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入侵监测技术规程(试行)

附录7-1 海水入侵监测技术规程(试行)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海水入侵监测的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它海岸带区域的海水入侵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 12763 海洋调查规范

GB 1831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 17378.2 海洋监测规范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 17378.3 海洋监测规范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 000)

GB 11896-89 水质氯化物的测定硝酸银滴定法

SL79-1994 矿化度的测定重量法

《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之《海岸带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规程》

3 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技术规程。

3.1海水入侵 (Seawater intrusion)

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海滨地区地下水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使海滨地区含水层中的淡水与海水之间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导致海水或与海水有水力联系的高矿化地下咸水沿含水层向陆地方向扩侵的现象。

3.2氯度 (Chlorinity)

1979年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将氯度定义为:沉淀海水样品中含有的卤化物所需纯标准银(原子量)的质量与海水质量之比值的0.3285234倍,以符号“Cl”表示。3.3矿化度 (Mineralizing degree)

单位体积中所含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量称为矿化度。以符号“M”表示。

4 监测方案设计

4.1监测断面与站位布设

海水入侵监测利用现有农业用水井或者居民饮用水井,在确定的监测区域内,布设监测断面和站位,监测井位设置应保持相对稳定,具有连续性。观测重点主要是供水目的层和已发生海水入侵的含水层。

监测断面垂直于海岸线方向布设,在确定的海水入侵监测区域内至少设2个监测断面,断面布设间距10km。

每个断面布设监测站位3个~5个,至少要布设3个监测站位(海水入侵区、过渡带、未入侵区),还应考虑界面移动速率,以保证在监测期间至少有一监测站位始终在未入侵区内(淡水区)。

每个观测井要进行拍照,建立卡片(附录A),作为永久档案资料。

监测井位应采用GPS 定位。

4.2监测内容

水位观测、氯度(Cl-浓度)和矿化度。

4.3监测方法

水位观测:是通过测量观测井静水位埋藏深度得出,既为地面高程减去测量值,用测绳进行测量,测绳每半年重测测绳标记,防止测绳拉长引起的测量误差。水位观测记录按附录B进行整理;

氯度和矿化度监测是采集观测井位中的水样进行分析。

矿化度:重量法,按照SL79-1994 矿化度的测定方法。

氯化物:硝酸银滴定法,按照GB 11896—89 水质氯化物的测定方法。

水质测试结果按附录C进行整理。

4.4监测时间

每年3月、9月份各监测一次。

4.5质量保证与控制

4.5.1质量控制方式

监测实施单位应具备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机制,对监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4.5.2仪器设备

所有在监测过程中使用的计量检测器、设备和计量器具必须在有效检定期内使用,并在规定的检定周期内进行检定。自检的计量检测器、设备和计量器具应按期进行自检。

5 监测与评价

综合现场调查和监测数据,结合历史资料,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应对监测区作出如下评价:

——水位变化、氯度和矿化度的变化情况;

——海水入侵程度和范围,入侵程度等级划分标准见附录D。

6 监测资料汇总

6.1上报资料内容

6.1.1照片

包括现场监测的照片及数码信息。

6.1.2监测原始数据

包括所有野外调查分析的原始记录。

6.1.3相关图件

6.2资料上报格式

照片及摄像资料经编辑、刻成光盘后上报主管部门,光盘中要有详细的记录及说明。

7 监测报告格式及内容

海水入侵监测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应满足附录E的要求。

海水入侵观测井记录卡

(规范性附录)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

海水入侵水位观测记录表

(规范性附录)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

附录 C

海水入侵水质分析记录表

(规范性附录)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

附录 D

海水入侵水化学观测指标与入侵程度等级划分

(规范性附录)

(规范性附录)

海水入侵监测报告内容与格式

E.1 文本格式

E.1.1 文本规格

文本外形尺寸为A4(210mm×297mm)。

E.1.2 封面格式

第一行书写:××省市(一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二行书写:海水入侵监测报告(一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三行书写:报告编制单位全称(三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四行书写:××××年××月(小三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五行书写:中国,空一格,××(编制单位所在地名)(整行内容四号宋体、加黑,居中);

以上各行间距应适宜,保持整个封面美观。

E.1.3 封里一内容

封里一中应分行写明:监测项目实施单位全称(加盖公章);项目负责人、技术总负责人、分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员姓名;报告书编制单位全称(加盖公章);编制人、审核人姓名;编制单位地址;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内容。

E.2 报告编写大纲

1 前言

简述监测工作任务来源、监测任务实施单位、监测海区、监测时间等。

2 监测区自然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水文地质概况

2.3 开发利用状况

3 监测结果与评估

3.1 水位监测结果

3.2 水质监测结果

3.3 海水入侵范围与强度

3.4 海水入侵灾害及评估

3.5 海水入侵趋势预测及防护措施

4 管理对策与建议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管理对策

4.3 工作建议——————————————————————————————————本规程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第一次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王玉广、张永华、胡莹莹、霍传林、韩庚辰

附录8-1 盐渍化监测技术规程(试行)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盐渍化监测的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它海岸带区域的盐渍化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 12763 海洋调查规范

GB 18314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 17378.2 海洋监测规范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 17378.3 海洋监测规范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NY/T 1121.2-2006 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

NY/T 1121.16-2006 土壤检测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NY/T 1121.17-2006 土壤检测第17部分:土壤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NY/T 1121.18-2006 土壤检测第18部分:土壤硫酸根离子含量的测定

DD2004-2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

3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技术规程。

3.1 海岸带(Coast Zone)

海洋与陆地相互接触、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地带。

3.2土壤盐渍化 (Soil Salinization)

土壤中积聚盐分形成盐渍土的过程。

4监测方案设计

4.1监测断面与站位布设

监测断面设置应保持相对稳定,具有连续性。监测点的布置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不能平均使用,站位要有代表性,并应统一编号。

监测站样品采集用专门记录表(见附录A),记录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意观测点之间的沿途观察记录,用剖面图反映其间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拍照。

监测断面垂直于海岸线方向布设,在确定的盐渍化监测区域内至少设2个监测断面,断面布设间距10km。

每个断面布设监测站位3个~5个,至少要布设3个监测站位(盐土区、过渡带、非盐渍化区),并且保证在监测期间至少有一监测站位始终在非盐渍化区内。

监测点应采用GPS 定位。

4.2监测内容

盐渍化监测项目:土壤中的Cl-、SO42-、全盐含量和pH值。

盐渍化监测的取样层位0~100cm,并均匀混合为具代表性的土壤样品。

4.3监测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在每个监测站位以锯齿形或蛇形(S形)均匀、随机地布设5~10个采样点,把各点所采的土壤等量、均匀地混合起来构成混合样品代表本监测站位的土壤样品。

土壤样品的制备:风干应在通风的室内进行自然风干,严禁曝晒。当土样达到半干状态时,须将大土块捏碎,以免干后结成硬块,不易压碎,这对粘性土壤尤为重要。风干场所要防止酸、碱等气体及灰尘的污染。

风干后的土样平铺在平整木板或塑料板上,用木棍或塑料棍压碎,经过初步压碎的土样,如果数量太多,可以用四分法分取适量,并用2mm孔径的筛子过筛。未通过筛子的土粒,必须重新压碎过筛,直至全部通过筛孔为止;但石子切勿碾碎,应并入砾石中处理。在风干和压碎过程中,应随时将土样中的植物残根、侵入体和新生体进一步剔除干净。

土壤样品的贮存:过筛后的土样经充分混匀,然后装入玻塞广口瓶或塑料袋中,内外各具标签一张,写明编号、采样地点、土壤名称、深度、筛孔、采样日期和采样者等项目。制备好的土样要妥为贮存,避免日光、高温、潮湿和有害气体的污染。一般土样保存半年至一年,直至全部分析工作结束,分析数据核实无误后,才能弃去。

分析测试方法

pH值:电位法,按照“NY/T 1121.2-2006 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的测定”方法。

氯离子(Cl-):硝酸银滴定法,按照“NY/T 1121.17-2006 土壤检测第17部分:土壤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

硫酸根离子(SO42-):EDTA间接滴定法,按照“NY/T 1121.18-2006 土壤检测第18部分:土壤硫酸根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

全盐含量:重量法,按照“NY/T 1121.16-2006 土壤检测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测定”。

4.4监测时间

每年3月、9月份各监测一次。

4.5质量保证与控制

4.5.1质量控制方式

监测实施单位应具备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机制,对监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4.5.2仪器设备

所有在监测过程中使用的计量检测器、设备和计量器具必须在有效检定期内使用,并在规定的检定周期内进行检定。自检的计量检测器、设备和计量器具应按期进行自检。

5监测与评价

监测数据整理、测试结果按附录B进行整理。

评价标准:包括土壤酸碱度分级标准、盐渍化类型划分标准和土壤盐渍化性质与程度划分标准见附录C。

6监测资料汇总

6.1上报资料内容

6.1.1照片

包括现场监测的照片及数码信息。

6.1.2监测原始数据

包括所有野外调查分析的原始记录。

6.1.3相关图件

6.2资料上报格式

照片及摄像资料经编辑、刻成光盘后上报主管部门,光盘中要有详细的记录及说明。7监测报告格式及内容

盐渍化监测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应满足附录D的要求。

附录 A

盐渍化监测样品采集记录表

记录人:日期:年月日

附录 B

盐渍化监测分析记录表

(规范性附录)

区域: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

附录 C

土壤酸碱度分级标准

(规范性附录)

分级极强酸性强酸性酸性中性碱性强碱性极强碱性pH<4.5 4.5~5.5 5.5~6.5 6.5~7.57.5~8.58.5~9.5>9.5

盐渍化类型划分标准

土壤盐渍化性质与程度划分标准

(规范性附录)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

盐渍化监测报告内容与格式

D.1 文本格式

D.1.1 文本规格

文本外形尺寸为A4(210mm×297mm)。

D.1.2 封面格式

第一行书写:××省市(一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二行书写:盐渍化监测报告(一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三行书写:报告编制单位全称(三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四行书写:××××年××月(小三号宋体、加黑,居中);

第五行书写:中国,空一格,××(编制单位所在地名)(整行内容四号宋体、加黑,居中);

以上各行间距应适宜,保持整个封面美观。

D.1.3 封里一内容

封里一中应分行写明:监测项目实施单位全称(加盖公章);项目负责人、技术总负责人、分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员姓名;报告书编制单位全称(加盖公章);编制人、审核人姓名;编制单位地址;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内容。

D.2 报告编写大纲

1 前言

简述监测工作任务来源、监测任务实施单位、监测海区、监测时间等。

2 监测区自然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水文地质概况

2.3 开发利用状况

3 监测结果与评价

3.1 监测区盐渍化性质与程度

3.2 盐渍化土分布范围、面积

3.3 盐渍化的危害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4 监测区盐渍化预测及防护措施

4 管理对策与建议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管理对策

4.3 工作建议

——————————————————————————————————本规程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第一次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王玉广、胡莹莹、霍传林、张永华、韩庚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