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1乳腺MRI检查适应症

1.1乳腺癌的诊断

当乳腺X线摄影或超声影像检查不能确定病变性质时,可以考虑采用MRI 进一步检查。

1.2乳腺癌的分期

由于MRI对浸润性乳腺癌的高敏感性,有助于发现其他影像学检查所不能发现的多灶病变和多中心病变,有助于显示和评价癌肿对胸肌筋膜、胸大肌、前锯肌以及肋间肌的浸润等。在制定外科手术计划之前,考虑保乳治疗时可进行乳腺增强MRI检查。

1.3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

对于确诊乳腺癌进行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在化疗前、化疗中及化疗结束时MRI检查有助于对病变化疗反应性的评估,对化疗后残余病变的范围的判断。

1.4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对于腋窝转移性淋巴结,而临床检查、X线摄影及超声都未能明确原发灶时,MRI有助于发现乳房内隐匿的癌灶,确定位置和范围,以便进一步治疗,MRI 阴性检查结果可以帮助排除乳房内原发灶,避免不必要的全乳切除。

1.5保乳术后复发的监测

对于乳癌保乳手术(包括组织成型术)后,临床检查、乳腺X线摄影或超声检查不能确定是否有复发的患者,MRI有助于鉴别肿瘤复发和术后瘢痕。

1.6乳房成型术后随访

对于乳房假体植入术后乳腺X线摄影评估困难者,MRI有助于乳癌的诊断和植入假体完整性的评价。

1.7高危人群筛查

最近的临床试验表明,MRI在易发生乳腺癌的高危人群中能发现临床、乳腺X线摄影、超声检查阴性的乳腺癌。

1.8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适用于仅在MRI上发现的病灶,并对此靶病灶行超声和X线片的再次确认,如仍不能发现异常,则需在MRI导引下对病灶行定位或活检。

2乳腺MRI检查的禁忌症

⑴妊娠期妇女。

⑵体内装置有起搏器、外科金属夹子等铁磁性物质以及其他不得接近强磁场者。

⑶患有幽闭恐惧症者。

⑷具有对任何钆螯合物过敏史的患者。

3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3.1检查前准备

3.1.1临床病史

了解患者发病情况、症状和体征、家族史、高危因素、乳腺良性病变史及手术史,询问患者有无前片及其他相关检查(包括乳腺X线摄影,B超)。

3.1.2检查前做好乳腺MRI检查注意事项的解释和安抚患者的工作

最佳检查时间:由于正常乳腺组织增强在月经周期的分泌期最为显著,因而推荐MRI检查尽量安排在月经周期的7~14 d进行。

3.2MRI检查

3.2.1设备要求

推荐采用高场1.5T及以上的扫描机进行乳腺MRI 检查,以获得较好的信噪比和脂肪抑制效果。采用专用的乳腺线圈,设备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推荐采用相控阵线圈及并行采集技术,有利于双乳同时成像获得较好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同时推荐采用开放式线圈,利于在侧方进行MRI引导的介入操作。

3.2.2扫描体位

扫描选择俯卧位,双侧乳房自然悬垂于乳腺线圈中央。

3.2.3成像序列

一般包括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定位扫描,T1WI序列、T2WI(加抑脂序列)、增强扫描序列[包括横断位扫描(至少连续扫描3次) 和矢状位的扫描]。成像参数:扫描层厚应≤3 mm,层面内的分辨率应<1.5 mm,单次扫描时间不应当超过2 min。增强扫描要求Gd-DTPA应当团注,标准剂量为0.1~0.2 mmol/kg,于10 s内快速团注,继而快速推注1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

3.2.4绘制时间-信号强度增强曲线

注射造影剂分别于注药前、注药后进行连续6~9次采集。将采集图像传送至工作站对病灶进行分析,将病灶最可疑的区域选为感兴趣区(ROI)(应避开肉眼可见的出血、液化、坏死及囊变区),并在对侧正常乳腺组织内选取相同大小的ROI作为对照,绘制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增强曲线。时间-信号强度增强曲线分为3种类型:①“流入型曲线”指注射对比剂后病灶早期缓慢强化,延迟期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继续增强。②“平台型曲线”是指注射对比剂后病灶早期缓慢强化,2~3 min后信号强度达到最高值,随时间的延长曲线不再上升,而是一直保持该水平。③“廓清型曲线”指注射对比剂后病灶早期明显强化,在2~3 min达到增强最高峰后信号强度迅速下降。

4诊断报告规范

参照BI-RADS标准,描述病灶形态特征和动态增强曲线特征。对强化病灶性质的分析以形态分析为首要的判断依据,对于形态特征判断困难者,需要结合时间-信号强度增强曲线进行判断。形态特征包括增强前T1WI和T2WI上的信号表现以及增强后的表现。所有图像征象的描述和分析更多依赖对增强图像的分析,根据增强后形态不同将病灶定义为点、肿块和非肿块样强化3类。

4.1点状病灶

一般来说点状强化病灶<5 mm,不具有明显的占位效应,难以对其形状及边缘加以描述。可以多发,但不聚集成簇。点状病灶往往是由腺体局限性增生所引起,也可以是乳头状瘤、纤维腺瘤、乳内淋巴结,也可能是微浸润癌、DCIS 等恶性病变。形态可疑者建议活检,否则予以随访。

4.2肿块

具有三维空间的占位性病变,伴或不伴周围正常组织移位或浸润。从形态(圆形、卵圆形、分叶状和不规则)、边缘(光整、不规则和星芒状)、内部强化情况(均匀、不均匀、边缘或环形强化、分隔、中央强化)3方面来描述。

4.3非肿块样强化

当乳腺内出现既非点状亦非肿块的强化时,即为非肿块样强化,一般无占位效应。对其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特征(线状、导管状、局灶性、段样、区域性、弥散性),内部强化特征(均匀、不均匀、点簇状、网状/树突状、卵石样和簇状小环形强化等)以及病灶是否双侧对称,双侧是否对称对定性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4.3.1形态特征

⑴导管样强化:为指向乳头的线样强化,可呈现出分支样改变,后者需要活检,常为恶性特征。

⑵线样强化:与导管样强化相似,但不指向乳头,三维图像显示此强化为层状而非条状。

⑶段样强化:呈三角形,三角形的尖指向乳头,符合导管系统走向。

⑷局灶性强化:指强化灶的范围小于单个乳房象限的25%,可有正常的乳腺或脂肪组织镶嵌期间,如为多个则在各强化灶之间有正常的乳腺组织将其分开。

⑸区域性强化:指较大范围内的强化,不符合单一的导管系统,可能在多导管系统内,且不能用其他征象来描述。多区域强化指2个及以上的区域强化,多发散在。

⑹弥漫性强化:整个乳腺内弥漫分布的散在强化。

4.3.2内部强化特征

⑴均匀强化:均一性的强化。

⑵不均匀强化:非均一性的强化,信号强度多样化,但又不属于以下几种类型。

⑶点簇状强化:成簇分布的点状强化灶,大小较一致。

⑷卵石样强化:一般较点簇状要大,大小不均一为其特点,形态类似一串葡萄或珍珠。

⑸网状/树突状:呈网格样强化。

⑹簇状小环形强化:呈簇状分布的小环形强化。

4.4伴随征象

乳头收缩;平扫T1WI导管高信号;皮肤收缩、增厚或受侵;小梁增厚、水肿;淋巴结肿大;异常强化累及胸肌或胸壁,肋骨或肋间隙;出血;异常信号,囊肿等。伴随征象可与其他异常征象一同出现,亦可单独出现。发现伴随征象的意义在于:当与其他异常征象同时出现时,可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当确诊为乳腺癌时,某些伴随征象的出现将有助于术前分期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4.5病灶定位

⑴病变位于哪一侧乳腺。

⑵定位:外上、外下、内上和内下4个象限,或者面向观察者的钟面定位,乳晕后方,中央区或腋尾。

⑶病变的深度:与乳头、皮肤或胸壁的距离。

5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乳腺的MRI报告应包括病史、与既往检查片对比、扫描技术、乳房的腺体构成和背景强化、任何相关的影像发现,最后是评估类别和建议。报告措辞应当简洁,使用术语词典里的标准词汇。书写诊断报告应当结合乳腺X线检查和超声检查结果。MRI诊断报告应当注重与X线和超声检查结果相参照,特别是对MRI阳性发现与触诊、X线和超声检查的阳性发现在空间位置的对应关系是否一致性的评估,对非一致的病灶尤其需要强调,以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注重背景强化对MRI检出敏感性的影响。与BI-RADS乳腺X线对腺体密度的描述相似,BIRADS MRI对背景强化程度进行了分类,并建议在报告中进行描述,提示MRI检查的敏感性。与乳腺X线检查一样,BI-RADS MRI对病变的磁共振评价分为0~6级。

⑴评估不完全。

BI-RADS 0:需要进一步影像评估。

建议进一步影像学评估:例如使用合适的扫描技术再做一次MRI检查,结合乳腺X线和B 超征象,或与乳腺既往病史相结合。

⑵评估是完全的。

BI-RADS 1:阴性。建议常规随访。

BI-RADS 2:良性病变。例如:无强化的纤维腺瘤,囊肿,无强化的陈旧性疤痕,乳腺假体,含脂肪的病变如油性囊肿、脂肪瘤、积液囊肿以及错构瘤等,无恶性征象。

BI-RADS 3:可能是良性病变,建议短期随访。良性可能性比较大,但需要通过随访确认其稳定性。较可疑者可3个月后随访,一般是半年。

BI-RADS 4:可疑恶性,要考虑活检。不具有乳腺癌的典型表现,但不能排除乳腺癌的可能性,需建议临床医生做穿刺活检。BI-RADS 5:高度怀疑恶性,应进行临床干预。这一类病变有高度的恶性可能性。

BI-RADS 6:已活检证实为恶性,MRI检查作进一步评估。

注:

本规范的制定,参考了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第4版的内容。

乳腺癌病理切片

乳腺癌病理切片 发表时间:2019-09-23T09:30:41.3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10期作者:符亚君 [导读] 从医学视角来讲,乳腺是由内分泌系统调节,从汗腺变化而来,尚未生育的女性乳腺是由圆锥盘状的腺性组织构成,包裹在脂肪之中成为乳房的形状。 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人民医院 638400 从医学视角来讲,乳腺是由内分泌系统调节,从汗腺变化而来,尚未生育的女性乳腺是由圆锥盘状的腺性组织构成,包裹在脂肪之中成为乳房的形状。乳腺由数叶构成,由独立的导管排出液体,导管在乳头会合。怀孕使得叶周围的细胞增加,分娩时释出激素,因而开始泌乳。泌乳结束时,乳腺回复到几乎和怀孕之前一样的状态。更年期后,乳腺萎缩,大部分由结缔组织和脂肪取代。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指乳腺的恶性肿瘤,所谓的“恶性肿瘤”是无法控制的异常细胞增生,恶性肿瘤细胞和组织具有异常的生长速度、形状和大小以及功能。恶性肿瘤可以从一个局部的肿瘤发展到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和癌细胞转移。这种恶性的生长模式把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区分开。恶性肿瘤可以根据期(即病的严重程度)来划分。阶段和病的严重程度都会影响到存活的机会。基因因素和免疫状况影响易患疾病性。激素、病毒、吸烟、饮食和辐射都有可能引发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可以在几乎任何组织中生长,包括血液。当癌细胞转移时,它仍然是一个具有最初病变组织的细胞。早期诊断和治疗增加了治愈的机会,治疗方式可以包括化学疗法、手术和放射疗法。相比而言,乳腺癌易患者包括有家族病史、机体受雌激素影响的时间过长者、高龄产妇(30岁以后)、肥胖者、酗酒者。而且,乳腺癌多为腺癌,一旦发现乳房有任何肿块都应作详细检查,因为都有可能是癌。癌性肿块的治疗为乳房切除,有时仅为切除肿块,再实施放射疗法,后者对早期乳腺癌的疗效一如乳房切除术,术后有时施以放射疗法、卵巢或者上腺切除或用激素等化疗药物。所谓的放射疗法(radiation therapy)是利用辐射源来治疗或者缓解疾病,通常用于恶性肿瘤。目前,主要是用电离辐射来破坏疾病细胞,因为辐射对快速生长的癌细胞作用最大。然而,辐射也会引起癌症或者辐射损伤(暴露在电离辐射中造成的组织损伤,细胞再生力强的组织例如皮肤、胃或者肠的内壁以及骨髓对辐射最敏感,后两种组织受到高剂量的辐射会造成辐射病,几个小时后头晕和恶心会消退。在肠道受辐射的情况下,随之会出现腹痛、发烧和腹泻,导致脱发和致命的类似休克的状态。在骨髓受到辐射后,会出现发烧、虚弱、脱发、感染以及出血。在严重的情况下,由于感染或者不可控制的出血会导致思维。低辐射剂量会造成癌症,诱发白血病,加重乳腺癌的病情,有的疾病几年后才发作,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控制),所以不适用于良性肿瘤。其他并发症包括头晕、脱发、体重减轻以及虚弱。在乳腺癌治疗过程中,有时可以把放射性物质植入肿瘤。外部辐射疗法一般在几个月内作10到20个疗程,可以在手术切除后进行,或者在不可能做手术的情况下使用。外部源比植入的源可以对体内深处的肿瘤提供更大的照射剂量,红外辐射和紫外辐射可用来缓解炎症。 此外,在诊治乳腺癌的过程中,应做好X线检查、超声波现象检查、热图像检查与CT检查工作。根据检查结果确定病情,准确分析细胞情况,做好病理会诊报告。如果乳腺癌病理切片呈阴性,则意味着病情比较严重,处理要在医院进行必要诊治,而且要注意保持舒畅的心情与健康饮食,多食用新鲜蔬菜与水果,切忌辛辣、刺激、生冷、油炸食品。其次,要保持个人卫生,确保切口的清洁性与干燥,切忌抓挠切口,在着装方便,适宜穿柔软、棉质和透气的内衣,坚持每天换干净的内衣。做完手术后,应按照医嘱定期拍胸片、腹部B超、同位素扫描、脑电图和CT检查。再次,一侧乳腺癌患者必须注意其侧乳腺癌的危险性存在大幅度提高趋势,因此,在固定期检查过程中,应该在半年内做一次侧乳房华格检查,每年做一次钼靶X摄片,如有异常,必须积极配合治疗,以此将病危指数降低到最低点。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应结合基于U-Net的乳腺癌病理切片做好癌细胞检测工作。相比而言,基于U-Net的乳腺癌病理切片检测率极高,精确度高于99%。某医院曾经对所有乳腺癌患者病理切片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每幅切片图像尺寸是2200×2200的像素,每一张图片的核数大约为1500。对于HE染色乳腺组织病理学玻片,医院在40倍的光学放大率下采用高分辨率全玻片扫描仪对图片进行扫描,并将扫描结果输入计算机内。在数据预处理中,医护人员为癌细胞集中区域做了清晰标注,并将其裁剪出来,同时,运用U-Net网络架构分割乳腺癌细胞病理切片,同时,对乳腺癌细胞予以自动检测。在乳腺癌细胞病理切片分割与研究分析中,CNNs会对各个像素点和其周围像素实施自行分类。原来的滑动窗口方法大多会因为其每次计算相邻像素的同时会出现重叠部分,进而导致多次重复出现同一计算。而且,卷积与内积操作均属于线性算子,因而会将所有连接层重写成卷积层,大幅度提高卷积网络的工作效率。此外,CNNs能够自动接受比其训练过程中更大尺寸的输入图像的,最后自动生成概率谱图。不可忽视的是,因为存在池化层,所以会致使输出的结果低于输入图片的分辨率。目前所运用的“转移和合并”是LONG等于2015年所设计的一种避免图片分辨率下降的有效方法。FCN主要是通过合并输出结果来提高输出结果的分辨率,进而有效降低了卷积操作所带来的像素损失。同一年,RONNEBERGER集成了FCN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U-Net结构,为FCN结构添加了上采样操作,使整个结构被分为两个部门,即图像的收缩与扩张。虽然这并非首次所提出在网络结构中添加上采样操作,但是U-Net结构在收缩与扩张这两个过程之间添加了联结操作,从而使最终的输出结果更加逼近预期结果。2016年,FROMER等将该方法用于三维数据分析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一年,MILLETARI等在U-Net的基础上添加了残差模块与Dice损失函数的V-Net,因为不再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所以最终得出的分割结果和预期结果更为接近。除此之外,U-Net结构能够运用卷积操作提取乳腺癌病理图像中的所有信息,像癌细胞的大小、纹理、形状与色泽等,同时通过上采样操作将所收集的所有信息“翻译”到整幅图片上,进而精确计算出每一像素点处属于癌细胞的概率。 综上所述,在乳腺癌诊治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做好病理切片分析工作,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最科学的治疗方案。

罗葆明.乳腺超声检查及报告规范

乳腺超声检查及报告规范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罗葆明 一、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 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钼靶X线摄影、超声、CT 和 MRI 核医学等。 1、钼靶 X 线摄影 已经成为乳腺癌诊断、筛查及随访过程中最常用的方法,其检测微小钙化敏感性高,有利于以微小钙化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癌检出。但钼靶 X 线摄影对致密型乳腺腺体中病灶显像差,乳腺癌的遗漏率偏高,且年轻女性不宜选钼靶 X 线摄影。 2、乳腺 CT 检查 不常用,但CT密度分辨率较高,可测定不同组织的CT值,增强扫描有利于观察乳腺及病灶的血供状况,其显示病灶及周围情况、腋窝及乳内肿大淋巴结的能力优于钼靶X线摄影,但对微小钙化灶的显示不如钼靶X线摄影。 3、乳腺 MRI 检查 不受乳腺致密病变的影响,乳房丰满妇女以及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仍不能诊断的乳腺病变适合选择 MRI 检查。MRI在早期诊断乳腺癌方面有着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 MRI 检查费用昂贵,检查时间也较长,且需要静脉注射造影剂,因此,更多应用于高危人群如有明显的乳腺癌家族史以及乳腺癌保乳治疗前后的评估。 4、PET/CT 为全身功能成像,能提供远处转移信息,主要用于坏死组织与活性肿瘤的鉴别,了解局部或区域性的复发以及疗效监测、治疗后再分期。 4、乳腺超声 对受检者无痛苦,无放射性损害,可以反复进行,适用于任何年龄和女性任何生理时期,包括妊娠期和哺乳期。超声检查前受检者通常无需特殊准备,操作较为简便,无检查盲区,对钼靶X线摄影检查受限的部位,例如乳房边缘、小乳房或胸壁肿块等,超声都可以显示。对钼靶X线摄影显示困难的致密型乳腺,超声也有助于判断有无肿块。此外,超声检查能准确判断肿块的物理性质(囊性、实性或囊实混合性),并根据声像图表现,结合血流特征,进一步推断肿块的良恶性。超声检查尚可发现有无局部及远处转移。对不能性质的病灶,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获得病理诊断。然而,超声检查对微小钙化灶及病灶周边毛刺样改变的显示不如钼靶X线摄影敏感;对于胸骨旁淋巴结转移,由于胸骨和肋骨的遮挡,超声也常常难以显示。此外,超声检查者对乳腺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操作技能以及思维分析能力对诊断准确性的影响较大。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1■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小叶原位癌 (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及乳头湿疹样乳腺癌。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 间质浸润),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早期浸润是指癌的浸润成分小于10 %) 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 (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 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且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但判断预后尚需结合疾病分期等因素。 乳腺癌的危险度分级 1. 低度危险的定义患者术后淋巴结阴性,并同时具有以下特征:pT W2cm病理分级1级、未侵犯肿瘤周边血管、HER-2 (-)、年龄》35岁。化疗方案可以选择CMF< 6 或AC/EC X4-6 个周期。 2. 中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阴性,并至少具备以下特征的一项:pT> 2cm、 病理分级为2-3级、有肿瘤周边血管侵犯、HER-2基因过表达或扩增、年龄V 3 5岁。②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 (-)。可选用的方案有FAC/FECX6。 3. 高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 (+);②腋窝淋巴结转移> 3。可选用的方案有:AC -T,FEC X 3- T X3, TAC X 6,也可用密集化疗。 如何评估一个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 乳腺癌病人都担心自己的病是否会复发?是否会转移?那么如何评估一个具体的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下面作一些介绍。 首先要了解病人的年龄、肿瘤最大直径(T)、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癌细胞组织学分级、有无广泛的肿瘤周围血脉及淋巴管浸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ER)、原癌基因HER-2三者表达状况。 专家们根据上述情况,将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分三级,分别是低危、中危和高危。 1. 低危 腋窝淋巴结阴性,且具备所有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三2cm,且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 级(分化良好)、且没有广泛的肿瘤周围脉管浸润,且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ER)阳性,且无原癌基因Her-2过分表达,且年龄>35岁。 2. 中危:分两种情况 (1)腋窝淋巴结阴性,且至少具备一项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2cm,或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I级(分化中等)?III级(分化差),或有广泛的肿瘤周围脉管浸润,或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ER)阴性,或HER2过表达,或年龄<35岁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报告解读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 报告解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乳腺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报告解读 术后病理中除描述有肿瘤具体分类名称、肿瘤大小、各切缘是否切除干净、淋巴结转移部位和数目以及血管淋巴管内和其他组织中有无侵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可以提示预后的免疫指标,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可以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以下是各医院检查中可能出现的常用免疫指标以及对它们的解读,仅供参考: ER:雌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越多越好。 PR:孕激素受体,阳性提示预后比阴性患者要好。 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内存在ER、PR。当细胞发生癌变时,ER和PR出现部分和全部缺失。如果细胞仍保留ER和(或)PR,则该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仍然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激素依赖性;如果ER和(或)PR缺失,则该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不再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非激素依赖性。两者同时阳性预后最好,如一个阳性一个阴性中,雌激素阳性要好于孕激素阳性。两者都是阴性预后不好。阳性者可以术后或术前使用内分泌治疗。 Her-2(CerbB-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一种原癌基因。它的过度表达即出现表明患者预后不好。同时也提示患者易于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和上述两种激素受体可能缺乏。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呈低表达,在组织中表达率可增高,其表达与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表达率越高,预后可能也就越差。但Fish检测两个以上者有进行生物靶向治疗的可能。即使用曲妥珠单抗(赫赛汀)。 以上三个都是阴性患者,医学上目前被叫做“三阴”性,预后相对较差,缺乏药物治疗。

E-Cadherin:E-钙粘附蛋白是钙粘附蛋白分子家族中跨膜蛋白亚型的一种,集中表达在粘着连接,对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极性、形态和组织结构起重要作用。它的高表达表明预后良好。 Ki-67index:是反应细胞增殖的一种增殖抗原,它的表达与发生、发展有关,是一个不良预后因素。数值越高预后越不好。 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它的突变预示预后不良。P53突变率高的细胞增殖活力强、分化差、恶性度高、侵袭性强和淋巴结转移率高。 CK5/6:是一种细胞角蛋白,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总的讲阳性预后差。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组织学分级越高及肿瘤分期越高其表达率越高,总的讲也是阳性提示临床预后差。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表达提示预后差。 TOP-II:DNA拓扑异构酶II,高表达提示肿瘤增殖和恶性度较高。 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预后不好。 P170:是一种多药耐药基因,它的过度表达不利于治疗。 nm23:是一种与恶性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基因表达水平降低为淋巴转移的高危因素。 Her-1:和前面的Her-2类似,阳性不好。 DNA倍体:非整倍体预示肿瘤发生。

乳腺癌案例分析

乳腺癌案例分析 患者,女性,49岁,农民;因右侧乳房发现一肿块2个月而就诊。自述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乳房有一小肿块,无疼痛,故没有在意。近来发现肿块不断增大,乳房皮肤肿胀,急来就诊。 检查见患者为中年女性,一般情况尚好,体温 36.5°c,脉搏70次/min。右侧乳房肿胀,皮肤出现橘皮样改变,触诊可触到一3cm×5cm大小肿块,质地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活动性差,无压痛。右腋窝可触诊到1~2个较硬的淋巴结,无触痛。取活检病理检查报告为乳腺癌。 知识点回顾: 乳房位置:成年女性的乳房位于第2~6肋高度,胸大肌表面,自胸骨旁线向外可达腋中线。形态结构:青春期未哺乳女性的乳房呈半球形,紧张而有弹性。乳房由皮肤乳腺和脂肪等构成。乳腺被结缔组织分隔为15~20个乳腺叶,每个乳腺叶又被分为若干个乳腺小叶。每一乳腺叶有一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性排列,末端开口于乳头。乳房悬韧带(Cooper 韧带)乳腺周围的结缔组织发出许多纤维束,一端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另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称乳房悬韧带或 Cooper韧带。韧带两端固定,无伸展性。淋巴引流女性乳房淋巴管丰富,分为深、浅两组,淋巴主要注入腋淋巴结。淋巴引流:①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胸肌淋巴结(主要途径)②乳房上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③乳房内侧部的一部分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另一部分于对侧乳房淋巴管吻合④乳房下部淋巴管注入膈上淋巴结前组,并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淋巴管交通⑤乳房深部的淋巴管,经乳房后间隙注入位于胸大、小肌之间的胸肌间淋巴结或腋淋巴结的尖淋巴结,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 治疗手段 1.手术(改良乳腺癌根治术)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解读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1.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小叶原位癌(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及乳头湿疹样乳腺癌。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早期浸润是指癌的浸润成分小于l0%) 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且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但判断预后尚需结合疾病分期等因素。 乳腺癌的危险度分级 1.低度危险的定义患者术后淋巴结阴性,并同时具有以下特征:pT≤2cm、病理分级1级、未侵犯肿瘤周边血管、HER-2(-)、年龄≥35岁。化疗方案可以选择CMF×6或AC/EC×4-6个周期。

2.中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阴性,并至少具备以下特征的一项:pT>2cm、病理分级为2-3级、有肿瘤周边血管侵犯、H ER-2基因过表达或扩增、年龄<35岁。②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可选用的方案有FAC/FEC×6。 3.高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②腋窝淋巴结转移>3。可选用的方案有:AC→T,FEC×3→T×3,TAC×6,也可用密集化疗。 如何评估一个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 乳腺癌病人都担心自己的病是否会复发?是否会转移?那么如何评估一个具体的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下面作一 些介绍。 首先要了解病人的年龄、肿瘤最大直径(T)、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癌细胞组织学分级、有无广泛的肿瘤周围血脉及淋巴管浸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ER)、原癌基因HER-2 三者表达状况。 专家们根据上述情况,将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分三级,分别是低 危、中危和高危。 1.低危 腋窝淋巴结阴性,且具备所有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2cm,且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级(分化良好)、且没有广泛的肿瘤周围

2015版日本乳腺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乳腺癌的病理诊断

2015版日本乳腺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 乳腺癌的病理诊断 Rie Horii1 ? Naoko Honma2 ? Akiko Ogiya3 ? Yuji Kozuka4 ? Kazuya Yoshida5 Masayuki Yoshida6 ? Shin-ichiro Horiguchi7 ? Yoshinori Ito8 ? Hirofumi Mukai 引言 日本乳腺癌协会(JBCS)临床实践指南由Kanehara & Co., Ltd在2015年7月出版。本文为病理诊断指南的英文版本。这些指南每2年更新一次。在2015版中,关于Ki67和细胞阻滞方面的临床问题予以重新整合。所有其它内容均在目前文献基础上进行评审和修正。 这篇文章是2015版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的英文摘要,由Kanehara & Co., Ltd出版。推荐等级的内容在之前报告已说明(Breast Cancer。2015;22:1–4)。 病理诊断指南 CQ1:推荐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作为乳房病变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程序吗? 推荐 1.FNAC作为乳房病变的诊断程序推荐(GradeB)。 2.FNAC作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程序执行时,应把采样失败和标本量不足鉴定淋巴结疾病的困难考虑进去(GradeC1)。 CQ2:推荐空芯针活检(CNB)作为乳房病变的诊断程序吗? 推荐 CNB作为乳房病变的一种诊断操作(GradeB)。 对于可触及的乳房病变,FNAC作为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之一,已经使用了数十年。这种技术是有价值的,因其简单,成本效益低,轻微的侵入性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然而,因其本身诊断能力的局限,例如,浸润性和非浸润性乳腺癌区分困难,高缺陷率,可质疑的准确性,FNAC的作用近年来已遭质疑。[1]之前的一篇综述中报道FNAC的敏感性在65%和98%之间,特异性在34%和100%之间。[2]在日本,关于FNAC 的准确度问题,日本临床细胞学会工作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3]结果发现,细胞学诊断缺陷率17.7%,不确定性7.8%,敏感性96.7%,特异性84.3%,假阴性率3.3%,假阳性率0.25%,准确率为88.0%。因此,在日本,FNAC的准确度在日常实践中被认为是高的。 与FNAC相比,CNB显示出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低的不确定性和缺陷性的结果比率,特别是对于不可触及的病变。[4-7]包括体格检查、影像诊断,如乳房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以及FNAC的三项评估手段已用于术前诊断。当三种方法诊断结果不一致,或者细胞学诊断不确定时,应毫不犹豫的进行CNB获得更多组织学信息。另外,当由没有接受充分培训的医师执行FNAC操作时或者由经验不足的细胞学医师做出诊断时,FNAC经常会误导,并可能有害。[8]在这些情况下,CNB可以作为首选的诊断方式。 对于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前超声引导下,FNAC检查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对于微转移性疾病,以及淋巴结阳性患者的腋淋巴结负荷量化困难时,这种诊断方法的问题在于具有较高的假阴性率[9]。

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规范(附录Ⅴ)

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规范(附录Ⅴ) 1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的基本原则 ⑴病理诊断报告应尽可能包括与患者治疗和预后相关的所有内容,如肿瘤大小(大体或镜下必须有一个肿瘤大小或范围的测量值)、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有无并存的导管原位癌及所占百分比、有无脉管侵犯、切缘和淋巴结情况等。还应包括ER、PR、HER-2以及Ki-67 等免疫组化检测的情况。 ⑵与患者治疗和预后相关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应准确判断并规范报告,如黏液癌、小管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等。 ⑶导管原位癌的病理诊断报告应报告核级别(低、中或高级别)和有无坏死(粉刺或点状坏死)、微小钙化部位(仅导管原位癌内,仅正常/良性组织内或两者均有)以及手术切缘情况。应注意报告取了多少个组织块,是否发现微浸润等。 ⑷保乳标本的取材和报告请参照保留乳房治疗临床指南部分。 ⑸若报告癌旁良性病变,应注意按发生乳腺癌风险的不同,明确报告病变名称或类型。 2病理诊断报告书的内容和规范 2.1一般项目 ⑴病理号(检索号)。 ⑵患者姓名、出生年月(年龄)、性别、床位号、住院号。 ⑶手术日期、病理取材日期。 2.2手术标本情况 ⑴左、右侧。 ⑵手术或标本名称(例如:改良根治术、乳腺局部广切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新辅助化疗后改良根治术标本) ,对新辅助化疗后的患者,为确保病理取材准确,建议在新辅助化疗前,先对患者病灶部位的皮肤做纹身标记。 ⑶标本肉眼所见(一定要描述肿瘤大小或范围)。 3病理形态学诊断内容 3.1原发灶 3.1.1组织学类型 包括肿瘤主体的组织学类型和瘤周乳腺组织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建议采用2003 版WHO乳腺和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病理学分类。 3.1.2组织学分级 根据是否有腺管形成、细胞核的形态及核分裂像3项指标进行分级, 建议采用改良的 Scarff-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 3.1.3肿瘤大小 若镜下可测量肿瘤最大径时,单位使用毫米(mm)(如肿瘤可以用一个石蜡块全部包埋,镜下测量是最佳选择;如果肿瘤需要多个石蜡块才能包埋,标本的大体测量更为准确)。具体可参照第7版AJCC乳腺癌分期(2010)。 3.1.4肿瘤累及范围及手术切缘 肿瘤累及范围及手术切缘包括乳头、乳晕、皮肤、四周和基底切缘、脉管。

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

BI-RADS分级 许多患者做过乳房超声、钼靶检查后看到检查报告中有BI-RADS分级(分类)的结论,不明就里,在此 简单介绍一下 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是美国放射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制定的乳腺影像诊断规范,经过多次修改,目前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之所以采用(BI-RADS)诊断规范,是因为相当部分乳腺肿瘤、特别是早期肿瘤在影像学检查(乳腺钼靶、超声)中缺乏表现,或者只有部分非特异性表象,不能确诊,而且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BI-RADS)分级诊断,是影像专业医生对检查影像进行疾病诊断同时,综合评估后给出的乳腺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概率诊断,主要目的是使临床医生能方便做出进一步检查治疗的决策。(BI-RADS)分级的不同意义如下: 0级 表示患者需要提供过去同类检查影像以资比较,或者重新检查,或者进一步采用其他检查方法。 1级 正常,没有病变显示。 2级 有病变,可以确定是乳腺良性肿块(如纤维腺瘤、纤维脂肪腺瘤、脂肪瘤、单纯囊肿、积乳囊肿、积油囊肿)、和良性钙化(如环状钙化、边界清楚的短条状钙化、粗的斑点状钙化、稀疏的大小较单一的圆点状钙化、新月形的沉积性钙化等)等。 3级 基本是乳腺良性病变,有极低的概率可能是恶性(<2%),患者需要定期检查随访。 4级 可能为恶性,或者需要活检排除恶性诊断的病变,患者需要尽快进行病理活检确诊。 5级 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的乳腺癌,可以确定诊断。

6级 已经得到病理活检证实的乳腺癌。

乳腺癌病理诊断对临床诊治的意义分析

乳腺癌病理诊断对临床诊治的意义分析 杨永琴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病理科750011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病理诊断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研究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分析其病理诊断结果与治疗方法结果。结果:80例患者中有42例,进行保乳法治疗,17例为改良乳癌根治术治疗,21例为乳癌根治术治疗;其中非特殊类型癌75例,特殊型癌5例;组织学分级中,Ⅰ级者8例,Ⅱ或Ⅲ级者72例;淋巴结转移者25;肿瘤直径情况上,2cm及以内者47例,2cm以上33例。其中71例没有复发,有7例复发,2例死亡。结论:乳腺癌病理诊断有利于乳腺癌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后期治疗方案选择,对疾病的控制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乳腺癌;病理诊断;诊断意义 乳腺癌属于女性群体常见性恶性肿瘤,该疾病主要发生在40岁中老年群体,而近年来有逐步年轻化趋势。在东方女性中,发病率在9.5%至12%,显著高于西方人群。我国的乳腺癌人群中,35岁及以下年轻群体占据6.6%至13.7%,而对于相关人群,对于手术治疗的效果有更多的要求,更多的人群希望能够尽可能的在保证生命品质的情况下,保证乳房外观,因此保乳手术对其治疗显得更为重要。临床乳腺癌病理诊断结果直接关系到患者在乳腺癌治疗上的规划,有着关键性作用[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年龄范围为24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41.6±3.6)岁;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为15例,35岁以上人群为65例;其中未婚者6例,未育者12例;其中有肿瘤

家族病史者5例;其中乳房疼痛者68例,乳头内陷者5例,乳头溢液者8例,乳房橘皮样本者4例;双乳肿块者3例,右乳肿块者31例,左乳肿块者46例。 1.2 方法 病理检验可以通过穿刺和切除活检方式进行。穿刺方法下,所有患者取平卧体位,双手上举呈抱头状,将乳腺与包块区域做完全暴露;对包块进行触诊定位明确后,对皮肤做消毒,运用左手将包块做指示与固定;运用5至10ml的注射器以及7号针头在局麻情况下将注射器垂直皮肤做肿块刺入,在负压状态下将肿块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胞组织抽出。病理活检的方式将乳房切除的标本物、淋巴结等组织做切除,运用福尔马林做固定后运用石蜡包埋,运用4um厚的连续切片,运用HE染色,做镜下的病理情况观察。了解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以及组织学分级情况。 1.3 评估评估 评估观察患者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病理分类、淋巴结转移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的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计数治疗以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组间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表1:不同群体乳腺癌病理情况分析 病理特征青年群体 (n=15)中老年群体 (n=65) X2p 肿瘤直径长度2cm及以内10(66.67) 37(56.92) 0.4774 0.4896 2cm以上5(33.33) 28(43.08) 淋巴结转移情况转移6(40.00) 19(29.23) 0.6579 0.4173 未转移9(60.00) 46(70.77) 组织学分级Ⅰ级1(6.67) 7(10.77) 0.2279 0.6331 Ⅱ或Ⅲ级14(93.33) 58(89.23) 病理类型特殊型1(6.67) 4(6.15) 0.0055 0.9410 非特殊型14(93.33) 61(93.85) 注:两组对比,p>0.05

乳腺钼靶检查与诊断分级

乳腺钼靶检查与诊断分级 乳腺X线BI-RADS介绍 1992 年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 em ,BI - RADS),至今已是第四版。这个系统对规范乳腺X 线报告,减少影像描写的混淆,以及对普查的监测均起着很大的作用。 影像表现 一、常见征象 (一)肿块:在两个不同投照位置均可见的占位性病变,有鼓出的边缘,以边缘征象对判断肿块的性质最为重要。仅在一个投照位置上见到的可疑肿块影称“致密影”;无明显鼓出边缘的称“不对称”。 肿块的描述包括三个方面:形态、边缘和密度。 形态有圆形、卵圆形、分叶形和不规则形,不规则形多为恶性表现,前三种形态要结合其他征象综合考虑。 边缘对诊断病变的性质最为重要,包括以下五种描述:清晰、模糊、小分叶、浸润和星芒状。 边缘清晰是指超过75 %的肿块边界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锐利,剩下的边缘可被周围腺体遮盖, 但无恶性证据; 模糊是指肿块被其上方或临近的正常组织遮盖而无法对其作进一步判断,一般用在报告者认为这个肿块的边界是清晰的,仅仅是被周围腺体遮住的情况下; 小分叶表现为边缘呈小波浪状改变; 浸润是由病灶本身向周围浸润而引起的边界不规则,而不是由于周围腺体遮盖所为; 星芒状可见从肿块边缘发出的放射状线影。 小分叶、浸润和星芒状边缘为恶性征象。对鉴别边缘模糊和浸润有时会有一定困难,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前者多为良性改变,而后者是恶性征象,通过局部加压摄影、辗平摄影技术对鉴别边缘征象有帮助。 密度是以肿块与其周围相同体积的乳腺组织相比,分为高、等、低(不包括脂肪密度)和脂肪密度四种描述。大多数乳腺癌呈高或等密度;极少数乳腺癌可呈低密度;乳腺癌不含脂肪密度,脂肪密度为良性表现。 (二)钙化:良性钙化常比恶性钙化大,呈较粗糙的钙化或边缘清晰的圆形钙化。恶性钙化常较小,需要放大来帮助显示。对钙化的描述从形态和分布两方面进行。良性钙化可不描写,但当这些钙化可能会引起另外医生误解时,这些良性钙化需要描述。 形态上分为典型良性钙化、中间性钙化(可疑钙化)、高度恶性可能的钙化三种。

【087】乳腺癌保乳标本的病理取材与报告规范--张晋夏

【087】乳腺癌保乳标本的病理取材与报告规范--张晋夏 作者及其单位:张晋夏(北京天宜乳腺医院病理科)随着乳腺癌诊断和治疗选择的多样化,对乳腺标本的病理评估变得更加复杂。对乳腺原始病变的诊断,影像学引导的粗针穿刺活检逐渐取代了手术活检,许多患者在手术前已有了明确诊断,保乳手术和新辅助化疗已逐渐被患者接受。病理科和乳腺外科医师一直在探索各种方法检查保乳标本的切缘,以降低保乳术后的复发率。为准确提供乳腺癌的分期和评估化疗反应,乳腺标本的肉眼检查也变得日趋重要。在美国,与病理科有关的法律纠纷中,乳腺占第一位,这很大一部分原因与取材有关,因为乳腺组织较大且脂肪组织多,如果检查不仔细很可能会漏掉微小病变。本文作者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re)病理科乳腺组作为客座教授学习1年,并在乳腺影像科、乳腺外科和乳腺整形科进行轮转,亲身体验了该中心对乳腺癌患者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切身感受到多学科联动,尤其是影像科、病理科和外科医师的密切配合,对于提供全面而准确信息的重要性。本文将重点阐述早期乳腺癌和新辅助化疗后保乳标本及前哨淋巴结的肉眼检查,取材与报告规范。一、国内保乳标本取材现状目前国内多数医院保乳手术中断端 的冷冻诊断均为选择性取材,大部分采用标本的上、下、内、

外侧4点标记后冷冻法,如果肿物超过50px,则这种以点代面的取材方式势必带来术后的高局部复发率。有术者对可疑部位或用特殊分析仪器协助取材,这样取材的优点是取材少、时问短、患者经济负担小,缺点是象征性的断端取材不能反映整个断端情况,断端癌漏诊可能性极大。如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断端癌阳性而再次手术,不仅延误了治疗时机,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身心负担和经济负担。国内目前做得较好的病理科多采用钟点法取材,即将标本视为类圆形(钟表盘),丝线分别标记12点和9点位置,环形切取整圈标本,环形切取厚3~5mm切缘,按钟表法分为12块,首先将3、6、9、12点冷冻,将余下8个点标记后冷冻。此种方法优于以往以点代面的取材方法,但缺点是取材量大,定位较困难,冷冻等候时间长,费用高,而且是平行于切缘取材,不便测量肿瘤距切缘的真实距离。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形成有效的可遵循的保乳手术病理取材方法,尤其是对术中断端的冷冻快速取材和诊断方面,如何能既安全、有效、足够地切除肿瘤,又能降低乳腺癌复发的危险性,这对病理医师提出了巨大挑战。笔者认为MD安德森癌症中心对保乳标本的处理能更真实有效地反映切缘状况,且定位更明确。现介绍如下,供国内同行借鉴。二、乳腺癌保乳标本的处理保乳标本尽量在新鲜时(固定前)取材描写,这样可准确测量肿瘤大小,而且对于触诊不到和肉眼看不见的病灶,可将标本切开后做

乳腺癌病理切片科普

乳腺癌病理切片科普 发表时间:2019-09-04T11:55:40.010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2期作者:郑宏 [导读] 教一教大家怎样看懂自己的乳腺癌病理切片报告。 会理县人民医院四川凉山 61510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发现,乳腺癌新发病例逐年增加,而且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乳腺癌的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活检诊断,而病理报告是对病理活检标本进行全面评估判断得出病理诊断的报告书,报告内容通常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或住院号、床号、送检标本的部位、标本的大体情况、显微镜下情况、病理诊断以及相关的免疫组化检测或特殊染色情况等。根据送检标本的不同可分为细针穿刺活检病理报告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报告,前者一般是乳腺有肿块但还没有明确是否为乳腺癌,需要细针穿刺少量肿块组织做病理检查以明确乳腺癌的诊断,而后者是已经明确乳腺癌的诊断,将乳腺癌手术切除再次做病理检查,以帮助临床医生全面评估乳腺癌的分期、了解肿瘤有无转移到其他部位、预测肿瘤对化疗药是否敏感、判断患者可能生存期等。 病理医生被称之为医生的医生,70%的临床决策和医疗行为依赖病理报告。虽然我国病理的现状堪忧,但病理诊断水平直接决定了临床医学实践的水准。病理这个行业在整个医疗链条中是诊断的金标准,他的上游是影像学的诊断,影像学完了之后,如果需要确诊,就需要病理。当时在实际当中,每当患者拿到乳腺癌病理切片的时候,很多人都看不懂,接下来,笔者就教一教大家怎样看懂自己的乳腺癌病理切片报告。 在正式向大家介绍乳腺癌病理切片报告之前,先来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乳腺癌的病理小知识: 1、非浸润性癌:指癌瘤最早阶段,病变局限于乳腺导管或腺泡内,未突破基底膜时称非浸润癌。 1)小叶原位癌:起源于小叶导管及未梢导管上皮的癌,约占乳腺癌的1.5%。切面呈粉红色半透明稍硬颗粒状区,病变大多呈多灶性,癌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一致,但排列紊乱,导管周围基底膜完整,常累及双侧,发展缓慢。 2)导管内癌:发生于中心导管的原位癌,病变可累及导管范围广或呈多中心,散在分布,切面呈颗粒状带灰白或淡黄色小点,犹如皮肤粉刺样内容物。 2、浸润性癌癌组织向间质内广泛浸润,形成各种形态癌组织与间质相混杂的图像。浸润型癌又分为浸润性特殊型癌和浸润性非特殊型癌。浸润性非特殊型癌又根据癌组织和间质比例多寡分为:单纯癌、硬癌、髓样癌。 在实际中,虽然乳腺癌非常常见,但是其确切的病因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所以,目前乳腺癌产生的原因可能包含以下因素:第一,内分泌因素。内分泌失调是乳腺癌的病因之一。由于乳房长期受内分泌素的异常刺激,导致乳腺组织癌变,其中雌激素和黄体素是与乳腺癌变最为密切的两种内分泌素。这点已先后被许多临床、病理及生理学家所证实;第二,病毒因素。病毒颗粒可通过哺乳传染,导致乳癌发生,此点已通过较多的动物实验所证实,所以有些学者推测乳腺癌的病因可能为病毒,但还没有充足的流行病学依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第三,遗传易感性。家族史调查的临床资料表明,有家族史的乳腺癌发生率较无家族史的要高。 读完上面的内容,相信很多读者都对乳腺癌的病理有了一定了解,下面笔者就乳腺癌病理切片的报告进行介绍: 第一,边界不清,质地硬不一定是都是恶性肿瘤 在实际当中有一部分患者在拿到病理报告以后首先都会看到肿瘤标本上面描述着类似于“多少乘以多少,边界不清楚以及质地坚硬”等等,很多患者在看到这些之后很会慌了神,其实,这些描述性语言并不能代表什么。肿瘤边界不清楚其实也不能说明这个肿瘤一定是恶性的,导致恶性肿瘤的几率会高一些;而质地坚硬则可能是乳腺癌,也可能不是乳腺癌。因此,在实际当中,患者在拿到自己的乳腺癌病理切片报告单以后一定不需要过多关注上述的数值,也不用重视这些描述性语言,更不用忧心忡忡。 第二,什么是浸润性导管癌一级? 有一些患者的乳腺癌病理切片报告当上面会写着浸润性导管癌1级,那究竟是什么呢?其实,乳腺癌因为有着不一样的类型,通常来说通常包括原位癌及浸润性癌,原位癌发为导管原位癌及小叶原位癌,这种乳腺癌类型比较少见,通常会占乳腺癌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不等,而原位癌又能够细分为导管原位癌一级小叶原位癌,原位癌比较轻,其五年生存率能够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并且在治疗方面也不需要进行化疗。浸润性导管癌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乳腺癌,其又能够细分为包括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占所有乳腺癌百分之八十),浸润性小叶癌(占所有乳腺癌的百分之十)以及特殊类型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百分之十)。 就实际而言,乳腺癌在组织学角度上能够分成一级到三级,而级别越高表示的恶性程度也就越高,但是在专业角度来说,肿瘤的恶性程度高低也不能够说明其生存期的长短,他只是一个参考数值,具体问题还要展开具体的分析。 第三,肿瘤的大小表示的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在看到自己乳腺癌病理切片报告的时候,上面都标注着肿瘤的大小。其实病理报告上面的肿瘤大小,指的其实就是病灶浸润周围组织的实际面积。一般情况下,肿瘤的大小能够分成三种情况,分别是:1、小于二公分的肿瘤;2、二公分到五公分的肿瘤;3、五公分以上的肿瘤。小的肿瘤的确要比大的肿瘤情况要好一些。其实,患者朋友们对于肿瘤的大小,大家只需要了解就可以了,如果患者有什么疑问应该直接问医生,而不要在网上搜索相关知识,毕竟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总之,现阶段,乳腺癌已经是女性的一大杀手,并且朝着低龄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各位女性朋友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发现自己乳房不舒服一定要第一时间就医。

乳腺癌病理报告怎么看

乳腺癌病理报告怎么看? 乳腺癌术后病理报告是后续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病人及家属经常拿着报告单看到上面的内容很困惑,很多字母不知道什么意思,因此,针对重点内容做一解释:1.注意肿瘤组织学类型:看是浸润性还是非浸润性,非浸润性乳腺癌如小叶原位癌及导管内癌预后极好,一般不需要化疗。浸润性癌的组织学类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及浸润性小叶癌等,预后相对较差,需要后续相关放化疗等。 2、看组织学分级:一般分Ⅰ-Ⅲ级,分级越高,恶性程度越高。 3、看肿瘤的位置与大小:肿瘤最大径每增加25px,复发转移风险升高12%。如果肿瘤大于等于125px,是术后放疗指征。 4、看手术切缘:看手术切缘是否为阳性,如果为阳性,需要再次手术或者尽早放疗。 5、看是否侵犯脉管/淋巴管:脉管癌栓提示预后相对较差。 6、看肿瘤是否侵犯乳腺皮肤及胸壁:如果侵犯,建议术后放疗。 7、看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腋窝淋巴结转移是重要的预后指标,用X∕Y表示。X代表转移淋巴结数。Y代表送检病理数。如2/12,代表手术送检12枚淋巴结,其中2枚淋巴结中有癌细胞转移,X值愈大预后越差。既往专家认为乳腺癌根治术后, 4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术后就建议放疗,但目前发现淋巴结转移1-3个的乳腺癌放疗不同程度的获益,因此,更多的医生会推荐放疗了。

8、看激素受体检测: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反映肿瘤是否受激素调控,如果ER(+)和/或PR(+),说明术后可以做内分泌治疗,文献报道内分泌治疗可降低ER(+)和/或PR(+)患者复发风险50%。 9、看免疫组化单C-erbB-2 /HER-2:C-erbB-2(–)、(+)时即判断为阴性,C-erbB-2(+++)时判断为HER-2阳性,C-erbB-2(++)时需再进行Fish检测进一步明确Her-2基因是否有扩增,以决定是否使用赫赛汀治疗。 10.ki-67检测:一般用百分率表示,是细胞增殖最重要的指标,阳性比率越高,预后越差。 芜湖二院肿瘤放疗科王银华

乳腺癌肿瘤标志物

乳腺癌免疫组化指标的临床意义 ER、PR: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内存在ER、PR。当细胞发生癌变时,ER和PR 出现部分和全部缺失。如果细胞仍保留ER和(或)PR,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仍然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如果ER和(或)PR缺失,则该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不再受内分泌的调控,称为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 C-erbB2癌基因: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呈低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可增高,其表达与乳腺癌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表达率越高,预后可能也就越差。 P53基因:p53突变率高的乳腺癌细胞增殖活力强、分化差、恶性度高、侵袭性强和淋巴结转移率高。p53过度表达提示对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疗效不佳。 p63:p63基因本身是一个抑癌基因,p63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检测可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p27:p27抑癌基因,研究表明,p27是乳腺癌的一个独立的预后标志,p27低表达与TNM分期晚、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相关,而且p27低表达与生存期短、预后差显著相关。在今年的ASCO会议上,Porter等采用组织芯片技术进行的研究表明,在接受AC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中,p27不表达或低表达均提示在OS和DFS上预后不佳。 COX-2(cyclooxygenase-2):乳腺癌组织中存在COX-2的表达。COX-2可能是临床评价病人预后、识别术后复发的高危险性病人很有实用价值的指标。 Ki-67:与乳腺癌尤其是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预后相关,有助于确定是否采用辅助性化学治疗。 E-cadherin:E-cadherin是一类建立细胞间紧密连接、维持细胞极性、保持组织结构完整的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E-cadherin主要介导同型细胞的粘附功能,E-cadherin表达下降或功能缺失使癌细胞与邻近细胞间的黏附作用降低,导致肿瘤细胞的活动能力和范围增加,从而增加癌细胞的转移和浸润能力,可作为乳腺癌的判断预后指标。 PS2:在预测内分泌治疗反应方面,PS2比ER测定可能更有用,PS2的表达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反应的最好指标。 Calponin:在乳腺正常组、增生组、不典型增生组中,几乎所有的肌上皮细胞表达p63、α-SMA和Calponin,而所有的腺上皮细胞3种抗体均为阴性;有助于判断浸润癌、原位癌及不典型增生。 CK :CK-L,CK8/18,CK7,CK20,CK34βE12这四种是细胞因子(cytokine)中的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EMA(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是上皮膜抗原,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是癌胚抗原.这些指标通常联合起来用于检查例如来源于上皮细胞的肿瘤,如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等),泌尿系肿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