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案分析

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案分析
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案分析

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案分析

摘要:2008年中信泰富集团外汇合约曝光,产生高达155.07亿港元的巨额亏损。本文通过研究中信泰富签订外汇合约的公司背景和国际背景,详细分析中信泰富签订的Accumulator合约,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投机行为、内部控制失效阱是导致中信泰富套期保值失败的重要原因,最后针对公司投资金融外汇衍生品交易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累计股票期权;外汇远期;套期保值;内部控制

前言

2008年10月20日,香港中信泰富(00267)发布公告称,公司为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而引致亏损,实际已亏损8.07 亿港元。至10 月17 日,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 亿港元。相关外汇合约导致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总额为155.07 亿港元,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当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6.47港元,跌幅超过55.4%,当日收报于6.52港元,跌幅达55.1%。

本文通过研究中信泰富签订外汇合约的背景和合约金融衍生品的权利义务,分析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案背景

中信泰富是中国大型央企中信集团在香港上市的6家子公司之一。其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中信泰富签订外汇合约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06年3月底。当时,中信泰富与澳大利亚的采矿企业Mineralogy Pty Ltd达成协议,以4.15亿美元收购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 Iron的全部股权。

中信泰富收购的澳铁矿项目,曾被称为世界级的磁铁矿开采和加工项目,矿山坐落于西澳皮尔巴拉地区,两处铁矿每年可生产2760万吨精矿和球团,开采期大约为25年。除了已探明的现存储量,还有40亿吨的储量如获证实,中信泰富还有权购买最多40亿吨的开采权,潜在的年产量可达7000万吨以上。

这个投资42亿美元的中澳铁矿项目,是截至目前澳洲已规划开发的规模最大的磁铁矿项目,项目中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当前的16 亿澳元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在全面营运的每一年度投入至少10 亿澳元。

为了降低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中信泰富签订了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以对冲风险。杠杆式外汇合同被普遍认为是投机性很强的高风险产品,导致中信泰富巨额亏损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正是变种Accumulator(累股证),但是针对的对象不是股份,而是汇价。

具体来说,中信泰富与花旗银行香港分行、瑞信国际、法国巴黎百富勤、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等13 家外资银行签订了数份杠杆式外汇合约,其中金额最大的是澳元累计期权合约,总额为90.5亿澳元,锁定汇率0.87。合约规定在此后两年多内,每月(部分是每日)以0.87美元/澳元的平均兑换汇率,向交易对手支付美元接收澳元,最高累计金额约94.4 亿澳元。

中信泰富签订这一系列衍生品合约的背景是澳元在当时十分强势,并且短期内预期不会出现大幅度下跌。当时澳元的利息率已高达7.25%,居几大工业国利率榜首。澳元大宗商品在一片繁荣的背景下和加息预期因素的影响下,成为了汇市上热门货币。然而,2008 年7 月份,澳元汇率波动开始加大。短短一个月间澳元开始出现持续贬值,澳元兑美元跌幅也高达10.8%,几乎抹平了08年以前的涨幅。

及至2008年10月20日时,中信泰富(00267)发布公告称,公司为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而引致亏损,实际已亏损8.07 亿港元。至10 月17 日,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 亿港元。换言之,相关外汇合约导致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总额为155.07 亿港元,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中信泰富两名高层即时辞职。

当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6.47港元,跌幅超过55.4%,当日收报于6.52港元,跌幅达55.1%,远远超过业界预计的20%左右跌幅。

2008年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确认,已经对中信泰富的业务展开调查,而由于中信泰富的股价在两天内已经跌了近80%,联交所公布的公告显示,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及母公司中信集团,于场内分别增持100万股及200万股,来维持股价稳定。2008年11月,中信泰富终于获母公司北京中信集团出手相助。中信

集团向中信泰富授出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认购中信泰富发行的可换股债券,以及承担中信泰富在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的损失。2009年3月26日,中信泰富公布08年全年业绩,大亏126.62亿港元。荣智健也因此事件辞去中信泰富集团主席。

二、相关金融工程理论

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事件的起源是中信泰富集团为了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在澳元持续走弱的情况下引致巨额亏损。

(一)外汇远期合约

金融远期合约是指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按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合约。远期合约并不能保证其投资者未来一定盈利,但投资者可以通过远期合约获得确定的未来买卖价格,从而消除了价格风险。

远期合约的优点在于:不在交易所集中交易,而是由交易双方具体谈判商定细节,双方可以就交割地点、交割时间、交割价格、合约规模、标的物的品质等细节进行谈判,以便尽量满足双方的需要。同样是因为没有固定集中的交易场所,不利于信息交流和传递,不利于形成和发现统一的市场价格,市场效率较低。

远期外汇合约的交易对象是某种外汇,是指双方约定在将来某一时间按约定的汇率买卖一定金额的某种外汇的合约。

远期外汇诞生的原因是由国际贸易的交易特点决定的。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出口商以短期信贷方式卖出商品,进口商以延期付款方式买进商品的情况下,从成交到结算这一期间对交易双方来讲都存在着一定的外汇风险。因汇率的波动,出口商的本币收入可能比预期的数额减少,进口商的本币支付可能比预期的数额增加。为了减少外汇风险,有远期外汇收入的出口商可以与银行订立远期外汇合同,一定时期以后,按签约时规定的价格将其外汇收入转让给银行,从而防止汇率下跌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有远期外汇支出的进口商也可与银行签订购买远期外汇合同,一定时期以后,按签约时规定的价格向银行购买规定数额的外汇,从而防止汇率上涨而增加成本负担。

(二)累股证

本次中信泰富涉及的外汇远期是较复杂的一种金融产品,名为对冲风险外汇合约,是累股证的一种变种金融产品,是将交易对象变为外汇而非股票。

累股证也被称为累计股票期权,英文名称为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简称KODA,也被称为Accumulator。它是一种以合约形式买卖资产(股票、外汇或其它商品)的金融衍生工具,是投资者与私人银行(庄家)的场外交易,一般投行会与客户签订长达一年的合约。发行商锁定股价的上下限,并规定在一个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以低于目前股价水平为客户提供股票。

“Accumulator”(累股证),因其杠杆效应在牛市中放大收益,熊市中放大损失,被香港投行界以谐音戏谑为“I kill you later(我迟些杀你)”。投行向客户提供较现价低5%~10%的行使价,当股价升过现价3%~5%时,合约就自行终止。当股价跌破行使价时,投资者必须按合约继续按行使价买入股份,但有些投行会要求投资人要双倍甚至三倍的吸纳股份。

例如,假设某公司股票现价为100 元人民币,KODA合约规定10%折让行使价,3%合约终止价,两倍杠杆一年有效。这意味着,尽管该公司目前股价为100 元人民币,但KODA投资者有权在今后的一年中,以90元人民币行使价逐月买入该公司股份。如果该公司股价

升过103元人民币,合约就自动终止。但是如果中移动股价跌破90 元人民币,投资者必须继续以90 元人民币双倍吸纳股份,直至合约到期。

这样的产品在牛市来说,无疑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客户通过合约不断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买进股票随后卖出,赚取其中的差价。但是当相关股票价格下跌时,交易者就要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

三、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事件中“累股证”的具体运用

2008年7月, 中信泰富为满足其在澳洲铁矿投资的澳元需求, 分别与汇丰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订立了四类多份汇率衍生品合约, 其中以“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以下简称“澳元累计合约”金额最大,损失最严重,最具代表性。中信泰富及其对手方在“澳元累计合约”中的主要权利义务及对权利义务的限制, 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澳元累计合约”中的权利义务及对权利义务的限制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he Australian cumulative contract" in the restrictions on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名称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

中信泰富

主要合同权利当1澳元的市场价格高于0.87美元时,中信泰富有权利以0.87美元的价格,用美元换取澳元

权利的限制当中信泰富利润总额达5150万美元时,自动终止对手方交付澳元义务

中信泰富主要合同业务当1澳元的市场价格低于0.87美元时,中信泰富仍要以0.87美元的价格用美元换取澳元。承接澳元的金额是汇率高于0.87时的2倍。

义务的限制接受之最高金额为90.5亿澳元

合同的期限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

表面上看,“澳元累计合约”是一个外汇远期合约。中信泰富及其对手方以约定的币种澳元、美元、约定的汇率(1:0.87)和约定的金额(每月交割金额在不同汇率条件下是确定的),在未来约定的一段时期内(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每月),中信泰富用美元购买换取澳元。理论上,中信泰富可以利用,也应当利用类似的远期合约进行套期保值,对冲澳元汇率上涨风险。具体逻辑是, 中信泰富在澳洲项目需要以澳元投资,2010年项目建成投产之前有大量澳元需求,如果澳元兑美元汇率在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之间上涨,则会增加中信泰富的投资成本。因此, 远期合约可以帮助中信泰富将澳元兑美元汇率锁定在0.87的水平上,特别是在合约订立的年月初,澳元汇率在0.95左右水平,合约规避了澳元汇率过高给中信泰富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合约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份澳元合约都有最高利润上限,当达到这一利润水平时,合约自动终止。所以在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 时,中信泰富可以赚取差价,但如果该汇率低于0.87,却没有自动终止协议,中信泰富必须不断以高汇率接盘,理论上亏损可以无限大。中信泰富披露,该公司持有的澳元合约到期日为2010年10月,当每份合约达到150万美元~700万美元的最高利润时,合约终止。中信泰富手中所有的澳元合约加起来,最高利润总额仅为5150万美元,约合4亿港元,即这些合约理论上的最高利润为4亿港元。但是,只要合约不中止,中信泰富的澳元合约所需要接受的澳元总额却高达90.5 亿澳元,相当于超过485亿港元!只要澳元兑美元不断贬值,中信泰富就必须不断高位接货,直到接获总量达90.5 亿澳元为止。双币合约则更加复杂。在这些合约之下,中信泰富所有的合约加起来可能获得的最高收益还不到4.3亿港元,但接盘外币的数量却超过500 亿港元。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信泰富把宝完全押在了多头。整套合约是“止赚不止蚀”,盈利是有限的而可能亏损的数额却远大于可能盈利的数额。中信泰富在这一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已经不是简单套期保值,而是有投机的意味。

事实上,在合约开始执行的七月初,澳元对美元价格持续稳定在0.90以上,澳元一度还被外界认为可能冲击到“平价美元”的地位。这样的一个合约似乎看上去是个好买卖。但是到了八月上旬,美国次贷

危机爆发,国际金融市场风云突变,澳元兑美元接连走低,特别是十月初澳元出现暴跌,巨亏就此酿成。

澳元兑美元汇率从2000 年以来一直呈单边上行趋势,即使在调整期跌幅也较小,因此当时很难预料到短短三个月内,澳元不仅跌破0.87,而且还出现30%的跌幅。由于澳元的弱势下行,这笔可赎回远期合约实亏8.07 亿港元,浮亏147 亿港元,总计155.07 亿港元。

五、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又称价格风险,指因市场价格不确定变动,而使金融衍生交易参与者面临的收益不确定性,包括但不限于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证券价格风险、商品价格风险。

中信泰富“澳元累计合约”损失是由澳元兑美元汇率的剧烈波动—汇率市场风险—造成的。澳元汇率非正常暴跌,特别是自“澳元累计合约”订立之初2008年7月初至中信泰富汇率衍生品巨亏公告预警2008年10月底的3个多月, 澳元兑美元汇率跌幅超过30% 。

由于未来有兑换澳元的需要,为规避汇价继续上升的风险,中信泰富签订了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以及每日累计澳元远期合约。根据合约,中信泰富每月需要购入一批澳元,加权平均兑换价为1澳元兑0.87美元,但从7月下旬开始,国际货币市场出现异动,澳元兑美元掉头下跌。此前市场普遍认为澳元会升值,用远期合约锁定收益是合理的,因为这样做比市场现价低,而且留有超过10%的空间。但金融危机使美元升值,在长达3个多月的跌势中,中信泰富却没有做对冲并及时停止交易,导致巨额受损。(二)外部原因:金融外汇衍生品交易内含的风险

金融衍生品交易本就具有复杂性,中信泰富选择的Accumulator也颇为复杂,Accumulator的重点不是用来套期保值的,而是一个投机产品。中信泰富并不擅长金融复杂衍生品的交易,金融衍生品设计的复杂性,往往极大地掩盖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而且金融市场,特别是汇率市场的走势,是大国间各种政治、经济、金融力量激烈博弈的中心战场。在难以掌握交易所规则,难以确保获知他人第一信息权及本方信息保密权的情况下,贸然涉足不熟悉的领域,加之金融衍生产品的复杂性,难免遭遇损失。

(三)间接原因:对手方布置的合约陷阱

此次交易,除了交易对象是金融衍生品,构成较为负责中信泰富没有识别出合约隐含的陷阱也是重要原因。

首先是工具错选。Accumulator不是用来套期保值的,而是一个投机产品。虽然企业需求各异,通常需要定制产品来满足其特定需求,但是在定制产品过程中,企业自身发挥主导作用,而不应是被动的角色。另外,在很多情况下,通过对远期、期货、互换、期权等进行组合,也可以达到企业特定的套期保值需求,而不必通过Accumulator。

其次是对手欺诈。花旗银行香港分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利用他们的定价优势,恶意欺诈,在合同签订之时,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中信泰富最大盈利5150万美元,但是因为定价能力和对市场情况分析的不对等,签订合同时,中信泰富就已经产生亏损。

(四)根本原因:内部风险控制出现问题

中信泰富作为最早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大型国有控股公司其应该建立完善的重大事项对外信息披露制度,明确规定重大信息的范围和内容,确保在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披露所有重要信息,以保障投资者的利益。然而,现实情况是中信泰富在发现问题6 个星期之后才进行相应的信息披露。

据中信泰富审核委员会的调查,此事并不牵涉欺诈或其他不法行为,而是财务董事未遵守集团对冲风险政策,且在进行交易前未按规定取得主席批准,超越了其权限所为。显然,风险控制关系到公司的治理结构,治理机制若不健全,本身就是企业的一大风险源。一个内部治理结构混乱的企业,其风险控制的能力肯定就差,从而发生的经营风险也多。

六、中信泰富事件的启示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落实公司治理制度。

中信泰富事件反映出其内部的风险监管和治理机制存在问题。一是董事会对公司的重大决策缺乏责任和监管。作为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的荣智健声称,“有关外汇合同的签订未经过恰当的审批,而且其潜在的风险也未得到正确的评估”;二是公司信息披露的严重违规,中信泰富在2008年9月7日发现有关合约问题,但直到10月20日才正式公布,而其半年报根本没有提及投资外汇这项业务;三是Accumulator的风险与收益严重不匹配,收益固定但风险却无限。

中信泰富事件折射出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的弊端和漏洞。内部控制制度是控制风险的第一道屏障,要求每一个衍生金融交易人员满足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必须有来自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充分监督,应成立由实际操作部门、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组成的自律机构,保证相关法规、原则和内部管理制度得到贯彻执行。严格执行交易程序,将操作权、结算权、监督权分开,有严格的层次分明的业务授权,加大对越权交易的处罚力度。

(二)正确认识套期保值,防范投机心理,保护企业财富

套期保值是指把期货市场当作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利用期货合约作为将来在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临时替代物,对其现在买进准备以后售出商品或对将来需要买进商品的价格进行保险的交易活动。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得比较晚,因此很多企业往往有这方面的需求却苦于缺乏套期保值的经验。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在执行套期保值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两点:首先是要明确套期保值的目的,其最终的目的是规避风险而不是放大风险敞口,因此要时刻要保持一个谨慎的态度,以免走入投机的轨道;其次便是企业有必要聘请一些专业的人士来成立专门的套期保值部门,多分析研究,做到对商品市场的走势比较有把握后再出手。只有认真贯彻以上两点,企业才能真正利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锁定自身的财富。

(三)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

在信息披露上,管理层应通过讨论和分析为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定性信息的披露制定标准,定性信息披露的内容应当至少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目的、管理风险和动机,与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风险管理制度、程序及重大变化,衍生金融工具使用策略描述、风险上限和相关的应急处理程序,整体风险的计量和管理政策,公允价值的取得程序,相关的会计政策。企业应该以直观、简洁的形式披露定量信息。而对于那些不是以市场可观察数据为基础进行评估的衍生金融工具,企业应当进行敏感性分析。

参考文献:

[1]李若山,吴益兵.企业如何管理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风险——基于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港元案例分析[J].审计与理财,

2009(02):5-7

[2]王艳芳,杨爱义.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风险控制问题研究——基于中信泰富事件的分析[J].财会月刊,2010(29):78-80

[3]王莹.中信泰富事件分析报告——解读中信泰富投资澳元外汇衍生品巨亏深层原因[J].现代商业,2009(17):35-36

[4]丁洪.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投资亏损案例分析与启示[J].南方金融,2009(13):29-31

[5]贾若.OTC金融衍生交易的市场风险、定价风险与交易公平性之间的关系——中信泰富澳元衍生交易案例研究[J].

金融法苑,2009(02):147-158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一、公司背景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 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 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 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中信泰富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并为恒生指数成分股之一。 其最大股东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 二、案例背景 2006年3月底,中信泰富与澳大利亚的采矿企业eralogy Pty Ltd达成协议。以4.15亿美元收购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炖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 Iron的全部股权。收购之后它将成为中国未来巨大的铁磁矿石供应商。 中信泰富大股东是国企中信集团,属红筹股,而香港恒生指数的成分股都属蓝筹股,中信泰富恰是恒指成分股,所以中信泰富集红蓝一身,加上澳大利亚的收购项目是目前澳洲已规划开发的规模最大的磁铁矿项目,中信泰富的资金实力

可见一斑。 然而,这只香港红筹股却于10月21日曝出155亿美元巨额外汇交易亏损的噩耗,当日股价下挫55%,累及恒生指数下挫1.84%。使中信泰富遭受巨亏的则是为其在澳洲的磁铁矿项目规避风险而购买的杠杆式外汇期权合约——Accumulator。 三、案例分析 (一)杠杆式外汇期权合约 Accumulator意为累计期权,属于杠杆式期权的一种,所谓杠杆合约则是收益放大同时风险也放大的合约。 中信泰富购买的为变种累计期权,英文全称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KODA)。 最初Accumulator是投资者与私人银行订立股票累计期权合约,也就是投行设定一个股价,当市场价高于这个价格时,则可以规定价买入股票以套利,但是当市场价低于这个规定价格时,却需要投资者买入双倍的股票,一般最低认购额是百万美元。 中信泰富购买的合约把对赌的目标从股价改成了汇价,实际上都是Accumulator,只是形式有所变化,即由投行设定一个汇率,当市场高于此汇率时投资者可以低于该汇率水平的每天(或合约规定的频率)买入1个单位的外汇,这样投资者成本低于市场成本。但当市场价格低于设定价格时,则投资者必须每天(或合约规定的频率)以该设定价买入2个单位的外汇。 由此可见,KODA是一个风险与收益不平等的合约,当投资者预测错误时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 班级:78班 姓名:毛煜 学号: 完成日期: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中信泰富于08年的巨亏事件做一个案件分析,并以此引出外汇期权合约并对此进行简单介绍与认知。 关键词: 引言:中信泰富在08年时的巨亏事件,再次警示我们经融市场风险极大,进入需慎之又慎。 关键词:巨亏,accumulator,金融风险 正文:

一:中信泰富巨亏事件始末 1:案件概括: 2008年10月20日香港恒指成分股中信泰富突然惊爆,因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而巨亏155亿港元!其中包括约亿港元的已实现亏损,和147亿港元的估计亏损,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中信泰富两名高层即时辞职,包括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集团财务总监周至贤。莫伟龙获任集团财务董事,负责集团财务及内部监控。 2008年10月21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港元,跌幅超过%,当日收报于港元,跌幅达%,远远超过业界预计的20%左右的跌幅。 2008年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确认,已经对中信泰富的业务展开调查,而由于中信泰富的股价在两天内已经跌了近80%,联交所公布的公告显示,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及母公司中信集团,于场内分别增持100万股及200万股,来维持股价稳定。 2008年11月香港中信泰富在炒外汇衍生工具录得巨额亏损后,终于获母公司北京中信集团出手相助。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授出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认购中信泰富发行的可换股债券,以及承担中信泰富在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的损失。 2009年3月26日中信泰富公布08年全年业绩,大亏亿港元,董事会主席荣智健强调集团财政状况仍稳健,暂时无供股需要。 2009年4月3日中信泰富继早前被香港证监会调查后,3日再度接受警方调查。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前往中信泰富总部调查,在逗留一小时之后运走大批文件。 2009年4月8日中信泰富在港交所网站发布公告称,荣智健卸任中信泰富主席,北京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接任。 2:巨亏原因分析 1.加框效应:高估收益头寸。加框效应是指在投资决策时,对低概率事件作出过高的期望,从而使得投资者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加框效应的实质是没有看到真正的输赢概率,降低对损失可能性的估计,而提高了对赢利可能性的估计,因此选择了与市场方向完全相反的决策。 由于特种钢生产业务的需要,中信泰富2007年动用亿美元收购了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公司的全部股权。这个项目使得中信泰富对澳元有着巨大的需求。而为了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中信泰富在市场上购买了数十份外汇合约,

中信泰富中澳铁矿项目经验教训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中澳铁矿项目经验教训 项目简介 在2006年,中信泰富豪掷4.15亿美元,分两次从澳大利亚富豪Clive Palmer(Mineralogy公司的负责人)手里买下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 Iron 的全部股权。 中澳铁矿项目开工于2006年,原计划投资42亿美元,于2009年建成投产。但项目开工后,投资一路水涨船高,几度陷于停顿,直至七年后才装运首船矿石,此时资本金投入已近百亿美元。该项目要彻底完工,仍需追加投资。 这桩始于金融危机前夕的海外资源投资,被认为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典型失败案例。 对澳大利亚法律法规缺乏了解,不熟悉当地的文化观念 在澳大利亚,安全和环保问题上从不通融,这都令中澳项目的实际发生成本,远高于中方此前的乐观估算。在非洲,中资企业往往可以通过政府间的协调,争取设备、材料、签证等方面的一切便利。但在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所有流程都有明确而严苛的规定。以进口设备为例,所有设备不仅要符合欧洲的CE标准,还必须要符合澳洲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 泰富事件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滨江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 课程金融工程案例分析 专业 2013级金融工程 学生姓名吴欣怡 学号 任课教师李长青 二O一六年六月三日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中信泰富事件 一、案例简介 2008 年 10 月 20 日,中信集团旗下的中信泰富召开新闻发布会。中信集团主席荣智健表示,由于中信泰富的财务董事越权与香港数家银行签订了金额巨大的澳元杠杆式远期合约导致已经产生 8 亿港元的损失。由于这笔合约的期限为二年,荣智健说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高达147 亿港元的损失 关键词:中信泰富;外汇;远期杠杆 二、案例的具体内容

中信泰富的公告表示,有关外汇合同的签订并没有经过恰当的审批,其潜在风险也没有得到评估,因此已终止了部分合约,剩余的合同主要以澳元为主。管理层表示,会考虑以三种方案处理手头未结清的外汇杠杆合同,包括平仓、重组合约等多种手段。荣智健在发布会上称该事件中集团财务总监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他同时宣布,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已提请辞职,并获董事会接受,而与事件相关的人员将会受到纪律处分。自即日起,中信集团将委任莫伟龙为财务董事。由于这笔合约的期限为二年,荣智健说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这次外汇杠杆交易可能带来高达 147 亿港元的损失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SINO—IRON铁矿投资项目,亦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目前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至少每年投入10亿澳元,很多设备和投人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为降低澳元升值的风险,公司于2008年7月与13家银行共签订了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对冲澳元、欧元及人民币升值影响,其中澳元合约占绝大部分。由于合约只考虑对冲相关外币升值影响,没有考虑相关外币的贬值可能,在全球金融危机迫使澳大利亚减息并引发澳元下跌情况下,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公告因澳元贬值跌破锁定汇价,澳元累计认购期权合约公允价值损失约147亿港元;11月14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中信集团将提供总额为15亿美元(约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用于重组外汇衍生品合同的部分债务义务,中信泰富将发行等值的可换股债券,用来替换上述备用信贷。 截至2008年12月5日,中信泰富股价收于5.80港元,在一个多月内市值缩水超过210亿港元。另外,就中信泰富投资外汇造成重大亏损,并涉嫌信息披露延迟,香港证监会正对其展开调查。

中信泰富巨亏事件案例分析

班级:78班 姓名:毛煜 学号:11123604 完成日期:2012.5.22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中信泰富于08年的巨亏事件做一个案件分析,并以此引出外汇期权合约并对此进行简单介绍与认知。 关键词: 引言:中信泰富在08年时的巨亏事件,再次警示我们经融市场风险极大,进入需慎之又慎。 关键词:巨亏,accumulator,金融风险 正文: 一:中信泰富巨亏事件始末 1:案件概括: 2008年10月20日香港恒指成分股中信泰富突然惊爆,因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而巨亏155亿港元!其中包括约8.07亿港元的已实现亏损,和147亿港元的估计亏损,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中信泰富两名高层即时辞职,包括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集团财务总监周至贤。莫伟龙获任集团财务董事,负责集团财务及内部监控。 2008年10月21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6.47港元,跌幅超过55.4%,当日收报于6.52港元,跌幅达55.1%,远远超过业界预计的20%左右的跌幅。 2008年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确认,已经对中信泰富的业务展开调查,而由于中信泰富的股价在两天内已经跌了近80%,联交所公布的公告显示,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及母公司中信集团,于场内分别增持100万股及200万股,来维持股价稳定。 2008年11月香港中信泰富在炒外汇衍生工具录得巨额亏损后,终于获母公司北京中信集团出手相助。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授出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认购中信泰富发行的可换股债券,以及承担中信泰富在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的损失。 2009年3月26日中信泰富公布08年全年业绩,大亏126.62亿港元,董事会主席荣智健强调集团财政状况仍稳健,暂时无供股需要。 2009年4月3日中信泰富继早前被香港证监会调查后,3日再度接受警方调查。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前往中信泰富总部调查,在逗留一小时之后运走大批文件。 2009年4月8日中信泰富在港交所网站发布公告称,荣智健卸任中信泰富主席,北京中信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常振明接任。 2:巨亏原因分析 1.加框效应:高估收益头寸。加框效应是指在投资决策时,对低概率事件作出过高的期望,从而使得投资者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加框效应的实质是没有看到真正的输赢概率,降低对损失可能性的估计,而提高了对赢利可能性的估计,因此选择了与市场方向完全相反的决策。 由于特种钢生产业务的需要,中信泰富2007年动用4.15亿美元收购了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公司的全部股权。这个项目使得中信泰富对澳元有着巨大的需求。而为了防范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中信泰富在市场上购买了数十份外汇合约,即中信泰富把宝完全押在了澳元多头上。在中信泰富看来,澳元在最近几年的持续升

金融风险案例分析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集 目录 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 案例二:雷曼兄弟破产 案例三: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 案例四:“中航油”事件 案例五:中信泰富炒汇巨亏事件 案例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破产 案例七:越南金融危机 案例八:深发展15亿元贷款无法收回 案例九:AIG 危机 案例十:中国金属旗下钢铁公司破产 案例十一:俄罗斯金融危机 案例十二:冰岛的“国家破产”

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 一、案情 2008年1月18日,法国兴业银行收到了一封来自另一家大银行的电子邮件,要求确认此前约定的一笔交易,但法国兴业银行和这家银行根本没有交易往来。因此,兴业银行进行了一次内部查清,结果发现,这是一笔虚假交易。伪造邮件的是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更深入地调查显示,法国兴业银行因凯维埃尔的行为损失了49亿欧元,约合71亿美元。 凯维埃尔从事的是什么业务,导致如此巨额损失欧洲股指期货交易,一种衍生金融工具产品。早在2005年6月,他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技术,绕过兴业银行的五道安全限制,开始了违规的欧洲股指期货交易,“我在安联保险上建仓,赌股市会下跌。不久伦敦地铁发生爆炸,股市真的大跌。我就像中了头彩……盈利50万欧元。”2007年,凯维埃尔再赌市场下跌,因此大量做空,他又赌赢了,到2007年12月31日,他的账面盈余达到了14亿欧元,而当年兴行银行的总盈利不过是55亿欧元。从2008年开始,凯维埃尔认为欧洲股指上涨,于是开始买涨。然后,欧洲乃至全球股市都在暴跌,凯维埃尔的巨额盈利转眼变成了巨大损失。 二、原因 1.风险巨大,破坏性强。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牵涉的金额巨大,一旦出现亏损就将引起较大的震动。巴林银行因衍生工具投机导致亿英镑的亏损,最终导致拥有233年历史、总投资59亿英镑的老牌银行破产。法国兴业银行事件中,损失达到71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案件,震惊了世界。 2.暴发突然,难以预料。因违规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受损、倒闭的投资机构,其资产似乎在一夜间就化为乌有,暴发的突然性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巴林银行在1994年底税前利润仍为亿美元,而仅仅不到3个月后,它就因衍生工具上巨额损失而破产。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破产的6个月前,其CEO还公开宣称公司运行良好,风险极低,在申请破产的前1个月前,还被新加坡证券委员会授予“最具透明度的企业”。 3.原因复杂,不易监管。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产生既有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全球化等宏观因素,也有管理层疏于监督、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不充分等微观因素,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即使是非常严格的监管制度,也不能完全避免风险。像法兴银行这个创建于拿破仑时代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不可谓不严,但凯维埃尔还是获得了非法使用巨额资金的权限,违规操作近一年才被发现。这警示我们,再严密的规章制度,再安全的电脑软件,都可能存在漏洞。对银行系统的风险控制,绝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市场繁荣之际,应警惕因盈利而放松正常监管。

中信泰富事件

中信泰富事件 事件亏损具体产生:为了降低公司在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中面对的货币风险,从2007年起,中信泰富开始购买澳元的累计外汇期权合约进行对冲。该操作的操作不当(澳元贬值)引起巨额亏损。 风险对冲: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的风险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产生原因包括:外部环境;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其中内部控制是主要原因。 内部环境包括: 董事会制度: 董事长大权在握控制着董事会 独立董事制度失去作用 董事会高管巨额薪酬 风险评估: 中信泰富事件反映出其内部的风险监管和治理机制存在问题,累计期权的风险与收益严重的不匹配,收益固定但风险却无限。中信泰富选择了澳元作为买卖产品,但却并未考虑汇率变动引起的汇率风险而设定止损金额。 风险表现包括: 1.市场风险:截至2008年第一季度,中信泰富共先后买入澳元期权合约共90亿澳元,因全球金融海啸,澳元大幅贬值。澳元兑美元从全年最高价(七月份为0.9848)狂跌到10月份的0.6004 2.流动性风险: 中信泰富08年10月20日对外披露自身资产巨亏信息,由于巨额亏损,曾出现短暂的流动性危机,随后中信泰富主席向母公司中信集团求救,母公司授出116亿港元的备用信贷,认购中信泰富发行的可换股债券,并承担中信泰富在外汇累计期权合约的损失。 3.信用风险 受巨额亏损等负面消息影响,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2008年10月的股价暴跌逾5成,收市时跌幅达55.1%,股价由14.52港元跌至6.52港元。大量投资者对中信泰富信心不足。集团主席荣智健代表董事会向公众表示道歉。 为挽回投资者信心,荣智健声明称:中信泰富拥有包括特钢、铁矿、地产、基建等各种优良资产;中信泰富集团高级管理层发现问题后,召开了特别董事会,并授权审核委员会进行独立调查;并同时也在寻求母公司中信集团的支持。 控制活动:一般包括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出盈利预警,首次披露持有超过百亿澳元的累计期权,并称早在9月已经察觉其潜在风险。中信泰富事件折射出中信泰富外汇衍生品交易在操作上违背了基本的内部控制原则,尽管公司有很多的规章,实际上都成了摆设,而没有被执行。从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巨亏案例分析 —内部控制角 度 一、公司简介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获得上市资格,同年2月,泰富发行亿股新股给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而后,中信(香港集团)通过百富勤配售部分泰富股份,使中信(香港集团)对泰富的持股量下降至49%,目前已降至%。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另外,透过其全资附属机构大昌贸易行有限公司及慎昌有限公司进行贸易及分销业务。集团在港拥有多项物业项目,包括大型住宅及优质商用物业。于一九九七年,公司的总部大楼“中信大厦”更于海旁落成,为香港海滨的重要标志。 中信泰富现上市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是恒生指数的成份股,属于蓝筹股。此外,因为其大股东是国企中信集团,中信泰富也被视为红筹股。红加蓝就是紫色,于是,一些香港的分析师把中信泰富戏称为“紫筹股”。公司业绩优良,2007年年报显示公司盈利高达亿港元。早在2006年,公司董事会主席荣智健曾展望了中信泰富的三大主营业务:钢铁、航空、地产。在荣智健看来,未来几年中信泰富将把钢铁业务作为主要增长动力的核心业务,而航空、地产成为了“守成”式的日常营收业务。为了拓展核心业务,中信泰富曾先后收购了内地三家龙头特钢企业。2008年中信泰富全年特种钢业务净利润大幅提升68%,盈利达亿港元,成为对中信泰富利润贡献最大的业务。 二、中信泰富前董事长简介 荣智健,1942年出生于上海。荣智健可谓衔玉而生,他的爷爷荣德生是中国棉纱大王,百年前,无锡荣宗敬与荣德生两兄弟,白手创

中信泰富案例分析

关于中信泰富事件的思考 小组成员:吴婷、张瑞、王珊、陈雪林、翟春怡、周玉 企业外部风险包括:顾客风险、竞争对手风险、政治环境风险、法律环境风险、 经济环境风险等; 企业内部风险包括:产品风险、营销风险、财务风险、人事风险、组织与管理 风险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延迟交货违约赔偿风险、 技术风险、报告期内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利率风险、 代理风险、领导风险等。 规避风险:1.买保险2.对冲3.获取更多的信息。 无法规避的风险被称为系统风险,大部分为企业外部风险。 规避风险原则:分散化投资组合 根据案例资料来看,中信泰富的主营业务为特钢,物业,航空,发电,基础设施等,从过去10年来看

增加的钢铁行业也来自于从2003~2008这段钢铁黄金时期,所以中信泰富需要和和澳大利亚采矿企业进行收购与投资,但是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信泰富应该发展国内行业。 中信泰富的系统风险有: 1,货币风险,中信泰富在投资澳洲的开采项目中涉及到大量的外汇资金,此项投资占中信泰富资产的重大部分,所以汇率特别是美元兑换澳元的汇率变动会对中信泰富产生重大的影响。 2, 全球经济环境恶化,在08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机的影响,矿产等原材料价格下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货币汇率受到拖累,9月到10月,澳大利亚储蓄银行连续两次降息,澳元大幅跳水。另一方面,美国金融机构的危机造成了美元支付的高潮,大量美元溜回美国加之投资者为求避险分分将在新兴市场的投资套现,7月以来美元突然大涨。再加上原来做过澳元的交易方因受损急需抛售澳元平仓,澳元的价格在三个月的时间下跌了40%。 而中信泰富的经营风险有: 1高杠杆投机产生的财务风险,作为交易主体的中信泰富公司,无视了交易的风险仍旧选择了高杠杆的外汇交易合约。为企业带来了与投资收益不相符的杠杆风险,最终以巨亏结束。 2内部控制产生的管理风险,此次澳元累积外汇期权合约是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财务总监周志贤私自与香港多家主要银行签订的,董事局主席荣智健并不知情。随后二人被撤职。公司财务部主管、荣智健之女荣明方也被降职、减薪。首先,中信泰富所选择的Accumulator不是用来套期保值的,而是一个投机产品,与公司的初衷有所偏离。而财务人员的自作主张进一步诱发了巨亏的产生。正是

中信泰富事件内部控制分析

中信泰富事件内部控制分析

摘要 中信泰富事件折射出中信泰富公司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文中,我从内部控制角度,即五个层面—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对中信泰富亏损做出原因分析,并且我分析了中信泰富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关键字:中信泰富、内部控制、原因、启示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公司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中信泰富事件始末.. (1) 三原因分析—内部控制角度 (1) (一)控制环境 (2) (二)风险评估 (2) (三)控制活动 (3) (四)信息沟通 (3) (五)内部监督 (4) 四教训与启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公司简介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而后,中信(香港集团)通过百富勤把部分泰富股份配售出,使中信(香港集团)对泰富的持股量下降至49%,目前已降至41.92%。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另外,透过其全资附属机构大昌贸易行有限公司及慎昌有限公司进行贸易及分销业务。集团在港拥有多项物业项目,包括大型住宅及优质商用物业。于一九九七年,公司的总部大楼“中信大厦”更于中区海旁落成,为香港海滨的重要标志。 二、中信泰富事件始末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西部经营着一个铁矿,为了降低公司在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中面对的货币风险,从2007年起,中信泰富开始购买澳元的累计外汇期权合约进行对冲。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该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因澳元大幅贬值,已经确认155亿港元亏损。到10月29日,由于澳元的进一步贬值,该合约亏损已接近200亿港元。截至2008年12月5日,中信泰富股价收于5.80港元,在一个多月内市值缩水超过210亿港元。 就中信泰富投资外汇造成重大亏损,并涉嫌信息披露延迟,香港证监会对其展开了调查。2008年11月12日,中信泰富再次发布公告,与母公司中信集团达成初步重组协议,其一是中信集团以强制性可转债方式,向中信泰富注资15亿美元。据中信泰富12月19日披露,该条议案在当天的股东大会上获得了99.94%的赞成票。其二是以“外科手术”般的方式将部分衍生品交易合约从上市公司剔除,中信集团将协助中信泰富分两步重组现存的87亿澳元合约。 按照公告,中信集团希望在12月30日前完成重组。此次衍生产品巨额亏损事件阶段性地告一段落。 三、原因分析—内部控制角度

案例 中信泰富“豪赌”酿成巨大亏空

案例中信泰富“豪赌”酿成巨大亏空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出盈利预警,称公司为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而引致亏损,实际已亏损8.07亿港元。至10月17日,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亿港元。换言之,相关外汇合约导致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总额为155.07亿港元。 事件发生后,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财务总监周志贤辞去董事职务,香港证监会和香港交易所对中信泰富进行调查,范鸿龄离任港交所董事、证监会收购及合并委员会主席、收购上诉委员会和提名委员、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主席,直至调查终止,中信集团高层人士对中信泰富在外汇衍生品交易中巨亏逾105亿港元极为不满,认为荣智健应对监管疏忽承担责任,对中信泰富董事会讲可能进行大改组。 而中信泰富的母公司中信集团也因此受影响。全球最大的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中信集团的长期外币高级无抵押债务评级从Baa1下调到Baa2,基础信用风险评估登记从11下调到12;标准普尔将中信集团的信用评级下调至BBB-待调名单;各大投行也纷纷大削中信泰富的目标价。摩根大通将中信泰富评级由“增持”降至“减持”,目标价削72%至10港元;花旗银行将中信泰富评级降到“沽出”,目标价大削76%至6.66港元;高盛将其降级为“卖出”,目标价大削60%至12.5港元;美林维持中信泰富跑输大市评级,目标价削57%到10.9港元。 除此之外,中信泰富的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一家香港红筹股资金运用部总经理表示:“此事对于在港上市的中资企业群体形象破坏极大,对于我们也是敲了一记警钟。” 没有遵守远期合约风险对冲政策 据了解,这起外汇杠杆交易可能是因为澳元的走高而引起的。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有一个名为SINO-IRON的铁矿项目,该项目是西澳最大的磁铁矿项目。这个项目总投资约42亿美元,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目前的16亿澳元之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在全面营运的每年度投入至少10亿澳元,为了减低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因此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

中信泰富事件内部控制分析

中信泰富事件内部控制分析 · ! ?

摘要 中信泰富事件折射出中信泰富公司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文中,我从内部控制角度,即五个层面—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对中信泰富亏损做出原因分析,并且我分析了中信泰富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 关键字:中信泰富、内部控制、原因、启示 【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公司简介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中信泰富事件始末.. (1) 三原因分析—内部控制角度 (1) (一)控制环境 (2) (二)风险评估 (2) (三)控制活动 (3) (四)信息沟通 (3) (五)内部监督 (4) 四教训与启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公司简介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而后,中信(香港集团)通过百富勤把部分泰富股份配售出,使中信(香港集团)对泰富的持股量下降至49%,目前已降至%。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另外,透过其全资附属机构大昌贸易行有限公司及慎昌有限公司进行贸易及分销业务。集团在港拥有多项物业项目,包括大型住宅及优质商用物业。于一九九七年,公司的总部大楼“中信大厦”更于中区海旁落成,为香港海滨的重要标志。 二、中信泰富事件始末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西部经营着一个铁矿,为了降低公司在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中面对的货币风险,从2007年起,中信泰富开始购买澳元的累计外汇期权合约进行对冲。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该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因澳元大幅贬值,已经确认155亿港元亏损。到10月29日,由于澳元的进一步贬值,该合约亏损已接近200亿港元。截至2008年12月5日,中信泰富股价收于港元,在一个多月内市值缩水超过210亿港元。 就中信泰富投资外汇造成重大亏损,并涉嫌信息披露延迟,香港证监会对其展开了调查。2008年11月12日,中信泰富再次发布公告,与母公司中信集团达成初步重组协议,其一是中信集团以强制性可转债方式,向中信泰富注资15亿美元。据中信泰富12月19日披露,该条议案在当天的股东大会上获得了%的赞成票。其二是以“外科手术”般的方式将部分衍生品交易合约从上市公司剔除,中信集团将协助中信泰富分两步重组现存的87亿澳元合约。 按照公告,中信集团希望在12月30日前完成重组。此次衍生产品巨额亏损事件阶段性地告一段落。 三、原因分析—内部控制角度 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

中信泰富巨亏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从内部控制看中信泰富巨亏案 一、公司简介 中信泰富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而后,中信(香港集团)通过百富勤把部分泰富股份配售出,使中信(香港集团)对泰富的持股量下降至49%,目前已降至41.92%。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另外,透过其全资附属机构大昌贸易行有限公司及慎昌有限公司进行贸易及分销业务。集团在港拥有多项物业项目,包括大型住宅及优质商用物业。于一九九七年,公司的总部大楼“中信大厦”更于中区海旁落成,为香港海滨的重要标志。 中信泰富于香港注册成立,现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并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中信泰富之最大股东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 二、巨亏始末 为了降低公司在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中面对的货币风险,从 2007年起,中信泰富开始购买澳元的累计外汇期权合约进行对冲。 2008年 10月 20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该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因澳元大幅贬值,已经确

认 155亿港元亏损。到 10月29日,由于澳元的进一步贬值,该合约亏损已接近 200亿港元。截至 2008年12月5日,中信泰富股价收于 5.80港元,在一个多月内市值缩水超过 210亿港元。就中信泰富投资外汇造成重大亏损,并涉嫌信息披露延迟,香港证监会对其展开了调查。2008年11月12日,中信泰富再次发布公告,与母公司中信集团达成初步重组协议,其一是中信集团以强制性可转债方式,向中信泰富注资 15亿美元。据中信泰富 12月 19日披露,该条议案在当天的股东大会上获得了 99.94%的赞成票。其二是以“外科手术”般的方式将部分衍生品交易合约从上市公司剔除,中信集团将协助中信泰富分两步重组现存的 87亿澳元合约。按照公告,中信集团希望在 12月 30日前完成重组。此次衍生产品巨额亏损事件阶段性地告一段落。 三、原因探析 内部控制是一个要靠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去实现的过程,实现这一过程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遵循性。内部控制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与活动、信息与沟通、督五个要素,并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人员影响。 1.控制环境 内部环境构成一个单位的氛围,影响内部人员控制其它成份的基础。业绩巨亏、股价大跌、股民指责、司法介入,作为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的荣智健居然表示自己对合同“不知情”。据中信泰富审核委员会的调查,此事并不牵涉欺诈或其他不法行为,而是财务董事未遵守集团对冲风险政策,且在进行交易前未按规定取得董事会主席批准,超越了其权限所为。 如果情况真的属实,那么我们不禁要质疑中信泰富的内部环境存在多么大的漏洞。涉及到几百亿金额之巨的大合同,公司财务层可以不经过董事会主席的批准擅自行事,且先不论员工的诚实性和胜任能力,仅就中信泰富这样的红筹公司的组织结构和授予权力、责任的方式就值得深省。如果每个部门都各行其是,不请示、不汇报,一盘散沙的结构,企业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整个企业运营系统就会存在很大的漏洞;企业管理层犯错的危险系数也被放大,这样恐怕企业离败落已不远矣,企业文化建设更是无从谈起。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指管理层识别并采取相应行动来管理对经营、财务报告符合性目标有影响的内部或外部风险,其要素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识别和分析风险的过程必须持续反复。管理阶层须谨慎注意各部门阶层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中信泰富案例分析

中信泰富案例分析 字号:小大2011-06-02 11:41来源:天和网作者:郎咸平我要评论(0) 中信泰富公司简介 中信泰富有限公司 (港交所:0267)于1990年在香港注册成立,是一家在香港 交易所上市的综合企业公司,并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一。 其前身是信泰发展有限公司,1990年由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 司购入其49%的股份并注入若干资产,并于1991年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 公司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背景知识简介 ●期货(Futures)与现货相对。是现在进行买卖,但是在将来进行交收或交割的标的物,这个标的物可以是某种商品例如黄金、原油、农产品,也可以是金 融工具,还可以是金融指标。交收期货的日子可以是一星期之后,一个月之后,三个月之后,甚至一年之后。 ●期货合约买卖期货的合同或者协议。 ●期货市场买卖期货的场所。 ●外汇买卖是指将一个国家的货币按照一定的价格(即汇率)兑换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 进行外汇买卖的目的: ● 大约日交易量 5% 来自于公司及政府在国外市场的商品及服务买卖,他们必须把赢得的利润转换成本国货币。 ●其他95%来源于以投资赢利为目的的外汇交易。 外汇买卖的种类:

●远期外汇买卖:外汇买卖交易中,凡交割日预定在即期外汇买卖起息日以後一定时期的外汇买卖,称为远期外汇买卖。其主要作用是用于避免贸易和金融上 的外汇风险。 ● 即期外汇买卖:一般是交易双方按当天外汇市场的即期汇率成交,并在交易 日以后第二个工作日进行交割的外汇买卖。其作用是满足客户的即期、临时性 的付款要求,并可以帮助客户调整手中各种外汇头寸的比例,以避免汇率风险。 风险: ●两种表述: 表述为不确定性,说明风险只能表现出损失,没有从风险中获利的可能性,属 于狭义风险;表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说明风险产生的结果可能带来损失、获 利或是无损失也无获利,属于广义风险,金融风险属于此类。 ●风险的分类: 投机风险:既有损失的机会也有获利可能的风险。动态风险:社会、经济、科技或政治变动产生的风险。经济风险:经济活动过程中,因市场因素影响或者管理经营不善导致经济损失的风险。财产风险:各种财产损毁、灭失或者贬值的风险。汇率风险:指经济主体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杠杆交易是利用小额的资金进行数倍于原始金额的投资, 以期获取相对投资标的物波动的数倍收益率或亏损,风险很高。汇率是国际贸 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指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 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 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 风险对冲是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的风险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 案例回顾 ●为了降低公司在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中面对的货币风险,从2007年起,中信泰富开始购买澳元的累计外汇期权合约进行对冲。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 富发布公告称,该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因澳元大幅贬值,已经确认155亿港元亏损。到10月29日,由于澳元的进一步贬值,该合约亏损已接近200亿港元。截至2008年12月5日,中信泰富股价收于5.80港元,在一个多 月内市值缩水超过210亿港元。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案分析

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案分析 摘要:2008年中信泰富集团外汇合约曝光,产生高达155.07亿港元的巨额亏损。本文通过研究中信泰富签订外汇合约的公司背景和国际背景,详细分析中信泰富签订的Accumulator合约,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投机行为、内部控制失效阱是导致中信泰富套期保值失败的重要原因,最后针对公司投资金融外汇衍生品交易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累计股票期权;外汇远期;套期保值;内部控制

前言 2008年10月20日,香港中信泰富(00267)发布公告称,公司为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而引致亏损,实际已亏损8.07 亿港元。至10 月17 日,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 亿港元。相关外汇合约导致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总额为155.07 亿港元,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当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6.47港元,跌幅超过55.4%,当日收报于6.52港元,跌幅达55.1%。 本文通过研究中信泰富签订外汇合约的背景和合约金融衍生品的权利义务,分析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案背景 中信泰富是中国大型央企中信集团在香港上市的6家子公司之一。其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86年通过新景丰公司而获得上市地位,同年2月,泰富发行2.7亿股新股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使中信(香港集团)持有泰富64.7%股权。自此,泰富成为中信子公司。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中信泰富签订外汇合约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06年3月底。当时,中信泰富与澳大利亚的采矿企业Mineralogy Pty Ltd达成协议,以4.15亿美元收购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 Iron的全部股权。 中信泰富收购的澳铁矿项目,曾被称为世界级的磁铁矿开采和加工项目,矿山坐落于西澳皮尔巴拉地区,两处铁矿每年可生产2760万吨精矿和球团,开采期大约为25年。除了已探明的现存储量,还有40亿吨的储量如获证实,中信泰富还有权购买最多40亿吨的开采权,潜在的年产量可达7000万吨以上。 这个投资42亿美元的中澳铁矿项目,是截至目前澳洲已规划开发的规模最大的磁铁矿项目,项目中很多设备和投入都必须以澳元来支付。整个投资项目的资本开支,除当前的16 亿澳元外,在项目进行的25年期内,还将在全面营运的每一年度投入至少10 亿澳元。 为了降低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中信泰富签订了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以对冲风险。杠杆式外汇合同被普遍认为是投机性很强的高风险产品,导致中信泰富巨额亏损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正是变种Accumulator(累股证),但是针对的对象不是股份,而是汇价。 具体来说,中信泰富与花旗银行香港分行、瑞信国际、法国巴黎百富勤、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等13 家外资银行签订了数份杠杆式外汇合约,其中金额最大的是澳元累计期权合约,总额为90.5亿澳元,锁定汇率0.87。合约规定在此后两年多内,每月(部分是每日)以0.87美元/澳元的平均兑换汇率,向交易对手支付美元接收澳元,最高累计金额约94.4 亿澳元。 中信泰富签订这一系列衍生品合约的背景是澳元在当时十分强势,并且短期内预期不会出现大幅度下跌。当时澳元的利息率已高达7.25%,居几大工业国利率榜首。澳元大宗商品在一片繁荣的背景下和加息预期因素的影响下,成为了汇市上热门货币。然而,2008 年7 月份,澳元汇率波动开始加大。短短一个月间澳元开始出现持续贬值,澳元兑美元跌幅也高达10.8%,几乎抹平了08年以前的涨幅。 及至2008年10月20日时,中信泰富(00267)发布公告称,公司为减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而引致亏损,实际已亏损8.07 亿港元。至10 月17 日,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 亿港元。换言之,相关外汇合约导致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总额为155.07 亿港元,而且亏损有可能继续扩大。中信泰富两名高层即时辞职。 当日,中信泰富股价开盘即暴跌38%,盘中更一度跌至6.47港元,跌幅超过55.4%,当日收报于6.52港元,跌幅达55.1%,远远超过业界预计的20%左右跌幅。 2008年10月22日香港证监会确认,已经对中信泰富的业务展开调查,而由于中信泰富的股价在两天内已经跌了近80%,联交所公布的公告显示,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及母公司中信集团,于场内分别增持100万股及200万股,来维持股价稳定。2008年11月,中信泰富终于获母公司北京中信集团出手相助。中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