为的行为原则。

“无为”并非“不为”,在《老子》一书中,找不到单纯的“不为”的字样,也没有一句话含有根本不为的意思。

他只讲“不为始”④、“不敢为”⑤、“不可为”⑥、“不为主”⑦等等。

这些都具有特定的涵义,不能作为一般的“不为”来理解。

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绝对地无所事事,而是指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

例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⑧,就在无为之列。

老子认为,只有“辅万物之自然”⑨,而不去任意妄为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老子所言的“自然”,还包括人类未受污染的纯真性情这一层意思。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精品文档)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精品文档)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发生急剧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了一些改变,这些变化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

一些学生视崇俭、谦让、虚怀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为老皇历,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则成为一种时尚。

因此借鉴老子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崇俭节欲、谦下不骄、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等思想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处世艺术,无疑具有激浊扬请的时代价值。

(一)自然无为,返朴归真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启示《老子》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古代名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记录了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核心。

老子将“无为”视作“圣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即最完善、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提出:“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①老子倡导“无为”的思想,认为只有顺应自然,即无所作为,也无心于作为的人,才是具有“上德”的人(“上德无为”②)。

在老子的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这个“道”具有二重性,它既是“有”,又是“无”,它以“自然”为法则,“道法自然。

”③老子所言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具体的物体,而是指自然秩序、自然状态、自然规律,如物壮则老,柔弱胜刚强、祸福相倚等,同时也指人类未受文明污染的纯真性情。

老子倡导自然无为的行为原则。

“无为”并非“不为”,在《老子》一书中,找不到单纯的“不为”的字样,也没有一句话含有根本不为的意思。

他只讲“不为始”④、“不敢为”⑤、“不可为”⑥、“不为主”⑦等等。

这些都具有特定的涵义,不能作为一般的“不为”来理解。

老子所讲的“无为”并非绝对地无所事事,而是指顺从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

例如“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⑧,就在无为之列。

老子认为,只有“辅万物之自然”⑨,而不去任意妄为之,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结果,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老子所言的“自然”,还包括人类未受污染的纯真性情这一层意思。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浅析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做 到 “ 不 为 ” 这 在 老子 所 处 的 时 代 只能 是 一 种 幻想 , 在 共 无 。 而 产党 领 导 的 社会 则应 当能够 变 成 现 实 。 第 三 , 何 领 导和 管 理 都 必 须 有所 为 , 任 有所 不 为 。领 导 和 管理 都 有 它 固 有 的职 责 。任 何 领 导 和 管 理都 不意 味 着 无 所 不 包、 无所 不为 。 泽 东 曾说 , 导 者 的责 任 仅 仅在 于 出 主 意 、 毛 领 用 干部 。现 代 企业 的组 织 制度 要 求 对 不 同 层次 的管 理 者 的 职 权 作 出严 格 的 规定 ,每 个层 次 的管 理 者 都 应该 有所 为 。有 所 不 为 。 自己职 权 范 围 内 的事 应 尽 职尽 责 。 自 己职权 范 围外 的 对 对 事不 应 该越 权 。 个层 次 的 管 理 者在 处 理 同下属 的关 系 时 , 每 也 要顺 乎 自然 ,要 舍 得 让 下 属放 开 手 脚 去 做好 他 们 职 权 范 围 内 的事 , 不应 干 预 他们 。西 方 管理 学 家 西蒙 认 为 。 理 就 是 决 而 管 策 。 理 者 的职 责 就在 于 对 重 大 问题 作 出 决 策 , 后 由下 属 去 管 然 执行 , 就 规 定 了 管理 者 的 “ ” “ 为 ” 界限 。 代 管 理 理 这 为 和 不 的 现 论还 告 诉 我 们 , 种程 度 的 职 权 分散 是 一 切 组 织 机 构 的特 性 。 某
职权 分 散 和 政策 影 响 到管 理 工 作 的 一 切 领域 ,而 且 可 以 看 作 是管 理 体 系 中 的一 个 基本 要 素 。
是 消极 无 为 , 恰 是 透 过 无 为 , 干扰 、 强 制 、 恰 不 不 不苛 求 、 勉 不 强 他 人 , 让 所 有 万 物 能 够 顺 乎 自然 , 势 利 导 , 循 客 观 规 而 因 遵 律, 从而 达 到 无不 为 。而 管理 的 实质 是 “ 通过 他 人 完成 任 务 ” , 管 理 和 管 理 者 都 有其 特 定 的职 能 。现 代 管理 并 不 意味 着 管 理 者 应 该 什 么 都 管 。 所 不 为 。而 应 当分 清 哪 些 该 模 式 叫做 “ 自主 管 理 ” 这 种 管理 模 式 所 。 实行 的原 则 就 是 充分 尊 重 员 工 的 自主 性 , 大 家 做 到 自主 、 让 自 律 。领 导 者 的 职 责仅 仅 在 于 引 导 、 织 和协 调 , 组 这就 在 某 种 意 义 上达 到 “ 无为 ” “ 为 而 无不 为 ” 再 者 ,圣 人 无 常 心 , 百姓 心 。 “ 以

老子“无为”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老子“无为”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论老子无为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摘要:老子五千言博大精深,本文主要探讨“无为”的本意及其实质,并从“自然”与“无为”出发,深解“道”的究极内涵,探索“无为”思想的现代价值,从而达到全面深刻认识老子无为思想的目的。

关键词:老子;无为;自然;无为而治;现代价值老子五千言作为古代经典中的玄通至理,“无为”可以认为是其哲学所要表达的重要概念,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

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

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

”《老子·七十五章》自古及今,关于“无为”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今我们重读老子去解读“无为”,并不在于从中获取多少功利,而在还原作者,挖掘其内在价值,真正感悟“道”的精髓。

(一)“无为”的本意和实质“无为”的本意具体指什么,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可能是“无为”这个词表面上很容易给人一种无所作为,不积极的感觉。

所以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探索历史问题通常误解和批评它,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被认为是“什么也不做,消极处事”更严重的是有人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其实是要恢复闭塞的、落后的奴隶制社会,使社会向后倒退。

在老子的政治哲学中,“无为”既不是中国知识分子认为的“要人消极无为,什么也不做”,也不是西方学者理解的“没有行动”,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无为”中实现“有为”,这也是一种辩证的否定,老子要否定的,不是“作为”而是“妄为”。

世界著名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无为”的真正含义应该是“避免反自然的行为”。

李约瑟的理解比较科学,基本逼近老子的本意。

要顺应自然规律办事,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与态势,顺应历史潮流,不勉强做某一件事。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生指导的意义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对今天的人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尽管距今已有数千年,但老子的思想依然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对当代人生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返璞归真,主张遵循自然之道。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追逐物质和功利,追求高薪、名誉和地位,但却忽略了内在的平衡和个人的真实需求。

老子的思想引导我们回归自然,摒弃虚浮的欲望,寻求内心的安宁与生活的平衡。

当代人应当通过减少物质欲望,减少对外在影响的依赖,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内在的满足。

只有当我们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在的真实和平衡,我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安宁。

二、无为而治:积极无为的处世哲学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通过顺势而为,不强求主观的干预。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过于焦虑和努力,但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强调顺势而为,不要过度干涉自然和外界的事物,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和情境下,顺势而为,以最小的力量达到最大的效果。

当代人应当学会放下过度的控制欲望,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当我们不再过度努力和控制一切,而是顺时应变,善于选择和把握机会时,我们才能达到更好的成就和更轻松的心态。

三、柔弱胜刚强:温和和平的处世智慧老子的哲学思想赞扬柔弱胜过刚强,主张以温和、合作和平的方式处理事务。

在当代社会,竞争与冲突日益加剧,人们常常以强者的姿态对待问题和他人。

然而,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通过柔弱和相互理解,我们能更好地处理矛盾、减少摩擦、促进和谐。

当代人应当以柔弱和平为导向,通过理解和协作来解决问题。

只有当我们以和平和善意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需求时,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老子的哲学思想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只关注自身利益,忽视了他人和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社会启示
摘要:“自然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观念。

它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

“自然无为”思想并不是什么也不去做的不作为,而是指顺任事物的天然状态去作为以及排除不必要的行为或反对强作妄为。

“自然无为”的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如政治价值、人生价值、生态价值等。

它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自然无为道价值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是他哲学思想的全部精髓之所在,自然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尊重规律而为、不做有私欲之为和适度而为。

这一哲学思想对当时的治国治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虽然距今已有2000多年,但对今天的政治、生态和做人方面仍有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来阐述“自然无为”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内涵
“自然无为”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都可以用“自然无为”来概括。

“自然无为”是达到老子眼中理想社会的途径和方法。

“自然无为”中的“自然”不是指自然界,“自”是指“自己”,“然”是指“这样”,“自然”的意思是本来这样、本来如此,它是一种状态和效果。

“无为”是一种行为,是实现“自然”的途径和方法。

“自然”的状态和效果要求“无为”的行为,相应地,“无为”的行为也必然体现着“自然”的理念。

“自然”与“无为”看似是一对矛盾,但二者并非绝对排斥和对立,关键在于人们“为”的性质和程度,当人们在一定的范围和强度“为”时,就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状态,只要不是强力和勉强行为,事物就可以保持和谐、统一的状态,因此“自然无为”有三种涵义:
1.自然无为是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为。

正如《老子》第二十七章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不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虽智大谜,是谓要妙”[1],意思是说人们“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遇事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少走弯路,顺利做好事情,如果能像圣人那样因循自然,不偏爱任何人,就能拯救所有生灵,这样的行为显然是尊重自然规律而为。

2.自然无为是不做有私欲之为、不做有害之为。

《老子》第七章说:“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
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邪,故能成其私”[2]意思说天地在时空上是天长地久的,天地为什么能够长久的存在呢?那是因为它们的包容与豁达,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要与万物共存,因此它能够长久,以此为标准,圣人在利益面前,是先他人后自己的,尤其在危难时候,能够不顾自己的生命成全他人,正是因为圣人没有私心邪念,才能实现为民谋利。

以此为基础,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因此我们的“为”必须考虑他人的利益和要求,不要只为自己着想,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坏他人的利益,我们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满足自己的利益。

3.自然无为是适度而为。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事物就会反向发展,因此我们为人处世要把握一定的度,做事不能太过,要适可而止。

《老子》第九章说:“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3],意思是一味聚积财富,不会理财,不断扩充武器装备以取天下,这种行为不可能长久,富贵后骄奢跋扈,必然会自招灾祸。

功成名就后另谋事业为人民造福,这才是顺应自然的道理。

《老子》第四十四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唯知足,方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常久”[4]因此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要为而有度。

二、自然无为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政治价值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在政治上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管理,另一方面是统治者治理国家。

从政府管理方面来讲,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对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过去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政府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包办一切却又办的不尽人意。

因此政府的“无为”可以理解为不要扮演全能政府,要使政府权力下放,由管制型转向服务型政府,由无限政府转为有限政府,减少不必要的控制和干涉。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一个事事包办的全能政府,必然会超出其能力范围,导致人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经济发展迟缓,因此政府必须实现职能转变。

从统治者治理国家方面来说,统治者治理国家得当与否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发展。

统治者治国要使民安,民安要依赖君贤。

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先使百姓安宁,如何使百姓安宁呢?首先统治者就要做到“自然无为”,即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不要将一些东西强加于民众,不要干扰民众,尤其不要使用兵刑、法令来压制民众,而是以“无为”的方式引导、教化民众,使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如《老子》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统治者还要以民为本和体察民情,正如《老子》第六十六章所说:“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为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5]
(二)人生价值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对个人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讲其对个人的价值,即个人及个人与他人关系方面。

从个人自身来讲,“无为”就是要求人无过多的私心贪念,要以淡泊宁静的心态面对世界,为人宽容厚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老子》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6],意思是说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会到处宣扬自己有道德,而没有德的人时刻都在标榜自己有德,《老子》第二十四章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7],意思是说想要站得高靠踮脚是不行的,想要走得快靠大跨步是行不远的,自我表现的人看不通透,自以为是的人不分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会有功德,不夸耀自己的,才干才能长久。

其次,“自然无为”思想的价值还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人具有社会性,每个人都处于与他人的联系中,离群索居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在为人处世中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要伤害他人。

《老子》第四十九章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言,信者吾信之;不言者,吾亦信之,德善”[8],意思是说对善良的人,我要善待他,对不善良的人我也要善待他,对于相信诚信话语的人,我相信他,对于不相信它的人,我也信任他,因为德是向善的,没有分别。

由此可见“自然无为”思想就是告诉我们在对待人与人关系上要无私心、无贪欲、有德行,善待每一个人。

(三)生态价值
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也有重要意义。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与自然界发生着联系。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自然界对我们如此重要,必须认真保护大自然。

但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贪欲心膨胀,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导致了大自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打破了自然的生态平衡。

例如,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严重,沙尘暴、洪涝更加频繁,尤其近期出现的雾霾天气已经说明了大自然对人类肆意破坏生态平衡的报复。

正如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的评论:“生活在科技文明中,我们在原始自然前不感到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担心人类会不会沉没到科学文明这种人类制造的第二自然中去,老子的‘天地不仁,万物如刍狗’的声明获得了新的威胁
性意义”[9]。

面对这种状况,人类必须考虑应该如何解决,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就是告诫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顺物之则才能再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如果人类的有为违背了自然规律,日后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正如《老子》第十六章说:“复命曰常,知常不明,不知常,妄作凶”[10],意思是说回归自然本性叫常道,认识自然本性是明智,不知道自然本性而轻举妄动必然会导致灾祸。

因此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著《老子注评及评介》[M] ,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74页
[2]陈鼓应著《老子注评及评介》[M] ,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7页
[3] 陈鼓应著《老子注评及评介》[M] ,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3页
[4]陈鼓应著《老子注评及评介》[M] ,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9页
[5] 陈鼓应著《老子注评及评介》[M] ,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6页
[6]陈鼓应著《老子注评及评介》[M] ,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2页
[7]陈鼓应著《老子注评及评介》[M] ,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1页
[8]陈鼓应著《老子注评及评介》[M] ,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53页
[9]汤川秀树著《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中东方的考察》[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版,第46页
[10]陈鼓应著《老子注评及评介》[M] ,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