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有哪些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病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时致血糖异常的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
方法及结果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一例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的治疗过程,结合患者疾病特点、用药史及用药方案,对于患者入院后发现血糖异常分析了具体的原因,提出了今后在治疗过程中遇此情况应采取的治疗策略和处理方案。
结论作为治疗团队的一员,临床药师要在实践中提高工作能力,在药物治疗中积极发挥药师的专业优势,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以赢得医护人员及患者的认可和信任,促进药物治疗的最优化。
关键词: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瑞舒伐他汀他汀类药物(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是当今临床最常见的处方药物之一,自198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全球首个他汀类药物上市以来,国际上开展了许多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充分证明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降低血浆胆固醇含量,他汀类药物独立于调脂作用以外的多效性也得到各个领域证明。
同时,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的预防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对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起到了重要作用。
和其他药物一样,他汀类药物应用过程中,也有副作用的产生,如肝毒性和肌毒性。
近来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糖代谢有一定影响,关于他汀类对血糖及糖尿病影响的研究明显增多,并且不同研究显示出不同的结果。
目前,大型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关于他汀类药物在各种人群血糖控制方面(包括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的试验数据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迄今为止,关于他汀类药物在血糖控制和糖尿病风险控制方面的疗效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因此,由于这些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有必要对不同种类及剂量的他汀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进行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本例通过一例高血压合并糖尿量异常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后血糖升高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期探讨患者血糖升高的原因,并针对此提出建议以期给同行提供参考。
一、病史摘要患者,女,76岁,身高155cm,体重63kg,BMI 26.22,因“发现血压升高20+年,头昏20+天,加重4+小时”入院。
糖尿病药物分类

糖尿病药物的分类按作用机制分类:常用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的分类1。
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制剂磺脲类降糖药(SUs)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2。
促进外周组织增加葡萄糖利用的药物双胍类(二甲双胍)3. 抑制肠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4。
胰岛素增敏剂(TZDs)噻唑烷二酮类,双胍类1. 1 胰岛素促泌剂➢通过作用于胰岛β细胞膜受体,促使胰岛素释放,从而产生降糖效果,➢ SUsSU是治疗T2DM的主要药物之一。
➢餐时血糖调节剂新型降糖药———-那格列奈、瑞格列奈1。
1。
1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机制➢胰腺内作用机制: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胰腺外作用机制:增加外周葡萄糖利用,第1、2代可能继发于葡萄糖毒性作用的改善。
第三代亚莫利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1.1.2磺脲类药物适应症➢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首选);➢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控释片)。
➢FPG<13.9mmol/L、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ICA)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
1.1。
3禁忌症➢1型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对磺脲类降糖药物过敏者;➢在发生糖尿病急性合并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或并有严重慢性合并症者;➢在有应激情况下,如有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等。
1.1.4副作用➢低血糖:主要因素有高龄,饮酒,肝/肾疾病,多种药物相互作用。
➢体重增加➢其他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贫血,血小板减少,皮疹➢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影响缺血预适应。
2023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通关题库(附带答案)

2023年执业药师之西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通关题库(附带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利大于弊才有实际意义"体现A.安全性B.有效性C.规范性D.经济性E.患者依从性【答案】 B2、(2015年真题)患者,女,51岁,体检时发现血压160/105mmHg,糖耐量试验餐后2小时血糖为9.56mmol/L(参考范围<7.8mmol/L),甘油三酯1.52mmol/L(参考范围0.56~1.70mmol/L),总胆固醇6.26mmol/L(参考范围<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85mmol/L(参考范围2.1~3.1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0 mmol/L(参考范围1.2~1.65 mmol/L,肌酐60μmol/L(参考范围45~84μmol/L),蛋白尿:++。
临床诊断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耐量异常。
A.控制体重B.不必限盐C.适当运动D.减少脂肪摄入E.戒烟限酒【答案】 B3、常用的抗肿瘤药给药途径有:动脉、静脉、肌内、腔内、口服五种途径用于某些晚期不宜手术或复发的局限性肿瘤A.动脉注射B.静脉注射C.肌内注射D.腔内注射E.口服给药【答案】 A4、患者,女,58岁,既往无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手术史。
日前体检:身高160cm,体重70kg;白细胞8.0×10A.格列齐特B.辛伐他汀C.非诺贝特D.二甲双胍E.硫酸亚铁【答案】 D5、用药咨询是药师应用所掌握的药学知识和药品信息,承接公众对药物治疗和合理用药的咨询服务,对临床合理用药有关键性作用。
根据药物咨询对象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患者、医师、护士和公众的用药咨询。
A.自我保健B.新药信息C.药品适应证D.治疗药物监测E.注射剂配制溶媒、浓度【答案】 C6、静脉药物配置的环境条件要求是A.万级洁净、密闭环境下,局部万级净化的操作台上B.万级洁净、密闭环境下,局部千级净化的操作台上C.千级洁净、密闭环境下,局部万级净化的操作台上D.万级洁净、密闭环境下,局部百级净化的操作台上E.百级洁净、密闭环境下,局部万级净化的操作台上【答案】 D7、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可引起的典型药源性疾病是A.粒细胞减少症B.消化性溃疡C.慢性肾衰竭D.溶血性贫血E.呼吸抑制【答案】 C8、肾功能不全而肝功能正常者宜选用的药物是A.经肝肠循环消除的药物B.肾毒性小、经肝排泄的药物C.肝毒性小、经肾排泄的药物D.经肝肾双途径消除的药物E.经首过作用消除的药物【答案】 D9、抑制前列腺内双氢睾酮水平,达到降低雄激素水平,提高最高尿流率的是()A.索利那新B.哌唑嗪C.特拉唑嗪D.度他雄胺E.哌仑西平【答案】 D10、处方中外文缩写“OU”代表A.双眼B.左耳C.左眼D.右耳E.右眼【答案】 A11、维生素B2的特定吸收部位在小肠上部,故其最适宜服用的时间是A.清晨B.餐前C.餐中D.餐后E.睡前【答案】 D12、依据咳嗽的发病时间,夜间咳嗽者宜首选()。
喹诺酮类药物有哪些不良反应

1. 跟腱断裂动物实验表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能永久性损伤幼年动物承重关节部位的软组织,产生承重关节及其它关节病。有研究发现喹诺酮类药物和蛋白质降解有关,服用该类药物可能造成严重的胶原蛋白代谢紊乱,造成跟腱断裂或者肌腱炎的发生率升高。该类药物在我国使用十分广泛,应警惕儿童永久性软组织损伤及成人使用引起跟腱损伤的危险。
喹诺酮类药物Βιβλιοθήκη 意事项:1.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的患者禁用。
2. 18 岁以下未成年患者避免使用本类药物。
3. 制酸剂和含钙、铝、镁等金属离子的药物可减少本类药物的吸收,应避免同用。
4. 依诺沙星、培氟沙星等与咖啡因、丙磺舒、茶碱类、华法林和环孢素同用可减少后数种药物的清除,使其血药浓度升高。
5. 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避免应用本类药物。
7. 全身性损害为报告最多的不良反应。在严重病例中,全身性损害主要表现为过敏样反应和过敏性休克,其他包括发热、寒战、多汗、乏力、水肿等。其中,过敏性休克主要为速发型变态反应,多数经治疗或抢救后治愈,也有少数患者死亡。
8. 神经 / 精神系统损害喹诺酮类药物可通过血脑屏障,因此该类药品的神经 / 精神系统损害较为突出。严重病例中,神经 / 精神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震颤、抽搐、椎体外系外反应、幻觉等,严重者出现癫痫大发作、精神分裂样反应、意识障碍等。
5. 帕珠沙星的肾损害在帕珠沙星的严重病例中,严重肾损害比例相对较高。表现为尿频、血尿、蛋白尿、结晶尿、尿液浑浊、肾功能异常、少尿等。
6. 血糖异常等其他反应加替沙星引起血糖异常等不良反应已分别在《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进行了警示,该产品已禁用于糖尿病患者。此外,还发现洛美沙星、莫西沙星、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也有引起血糖异常的报告,包括低血糖反应和高血糖反应。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心悸、出汗、面色苍白、饥饿感、肢体震颤、一过性晕厥等现象,应考虑患者出现血糖紊乱的可能性。左氧氟沙星引起的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等不良反应已进行了警示。
药源性糖代谢紊乱

药源性糖代谢紊乱药源性糖代谢紊乱是指由应用某些药物引起的糖代谢异常,包括高血糖和低血糖,前者根据血糖升高的程度又分为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严重时可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药源性糖代谢紊乱的特点,是在诱发药物停用后,血糖通常恢复正常或得到明显改善。
正常情况下,由于胰岛素的分泌与作用,使葡萄糖的产生与利用保持平衡,血糖维持在较窄的正常范围内。
其中肝脏糖异生,肝糖原合成与分解以及肌肉组织糖原合成与分解,葡萄糖氧化利用是主要的葡萄糖代谢过程。
多种常用的药物都可引起糖代谢紊乱,而且具有多种不同的作用机制,如药物作用在胰腺抑制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或药物作用于肝脏或外周组织,增加胰岛素抵抗。
主要影响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有:某些免疫抑制剂,一些抗精神病类药物,噻嗪类利尿药物,二氮嗪,α-干扰素,苯妥英等。
主要影响胰岛素作用的药物有:烟酸,糖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甲状腺激素,雌激素等。
有些药物可能具有多种作用机制,作用于糖代谢的多个环节引起糖代谢紊乱。
同一种药物,既可导致高血糖,也可导致低血糖,如β受体阻断剂、加替沙星等,引起这种矛盾作用的影响因素有:(l)患者因素:年龄,营养状态,胰岛细胞储备功能,疾病严重程度;(2)药物因素:药物的剂量和剂型( 缓释剂型与常规剂型),合并用药的情况等。
1 药源性高血糖1.1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引起高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引起胰岛素抵抗,包括增加葡萄糖异生,抑制葡萄糖摄取,刺激胰岛α细胞导致胰高糖素增加,促进外周脂肪分解,增加蛋白分解等。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引起的糖尿病属于类固醇性糖尿病(SDM)。
文献报告,在肾移植术后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抑制排斥反应)治疗1 年或以上的患者中,SDM 发生率为46% 。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致血糖的升高呈剂量依赖性,全身用药更容易引起高血糖。
外用药物也可引起高血糖,尤其见于大面积较长期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者。
各种糖皮质激素均可引起高血糖,但是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糖皮质激素引起高血糖的程度不同,如11 和17 位被氧化( 如氢化可的松),A 环1,2 位为双键( 如泼尼松、泼尼松龙)的激素具有较强的致高血糖作用。
胃癌化疗后血糖升高是怎么回事,对此应该如何提早预防?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消化道恶性肿瘤之首。
胃癌的发病速快、病程短,对患者的影响极大,应及时治疗。
胃癌患者完成阶段性治疗后,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毕竟,身体的稳定状态已经被打破,各器官的功能可能会在细节上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各种问题。
比如胃癌患者确诊时不是糖尿病患者,但化疗后血糖一直居高不下,是怎么回事?患者对此非常担心。
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预防吗?化疗药物会引起身体损伤,人们通常知道恶心呕吐和其他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下降,贫血和其他骨髓抑制,事实上,血糖升高也是化疗药物引起的副作用。
在化疗过程中,药物会损害胰岛β细胞功能,减少其数量,胰岛素分泌功能减弱,血糖自然升高。
此外,化疗药物会导致肝肾功能减弱,肝肾是胰岛素灭活和药物清除的地方,胰岛素过多不能灭活,也会对糖代谢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胃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引起糖异生症和血糖升高。
此外,化疗药物会影响人体内分泌轴,进而影响激素的转运和结合,从而导致代谢异常。
同时,静脉输液的患者有时需要大量输注葡萄糖。
如果饮食以高能量饮食为主,人体胰岛素分泌缺陷会更加明显,甚至可以转化为糖尿病。
针对这种情况,胃癌患者在化疗期间,预防血糖升高,日常饮食应注意少吃糖和隐形糖,如冰糖、糖、红糖、糖等明显糖,尽可能远离,对于日常米粉主食,各种水果隐形糖,必须注意适量摄入,蛋糕、奶茶、饮料等高糖零食,少吃或不吃。
同时,注意血糖和胰岛素,定期监测,一旦超过正常值,必须积极调整饮食、锻炼。
最后,针对化疗的毒副作用,目前也有一些支持治疗方法,发挥减毒效果的作用,这是中医治疗的优势,化疗患者结合,主要是矫正培养,调节受损脏器和气血功能,加快身体恢复,提高抗病能力,改善预后。
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自建院以来,始终以救死扶伤、关爱生命为宗旨,以“愿天下苍生无癌痛”为最高理想,专注在袁希福“三联平衡”理论指导下开展中医防癌抗癌,为各个不同阶段的胃癌患者提供正宗独特的中医诊疗,终身健康指导,以期达到让中医抗癌造福世人的使命。
诱发糖尿病发病的原因有哪些

诱发糖尿病发病的原因有哪些糖尿病是一种人体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的病症。
它的引起原因主要有肾性糖尿,饭后糖尿,应激性糖尿,继发性糖尿等因素。
而且每种类型的糖尿病的症状都是相似甚至相同的,但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和它们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却不同。
并且在生活中很多人对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都不了解。
那么,糖尿病的病因有哪些呢?以下,专家就针对糖尿病的病因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介绍。
1、肾性糖尿大多由于肾小管重吸取功能低下,如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或由于先天性肾小管细胞功能缺陷,使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取发生障碍,肾排糖阈下降,病人血糖虽正常,但尿糖却为阳性。
不过其葡萄糖耐量均正常,血胰岛素也正常。
一般无“三多一少”症状。
肾性糖尿多发生在青、中年,男性多于女性。
少数妇女在妊娠期可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临时性肾糖闭低下也可出现糖尿,但须与原发性糖尿病加以鉴别。
2、饭后糖尿因糖类在胃肠道吸取过速,如胃空肠一致术后、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严重肝病等,进食后可出现临时性高血糖和尿糖。
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正常,半小时和l小时血糖超过正常,2小时和3小时血糖正常或低于正常。
除肝病外,静脉注射葡萄糖田量试验正常。
3、应激性糖尿在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急性心肌梗塞等疾患时,可出现临时性高血糖和尿糖。
4、继发性糖尿胰源性糖尿病,如胰腺炎、胰腺切除、胰腺癌;内分泌性糖尿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柯兴氏综合征等,可从病史和临床表现予以鉴别。
5、慢性疾病长期体力活动减少或卧床休息者,会使葡萄糖耐量减低,但空腹血糖一般正常。
饥饿及营养不良:者,体内组织运用葡萄糖的能力减弱、胰岛素分泌减少,故也可有葡萄糖耐量降低,偶有糖尿出现。
6、药物某些药物可影响葡萄糖耐量,故应在试验前停药3~7天。
甚至一个月以上。
升高血糖的药物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生长激素、儿茶酚胶、、速尿、胰升血糖素、消炎痛、异烟肼、尼古丁、女性口服避孕药、酚妥拉明、噻嗪类利尿药和苯妥因钠等。
高血糖吃什么药最好

高血糖吃什么药最好高血糖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对于很多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药物来控制血糖是至关重要的。
但要明确的是,没有一种药物可以被绝对地称为“最好”,因为药物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患者的个体情况、血糖水平、并发症、身体状况等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降糖药物。
磺脲类药物是一类常见的降糖药,比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
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
它们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患者。
然而,使用磺脲类药物可能会导致低血糖,尤其是在饮食不规律或运动量过大时。
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是治疗 2 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
它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来发挥降糖作用。
二甲双胍的优点是不容易引起低血糖,并且对体重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适用于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患者。
α糖苷酶抑制剂,像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其作用是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
这类药物的胃肠副作用相对较多,如腹胀、排气增多等。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代表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能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但使用时需要注意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和水肿。
格列奈类药物,例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也是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来降低血糖,其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适用于餐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
除了上述口服降糖药,还有胰岛素类药物。
胰岛素的种类繁多,包括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以及预混胰岛素等。
胰岛素适用于 1 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以及存在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那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降糖药物呢?对于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不是特别高,且没有明显的并发症,身体也不肥胖,通常会先考虑使用单药治疗,比如二甲双胍。
如果单药治疗不能使血糖达标,则需要考虑联合用药。
如果患者比较肥胖,二甲双胍往往是首选药物。
如果患者的餐后血糖升高明显,可以选择α糖苷酶抑制剂或格列奈类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有哪些
一、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有哪些二、血糖升高需要注意什么三、血
糖升高具有哪些危害
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有哪些1、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有哪些
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有很多,常见的药物有降压药、激素类药物、利尿
药、儿茶酚胺类药物、镇痛药及解热镇痛抗炎药、抗癌药等。
2、引起血糖升高的原因
2.1、如果人们突然受到寒冷的刺激,那么肾上腺素的分泌也就变多了,
加速糖原分解,造成血糖突然升高。
2.2、化学毒性物质中毒也会让血糖突然升高的,例如链脲佐菌素等化学
毒性物质可以加速β细胞的破坏过程,引起血糖忽然升高。
2.3、气候因素的影响也会让血糖突然升高。例如寒冷刺激会加速肾上
腺素分泌变多,肝糖原输出增加,肌肉对葡萄糖摄取减少,这样使得血糖
升高。
2.4、饮食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人们一次性的吃了太多甜食之后,
由于食物的含糖量很高,也会让血糖突然升高的。3、血糖升高的症状表
现
3.1、当血糖高于正常时称为高血糖症。如果高血糖持续的话,会对身体
的各部分都有伤害。可能会感到全身不适,常有疲倦、口渴、大量饮水、
大量排尿等表现。
3.2、血糖高的早期症状有,平时吃的很多,但是体重在不断地下降,经常
会感到口干,饮水量增加,尿量也在增加,但是皮肤十分干燥,全身疲惫。
3.3、血糖高的时候会感觉头晕,而且会特别的昏昏沉沉没有力气,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