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状态下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附子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世 界中医药
2 0 1 4年 2月第 9卷第 2期
附 子药 代 朱丽君 刘 中秋
( 广州中医药大学 国际中医药转化 医学研究所 , 广州 , 5 1 0 0 0 6 )
芍药苷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芍药苷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王春;魏伟【摘要】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 (TGP)is used to treat rheumatoid arthritis(RA)as the first immunoregulatory drug in clinic.The efficacy of TGP in treating RA patients is definite, which is accompanied with mild adverse reaction and slow effects simultaneously.Paeoniflorin (Pae ),the main constituents of TGP,has a bioavailability of 3% ~4%,which may be served as the main reason for its slow effects.Therefore,in this paper,the pharmacokinetics of Pae as well as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re-viewed on basis of pulished papers.In addition,some problems about Pae were also discussed.%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TGP)是临床上第一个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抗炎免疫调节药,其治疗 RA 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但起效较慢。
芍药苷(paeoniflorin,Pae)是TGP 主要药效成分之一,生物利用度约为3%~4%,提示 Pae 吸收差可能是TGP 起效较慢原因之一。
该文参考近年来相关文献,概述 Pae 药代动力学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就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乌头类中药毒代动力学及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乌头类中药毒代动力学及代谢组学研究进展乌头类中药是一类常用中药材,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然而毒性极强,其主要毒性成分是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同时也是有效成分,因此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应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药物开发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了解药物的毒性,更迫切地需要了解其致毒机制及毒性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以便对药物的安全性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因此毒代动力学及代谢组学评价已逐渐成为创新药物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建立科学、客观、规范的乌头类中药安全评估体系,正确评估和运用其毒性,是药物性能开发的重要内容。
作者通过近年来对乌头类药物的毒代动力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加强乌头类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工作,尽快建立科学,规范的安全评价体系,使民族瑰宝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标签:乌头;毒代动力学;代谢组学1 乌头类中药的毒性成分及中毒机制目前,不同地区及不同部位的乌头类中药的代谢图谱比较发现,乌头类草药中主要存在烷基醇胺二萜类(ADAS),双酯型二萜类(DDAS)、脂类三大类双脂型生物碱,具有共同的C19-去甲二萜骨架,其中的C8位置分别被羟基,乙酰氧基或脂肪酸酰基占用[3-6],但有关3种生物碱毒性的比较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
从化学结构上看,乌头类草药的毒性主要来源于带有羰基的双脂型二萜类生物碱[7],如乌头碱、中乌头碱、新乌头碱。
Famei Li[8]应用GC/TOF-MS技术对大鼠血浆中乌头类生物碱的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分析,结合质谱数据库鉴别36种代谢产物,同时通过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3组实验组代谢产物的比较,发现乌头碱能引起谷氨酰胺和肌酐下降,揭示了乌头碱是引起心脏和肌肉毒性的主要成分,并且3种乌头类生物碱具有不同的毒性和代谢机制。
在有关中毒机制的研究中,韩旭[9]拟用附子水煎液大鼠灌胃给药,待出现明显心律失常时取血,分离血清,一部分在组织水平观察对离体豚鼠乳头肌动作电位的影响,一部分用于血清中成分分析测定,并以新乌头碱(mesaconitine)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致心律失常的机制,结果发现附子所含的新乌头碱通过调节钙通道活性而非bERG通道相对延长了APD90~30(復极90%~30%的动作电位时程),是引起大鼠心律失常,尤其是QT间期延长的原因之一。
临床药理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临床药理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药物的认知和利用也越来越深入。
药物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同时也是预防疾病和保健的重要途径。
在药物的利用过程中,临床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和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临床药理学临床药理学是将药理学原理应用于人体的临床实践中,研究药物的机制、药物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用药方案等方面的学科。
在临床药理学研究中,药代动力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和机制的学科。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关键环节。
不同药物组成不同,代谢和排泄的过程也存在差异。
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特征,制定更加有效的用药方案,并避免或减少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研究进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也迅速发展。
一些研究成果如下:1、基因组学在个体化用药中的应用基因组学是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涉及到人类基因组的编码、表达和调控等方面的研究。
在临床药理学中,基因组学可以用于个体化用药的研究。
通过分析患者基因组信息,可以推断出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吸收和排泄的差异,从而制订更加有效和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2、药物相互作用预测技术的发展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个或更多个药物在体内同时使用时,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理和药理效应的增强或减弱。
通过预测药物相互作用,可以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药物相互作用预测技术已经得到很大发展,可基于药代动力学和药理学的理论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对潜在药物相互作用进行预测和评估。
3、代谢酶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研究代谢酶是药物代谢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酶类,包括细胞色素P450、碳酸酐酶和酯酶等。
这些酶对药物的代谢和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在临床药理学中,研究代谢酶的特征和作用,可以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4、药物的纳米化技术药物的纳米化是制备具有纳米级别尺寸的药物,在体内药效学、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特殊性和优越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研究进展

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研究进展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是药物研究重要的两个方面,也是现代医学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定义、研究进展、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中的消除过程的学科,主要涉及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研究该领域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征、优化药物治疗方案、降低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等。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药物评价体系的建立,药物靶点、受体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等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发现,生物化学、分子细胞学等学科的发展,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都提供了技术和理论基础。
目前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药物代谢酶和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代谢酶是人体中参与药物代谢最为关键的蛋白质。
药物代谢酶与药物的相互作用,是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药物代谢酶包括细胞色素P450系列酶、甲氧基化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
近年来,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开发,越来越多的酶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了发现,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药物代谢酶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模型药物代谢酶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模型是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最重要的模拟工具之一。
其中,基于药物代谢酶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药物代谢酶的数量和活性可通过拟合药物剂量与体内药物浓度关系得到,进而用于研究药物的代谢及消除特性。
(三)药物代谢异常与个体化用药药物代谢异常是指由于药物代谢酶的基因缺陷或酶活性变化等导致的药物代谢变化。
药物代谢异常的个体化差异可引起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药效差异,严重时可能导致个体化用药失败。
因此,药物代谢异常的研究和检测工作已经启动,并逐步转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的一部分。
二、药效学的研究进展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产生效应的学科。
它涉及药物在生理机制、药理学、生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各方面的作用,主要用于评估药物对某一疾病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等。
中药药动学研究进展

2013年第07期2013年第07期浓度,但因服用后血浆有效成分能达到抑菌浓度的中药很少,故此法在中药药动学研究中不常用。
体内药浓法精确、严谨,但仅适用于有效成分及检测方法已经确定的药物。
生物效应法能较好地反映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但往往难以找到灵敏、易测、可定量的药效指标来反映药物体内过程;基于上述原因,两者结合起来组成PK-PD 模型,同步进行药动学研究,有利于了解复方中各味药的主要有效成分及成分的化学群与药理效应的关系,并阐明作用原理。
李锐等为探讨四逆汤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相关性,应用同一来源的含药血清,分别以乌头类生物碱和一氧化氮(NO)为指标,同步进行血药浓度和药理效应测定。
结果两者在犬体内均呈一级速度消除,具有一室开放模型的特征,药动学参数K 血与K 效,t1/2血与t1/2效接近,均具有药效产生快、作用时间维持较长的特点,反映了四逆汤“走而不守,守而不走”的特性,回归分析表明在0~6h 之间,乌头类生物碱血药浓度与NO 净增率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2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1个或多个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推测整个复方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
其虽然为临床用药提出了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对于一些有效成分不明确的中药和复方则不适用了。
再者,目前许多中药中的单一化学成分并不能涵盖整体的药效作用。
因此,必须加强中药药动-药效同步分析:对生物活性物质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获得药物的一般测量值(如血浆浓度)与药理效能之间的明确关系。
如王晓红等采用PK-PD 模型对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进行药动学研究,发现其药效不与血药浓度直接相关,但药效与效应室浓度之间符合S 型Emax 模型。
中药药动-药效同步分析对新药筛选、药品开发以及剂型优化等工作极为重要,是今后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临床对中药及复方提出的更高要求。
中药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无论是复方还是单方,其药效都是其中多种化学成分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
中药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研究

中药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作为一种古老而广泛应用的医药体系,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青睐。
然而,药物的代谢和药代动力学对于了解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和重要意义。
一、中药药物代谢的研究进展中药药物代谢是指在人体内,中药化合物经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中药的药效、毒性以及药物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1.1 代谢途径的研究中药药物代谢途径的研究追踪了中药化合物在体内的转化路径。
最常见的代谢途径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葡萄糖醛酸化等。
这些代谢途径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药中潜在的活性成分以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1.2 代谢酶的研究中药药物代谢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代谢酶。
代谢酶能够催化药物的转化反应,包括氧化酶、酯酶和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
通过研究代谢酶,在中药开发过程中可以预测和解释中药的药效和副作用。
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药代动力学研究是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在体内的活动过程,掌握剂量和给药时间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2.1 药物吸收和分布的研究在中药治疗中,药物吸收和分布的研究对于确定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量非常重要。
药物吸收可以通过测量血药浓度或影像学方法来研究。
药物分布研究可以通过组织取样和荧光标记等技术手段来进行。
2.2 药物代谢的研究药物代谢的研究是药代动力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的代谢可以通过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来研究。
研究药物代谢对于预测药物的代谢产物和副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3 药物排泄的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需要通过代谢器官排泄出体外。
药物排泄的研究可以通过测量尿液和粪便中药物的浓度和代谢产物的浓度来进行。
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药的排泄途径和药物的清除速率。
三、中药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中药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对于中药的合理应用和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科学,对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药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对中医药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研究方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1. 复方药物成分复杂中药常采用多味多药复方的形式应用,其药物成分较复杂。
这些药物组分之间既存在协同作用,也可能存在拮抗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
2. 药物来源多样中药药物来源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各种材料。
不同的药材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特性,导致中药的药代动力学表现具有较大差异。
3. 药效持续时间长中药常采用长期服用的方式治疗疾病,药效持续时间长,需要考虑药物在体内的滞留和蓄积情况,对药代动力学监测提出了挑战。
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1. 药物测定技术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需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先进技术进行药物成分的测定,以确定药物的浓度-时间曲线,为评价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提供数据支持。
2. 药物动力学建模采用药物动力学建模方法,结合生物统计学原理,对中药的药代动力学过程进行建模和模拟,预测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参数,揭示中药的药效与药代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3. 体内显像技术利用体内显像技术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等手段,实时监测药物分布和代谢情况,为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直观的影像数据,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药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生物分布规律。
三、中药药代动力学的未来发展方向1. 多学科融合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包括药理学、临床医学、生物化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共同探讨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规律,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 个体化治疗随着个体化医疗的发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的影响。
通过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揭示中药代谢酶系统的遗传多态性,实现中药个体化用药的精准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疾病状态下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巩仔鹏,陈颖,张瑞杰,杨庆,朱晓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能够被疾病状态所影响,生理及病理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机体内的药物代谢酶、转运蛋白、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微生物菌群的改变,从而改变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进而引起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改变。
鉴于中药主要是用于病理状态的机体内,故研究机体病理状态下的药动学参数较正常状态下更有意义。
该文拟就中药在糖尿病、脑缺血、肝损伤、炎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发热等疾病状态下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针对不同的机体状态,设计合理安全的用药剂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病理状态;药物代谢酶;转运蛋白[收稿日期]2014-04-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930114)[通信作者]*朱晓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中药药理学和中药药代动力学,Tel :(010)64056154,E-mail :zhuxiaoxin@ [作者简介]巩仔鹏,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药药代动力学,E-mail :gzp4012607@ Advances on pharmacokine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under disease statesGONG Zi-peng ,CHEN Ying ,ZHANG Rui-jie ,YANG Qing ,ZHU Xiao-xin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be affected by the disease states.It's possible that drug metabolic enzymes ,transporters ,cell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the change of microbes group could be interfered with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which enables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body to be altered ,including the process of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xcretion ,and then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e altered.It's found that investigating the pharmacokinet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athological state is more useful than that of in normal state because the grea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mainly used to treat disease.This article reflects the latest research on the pharmacokinet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disease state such as diabete ,cerebral ischemia ,liver injury ,inflammatory disease ,nervous system disorders and fever in order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clinicians designing reasonable administration dose.[Key words ]pharmacokinetics ;pathological state ;drug metabolic enzymes ;transportersdoi :10.4268/cjcmm20150202众所周知,药物是用于治疗疾病,而病人是药物的最终消费者,因此,研究疾病状态下的中药药代动力学较正常机体更重要,且与临床更相关。
近年来,关于中药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研究,不少学者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本文拟就中药在糖尿病、脑缺血、肝损伤、炎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发热等疾病状态下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针对不同的机体状态,设计合理安全的用药剂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1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的慢性疾病,而且伴有多种并发症。
据研究,在2型糖尿病的病理状态下,许多与体内药物代谢和转运的酶以及转运体的功能会发生显著改变。
研究表明在2型糖尿病的肥胖病人肝中的代谢酶细胞素P450(CYP)2E1的活性显著增加[1],同时发现在2型糖尿病的小鼠体内CYP2C亚型的酶的表达降低,而CYP4A亚型的表达却增加[2-3]。
此外,2型糖尿病还能够使肝中的CYP1A,CYP2B,CYP2E1,CYP3A,CYP4A和其他药物代谢酶(UDP葡糖醛酸基转移酶-UGT1A1,-1A6,-1A7)的活性和表达增加,而降低CYP2C11,环氧水解酶类(mEH),UGT2B1以及磺基转移酶类(SULTs)的表达,例如已报道的有羟基固醇SULT-a (SULT2A1),芳基SULT IV(SULT1A1)[4-5]。
GOi等证实了β-葡糖醛酸糖苷酶的活性在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也显著的被提高[6]。
Oh等发现在自发性糖尿病大鼠Goto-Kakizaki体内,CYP3A2的表达被上调而CYP1A2和CYP3A1的表达被下调[7]。
而且,Wu等发现2型糖尿病小鼠的大脑纹状体的微血管中的P-gp的表达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的正常对照小鼠[8]。
因此,与正常机体相比,药物在2型糖尿病的病理状态下,其药代动力学行为也许发生改变。
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多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而成,许多学者采用该模型比较了诸多中药在正常动物和糖尿病模型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
Protosappanin B和brazilin在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24h ,Cmax和T1/2均显著增加[9],提示这2个化合物在模型组大鼠体内的吸收和消除较正常组增加或减慢。
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糖尿病能够使胃排空的能力下降,导致Protosappanin B和brazilin的吸收量显著增加。
另一方面,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能够引起肝损伤而且诱导肝中的代谢酶发生改变,进而延长药物的保留时间,降低药物的消除。
然而,当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时,药物在正常大鼠和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也大为不同[10]。
静脉注射紫杉酚和多西紫杉醇后,2种药物的AUC和CL在正常大鼠和糖尿病大鼠体内没有显著的差别。
但是灌胃给药后,紫杉酚在糖尿病大鼠体内的AUC 和C max显著高于正常组大鼠,而多西紫杉醇的相应参数却没有明显的差异。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与正常组大鼠相比,糖尿病大鼠肝脏中的基因Cyp3A1,Cyp3A9和Mdr1b的mRNA 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而肠道中的基因Cyp3A62却有所降低。
因而紫杉烷类的药代动力学的差异可能与Cyp4503A和P-gp的变化有关,而它们是影响紫杉酚和多西紫杉醇吸收的主要因素。
同时提示紫杉酚和多西紫杉醇对肠道中的CYP450 3A和P-gp具有不同的敏感性。
研究[11]发现灌胃黄芩提取物后黄芩苷在2型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正常大鼠显著不同,尤其是AUC。
而且发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在糖尿病大鼠的肠道里β-葡糖醛酸糖苷酶的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所致。
Liu等[12]通过灌胃三黄汤后比较了小檗碱和巴马汀在正常大鼠和代谢综合征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结果发现小檗碱和巴马汀的AUC0-t,C max,V d和CL在代谢综合征体内的大鼠显著高于正常组大鼠,提示在代谢综合征的大鼠体内小檗碱和巴马汀吸收的更多、消除的更慢。
此外,研究还发现[13]灌胃增液汤后其代表成分梓醇和哈帕苷在正常大鼠和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t,CL/F和C max 具有显著的差异,可能与糖尿病状态下P-gp和其他药物代谢酶发生变化有关。
2脑缺血大脑中动脉闭塞是一种脑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脑血管疾病(中风)被定义为大脑中突然地神经不足,主要由局部缺血(在大脑缺少血液供给)或者出血引起。
80%的中风发生是由于动脉的堵塞(局部缺血),而20%是由于大脑出血。
近年来,中风已变成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全球性的疾病,而且中风引起的残疾更容易死亡[14],因此研究脑血管疾病状态下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对于指导临床上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研究发现β-七叶皂苷钠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体内的消除较正常大鼠慢,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14]。
而且对于同一药物成分,当给药形式不同时,其在正常和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也存在显著的差异[16]。
给大鼠灌胃纯的黄芩苷以及黄连解毒汤后,发现黄芩苷在大鼠血浆内的药代动力学均呈非线性。
但与假手术组相比,无论是纯的黄芩苷还是黄连解毒汤,黄芩苷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均表现更好、更快的吸收,这将有益于黄芩苷更好的发挥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Xu等[17]采用大脑中动脉堵塞法建立脑缺血中风模型并对冰片及其中药制剂在该模型中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风状态)可以促进冰片的吸收及生物利用,醒脑静中其他成分对其药代动力学特征也有一定影响。
脑缺血除了对药物的吸收有影响之外,对药物的分布也有显著的影响。
研究发现[18-19]灌胃黄芩汤后,小檗碱、黄芩苷和栀子苷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模型血浆中的含量高于假手术的大鼠,而且发现小檗碱、巴马汀、黄芩苷和黄芩素快速的进行分布,且在肺中蓄积,而栀子苷则广泛的分布在肺和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