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莫里森作品中的美国黑人文化主体的流失和生态构建问题
黑与白冲突——《最蓝的眼睛》黑人与白人文化冲突分析

- 246-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黑与白冲突——《最蓝的眼睛》黑人与白人文化冲突分析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王琼曼【摘要】《最蓝的眼睛》是非裔美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
小说在情节上并不复杂。
本文从黑白两种颜色颜色的角度,剖析了作者想要阐述的主题:黑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颜色 黑 白 文化传统《最蓝的眼睛》是非裔美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
小说在情节上并不复杂:小说以秋、冬、春、夏为叙述框架,讲述了年仅11岁的黑人女孩佩科拉在遭生父强奸,继而怀孕,早产了一个很快就夭折的婴儿后,在无人关心帮助的情况下堕入疯狂状态的悲剧故事。
读完《最蓝的眼睛》,脑海里始终有两种颜色在晃动:黑色,白色。
莫里森同时又是一个运用象征手法的大师。
象征手法使作品主题意义上具有多种解读的深刻性。
本文将粗略地对黑白两种颜色所象征的寓意进行分析。
一、白色的美小说的白色代表着白人文化。
在美国社会里,尽管白人对黑人的公然压迫在逐渐消失,但是白人文化霸权主义仍然存在。
对于白人种族主义者来说,白人和黑人在外观上的不同显示的是其内在特质的区别,意味着他们在智力,道德和精神上的优劣。
在《最蓝的眼睛》中,正是因为内化了白人的价值标准,小说里的部分人物不愿正视和坚持自己民族和文化的传统,一味追求白人文化所倡导的“金发、碧眼、白皮肤”的审美观和白人中产阶级的价值观。
这种审美观和价值观不断渗透到黑人民族中,严重扭曲着黑人民族的民族灵魂。
小说中的部分黑人唯“白”是美。
在黑人社区内部,黑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自我厌恶情结。
他们觉得自己天生就丑陋。
如果哪个黑人出生时皮肤是浅色的,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高人一等。
主人公佩科拉从一出生就被认为是丑陋的。
随着她不断的成长,这种看法加深了她认为自己丑陋的信念,“她发现所有白人的眼睛里都潜伏着这种神色。
毫无疑问,这厌恶是冲着她来的,是冲着她的黑皮肤来的”。
她从潜意识里把自己的丑陋与黑皮肤联系了起来,从而把所有的罪恶也都归结为她的黑皮肤。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民俗文化资源

黑皮肤 的人们 ,请听我说 ,
我 们 的先 祖 从 不 把 名 字 当 L , A 听到他 们 的 名字 就知 道他 们 的
家世 ,
旦 失去 了名 字 ,也 就丧 失 了
身份。 对黑 奴 来说 ,命名 权完 全 掌 握 在 白人 奴 隶 主 手 中。 白人 所 起 的 名 字只 能标 志他们 的奴隶 身份 。 因
此 黑 奴 要 想 获 得 真 正 的 自 由 ,首 先
每 个 名字 就是 都 是 一个真 实 的
见 证 。 【】 2
需要 获得 命 名权。莫 里 森作 品 中多
次 写 到 黑 人 易 名 行 为。 黑化遗 产相 连。 在 一 个 白人 文化 为 主 的文 化 背 景 下 ,
名 字 在 非 洲 传 统 文 化 中 起 着 极 其 重 要 的 作 用 。 如 莫 里 森 而 言 , 如
名 有 深 刻 的 内 涵 , 象 征 着 新 生 和 黑
族 裔作 家 毫无例 外 的借 助于 民族 传
果你来 自非洲 ,失去 了自己的名字 , 统 文 化 的文化 象征功 能 来确 立 自己 麻 烦 就 大 了 , 因 为 你 失 去 的 不 仅 仅
老妇 人来 说 ,这 名 字听 起来 有点 滑 命 名活 动在 任 何 民族 中都 是 一 仅 是 身 份 的 象 征 ,也 是 个 人 与 其 族 稽 ,但 却是 迈 向 自我 的第 一步。 一
托妮莫里森《宠儿》解析解析

❖ 托尼-莫里森像个魔术师一样,把不同的声音结合组织起来,构筑成不同的人物形象,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生硬 地塞给读者。她要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走进小说里,同她一起品味主人公生活的甘苦,内心世界的奥妙。那 是一个黑人女孩在一个充满丑陋、歧视、欺凌的世界中,在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蓝色眼眸”的诱惑下,对美丽人 生的梦幻。在她身上,你能够看到托尼-莫里森成熟塑造的“苏拉”(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苏拉》的主人 公)的影子。
❖ 萨拉/布莱克本:莫里森依然处于扎起人们对黑人女作家的有限归类中。莫里森才华出众,不应该仅仅把自己停留在超凡 地记录美国乡土生活中的黑人生活中。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八点 五十九分。
矛盾评价的原因
❖ 一是莫里森的作品使她赢得更大范围的认可; ❖ 二是人们开始重新反思所谓“美国”;重新反思盎格鲁-美国文化与非裔美国文化的关系;按四对于文
4、奴隶的反抗之路
❖ 黑尔等四十八个黑奴的逃走;
❖ 塞丝怀孕逃走;
❖ 西克索的反抗; ❖ 塞丝的杀婴;
❖ 斯坦普的沿河送递逃离的奴隶;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八点 五十九分。
❖ 身体的自由
❖ 精神的自由
❖ “林间空地”
5、黑人的自由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八点 五十九分。
二、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八点 五十九分。
荣誉 ❖ 托尼·莫里森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善于运用不同的叙事技巧来讲故事。
她通过叙事者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控制审美距离。在莫里森的小说世界里,历史、追寻和对语言的处理是不可少的。 通过这些揭示了当代美国社会中黑人文化逐渐被白人主流文化游离、渗透和颠覆,从而对黑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反思和质 询,此外,莫里森还运用黑人传说和神话来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对她几部作品的主题及写作技巧的简要分析,展示 这位美国女作家的艺术风格。
英美文化论文:浅论《宠儿》中美国黑人女性独立人格的价值分析

浅论《宠儿》中美国黑人女性独立人格的价值分析一、介绍莫里森为《宠儿》一书所选取的场景是辛辛那提城郊的蓝石路124 号凶宅。
虽然奴隶制已被废除 10 年了,但被杀婴儿---"宠儿"的冤魂一直在家中肆虐,家人中死的死,精神崩溃的精神奔溃。
最后,是成长起来的另一个女儿丹芙和黑人民众一起帮助她摆脱了宠儿,开始面对新生活。
《宠儿》是一部旨在揭示奴隶制精神贻害的小说,主人公赛丝通过自己的顽强斗志,逃离了控制其人身自由,迫害其身心的农场。
而这些男性黑奴们却没能做到。
为了不被奴隶主抓回,她万般无奈下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
虽然这种行为在白人眼里应该受到道义上的谴责,但赛丝暴烈的母爱将这种行为中的否定奴隶制倾向发挥到极致,其实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其意义在于,一个奴隶第一次真正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她身上人性的高贵、丰盈和美丽全系于那挑战历史必然的非理性方式。
二、逃亡在美国历史上,奴隶制是人们不想再提及,刻意去遗忘的一段黑暗历史。
奴隶是奴隶主的合法财产,这就是奴隶制形成的基础。
换句话说,奴隶没有人权,所以可以被随意买卖,为奴隶主赚取利益。
在奴隶体制中,任何家庭中的孩子都可能随时被卖出,远离父母。
像其他孩子一样,小赛丝由一个叫做南的独臂奴隶妇女抚养。
她的生母只抚养她一个月的时间。
当她长到 13 岁时,她被卖给了加纳先生。
赛丝非常幸运,能在"甜蜜之家"中度过了"six years of happy marriage".加纳夫妇是最仁慈的奴隶主的典型代表。
莫里森试图唤醒奴隶,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奴隶主是仁慈的,有同情心的。
莫里森通过本书告知读者,所有奴隶主对奴隶的所作所为比起加纳夫妇对赛丝的所作所为有过之而无不及,进而揭露奴隶制的罪恶本性。
赛丝所生活的农场---"甜蜜之家",是一个半乌托邦的农场。
在奴隶制下,它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家。
在农场的男性奴隶有权利"buy a mother, choose a horse, ora wife, handle guns, even learn reading if they wanted to". 但还是加纳夫妇的财产。
托尼·莫里森作品浅析

托尼·莫里森作品浅析发表时间:2018-09-18T09:51:10.437Z 来源:《知识-力量》3中作者:肖瑶[导读] 作为一位非凡的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作品中紧紧围绕着非洲文化,如非洲的宗教和哲学。
因而,美籍非裔们被非洲和美国文化差异所冲击、被双重身份困扰等问题被自然地引导出来。
在写作视角方面,莫里森善于运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进行文学创作。
在莫里森的作品中,她常表露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在文学写作技巧方面,黑人作家惯常运用的写作技巧——黑人幽默,在她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尤其体现在作品《苏拉》中。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 100029)摘要:作为一位非凡的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作品中紧紧围绕着非洲文化,如非洲的宗教和哲学。
因而,美籍非裔们被非洲和美国文化差异所冲击、被双重身份困扰等问题被自然地引导出来。
在写作视角方面,莫里森善于运用后殖民主义的视角进行文学创作。
在莫里森的作品中,她常表露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在文学写作技巧方面,黑人作家惯常运用的写作技巧——黑人幽默,在她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尤其体现在作品《苏拉》中。
关键词:非裔文化;身份;后殖民主义;黑人幽默宗教塑造人们的思想,并为他们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
在《所罗门之歌》中,人们可以与死亡的人谈话,死者的灵魂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在《苏拉》中,莫里森运用上帝视角充分展示了美国黑人的自我意识和文化身份。
在《天堂》,非洲宗教中热衷的理解和宽容的思想被清楚地表现出来。
在非洲哲学中,人们相信死者会回到真实的人类世界,这显然表明死者与现实世界之间没有界限。
莫里森吸收了非洲裔美国文化的精髓,并在她的小说中运用。
在她时刻提醒世人,黑人像其他民族一样拥有宝贵的传统。
当这些非洲裔美国人在两种文化之间受到严重影响时,文化冲击就已悄然而至。
莫里森介绍了白人文化如何影响黑人,并在《最蓝的眼睛》这部作品中,展现了白人的价值观对黑人的冲击。
双重边缘化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追寻

双重边缘化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追寻摘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而闻明。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分析小说《所罗门之歌》,探析了父权制和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女性的戕害以及遭受到种族和性别双重歧视的黑人女性的边缘化状态,揭示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回归,重新建构了文化身份,走上了探寻自己非殖民化的道路。
关键词: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罗门之歌》;黑人女性;建构文化身份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167-03托妮?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文坛享有盛誉的非裔美籍作家,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她的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使她能够以独特细腻的视角来探析黑人女性的精神世界。
《所罗门之歌》出版后被评为1977年全美最佳小说,并获得了全国图书评论界奖。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以男性为第一主人公加以描绘的作品,围绕青年男主人公奶娃南行寻根经历展开,小说以“黑人会飞”的黑人民间传说作为象征核心和故事主线,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色彩。
塑造了以奶娃为代表的黑人男性主人公形象,讲述了他与父母间的冲突,与姐姐、哈格尔的冲突,及南行寻根中北方城市黑人与南方乡镇黑人的冲突等。
“以奶娃诞生前一个黑人试图用绸翼飞行开始,到奶娃从‘所罗门跳台’的一个山头跳向另一个山头的飞行结束,中间穿插了许多同‘飞行’有关的人物和情节。
派拉特姑妈的名字就有‘领航员’的谐音,她背负先父遗骸、身携‘导航’地图,表明她负有传授民族遗产与指引侄子‘飞行’这双重使命;她生下时没有留下与母体连接的脐带的肚脐――这承然是不可思议的,但却增加了她‘神授’的特征,暗示她是传播黑人文化的‘天使’。
奶娃成功起飞之时,也就是她完成使命归‘天’之日。
”在小说的结尾,奶娃了解到自己有飞翔能力,也就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归宿[1]。
奴隶制已成为过去,然而新一代年轻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影响下长大,身体和心灵面临着被同化的危机,深受白人霸权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黑人传统文化也遭受了很大的冲击。
托尼.莫里森小说作品中的美国黑人音乐文化特征

托尼.莫里森小说作品中的美国黑人音乐文化特征【摘要】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作品深刻描绘了美国黑人音乐文化的特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象征意义的运用,展现了美国黑人音乐的魅力和传承。
在她的作品中,对美国黑人音乐家的描写栩栩如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
托尼.莫里森通过对音乐的描写,探讨了美国黑人音乐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彰显了其在塑造美国文化和历史中的独特地位。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不仅为美国黑人音乐文化赋予了新的意义,也为其传承和变迁提供了珍贵的文学贡献,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国黑人音乐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渊源。
通过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国黑人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其在美国文化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小说作品、美国黑人音乐文化特征、描述、描写、象征意义、传承、变迁、重要性、贡献1. 引言1.1 介绍【托尼.莫里森小说作品】《托尼·莫里森小说作品中的美国黑人音乐文化特征》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一位备受推崇的美国作家,她的作品多次获得文学奖项,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
莫里森以其深刻的文字描绘和对美国黑人文化的关注而闻名,她的小说作品中充满了关于美国黑人音乐文化的丰富元素。
在莫里森的小说中,美国黑人音乐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独特的节奏和情感。
她通过文字,将读者带入到美国黑人音乐的世界,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音符在耳边回荡。
莫里森对美国黑人音乐家的描写也是细致入微的,她不仅展现了他们的音乐才华,还揭示了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这些音乐家在她的笔下成为了充满复杂性和魅力的人物,引人入胜。
在莫里森的作品中,美国黑人音乐文化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文化在她的小说中被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对美国黑人音乐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美国黑人音乐文化的独特特征,她的文字不仅展现了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还揭示了其在美国文学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对《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出路的探讨

对《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出路的探讨作者:李远祝珣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1期摘要:托尼·莫里森是当代著名的美国作家,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作家。
《所罗门之歌》(1977)获 1978年美国文学研究院和全国书评会奖。
该作品使她成为美国当代最伟大作家的之一。
作品在深刻地描写非裔美国黑人的痛苦生活的同时,探讨了他们的出路的问题。
笔者脱离传统的抗争,文化的同化,回归黑人文化的主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思考作家的本意。
首先论述非裔美国人寻找出路的三种错误的途径,即以麦肯·戴德二世为代表的紧跟白人主流文化放弃黑人文化,派拉特为代表的回归黑人传统和以吉他为代表的暴力复仇的途径。
然后通过阐述奶娃的南方之旅,寻找出一条非裔美国人的出路,即不离开美国本土的“飞翔”。
关键词:白人文化;黑人文化;出路[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011、白人文化的盲目追随者以现实主义,崇尚个人奋斗、追求理想、实现“美国梦”为中心的白人现代文化与以古老的神化、传奇、民间故事,崇尚超自然为中心的黑人文化有着天壤之别。
麦肯·戴德是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丧失本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从他身上,我们可看到“漂白”的非裔美国人的扭曲生活。
麦肯曾经是一位快乐、勤恳、善良的孩子。
父亲被枪杀,农庄被白人夺走后,麦肯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童。
遭受饥饿,贫困,虐待的事实使麦肯远离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把追求财富作为生活的座右铭。
白人文化的金钱价值观使他成为一头冷漠,无情的野兽。
他不惜泯灭良心,敛财不择手段。
他与露斯结婚是看上了她家的财产。
他对待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与他团圆的亲妹妹无情无义,嫌弃妹妹身份低下,把她赶出家门。
他对待同族人也是无情无义。
当房客巴恩斯太太因为养育孩子付不起房租而向他求情时,他限期让她交钱,否则把它们撵到街上去。
当另一个房客孤独失望而企图自杀时,他急忙赶到现场,但不是去救人,而是去收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为黑人 开设 的霍华 德大学 , 攻读 英语 和古典 文学 。16 95
非 白人文化又非非 洲传 统文 化 的“ 另类 文 化 ” 。黑人 文 化
的这种艰难处境 , 使得 黑人 民族文 化的构 建 与发展 迫在 眉
睫。黑人女作家莫里森肩 负起 了这一 责任 , 她对黑 人 民族 文化的发展与构建花费 了非 常大 的精力 , 她的小 说 中不 在 断地思索着黑人 民族文 化应 当如何 发展 , 重揭露 当代 美 着
对乔利也变得困难起来。波琳逐渐开始厌弃自己的黑人身 ”
份, 她认为家人 和 自己都丑不堪 言 , 从此她失去 了往 日质朴
的心 , 失去 了对 家人 的爱 , 并且 开始追 求 白人 文化 , 她开 始 大笔大笔的花钱买服装 和化妆 品 , 发型都 要模 仿 电影 明 连 星的样子。《 罗门之 歌》中的哈格 尔也 是 众多 被 白人 金 所
国社会 中存在的文化上的种族歧视及 其对黑人尤其年轻 一
定 白人在对黑人 的控制方 面应 当持有一种 社会责 任感 , 开 导 白人们应 当献 身于其“ 同事业 ” 在这个 控制奴 隶的共 共 ,
同事业 的驱使下 , 他们 除了剥夺 了黑人 的劳动力 以及 黑人
代的毒害 , 索黑人应 当怎 样继承 并且 发扬 其 民族 文化 与 探 其传统 , 当如何 通过正 确运用 以便 实现 自我 价值 。作 者 应
第3 0卷 第 4期
2010年 4 o . 0, . 1 3 No 4 Apr 2 0 . 01
J u n lo a n n ie st o r a fXin i g Unv riy
文章 编 号 :06— 32 2 1 )4— 0 5一o 10 5 4 (0 0 0 0 5 2
浅议莫里森作 品中的 美国黑人 文化主体 的流失和生态构 建 问题
李 晓琴
( 湖北 工 业大 学 , 湖北
摘
武 汉 4 06 ) 308
要 : 文通过对 莫里森创作的黑人文 学的研 究, 本 分析 了美 国黑人 文化 的艰 难 处境 , 解释 了美 国黑人 文化 流 失
的原 因, 探讨 了美国黑人 文化生 态的构建 问题 。
来是具有娱 乐性质的媒 体 , 在实际上却 慢慢 强化 了黑 人 但
的 自卑感 与白人们的优 越感 , 而对黑 人的 心里 产生 了严 从
重不好 的影 响。 白人利用 他们 于媒 体上 的控制 优势 , 白 对 人文化进行 大肆宣扬 , 从而 把 白人文化 的优越 感 深深地 扎 根 于黑人 的心灵 。‘ 最蓝 的眼睛>中的波琳 就 是通 过看 电 影 , 自己无形 中认 同了白人男‘ 使 的凝视 和屏幕 上 由男 性 ,
学 和巴尔德学 院讲 授美 国黑人文学 , 为《 并 纽约时报书评周 报> 撰写过 3 O篇高质量 的书评 文章 ,97年起 出任 普林 斯 18 顿 大学教授 , 讲授文学创作 至今 。 二、 国黑人文化 的艰 难处境 美
使 波琳 每次看完电影的时候总是觉得“ 回家变 得很困难 , 面
关键词 : 莫里森; 黑人文 学; 生态构建
中图分类号 :16 4 I0 . 在殖民强权的压制下 , 黑人文 化被边缘化 了, 成为 了既 文献标识码 : A 定严格的纪律 , 奴隶们的心 中灌输一些低下意识 , 得他 在 使 们 对主人的威严 产生 畏惧 , 老实实的遵 守主人 给他 们制 老 定的那些行为标 准 , 以及制造一些奴隶很无助的感觉 ; 他们 也有制止奴隶 聚集 、 罚逃 奴与行使巡 逻 的义务 。法 律规 惩
在作 品中非常强烈地表现 出了对 黑人 民族现状与黑人 民族
文 化 的忧 患 意 识 。
一
生理上 的 自由外 , 还剥 夺了他们 独立 的 自我意识 与文 化之
根 。在 民族文化 上 , 白人 们通 过广播 、 电视 、 电影 等 大众媒
体与杂 志、 服装 、 音乐 等各种 宣传 工具 , 行 白种 民族 文 化 推 的价值观 和审美观 , 向黑人 以及其它少 数 民族灌 输其 民族 的优越性 , 完全扭 曲黑人们 的心灵 , 而真正在意识形态 上 从 去 同化他们 , 以便来抹平文化差异 。比如 , 白人们 一般会 在
美国黑厶 为受到种族歧视以及受害最深的人, 他们
只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 层 , 有 自由, 没 没有权 利 , 默地 忍 默
受着 白人对他们的剥削 。黑 人们 来到 美洲 大陆 以后 , 白人 立刻 制定 了相应的法律制度 , 即黑人只能被看做奴隶 、 动 不
年, 莫里森开始担任蓝登书屋 出版公 司的高级 编审 , 份工 这
作使她有 机会 更多地接 触美国黑人社会 , 她所 主编的《 黑人
之 书》, 记叙 了美 国黑 人 30年 历史 , 0 被称 为美 国黑人 历史
的百 科 全 书 。7 0年 代 起 , 先 后 在 纽 约 州 立 大 学 、 鲁 大 她 耶
电影屏幕上 把黑人刻 画为仆人 、 傻子 类 的形 象 , 白人 呢 , 而 却大多是大 善人 、 主人 、 英雄之类的正面角色。这表面上 看
、
莫 里 森 的 创 作 及 研 究 现 状
托妮 ・ 莫里森作为 当代非 常杰 出 的美 国黑人 女作家 ,
她于 19 9 3年获得 了诺 贝尔文学奖 , 成为世界 上第一位 荣获 诺贝尔文学大奖 的非洲 裔美 国作 家。她 13 9 1年 出生 于俄 亥俄州一个黑人家庭 , 父亲是造船厂 的焊接工 人 , 亲是唱 母 诗班 的一员 , 她从小就受到黑人文化 的影 响 , 对非洲 文化遗 产和文学有 着浓厚 兴趣 。14 9 9年她 以优 异成 绩考 入 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