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翻译接受与影响研究

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翻译接受与影响研究
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翻译接受与影响研究

 2008年5月社科纵横M a y,2008总第23卷第5期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R E V I E W V O L.23N O.5

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翻译、接受与影响研究

毛 莉

(兰州商学院外语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内容摘要】本文以近代最有影响的英国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译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以译入语社会文化体系的变迁为参照,分别从社会文化、阐释学、比较文学三个不同的角度对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近百年的翻译、接受与影响进行一种历时性的考察与研究,力图对侦探小说这一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学形式的翻译与影响做一种新的、客观的定位与思考。

【关键词】福尔摩斯 侦探小说 翻译 接受 影响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8)05-0164-03

一、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近百年的翻译情况简介

从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 d g a r A l l a nP o e)1841年的《莫格街谋杀案》算起,侦探小说一直盛行不衰,至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了,其中,英国的亚瑟·柯南·道尔(A r t h u r C o n a n D o y l e)无疑因成功塑造了福尔摩斯这一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成为近代最有影响和最受欢迎的侦探小说作家,而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也是中国近代最早译入和近百年来最受欢迎的域外侦探小说,在中国历史上分别形成了三个特殊的译介时期。

第一个特殊的译介时期是清末民初。1896年,上海《时务报》首先刊登了张坤德译的《歇洛克呵尔唔斯笔记》,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四篇;1899年,上海素隐书屋印行《新译包探案》,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五篇;1901年,黄鼎、张在新合译《泰西说部从书之一》,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七篇; 1902年,文明书局出版署名警察学生译的《续译华生包探案》,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七种;1903年,商务印书馆译印《补译华生包探案》,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六种;1904—1906年,周桂笙、奚若翻译《福尔摩斯再生案》,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十种;1908年,商务印书馆印行林纾、魏易合译的《歇洛克奇案开场》(即《血字的研究》);191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刘半农编、程小青等10人译的《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四十四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翻译,多为单篇,常散见于各种文学刊物上,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在这一阶段,较有代表性的译本是1916年中华书局的《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探案的译文均系浅近的文言,虽然语言风格不尽一致,但大体比较通畅,亦较忠实于原著,此可谓`五四'前福尔摩斯侦探案翻译的集大成之书了。”(郭延礼,1998:151)

第二个特殊的译介时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1981年北京群众出版社丁钟华等译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为代表。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中译本,此书的翻译严谨认真,语言流畅,引人入胜,较好地传达出了原作的风格,正文目录前还有王逢振写的序言《柯南道尔与福尔摩斯》,出版后即受到普遍欢迎。到2003年11月,已重复印刷20次。

第三个特殊的译介时期是21世纪初。目前正在发行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2000年以后的新版本就达十余种之多。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花城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杨柳等译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在以前译本的基础上,此译本在语言风格、文化因素的处理方面又体现出一种新的特色与趋势。

以下本文就以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译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以译入语社会文化体系的变迁为参照,分别从社会文化、阐释学、比较文学三个不同的角度对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近百年的翻译、接受与影响进行一种历时性的考察与研究。

二、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三次译介热潮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译介热潮是有其具体原因的。

清末民初,随着西学东渐的进一步升温,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继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后的第三次翻译高潮。在这一次翻译高潮中,由于梁启超等人对小说改良社会、开启民智作用的宣传与倡导,小说的翻译占了极大的比重,尤其是政治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的翻译。三者中,侦探小说的翻译又居于首位。而在侦探小说的翻译中,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译介得最早,数量也最多,“在1896至1916年出版的翻译小说中,数量第一的是柯南道尔,32种”(陈平原,1989:43)。联系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福尔摩斯侦探小说译介热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近代中国,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倍受列强的欺凌,众多有识之士希望通过对西方的学习与了解来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封闭落后局面,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再到文学的译介,都遵循着这样一个大的思路,因此小说主要被当作一种改良社会的工具来“兴民德”、“开民智”。而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展现给读者的正是近代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各种现实状况以及各个社会阶层的各种人物,无疑中打开了人们渴望了解西方社会的一个窗口。此外,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常识、科学推理、缜密分析以及为工作孜孜不倦、为正义勇于献身的精神都是当时的社会改良政治家认为值得借鉴而大加赞扬和提倡的。2.福尔摩斯侦探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布局变幻莫测,故事性极强,大大吸引了当时半殖民地社会中日益增多的市民阶层。“城市化的发展,增加了市民阶层,他们在工作之余需要一种精神

164

食粮,而以惊险的情节、紧张、恐怖的气氛、具有神秘感并富有刺激性为特征的西方侦探小说,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的读物。”(郭延礼,1998:164)所以,清末民初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热主要是以上两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0世纪80年代,北京群众出版社丁钟华等译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又一次打开了译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热潮。这里固然有商品意识的影响,但也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原因。随着现代化和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城市化进一步加剧,犯罪问题比以往更具复杂性,社会上也逐渐出现私人侦探这一职业,在这种情况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以经典侦探小说的身份大量进入人们的视野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具有一定娱乐性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以其有趣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悬念赢得了广大的读者群。

三、从阐释学角度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三个译本中翻译的历史性特征

从阐释学的角度看,一切翻译都是解释,这种解释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侧重点。“在对某一本文进行翻译的时候,不管翻译者如何力图进入原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为原作者,翻译都不可能纯粹是作者原始心理过程的重新唤起,而是对本文的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乃受到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所指导,这一点是完全清楚的。同样不可怀疑的是,翻译所涉及的是解释,而不只是重现。……如果我们在翻译时想从原文中突出一种对我们很重要的性质,那么我们只有让这同一原文中的其他性质不显现出来或者完全压制下去才能实现,这种行为恰好就是我们称为解释的行为。正如所有的解释一样,翻译也是一种突出重点的活动。加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认为翻译的理解和解释过程就是译者与原文及原文本进行对话,直至达到“视域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运用自己的“前理解”或“前见”,这一“前理解”或“前见”是译者作为解释者所具有的特殊“视域”。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不同的译者会因为拥有不同的“前理解”或“前见”形成不同的特殊“视域”,从而造成不同时代译本之间某些方面的差异。

以下本文就从上述阐释学观点出发,来探讨下面三个译例对同一原文的三种不同翻译。

[1]“…Wh a t d o y o u t h i n k o f M i s s H a r r i s o n?”

“Ag i r l o f s t r o n g c h a r a c t e r.”

(“T h eN a v a l T r e a t y”,见A r t h u rC o n a nD o y l e,S h e r l o c k H o l m e s;T h eC o m p l e t eN o v e l sa n dS t o r i e s,V o l u m el,B a n t a m D e l l,N e wY o r k:1986,p717.)

译文一:

“……汝观密司哈律逊如何?”

余曰“此女似绝明慧,迥非常伦”。

(程小青译《海军密约》,《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上海:中华书局,1916年,见施蛰存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二》,上海书店,1991,第881页。)

译文二:

“……你认为哈里森小姐怎么样?”

“她是一个性格刚强的姑娘。”

(李家云译《海军协定》,见丁钟华等译《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北京:群众出版社,1981年,第201页。)译文三:

“……你对哈里森小姐有什么看法?”

“这姑娘很有个性。”

(莫艳等译《海军协定》,见杨柳等译《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中),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年,第235页。)在英语国家,“s t r o n gc h a r a c t e r”的涵义较宽泛,往往同时具有“与众不同”、“意志坚强”、“坚忍不拔”、“自控力强”等意义。在以上三个译本中,三个不同时代的译者由各自不同的“前见”形成各自的特殊“视域”,因而在翻译的阐释过程中,采取了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不同的阐释焦点。

译文一的译者从中国传统的“视域”出发,将阐释的角度放在了“与众不同”上,将“s t r o n g c h a r a a e r”译为“迥非常伦”,但同时为了不与传统的主流话语实践相冲突,又加上了“绝明慧”的限定,看似任意添加,实则译者将自己的“前见”带进原文,同原文进行“视域融合”的结果。

译文二成文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解放后几十年主流话语类型的影响,此时译者的“视域”已与清末民初译者的传统“视域”大不相同:无论着装还是性格方面,性别意识都被极度弱化,传统的淑女、烈女形象遭抛弃和批判。在这样的态度和趋势下,译者自然会用“性格刚强”来阐释“s t r o n g c h a r a c t e r”了。

再看译文三,处于21世纪初这个世界经济逐渐一体化、中西方交流日益频繁、张扬个性的时代背景下,译者将阐释视角集中在“有个性”上,其“视域”既不同于清末民初的译者,也有别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译者。

所以,翻译是一种具有“历史性”的阐释,这里本人借用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一书里有关历史记忆、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的论述,将这种“历史性”定义为:“固有的思想资源不断地被历史记忆唤起,并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被重新诠释,以及在重新诠释时的再度重构”。显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三个代表性中译本的出现正是这种阐释“历史性”的必然要求。

四、从比较文学角度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译介过程中的接受者因素

近年来,随着比较文学的兴起、发展与深入,翻译研究界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翻译与创作的关系,包括翻译文学与原创文学之间的比较、接受及相互影响。

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作为通俗文学的一种类型,无疑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因而其译本在特定时期的接受与影响也较具代表性。以下本文就拟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译介中的接受与影响情况。

1.清末民初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接受与影响

清末民初,福尔摩斯侦探小说风靡全国,对其译介使中国文学界引进了一种新的小说类型———侦探小说。“近代之前中国没有侦探小说,在中国它纯粹是一种舶来品。我国虽有数量可观的狭义公案小说,但没有侦探小说”(郭延礼:1998:140)。除了引进新的小说类型之外,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译介还丰富了中国小说传统的叙述模式:中国读者第一次接触到小说中华生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从而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全知叙事视角的单一模式。

如果说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的不同是它被接受的一个原因,那么,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某些方面的类似也从另一个方面决定了它的被接受程度。福尔摩斯侦探小说情节离奇、故事引人入胜,这一点与中国传统小说有相似之处。可以说,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特有的“情节性”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传统小说读者的阅读情趣和期待视野,使其更易被中国读者接受。

然而,在这种接受过程中,新的文学范式不可避免会与旧有的文学范式遭遇而产生一系列碰撞、扭曲和变形。比如,中国文学传统的“文道论”主张文艺干预社会生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即便是客观叙事也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带有较多的`分析'色彩。”受其影响,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具有明显的道德说教色彩,当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翻译者往往在正文内有意无意地加上自己的观点,名曰“意述”。另外,中国古典小说在创作上受中国古典绘画的影响,往往用一种静态写意的白描手法,着墨不多,在寥寥数笔中勾勒出主要人物及情节。作品注重人物的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但对烘托整个作品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则往往一笔带过或几乎没有。受其影响,早期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翻译家往往大段大段地删去那些

165

他们自认为无关紧要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由此可见,清末民初,翻译策略及方法的选用也明显受制于中国传统的文学范式与文学手法。那么,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在文学翻译中,对两种文学体系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即译者的文学意识、文学价值取向等),在一定程度上无可避免地制约并影响着翻译的方法与策略。

2.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三个译本里文学形象翻译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角度翻译研究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几个不同时代译本间的比较,来“逐时代地研究趣味之变化”。以下本文就以一个句子的翻译为例,对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三个译本中文学形象的翻译与接受进行一种历时的比较与研究。

[2]S h e w a s a s t r i k i n g-l o o k i n g w o m a n,a l i t t l es h o r t a n d t h i c k f o r s y m m e t r y,b u t w i t h a b e a u t i f u l o l i v e c o m p l e x i o n,l a r g e, d a r k,I t a l i a ne y e s,a n da w e a l t h o f d e e p b l a c k h a i r(“T h e N a v a l T r e a t y”)

译文一:

安娜貌颇逸丽,肤色雪白,柔腻如凝脂,双眸点漆,似意大利产。斜波流媚,轻盈动人,而卷发压额,厥色深墨,状尤美观。惟体略短削,微嫌美中不足。(1916年译本,程小青译)

译文二:

她是一个异常惹人注目的女子,身材略微嫌胖,显得有些不匀称,但她有美丽的橄榄色面容,一双乌黑的意大利人的大眼睛,一头乌云般的黑发。(1981年译本,李家云译)译文三:

她长得很漂亮,略显矮胖,但肤色极佳,是那种健康的橄榄色,还有一双又大又黑的意大利人眼睛和一头浓密的黑发。(2003年译本,莫艳等译)

此例中,英语原文描绘的是一个很有性格的意大利血统的漂亮女孩,英语读者很熟悉这样的女性形象。

但在译文一中,原文这个极特别的女性在译入语文学形象原型的影响与制约下变成了一个楚楚动人的中国古典美女:“肤色雪白,柔腻如凝脂”,而原语中这个典型文学形象的性格特征已荡然无存。译文显然是受到当时译入语文学形象范式的影响,在清末民初还相对保守的文学语境下,对原文的一种“接受中的误读”。然而,正是这种“接受中的误读”引进了一种新的文学类型,无形中打开了长期封闭的东西方文学交流的大门。

译文二成文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行文及语言较贴近原文,虽然原文特定文学形象所暗含的性格特征,普通的通俗文学读者还是不能体会到,但此译文在文学形象的接受上已表现了一定的宽容性:“有美丽的橄榄色面容”。然而,我们从其译文中还是可以看到译者受传统文学形象模式根深蒂固影响的痕迹:译者用“乌云般的黑发”这个常用的中国文学形象套语译原文的“aw e a析o f d e e p b l a c k h a i r”。

译文三的译者在21世纪全球文化多元化流行趋势的影响下,对西方的典型文学形象采取了一种认同的态度:“长得很漂亮”、“肤色极佳”、“是那种健康的橄榄色”。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即便是处在当前文化、文学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原文中外貌与性格相配套的文学形象范式,普通的读者也还是未必人人都能体会到。在新时期的文学背景下,传统文学形象的范式虽已被削弱,但它依然存在,并仍旧发生着影响。

五、结语。

作为从西方引进的一种通俗小说,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从清末民初到现在一直深受广大普通读者的喜爱,这里面固然有一定的商品化因素,但其译介在各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也确实对社会、文化、文学发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笔者认为,应该对侦探小说这一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学形式的翻译与影响做一种新的、客观的定位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王逢振.序言.柯南道尔与福尔摩斯[M].第5页;丁钟华等译.福尔摩斯探案全集[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1年.

[2]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下卷)[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2004:498-499.

[3]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第2卷,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9.

[4]陈平原著.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1.

[5]汪正龙著.文学意义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207.

[6]梵·第根.戴望舒译.比较文学论[M].商务印书馆, 1937年;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52.

[7]孔慧怡.“晚清翻译小说中的妇女形象”,孔慧怡著.翻译·文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1-67.

[8]B a s s n e a,S u s a n&A n d r eL e f e v e r e.1992.T r a n s l a t i o n/H i s-t o o/C u l t u r e[M],L o n d o n:O m t s r

[9]H e r m a n s,T h e o.1985.T h e M a n i p u l a t i o n O/o f L i t e r a t u r e; S t u d i e s r nL i t e r a r y T r a n s l a t i o n[M].S y d n e y:C r o o m H e l m. [10]H o b s b a w n,E r i c&R a n g e r,T e r e n c e.1983.T h e l n v e n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M].C a m b r i d g e:C a m b r i d g s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11]包礼样.近代文学与传播[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2]布吕奈尔等,葛雷等译.什么是比较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3]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4]陈伟.中国艺术形象发展史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15]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16]胡翠娥.文学翻译与文化参与:晚清小说翻译研究

[D].2003.

[17]乐黛云.比较文学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8]罗贝尔·埃斯卡皮,王美华,于沛译.文学社会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19]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轨迹[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20]施蛰存.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二[Z].上海:上海书店,1991.

[21]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2]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3]许宝强,袁伟.语言与翻译的政治[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4]张光芒.中国近现代启蒙文学思潮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

[25]张廷琛.接受理论[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26]张振军.传统小说与中国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66

English Detective Fiction

English Detective Fiction Occurred to detective story, which country will come first in your mind? (England, America, Japan) It’s true that English, American, Japanese are the greatest part of the detective fiction’s creator. And today, we are gonna talk about English detective fiction thoroughly. Above all, I’ll show you some information about detective story. Detective fiction is a subgenre (亚种) of crime fiction and mystery fiction in which an investigator or a detective ---either professional or amateur ---investigates a crime often murder . Occur to those famous detective fiction writers, the first one come to your mind must be Sir Arthur Conan Doyle (1859~1930) the one who created Sherlock Holmes. Somehow, he may be the most famous detective fiction writer in the world wide. Doyle wrote the first Holmes short story from his office at 2 Upper Wimpole Street, which is now marked by a memorial plaque. But have you ever know that Doyle’s attitude towards his most famous creation was pretty ambivalent. In November 1891 he wrote to his mother “I think of slaying Holmes,…and winding him up for good and all. He takes my mind from better things. ”2 years later, to dedicate more of his time to his historical novels, Doyle had Holmes and Professor Moriaty plunge to their deaths together. Until Doyle couldn’t stand the blame from his funs who had crazy for Sherlock a long time, he

原版侦探小说推荐

一. 80部推理小说 1.以赫尔克里·波洛为主角 37部 (1) 长篇 34部 1920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 1923/《》/《》 Murder on the Links 1926《罗杰疑案》/《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迷雾》/ The Murder of Roger 1927/《四巨头》/《》The Big Four 1928/The Mystery of the Blue Train 1932《悬崖山庄奇案》///《》 Peril at End House 1933/《》/《不祥的宴会》 Lord Edgware Dies / Thirteen at Dinner 1934《东方快车谋杀案》/《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 M urder in the Calais Coach 1935 《》 Three-Act Tragedy / Murder in Three Acts 1935《》/《》 Death in the Clouds / Death in the Air 1936《》 The ABC Murders 1936《》 Murder in Mesopotamia 1936 《底牌》/Cards on the Table 1937《沉默的证人》/《》/ Dumb Witness / Poirot Loses a Client 1937《》 Murder in the / Dead Man's Mirro 中篇小说集 1937《尼罗河上的惨案》 Death on the Nile 1938《死亡约会》 Appointment with Death 1938《》/Hercule Poirot's Christmas / Murder for Christmas-A Holliday for Murder 1940《》 Sad Cypress 1940 《》 One,Two,Buckle My Shoe / The Patriotic Murders-An Overdose of death 1941 《阳光下的罪恶》Evil Under the Sun 1943《》 Five Little Pigs / Murder in Retrospect 1946/《》 The Hollow / Murder After Hours 1948《遗产风波》/《涨潮时节》Taken at the Flood / There is a Tide 1952《》 Mrs. McGinty's Dead 1953《葬礼之后》 After the Funeral / Funerals Are Fatal 1955《》/《》 Hickory Dickory Dock / Hickory Dickory Death 1956/《》 Dead Man's Folly 1959《》/《》 Cat Among the Pigeons 1963《》 The Clocks 1966《》 Third Girl 1969《》 Hallowe'en Party 1972 《》 Elephants Can Remember 1975《帷幕》 Curtain - Poirot's Last Case

电影名中的翻译与接受美学鉴赏

电影名中的翻译与接受美学鉴赏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影响观众理解电影名的文化因素主要有:一是由读者以往的审美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即“个人期待视野”;二是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即“公共期待视野”。这两者是接受美学的核心,也是让观众接受一部电影的重要环节。许多成功的译名文本,都是以读者为中心,用未定性的文本,让读者进行具有个人特色的具体化解读,从而实现文本的再创造。比如《魂断蓝桥》这一经典片名,“蓝桥”这一意象源于中国古代“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尾生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兰峪水上的“蓝桥”见面,尾生如约而至,姑娘却久等不来,水涨桥面,尾生抱柱而死于桥下。由此,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这一片名对中国古代典故进行吸收、转换和化用,体现了文本间性,扩大了电影片名研究的视野,深化了观众对电影片名的理解,符合中国人的生死观和爱情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广大中国观众才对该片名口耳相传。它不仅能构建出生死别离、情人间阴阳两隔的凄惨意境,而

且能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另一方面,“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忧郁、抑郁,这种东西方文化融合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名的内涵,并积极地影响到观众和读者的期待视野。因此,不同的民族,其民族心理、审美取向都有很大差异。翻译时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不能忽略民族的接受心理。 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试比较第67届奥斯卡最佳电影《Forrest Gump》和第85 届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电影《Lincoln》两部电影的中文翻译:前者译为《阿甘正传》———这一译名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翻译原则,降低了原电影名在翻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了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影片的史诗性及趣味性融为一体,既保留了原名中的Gump的音“甘”,又套用了鲁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传》。该译名借用了中国文学的经典形象,利用文本的不确定性呼唤观众的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审视 1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诞生于德国,它最主要的两个代表 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该学派是在西方文论、美学的研究由19世纪以 作者创作为重点转向20世纪以作品文本,又由文本逐步转向文本的接 受者为重点的大环境下产生的,并深受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 人物的现代阐释学的影响。接受美学认为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 是文学研究中一个必要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主张在研究文学和文 学史时,必须重点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孙淑芬,2007,12)在接 受美学理论体系中有几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未定性”(indeterminacy)、“空白”(blanks)、“偏见”(prejudice)、“期待视域”(horizonofexpectations)及“视域融合”(fu-sionofhorizons)等。对这些概念的清晰把握对理解接受美学理论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未定性”在伊瑟尔看来,是指文学文本中作描 述的现象与真实世界里的事物之间准确对应关系的缺失。(姚斯、霍 拉勃,1987)而文学作品里的“空白”指的是“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 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读者习惯视界的否定会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朱立元,2004:179)。正是这些“未定性”和“空白”,使 得文学文本成为一种被伊瑟尔称作的“召唤结构”(theappealingstructure)。它激发、诱导读者运用他们的理解力和 想象力确定这些“未定性”,填补“空白”,由此在阅读过程中形成 各自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重构文学作品中的情景。读者由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知识水平、观察角度、文学爱好、审美情趣、等各方面的 不同,总是带着一定的“偏见”进入文学作品的。也就是说,读者无 法完全客观地,从一种纯粹的透明的状态开始对作品进行理解,他们 的理解总是受到一定的历史、社会及个人因素的制约。伽达默尔把 “偏见”分成两种:一种是“合法的偏见”,它是由历史所赋予的, 具有正面价值,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另一种是“盲目的偏见”,它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接收的见解,往往会妨碍正确理解的现实。

清末民初的侦探小说翻译热潮探析

清末民初的侦探小说翻译热潮探析 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中国翻译思想史研究:周秦至民国的翻译思想谱系》四、侦探小说翻译的接受和影响 整体来说,清末翻译小说所得到的评价是毁多于誉,这个情况到近10年才有所改善。以五四运动所奉行的文学规范来看,大多数晚清小说不论是题材、语言和翻译目标都没有什么可取之处西方侦探小说在宣传“科学”和“法制”的同时,在艺术上对中国近代小说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叙事角度方面来看,我国传统小说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而西方侦探小说的译介却为中国读者带来了全新的叙事视角,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限知叙事使得读者无法知晓案件的来龙去脉,只能随书中某一人物去观察、探索、判断、思考,这种叙事方式无疑给读者带来了悬念,大大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性和可读性。虽然不同的译者在侦探小说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但相当一部分译者采用直译,再现原著的风貌,这也影响了中国本土侦探小说的創作。比如在程小青的《霍桑探案》系列中,案情都以包朗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述。包朗作为侦探霍桑的助手,深入现场亲自参与案件的调查,带领读者进入扑朔迷离的案情,最后在霍桑的精辟剖析中揭开事情的真相。就叙事时间而言,我国传统的章回小说一般采用直线叙述和连贯叙事,按照事情发展进行的始末娓娓道来。而侦探小说往往采用倒叙的手法,在故事开头先交代案件的结果,给读者造成一种悬念和疑问,然后在后文将故事一步一步铺展开去。1903年,《新小说》第八号刊登了法国小说家鲍福的作品《毒蛇圈》,小说开篇是一对父女的对话,这段对话是以倒叙为开头的。知新室主人在《译者识语》中评论说:“我国小说体裁,往往先将书中主人翁之姓氏、来历,叙述一番,然后详其事迹于后;或亦有用楔子、引子、词章、言论之属,以为之冠者,盖非如是则无下手处矣。陈陈相因,几于千篇一律,当为读者所共知。此篇为法国小说巨子鲍福所著。其起笔处即就父女问答之词,凭空落墨,恍如奇峰突兀,从天外飞来,又如燃放花炮,火星乱起。然细察之,皆有条理。自非能手,不敢出此。”知新室主人即周桂笙,他的好朋友吴趼人受到此篇影响,随后在同一杂志上发表小说《九命奇冤》,可见侦探翻译小说对侦探小说创作的直接影响。 叙事时间和叙述角度的变化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相,在这之后是小说旨趣功能、创作阅读方式的潜在变迁(苗怀明,2001:17)。由全能叙事到限知叙事、作者由洞察一切到故弄玄虚、读者由被动阅读到积极介入,这些都体现了文学新气象。语言的转变、文体的变异和创作理念的更新,这些改变无一不预示着文学现代化进程的发生。

《福尔摩斯探案集》读后感大全-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福尔摩斯探案集》读后感大全-读 后感精选范文5篇 《福尔摩斯探案集》讲述了一位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先生的经历,故事资料充满悬念,结构跌宕起伏,情节紧张曲折,扣人心弦,惊心动魄,使人爱不释手。以下是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福尔摩斯探案集》读后感范文一 我读《福尔摩斯探案集》已经很长时间,书中各种离奇的案件总让人匪夷所思。其中有一个故事最能述说出人心之黑暗,我忍不住想将他叙述出来,这个案件的名字叫做《魔鬼之足》。 《魔鬼之足》讲述了一个畸形的人从深爱他的妹妹——斯特戴尔那里偷走了致命的毒药,为了争夺家产,他用毒药毒死了他的妹妹,逼疯了两个哥哥。斯特戴尔知晓后,也同样用那种毒药毒死了他。福尔摩斯经过重重推理和丰富的科学知识侦破了这个案子。在此期间,福尔摩斯险些被自我毒死。

在这起案件中,人性的阴暗彰显无疑,但同时福尔摩斯的精密推理本事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比如能辨认140余种烟灰、能经过指甲印推断指甲长度等等,以及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也同样帮了大忙。 比起福尔摩斯的认真细心,我考试上的表现就让人笑掉大牙了,一道题目空在那里,我熟视无睹跳了过去,导致第一的桂冠就此失去,唉! 福尔摩斯的成功在于他聪明的大脑,在于他日积月累的知识,在于他每次以身试验的精神!有句古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福尔摩斯的刻苦,造就了他的人生。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能够从此刻开始,认真对待每件事情,如长鲸吸水一般从知识的海洋里吸取养分,让我们一齐创造自我的人生呢? 《福尔摩斯探案集》读后感范文二 《福尔摩斯探案集》是欧美侦探小说的早期经典之作,它以跌宕起伏的情节,缜密的逻辑推理,细致的心理分析以及福尔摩斯这个家喻户晓的侦探形象,打动着我的心. 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引起广泛的欢迎。这就不单单因为故事情节的吸引人,而是经过侦探小说揭示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并在艺术上开创了侦探小说的流派。他取得的文学成就,能够归结为四个方面:

好看经典的悬疑推理小说有哪些

好看经典的悬疑推理小说有哪些 导读:本文是关于好看经典的悬疑推理小说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您! 好看的悬疑推理小说 《必须犯规的游戏》 宁航一著 【这本书在讲】 14个悬疑小说作家被离奇地“邀请”到一个神秘的场所,诡异莫名、恐怖骇人的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在他们身上,死亡的威胁无时无刻不在笼罩着他们。当人数日趋减少的时候,人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和秘密…… “死亡游戏”已经开始,隐藏在他们身边的“主办者”是谁?他究竟有何目的?14天之后,剩下的人能够活着出去吗?谜底将在最后一刻揭开……更加诡异的事件,欲罢不能的游戏!请记住,从翻开本书的第一页起,你,就是游戏的参与者! 【为什么推荐】 作为国内优秀的推理悬疑小说作者,宁航一无疑是成功的。他能够营造出让人胆战心惊的气氛,故事精彩度在深夜关灯时间绝对加分。人性的闪光也会在穿插的小故事中得以体现。 《心理罪》 雷米著 【这本书在讲】 一个喜欢把牛奶和人血搅拌在一起喝下去的杀手,他是有特殊的疾病

还是传说中千年不死的吸血鬼? C市连续发生4起xx杀人案,被害人都是25至30岁之间的白领,这到底是报复杀人还是简单的劫色? 一个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却忽然之间发疯似的攻击自己的同窗好友,他是被人催眠还是蓄谋已久的杀人灭口 …… 在一系列让警方感到扑朔迷离的案件中,沉默寡言的大学生方木突然被警方扯入其中,而他又凭什么随口就说出了逍遥法外的凶手的真正面目? 当凶手被执行枪决之后,为什么又发生了更加残忍变态的连环血案? 是凶手邪恶的幽灵继续作祟还是另有更加可怕的人魔?当这个看不见的魔鬼肆无忌惮地夺去方木身边一个又一个朋友的生命,方木又将如何面对这公然的挑衅?他能否在最后关头“画”出魔鬼的样子…… 【为什么推荐】 日式的无处不在的心理惊悚、欧美式的血肉横飞的感官刺激很容易造就我们的感官疲劳,此书以犯罪心理为主,极强的代入感会让人身临其境,战栗触手可及。将人性的曲折极致描写,残酷的真实盛放眼前,无可奈何的挣扎,更改不了过去的悲凉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人,是探不透人心的。 《我这样的人》 任翔编著 【这本书在讲】 《我这样的人》选入20xx-20xx年中国新世纪以来的优秀短篇侦探小说作品16篇。这些作品以新世纪中国社会现实为背景,突破了传统侦探小说的叙事方式,将网络时代的高科技犯罪元素融入其中,并对新的犯罪手段与侦破技巧进行了完美的书写。其中《我这样的人》、《罪恶天使之黑客》、

浅谈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57788445.html, 浅谈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 作者:费丹妮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活动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感功能,不管是从理 论还是到实践,人们总会研究在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与美感功能。在对文学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总会注意美学,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进行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对翻译美学的可能性。 关键词:翻译;接受美学;比较美学 作者简介:费丹妮,1993年生,女,汉族,辽宁省西丰市人,辽宁大学英语口译专业在 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 前言: 对文学的翻译是翻译研究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关翻译的著作,从国内到国外可以说是多的数不胜数,其中绝大部分的成果都是对文学翻译进行的研究。如何准确的翻译文学,不管是从翻译理论到实践,每个人的研究角度都略有不同,对文学翻译都提出了许多建议。其中,翻译美学是文学翻译中最近几年非常热门的话题之一,翻译美学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了翻译学研究的一个崭新的领域。本文通过对翻译中的接受美学与比较美学进行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对翻译美学的可能性。并且对这些年在国内外的翻译美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且简单的进行了概括,使得文学翻译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欣赏品。 一、翻译中的接受美学 对文学进行翻译时不能只是进行简单的转述,不能只进行静态翻译,应该将动静相结合,将作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个情况下,翻译人员要建立一个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联,是这个关联贯穿整个翻译之中。对于接受美学的理论起源是对原作者的作品和读者对作品的欣赏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分析,通过理论价值的体现能提高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价值。从而研究文学翻译可以进行自身的独白以及让读者与文本能够进行对话,提供了一个在文学翻译上的新思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把原作品只是进行简单的语言转换,这不代表完成了翻译,在此之后,读者的参与、阅读才是关键,读者对能够接受和感悟译者的作品是决定着该作品翻译的是否成功。在此之后,翻译人员必须虚心接受读者对翻译作品的反馈从而将翻译作品进行修改、完善,让翻译作品完成得更完美。对文学进行翻译不是主要目的,作品是给读者 阅读的,只有读者能够接受才是该作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读者在对作品进行的审美评估也决

从翻译改写理论分析侦探小说的翻译演进——以《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为例

从翻译改写理论分析侦探小说的翻译演进 ——以《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为例 摘要:侦探小说已经从当初的救世济国的作用已经相去甚远,在如今的开放时代更加贴近作者那个年代以娱乐怡情的著书本意。而为探讨当今侦探小说翻译的特点,本论文将通过借鉴著名译者安德烈·勒费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以最近出版的潘华凌版《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作为案例,分析比较其与以往不同时期的译本由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诗学形态以及赞助人而发生的变化,从而讨论先进侦探小说相关译本译法的大致走向。同时,基于对不同时期译本的分析和比较,希望本论文能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和证据,使侦探小说翻译得到重新审视和客观正视。 关键词:改写理论;诗学形态;意识形态;赞助人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Detective Ficti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writing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Abstract: The detective novels has been away from its early function of saving the nation, especially in the opening era of China, the novel has attached more to the author’s true original thought of detective fiction for delight and relax.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detective story translation, this essay will use rewriting theory of the famous translator Andre Lefevere from latest version of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as an chief example, analyses and compares it with other previous versions of the different periods by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the shape of poetics, and patronages at that time, so as to discuss nowadays’ detective fiction translation trend.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eriod’s versions, this essay might be able to offer reference and evidence for related fields, and it will let detective fiction translation become re-examined and objectively faced. Key words: rewriting theory; the poetic form; ideology; patronag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Detective Ficti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writing Theory: A Case Study of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1 Introduction 1.1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Detective novels since the Qing dynasty were translated into China in that

推理小说十大流派名作排行榜

推理小说十大流派名作排行榜古典时期: 1、The Complete Sherlock Holmes (1887-1927)《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2、Tales of Mystery and Imagination (1845)《爱伦坡短篇小说选集》 3、The Moonstone (1868)月亮宝石 4、The Woman in White (1860)白衣女人 5、Crime and Punishment (1866)罪与罚 6、Trent’s Last Case (1913)特仑特的最后一案 7、The Circular Staircase (1908)螺旋楼梯 8、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1870)《德鲁德疑案》 9、The Innocence of Father Brown (1911)《布朗神父探案集》 10、Dracula (1897)德库拉德古拉 惊悚小说: 1、Rebecca (1938)蝴蝶梦 2、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88)沉默的羔羊 3、Red Dragon (1981)红龙 4、Where Are the Children? (1975) 5、Laura (1943)罗兰秘记、罗娜秘记、绝代佳人 6、Beast in View (1955)眼中的猎物 7、A Judgment in Stone (1977) 8、Rosemary’s Baby (1967)罗斯。玛丽的婴儿 9、The Big Clock (1946) 10、Brighton Rock (1938)《布莱顿硬糖》 硬汉派: 1、The Maltese Falcon (1930)马耳它之鹰 2、The Big Sleep (1939)《长眠不醒》 3、The Long Good-Bye (1953)《漫长的告别》 4、Farewell, My Lovely (1940) 《再见吾爱》《恋人无情》 5、The Thin Man (1934)《瘦子》 6、Red Harvest (1929)《红色收获》 7、I, the Jury (1947)《审判者》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作者:陈逢丹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2 刊名: 安徽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2009(2)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23条) 1.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 2000(02) 2.刘凤梅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2) 3.刘峥论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从接受理论谈起 1991(03) 4.洪明论接受美学与旅游外宣广告翻译中的读者关照[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08) 5.贺微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 1999(01) 6.朱健平文本的未定性与翻译的解释性[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12) 7.朱健平现代阐释学和接受美学在我国翻译研究中的运行轨迹[期刊论文]-上海科技翻译 2002(01) 8.张英论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启示 2005 9.杨松芳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期刊论文]-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10.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 1987(06) 11.杨春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文本的翻译理解[期刊论文]-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5) 12.姚斯;霍拉勃;金元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1987 13.夏仲翼文学翻译与批评理论 1998(01) 14.吴持哲文学翻译者的接受美学 1989(06) 15.王著定论翻译研究的接受美学[期刊论文]-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5(03) 16.王松年翻译:向接受美学求助什么? 2000(04) 17.秦洪武论读者反应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意义 1999(01) 18.乔国强翻译与接受 1988(3-4) 19.马友平论述接受美学中的"意义未定和空白"及读者的阅读 2002(01) 20.方梦之译文如何为读者所接受 1992(01) 21.曹英华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期刊论文]-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5) 22.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s of Reception 1982 23.Iser Wolfgang The Act of Reading: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1978 引证文献(1条) 1.韩梅.李允.张兴梅接受美学观照下的英汉数字习语翻译[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10(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57788445.html,/Periodical_ahwx200902048.aspx

欧美侦探小说赏析

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对原始人性的重视与回归 前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受欢迎程度可以这样描述: 她的作品被翻译成103 种文字,在一百多个国家发行,其销售量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作品。作为侦探类小说,她的作品是全世界读者的宠儿,同时以她细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大胆披露为西方评论界提供了研究解构主义、人性主义、女性主义的最佳工具。或许是侦探小说本身算不得严肃的文学,再加上阿加莎克里斯蒂大胆揭露人性的勇气超越了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和承受能力,她的小说在国内受到了冷遇,对其介绍、研究的作品少之又少。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在材料并不十分充分的情况下,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关于图腾与禁忌的观点,针对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中体现的原始人性,以及作者对人性的重视和呼唤进行阐述。这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中众星闪耀的亮点之一,也是她过人勇气的体现。 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别墅阴云》中借波洛之口说过这样一段话:“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杀人犯,在每一个人心中都会不时地出现杀机,尽管并不具有杀人的意志。”而她写作的使命就是在经过艰辛的抽丝剥笋的过程后,在故事的结尾呈现给读者层层伪饰之下的人性的真相。 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眼中,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杀人犯,也就是说罪犯是普遍存在的。这一点,可以在阿加莎一系列的小说中得到有力论证。如《死灰复燃》中以温厚谦逊的兄长形象示人的甘乃迪医生,《尼罗河谋杀案》中扮演着忠诚深情好丈夫的希蒙,《罗杰·亚克洛伊谋杀案》中所谓患难与共、忠义两全的好友谢波德医生等,他们无一例外在故事的开头都获得读者的好感、信任甚至是钦佩,却在故事的结尾大大颠覆读者的期望,不得不承认犯罪的事实。在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这些杀人害命的罪犯并不是非同寻常的“怪人”,而是普普通通的“真实生活中的人”。他们或是商人,或是医生,或是农民,他们也有家庭,有亲人,有朋友,不幸的遭遇或一己私利让一个个平凡的普通人化身手双手沾满血腥的杀人罪犯。结局和真相出乎意料,但究其原因,从原始人性的角度出发,这种意料之外不是偶然,而是情理之中的必然。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性由三层结构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代表了人类自身的本能,这种本能与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总会本能地保护自身利益并在其受到损害后进行积极的报复。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所反映的人性大多是人内心深处“本我”的外化。“自我”相对于“本我”而言较多地体现为理性,“本我”占上风时人们采取行动不会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处心积虑后的选择和实践。这一点在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中体现为人物的“理性犯罪”,即罪犯巧妙地利用智慧达到谋杀的目的,以至于侦探人员总要在费尽千辛万苦、排除重重误导之后才能找到真正的凶手。“超我”则是人内心中追求道德、追求卓越的渴望,“超我”在人性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时人往往会克制、隐瞒真实的情绪,压抑“本我”,因此“超我”算是人性结构中最不真实的一部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旨在揭示最真实、最原始的人性,因此作品中人物的人性更多的是“本我”和“自

读书报告 福尔摩斯全集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前言:自己是一个特别热衷于英国文化的人,更希望通过一些文字对那个大不列颠岛有更深的了解,大胆爱探险的心理使我选择了阅读柯南道尔的巨著——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欧美侦探小说的早期经典之作,它以跌宕起伏的情节,缜密的逻辑推理,细致的心理分析以及福尔摩斯这个家喻户晓的侦探形象,打动着我的心。 通过最近一次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作者以及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分为以下部分将自己的所得与大家分享:作者的生平及创作历程;本书的写作特点;这本书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人的影响以及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的一些收获和对自己的启发。 (一)作者的生平 柯南道尔生于苏格兰爱丁堡附近的皮卡地普拉斯,父亲是政府建工部的公务员。青少年时期在教会学校学习,后来在爱丁堡大学攻读医学,他对文学怀有强烈的兴趣,他在索思西开业行医时,不断向《康希尔》杂志投稿。他不仅思想转到了文学方面,而且也注意侦探的科学,在爱丁堡大学医院里的一个外科医生为了使讲解生动有趣,鼓励学生象观察判断左撇子修鞋匠或由高原兵团的中士那样,对病人精确的观察和逻辑推理,作出必要的判断。柯南道尔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故事,一个具有高度科学头脑的侦探,遇到了一起谋杀案,作案人化装成了车夫…..这个故事就是《血字的研究》的腹稿。经过仔细琢磨,侦探被命名为歇洛克.福尔摩斯。作为一个小说家,柯南道尔认识到他的主人公需要一个陪衬人物,并且还需要一个讲故事的人出现,这样,《血字的研究》就以医生华生回忆的形式进行描写,并且概述了华生的职业背景,为今后许多侧面的评论埋下了伏笔。 柯南道尔的作品开始并不受重视,《血字的研究》写成之后,他首先寄给《康希尔》杂志的主编,得到的回答是:“作为短篇故事太长,作为一本书则太短。”因此未能出版,接着他又寄给了其它的几个公司,结果这几家公司看都没看就退了回来,最后,他寄给了沃德。洛克公司,这家公司反映稍微积极一些,他们说:“故事不能马上出版,如果愿意把稿子留给我们,我们将选入《1887年比顿圣诞年刊》。”这样,这部作品终于在一八八七年出版了。 《利平特杂志》的编辑看到了这篇小说之后,认为写得很好,约柯南道尔继续写了一篇福尔摩斯的侦探故事,于是,《四签名》在一八九零年问世,小说客观上反映了对印度的殖民掠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一八九一年初,柯南道尔决定弃医从文,专门从事写作,一八九一年七月,《波希米来丑闻》发表,歇洛克。福尔摩斯立刻成为英国文学里的著名人物,柯南道尔连续写了六个短篇故事,这些故事引起公众的极大兴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来有杂志约柯南道尔写更多类似的故事,柯南道尔的反应并不积极,要求每篇故事付五十上英镑的优厚稿酬。该杂志不仅欣然同意,而且要求尽快交稿,于是柯南道尔开始写第二批故事,第二批也是六个,和第一批的六个一起在一八九二年汇编成《冒险史》出版,与此同时,《海滨杂志》继续约柯南道尔编写福尔摩斯的侦探故事,柯南道尔有意推辞,提出十二个故事付一千英镑的稿酬,但《海滨杂志》要稿心切,慨然允诺他的要求,一八九二年,以《银色马》开始的十二个故事陆续发表,一八九四年,这十二个故事汇集成《回忆录》出版,这时,

10 接受美学与英语旅游景点翻译

接受美学与英语旅游景点翻译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国家的游客走到一起,给当代的旅游行业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探析了在英语旅游景点翻译中对译文读者“期待视野”的考虑和原文中“未定性”的填补,从而对如何提高旅游翻译质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到不同的国家领略异国风情,观赏美景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相信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旅游目的地之一,同时也将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旅游活动中,由于游客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往往通过语言翻译彼此进行交流沟通。英语已成为国际旅游中最普遍使用和大众普遍接受的交际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文化背景、历史、地理、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心理特点、思维方式、民俗及文学艺术,等等。然而,就旅游翻译活动中景点名称的翻译现状而言,虽然翻译的质量已大为提高,低级的翻译错误已大大减少,但现实中国外民众对我们旅游翻译的认可度、接受度仍不高。接受美学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这对旅游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如何提高旅游翻译质量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又“接受理论”,它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现象学和阐释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姚斯和伊瑟尔理论中所采用的一些重要的概念范畴,诸如“期待视野”、“效果史”、“未定点”等均是从海德格尔(Heidegger)的“先在结构”、“理解视野”和伽达默尔(Gadamer)的“视野融合”等概念范畴衍化而来的(王岳川,1998)。姚斯认为,任何一个读者,

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翻译接受与影响研究

2008年5月社科纵横M a y,2008总第23卷第5期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R E V I E W V O L.23N O.5 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翻译、接受与影响研究 毛 莉 (兰州商学院外语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内容摘要】本文以近代最有影响的英国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译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以译入语社会文化体系的变迁为参照,分别从社会文化、阐释学、比较文学三个不同的角度对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近百年的翻译、接受与影响进行一种历时性的考察与研究,力图对侦探小说这一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学形式的翻译与影响做一种新的、客观的定位与思考。 【关键词】福尔摩斯 侦探小说 翻译 接受 影响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8)05-0164-03 一、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近百年的翻译情况简介 从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 d g a r A l l a nP o e)1841年的《莫格街谋杀案》算起,侦探小说一直盛行不衰,至今已有160余年的历史了,其中,英国的亚瑟·柯南·道尔(A r t h u r C o n a n D o y l e)无疑因成功塑造了福尔摩斯这一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成为近代最有影响和最受欢迎的侦探小说作家,而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也是中国近代最早译入和近百年来最受欢迎的域外侦探小说,在中国历史上分别形成了三个特殊的译介时期。 第一个特殊的译介时期是清末民初。1896年,上海《时务报》首先刊登了张坤德译的《歇洛克呵尔唔斯笔记》,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四篇;1899年,上海素隐书屋印行《新译包探案》,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五篇;1901年,黄鼎、张在新合译《泰西说部从书之一》,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七篇; 1902年,文明书局出版署名警察学生译的《续译华生包探案》,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七种;1903年,商务印书馆译印《补译华生包探案》,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六种;1904—1906年,周桂笙、奚若翻译《福尔摩斯再生案》,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十种;1908年,商务印书馆印行林纾、魏易合译的《歇洛克奇案开场》(即《血字的研究》);191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刘半农编、程小青等10人译的《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收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四十四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翻译,多为单篇,常散见于各种文学刊物上,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在这一阶段,较有代表性的译本是1916年中华书局的《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探案的译文均系浅近的文言,虽然语言风格不尽一致,但大体比较通畅,亦较忠实于原著,此可谓`五四'前福尔摩斯侦探案翻译的集大成之书了。”(郭延礼,1998:151) 第二个特殊的译介时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1981年北京群众出版社丁钟华等译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为代表。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中译本,此书的翻译严谨认真,语言流畅,引人入胜,较好地传达出了原作的风格,正文目录前还有王逢振写的序言《柯南道尔与福尔摩斯》,出版后即受到普遍欢迎。到2003年11月,已重复印刷20次。 第三个特殊的译介时期是21世纪初。目前正在发行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2000年以后的新版本就达十余种之多。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花城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杨柳等译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在以前译本的基础上,此译本在语言风格、文化因素的处理方面又体现出一种新的特色与趋势。 以下本文就以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译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以译入语社会文化体系的变迁为参照,分别从社会文化、阐释学、比较文学三个不同的角度对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近百年的翻译、接受与影响进行一种历时性的考察与研究。 二、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的三次译介热潮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译介热潮是有其具体原因的。 清末民初,随着西学东渐的进一步升温,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继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后的第三次翻译高潮。在这一次翻译高潮中,由于梁启超等人对小说改良社会、开启民智作用的宣传与倡导,小说的翻译占了极大的比重,尤其是政治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的翻译。三者中,侦探小说的翻译又居于首位。而在侦探小说的翻译中,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译介得最早,数量也最多,“在1896至1916年出版的翻译小说中,数量第一的是柯南道尔,32种”(陈平原,1989:43)。联系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福尔摩斯侦探小说译介热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近代中国,尤其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倍受列强的欺凌,众多有识之士希望通过对西方的学习与了解来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封闭落后局面,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再到文学的译介,都遵循着这样一个大的思路,因此小说主要被当作一种改良社会的工具来“兴民德”、“开民智”。而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展现给读者的正是近代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各种现实状况以及各个社会阶层的各种人物,无疑中打开了人们渴望了解西方社会的一个窗口。此外,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常识、科学推理、缜密分析以及为工作孜孜不倦、为正义勇于献身的精神都是当时的社会改良政治家认为值得借鉴而大加赞扬和提倡的。2.福尔摩斯侦探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布局变幻莫测,故事性极强,大大吸引了当时半殖民地社会中日益增多的市民阶层。“城市化的发展,增加了市民阶层,他们在工作之余需要一种精神 1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