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合集下载

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内容

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提名公示内容
2)该项目外场辅助液相激光熔蚀纳米制备技术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该领 域研究的发展,论文被国际多个重要研究组在其论文“引言”部分作为“立论依 据”引用及跟踪研究,该项目组已经被国际同行公认为该领域的领导者(附件: 其它 2)。国际著名材料化学家德国 S. Barcikowski 教授在 Chem. Rev. 的综述 论文中引用该项目 25 篇论文用多个段落进行重点评述,而且指出“杨研究组贡 献了关于奇异(novel)的液相激光熔蚀制备纳米晶及相关合成机理的第一篇综 述论文和第一本国际学术专著”(代表引文 2);国际著名材料学家美国 C. Z. Dinud 教授等在 Appl. Surf. Sci.中指出:“脉冲激光液相熔蚀技术是一种能够 被广泛用于纳米晶制备的方法。这种技术不但易于使用,而且还避免了可能存在 的(纳米颗粒)表面污染”;国际著名纳米材料学家印度 ITI 的 T. Pal 教授等在 Cryst. Growth. Des.中称赞:“刘等人报道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制备多金属氧酸 盐纳米结构的电化学辅助激光液相融蚀技术,这种技术具有绿色、简便、无需催 化剂,并且可以在常温常压下使用的特点”(附件:其它 2)。
3)Nature 的 Asia Materials 的〈research highlight〉栏目以“Carbon cubes” 为题用一个版面对该项目新型碳纳米结构的工作进行了评述:“这种碳纳米结构 是第一次被观测到”、“发光特性使得这些纳米碳方块在兰-紫色纳米发光器件中 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附件:其它 2);国际著名光学材料学家国际 Otto-Schott 奖和美国陶瓷学会 G. W. Morey 奖获得者浙江大学“长江”“杰青”邱建荣教授 在 Nanoscale 中 评 价 :“ 杨 研 究 组 在 新 型 碳 纳 米 结 构 领 域 做 出 了 先 驱 性 (pioneering)的贡献,他们通过液相激光熔蚀技术合成多种碳纳米结构,并提 出了相应的合成机理”(代表引文 3)。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

附件: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项目名称: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演化理论与调控方法提名者:谈和平,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工程热物理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1页)天然气水合物是最具开采价值的新型清洁能源,我国南海储量达800亿吨油当量,是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已探明储量的总和,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是我国重大战略需求。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过程存在水合物分解相变复杂、热质传递困难、储层胶结强度弱化显著等问题,导致水合物分解产气效率低、持续性差,甚至引起储层失稳等重大安全风险,因此实现其安全高效开采是世界性难题。

该项目在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持下,针对水合物分解多孔介质内复杂相态转化理论、含相变过程多相多组分运移机制、储层胶结强度弱化及其与海底结构物(井筒、桩基础等)相互作用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十余年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突破和科学发现:1. 发现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相态转化-多相渗流-胶结弱化规律,建立了水合物分解运移与储层变形演化理论。

建立了海洋多组分体系水合物相平衡方程,突破了传统热力学模型的理论局限;首次发现了水合物分解亚稳态纳米气泡富集现象,认识了分解过程水合物再生成逆反应的内在本质;发现了微孔隙内水合物赋存形态转化特性,提出了水合物相变多相渗流模型,构建了水合物分解气、水运移理论框架;发现了水合物储层粘聚力随水合物分解的衰减规律,揭示了水合物储层变形过程中胶结结构的演化机制。

2. 揭示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驱动与失稳机理,提出了水合物分解强化与储层安全调控方法。

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存在压差驱动-显热主导-传热控制表观动力学演化三历程,提出了压-热联调强化水合物分解方法;首次发现了二氧化碳水合物具有更高的抗变形能力,创造性地提出注二氧化碳强化储层结构强度方法;建立了水合物储层与结构物相互作用模型,确定了水合物分解对海底结构物的影响边界。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材料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材料
有权
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生物炭模块化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
中国
ZL201510134441.5
2016.8.24
2208613
山东大学
张建, 刘华清, 安沫霖, 胡振, 张成禄
有权
主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成人情况
1、姓名:张建 排名:1
行政职务:常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山东大学
完成单位:山东大学
对本项目贡献:全面负责项目组织实施。明确了不同湿地植物种群在不同季节条件下的生态位互补效应和生物协同作用机制,创新性构建了“植物-动物-微生物”协同强化技术;主持研发了湿地植物生物质高价值利用技术,提出了人工湿地氧化还原环境优化技术,并解析了湿地设计与运行参数对湿地水力流态的影响。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知识产权(标准)类别
知识产权(标准)具体名称
国家(地区)
授权号(标准编号)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证书编号(标准批准发布部门)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发明专利(标准)有效状态
技术标准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技术指南
中国
DB37/T3394-2018
2018.9.17
有权
授权发明专利
一种防堵塞快速渗滤系统
中国
ZL201010118102.5
2012.5.9
943754
山东大学
张建,吴海明,张成禄,范金林,李聪,张金勇
有权
授权发明专利
可拆卸式均匀布水器
中国
ZL201010616982.9
2013.4.3
1166154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卢少勇,蔡珉敏,金相灿,赵斌,包裕尉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提名公示

下肢缺血可以外科治疗的理念,最早开展下肢动脉重建手术,开创了外科治疗的先河, 从临床上证实并完善了血流重建理论体系。 2、创立了血流重建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及糖尿病足的技术体系,解决了糖尿病足 治疗的关键技术难题,显著提高了溃疡愈合率,降低了截肢率。对可耐受较大手术创 伤患者的多节段病变采用序贯式血管旁路移植等技术;对不能耐受手术创伤的患者率 先采用微创的腔内介入治疗;对“无治疗性选择”患者,在国际上首先开展了治疗性 血管新生技术,并先后完成5项治疗性血管新生临床研究,获得7项细胞治疗发明专利, 4项产品获得药监局批件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创新性成功制备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并率 先用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此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使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率从 69.0%升至84.8%,大截肢率降低到1.7%,明显低于欧美同期的大截肢率7%-17.6%。 3、创新了糖尿病足防治的“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组建了国内首个“多学科协 作治疗模式”的糖尿病足诊治中心,开展并规范糖尿病足“双向转诊模式”;确立糖 尿病下肢缺血的阶梯式筛查、糖尿病足规范化诊治体系;引导成立了53 家“多学科协 作”的糖尿病足诊治中心,解决了糖尿病足患者综合治疗中多学科协作难题。执笔制 定《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专家共识》和《糖 尿病足规范化诊疗手册》 , 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使我国糖尿病足整体大截肢率降到2.3%, 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和CD34-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研究(Thromb Haemost 2006)给予肯定“这 一发现揭示了CD34 阳性细胞可直接、有效地应对临床上面临的重度下肢缺血的难 题”。 “This finding once again suggests the potential of CD34+ cells to directly and effectively combat the clinical probia”(Tex Heart Inst J. 2011)。 2).2008 年,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在《Blood》杂志上对发现 肝细胞受体作为EPCs 表型的标志物(Blood.2003)给予肯定,认为是“目前促进血管 新生效率强有力的手段! ”“HGF is also a potent stimulator of angiogenesis. Endothelial cells undergoing angiogenesis have the highest levels of c-met receptor expression.HGF signals through c-met to regulate endothelial cell survival”(Blood.2008)。 3) .2009 年, 该项目组关于各种旁路移植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成果 (Chin Med J,2007)被英国伯明翰大学医院血管外科主任M. Simms 教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 为“...,膝下旁路的效果在糖尿病人不次于非糖尿病病人;糖尿病病人弥漫的血管病 变需要灵活的应对策略,可以取得90%的1年通畅率”。“...., the results of infra-inguinal bypass procedures in diabetic patients have not been found inferior in terms of patency to those in non-diabetics.The diffuse distribution of PAOD in DM demands a flexible portfolio of bypass techniques but graft patency rates of 90% at one year are achievable”。(J CardiovascSurg.2009)。 4)2011年,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医学院血管外科研究所主任Moxey教授回顾英国 下肢血管重建近年现状时,肯定了本研究组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明显低于英国平均数据 (3.7% vs 8%)。In-hospital mortality after femorodistal bypass remained static over time and the mean in-hospital mortality rate of 8.0 per cent was high compared with perioperative mortality rates from elsewhere (Br J Surg. 2011). 5)2017 年,意大利巴勒莫大学外科系主任JAttilio Ignazio Lo Monte教授在《J Vasc Access》杂志上对本研究组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糖尿病慢性难治性皮肤溃疡的 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Wound Repair Regen.2015)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这项研究显示 了”该技术在促进溃疡愈合,降低合并症发生、减少医疗费用方面可以取得令人满意 的治疗效果。” Satisfying results have been also achieved on uremic and diabetic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科研院-四川大学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科研院-四川大学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岩体工程边坡灾害微破裂前兆机制及监测预警关键技术提名者:中国黄金协会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1页)随着金属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露天矿转入深部凹陷开采阶段,深凹露天矿成为世界上露天矿山的发展趋势。

坡高的增加导致边坡稳定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差,滑坡事故屡有发生,严重威胁着露天矿山的安全生产。

此外,随着我国西南部水力资源丰富的金沙江、澜沧江、大渡河和雅砻江等地区大规模水电工程建设,许多前所未有的岩石高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对工程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陡工程岩体边坡的稳定性成为制约工程建设的瓶颈。

针对此问题,以大连理工大学为首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了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监测分析预警的成套技术和方法,从理论、技术和应用三方面解决了重大岩体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预警的关键问题,取得如下创新成果:(1)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微震监测方法在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可行性。

建立了边坡岩体非均匀性与非线性渐进破坏内在联系的支撑理论,发现了岩质边坡破裂过程中的微震模式,阐明了滑坡灾害孕育过程的岩石微破裂前兆信息的共性特征及时效破裂的触发因素;(2)工程岩体边坡微破裂前兆信息监测技术国际领先。

首次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微震信息识别及精确定位,建立基于微震能量密度的边坡潜在危险区域识别方法,研发了边坡稳定性在线远程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微震监测与雷达监测相融合的一体化综合预警系统;(3)基于监测的模拟和基于模拟的监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国际领先。

提出了基于细观统计损伤力学的边坡岩体破裂及动力灾害数值分析方法,构建了亿级自由度的岩石破裂过程并行计算系统,实现了边坡稳定性模拟和监测一体化解决方案,建立了“三个层次、四个等级、六个指标”的重大工程岩体边坡微震监测综合预警系统。

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微破裂监测分析预警技术在重大岩体工程边坡应用中的地位,服务于金川集团石英石矿、长山壕金矿东北坑边坡、临沂会宝岭铁矿、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等多个重大岩体工程,极大地保障了矿区矿体安全开采和水电工程建设,确立了我国在工程岩体边坡微震监测分析预警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

附件: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自然科学奖)项目名称: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演化理论与调控方法提名者:谈和平,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工程热物理郭烈锦,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工程热物理宣益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工程热物理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1页)天然气水合物是最具开采价值的新型清洁能源,我国南海储量达800亿吨油当量,是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已探明储量的总和,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是我国重大战略需求。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过程存在水合物分解相变复杂、热质传递困难、储层胶结强度弱化显著等问题,导致水合物分解产气效率低、持续性差,甚至引起储层失稳等重大安全风险,因此实现其安全高效开采是世界性难题。

该项目在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支持下,针对水合物分解多孔介质内复杂相态转化理论、含相变过程多相多组分运移机制、储层胶结强度弱化及其与海底结构物相互作用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十余年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突破和科学发现:1. 发现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相态转化-多相渗流-胶结弱化规律,建立了水合物分解运移与储层变形演化理论。

建立了海洋多组分体系水合物相平衡方程,发现了水合物分解亚稳态纳米气泡富集现象,认识了分解过程水合物再生成本质;发现了微孔隙内水合物赋存形态转化特性,提出了水合物相变渗流模型;发现了水合物储层粘聚力随水合物分解的衰减规律,揭示了水合物储层变形过程中胶结结构的演化机制。

2. 揭示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驱动与失稳机理,提出了水合物分解强化与储层安全调控方法。

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存在压差驱动-显热主导-传热控制表观动力学演化三历程,提出了强化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方法;发现了二氧化碳水合物具有更高的抗变形能力,提出注二氧化碳强化储层结构强度方法;建立了水合物储层与结构物相互作用模型,确定了水合物分解对海底结构物的影响作用。

3. 构建并验证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开采系统。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二、奖励种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三、提名意见专家提名意见1:项目名称: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名者:郭剑波院士(责任专家),电气工程工作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脉冲强磁场装置是开展物理、化学、材料等领域前沿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极端条件实验平台。

装置系统结构复杂,涉及多个学科,是一个不断挑战电磁极限的强电磁系统,其研制需攻克极限工况下的磁体系统电磁及结构稳定性设计、磁场波形精确调控和微弱信号精准测量等世界性难题。

十余年来,项目组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国外对高强高导材料的封锁,在衡量装置水平的磁场强度、稳定度、重复频率和测量精度等核心指标方面取得全面突破:创造了75T纯铜导线磁体的场强世界纪录,采用仅有国外2/3强度的国产导线、1/10的能量实现了与世界最高水平相当的磁场,使我国科学实验磁场从40T 提高到90T,获得迄今最高单位能量的磁场强度,寿命是美国的2倍;创造了64T 无纹波平顶磁场世界纪录,开启了脉冲场下核磁共振、拉曼光谱和比热精确测量等科学研究方向;实现了峰值45T、极性可调、重复频率世界最高的多种磁场波形;电输运实验站和磁特性实验站测量精度世界领先。

装置于2014年通过国家验收并对外开放运行,结束了我国相关研究长期依赖国外装置的历史,建成国际最先进的脉冲强磁场研究平台。

截至2018年底,装置累计开放运行36358小时,已为北京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内外69家单位开展科学研究900余项,在Science、Nature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672篇,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成果,包括发现第三种规律的新型量子振荡和最高临界电流密度的二维超导体等,研究成果居国际同类装置同期最好水平。

项目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提名该项目参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专家提名意见2:项目名称: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名者:赵宪庚院士,理论物理工作单位:中国工程院脉冲强磁场是开展物理、化学、材料等领域前沿基础研究不可替代的手段,是探索物质微观世界的钥匙。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提名者 提名意见:
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四川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的提名材料,确认全部真实有效,相关内容符合国 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要求。 四川大学周学东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和广西医科大学,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 口腔科感染控制新技术研究,率先开展口腔科感染微生物的系列研究,发现疾病 相关“口腔核心微生物”与口腔科感染的常见病原微生物具有一致性,为感染防 控体系的构建奠定重要的微生物学基础; 建立了以牙科手机防回吸技术为核心的 口腔病原微生物阻断技术和标准化牙科手机消毒灭菌流程, 有效阻断经牙科手机 的口腔科感染; 制定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构建口腔科器械 集中消毒灭菌的安全管理模式与诊疗环境卫生消毒方法, 切断口腔科感染传播途 径。 项目技术体系在国内多家单位应用推广,临床实践显著降低了口腔科细菌与 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交叉感染,应用前景广泛,应用效益显著,研究水平达到国 内领先水平。
客观评价(限 2 页)
1. 支持项目的国家级、部省级课题圆满完成,顺利通过验收。 国家科技部 973 前期项目“基于系统生物学的口腔感染性疾病微生物群落 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2011CB512108)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宿主的遗传和环 境因子对口腔微生物组稳定性和多样性的影响研究”(2011DFA30940) 、“十二 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口腔龋病微生物群落致病的关键因子与控制技术的研 究 ” ( 2012BAI07B03 ) 、国家卫生部行业专项 “ 牙科手机消毒灭菌的研究 ” ( 1999-2001 ) 、四川省卫生厅项目 “ 口腔专科医院感染监控措施评价研究 ” (hxkqky-2000010) 、四川省软科学项目“口腔医护人员交叉感染防护行为现状 调查分析”(2008ZR0161) 、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天然药物对病毒的生物调节 及促进口腔生态平衡的实验研究”(03SG011-009-1)等项目任务圆满完成,通 过专家组验收。 2. 支持项目的科技成果获专家鉴定组高度评价 2015 年 5 月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对支持本项目的“牙科器械集中灭菌 安全运行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创新性研究成果进行函评, 专家组一致认为“牙 科器械集中灭菌安全运行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项目 “创建了牙科手机消毒灭 菌中心,创建了牙科器械集中灭菌模式,创建了牙科器械集中管理体系及质量 标准,为口腔医疗器械的规范处置、安全运行、有效管理梳理了标杆、提供了 可借鉴性。项目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较易在各级口腔医 疗机构推广应用。该研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具有临床实用性和推广价值,且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牙科器械集中灭菌安全运行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获 得四川省医学奖三等奖。2017 年 5 月,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组织专家 对项目“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的科技成果进行了客观评价, 专家组一致认为“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创新性突出, 研 究成果总体居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8 年 5 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在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举行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表彰“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的科技成果,并授予四川省科 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我国首个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口腔感染控制项目。针对 口腔科感染防控的关键技术难题,成功构建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首次证 明牙科手机防回吸技术能有效阻断口腔科感染, 证实逆止阀技术能阻断经牙科 手机回吸引起的细菌、病毒的传播,极大推动了防回吸牙科手机的研发应用和 国产替代。创建牙科手机“一人一用一灭菌”技术和规范,形成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三个关键环节的技术体系, 带动我国口腔医疗机构感染防控能力的整体 提升。 3. 项目成果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 获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项目组关于口腔科常用器械表面消毒的基础研究代表性成果(Cheng L, et al. Effect of amorphous calcium phosphate and silver nanocomposites on dental plaque microcosm biofilms. J Biomed Mater Res B Appl Biomater. 2012;100(5):1378-86)被 Bella Manshian 教授与 Lidiany K.A. Rodrigues 教授分 别在国际权威期刊 Chemical Reviews(Chem. Rev. 2015; 115 (5): 2109–2135. IF=47.928)和 Trends in biotechnology(Trends Biotechnol. 2013; 31(8):459-467. IF=11.126)正面评价,认为纳米银具有良好的抗口腔细菌性能,并能有效整合 到牙科常用材料, 其接触性抗菌效果在口腔科交叉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以宁麦9号为核心亲本育成了穗粒结构协调、抗病、优质弱筋的宁麦13、生选6号、宁麦18和宁麦24等4个弱筋小麦品种。育成的宁麦13引领我国弱筋小麦品种产量水平迈上亩产650公斤的台阶,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弱筋小麦品种,持续推广时间长,面积稳定上升,也是目前长江中下游麦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
4、探明了宁麦系列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从碳、氮物质积累与运转、酶学及激素平衡等方面揭示了其生理生化机制,明确了“适期早播、增加苗数、减氮前移、生化调控”量质协调技术途径,构建了弱筋小麦量质协调栽培技术体系。
9.张鹏,排名9,研究员,工作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是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参与育成宁麦18、宁麦24和生选6号3个弱筋小麦品种。参与宁麦13原原种生产以及示范推广工作。负责弱筋小麦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获得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件、植物品种权保护1件。
农业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科技查新结论:(1)除课题组发表的文献外,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未见品质稳定性超过宁麦9号的弱筋小麦品种的报道,未见通过EMS诱变获得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缺失的弱筋小麦突变体报道,未见与宁麦9号蛋白质含量、溶剂保持率、小麦赤霉病抗性性状QTL定位及相关分子标记开发的报道。(2)除宁麦9号外,未见其他大面积栽培品种作为赤霉病主效抗病QTLFhb1主要来源的报导。(3)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中,从碳氮物质积累与运转、酶及激素平衡方面揭示弱筋小麦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为项目组首先报道。(4)除宁麦13外,未见稻麦轮作条件下的弱筋小麦品种大面积示范机收实产验收超过600公斤亩产的报道。
中国农学会组织专家对项目评审认为,该成果总体水平居国际先进,抗赤霉病高产弱筋小麦品种育成及弱筋小麦量质协调栽培技术体系研发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提名该项目申报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贰等奖。
项目简介: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是我国第二大小麦产区,也是我国三大优质专用小麦产区中唯一的优质弱筋小麦主产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对优质专用小麦需求日益增加,但弱筋小麦产业发展存在着弱筋小麦优异种质和专用品种匮乏、品质与抗病丰产难以协调、育种效率较低以及量质协调栽培体系不完善等技术问题。项目组以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为标,通过弱筋小麦新种质创制、品质指标筛选及分子标记开发,运用聚合育种技术,育成宁麦系列弱筋小麦新品种,构建量质协调栽培技术体系,促进了弱筋小麦产业发展。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
知识产权
1、宁麦9号(品种审定证书)
2、宁麦13(品种审定证书)
3、生选6号(品种审定证书)
4、宁麦18(品种审定证书)
5、宁麦24(品种审定证书)
6、一种弱筋小麦育种的亲本选配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201410537651.4
7、一对用于筛选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引物序列及其应用(国家发明专利)ZL20131013279.2
5. 王龙俊,排名5,副站长,推广研究员,工作单位: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是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在项目核心示范区负责建立弱筋小麦高产示范方(片)、超高产攻关田等,广泛开展优质弱筋小麦品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培训,为实现宁麦9号和宁麦13小麦品种快速推广应用和大面积均衡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在弱筋小麦示范推广过程中,首次探索出了弱筋小麦产业化的二种模式,一是“地方龙头企业+推广部门+农户”模式;二是“外地龙头企业+流通企业+基地农业服务公司+农户”,通过上述二种模式,促进了江苏优质弱筋小麦产、供、加、销一体化,实现了弱筋小麦→饼干专用粉→饼干链式开发。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
宁麦系列弱筋小麦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提名单位(专家)
江苏省人民政府
主要完成人
马鸿翔、郭文善、姚金保、马传喜、王龙俊、姜东、杨学明、朱新开、张鹏、张平平
主要完成单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扬州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江苏明天种业科技股份公司、江苏三零面粉集团公司、江苏红旗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6. 姜东,排名6,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工作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完成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是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主持弱筋小麦品质调控机理研究。明确播期、库源改变和水氮互作等栽培措施可能通过影响籽粒千粒重调控戊聚糖含量。阐明不同筋力小麦品种HMW-GS形成存在明显差异,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宁麦9号灌浆后期HMW-GS和GMP的积累,但施氮过多则降低宁麦9号籽粒HMW-GS和GMP含量。同时,参与宁麦系列弱筋小麦试验示范和高产创建工作。
应用情况:
宁麦9号、宁麦13、宁麦18、生选6号和宁麦24宁麦系列弱筋小麦品种已经在江苏、安徽淮河以南麦区大面积种植,截止2018年累计推广面积1.016亿亩,近三年推广面积2893万亩,新增利润17.0687亿元,总经济效益19.9617亿元。其中宁麦13为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弱筋小麦品种,持续推广时间长,面积稳定上升,也是目前长江中下游麦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
1.育成了我国首个品质稳定的弱筋小麦宁麦9号,填补了优质丰产弱筋小麦品种空白,在株型上实现了淮南品种大穗型向多穗多粒型的突破。创制了宁麦9号为核心的育种群体和HMW-GS缺失突变体。不同育种单位以宁麦9号作为骨干亲本育成了23个通过审定的新品种。
2、定位宁麦9号弱筋小麦品质、抗病等重要性状QTL,开发与低蛋白、SRC、抗赤霉病等连锁分子标记,利用SRC和谷蛋白大聚体微量测定法、标记辅助选择、加倍单倍体培育及幼胚快速成苗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建立弱筋小麦聚合育种技术体系。
审定弱筋小麦品种5个,获国家发明专利5件,制定地方标准14项,发表论文122篇,其中SCI论文18篇,获江苏省科技奖一等奖1项和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1项。宁麦系列弱筋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016亿亩,近三年推广面积2893万亩,新增利润17.0687亿元,总经济效益19.9617亿元。
客观评价:
中国农学会组织专家进行第三方评价,评价结果为:该成果总体水平居国际先进,抗赤霉病高产弱筋小麦品种育成及弱筋小麦量质协调栽培技术体系研发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3.姚金保,排名3,研究员,工作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是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参与或主持育成宁麦系列弱筋小麦品种5个。明确了宁麦9号产量和品质性状遗传特性,解析了宁麦9号目前作为优良亲本的主要原因在于其穗粒数、单株产量等优良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高,且具有控制这些性状较多的显性基因,发表SCI论文5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件。参与主持宁麦9号、宁麦13、宁麦18、宁麦24示范推广工作,在2008年省农委组织的优质高产小麦竞赛活动中,宁麦13荣获江苏淮南“麦王”称号作出了较大贡献。
2.郭文善,排名2,农学院书记,教授,工作单位:扬州大学,完成单位:扬州大学,是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负责弱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通过不同栽培措施、生化调节剂等对弱筋小麦品种宁麦9号和宁麦13籽粒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揭示了影响弱筋小麦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构建了弱筋小麦量质协调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提炼出了以“适期早播、适度密植、氮肥前移、排水降渍和生化调控”为核心内容的弱筋小麦调优栽培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已在弱筋小麦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12、一种小麦加工品质实验室推车(实用新型专利)ZL201620935518.9
技术标准与规范
1、宁麦9号饼干糕点专用小麦DB32/T416-2000
2、沿江地区优质弱筋小麦宁麦9号生产技术规程DB32/T598-2003
3、沿海地区优质弱筋小麦宁麦9号生产技术规程DB32/T599-2003
4、优质弱筋小麦“宁麦13”生产技术规程DB32/T088-2006
4. 马传喜,排名4,副校长,教授,工作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完成单位:安徽农业大学,是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明确了基因型效应是影响小麦溶剂保持力的主要因素;环境对蔗糖溶剂保持力的影响最大;溶剂保持力的稳定性因基因型而异,同时基因型间各溶剂保持力的稳定性变化趋势亦不一致。主持研发了小麦加倍单倍体培育技术,筛选和创制了一批弱筋品质稳定优异小麦材料。主持宁麦系列品种在安徽的示范推广。
8、小麦幼胚培养结合标记选择快速转育抗赤霉病主效QTL(国家发明专利)ZL201010175150.801510073536.0
10、小麦谷蛋白含量快速分析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200910232769.5
11、一种饼干直径量具(实用新型专利)ZL201520366058.8
主要完成人情况:
1.马鸿翔,排名1,研究员,工作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是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主持科技跨越计划、原原种生产基地建设、产业技术体系、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项目,负责项目研究方案制定与实施。研究开发与品质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幼胚培养、单倍体加倍、聚合育种等育种技术相结合,建立弱筋小麦多基因聚合育种技术体系,育成综合抗病性强的弱筋小麦宁麦18、生选6号和宁麦24。构建宁麦9号育种群体遗传群体,开发分子标记,主持推广宁麦13、生选6号等小麦品种。
提名单位(专家)意见:
该项目针对长江中下游麦区优质弱筋小麦产业中存在的弱筋小麦种质资源与品种匮乏、品质与抗病丰产等性状难以协调、弱筋小麦量质协调栽培技术有待完善等问题,在国家及部省多个项目支持下,以弱筋小麦产业化为目标,从弱筋专用小麦遗传育种及栽培技术研发两方面着手,通过弱筋小麦优异种质创制、品质抗性等性状的分子定位和遗传机制解析,建立弱弱小麦品质评价和聚合育种技术,选育高产抗病优质弱筋专用小麦品种,同时通过弱筋小麦品质形成生理生化机制研究,研发肥水运筹和生化调控技术,构建量质协调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将弱筋小麦品种与配套技术集成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结合产业化示范在江苏及安徽等弱筋小麦优势产区大面积推广,取得了重大技术创新突破和极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提质增效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