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方法》教案要点

《实验设计方法》教案要点
《实验设计方法》教案要点

教师教案( 2005 —2006 学年第1 学期)

课程名称:试验设计方法

授课学时:32

授课班级:23034010-11

任课教师:何为

教师职称:教授

教师所在学院: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

绪论1学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试验设计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 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2.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试验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

●试验设计方法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试验设计方法的起源。

●我国试验设计方法的发展和现状。

●使用试验设计方法的目的、内容和应用。

●试验设计方法是当代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方法。

●教学内容:正交试验法、优选法基础、回归分析法、均匀设计法、单

纯形优化法

参考资料

?项可风.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年

?陈宝林.最优化理论及算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

?邓正龙.化工中的优化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年

?陈魁.试验设计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日)田口玄一.实验设计法.魏锡,王世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Phadke, M.S. "Quality Engineering Using Robust Design"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 NJ. November 1989

?Taguchi, Genichi. "System of Experimental Design" Edited by Don Clausing. New York: UNIPUB/Krass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Volume 1 & 2, 1987

?Montgomery, D. C..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 New York: Wiley.1997

?杨德.试验设计与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第一章正交试验基本方法5学时

授课时数: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多因素试验问题、正交试验、正交表符号的意义。

●因素、水平、自由度、试验指标、交互作用。均衡分散性、整齐可比

性、自由度选表原则、表头设计。

●正交表的特点、用正交表安排试验及结果分析。正交试验的步骤。

●正交试验的实际工作意义。正交试验的应用范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多因素试验问题:全面试验法、简单比较法、正交试验法。正交表符号的意义。

?正交表的均衡分散性和整齐可比性的物理意义。

?用自由度选表原则进行表头设计。因素水平的随机化。

?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正交试验的一般步骤及结果分析。

?正交试验的实际工作意义。

三、作业

1.多因素试验试验设计常采用的全面设计法、简单比较法和正交试验法各有何优缺点。

2.正交表有何特点?均衡分散性的含义是什么?极差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使用了正交法的哪一个特点?

3.用正交表安排试验的基本步骤是什么?什么叫做交互作用?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应如何安排,试验结果又如何分析?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和无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4.什么叫做自由度选表原则?正交表的自由度、因素的自由度和交互作用的自由度如何确定?

5.某试验有A, B, C, D, E等5个2水平因素,要考虑的交互作用有A×B,A×C,A×D,A×E,B×C,B×D,D×E,试根据自由度选表原则,作出正交设计试验方案。

6.为什么在进行正交试验方案设计和进行正交试验时,有时,有必要对因素水平表中的因素和试验顺序进行随机化,请举例说明。

7.为提高烧结矿的质量,做下面的配料试验。各因素及其水平如下表(单位:t):

反映质量好坏的试验指标为含铁量,越高越好。用正交表L8(27)安排试验。各因素依次放在正交表的1-6列上,8次试验所得含铁量(%)依次为50.9,47.1,51.4,51.8,54.3,49.8,51.5,51.3。试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最优配料方案。

8.在梳棉机上纺粘棉混纱,为了提高质量,选了3个因素,每个因素有两个水平,3因素之间有一级交互作用。因素水平如下表:

试验指标为棉结粒数,越小越好。用正交表L8(27)安排试验,8次试验所得试验指标的结果依次为0.30,0.35,0.20,0.30,0.15,0.40,0.50,0.15。试用极差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9.扬州轴承厂为了提高轴承圈退火的质量,制定因素水平表如下:

其试验指标为硬度合格率,采用正交表L4(23)其结果依次为100,45,85,70。试用极差分析法分析试验结果,并给出相应的结论。

四、本章参考资料

何为编著.优化试验设计方法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魁.试验设计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杨德.试验设计与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五、教学后记

要求学生掌握正交实验法的基本原理,能熟练地运用正交实验法安排多因素多水平多指标的正交实验,正确地运用自由度选表原则,选择适当的正交表来安排正交实验,并能用极差分析法分析试验结果

第二章正交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5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法。试验数据构造模型。方差分析建立的基础。

参数估计、变差平方和分解公式、自由度分解公式及相应的计算公式。

●方差分析的必要性,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表。方差分析的一般步骤。

●有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有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方法,两类误差的物

理意义。方差分析的精度。

●缺落数据的弥补。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试验数据的构造模型。方差分析建立的基础。参数估计、变差平方和分解公式、自由度分解公式及相应的计算公式。

?方差分析的必要性,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表。方差分析的一般步骤。

?有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有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方法,两类误差的物理意义。方差分析的精度。

?缺落数据的弥补。

三.作业

1.方差分析解决什么问题?方差分析建立的基础是什么?试证明变差平方和公式:S T=S A+S E。

2.正交试验方差分析建立的基础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解决什么问题?正交试验结果分析极差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有何共同点和不同

点?

3.有重复试验的正交试验结果方差分析法中的S e1和S e2有什么不同,在什么情况下两者可以合并对所考察的因素和交互作用进行误差估

计。有重复十一点方差分析和没有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谁的检验精

度更高?

4.对第一章的7,8,9题用方差分析法分析试验结果。

5.对第一章的7题,若第八号试验的数据完全丢失,利用数据结构模型和参数估计方法及极小化误差法估计第八号试验丢失的数据。

四.本章参考资料

何为编著.优化试验设计方法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魁.试验设计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杨德.试验设计与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五.教学后记

试验数据的构造模型建立,设计大量的数量统计知识,在建立模型是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模型建立的思路即可,避免学生在模型建立的数学问题上去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必须让学生明白,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法和极差分析法是正交试验结果分析的两种方法,前者虽然麻烦一些,但由于能给出误差估计,应用试验的信息更充分,所以更能反映出试验结果的本质。

第三章多指标问题及正交表的灵活运用5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多指标问题的两种处理方法。

●水平数不同的正交表的使用及结果分析。并列法、拟水平法。

●混合水平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活动水平法,组合因素法。

●正交分割试验法。分级因素、正交分割试验的方差分析表。

●部分追加试验。配比试验和寿命试验。误差与重复。

●特殊类型二水平和三水平正交表及交互作用表的构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多指标问题的处理方法,每种处理方法的实用条件、应用范围。

?水平数不同的正交表的使用及结果分析。并列法、拟水平法。

?混合水平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活动水平法,组合因素法。

?正交分割试验法。分级因素、正交分割试验的方差分析表。

部分追加试验。配比试验和寿命试验。误差与重复。

三.作业

1.有一试验,A为4水平因素,B,C,D,E和F为2水平因素,要考察的交互作用有A×B和E×F试用并列法和自由度选表原则作出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2.对多指标的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常用两种方法?举例说明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各自的优缺点?

3.设有A,B,C,D,E,F 6个因素,均为2水平,其中A×B,B×D存在。已知试验分步完成。其中

A,B 一级因素

C,D 二级因素

E,F 三级因素

试根据正交分割试验原则作出相应的正交试验方案和相应的方差分析表。

4.活动水平的含有是什么?安排有活动水平的正交试验应采用什么原则,请举例说明?组合因素法的优点是什么?

5.某厂生产液体葡萄糖,要对生产工艺进行优选试验。因素及其水平如下表:

试验指标有两个:(1)产量,越高越好;(2)总还原糖,在32~40%之间。用正交表L9(34)安排试验。将各因素依次放在正交表的1-4列上。9次试验所得结果依次如下:

产量(kg):498,568,568,577,512,540,501,550,510;

还原糖(%):41.6,39.4,31.0,42.4,37.2,30.2,42.4,4.4,30.0

试用综合平衡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最好的生产方案。

6.为提高某种药品的合成率,对工序进行试验。各因素及其水平如下表:

用将第2水平虚拟成第3水平的拟水平法安排试验,选取正交表L9(34),将各因素放在正交表的1-4列上,9次试验所得合成率(%)依次为69.2,71.8,78.0,74.1,77.6,66.5,69.2,69.7,78.8。试分析试验结果,选好最好的生产条件。

7. 桂林饮料厂空罐车间选择焊锡的工艺参数,制定因素水平表如下:

采用L9(34)表,试验指标为综合评分,试验结果依次为58,70,59,70,64,78,90,73,

65。试用方差分析法及极差分析法分析试验结果,并给出相应的结论。

8.北京塑料三厂为了改善EVC 压缩永久变形指标,制定因素水平表如下:

其中,交联剂B是随着发泡剂C变化的水平,要去在每号试验中算出它的具体份数。采用L8(41×24)因素水平表,试验指标为压缩永久变形(%),其结果依次为8.75,7.62,8.24,6.70,11.80,6.38,6.32,6.02。试用方差分析法及极差分析法分析试验结果,并给出相应的结论。

9.北京第二制药厂五车间改进长效黄胺精制成品质量,用L8(27) 安排了7因素2水平的试验,因素水平表如下:

其试验指标为综合评分,结果依次为60,65,95,100,85,80,90,90。试用方差分析法及极差分析法分析试验结果,并给出相应的结论。

10.无锡纺织机械厂石蜡浇铸车间,精密浇铸工件,为了提高蜡模模壳的强度和工件的表面光洁度,采用L18(37×21)表做了试验,八种因素的水平表如下:

其试验指标为综合评分,结果如下表:

试用方差分析法及极差分析法分析试验结果,并给出相应的结论。

11.已知某正交试验方案及试验指标如下。试用极差分析法及方差分析法分析试验结果(要求试验指标越小越好)。

四.本章参考资料

何为编著.优化试验设计方法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陈魁.试验设计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杨德.试验设计与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五.教学后记

水平数不同,又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的表头设计,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讲清楚不可混杂原则的基础之上,多举例,多练习,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正交分割试验法也是学生难掌握的内容之一,一定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正交分割的条件和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生练习、讲解和讨论达到目的。

第四章优选法基础3学时

一.教学内容及要求

掌握优选法的基本原理,掌握黄金分割、平方法,多因素降维法进行试验设计的原理及应用。

?优选法的基本步骤、优化判据、目标方式、优化计算。

?单因素优选法:黄金分割法、平分法、分数法。

?多因素降维法:等高线法、纵横对折法、平行线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优选法的基本步骤

单因素优选法:黄金分割法、平分法、分数法对目标函数的要求,适用范围。

多因素降维法:等高线法、纵横对折法、平行线法如何进行优化过程,试验结果如何进行处理。

三.作业

1.优选法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如何得到分析法的目标函数?对很难得到目标函数的优选法(如化学中的配方试验),常采用什么方法进行优选试验?

2.在单因素优选试验中,黄金分割法和平分法对目标函数的要求分别是什么?

3.对某一单因素优选试验,已知目标函数为单峰函数,试验范围为(0,100),用黄金分割法进行优选,试验结果为试验点1的结果比2点好,试验点3的结果比点1好,试验点3的结果比4点好,试用黄金分割法对称公式计算出4个试验点的试验条件。

4.在火焰原子分光光度灵敏度试验中,得到火焰高度与其吸光度的试验数据如下:

按多元回归方法求出其回归方程为:

y=-0.995936+0.51204x-0.03756x2

试求灵敏度最高时的火焰高度值。如采用"黑箱法",即不求出目标函数,应该怎样设计试验求得最优条件。

5.多因素优选法常用降维法有哪几种,试述等高线法、纵横对折法和平行线法

的基本原理及实施步骤。平行线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平行线加速法的加速原理是什么?

四.本章参考资料

何为编著.优化试验设计方法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

项可风.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年

邓正龙.化工中的优化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年

杨德.试验设计与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五.教学后记

如何得到分析法的目标函数?对很难得到目标函数的优选法(如化学中的配方试验),常采用什么方法进行优选试验?

在单因素优选试验中,黄金分割法和平分法对目标函数的要求分别是什么?

多因素优选法常用降维法有哪几种,试述等高线法、纵横对折法和平行线法的基本原理及实施步骤。

这些问题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应该结合具体的应用范例的讲解,达到教学目的。

第五章回归分析法4学时

一. 教学内容及要求

掌握一元线性回归、多元回归、正交多项回归方程建立的基本方法。

两种不同的变量关系,回归分析。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度建立、显著性检验、预报和控制。非线性回归方程的线性化。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度建立、显著性检验、偏回归平方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有何不同?一元线性回归主要解决哪几方面的问题?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度建立、显著性检验、预报和控制。非线性回归方程的线性化。

多元线形回归方程应如何求得,如何检验回归方程度显著性,如何判定因素的主次?

三.作业

1.相关关系和函数关系有何不同?试举例说明。一元线性回归主要解决哪几方面的问题?

2.一种物质吸附另一种物质的能力与温度有关,在不同温度下吸附的重量,测试结果如下表:

吸附物质的重量

Xi/℃ 1.5 1.8 2.4 3.0 3.5 3.9 4.4 4.8 5.0 Yi/mg 4.8 5.7 7.0 8.3 10.9 12.4 13.1 13.6 15.3

试求吸附量Y关于温度X的一元回归方程。并用r系数检验法检验回归方程有没有意义。

初一语文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教案精编版

初一语文斜塔上的实验教学设计教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斜塔上的实验》 单位:淄川区岭子中学 姓名:董丽芬 电话: 《斜塔上的实验》 学习目标: 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善于探索的精神,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2、掌握本课的课后词语,体会文章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写作中运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及其丰富的知识背景,激发其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巧妙的构思、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标好自然段序号,自学课后词语(音、形、义)。 2.搜集有关伽利略的资料。 二.导入 1.分组检查预习。 2.请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伽利略,然后课件出示伽利略的照片及相关资 料。(板书课题,指出这是伽利略一生最引以为豪的实验) 三.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四. 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或板书): (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2、斜塔上的实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实验伽利略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的结果怎样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如何(笑、骂——威胁——将威胁付诸行动:嘘哄笑) 3.⑴伽利略敏锐的感官和观察、思考、实验能力与他孩提和学生时代的好习惯是紧密相连的。速读8——12段,让我们为孩提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小组讨论交流。 ⑵伽利略身上还有哪些可贵的品质通过哪些段落反映出来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1)热爱科学(2)不迷信权威。(3)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4)勇于创新,敢于追求真理,甘为科学献身。 五.学生质疑探究 1.第九段中说“那时代从事科学会一辈子贫穷”,为什么伽利略还要坚持从事答:因为他热爱科学,对真理有一种执着、不懈追求的精神。 2.第十一段为什么当时的人都那么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答:因为亚里士多德也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科学家,他的许多理论都被大家证实非常正确,所以他代表着科学界的权威。 3.第十二段中为什么有人说伽利略是一个“玩弄无用的数学的精神病患者”答:因为当时是一个不讲科学的时代,很少有人能为科学作一些实际的研究,并且伽利略当时的身份是一个医科大学的学生,他所作的事与他的身份不符,所以有人这样认为。 4.第十七段说“要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怎么理解 答:因为当时伽利略被大家认为是一个异端,如果他实验失败,大家都会对他不屑一顾,认为他是一个道德败坏德人,这也正是反对他的那些教授和学生想看到的结果。 5.第十八段中有一句话“大家都嘘他”,“嘘”字是什么意思 答:发出嘘的声音来制止或驱逐。 6.伽利略在众人的威胁和嘲笑中,还是依然坚定地要做他的实验,为什么 答:他坚信自己的理论正确,并且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理论,他有一种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7.伽利略科学发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答:最大的困难来自不讲科学的时代、社会、学校乃至家庭对科学发现的阻碍甚至打击。

初中地理《日本》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日本》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日本》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 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 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 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 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 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 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 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 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高等数学》教案

《高等数学》授课教案 第一讲高等数学学习介绍、函数 了解新数学认识观,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熟练复合函 数的分解。 >函数概念、性质(分段函数)—>基本初等函数—> >初等函数—>例子(定义域、函数的分解与复合、分段函数的图像) 授课提要: 前言:本讲首先是《高等数学》的学习介绍,其次是对中学学过的函数进行复习总结(函数本质上是指变量间相依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事物普遍联系的定量反映。高等数学主要以函数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必须对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有深刻的理解)。 一、新教程序言 1、为什么要重视数学学习 (1)文化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准确性、严格性、应用广泛性,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思维特征,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 (2)开发大脑——数学是思维训练的体操,对于训练和开发我们的大脑(左脑)有全面的作用; (3)知识技术——数学知识是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一种能力和技术; (4)智慧开发——数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为人的一生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2、对数学的新认识 (1)新数学观——数学是一门特殊的科学,它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思想和方法,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 (2)新数学教育观——数学教育(学习)的目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包括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新数学素质教育观——数学教育(学习)的意义:通过“数学素质”而培养人的“一般素质”。[见教材“序言”] 二、函数概念

1、函数定义:变量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单值对应)。 (用变化的观点定义函数),记:)(x f y =(说明表达式的含义) (1)定义域:自变量的取值集合(D )。 (2)值 域:函数值的集合,即}),({D x x f y y ∈=。 例1、求函数)1ln(2x y -=的定义域? 2、函数的图像:设函数)(x f y =的定义域为D ,则点集}),(),{(D x x f y y x ∈= 就构成函数的图像。 例如: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 3、分段函数:对自变量的不同取值围,函数用不同的表达式。 例如:符号函数、狄立克莱函数、取整函数等。 分段函数的定义域:不同自变量取值围的并集。 例2、作函数???≥<=0,20 ,)(2x x x x x f 的图像? 例3、求函数???-<≥=?)1(),0(),1(0 10 )(2f f f x x x x f 的定义域及函数值,, 四:设y=f(u),u=g(x),且与x 对应的u 使y=f(u)有意义,则y=f[g(x)]是x 的复合函数,u 称为中间变量。 (1)并非任意几个函数都能构成复合函数。 如:2,ln x u u y -==就不能构成复合函数。 (2)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各个复合体定义域的交集。 (3)复合函数的分解从外到进行;复合时,则直接代入消去中间变量即可。 例5、设?))(()),((,2)(,)(2x f g x g f x g x x f x 求== 例6、指出下列函数由哪些基本初等函数(或简单函数)构成? (1))ln(sin 2x y = (2) x e y 2-= (3) x y 2arctan 1+= 五、初等函数:由基本初等函数经有限次复合、四则运算而成的函数,且用一 1)一般分段函数都不是初等函数,但x y =是初等函数; (2)初等函数的一般形成方式:复合运算、四则运算。 1、 确定一个函数需要有哪几个基本要素? [定义域、对应法则]

大学高等数学重点绝密通用复习资料,绝对有用

高等数学(通用复习) 师兄的忠告:记住我们只复习重点,不需要学得太多,这些是每年必须的重点,希望注意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函数 ○函数基础(高中函数部分相关知识)(★★★) ○邻域(去心邻域)(★) (){},|U a x x a δ δ=-< (U a 1.由n x ∴N 2.即对?∴x ∞ →lim ○x →1.由(f ∴δ=2.即对?∴x x →0 lim ○→x 1.由(f ∴X 2.即对?∴x ∞ →lim 第三节 无穷小与无穷大 ○无穷小与无穷大的本质(★) 函数()x f 无穷小?()0lim =x f 函数()x f 无穷大?()∞=x f lim ○无穷小与无穷大的相关定理与推论(★★) (定理三)假设()x f 为有界函数,()x g 为无穷小,则()()lim 0f x g x ?=????

(定理四)在自变量的某个变化过程中,若()x f 为无穷大,则()1 f x -为无穷小;反之,若()x f 为无穷小,且 ()0f x ≠,则()x f 1 -为无穷大 【题型示例】计算:()()0 lim x x f x g x →?????(或∞→x ) 1.∵()f x ≤M ∴函数()f x 在0x x =的任一去心邻域()δ,0x U 内是有界的; (∵()f x ≤M ,∴函数()f x 在D x ∈上有界;) 2. →x (→x 3(x →0lim x x → 3 9 x x →-【求解示例】解:因为3→x ,从而可得3≠x ,所以原式()() 2 3 3 3 33 11lim lim lim 9 333 6 x x x x x x x x x →→→--==== -+-+ 其中3x =为函数()2 39 x f x x -= -的可去间断点 倘若运用罗比达法则求解(详见第三章第二节):

实验设计方法(1)

实验设计方法㈠ 统计学设计方法按因素分为: 单因素:完全随机,配对设计,序贯设计。 两因素:配伍组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均衡不完全配伍组设计 配对设计,两层次分组设计。 三因素:拉丁方设计,尧敦方设计,裂区设计。 多因素:析因设计,正交设计,均匀设计。 嵌套设计,重复测量设计,调查设计,诊断试验。 一、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 random design) (一)概念 ?完全随机设计:又称简单随机分组设计,将受试的对象 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水平)进行试验,或从不同总 体中随机抽样进行观察。 ?是最简单、最易于掌握的设计方法。 ?可设置两个组,也可设置多个组,可设置2个以上的水平。 ?设计中未考虑非处理因素的影响。 (二)应用条件 1.应用条件: ①计数、计量、等级分组资料; ②适合于样本内个体变异较小的情况; ③注意各组的均衡和可比性。 ④各组样本含量可以不等,但最好是n1 = n2 2.缺点: 只能分析单因素。因工作量大,统计效率低。 (三)实验设计方法 ?单因素多水平完全随机设计:将符合实验要求的观察对象随机分配到n个水平组中。 ?单因素g水平组内完全随机设计:研究某药物治疗某疾病,比较该药物对不同年龄段病人的作用,可采用随机抽样,分别从该疾病的老中青三个总体中随机抽取所需要的样本,比较观察。完全随机设计多组试验 二、配对设计(matched-pairs design) 配对设计:是将条件相同或相近的受试对象按某些特征或条件配成对子,然后把每对中两个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研究组,这种设计称配对设计。可分为四种: (一)前后配对设计 (二)左右配对设计 (三)异体配对设计 (四) 配对设计与完全随机设计比较 (五)交叉配对设计 (一)前后配对设计 指同一批实验对象,施加一种受试因素后,观察某一实验指标在实验前后的变化。同一批标本接受两种不同测定方法的检查也这属类配对。 1.应用范围:主要应用于急性病与短期实验,但不是绝对不能用于慢性病(病情稳定的慢性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三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三篇 【导语】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 考!《日本》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 (二)展示目标 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纬度位置 ③海陆位置 2. 日本的领土范围 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 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 日本的地形 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 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 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 4. 日本的气候 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 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5.日本的资源 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 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 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 3.11地震与中国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 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①完成表格

高等数学(上册)教案20-分部积分法

第4章不定积分 分部积分法 【教学目的】: 1. 理解分部积分法; 2. 能熟练地运用分部积分法求解不定积分。 【教学重点】: 1.分部积分法。 【教学难点】: 1.分部积分法应用中u和v的选择。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过程】: 我们在求积分时,经常会遇到被积函数是两类不同函数乘积的不定积分,这类积分用我们上一节学习的换元积分法很难求出来,这一节我们就学习解决这类积分的积分方法:分部积分法. 设u u(x),v v(x)有连续的导数,由(uv)' u'v uv',得uv' (uv)' u'v两边 积分,有uv'dx (uv)' dx u'vdx 即udv uv vdu ①式①称为分部积分公式,使用分部积分公式求不定积分的方法称为分部积分法. 利用分部积分公式解题的关键是如何恰当的选取u和dv,选取原则是: (1)v要容易求出. (2)vdu要比原积分udv易求得. 下面通过例子说明分部积分公式适用的题型及如何选择u和dv : 例 1 求xcosxdx . 解令u x,dv cosxdx,贝U v sin x,于是 xcosxdx xd(sinx) xsinx sin xdx xsinx ( cosx) C xsinx cosx C . 1

此题若令u cosx,dv xdx,则v x2,于是 2

xcosxdx cosxd - x cosx —X — x 2d(cosx) 2 2 2 1 2 1 2 x cosx x sin xdx . 2 2 1 这样新得到的积分 x 2 sin xdx 反而比原积分 xcosxdx 更难求了.所以在 2 分部积分法中,u u(x)和dv dv(x)的选择不是任意的,如果选取不当,就得不 出结果. 例 2 求 xe x dx . 解设u x,dv e x dx ,则v e x ,于是 x x x x x x xe dx xde xe e dx xe e C . 注:在分部积分法中,u 及dv 的选择有一定规律的.当被积函数为幕函数与 正(余)弦或指数函数的乘积时,往往选取幕函数为 u . 例 3 求 x 2 In xdx . 例 4 求 arctanxdx . 解 设 u arctan x, dv dx ,贝U v x ,于是 注1如果被积函数含有对数函数或反三角函数, 可以用考虑用分部积分法, 并设对数函数或反三角函数为u . 注2在分部积分法应用熟练后,可把认定的u , dv 记在心里在而不写出来, 直接在分部积分公式中应用. 2 1 3 1 3, 1 3 x In xdx In xdx x In x — x d(l n x) 3 3 3 1 3, 1 2」 1 3 , 1 3 x In x — x dx - x I n x x 3 3 3 9 C . 解为使v 容易求得,选取u 2 In x, dv x dx 1 3 1 3 d 2x ,则v 3x ,于是 arcta nxdx x arcta nx xd (arctanx) xarctanx 1 1 x 2 dx xarcta nx Jd(1 x 2) 2 1 x 2 xarcta nx 1ln(1 x 2)

高等数学辅导讲义

第一部分函数极限连续

历年试题分类统计及考点分布 本部分常见的题型 1.求分段函数的复合函数。 2.求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 3.讨论函数连续性,并判断间断点类型。 4.确定方程在给定区间上有无实根。

一、 求分段函数的复合函数 例1 (1988, 5分) 设2 (),[()]1x f x e f x x ?==-且()0x ?≥,求()x ?及其定义 域。 解: 由2 ()x f x e =知2 () [()]1x f x e x ? ?==-,又()0x ?≥, 则()0 x x ?= ≤. 例2 (1990, 3分) 设函数 1,1 ()0,1 x f x x ?≤?=?>??,则[()]f f x =1. 练习题: (1)设 1,1, ()0,1,(),1,1, x x f x x g x e x ??求[()]f g x 和[()]g f x , 并作出这 两个函数的图形。 (2) 设 20,0,0,0, ()(), ,0,,0, x x f x g x x x x x ≤≤??==??>->??求 [()],[()],[()],[()]f f x g g x f g x g f x . 二、 求数列的极限 方法一 利用收敛数列的常用性质 一般而言,收敛数列有以下四种常用的性质。 性质1(极限的唯一性) 如果数列{}n x 收敛,那么它的极限唯一。 性质2(收敛数列的有界性)如果数列{}n x 收敛,那么数列{}n x 一定有界。 性质3(收敛数列的保号性) 如果lim n n x a →∞ =,且0a >(或0a <),那么存在 0n N + ∈,使得当0n n >时,都有0n x >(或0n x <). 性质4(数列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如果,, lim lim n n n n x a y b →∞ →∞ ==那么 (1)()lim n n n x y a b →∞ ±=±; (2)lim n n n x y a b →∞ ?=?; (3)当0()n y n N + ≠∈且0 b ≠时,lim n n n x a y b →∞ = .

《实验绘画》教学设计

实验绘画 为区骨干教师培训班下校听课所上研究课 课题类型:造型·表现(高中选修《绘画》模块) 课题名称:实验绘画——色彩肖像画 上课班级:高二年级3班 上课时间:2014-5-15第六节 授课教师:JJ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高二学生已经对美术各流派作品有所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为一节造型·表现课,利用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尝试创作一幅色彩肖像画。 为了让学生掌握造型中比例关系、色彩关系的处理方法,本节课采用创新式的教学方法——实验绘画,先将学生提供的照片,经过Photoshop进行图片处理,将照片艺术化调整,图像重叠删减等对人物肖像绘画素材做早期加工,采用小格放大的画法,把素材图片打成小格、标注好吗,剪裁成小块给每个学生,按照不同的号绘制局部,拼贴组合成整体画面,这就要求学生对每一块图形的比例、色彩的把握准确度要高,增加了绘画难度,然而每个学生画其中的一小部分,又降低了整体难度,让肖像画创作变得容易普及,学生在调色技能上也得到提高。 这种画法以小见大,举一反三,在绘画教学上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实验绘画创作,进一步体验后现代艺术是对艺术的创新与探索。 2.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实验绘画技法,了解造型结构知识、色彩三要素的关系,学会使用油画棒色彩工具,提高实验绘画的技能水平。 3.情感价值观: 通过集体合作创作美术作品学习方式,感受到个人在团队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每个人都努力做好,整体画面水平才能提高。 通过实验绘画创作体验,结合已了解的艺术流派画风,学会用包容之心看待艺术的多元化,树立大美术观!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实验绘画造型中的比例关系的把握,造型准确,色彩关系的比较与鉴别能力的提高 难点:学会使用油画棒绘画造型工具,调色技能的提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1

课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主备:夏建平课型:复习课审核:化学备课组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体会物质的制备、鉴别、组成分析、气体的净化与转化等的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 2.通过实验活动,初步掌握对简单实验方案的评价方向。 3.经过体验,了解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的方法, 【知识准备】 1.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实验室制取CO2气体(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O2 (3)实验室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制O2 (4)硝酸银溶液与稀盐酸反应 (5)量取80mL水应选用的量筒是 A.10mL B.50mL C.100mL D.200mL (6)怎样用托盘天平测量一枚邮票的质量 (7)用12.5克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求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然后将气体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求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 【师生互动】 【交流与讨论1】 (1)实验室制氧气可以选择什么药品?(2)实验室制二氧化碳选择什么药品? (3)利用废铜屑制取CuSO4,设计方案有如下两种: 甲:(已知:Cu + 2H2SO4(浓)=CuSO4 + SO2 +2H2O) 乙: 制取硫酸铜您认为较合理的方案是__________。 (4)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需要尾气处理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实验方案一般评价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讨论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得的二氧化碳中往往会含有和,如何检验并除去? 【师生活动】 发生装置检验装置(吸收装置)收集装置【交流与讨论3】测定12.5g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 方案一:将该石灰石样品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用如右图所示装置 来测量生成的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 结果_______(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方案二:将该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经净化)通入如图所示碱石灰装置 数据处理:经称量发现碱石灰增重了4.4g,则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评价】上述两种方案您认为更加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 方案三:将该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经净化)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再加入过量CaCl2溶液,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后称得固体质量为10.0克。则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反思1:A同学认为,在上述碳酸钙含量测定中,若将CaCl2溶液改为BaCl2溶液,测定误差会减小,其理由是 08镇江 反思2:B同学认为,在上述碳酸钙含量测定中,用CaCl2溶液计算更为简便, 其理由是 学以致用:05常州我国青海湖地区素有“夏天晒盐,冬天捞碱”之说,其中捞出的碱主要是碳酸钠和少量氯化钠的混合物。王同学以捞出的碱作为样品,并用如图一套装置对样品进行分析,根据量筒中收集到的液体的体积(相当于二氧化碳的体积)来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已知:HCl+NaHCO3═NaCl+CO2↑+H2O;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溶解度很小) (1)在A和B两套装置中,哪一 套更合理(选填“A”或“B”) (2)准确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的 方法是 (3)锥形瓶中原有的空气对实验 结果是否有明显影响? (填“有”或“没有”)。 (4)若实验中用的盐酸是浓盐酸,则测得的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与实际值相比会(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5)在实验过程中,对取用样品的量的多少有一定要求,为什么? 【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发生装置、 气体净化 装置(省)

高等数学_课程教案

_____________高等数学_______________课程教案 授课类型 理 论 课 授课时间 2 节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九章 重积分 第一节 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理解二重积分的概念及几何意义,了解二重积分的性质,知道二重积分中值定理。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 基本内容: 一、二重积分的概念 1、曲顶柱体的体积 2、平面薄片的质量 3、二重积分的定义 ()()∑??=→?=n i i i i D f d y x f 1 ,lim ,σηξσλ 几何意义:若()0,≥y x f ,二重积分表示以()y x f z ,=为顶,以D 为底的曲顶柱体的体积。如果()y x f ,是负的,柱体就在xoy 面的下方,二重积分的绝对值仍等于柱体的体积,但二重积分的值是负的。如果()y x f ,在D 的若干部分区域上是正的,而在其他的部分区域上是负的,我们可以把xoy 面上方的柱体体积取成正,xoy 下方的柱体体积取成负,则()y x f ,在D 上的二重积分就等于这些部分区域上的柱体体积的代数和。 二、二重积分的性质 1、【线性性】 [(,)(,)](,)(,)]αβσασβσ ?+?=?+???????f x y g x y d f x y d g x y d D D D 其中:α β,是常数。 2、【对区域的可加性】若区域D 分为两个部分区域1D 与2D ,则 f x y d f x y d f x y d D D D (,)(,)(,)σσσ =+??????2 1 3、若在D 上, ()1,=y x f ,σ为区域D 的面积,则: σσσ ==????1d d D D 几何意义: 高为1的平顶柱体的体积在数值上等于柱体的底面积。

高等数学教案

高等数学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等数学教案

教 学 过 程 §1 函数 一、 集合与区间 1. 集合概念 集合(简称集): 集合是指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用A , B , C ….等表示. 元素: 组成集合的事物称为集合的元素. a 是集合M 的元素表示为a M . 集合的表示: 列举法: 把集合的全体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例如A {a , b , c , d , e , f , g }. 描述法: 若集合M 是由元素具有某种性质P 的元素x 的全体所组成, 则M 可表示为 A {a 1, a 2, , a n }, M {x | x 具有性质P }. 例如M {(x , y )| x , y 为实数, x 2y 21}. 几个数集: N 表示所有自然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自然数集. N {0, 1, 2, , n , }. N {1, 2, , n , }. R 表示所有实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实数集. Z 表示所有整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整数集. Z {, n , , 2, 1, 0, 1, 2, , n , }. Q 表示所有有理数构成的集合, 称为有理数集. },|{互质与且q p q Z p q p +∈∈=N Q 子集: 若x A , 则必有x B , 则称A 是B 的子集, 记为A B (读作A 包含于B )或B A . 如果集合A 与集合B 互为子集, A B 且B A , 则称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 记作A B . 若A B 且A B ,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 记作A ≠?B . 例如, N ≠?Z ≠?Q ≠?R.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 记作.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 集合的运算 设A 、B 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 或者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并集(简称并), 记作A B , 即 A B {x |x A 或x B }. 设A 、B 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既属于A 又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简称交), 记作A B , 即 A B {x |x A 且x B }. 设A 、B 是两个集合, 由所有属于A 而不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差集(简称差), 记作A \B , 即 A \ B {x |x A 且x B }. 如果我们研究某个问题限定在一个大的集合I 中进行, 所研究的其他集合A 都是I 的子集. 此时, 我们称集合I 为全集或基本集. 称I\A 为A 的余集或补集, 记作A C . 集合运算的法则: 设A 、B 、C 为任意三个集合, 则 (1)交换律A B B A , A B B A ; (2)结合律 (A B )C A (B C ), (A B )C A (B C );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生物实验设计教案

生物实验设计 一. 教学内容 生物实验设计 二. 学习重点 了解有关高考生物实验设计的题型,一般的解题方法。 三. 学习过程 (一)考试说明 要求考生能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包括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所谓设计型实验题,就是题目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况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二)生物高考实验设计基本题型 1. 续写实验步骤的题型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已经提供了比较多的信息,基本上划定了答题的模式,目的明确,前面的方法步骤等信息已为续答作了铺垫,只要明确题目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然后设计对照组,再根据有关原理分析,一般就能比较正确地写出答案。 2. 评价和纠正给定的实验步骤的题型 试题中既有合理成分,又有不合理成分,干扰因素较多,要求在吸取原有设计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这表面上是考查对实验设计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实质上是全面检测设计生物学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还考查考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水准。 3. 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题型 这类题型是与研究性学习相配套的,要求学生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实验过程有所体验,考查的过程性要求主要体现在课题的选择及理由阐述、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研究成果的类型选择等。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考生发挥个性特长。 (三)生物实验设计题应对策略 1. 生物高考实验设计的三种题型虽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在答题中却有共同点,先要认真研究课题,找出其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其次是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捕获手段,最后再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在注意实验步骤关联性的前提下表达实验的方法步骤。在实验方法和步骤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变量控制。 2. 重视课本实验的复习。考试说明明确提出了,要求“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这一要求,在2003年高考中也得到了体现,如第33题,考查的就是对课本实验的理解。 3. 挖掘课本知识点中所蕴含的实验因素。生物学的每一个知识结论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都包含培养实验能力的基点,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多挖掘知识结论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涉及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光的部位、反应

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模板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等,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环境教育,增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第一节着重阐述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这是阅读地图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全部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反复应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开始教学之前,要设计如何导入。 由于学生在小学过平面图的知识,本章一开头从一张动物园导游图引入,目的是引起学生读图的兴趣,了解"什么是地图"以及"地图的重要性"(其他的学生熟悉的图也可以,笔者此次采用的是所在学校的校园图),目的是通过探索身边熟悉事物,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 比例尺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比例尺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引申和应用。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阅读地图册上的三幅地图,学会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法:文字式、数字式和直线式。 第二个层次,比例尺的应用,通过"做一做"应用比例尺可以量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换算:(1)一直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第三层次,比例尺的大小,通过对相同图幅的 "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关于两幅图范围的大小、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详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较,得出:(1)如何辨别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为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2)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的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即地图表示的地区范围愈小,反映的内容愈详细,则选用的比例尺愈大。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总是觉得有事可做。

物理实验教案设计

物理实验教案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物理实验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欧姆电律 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2)通过实验使学生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大小 (3)通过实验观察一些现象,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电流电压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会测量电阻值,学会利用欧姆电律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使用电压表,电流表,会利用欧姆电律解决问题 2难点:正确连接电路及排除各种故障,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有哪些,如何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 实验教具:学生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待测电阻小灯泡、导线若干、开关一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实验教学过程: 1 复习相关知识,创设情镜,引入课题 问题提问:用那种仪器可测量出小灯泡的电流,使用电流表时该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用电流表测电流,电流表要和被测的电阻串联,电流从正极流入,负极流出,选择合适的量程。 问题:怎样知道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为多少,如何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 学生回答:用电压表测量可知,电压表要与被测电阻并联,选择合适的量程,让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 问题提问:如何正确读出被测量的电流值和电压值这两个物理量? 学生回答:使用前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若没有应该先调整归零。根据使用的电压和电器选择合适的量程,并且弄清最大值和最小分度值。待指针稳定后从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正前方读数,同时注意视线要以指针垂直。

《试验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试验设计》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大纲制定(修订)时间: 2017年 6月 课程名称:《试验设计》课程编码:090541002 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应用统计学 课程总学时:40 实验(上机)计划学时:8 开课单位:理学院 一、大纲编写依据 1、应用统计学2017版教学计划; 2、《试验设计》理论教学大纲对实验环节的要求。 二、实验课程地位及相关课程的联系 1、本实验项目是在学习试验设计课程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实现解算的课程; 2、本课的先修课程:数理统计,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 三、实验目的、任务和要求 实验目的、任务 1、理解试验设计的基本理论,训练运用spss统计软件,Excel电子表格环境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设计型实验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试验设计方法的实现; 4、通过上机实践,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最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5、培养学生正确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实验基本要求 1、实验项目的选定依据教学计划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2、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学习了试验设计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各种试验设 计; 3、通过实验,要求学生做到: 1)能够预习实验内容,自行设计程序并撰写实验报告; 2)能够独立分析实验结果; 3)学会调试、测试程序。 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特色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研究式教学方法。上机操作的教学形式。按要求自己选择试验问题、上机实现、形成报告。 五、实验内容和学时分配

六、教材(讲义、指导书) 《试验设计》赵选民编,科学出版社2006 七、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 成绩根据出勤、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分为五等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八、使用说明 1.本实验教学大纲一般随课程进度进行安排,也可集中安排; 2.完成实验教学内容,并提交相应实验报告。

课3、《机能实验学》教案--设计性实验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机能实验学》 集体备课教案(3) --“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一) 教学内容:1、实验设计概论 2、实验设计讲座 教学时数:5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安排: 集中讲授,实验设计概论(约100分钟)→实验设计讲座(约100分钟)→学生讨论、提问、教师答疑(约25分钟)。 实验设计概论 §1 概述 ﹡机能实验学是一门什么课程?基础医学范畴? 机能实验学是融合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三门实验内容为一体的新型课程,是实验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程。 ﹡实验教学的主要手段? 人体实验:有一定局限性 动物实验:主要是应用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正常机体机能代谢规律、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以及药物作用和机制的主要手段。 ﹡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及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 基础性实验:掌握基本实验技术及仪器,设备的使用,培养动手能力。 综合性实验:促进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设计性实验:掌握基本的科研工作方法。 §2 设计性实验 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以学生为主,导师带教,学生自己选择题目、开题设计、实施实验、观察记录、论文答辩等,即创设“发现情景”,培养学生个性,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未知世界。 ﹡实验设计目的 1、充分认识实验在科学理论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2、培养创新能力 3、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 ﹡实验设计三个基本要素 1、处理因素: 2、受试对象: 3、实验效应: 如:观察巯甲丙脯酸对肾性高血压大鼠的疗效(动脉血压变化是实验效应)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对照原则:可使处理因素和非处理因素的差异有一个科学对比。 空白对照标准对照处理对照自身对照

地理微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微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要求 基本内容:根据指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即通过针对某一个具体知识点或独立的学习内容来进行的相对环节完整的“微课堂”教学设计,从目标设计、过程设计、评价设计三个板块进行教学架构(说明:实际课堂教学用时应不超过15分钟)。借助网络教学资源,教师现场独立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文字输入、排版,完成教学设计的电子文档。 基本要求:“微课堂”教学设计要坚持“目标、教学过程、评价”一致性原则。 1.目标设计 (1)目标制定要符合课标要求; (2)结合学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合理定位; (3)目标语言描述要规范、准确。 2.过程设计 (1)整合有效资源:整体环节设计科学,准确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根据需要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2)教学方式科学:灵活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 (3)结构和模式符合学生特点和内容要求,时间分配合理; (4)重视问题设计,强化思维和方法训练,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和反思; (5)学生活动设计有层次性,拓展延伸符合课标要求。 3.评价设计 (1)评价贯穿始终,形式灵活; (2)评价手段科学,不繁琐、可操作。

“微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评价标准 1.验收内容 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师根据指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通过针对某一个具体知识点或独立的学习内容来进行的相对环节完整的“微课堂”教学设计。教师根据给定的知识点或学习内容,从目标设计、过程设计、评价设计三个板块进行教学架构。 教学设计最终以完成教学设计的电子文档来呈现、教师需要独立完成内容设计、文字输入、排版和提交等任务。 说明:验收人员要根据教学设计的情况,对各项评价指标逐项评定,先定性后量化,在相应得分栏中逐项打分,然后统计各项得分之和,计入“评价总分”,并在“评价等级”栏内注明“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初中地理微课堂设计模板(下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