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课 抗抑郁药理实验方法学习

第01课 抗抑郁药理实验方法学习
第01课 抗抑郁药理实验方法学习

实验方法和模型

一、药物之间相互作用模型

许多早期模型涉及到抗抑郁药与其它药理学类型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模型曾不严格地被认为模拟了抑郁,然而从抑郁模型的三方面标准——表面上的相似性(face validity)、预测的有效性(predictive validity)及思路的合理性(construct validity)来考虑,这些早期模型实际上只起着筛选具有专一神经化学作用的抗抑郁药的作用,只能作为抗抑郁药初筛的一种手段,从严格上说不应称为抑郁动物模型。

(一)利血平拮抗(reserpine reversal)

1.概述利血乎是一种囊泡再摄取抑制剂,它使递质留在囊泡外,易被单胺氧化酶降解,从而使儿荼酚胺(NE、E、DA和5—HT)耗竭,引起行为和生理上的变化。对利血平引起的行为和生理变化的拮抗是最早发展的抑郁动物模型。经利血平处理的动物出现上眼脸下垂、体温下降及强直症状,预先用三环抗抑郁药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别处理,能拮抗上眼睑下垂及体温下降的症状。然而此实验不能检测许多结构上不同于三环抗抑郁药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新抗郁药.却对于很大范围的非抗抑郁药有效,如兴奋剂、多巴、。a—肾上腺素能激动剂、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及抗组胺药。事实上此实验包含三方面独立的生物学检测,因为利血平引起的上眼脸下垂、体温下降及强直分别被a—肾上腺素能或5—HT能激动剂、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及DA激动剂所拮抗。2.实验方法及观测指标选用18—23g雄性小鼠

1)上睑下垂(ptosis)的观测静注2mg/kg利血平,同时腹腔注射或口服药物或生理盐水(对照),1hr后将动物放于支架上观察15s,比较给药组和对照组中限盼至少关闭一半的动物的个数。2)运动不能(akinesia)的观察静注2.5mg/kg利血平,同时口服药物或生理盐水(对照),lh后将动物放于直径7.5cm的圆形白纸的中央观察15s或更长时间,比较给药组和对照组中仍然呆在圈内的动物的个数。

3)体温下降(hypothermia)的观察腹腔注射5mg/kg利血平,同时口服药物或生理盐水(对照),4h后将探头插入动物肛门内1.5至2cm处测量肛温,比较给药组及对照组中肛温的差异。3.注意事项进行动物体温测量实验时,环境温度应保持恒定,最好在20度左右。

4.应用常用于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抗抑郁药的初筛。

(二)高剂量阿扑吗啡的拮抗(antagonism of high dose of apomorphine)

1.概述Schelkunov 1968年首先提出将阿扑吗啡引起小鼠体温下降作为筛选抗抑郁药的一种实验方法。以后的研究表明,药物对高剂量阿扑吗啡(16mg/kg)引起小鼠体温下降的拮抗是通过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机制,该实验反映了药物对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及/或去甲肾上腺素传递的作用,而不反映其抗抑郁性质、多巴胺拮抗或其对5—HT受体的作用。

2.实验方法及观测指标环境温度保持20—22℃。体重20—25g的雄性小鼠,测量肛温后腹腔注射受试药物或生理盐水,30min后皮下注射阿扑吗啡(16mg/kg),30min后再次测量肛温。比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受试组肛温变化的差异。

3.注意事项进行动物体温测量实验时,环境温度保持恒定。

4.应用用于筛选抑制NA重摄取或能激活a1和β—肾上腺京能受体的药物。

(三)5-HTP诱导的甩头行为(5—HTP induced head-twitches )

1.概述该模型最早由Corne等在1963年提出。5—HT受体兴奋引起的甩头综合征可能通过5—HT2受体介导。小鼠中由5—HTP诱导的甩头行为对于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均比较敏感,如西酞普兰、氟伏沙明等5—HT重摄抑制剂,去甲丙咪嗪、麦普替林、诺米芬辛等NA 重摄抑制剂及混合作用于5—HT和NA系统的丙咪嗪。

2.方法步骤及指标选用20—24g雄性小鼠。首先在测试前3h腹腔注射100mg/kg帕

吉林。之后腹腔注射受试药或生理盐水,30min后再注射5—HTP(5mg/kg,ip).10min后开始观察,记录6min内小鼠甩头次数。比较实验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甩头次数的差异。

3.应用常用于研究筛选作用于中枢5—H丁或NA系统的抗抑郁药。

(四)小鼠育亨宾增强模型(yohimbine potentiation model in mice)

1.概述Gershon及其同事观察到,临床上有效的抗抑郁药包括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抗抑郁药及非典型抗抑郁药IprindoLe均能增强a2受体拮抗剂育亨宾在狗上的毒性。基于这些发现,他们建立了狗育亨宾模型。尽管在有限的受检药物范围内该模型的临床预测性比较好,但该模型耗时耗费,因而它的使用受到了限制。1963年,Quinton观察到丙咪嗪及几种其它类型的抗抑郁药均能显著增强育亨宾在小鼠中的毒性。与狗育亨宾增强模型相反,小鼠模型对于抗抑郁药并不专一,其它药物如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抗胆碱能药物也能增强育亨宾在小鼠中的毒性,但由于该模型操作上简便快速,出而得到广泛使用。

2.实验方法及观测指标选用18—24g的雄性小鼠,口服受试药物或生理热水,皮下注射育亨宾30mg/kg。观察比较注射育亨宾18h后受试组相对照组中小鼠死亡率。

3.注意事项育亨宾的用量应当采用使对照组小鼠没有致死作用时的最大剂量。

4.应用观察药物对NE能神经传递的作用。

二、应激模型

(一)“行为绝望”及其衍生(“behavioural despair” and derivativ es)

1.概述尽管70年代已出现了—些较好的抑郁动物模型,如获得性无助模型、分离模型,仅由于花费或可行性问题,这些模型尚未用于常规的药物韧筛。药物初筛迫切需要一些简单、快速、敏感的动物模型。在此背景下,Porsolt等977年分别发展了大鼠和小鼠强迫游泳模型。在强迫游泳模型中,大鼠和小鼠被迫在—局限的空间游泳,它们首先挣扎试图逃跑,随后处于—种不动的状态,这种状您被弥为“行为绝望”。除了—些5-HT重摄取抑制剂之外,多数抗抑郁药在此模型中均能减少动物的不动时间,且其药效与临床上药效显著相关。而在亚活性剂量锂盐辅助下,5—HT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在此模型中也往往有效。

继强迫游泳模型之后,陆续衍生出了其它一些模型,在这些进展中最突出的是小鼠悬尾模型。悬尾小鼠为克服不正常的体位而挣扎活动,但活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可断性水动,显示“失望”状态。有效药物包括三环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非典型抗抑郁药(包括5—HT重摄抑制剂)。2.大鼠强迫游泳实验rat forced swimming test)

1)实验方法选体重160一180g雄性大鼠放人水深15cm的量筒(40cm高,18cm直径),水温25℃。预试15min后在32℃下烤干;24h后,动物重新放人上述环境中,测定给药组和对照组在5min内保持漂浮不功的时间。

2)注意事项

(1)实验中水的深度是关键,应使动物后爪刚可触及水底,但又不能支撑身体。

(2)能增加活动性的药物可能出“假”阳性结果,故在进行强迫游泳实验的同时还应检测该药对活动性的影响。

3.小鼠强迫游泳实验(mouse forced swimming test)选20-24g雄性小鼠放入水深10cm的量筒(20cm高14cm直径),水温25度,观察6miln,比较给药组和对照组小鼠在后4min内不动的时间。

4.小鼠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 选体重20一24g雄性小鼠,将其尾端2cm的部位贴在一水平木棍上,,使动物成倒挂状态,其头部离台面约5cm,悬挂两侧用板隔开动物视线。比较给药组及对照组在6min内的不动时间。

5.应用常用于抗抑郁药的初筛。

(二)获得件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1.概述“获得性无助”现象最初是在1967年被Seligman和Maier用来描述狗的,随后扩展到其它种属(大鼠、猫、小鼠和人)。近些年来的大多数实验多采用大鼠作为研究对象。“获得性无助”即当机体受到无法逃避的应激刺激如电击时,将随后产生操作欠缺,而在同等的可以逃避的应激

刺激下则不产生操作欠缺。“获得性无助”动物产生的操作欠缺可在亚长期(3—7d)使用各种抗抑郁药包括三环抗抑郁药、单胺氧化两抑制剂、非典型抗抑郁药及电惊厥电击下所逆转,而长期使用兴奋剂、镇静剂、抗焦虑药及神经松弛剂则无效。“无助”动物除了在令其厌恶的条件刺激下表现出操作欠缺外,还可出现其它一些行为变化,如活动性降低、攻击性减少及食欲和体重下降。脑中NE、5—HT、DA能、GABA能神经元活性下降及中枢胆碱能神经元活性过高均与无可回避电击后的行为抑制有关。很难确定具体哪类神经递质系统与哪种行为变化相关联,因为行为变化本身不是单的。如穿梭箱逃避学习包含活动性、注意过程、协调过程、恐惧、疼痛等,其中的任何一项变化均能改变逃避行为。因而各种神经化学的变化均可反映在逃避行为上.无可回避的电击后出现的行为欠缺的中枢机制与多种神经递质系统有关。

2.操作方法及观测指标

1)“无助”的诱发通过有盖的20X10x10cm3笼子内的不锈钢栅(1.5cm间隔)传送60次随机的无法逃避的足部电击(0.8mA,持续15s,每1min±15s给一次电击),对照大鼠(200—220g雄性大鼠)放于相同笼中1h.但不给予电击。“无助”的诱发可在第1天上午进行。

2)条件回避训练在无可逃避的电击之后48h(第3d)开始进行回避训练,以便于评价逃避和回避行为。实验时,使用60x 21x 30cm3的穿梭箱,其底面由不锈纲栅构成(1.0cm问隔),穿梭箱被一块带有7x 7cm2小门的不锈钢板隔成两个相同的箱子。

将动物单个地放人穿棱箱的一端,使其适应测试环境5min(只在第一期训练时进行),然后进行30次回避训练(每次之间间隔30s)。每次训练的最初3s出现一个光信号,允许动物在此期间到达另一端的箱中以回避电击。若此间无回避反应发生,则光信号再持续出现

3R,同时还出现一个0.8mA的足部电击(持续3s)。若此间无逃避反应发生,则电击和光信号立即自动停止,同时将此记作一次逃避失败。在第3、4、5d亡午均进行—期回避训练,每只大鼠均记录其逃避失败次数。预先经受了无可逃避电击的大鼠.在第3、4、5d的测试

中逃避失败次数均显著高于预先未经受无可逃避电击的大鼠,而在连续使用抗抑郁药之后,预先经受了无可逃避电击的大鼠在第3、4、5d的测试小逃避失败次数显著下降,尤其是在第4、5d 中。

3.应用获得性无助模型对抗抑郁药高度敏感,不仅可用于这些药物的次筛,也日益用于研究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抑郁病的神经生物学。

(三)未预知的长期应激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

1.概述此模型最初是在l981年由Roth和Katz描述的:大鼠长期受到各种应激刺激后,其在敞箱测试中的急性白噪声刺激下将显示出活动性的减少。随后又有研究者们观察到慢性未预知的应激刺激还能导致动物在强迫游泳实验中活动时间缩短及在穿梭箱实验中逃避行为欠缺。在慢性应激刺激朗间每日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将明显改善动物的行为欠缺。慢生应激大鼠出现的行为欠缺可能与去甲肾素能系统的改变有关。

2.实验方法和指标选用280一350g的大鼠,每笼4只,食水不限(除非持指)。

1)敞箱买验

(1)慢性应激刺激大鼠在21d中受到的应激刺激包括:三次1h电击(平均1mA,只

续l—l0s,平均每min一次电击);两次40h禁食,三次4℃冷水中游泳5min,两次40h禁水,两次40℃环境中5min,两次高速水平方向摇晃30min,两次昼夜循环颠倒。每2或3d

给予一次刺激,以半随机方式给予。

(2)给药方式每日一次,持续21 d。

(3)活动性测试在最后一次慢性应激刺激的48—72h后,将大鼠置于95dB的白噪声中达lh。然后立即将大鼠故人1.22m2x 45cm高的敞箱(4x 4方格)中测试6min。记录大鼠在前3min内方格间的穿行次数以及整个6min内的排粪次数。

2)穿按箱实验

[1]慢性应激刺激大鼠在14d中受到的应激刺激包括:两次30加n足部电击(1mA.持续1s,平均每min一次),一次24h禁食,两次4℃冷水中游泳5min,两次24h禁水,两次lh水平方向高速摇晃,两次24h转移至另一屋中的新笼中,—次1min夹尾,一次24h孤养。每日随机给予一种刺激。

(2)给药方式每次应激刺激前1h腹腔注射受试药或生理盐水一次,共持续14d。

(3)逃避行为测试第15d,将动物放入空梭箱的一端,使之先适应测试环境3min。然后进行30回避试验:每次试验的前4s均出现噪声信号,若此期间无回避反应发生,大鼠将受到0.8mA 足部电击;若此间无逃避反应发生,则电击和噪声信号将终止。记录动物在整个实验中逃避失败的次数,即电击出现期间动物未到达另一端箱子的次数。

3.应用可用于抗抑郁药物的筛选及抑郁症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

(四)未预知的长期温和应激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1.概述未预知的长期温和应激刺激模型是Willner等受Katz等描述的未预知长期应激刺激模型的启发而在1987年提出的。Willner将其中的应激刺激程度减轻,利用长期的温和应激刺激,使之更现实地模拟了人们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因难”。在经过长期温和应激刺激之后蔗糖水饮用量的减少反映了内源性抑郁症的中心症状即快感缺乏(anhedonia)。在新的模型中,抗抑郁药治疗的时间进程及在正常非应激动物中的无效,准确地模拟了临床治疗的情形。抗抑郁药在慢性应激刺激模型中的作用可能通过增加突触后DA受体敏感性来介导。DA受体拮杭剂Pimozide、SCH-23390和sulpiride急性给药能拮抗三环抗抑郁药在此模型中的疗效,D2受体拮抗剂raclopride能选择性地拮抗fluoxetine(氟西汀)和maprotiline(麦普替林)在此模型中的疗效。2.方法步骤选用体重300一350g的雄性大白鼠,孤养。

1)所有动物首先受训饮用1%的蔗糖水在开始的48h内将蔗糖水故人笼中以代替自来水,接着禁食禁水20h,通过称饮水瓶重量连续测量5次动物在lh内蔗糖水的饮用量。

此后每间隔一周均进行一次20h禁食禁水及1h饮蔗糖水测试,此过程贯穿于整个实验.

2)根据最后的基线测试中大白鼠蔗糖水的饮用量,将动物均匀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作为对照组,只在测试前禁食和禁水20h,其它时间食水不限。另一组接受长期应激刺激,包括:两次20h 的禁食和水,其中一次在测试之前.另一次在禁食和水后给予2h进食时间(将45g食物分散在笼内);16h禁水;两次通宵照明;两次(7和17h)45℃倾斜笼子;—次17h的配对饲养;一次17h潮湿笼中饲养(将200m1水加到有锯末的笼底);两次(3、5h)周期性的噪声(85d;三次(7、9和17h)低强度的闪烁照明(每min闪300次)。

两组动物在互相隔离的环境饲养。

3)在经过4周的应激刺激之后,根据测试结果,每组动物又可均匀分成受试药组和生理盐水组。在继续进行应激刺激的同时,进行长期给药(如每日一次,共进行5周用药)。

3.指标比较各组动物蔗糖水饮用量的差异。经过长期温和的应激刺激之后,动物蔗糖水的饮用量将明显减少,而给予抗抑郁药治疗的动物蔗糖水的饮用量将恢复正常。

4.应用该模型对于研究抗抑郁药的临床作用机制及抑郁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具有一定价值。三、脑损伤模型

嗅球切除模型(olfactory bulbectomy model)

(一)概述自从1971年Cairncross和King首次报道阿米替林能改善嗅球切除大鼠回避学习能力以来,陆续有许多文献报道切嗅球大鼠的许多行为变化包括自主活动性增加和被动回避反应能力欠缺等均能被抗抑郁药逆转。嗅球切除动物行为欠缺的神经生化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人们认为至少部分上嗅球切除后通过改变不同脑区5—HT能系统功能引起行为欠缺。例如,增加5—HT传递的药物能改善切嗅球引起的被动回避欠缺,而将5—HT拮抗剂metergoline全身给药或注入内侧杏仁核,能阻断抗抑郁药在嗅球切除大鼠中的药效;嗅球内注射5,7—双羟色氨酸以破坏其

中的5—HT末梢能产生与嗅球切除后相似的被动回避欠缺,而破坏儿茶酚胺能神经元则不能。由于作为5—HT投射到边缘及前脑区的起源点缝核背侧具有投射到嗅球的纤维,因而切除嗅球后这些联系遭到破坏可能导致缝核及与之联系的其它脑区5—HT能传递改变。

(二)手术方法

1J.选取体重300—350g雄性大鼠,经过至少3—4d每日数次的抚摸之后,用三溴乙醇(250mg/kg,ip)或水合氯醛(375mg/kg,ip)等麻醉大鼠。

2.从大鼠前囟前1cm至前囟后1cm正中线处纵切头皮,暴露颅骨。

3.在距离前囟前面8mm、正中线两侧2mm处分别钻通颅骨,使出现两个2mm直径的小孔。4.用连在水泵上的钝的皮下注射针,借助负压将嗅球吸出。

5.用止血海绵填充小孔,四环素粉末洒在伤口上,缝合皮肤。

6.大鼠经过14d左右的恢复期后可以进行实验。在恢复过活程中,每日仍需抚摸动物。假切除大鼠处理方式基本同上.只是嗅球不吸除。

(三)测试方法

1.被动回避实验

1)跳台(step-down)被动回避在电击箱内放一个木制平台,平台高出电击箱底大约5cm左右。将大鼠先置于电击箱(不予电击)中使之熟悉环境1min。然后将大鼠放于平台上,只要其4个爪全部接触到电击箱底部就给予—次2s 0.6mA左右的电击,直到它在平台上连续呆上3min或遭受l0次电击为止。记录此时大鼠遭电击的总次数。

大鼠嗅球切除后遭受电击次数明显增多,反映了嗅球切除能引起被动回避反应欠缺。当给予抗抑郁药后,能减少遭电击的次数。

2)避暗(step through)被动回避实验箱由明暗两室组成,隔板底部有一通道供大鼠出入。暗室网栅与电休克仪相联。如大鼠进入暗室,则遭电击。将大鼠放人暗室,并给予一次电击,人鼠将逃至明室,当大鼠的4个爪又重新回到暗室时.将再次受到电击,此时记数为l,直至大鼠连续在另—端呆上2min或遭受电击达20次,记录此时大鼠遭受电击的总次数。

3)舔水被动回避在连续4d的实验中,大鼠每日禁水23.5h。第1、2d将大鼠放人受试笼中进行l0min的舔水训练,第3、4d进行测试。测试时,每当大鼠舔水20次自动给予一次电击。记录大鼠舔水次数及遭电击的次数。

嗅球切除大鼠遭受电击次数将明显多于假切除大鼠,抗抑郁药能明显减少嗅球切除大鼠迢电击次数。

2.主动回避实验实验箱内没有条件刺激装置,即声光刺激,底部为不锈钢栅,与电击装置相连,给予非条件刺激(电击刺激)。实验箱两长侧壁的底部装备有红外光电管。实验包括60个试行周期,每个周期分为条件刺激期、非条件刺激期及间歇期。如果大鼠在条件刺激期移动并切断两端的光束,则可避免电击,记录为“回避反应” (avoidance response)。如在非条件刺激期切断光束,则电击立即中止,记录为“逃避反应” (escape response)。如果切断光束发生于间歇期,则记录为“自发反应”。

大鼠嗅球切除后,回避反应次数明显增多,逃避失败次数显著降低,表明嗅球切除后主动回避反应能力增强。当给予抗抑郁药后,主动回避反应能力遭破坏。

3.敞箱活动性实验木制箱l00 x100 x 50cm3地板用笔划成25方格(20x 20cm2),将大鼠放于正中格中,其正上方45cm处放一白炽灯照明,观察大鼠在3min内的活动情况,包括方格间穿行次数(三爪以上跨入邻格的次数)、竖起次数(两前肢离地lcm以上的次数)、修饰次数及排粪次数。每次实验后均需将动物的排泄物清除干净。大鼠嗅球切除后方格间穿行次数明显增多,而在慢性给抗抑郁药后能使此行为恢复正常。

(四)注意事项

1.术前术后的每日抚摸对于减少术后动物的易怒性及测试时的行为差异很重要。

2.巴比妥类麻醉剂麻醉时间长,易挥发的麻醉刑具刺激效果而易导致并发症,因而使用作用较短暂的不挥发的非巴比妥类麻醉剂较好,有利于术后恢复。

3.吸除嗅球时应小心不损伤额叶皮层。测试结束时应检查动物手术是否正确。

4.术后应将动物置于20℃左右环境中,以避免动物体温过低。

(五)应用常用于抗抑郁药的次筛以及作用机制研究。

四、72s低频率差式强化程序(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low rate 72-s schedule)

(一)概述在低频率差式强化DRL)程序中,只有与上一次反应间隔一定时间或一定时间以上发生的另一次反应才被强化,否则不但没有强化,而且间隔又要重新开始。1980年McGuire 和Seiden 首先观察比较了三环抗抑郁药丙咪嗪对大鼠在DRL9-s和皿DRL72-s程序中操作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RL9-s中丙咪嗪对强化数和反应数无明显影响,而在DRL72-s中丙咪嗪急性给药能显著增加强化数同时减少反应救,反应间时间间隔(IRT)分布移向较长的IRT。随后陆续又有报道表明,在DRL72-s中,其它的三环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电休克及一些非典型抗抑郁药如麦安舍林、曲唑酮、氟西汀、齐美利定也具有与丙咪嗪相同的效应,各类非抗抑郁药如精神抑制剂、抗组胺药、抗胆碱能药、抗焦虑药、精神运动兴奋剂、酒精、麻醉止痛药测试结果则不同于抗抑郁药。因此DRL72-s成为抗抑郁药筛选及研究的一个模型。

由于损毁前脑5-HT通路可以阻断抗抑郁药在此模型中的应用,非选择性5-HT受体拮抗剂能部分阻断三环抗抑郁药在DRL72-s中使强化率增加的效应,选择性5-HT2受体拮抗剂在DRL72-s 中具有抗抑郁样作用而不同于非选择性5-HT受体拮抗剂,因而5-HT1受体位点的激动或5-HT2受体位点的拮抗可能介导了抗抑郁药在大鼠DRL72- s程序操作中的作用。

(二)仪器设备采用自动化实验设备,包括隔音的实验箱和电子控制系统。实验箱内装有照明灯(实验中始终使之亮)和杠杆,离杠杆—定距离有饮水装置或食盘。当大鼠压杆(反应)符合程序要求时、自动供水或食物(强化)一次。

(三)操作步骤大鼠在每次受训前禁水22.5h,每次受训后允许其有20min饮水时间。

1.每个大鼠首先用FRI-FI60s程序进行水的强化训练,即当大鼠压杆反应一次给予—次饮水强化,没有反应发生时每60s给一次强化。在连续3d的每日lh训练中仍末学会的少数大鼠、由实验者单独训练。

2.所有大鼠接受2周的DRLl8-s训练,每天训练Ih。

3.大鼠接受DRL72-s训练,每天训练1h。当每只大鼠在连续5d以上的受训中平均总反应率的标准误不超过相应平均值的10%时,认为此大鼠的反应达到稳定。此过程大致需要8周。4.给药测试。每只大鼠均可多次给药,以剂量逐渐加大的顺序用药,加大用药剂量应在上—次用药后间隔—天或一天以上不用药后进行。每次给药后一定时间进行DRL72-s测试。对照可选择开始给药前的5d的平均值。

(四)观测指标

1.反应率压杆次数占对照操作的百分数。抗抑郁药常使反应率下降。

2.强化率获得饮水次数占对照数的百分数。抗抑郁药常使强化率升高。

3.峰面积(PkA) 实际观察到的间断IRT相对频率分布(pause IRT relative frequency distribution)超出理论上的随机分布的部分所占的面积。

4.峰定位(PkL) 观察到的间断IRT相对频率分布峰中央所在位置。抗抑郁药往往使PkL增加,而PkA不变。

(五)注意事项

1.每只大鼠在经过—定时期DRL72-s训练后的反应率和强化率开始稳定,但具体数值随大鼠个体不同而不同。

2.DRL中的时间间隔与抗抑郁药的药效作用密切相关,抗抑郁药在DRL 9-s中无效。而在DRL18-s 或72-s中显示药效,通常时间间隔越长,强化率和反应率的改变越大。

(六)应用可用于抗抑郁药的筛选和研究。以上来源于徐叔云的《药理实验方法学》

药理实验指导

药理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药物的作用方式 【实验目的】理解药物的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并了解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及拮抗作用。 【实验原理】普鲁卡因为局部麻醉药,抑制中枢神经元,首先抑制对药物敏感的中枢抑制性神经,引起脱抑制而出现兴奋现象,表现为不安、震颤,甚至惊厥。而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分别产生镇静、催眠、麻醉和抗惊厥的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20g左右) 【实验材料】 1.器材:1ml注射器、钟罩、镊子 2.药品:3%普鲁卡因溶液、0.5%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步骤】 1.取小白鼠1只,称重标记,并观察一般活动情况及痛觉反应。 2.在小白鼠一后肢股骨粗隆下端坐骨神经周围,注射3%普鲁卡因溶液0.1ml/10g,随即观察小白鼠左右后肢的活动情况及全身情况。 3.待小白鼠抽搐明显时,立即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并继续观察小白鼠全身情况。 4.填表 小白鼠用普鲁卡因后表现用戊巴比妥钠后表现 左后肢全身左后肢全身 【注意事项】 1.要求注射部位要正确。 2.注意抢救时间。 【思考题】 1.小白鼠的那些表现各属于局部、全身、兴奋、抑制和拮抗作用? 2.本次试验队临床用药有何指导意义?

实验二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掌握药物剂量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实验原理】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物作用越明显,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分别产生镇静、催眠、麻醉和抗惊厥的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20g左右) 【实验材料】 1.器材:1ml注射器、钟罩、镊子 2.药品:0.1%,1%,2%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步骤】 1.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小白鼠3只,分别称重、记号(1、2、3号),观察精神状态、痛觉反射及翻正反射。 2.给1号小白鼠腹腔注射0.1%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 10g 给2号小白鼠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给3号小白鼠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3.用大烧杯罩住小白鼠,并随时观察用药后各小鼠的精神状态、痛觉反射、翻正反射。 4.填表 小白鼠号用药用药后的表现(3′6′9′12′15′) 精神状态痛觉反射翻正反射1号 2号 3号 【注意事项】 1.更换药物要冲洗注射器。 2.小白鼠体重相差应小于两克。 【思考题】 1.药物剂量和药物作用的关系? 2.讨论3只小白鼠用药以后表现为何不同?

药理学实验方案

药理学实验方案

元胡止痛片对小鼠镇痛抗炎镇痛活性研究 ——药理实验设计 设计人:级药学一班 张礼杰 515010 信盼 515024 陈茂琴 515026 何朵朵 515028 药学四班 杨森 515101 冯禹 515110 王同月 515102

元胡止痛片中抗炎和镇痛作用研究 1.实验目的:探讨元胡止痛片的镇痛和抗炎作用 2.实验原理:(1)元胡止痛片收载于《元胡止痛片收载于《中国药典》是由元胡、白芷两味药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为行气活血止痛剂临床用于治疗气滞血瘀胃痛、胁痛、头痛及月经痛等症疗效确切。本实验是为验证元胡止痛片的镇痛和抗炎作用进行验证。实验对四川禾邦阳光制药厂家生产元胡止痛片不同剂量进行了药效学研究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小鼠热板法和耳肿胀法实验分别测定小鼠扭体反应抑制率、小鼠痛阂值提高率和肿胀率从而确定不同剂量的镇痛和抗炎作用效果。 在基础医学研究中筛选镇痛药的常见致痛方法概括有物理法(热、电、机械)和化学法。动物的疼痛反应常表现出嘶叫、舔足、翘尾、蹦跳及皮肤、肌肉抽搐。化学法,即将某些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钾离子、缓激肽等,涂布于动物的的某些敏感部位或腹腔注射。腹腔注射损伤物质引起受试动物腹痛,动物表现出“扭体反应”(即腹部内凹、躯干与后肢伸张、臀部高起)。 3.实验方法 :使用小鼠热板法、醋酸扭体法、耳肿胀法 ,并分别建立小鼠疼痛和炎症模型 ,灌胃给予不同剂量元胡止痛片配成的溶液,观察对动物的镇痛和抗炎作用。 4.实验过程: 1.内容

4.1 药品与试剂 元胡止痛片:四川禾邦阳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1021658,规格:片芯重0.25g,12片 阿司匹林: 浙江金华市第三制药厂, 国药准字: H13023716, 临用前用蒸馏水配制为适当浓度的混悬液。 4.2动物:健康昆明种小白鼠,雌性,32只 4.3 器材:数控超级恒温槽,烧杯、1ml 注射器、电子秤 4.4分组: 空白对照组 (灌胃0.9%生理盐水 10 mL/kg) 元胡止痛片高、低剂量组 (0.2,0.4mg /10g) 阳性药阿司匹林对照组 (灌胃阿司匹林 0. 4 g/kg) 4.5人和动物剂量换算公式 小白鼠=20 0026 .0?人/g 2 方法 (1)热板法 1.动物筛选:致痛潜伏期 (痛阈值)为 5~30s 之间的合格雌性小鼠。32只,热板法镇痛试验筛选痛阈值合格的小鼠,取♀小鼠于给药前先用热板仪于55 ± 0. 5 ℃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正常痛阈值[将小鼠放于智能热板仪上至出现舔后足的所需时间作为痛阈值( s) ,连续 2 次,间隔30 s ,测定平均值即为正常痛阈值]。将舔后足时间< 5 s 或>30 s ,或跳跃者不用于此实验

药理实验指导

药理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药物的作用方式 实验目的】理解药物的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并了解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及拮抗作用。实验原理】普鲁卡因为局部麻醉药,抑制中枢神经元,首先抑制对药物敏感的中枢抑制性神经,引起脱抑制而出现兴奋现象,表现为不安、震颤,甚至惊 厥。而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分别产生镇静、催眠、麻醉和抗惊厥的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20g左右) 实验材料】 1?器材:1ml注射器、钟罩、镊子 2.药品:3%普鲁卡因溶液、0.5%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步骤】 1.取小白鼠1只,称重标记,并观察一般活动情况及痛觉反应。

2 .在小白鼠一后肢股骨粗隆下端坐骨神经周围,注射3%普鲁卡因溶液0.1ml/10g,随即观察小白鼠左右后肢的活动情况及全身情况。

3?待小白鼠抽搐明显时,立即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并继续观察小白鼠全身情况。 4.填表 小白鼠用普鲁卡因后表现用戊巴比妥钠后表现 左后肢全身左后肢全身 注意事项】 1.要求注射部位要正确。 2.注意抢救时间。 思考题】 1.小白鼠的那些表现各属于局部、全身、兴奋、抑制和拮抗作用? 2.本次试验队临床用药有何指导意义? 实验二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掌握药物剂量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实验原理】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物作用越明显,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分别产生镇静、催眠、麻醉和抗惊厥的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20g左右) 实验材料】 1.器材:1ml注射器、钟罩、镊子

2.药品:0.1%, 1% , 2%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步骤】 1.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小白鼠3只,分别称重、记号(1、2、3号),观察精神状态、痛觉反射及翻正反射。 2.给1号小白鼠腹腔注射0.1%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 10g 给2号小白鼠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给3号小白鼠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3.用大烧杯罩住小白鼠,并随时观察用药后各小鼠的精神状态、痛觉反射、翻正反射。 4.填表 注意事项】 1.更换药物要冲洗注射器。 2 ?小白鼠体重相差应小于两克。 思考题】 1.药物剂量和药物作用的关系? 2.讨论3只小白鼠用药以后表现为何不同? 实验三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及药物的拮抗作用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及药物的拮抗作用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 实验一、石菖蒲的镇静作用 【目的】 1应用小动物自主活动学习镇静药物的实验方法。 2、应用小动物自主活动仪,研究地西泮、石菖蒲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原理】小动物自主活动仪的原理:在活动箱内,将一束或几束光线照射到对侧光电感应器上,动物在箱内每活动一次,感应电流发生改变,经过放大装置,使电脉冲驱使继电器启动, 通过记录器记录动物活动次数。 地西泮是镇静催眠的代表药。石菖蒲具有宁心安神作用,其挥发油对中枢有广泛的抑制作用。本实验以小鼠自发活动次数为指标,观察药物的镇静作用。 【动物】小鼠6只,实验前禁食12h o 【药品】0.05%地西泮溶液,石菖蒲水煎液,生理盐水 【主要器材】动物自主活动仪1台,电子称1台,1ml注射器2支,烧杯2杯。 【方法】将6只动物随机分为甲乙丙组,甲组灌胃生理盐水,乙组灌胃石菖蒲水煎液(连续 两天),丙组灌胃地西泮1次,0.2ml/10。给药后1小时各组动物放入小动物自主仪,先适应2分钟,再记录5分钟内小鼠自主活动次数。 【结果】地西泮、石菖蒲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结果见表1) 表1地西泮、石菖蒲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胡锦官,顾健,王志旺?石菖蒲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系统作用的药理研究[J].中药药药理 与临床.1999.15 (30: 19 [2] 刘新民.石菖蒲的研究现状J].中医药研究.1992. (4): 57 [3] 吴启端,吴清和,石菖蒲的药理学研究进展[J].2006,17 (6) :477-480 实验二、石菖蒲对记忆障碍小鼠模型的改善作用 【目的】 1、学习小鼠跳台原理和操作,正确运用跳台实验仪器对小鼠进行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测试。 2、观察石菖蒲对小鼠记忆获得障碍的疗效作用。 【原理】鼠跳台实验装置由DT-200小鼠跳台测试箱和DT-200小鼠跳台测试仪组成。测试箱由6个小房间构成,一次可同时试验6只动物,每个小房间有一橡皮台,箱底是可通电的 铜栅,在训练期通电小鼠跳下平台在箱底不断被电击,这个过程中小鼠获得记忆,24 h后测 试时观察小鼠第一次跳下平台的时间和 5 min内跳下平台的次数,比较各组老鼠记忆保持的 能力。 戊巴比妥钠能造成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石菖蒲具有开窍醒神,宁心安神的作用,能够促进学习记忆。本实验以小鼠跳下潜伏期及5min内错误次数作为指标,观察药物对小鼠学习

药理实验指导

实验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原理】回苏灵为中枢兴奋药 【材料】小鼠3只,体重18~22g,同一性别。 0.04%回苏灵溶液 【方法与步骤】 动物称重,标记。每鼠给药剂量均为8mg/kg。甲鼠灌胃给药,乙鼠皮下注射,丙鼠则为腹腔注射。仔细观察动物反应,记录下各鼠的潜伏期和最终结果。 【结果处理】将上述观察到的结果填入下表2-4,并结合全班的试验结果,比较三种给药途与药物反应的出现时间和作用程度,最好能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三肝脏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目的】观察肝脏病理功能状态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原理】四氯化碳是一种肝脏毒药,其中毒动物常被作为中毒性肝炎的动物模型,用于筛选保肝药物。 【材料】小鼠2只,四氯化碳原液,0.36%戊巴比妥钠。 【方法与步骤】 1.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2只小鼠,在试验前24h,分别皮下注射四氯化碳原液和生理盐水0.1ml/只。 2.2只小鼠分别ip戊巴比妥钠30ml/kg。 3.观察动物的翻正反射消失情况,记录药物作用的潜伏期和持续时间。 4.试验结束后,解剖小鼠,比较2只小鼠的肝脏外观有何不同。 【结果处理】将上述观察到的结果填入下表2-5,并结合全班的试验结果,比较不同肝脏状态对药物作用影响,最好能进行分析。 实验四药物的抗电惊厥作用 【目的】观察苯妥英钠和苯巴比妥对电惊厥的保护作用。 【原理】以一强电流刺激小鼠头颅可引起全身强直性惊厥,若药物预防强直性惊厥发生,可初步推测该药有抗癫痫大发作的作用。 【材料】小鼠3-4,体重18~22g,雌雄不限。钟罩、天平、注射器,药理生理多用仪。 0.5%苯妥英钠溶液,0.5%苯巴比妥钠溶液。

药理实验

实验一常用动物的捉拿与给药方法 【实验目的】 1、了解小鼠的饲养方法 2、练习并掌握小鼠的捉拿与给药方法 【实验材料】 1、器材:鼠笼、饮水瓶、大烧杯、托盘天平、灌胃器、注射器、棉签 2、药品:生理盐水、苦味酸溶液、75%酒精 3、动物:小白鼠,20~30g 【实验方法】 1、捉拿与固定:用右手捉住鼠尾,将其提起置于鼠笼或者粗糙平面上,向后轻拉鼠尾,用左手的拇指和 食指抓住小鼠两耳及颈背部皮肤,将小鼠置于左手掌心,以小指夹住小鼠尾巴即可。 2、给药法 ⑴灌胃:将小鼠固定,口朝上,颈部拉直,右手持灌胃针,先从口角处插入口腔,再沿上颚轻轻插入食管。一般给药剂量0.1-0.3ml/10g。 ⑵腹腔注射:将小鼠固定,右手持注射器自下腹部一侧刺入皮下后,再刺入腹腔,缓慢注入药物。一般给药剂量0.1-0.3ml/10g。 ⑶皮下注射:两人合作,一人左手抓住小鼠头部,右手拉住小鼠尾巴固定小鼠,另外一人用左手提起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刺入皮下注入药物。一般给药剂量为0.1-0.2ml/10g ⑷肌肉注射:最好两人合作,一人固定小鼠,另外一人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后肢外侧肌肉,回抽无回血即可注入药物,一侧给药剂量为0.02-0.05ml/10g。 ⑸静脉注射:一般采用尾静脉注射。将小鼠固定,使尾巴露出来,在50℃热水中浸泡或者用75%酒精擦拭尾巴,使血管扩张,左手拉住鼠尾,右手持注射器,从鼠尾巴末梢开始进针,注入药液。一般给药剂量为0.1-0.2ml/10g 【心得体会】 实验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 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材料】 4、器材:大烧杯、托盘天平、灌胃器、注射器、棉签少许 5、药品:10%硫酸镁溶液、5%氯化钙溶液、苦味酸溶液

实验设计习题课2012

实验设计练习题 1.用一种复合饲料饲养动物,每天增重的kg数及其相应的概率如下: 问:(1)每天增重的数学期望是多少?(2)方差是多少? 2.在容量分析中,计算组分含量的公式为W=Vc,其中V是滴定时消耗滴定液的体积,c是滴定液的浓度。今用浓度为(1.000±0.001)mg/mL的标准溶液滴定某试液,滴定时消耗滴定液的体积为(20.00±0.02)mL,试求滴定结果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3.甲、乙两发酵法生产青霉素的工厂,其产品收率的方差分别为S12=0.46S22=0.37.现甲工厂测得25个数据,X=3.71g/L,乙工厂测得30个数据,Y=3.46 g/L,问它们的收率是否相同? 4.为检验某种血清预防感冒的作用,将用了血清的500人与未用血清的另500人在一年中的医疗记录进行比较,统计它们是否曾患感冒,得下表中的数据。问这种血清对预防感冒是否有效? 5.某城市从4个排污口取水,经两种不同方法处理后,检测大肠杆菌数量,单位面积内菌落数列于下表。请检验它们是否有差别。

6.用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测定同一种材料,得到以下两组数据,试进行回归分析。 7.茵陈蒿是由茵陈、栀子和大黄3味药组成。为研究这3味药对利胆作用的最佳配方,取成年大白鼠做正交试验。以引流胆汁的充盈长度(cm)为指标(给药前与给药后毎10分钟的均数之差作为统计分析的实验指标值)。考察的因素与水平如下:

8.用三种方法从一种野生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按4种不同浓度加入培养基,观察该成分刺激细胞转化的作用,由于条件有限,每天只完成一个重复,三天完成全部试验。试进行数据分析. 9.某啤酒厂在试验用不发芽的大麦制造啤酒的新工艺过程中,选择因素及其水平如下表,不考虑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考察指标Yi为粉状粒,越高越好。采用拟水平法将因素D的第一水平136重复一次作为第3水平,按L9(34)安排试验,得试验结果如下表,试进行方差分析,并找出好的工艺条件。

药理实验方法学

第一章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简介 第一节分子生物学试验方法与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在药理学实验中应用较为广泛,包括核酸分子探针的标记、核酸分子杂交、多聚酶链反应、蛋白印迹杂交技术、cDNA文库、随机分子库技术、外核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转基因动物、人类基因治疗等。现将更为常用的技术介绍如下: 一、核酸分子探针的标记标记核酸分子探针(nucleic acid probe)是进行核杂交的基础,根据核酸分子探针的来源及性质进行选择,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探针选择直接影响杂交结果的分析。根据检测对象和目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探针种类及标记方法。 ㈠探针种类 1.基因组DNA探针是克隆化的各种基因片断,也是最常用的核酸探针,探针应尽可能选用基因编码(外显子),避免使用内含子及其它非编码序列。 2.cDNA探针与mRNA互补的DNA链称cDNA,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核酸探针,特异性较高。 3.RNA探针RNA与RNA或DNA杂交体的探针稳定性,特异性高。 4.寡核苷酸探针人工合成寡核苷酸片段做探针,可根据需要合成相应序列。 ㈡标记物 常用的探针标记物有两类:放射性同位素和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的检测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标记和探针结合不影响杂交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其中放射性同位素是应用最多的探针标记物,但易造成放射性污染,多数同位素的半衰期短,不能长期存放。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32P?3P?35S,有时也用14C,125I或131I。 二、核酸分子杂交(nucleic acid hybridiazation )是指具有一定同源序列的两条核酸单链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异质双链的过程。核酸分子杂交是分子生物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主要用于特异DNA或RNA的定性定量检测。 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体外酶促扩增特异DNA片段的方法。传统的DNA扩增法是分子克隆法,需经过DNA 酶切、链接、转化等步骤构建含有目的基因的载体。然后导入细胞中进行扩增,再用同位素标记的探针进行筛选,操作复杂,耗时。PCR技术灵敏度

药理实验报告范文

药理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1. 研究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对小白鼠作用的效果的不同。 2. 研究不同的给药途径的对小白鼠作用效果的不同。 二、实验原理 1. 药物剂量的大小决定血药浓度的高低,血药浓度又决定药理效应,因此药物剂量决定药理用强弱。 2. 给药途径不同,吸收速度有差别,药物反应的潜伏期和程度亦有差别,一般是腹腔大于皮下大于灌胃的药效。 实验一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 Mice 18-22g,2只/组鼠称、苦味酸、1mL注射器、生理盐水、戊巴比妥0.2%、0.4%、0.8%戊巴比妥钠溶液四、实验步骤 1、每组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承重、编号; 2、分别i.p0.2%、0.4%、0.8%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注意注射器勿搞混); 3、给药后仔细观察小鼠活动情况,并记录在表1; 4、实验结束后,对全班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分析实验结果(对本组实验结果及全班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注:数据统计时注意剔除可疑数据。)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2、表2 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全班数据)p<0.001 表示0.4%与0.8%作用维持时间有显著差异。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对小白鼠作用的效果不

同。 3、本组实验结果与全班实验结果对比——潜伏期 六、思考 1、了解药物剂量与作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答:剂量-效应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关系。由于药理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较为密切,所以在药理学研究中常用浓度-效应(曲线)关系。 在剂量-效应关系(用对数表示时为一条s型对称曲线)中,纵坐标:表示效应的强弱;横坐标:表示药物浓度(用对数表示时为一条s型)对称曲线。量效曲线说明量效关系存在以下四个规律: 1、药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能产生效应。 2、在一定范围内剂量增加,效应增加。 3、效应的增加不是无限的。 4、量效曲线的对称点在50%处,对剂量的变化反应最为灵敏。 量反应是指药理效应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例如:血压的升降,平滑肌的舒缩等,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质反应是指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例如:死亡与生存、抽搐与不抽搐等,必需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从量效曲线可以看到下列几个特定的位点: 最小有效浓度(剂量)即刚能引起效应的阈浓度(或剂量) 半数有效量是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

《药学大实验》实验指导药理学部分

药学实验(药理学实验) 实验五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 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硫酸镁)作用的影响,了解核酸镁不同给药途径产生不同作用的原因; 掌握硫酸镁的作用以及小鼠灌胃、腹腔注射方法 实验原理 硫酸镁为一种容积性泻药(此外还有刺激性和润滑性泻药),口服在肠道难吸收,在肠内形成高渗压而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从而扩张肠道、刺激肠壁、促进肠道蠕动,产生泻下作用。注射给药可使血中Mg2+增加,由于Ca2+和Mg2+化学结构相似,Ca2+和Mg2+间存在相互拮抗作用,Ca2+参与运动神经末梢Ach释放,而Mg2+拮抗Ca2+这种作用,结果使神经肌肉接头处Ach减少,骨骼肌紧张性降低,肌肉松弛。同时对中枢神经及心血管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因此产生抗惊厥及降压效果。本实验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硫酸镁作用性质的影响。 大多数药物需进入血液分布到作用部位才能发生作用。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为吸收(absorption),吸收速度的快慢及吸收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及强度。其中给药途径是决定药物起效时间及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给药途径不同,则药物吸收快慢亦不同,其吸收快慢顺序除静脉注射外是:腹腔注射>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皮肤。给药途径不同,其吸收程度又不同,由此使药物作用强度不同。药物经不同给药途径所致的吸收程度是:吸入、舌下、直肠、肌内注射较为完全,口服次之,皮下较差;皮肤表面吸收程度最差,一定要脂溶性特别高的药物才能通过此途径较好地吸收。而胃肠道给药,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有首关

消除的影响等,使药物吸收程度有所不同。 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有的药物在被吸收进入肠壁细胞内而被代谢一部分也属首关消除。首关消除也称首关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或首关效应(first pass effect)。注射、舌下和直肠给药可避免肝代谢。 实验学时 2学时 实验对象 小白鼠,体重18-22g,雌雄不限 实验器材 1ml注射器2支、小白鼠灌胃针头1个、5号针头1个、250ml烧杯2个 药品与试剂 10%硫酸镁溶液,苦味酸 实验内容 1.小鼠腹腔注射硫酸镁的症状。 2.小鼠灌胃给予硫酸镁的症状。 实验步骤 1.取健康小白鼠2只,称体重后,分别作标记(1,2号),然后观察正常活动情况。2.1号小白鼠从腹腔注射10%硫酸镁溶液0.1ml/10g体重,给2号小白鼠以同样剂量

药理实验

[键入公司名称] [键入公司地址] [键入电话号码] [键入传真号码] 2010/12/5华西药学院08级四班钱明春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糖尿病新药研究计划书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其中的比例约为95%。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一、靶点选择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ACC)是近年来在肥胖及糖尿病(DM)发病机制研究中被逐渐重视的一种促进脂肪酸合成的酶,其处于脂肪和糖代谢的一个交汇点,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中有重要作用,ACC有可成为将来DM治疗的新靶点。 一、ACC的生物学特性 ACC是脂肪酸合成限速酶,它催化脂肪酸合成的第一步反应,即ACC合成丙二酰CoA(MA),然后MA在脂肪酸碳链延长酶系作用下进一步合成长链脂肪酸。产物MA还能够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阻止长链脂肪酸转移至线粒体内膜,减少脂肪酸的氧化。ACC通过这两种途径促进长链脂肪酸的合成并减少其氧化[1]。ACC存在于胞液中,有单体和多聚体两种形式,单体无活性,多聚体催化活性比单体高10~20倍,受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sREBPlc)的调节[2]。ACC有2种亚型,ACC1主要分布在脂肪合成、储存的器官和组织,如肝脏、脂肪、胰岛和下丘脑;而ACC2主要分布在脂肪分解的组织即骨骼肌和心肌。 二、ACC在体内的调节 最近研究表明,ACC受磷酸化、去磷酸化的调节,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是调节ACC 活性的主要物质,可以使ACC磷酸化,抑制ACC的作用[3] 。而蛋白磷酸化酶2则使ACC去磷酸化,激活ACC。当细胞接受刺激或能量消耗增加时,细胞内AMPK含量增加,使ACC磷酸化增加而活性降低,进而减少脂肪酸合成并提高脂肪酸的氧化量,以适应能量增加的需求。当机体内能量储存增加或能量需求减少时,体内胰岛素含量升高,增加脂肪酸的合成从而促进脂肪在体内的堆积。胰岛素能通过蛋白磷酸酶的作用使磷酸化的ACC去磷酸化而使ACC 恢复活性,而胰高血糖素能激活AMPK使ACC磷酸化而降低其活性。NogalskaA等[4]发现,在大鼠白色脂肪组织中,随着瘦素浓度的升高,ACCmRNA表达逐渐降低,瘦素对ACC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与抑制ACC上游调控因子sREBPlcmRNA表达有关。另外,三碘甲状腺氨酸、柠檬酸、异柠檬酸、辅基生物素以及芳香烃类及其衍生物均有一定调节ACC活性的作用。 三、ACC的作用与能量代谢

课题实验课设计与实施方案

课题实验课 《等效电路--电阻的串联》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研究报告 哈尔滨市第15中学校梁枫 一、课题自然情况摘要 1.课题总名称类别 《利用计算机为课堂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 2.课题简介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运用一切教育资源(教师、媒体、教材、人文和现场物质环境),创设情景,模拟场景,提供素材,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服务,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绩效。 3.研究者在本课题中的角色 本人作为课题主要负责人之一,依据十几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和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教育科研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面不断地摸索掌握本学龄段学生的思维特征运用信息技术合理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设计、一面不断深入地进行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的深入研究。 二、本次实验研究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已由热情走向理性。因此我们把本次实验研究的目标确

定为:一堂立足于通过实际生活场景,解决物理问题获得物理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并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实践,实现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最大绩效,引领学生从生活问题走向物理,实现从实际需要到物理知识再到生活实际的完美转化。 本节课的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观察学生如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对物理问题的敏锐准确的捕捉,对现实生活中真实问题的深入体会,并通过对等效电路和等效电阻的研究认识到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2、通过本节课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课题研究的实践和探究,实现对课题研究内容的反思与完善。 本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利用小阻值的电阻得到大阻值的电阻。 2、会利用实验研究串联电路总电阻与各用电器电阻的关系。 3、会利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电流、电压关系推导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熟悉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串联电路的 电阻关系。 2、通过理论分析进一步掌握串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药理学实验指导

药理学实验指导 (供自学助考班用) 实验一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常用动物捉拿、给药 【目的】1、学习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 2、掌握药理学实验常用动物捉拿、给药方法。 【器材】1ml、5ml、20ml注射器,大、小鼠灌胃针头,4号、6号注射针头,250ml烧杯、鼠笼(或铁丝笼),天平秤、砝码。 【药品】0.9%生理盐水。 【动物】小白鼠、大鼠、家兔。 【内容】 一、实验动物的捉拿方法 1、蛙和蟾蜍左手握持蛙或蟾蜍,食指和中指夹住左前肢,拇指压住右前肢;右手将双下肢拉直,左手无名指及小指将其压住而固定。此法用于淋巴囊注射。毁脑和毁脊髓则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夹持蛙或蟾蜍的头部,拇指和无名指小指握持双下肢,右手持刺针进行操作。 2、小白鼠可采取双手法和单手法两种形式。 双手法:右手提起鼠尾,放在鼠笼盖或其他粗糙面上,向后方轻拉,小白鼠则将前肢固定于粗糙面上。此时迅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小白鼠颈背部皮肤,并以小指与手掌尺侧夹持其尾根部,固定于手中。 单手法:小白鼠置于笼盖上,先用左手食指与拇指抓住鼠尾,手掌尺侧及小指夹住尾根部,然后用左手拇指与食指捏住颈部皮肤。 3、大白鼠大白鼠容易激怒咬人,捉持时左手应戴防护手套或用厚布盖住大鼠,先用右手抓住鼠尾,再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头部,其余手指与手掌握住背部和腹部。不要用力过大,切勿捏其颈部,以免窒息致死。 4、家兔用左手抓住颈背部皮肤(抓的面积越大,其吃重点越分散)。将兔提起,以左手托住其臀部,使兔呈坐位。 二、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与方法 1、小白鼠给药途径与方法 灌胃(ig):左手固定小鼠,右手持灌胃器,灌胃针头自口角进入口腔,紧贴上腭插入食道。如遇阻力,将灌胃针头抽回重插,以防损伤。 常用灌胃量为0.1~0.2ml/10g。 皮下注射(ih):可用腹部、背部、腹股沟的皮下,此处皮肤比较松弛,也可由助手协助。注药量一般为0.1~0.2ml/10g。 肌肉注射(im):一人抓住小鼠头部皮肤和尾巴,另一人持连4号针头的注射器,将针头

药理实验指导43252

药理实验指导 总论、链霉素毒性、肝脏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 一、药理学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 (一)目的: (1)使学生掌握进行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了解获得药理学知识的科学途径 (2)验证药理学中的重要基本理论,更牢固地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3)培养对科学工作的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初步具备客观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求: (1)实验前做好预习工作,结合实验内容,复习有关药理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领会实验设计的原理。 (2)实验时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 (3)实验后整理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思考,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并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关好水、电。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1)重复性 (2)对照性 (3)随机性 三、药理学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技术 (一)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1、首先要根据实验的目的选择实验动物 2、选用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的实验动物 3、选用容易获得、价格便宜、易于饲养与管理的实验动物 4、必须注意实验动物种类、品系的质量及健康状况是否良好 5、选用人畜共患疾病的实验物物和传统应用的实验动物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 常用的实验动物有蛙、蟾蜍、小白鼠、大白鼠、豚鼠、家兔、猫、狗。常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和要求选用不同的实验动物,所选用的动物必须能较好地反映试验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并符合节约的 原则。 蛙和蟾蜍:离体心肌,观察药物对心脏的作用。坐骨神经和腓肠肌,观察药物对周围神经肌肉或横纹肌的作用。 小白鼠: 1.小鼠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小鼠属动物。 2.成熟早,繁殖力强。 3.体形小,易于饲养管理。 4.性情温顺, 胆小怕惊。 5.对外来刺激极为敏感。6.便于提供同胎和不同品 系动物。7.喜居于光线较暗的安静环境,习于昼伏夜动,喜欢啃咬。8.体小娇嫩,不耐饥饿,不耐冷热,对环境的适应性差。9. 成年雌鼠在动情周期不同阶段阴道粘膜可发生典型变化。适用于需要大量动物的实验,如药物筛选,半数致死量,药物效价。

实验课的设计方法

实验课的设计方法 楚雄开发区实验小学黄静 今天,非常荣欣,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作为一个教龄短暂的老师,我今天的讲座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就是把教书几年来的心得和经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对你们有帮助。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实验课的设计方法”。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实验课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力求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乐于探究的精神。我们的科学教材在每个单元都设计了许多实验内容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小学科学实验是学生进行实验实践的初级阶段,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科学教师有义务设计好的实验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愉快地跨入科学实验的殿堂,更好地接受科学启蒙教育。因此,实验教学在科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验证科学假设和养成科学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和其他动手的体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探究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亲身揭示自然科学现象,探索未知,帮助学生理解更具概括性的科学概念和掌握科学规律。这样,他们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能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二,科学实验能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在新课程中,强调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同时学生必须要理解一些核心的概念和原理,才能理解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 第三,科学实验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技能。通过科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 第四,科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动手实验,能让学生学会分工和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加强团队意识。 第五,科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科学技术的成果极大的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一些设计制作产品的实验和应用性实验,能让学生理解科学指导技术,并服务于社会的意义。 在此同时,实验课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小学生好奇的天性让他们管不住手,管不住嘴,所以,实验课也是老师最头疼的课。怎样在实验课中顺利、圆满地完成教学呢?我总结了几年来的教学心得,就实验课的设计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在上课前,老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为了配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

科学实验方法及实验设计

伽利略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 第三学期由刘小兵老师和韩长明老师给我们上的《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课涉及到在教学中的真正应用、动手、工艺以及思想方等各个方面,作为跨专业的我眼界大开,收获很大。本文拟从实验方法背后的思所体现的思想之角度谈谈我的认识。 正文 所谓实验,就是重现生活中发生的、需要用已有的或者发展后的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现象,由于任何自然界的现象都是错综复杂的,不可避免地会有干扰因素,不可能以纯粹的形态自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力学现象也不例外。因此,人们要从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力学现象抽象出客观规律,必定要有相当复杂的提炼、简化、复现、抽象等实验和理论研究的过程[1]。并通过人为控制变量的办法忽略其次要因素,将现象加以放大。而这又是一种理解抽象科学原理,发展科学原理的再好不过的方式。然而我觉得不管实验得如何成功,如何精彩,都离不开思想的指导,那些思想则通过合理巧妙,严谨而又科学的设计体现出来。作为科学实验之始祖的伽利略先生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上课时,刘老师曾不止一次提到伽利略和他对落体运动及斜面问题的研究,而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思想实验。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人,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为了弄清楚运动的本质,他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让一个球沿斜面滚下。这样:球的速度将增大。若是给一个球一个起始的推动力让他沿斜面向上滚,他会慢下来(然后停下来并回头往下滚)。假设斜面近于水平,如果你曾让一个球沿一个小坡度的斜面滚下来过,你就会知道,

它很容易慢下来并停止,即使他是向下滚得。伽利略认识到这种减速是由于斜面和球的表面不光滑造成的,今天我们称其为摩擦。而伽利略关键的一步是通过略去(至少是在他头脑中略去)摩擦的效应而使实验理想化[1],这种事伽利略的伟大之处。更为精彩的是他采取了有特色的令人赞赏的一步:他考虑小坡度平面的极限情形,即理想的水平面,此时小球不会加速也不会减速,这种合理外推的思想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2]。伽利略留给我们很多东西,最主要的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归纳起来,这些方法包括: 设计实验,以检验特定的假设。虽然细心观察的做法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最先通过用受控实验来检验特定的假设,从而改变了这一做法。 对现实世界进行理想化,以消除(至少在人的头脑中)任何可能掩盖主要效应的次要效应。 限制探究 范围每次只考察一个问题。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不同,他更细致的观察水平运动是怎样进行的,她发现没有摩擦力的条件下,物体不会慢下来。 一个好的实验固然精彩,而更可贵的是如何想出来的,能够结合知识进行创作,而这正是韩长明教授的长处,当然有了想法,在付诸行动的过程中需要过硬的基本功,这门课的最后几节是韩老师给我们上的,他从科学实验的创作及其所需的基本功等角度做了讲解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很大程度上给同学们补了一下基本功,这样就可以确保同学们有想法便可以去实施,为接下来的实验设计做了很好的铺垫。 定量方法 伽利略尽最大努力进行测量。他懂得,能做出定量预测的理论更

中药药理与药理实验方法

中药实验遵循原则: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按中药新制剂功能与主治的现代医学概念,选择药理试验方法中药新药的药理毒理研究:包括主要药效学、一般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研究 主要药效1观察指标(1)择特异性强、(2)敏感性高、(3)重现性好、(4)客观、(5)定量或半定量 2给药剂量及途径 1.各种试验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高,中,底>,2对照组;正常动物空白对照组、模型动物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 一般药理研究(一)神经系统(二)心血管系统(三)呼吸系统 毒理研究一急性毒性试验1,最大给药量试验2,LD50测定:二长期毒性试验1动物;啮齿类(大鼠,每组20~40只,最长6个月),,非啮齿类(狗,猴..每组至少6只,,不超过9个月)2.剂量:一般应设三个剂量组+空白(对照组) 治疗胸痹心痛证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药理作用:(1)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及抗心肌缺血性损伤。(2)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改善心肌代谢。3)影响血流动力学,降低心脏负担。 2.心肌缺血动物模型(1)脑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模型:(2)结扎(犬、猪)左冠状动脉降支(LAD)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 3,观测指标:心电图缺血性改变 治疗厥脱证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七个休克类型:失血性休克(狗、猫).中毒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根部.猫“脉微欲绝模型”。)、、过敏性休克(小鼠)、神经性休克。创伤性休克,..闭性休克 2 观察指标,,,血压高低,,动物死亡率 治疗高血压病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动物模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肾动脉狭窄型高血压、DOCA(去氧皮质酮)盐型高血压、 治疗中风病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I.治疗脑出血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降低颅内压试验,橄榄油导致的家兔脑水肿模型 2.治疗脑出血试验,(1)SHR/SP自发性大鼠脑出血模型:(2)胶原酶诱发大鼠脑出血模型:(3)动物脑血肿模型 Ⅱ治疗脑缺血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四脑动脉阻断致全脑缺血模型:(2)三脑动脉阻断致全脑缺血模型:(3)阻断双侧颈总动脉合并放血致全脑缺血模型:(4)小鼠断头缺血法:(5)局灶性脑缺血(阻断大脑中动脉)模型: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主要药理作用:镇咳、祛痰、平喘、抑菌,抗病毒、抗炎,解热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 1.镇咳作用试验:(1)化学刺激致咳法:如小鼠氨水喷雾引咳法、小鼠二氧化硫引咳法。(2)电刺激引咳法:猫狗电刺激喉上神经引咳法 2.祛痰作用试验(1)气管内酚红排泌量法、(2)大鼠气管排痰量法(毛细玻管法)。 3.平喘作用试验(1)整体动物平喘试验:用豚鼠(2)离体气管试验:用豚鼠 治疗痛经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对痛经动物模型:(1)大鼠痛经模型:(2)小鼠痛经模型:雌性小鼠。催产素.观察扭体反应次数。(3)MPGF2α致大鼠离体子宫痉挛模型: 2.对子宫影响的试验:(1)离体子宫试验;(2)在体子宫试验。 3.镇痛试验; 4.抗炎试验; 5.大鼠子宫微循环试验。 治疗脾虚证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一.消化、吸收及运动机能试验: (1)胃液分泌试验:(2)肠道葡萄糖吸收试验(3)碳末胃肠推进运动试验: 观察指标;耐寒机能试验,抗寒冷实验;耐缺氧实验;抗疲劳试验 常用药物;大黄,玄明粉,番泻叶,甘兰,猪油治疗消化性溃疡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急性胃溃疡动物模型(1)水浸应激性胃溃疡模型 (2)幽门结扎性胃溃疡模型:(3)利血平性胃溃疡模型:(4)消炎痛致溃疡模型:(5)盐酸性胃溃疡模型:(6)胃粘膜损伤模型:(7)阿司匹林致胃溃疡模型:2.慢性胃溃疡动物模型(1)乙酸灼烧型胃溃疡模型:(2)乙酸注射法致胃溃疡模型:(3)乙醇所致胃粘膜损伤模型: 观察指标;出血点,出血面积, 治疗水肿(急性肾炎)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观察指标:(1)蛋白尿;(2)血尿素氮、肌酐;(3) 肾脏病理形态。 治疗肾功能衰竭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急性肾功能衰竭动物模型的造型方法:(1)甘油所致ARF(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2)庆大霉素所致ARF模型: 2.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动物模型的造型方法(1)肾脏大部分切除法致大鼠慢性肾衰模型(4)冷冻引起的大鼠慢性肾衰(CRF)模型:(5)电灼引起的大鼠慢性肾衰(CRF)模型: 3观察指标:血尿素氮、肌酐; 治疗骨折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建立骨折动物模型,观察指标:(1)X-线检查,(2)抗折强度检查。(3)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查,(4)3H-TdR放射自显影检查, 2.鸡胚股骨的培养试验:观察指标:(1)股骨的长度(mm),计算增长值及重量。 治疗痹证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1)大鼠佐剂性多发性关节炎模型:给药时间及观察指标: ①观察药物对原发病变的影响:②观察药物对继发性病变的预防作用:③观察药物对继发病变的治疗作用: 治疗消渴证(糖尿病)中药的药效学试验 2.糖尿病动物模型的降血糖试验(1)四氧嘧啶诱发的高血糖动物模型:(2)链脲霉素诱发的高血糖动物模型:(3)链佐霉素诱发大鼠高血糖模型:(4)肾上腺素性高血糖动物模型:(5)氨基葡萄糖性高血糖动物模型:6)胰腺次全切除法致大鼠高血糖模型7遗传性自发性高血糖模型 常用实验动物的特点及其主要用途 小鼠:小鼠是实验室最常用的。小鼠适合用于需要用大量动物的试验。 大鼠:药物的长期毒性试验;大鼠无胆囊,利胆作用;降压药及检测升压物质;发热病理模型;踝关节肿模型。 豚鼠:研究平喘药和抗组织胺药;抗过敏反应药物;地鼠:肿瘤学研究;中国地鼠的真性糖尿病。 家兔: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角膜炎症模型及角膜瘢痕模型;解热药物和检查热原。 猫:血压稳定,研究降压药;研究镇咳物。 狗:高血压的实验治疗;药物长期毒性;失血性休克;急性心肌梗塞、狗和猫都是研究降压药物较理想的动物。 青蛙和蟾蜍:研究药物对心脏的作用;腓肠肌和坐骨神经可用来观察药物作用。 猴:研究避孕药;镇痛药的依赖性及戒断症状。 树鼬:现已用于化学致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猪:烧伤和烫伤;研究降血糖药物。 鸡、鸽、鹌鹑: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鸽和猫是检测强心甙作用强度;鹌鹑作高脂血症造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