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惯用语和成语的关系及区别

合集下载

2019正确使用熟语PPT课件(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ppt

2019正确使用熟语PPT课件(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ppt

成语的来源

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 三是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 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 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一、张冠李戴
【解读】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若使用不当, 就 要出差错。 【例1】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栋。
开小差 踢皮球 开绿灯 唱黑脸 唱对台戏 钻牛角尖 捅马蜂窝 八字没一撇 重打鼓,另开张 刀子嘴,豆腐心
戴高帽 挖墙脚
3、在句法功能上它同成语近似,在修辞功能上它 有强烈的通俗性和口语色彩。歇后语和谚语是句 子形式,有时可用作句子。成语雅的多,俗的少, 惯用语几乎都是俗的,雅的极少数,而且贬义的 较多。
【解析】“ 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 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例2】他在攀登峭壁时跌了下来,肝脑涂地,惨不忍睹。
【解析】 “肝脑涂地” ,原指战乱中惨死,后用来表 示牺牲生命。
近义成语例析
例1:“自命不凡”和“自以为是”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自以为正 确”的意思。但“自以为是”指主观 不虚心,语意较轻;“自命不凡”指 自以为了不起,比别人高明,语义较 重。
【解析】口头语“半斤八两”常含贬义,且语体色彩 也不妥 。
七、不合逻辑
【解读】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似乎符合句意,但从逻 辑推理角度推敲则存在问题 。
【例 1】这位责任编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任,书籍的其他环节,如插 图装订等,他就望尘莫及了 。
【解析】“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与上文不构成转折关系 。 【例2】他的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辞,全场观众无不 为之动容。 。
5.下列加点的固定短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B) A.经北京宣武医院精心治疗,香港凤凰卫视女主播刘 海若在昏迷三个月后竟然起死回生,苏醒过来并能开口说 话了。 B.再过几个月就要高中毕业了,三年时光,一千多个 日日夜夜,好像漫长得狠,可现在回头一想,却如白驹过 隙一般。 C.他为人不错,只是过于固执,喜欢钻牛角尖,钉是 钉,卯是卯,一点也不晓得变通。 D.报纸和读者之间难以直接交流,电视则不同,当面 鼓对面锣,可以与观众进行直接对话。

日语中有关贼的成语与惯用语的语言特点分析

日语中有关贼的成语与惯用语的语言特点分析


日语 中 有 关 贼 的 成 语 与 惯 用 语 的 语 言 特 点 分 析
金 燕
( 阴 师 范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日语 系 , 苏 淮 安 淮 江 摘 要 :中国和 日本 自古 以来 就 有 很 深 的 文 化 渊 源 , 使 这 中国人 比较 容 易理 解 日本 语 言 与社 会 文化 。但 是 由 于 双 方 文 化发 展 属 于相 对独 立 的 不 同 支 流 . 很 多 中 国人 在理 解 日本 语 使 言 文化 时容 易造 成 先 入 为主 的错 觉 ,使 日语 学 习者 及 翻 译 者 在 应 对 相 关的 翻 译 时造 成 不 必要 的错 误 理 解 。 本 文 对 日语 中 有 关贼 的 惯 用 语 和 成 语 进 行 了翻 译 方 面 的研 究 ,进 而探 讨 这 其 中 的有 关两 国文 化 之 间的 关联 与 区 别 。 力 求从 文化 的 更 深 层 面去 考 察 日语 中相 关 惯 用 语 和 成 语 中有 词 j 的 内涵 ,揭 示 r -
偷 ” 间有 何 联 系 。 之 一般 中 国人 的理 解 会 认 为 古 时 的 日本 盗 贼 都 是 拿 着 一 根 沾 满 泥 的棒 子去 偷 东 西 。 据 考 证 , 种 理 解 是 但 这 没 有 史 实 根 据 的 。 那 么 日本 人 为 什 么 要 用 “ 棒 ” 两 个 汉 字 泥 这 来称呼“ 偷” ? 小 呢 泥 棒 c - 读 音 为 d rb u , 日语 汉 字 。 在 日文 j( oo o ) 是 中 意 为 “ 偷 ” “ 贼 ” … 它 有 几 种 来 源 : . r L取 『 小 、盗 。 1是 押 j 坊 J 者 r 『 j e 弓 l 演 变 。两 者 的 意 思 都 是 “ 偷 ” 。 或 取 j 的 小 2 是 『 岛 息 子 和 r 暴 j 合 称 , 是 成 为 . 乱 的 于 } j。 . 3 也 有 的学说 认为 : 以前 日本 的 小 偷 都 用 污 泥 涂 面 为 防 别 人 认 出 . 带 上 木 棒 以 作 武 器 . 二 为 一 , 称 泥 棒 。 日本 人 为 又 合 故 什 么 管 小 偷 叫 “ 棒 ” 众 说 纷 纭 , 今 在 日本 国 内 也 没 有 泥 ? 至 个确 切 的起 源说 法 。但 可 以确定 的是 , 日本 人 管 小 偷 叫 “ 棒 ” 源 于江 户时 代 ( 川幕 府 )但 那 时 的“ 棒 ” 只 泥 是 德 I , 泥 也 是 民 间 的 称 呼 , 府 的 法 律 上 并 未 正 式 把 有 盗 窃 行 为 的 人 幕 称 为 “ 棒” 泥

如何判断成语还是四字短语

如何判断成语还是四字短语

如何判断成语还是四字短语成语来chéngyǔ------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

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名著作,或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意思精辟,源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2113体性。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5261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

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

四字词语-----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4102组及整个词汇。

区别: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不1653变的,而四字词语的结构可以改变,顺序有时也可以改变。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不依靠成语词典和搜索引擎,怎样大概判断一个四字词语是不是成语?1、记住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形象具体、语势有力、文气较足。

凡是符合上述特点的四字词有可能是成语。

例如:紫气东来。

2、相反,词语平淡、文气很差、念起来拗口甚至不通顺的四字词语很有可能不是成语。

例如:不能战胜。

3、很新的典故组合的四字词组,还没有收录进成语词典呢,肯定不是成语,成语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和时间。

但是今后极有可能是一个成语。

例如:正龙拍虎。

4、对于像“与时俱进”这样的词组,虽然还可能没有收录进成语词典,但是由于它符合第1条的特点,加上影响巨大广泛,可以肯定的说,与时俱进就是个成语了。

当然以上不是绝对的,例如五颜六色,看起来平平淡淡,但是成语词典收录了它。

不过,这个五颜六色的确太平淡了,可以淘汰掉,不把它当成语用。

什么是成语?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

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中日语言中有关鱼的成语与惯用语的对比

中日语言中有关鱼的成语与惯用语的对比

解释 : 本意为f 门失火) 城 殃及 池鱼 , 比喻跟 自己有关 系的关连体 如 果 有 损 失 的话 , 会 联 系 到 自己, 唇 亡 齿 寒 , 就 如 比喻 无 缘 无 故 地 遭受 祸 害 。 出处 : 战国 ・ ・ 卫 吕不韦《 吕氏春秋 - 必己》 “ :宋桓 司马有宝珠 , 抵罪 出亡 , 人 问 珠 之 所 在 , :投 之 池 中 。’ 是 竭 池 而 求 之 , 得 , 死 王使 日 ‘ 于 无 鱼 焉 。 此 言祸 福 之 相 及 也 。 ” 典 故 : 时 , 门 下 有池 塘 , 儿 悠 然 而 游 。忽 城 门着 火 , 鱼 劝 群 古 城 鱼 一 鱼快跑 , 但群鱼不听 , 不逃。这 时, 人们 取塘水救火 , 火灭 , 而池水f , 池 鱼皆难 。故事告诉我们 : 一水 一鱼直接联系 , 也比喻无端受祸 。 火 但 中文 例 句 : 小 孩 玩 火 , 仅 烧 伤 了 自己 , 殃 及 池 焦 , 一 个 路 过 这 不 还 使 的行 人 烧 伤 了 。 日文 例 句 : r 日 扫 圭 之 家 近 <℃’ 事 南 , 尢 匕 A昨 火 ) 力?j 耋 ) Br j 尢 土。 j岛e 辛 弓匕 池焦 殃 南才 < 济尢 奄
科技信息.
人 文社科
巾 日语 言 巾 有关 鱼 的 成 语 与 惯用 语的 对 比
淮 阴师范 学院外 国语 学院 金 燕
[ 摘 要] 本文对中 日两国语言 中有关鱼的惯 用语和成语进行对 比, 来探 讨这其中的异同与两国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 。本文还将从 文化 的 不 同层 面 去 考察 中 日相 关惯 用 语 和 成 语 中有 关 鱼 的词 汇的 内 涵 , 求 揭 示 深 层 次 的 中 日语 言 文化 的 特 点 。 力 [ 键 词 】 用语 成 语 鱼 关 惯

举例说明成语和惯用语在语音形式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成语和惯用语在语音形式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成语和惯用语在语音形式中的作用
成语和惯用语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语音形式,它们在语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音韵和谐:许多成语和惯用语在语音上具有和谐、押韵的特点,如“水落石出”、“胸有成竹”等。

这种音韵和谐的语言形式,不仅使语言更加优美,还有助于记忆和传播。

2. 节奏感强:一些成语和惯用语在语音上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如“朝三暮四”、“五花八门”等。

这种节奏感有助于表达情感和强调语义,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3. 形象生动:一些成语和惯用语通过语音形象地表达了意义,如“轻如鸿毛”、“响彻云霄”等。

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形式,能够引发人们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4. 简洁明了:成语和惯用语通常比较简短,语音形式简洁明了,如“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

这种简洁的语言形式有助于快速传达信息,提高语言的效率。

5. 易于辨识:一些成语和惯用语的语音形式比较特殊,容易辨识和记忆,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

这种易于辨识的语言形式有助于人们快速理解和运用。

总之,成语和惯用语在语音形式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们通过不同的语音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形象、简洁、易于辨识和记忆。

成语、谚语与歇后语的特点和联系

成语、谚语与歇后语的特点和联系

成语、谚语与歇后语的特点和联系成语,谚语,歇后语都是熟语的一种。

特点包括,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交叉的,采取“歇后”方式的成语,即是成语又是歇后语,同样,采取“歇后”的方式的谚语,既是谚语又是歇后语。

但他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本文从他们的概念、结构、功能、修辞等角度分析他们之间的不同。

一、成语1、成语具有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性、韵律协调性等特征。

内容上反映的多是古代事物;新创的很少,形成时间也多是上古时代;语言形式上,保留不少古代汉语语音、词义、语法现象。

成语的意义往往并非其结构成分意义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

如:“破釜沉舟”,表面是“砸破饭锅沉下船”,实际是“下定决心干到底”。

由此可见,成语的实际含义具有整体性。

成语的固定性表现在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增减其中成分。

如“任重道远”就不能变成“道远任重”或“任重路远”。

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灵活应用,如:“揠苗助长”中的“揠”由于较难书写,也不便理解,就换成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字“拔”。

谚语、歇后语却没这样严格要求,它们可以增加、减少字,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个句子,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2、成语大多数是“四字格”,大多是音节整齐、诵读时结构两两相对。

“一衣带水”本是“一衣带”那么宽的“河水”。

事实上这种情况有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同汉语语言片段双音节化有相当的关系,读时二字一顿几成惯例。

双音同双音结合,是现代汉语的一个主要节奏倾向,绝大多数成语都使用了这种节奏。

但也有少数“非四字格”的,如“莫须有、迅雷不及掩耳、牛头不对马嘴”。

3、成语的来源:神话寓言: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历史故事: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纪》);口头俗语:众志成城、千夫所指。

4、成语的结构:主谓结构:德才兼备,夸父追日;述宾结构:异想天开,横少千军;并列结构:(一)两部分并列。

177个三字成语、惯用语注释及出处

177个三字成语、惯用语注释及出处

177个三字成语、惯用语注释及出处成语这种相沿袭用的固定短语,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是语言园地中的长青树,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深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成语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结构上具有凝固性,大多为四个字,也有三个字的。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

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下面对177个常用的三字成语、惯用语追根溯源,以助大家理解、掌握。

【应声虫】比喻胸无主见,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之人。

有人中年得怪病,每当他说话,腹中就有虫子小声仿效。

几年之后,其声越来越大。

有道士见了大吃一惊,说:“这是应声虫,长久不医治,会殃及妻子儿女。

应该去读医书《本草》,读到应声虫畏惧而不应声的药名,就服用此药。

”此人照办,读至“雷丸”,虫不再应声,于是就服用“雷丸”而治好了怪病。

【拍马屁】比喻不顾客观实际,专门谄媚讨好别人。

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草原辽阔,盛产马匹,而且经常出现宝马良驹。

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

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

起初,人们实事求是。

相沿已久,有的人就一味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

【露马脚】比喻无意中暴露出隐蔽的真相。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年轻时与一位也是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念马氏辅佐有功,封她为明朝的第一位皇后。

当时以“三寸金莲”为美,而马氏却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大足”。

马氏为自己脚大而深感不安,在人前从来不将脚伸出裙外。

一天,马氏游兴大发,乘坐大轿走上街头。

有大胆者偷瞧,正巧一阵大风将轿帘掀起一角,马氏搁在踏板上的两只大脚赫然入目。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顿时轰动了整个京城。

从此,“马脚”一词流传于世。

【吹牛皮】比喻说大话,夸大其词。

相传,从前黄河上游一带,水急浪恶,难以行舟。

当地人常用牛、羊皮制成筏子渡河。

皮筏由几个牛、羊皮口袋连结而成,使用时用嘴给皮筏充气,于是就有了“吹牛皮”一语。

浅析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及修辞特点

浅析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及修辞特点

浅析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及修辞特点作者:崔元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8期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惯用语、谚语以及歇后语的结构和修辞特点。

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不但数量多,而且富于表现力,我们应该对它们作更深入的分析,以便能更好地使用。

关键词: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结构特点修辞特点在阅读时,我们常会看到“眼中钉”“钻空子”“耳边风”等词语。

这些词语格式大都比较固定,具有特定意义并具有强烈的修辞色彩,被称为“惯用语”。

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

《尚书·无逸》中说“俚语曰谚”,大概是我国最早提到“谚”字并予以解说的。

此后《礼记》《左传》《国语》《说文解字》等文献都陆续解说。

《四角号码新词典》有个简明的说法:谚语是“流传在民间的简炼、通俗、含义深刻的谚句”。

歇后语是一种隐去后文,以前文表达意思的幽默语言。

如以“泥菩萨过河”暗示“自身难保”,以“围棋盘里下象棋”表示“不对路数”。

源源流长的中国文化孕育了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

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都是常用的定型的词语,如同成语一样,作为一个语言单位来使用,也表达一个整体意义。

不同的是成语多用在书面语中,而惯用语、谚语、歇后语多用在口语中,是口语语汇的一部分。

从结构上来说它们大于词,包含了词组和句子的基本方式,在修辞上极富特色,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因此,了解它们的构词特点和修辞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一、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的结构关系(一)惯用语的结构关系汉语词组的结构构成分为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主谓关系和述补关系,在惯用语中,并列关系几乎没有,述补关系也很少,常见的只有以下三种结构:1.偏正结构:如:“马后炮、冷热病、纸老虎、铁饭碗、墙头草、过河卒、传声筒”,这些偏正结构的中心词都是名词。

2.动宾结构:如:“拉后腿、抓辫子、摆架子、唱高调、炒冷饭、背黑锅、开倒车、打退堂鼓、钻牛角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惯用语和成语的关系及区别
摘要:惯用语、成语都作为熟语中的一种,是汉语词
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的使用,
可以生动形象的表达思想。虽然都是熟语,但都具备了充分
的可比性。本文对惯用语和成语的关系做些比较研究从中找
出异同,并分析其所以然,这些研究以便促进学习者对惯用
语和成语的关系的理解和这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惯用语;成语
汉语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词组,既有三一为主的固
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转义。它的结构
简短精炼,形象鲜明,运用灵活,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
种表达方式。它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高,用处广,并且
不断地产生和发展,有很强的生命力。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
词汇中一部分定性的词组或短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
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作为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很大部分是从古代传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
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典故。惯用语和成语是
熟语的一种,又是一种定性的短语,它们含义丰富,生动简
洁,形象鲜明,是社会团体约定俗成的词语,这是两者的共
性。
一、惯用语和成语的关系及区别
惯用语和成语在结构形式来源以及表义的手段和色彩
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结构上的区别
1.惯用语的主要形式是三字格。例如:乱弹琴、开门红、
吃错药。四个字以上的少见。例如:空心汤团、铁将军把门
等等,而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是四字格。例如:狐假虎威、
掩耳盗铃。
2.两者在组合成分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也不一样。惯用语
主要是述宾式结构, 例如:“拍/马屁” ,其次是定中式结
构,例如:“铁/饭碗” 。主谓式结构,例如:“鸟兽散” 。
联合式结构,例如:“假大空” ;而成语的语法结构关系几
乎应有尽有。例如: 主谓式――“叶公/好龙”; 述宾式――
“竭尽/全力”; 述补式――“重/于泰山”; 状中式――“豁
然/开朗”; 定中式――“锦绣/河山”; 连动式――“顺藤
摸瓜”; 兼式――“令人向往”;?o缩式――“人云亦云”;
3.两者的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凝固程度有区别。虽然两
者都属于一种定性短语,但惯用语的结构不如成语的结构凝
固。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拆开或加进别的词语,例如:钻空子
(惯用语)、无孔不入(成语),可以把“钻空子”拆开说“钻
了一个空子”,却不能把“无孔不入”说成“无一孔不入”。
(二)来源上的区别
惯用语大多数来自群众的口头创作,名不见“经传”。 例
如:扣帽子、半瓶醋、开夜车。而成语大多是有案可稽的,
历史的习用性很强,不少还带有典故,有久远的历史。例如:
望梅止渴、狐假虎威、自相矛盾。
(三)表义手段及色彩上的区别
惯用语大多数是通过比喻概括出一个新的意义,并带有
鲜明的感情色彩,这种色彩多数是贬义的。例如:“踢皮球”
比喻在工作上不负责任,互相推诿。褒义的较少。例如:开
门红。中性意义的也极少。例如:开绿灯,而成语有助于比
喻的,还有大量不借助于比喻的,感情色彩中褒义、贬义、
中性义的都兼而有之。例如:中性:念念不忘――时刻思念,
永不忘记。贬义:愚昧无知――形容又笨,又没有知识。褒
义:大名鼎鼎――形容极其有名,名气大。
二、结语
惯用语和成语都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总结出
来的熟语中的一种,它们是一种语言材料,也是词汇学的研
究对象,它凝聚着丰富的智慧。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不
难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当然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主要揭晓惯用语和成语的共同点、不同点,这对学习者
带来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由于实际条件和本人能力所限,本
文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文中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理
论支撑尚不成熟,研究手段与方法还需进一步完善,这些都
将成为今后研究熟语的努力方向,希望这篇研究能为日后同
类型的研究提供一点思路,有更多的研究者进行更加全面系
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华琴.现代汉语惯用语及其文化内涵分析[J].中央民
族大学,2007.
[2]武占坤.汉语熟语通论[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7.
[3]张斌.《简明现代汉语》(固定词组)[M].复旦大学出
版社,2004.9.
[4] 李慧娟.惯用语的特点及现实意义[J].安阳师范学院
学报,2010.2.
[5] 肖传哲.浅谈惯用语的特点及其作用[J].东疆学刊,
198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