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新进展(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610881133.html,

笔谈: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新进展(二)

作者:李慧薛晶心张继明李青合

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1年第06期

编者按:研究方法进步是一门学科进展的最直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获得了重大突破,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研究方法由单一走向多元,这为高等教育研究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就整体而言,人们的方法意识并不强,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加强对研究方法的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本刊特约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七位专家、学者撰写了一组笔谈文章,从多个角度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并于上一期刊发了这组笔谈的第(一)部分,本期刊出第(二)部分,以飨读者。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1)06-0082-11

论质性研究方法的特殊价值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与地位

在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中,一般将研究方法分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两大类[1](p41)。定量研究方法的特征是进行精确的量化描述,而定性研究方法是通过抽象概念等来解释

事物内在属性。其中定性研究方法又细分为思辨研究方法与质性研究方法[1](p210)。

质性研究,又被称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它的重点在于探讨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特征而非事物的一般特征,旨在揭示事物存在的独特价值,进而丰富人们关于世界的多样性的理解[1](p242)。有学者归纳出质性研究的五项特征:(1)以“自然情境”为资料的直接来源,研究者是主要的研究工具;(2)重视“描述”;(3)关切过程,而不是结果或产品;(4)倾向于归纳

地分析资料;(5)将“意义”作为基本关切之所在[2](p47)。

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方法论层次、研究方式层次和研究方法层次。方法论层次代表的是对事物的基本看法,取决于研究者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视角;研究方式层次代表了认识事物的基本途径;研究方法层次代表的是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手段和技术,属于具体操作层面[3]。

在方法论层次,质性研究方法基于一种独特的本体论假设,即认为社会现象的构建受到人类心智的影响,研究者的主观兴趣、情绪和价值无可避免地将影响研究过程,从而会影响理论的构建和对社会实在的把握。这种本体论假设使之对社会现实采取解释主义的视角,即认为社会现实是由参与者构建的一系列意义组成的,任何社会现象都不能孤立于它的参与者而存在[4]。所以,社会现象对于不同的参与者而言就有不同的意义,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发现这些意义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