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电视剧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解析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解析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解析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中的中美文化差异庞慧慧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摘要:本文通过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来分析中美文化在小费、家庭寄宿、顺风车以及朋友模式文化方面的差异。

从而使中国学生意识到他们不仅要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还要了解有关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以便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小费文化;朋友模式;中美文化差异中国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是一部有关亲子和留学话题的故事。

剧中主要讲述了这三组家庭:爸爸黄成栋和儿子黄小栋;后妈林飒、女儿武丹丹和爸爸武翰祥;还有妈妈刘若瑜和儿子陈凯文,出国留学陪读,以及互相扶持,互相成长的故事。

透过这部电视剧,我们能看到许多关于美国当地的文化。

这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无论是了解留学生活还是美国当地的文化,都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这也有利于中国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去国外留学,美国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所向往的地方。

但是,由于中美两国文化习俗的差异,赴美留学的学生不仅要面临语言障碍,还得了解和适应当地的文化,从而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

本文从跨文化的视角来解析这部电视剧中的中美文化的差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1.小费文化;2.家庭寄宿文化;3.顺风车文化;4.朋友模式文化。

通过对比分析中美文化的差异,让中国学生意识到,他们不仅要学习英语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还要了解有关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以便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中美文化差异由于中美两国的经济制度、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民族性格的不同,最终导致两国的文化差异。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中美文化的差异:(一)小费文化小费是美国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从事服务行业人员的主要收入来源。

根据联邦法律,全美没有小费的员工的最低工资是每小时7.25美元,而有小费的员工只有2.13美元。

那么也就是说2.13美元的最低工资意味着他们的全部工资将被用来交税,并迫使餐馆服务员靠自己的小费生活。

《老友记》与《爱情公寓》的比较浅析

《老友记》与《爱情公寓》的比较浅析

相比之下,《爱情公寓》则更注重简单明了和幽默感的呈现。该剧的言语幽 默以本土化、生活化为主要特点,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人们熟知的流行语进行 巧妙地结合,从而产生幽默感。例如,曾小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早死晚死都 得死”的经典台词,以及吕子乔的“肾宝,味道好极了”的广告词,都给观众留 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幽默感十足的言语表现,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含蓄、幽 默、生活化的特点。
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影响,英汉言语幽默的差异提醒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 要充分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幽默方式。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保留 原作品的言语幽默特点和文化内涵,以便让目标语言的观众能够领略到不同文化 的魅力。
总之,《老友记》和《爱情公寓》两部热门电视剧中英汉言语幽默的对比分 析,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英汉言语幽默的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随着全球 化的不断推进,这种跨文化对比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增进 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剧情设定
《老友记》和《爱情公寓》都以一群年轻人的生活为背景,但两部剧在剧情 设定上各有特点。《老友记》主要讲述的是六位老朋友间的故事,他们一起生活 在纽约,彼此间有着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关系。而《爱情公寓》则更注重描述一群 生活在同一公寓里的年轻人的生活琐事和情感纠葛。
三、角色塑造
《老友记》的角色塑造深入人心,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特点。如莫 妮卡,一位生活有序、善良能干的家庭主妇;钱德勒,一个幽默搞笑的公司职员; 瑞秋,一个叛逆的富家女;菲比,一个古怪善良的音乐家;乔伊,一个四处漂泊 的电影明星;罗斯,一个博学多才的博物馆馆长。每个角色都极富个性,深入人 心。
《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以个性化和情感化为主要特点。剧中的角色形象鲜 明,各自的性格和经历为言语幽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罗斯因其对新事物 的好奇、犹豫不决的性格,经常在言语上表现出憨态可掬的一面;乔伊则以其放 荡不羁、大大咧咧的形象,制造出不少笑料。这些角色在言语幽默中的表现,充 分体现了美国文化中的独立、自由、个性张扬的特点。

从《虎妈猫爸》及《摩登家庭》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从《虎妈猫爸》及《摩登家庭》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从《虎妈猫爸》及《摩登家庭》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作者:李杨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2期摘要: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美巨大的文化环境差异使两国人民对于子女的教育方式各不相同。

中国家庭提倡“和”,期望孩子按家长的意愿去发展;而美国家庭则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鼓励个性张扬。

本文旨在通过对《虎妈猫爸》及《摩登家庭》两部深刻反映两国家庭教育的电视剧进行对比,指出中关家庭教育的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虎妈猫爸;摩登家庭;中关;家庭教育;差异1引言近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家长替孩子包办一切、强调“命令”与“服从”、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

相比之下,美国家庭则更注重子女的自主权,让子女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虎妈猫爸》及《摩登家庭》进行对比,分析中美二国家庭教育存在的差异,并正确认识及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

2家庭教育的定义家庭教育,是指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包括有意识的知识传授、道德教育和有意识的家庭生活氛围的陶冶。

其教育目标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

在孩子人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归巧玲,2016)。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孩子成功的源泉。

人从出生到成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

孩子的性情、品质、识别力等素质都要通过在家庭教育中完成。

这一重要阶段是与孩子的基础教育同步的,但又是学校教育替代不了的。

这一时期,又是一个人性格、身体、心理、秉性、能力、特质形成的基础阶段(徐瑞华,2006)。

跨文化传播理论视角下的美版《甄嬛传》对外传播分析

跨文化传播理论视角下的美版《甄嬛传》对外传播分析

2、语境和语义的保持
2、语境和语义的保持
在字幕翻译中,保持语境和语义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在美版《甄嬛传》 中,翻译者通过保留原文中的关键词和短语,尽可能地保持了原文的语境和语义。 例如,在剧中出现的称谓和地名等专有名词,都进行了保留和翻译,使得外国观 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剧情。
3、翻译的等值性
三、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结论 影视剧字幕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美版《甄嬛传》中,字幕 翻译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保留原意、简化语言和添加注释等。通过这些策略, 可以帮助美国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背景,并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 交流和互动。然而,字幕翻译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 践。
二、美版《甄嬛传》字幕翻译的策略
最后,添加注释。《甄嬛传》中有很多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因 此在翻译时需要添加注释,以便美国观众更好地理解。通过添加注释,可以帮助 美国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背景。
三、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三、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互动的过程。《甄嬛传》在美国播出,不仅需 要将字幕翻译成英语,还需要考虑到美国观众的文化背景和观影习惯。通过跨文 化传播,《甄嬛传》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让美国观众了解中国的历史、文 化和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谢谢观看
1、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1、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在《甄嬛传》中,涉及到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化和语言特色,如诗词、历史 典故等。在美版《甄嬛传》中,这些元素都进行了翻译和解释,以帮助外国观众 更好地理解剧情。例如,在剧中出现的诗词,采用了直译加解释的方法进行翻译, 既保留了原诗词的韵律和形式,又能够让外国观众理解其含义。

中美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差异——以《非你莫属》和《学徒》为例

中美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差异——以《非你莫属》和《学徒》为例

中美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差异——以《非你莫属》和《学徒》为例近年来,中国的电视职场类真人秀几经探索,已经从时下美国流行的职场创业型和职场技能竞争型真人秀逐渐转向演播室面试招聘的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

笔者试对文中枚举的中国电视职场类真人秀《非你莫属》和美国电视职场类真人秀《学徒》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当下中国与美国电视职场真人秀不同的节目模式和生存土壤。

关键词:电视节目;中国职场类真人秀;美国职场类真人秀;节目形态;对比1职场类真人秀原型“真人秀”节目又称真实电视,是指由普通的人(这里的人不是扮演者),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指定的游戏规则,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为了一个明确目的去做自己的行动,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的节目[1]。

职场类真人秀最早是始源于美国地产大亨特朗普的节目——《学徒》,该节目创造了一种新的真人秀模型,随后很快被欧洲多国模仿。

我国最早出现的职场类真人秀要数2005年9月上海东方卫视开播的的创业真人秀《创智赢家》,同年十月,浙江卫视打出职场创业型真人秀《天生我才》。

随后,央视经济频道也紧接着推出《赢在中国》《绝对挑战》等职场真人秀。

但是随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各卫视、各频道的创业型职场真人秀在维持了一年左右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可是我们发现,最近两年招聘型职场真人秀却异军突起,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并且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一时间,各大卫视、频道竞相开办此类栏目,较著名的有:天津卫视《非你莫属》、宁夏卫视第一财经《中国职场好榜样》、上海东方卫视《寻找职场杜拉拉》、中国教育电视台《职来职往》、湖北卫视《职在必得》等。

2职场类真人秀形成原因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对我国宏观经济和就业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国内就业、工作压力增大。

仅以大学生为例,大学生在近几年的就业中呈现两大趋势:就业层次逐步下降,从社会精英转向普通劳动者;大学毕业生资源部不再短缺,大学生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面向基层。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的中美家庭观念分析———以《绝望的主妇》和《家有儿女》为例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的中美家庭观念分析———以《绝望的主妇》和《家有儿女》为例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下的中美家庭观念分析———以《绝望的主妇》和《家有儿女》为例摘要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但交流的过程并不顺利。

文化差异对国家之间的交流有负面影响。

因此,为了减少交流中的摩擦,各国人民应该加强对不同文化的了解。

本文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入手,以《家有儿女》和《绝望的主妇》两部电视剧为例,分析中美不同的家庭观,最后深入探讨中美家庭观差异的原因,以期提高人们对中美家庭观念差异的认识。

研究表明,在中国传统家庭中,亲子关系具有高权力距离、集体主义倾向的特点,夫妻关系也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特点,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受到孝文化的影想,夫妻关系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

美国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表现为低权力距离和个人主义倾向的特点,夫妻关系则表现为个人主义倾向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美国人的家庭观更多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家庭观1 介绍1.1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荷兰心理学家基尔特.霍夫斯泰德出的一个框架,用来衡量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通过研究,他创造了五个文化维度,以识别不同文化的差异。

后来,他采纳了其他学者的建议,总结出五个维度。

(1)权力距离:指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对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态度。

由于对权力的理解不同,各国在权力维度上存在较大差异。

西方人不太看重权力,他们更注重个人能力。

相反,亚洲人看重的是权力的约束力。

(2)不确定性规避:指一个社会在受到不确定或异常环境的威胁时,是否能够避免和控制不确定性。

回避度高的文化重视权威、地位、资格、年龄等。

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不能容忍极端的观点和行为。

低回避度的文化对不正常的行为和建议是宽容的,涉及较少的监管。

(3)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指的是整个社会更关心个人利益还是集体利益。

个人主义提倡松散的人际关系,相信个人主义的人倾向于关心自己和家人。

而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则重视民族关系和大家庭。

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

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

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家庭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差异性和共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探讨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并以中国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美国情景喜剧《摩登家庭》为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这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家庭题材电视剧的对比,本文旨在揭示中美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教育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作为跨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框架,用于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现象。

本文将运用该理论的四个核心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与女性化,对《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中的家庭教育场景进行剖析,以期在跨文化视角下,增进对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理解,并为家庭教育实践和国际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概述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由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一种跨文化研究框架,旨在解析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该理论通过五个核心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来全面揭示各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权力距离指的是一个社会对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在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中,人们普遍接受并尊重权威和地位差异,而在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中,人们则更加强调平等和公正。

不确定性规避涉及一个社会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

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的文化倾向于制定严格的规则和程序来避免混乱,而规避程度低的文化则更加灵活和开放。

第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描述的是文化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至关重要,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群体的和谐和利益则被放在首位。

(英语毕业论文)从美剧《绝望主妇》中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异同

(英语毕业论文)从美剧《绝望主妇》中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异同

有提示)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2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3 《蝇王》主题之原型解读《蝇王》主题之原型解读4 浅析英语演说中对照与其他修辞格的混合应用浅析英语演说中对照与其他修辞格的混合应用5 分析《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意义分析《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意义6 浅析星巴克现象中的独特文化浅析星巴克现象中的独特文化7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8 浅论广告语汉译的美学效果浅论广告语汉译的美学效果9 浅析“翻译文学”的本体认知与功用价值浅析“翻译文学”的本体认知与功用价值10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11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12 逆成构词的分类及其认知机制和规律逆成构词的分类及其认知机制和规律13 从英汉习语的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英汉习语的翻译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4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15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16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17 对《远离尘嚣》中三个男主人公命运的分析对《远离尘嚣》中三个男主人公命运的分析18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19 简爱和林黛玉的反叛性格对比分析简爱和林黛玉的反叛性格对比分析20 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浅析儿童自然英语教学法的心理学优势21 圣地亚哥,一位让人敬佩的英雄——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分析22 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中英日委婉语语言特征23 美国电视剧中双关语的研究-重点关注双关语的汉语翻译美国电视剧中双关语的研究-重点关注双关语的汉语翻译24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奥哈拉的性格特征25 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学生写作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及其改进方式26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人物形象的特点探析《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人物形象的特点探析27 文化负载词的交际翻译论——以《吾国与吾民》为例文化负载词的交际翻译论——以《吾国与吾民》为例28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29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30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31 课外作业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课外作业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32 A Southern Elegy-33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34 《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开题报告+论)论)35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36 英汉谚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英汉谚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37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中国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建议38 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39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40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41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42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43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44 The Study of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45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ble on Some American Movies46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47 分析《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母女矛盾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分析《华伦夫人的职业》中母女矛盾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48 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49 论广告英语的人际沟通功能论广告英语的人际沟通功能50 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中美大学生课堂讨论话语性别差异对比51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52 论夏绿蒂勃朗特与简爱在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论夏绿蒂勃朗特与简爱在意识形态上的相似之处53 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以《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为例试析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现象54 探讨美容化妆品翻译技巧--以安利雅姿产品为例探讨美容化妆品翻译技巧--以安利雅姿产品为例55 合作性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合作性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56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57 Analyses of the Morels’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58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共同追求——自然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共同追求——自然59 《汤姆叔叔的小屋》人物性格的宗教色彩剖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人物性格的宗教色彩剖析60 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简爱和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61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62 从语用学角度对英语课堂中委婉语的使用探究从语用学角度对英语课堂中委婉语的使用探究63 《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64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65 中英思维模式比较分析中英思维模式比较分析66 广告标语的语言特色广告标语的语言特色67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68 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69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70 Pragmatic Empath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71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72 A Superficial Analysis of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of Jane Eyre73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74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75 An Exploration o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erms of Flowers76 《喜福会》中隐喻的使用《喜福会》中隐喻的使用77 基于认知语境的英语动物习语的理解策略研究——以“狗”的习语为例基于认知语境的英语动物习语的理解策略研究——以“狗”的习语为例78 Coherenc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 Pragmatic Study79 “合作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合作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80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81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82 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83 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浅论英文原声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84 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意象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意象85 论《金色笔记》中的象征手法论《金色笔记 》中的象征手法86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87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88 着魔的猎人——解读《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着魔的猎人——解读《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89 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阅读中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90 苔丝的反叛精神苔丝的反叛精神91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92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93 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从三美原则看中国古诗词中酒意象的英译94 有关“生命”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有关“生命”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95 论《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悲剧论《科利奥兰纳斯》的政治悲剧96 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分析西方末世论在美国电影中的体现97 从构式视野下对英语图式习语的解读从构式视野下对英语图式习语的解读98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99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100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101 Roads to Happy Marriage: a New Conception of Feminism in Doris Lessing’s Novel s102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103 数字模糊语义的汉英翻译数字模糊语义的汉英翻译104 《新编英语教程》浅析《新编英语教程》浅析105 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106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107 (英语系经贸英语)从“口红效应”看中国文化产业的机遇从“口红效应”看中国文化产业的机遇108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09 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浅谈英语委婉语的作用和原则110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111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112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113 对《红字》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中完美人性的求索--浅析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自我思想较量与精神升华 114 《爱玛》的三个中译本中翻译策略的比较研究《爱玛》的三个中译本中翻译策略的比较研究115 在冲突与迷茫中凋零--浅析苔丝悲惨命运的必然性在冲突与迷茫中凋零--浅析苔丝悲惨命运的必然性116 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117 埃德加.爱伦.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坡小说《黑猫》的写作技巧应用分析118 英汉数词的文化对比及其翻译英汉数词的文化对比及其翻译119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120 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英语中的汉语外来词121 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论《红字》中的清教主义思想122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其翻译——对杨、霍译《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研究英汉习语的差异及其翻译——对杨、霍译《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研究123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124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125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126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127 文化语境视域下英语习语的汉译研究文化语境视域下英语习语的汉译研究128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解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象征解析129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130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131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应用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应用132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133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134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看哈姆莱特的性格变化从精神分析学角度看哈姆莱特的性格变化135 An Analysis on Characterization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136 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137 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138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139 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140 中美民族性格差异及其文化渊源中美民族性格差异及其文化渊源141 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试论盖茨比对其梦想生活的追求142 不可缺少的书信——《傲慢与偏见》中书信功能的研究不可缺少的书信——《傲慢与偏见》中书信功能的研究143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44 An Analysis of Self-reliance in Little Women145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146 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哈代的宿命论思想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哈代的宿命论思想147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148 An American Nightmare: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149 政治演讲辞中常用修辞政治演讲辞中常用修辞150 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澳大利亚英语词汇和澳大利亚文化151 论《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及象征意义论《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及象征意义152 浅析中西习俗文化“冲突”浅析中西习俗文化“冲突”153 An Analysis of Tess’s Tragic Fat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dy’s Fatalism154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155 大学生上网调查大学生上网调查156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 157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158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159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160 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观研究狄金森的死亡观研究161 解读艾丽斯.沃克《紫色》中的家庭沃克《紫色》中的家庭162 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英汉禁忌语的异同从文化语境角度分析英汉禁忌语的异同163 英语写作中教师的书面反馈英语写作中教师的书面反馈164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165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166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167 《哈姆雷特》中不言而喻的隐喻魅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168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169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170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171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格雷的画像》172 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象征主义解读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象征主义解读173 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174 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以《京华烟云》为例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以《京华烟云》为例s Predicament and Dreamland175 Rabbit’Rabbit’s Predicament and Dreamland176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解读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艺术影响杰克逊的艺术影响177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使用策略商务信函中委婉语的使用策略178 《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洛丽塔》悲剧结局因素探析179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180 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分析《雾都孤儿》中的讽刺手法181 从礼貌原则分析发盘的语言技巧从礼貌原则分析发盘的语言技巧182 (英语系经贸英语)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突破之路—以华为为例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突破之路—以华为为例183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交际教学法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84 国际商务谈判及其谈判风格国际商务谈判及其谈判风格185 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布什总统演讲词中幽默话语的语用功能分析186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187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188 论《海的女儿》的女性自我价值主题论《海的女儿》的女性自我价值主题189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190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191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192 人格、环境与命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还乡》中的主要人物命运 193 跨文化背景下广告汉英翻译策略研究跨文化背景下广告汉英翻译策略研究194 《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觉醒》与《欢乐之家》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权思想之比较195 从死亡委婉语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从死亡委婉语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196 极限环境中的善与恶——浅析《蝇王》中的主要人物人格结构极限环境中的善与恶——浅析《蝇王》中的主要人物人格结构197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成因分析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成因分析198 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析《远大前程》主人公性格之路199 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论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日常生活的影响200 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语用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电视剧比较——体制与类型摘要:“美剧”作为一种与时尚、小资情调等字眼纠结难分的文化娱乐形态,俨然已处于当下中国流行文化的风头浪尖。

但仔细审视之下,无论是从机制还是类型来看,中美两国的电视剧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主要从情景喜剧、肥皂剧、电视电影、连续剧与系列剧等类型出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电视剧;美国电视剧;体制;类型这几年,打开几个主要的美国电视剧论坛网站,就会发现注册人数已经超乎想象,他们在这里互相提供片源、交流观感,甚至为某个剧情、某一人物而口诛笔伐,热闹异常。

美国电视剧已在中国培养出一大批忠实的拥趸,“美剧”作为一种与时尚、小资情调等字眼纠结难分的文化娱乐形态,俨然已处于当下中国流行文化的风头浪尖。

但仔细审视之下,无论是从电视剧的类型、内容还是播出机制来看,中美两国的电视剧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商业电视与国家电视由于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商业运作为主流,以追求高收视率为最高原则的美国电视,与作为国家宣传机构,作为党的喉舌,以教育群众同时也为群众提供娱乐为目的的中国电视,组织体系有着明显的差异,也有着完全不同的节目制作理念。

这种差异必然强烈地影响到两国电视节目的不同特性与不同倾向。

美国是电视事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已经开始实验性的无线电视播出。

由于成功地采用商业赞助和插播广告的经营方式,美国的广播事业与欧洲的情况不同,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是一项赚钱的生意,因而行业竞争也一直十分激烈。

在商业广播公司的压力下,主管广播电视事业的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在1941年7月首次批准商业电视台经营。

由于有运营多年的全国广播网的经验,美国的商业电视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全国节目网络的概念,各地分属于不同业主的电视台通常加盟于一个全国电视网,在规定时间(主要是开机率高的一些重要时段)播出电视网的节目,由电视网付给加盟台播出费,而电视网则因节目有更多的观众而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

在不断的竞争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由全国广播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美国广播公司(ABC)三大电视网统治全美电视的格局。

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三大电视网节目的总收视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并且占有着绝大多数电视广告收入。

当人们说到美国电视的时候,通常指的其实就是三大电视网。

而三大广播公司在电视这个崭新行业里的收获也颇为可观,从1952年到1956年,在电视发展迅速的短短4年间,电视广告收入从45.4万美元增长到120万美元,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经成为美国传媒领域中广告收入最多的行业。

[1]从美国电视的早期发展中不难看出,美国的电视事业从一开始就是由垄断性的大型传媒企业,为了赚取商业利益的目的,以播出广告的商业模式运行的。

这样的起点决定了美国电视体制始终是以商业电视为主流的体制,也决定了美国电视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电视事业则是在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指导思想下诞生的。

中国电视事业的起步比美国晚了许多,而且是在一种完全不同的环境气氛中开始的。

1958年5月1日,作为现今中央电视台前身的北京电视台第一次实验播出,可以说是中国电视的开端。

中国的电视事业一直是作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按照行政科层体制而发展的。

1983年前后,随着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基本政策,省辖市和许多县级行政区纷纷创办自己的电视台,并逐渐形成中央电视台——各省级电视台——市(地)级电视台——部分县级电视台这样一个树形网络结构。

很明显,这个结构与国家政权的行政体制完全是同构的。

这些由各级党政权力机关投资创办,作为行政机构一部分而存在的电视体系,当然是一种纯粹的国家电视组织,其基本职能只能是国家宣传机器和“党的喉舌”。

近年来,这种中国的电视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变化,但其中国电视组织的基本性质却没有改变。

美国的主流节目数量远比中国少得多,以电视剧的年产量为例,中国近年来电视剧的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0000集左右的水平,而美国每年的电视剧年产量一般不会超过5000集,其中又有一大半是每天在日间播出的肥皂剧,真正能够上晚间黄金时段的主流电视剧(包括电视网首播情节系列剧、情境喜剧、电视电影和首轮辛迪加电视剧集)总共也就是2000集左右。

但就是这2000个小时左右的节目,却支撑着美国电视广告收益的半壁江山。

相比之下,中国的电视台数量虽多,网络化程度却不高,因而呈现出节目普遍覆盖面小、效益低、投资小、质量差的局面。

二、几种主要电视剧类型的比较中美两国不同的节目制作传统形成了两国电视行业不同的类型概念,对于美国的电视人而言,类型不但意味着不同的节目样式,不同的观众指向,更意味着不同的操作方式。

由于实用性远远超过了概念上的分类学功能,美国电视的类型乍一看显得层次不清、杂乱无章。

一本出版于1986年的《电视在美国:一部图片电视史》[2]完全是按照类型进行分章,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电视界对于主要类型的基本态度:variety show(综艺节目)situation comedy(情境喜剧)[3]crime show(犯罪剧)science-fiction show(科幻剧)adventure show(冒险剧)drama(戏剧)soap(肥皂剧)westerns(西部剧)children’s show(儿童节目)doctor show(医疗剧)game show(游戏节目)news(新闻)情境喜剧和肥皂剧突出的是体裁特点,科幻剧、冒险剧、西部剧强调的是叙事特征,医疗剧、犯罪剧则以题材归类,而那个突如其来的“戏剧”,在美国电视行业中只是意味着一切不能归入其他类型的电视剧,特别是指微型连续剧(mini-series)。

对于美国观众来说,肥皂剧意味着一种以家庭和日常生活为主要题材的永无止境的连续剧;情境喜剧用表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冲突给人带来欢笑;电视电影大都由流行的传记、小说、历史著作、报告文学或新闻报道改编而来,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犯罪剧述说不同风格的英雄浪漫故事,充满悬念和刺激;医疗剧以健康、疾病和治疗为主题,更倾向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而科幻剧热衷于表现尚未出现的未来技术,超自然威力,以及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

在美国,电视剧制作上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模式化,而实现的主要方式则是制作类型电视剧。

在这些类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情境喜剧、肥皂剧和电视电影。

而这几种类型自1990年代以来也在中国电视屏幕上开始有了不同态势的成长。

目前中国电视在生产的工业化方面体制还很不完善,节目的类型化也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因而当我们谈到类型的时候就不像美国同行那样具有特别直接的实用性。

在电视剧的领域,人们谈到的类型主要是以题材划分的,往往并不具有操作上的一致性。

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的统计,2002年全国各主要电视频道共播出过1564部电视剧,对这些电视剧的分类首先是按照涉及的时代分为“古装”、“现代”与“民国”三大类,然后又根据题材和表现方式分成16种具体类型,见表1[4]:表1:中国电视剧的分类时代题材古装传奇剧武打剧历史正剧侠义公案剧神怪剧现代都市生活涉案普通百姓改革军事革命青春偶像情景喜剧与本地方言剧少儿民国言情动作时代变迁(一)情境喜剧情境喜剧的英文名称为situation comedy,简称sitcom。

在一般情况下,电视情境喜剧是一种30分钟(包括插播广告的时间)的系列喜剧,以播出时伴随着现场观众(或者是后期配制的)笑声为主要外部特征。

其基本模式首先表现为主要角色和基本环境永不变化,通常每一集讲述一个独立成章的完整故事,每集都有一个小标题,同时在人物关系和某些情节线索上,各集间也可能多少有一些连续性。

在20多分钟的节目时长里,有些情境喜剧采用单一情节线索,集中讲述一个故事;有的剧集则在主情节外加一条副线,采用复线叙事。

而在同一剧集中,各集的模式相同,或是采用单线索或是采用复线,不能随意更改。

《我爱露茜》(I Love Lucy)采用的就是单线叙事,在每一集中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故事。

而在著名的《辛菲尔德》(Seinfeld)中,则是把四个情节放入同一集中,有一条主线,三条副线,而且三条副线的分量同主线相差无几。

这种喜剧形式更适于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他们在家庭或工作环境中的日常生活。

因而绝大多数情境喜剧还是定位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上,所以情境喜剧主要有两种亚类型——家庭喜剧(home sitcom)和工作场所喜剧(workplace sitcom)。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态,情境喜剧总会或直接或曲折地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正如迈克·博斯(Mick Bowes)所注意到的,“这种类型常常不得不表现社会不稳定的领域。

”[5]广受国内白领一族吹捧的《老友记》(即《朋友》)(Friends)是美国NBC电视网于1994年推出的情境喜剧,到2004年收场总共播出了十个演季,200多集。

美伊战争期间,收看美国ABC实况转播战争消息的观众人数,居然比收看NBC播出《老友记》的观众少了四百万。

该剧之所以受到美国人如此热烈的欢迎,主要因为它符合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特点:主要演员青春靓丽、对白轻松幽默,并且紧跟美国社会的消费热点,反映了美国都市生活方式。

直到1993年,第一部国产情境喜剧《我爱我家》才开始播出。

十多年来,中国的情境喜剧在夹缝中成长,产品之多绝对越出了人们的想象,有些作品如《闲人马大姐》、《候车室的故事》等还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

但在另一方面,这个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本土化过程的舶来品电视剧类型,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却一直处于边缘状态,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电视剧中的主流类型,甚至到今天还根本进入不了电视台的黄金时段。

从直接引进入手的中国情境喜剧在形态上较多借鉴了美国同类作品的样式,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在本土环境中产生自己的特点。

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以底层市民为主要描写对象,歌颂多于讽刺;第二,大量借用相声等传统艺术技巧;第三,在叙事上追求故事的完整性。

在内容上,与美国情境喜剧多以社会中产阶级的生活、工作为主要描摹对象不同,中国的情境喜剧更多地瞄准了下层市民的生活,《闲人马大姐》是其中的代表作。

《闲人马大姐》却成了近年来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连续三年总共播出280集,还派生了一部普通电视剧《党员马大姐》。

在2002年,《闲人马大姐》获得全国电视飞天奖中的“最佳系列剧奖”,这是第一个获得国家政府奖的情境喜剧作品。

经过十几年的成长发育,中国的情境喜剧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除了以底层市民为主体,以歌颂和温情为主调之外,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语言上由相声等传统民间幽默艺术中吸取了大量营养。

从成熟的传统喜剧艺术中借鉴现成技巧是情境喜剧的创作规律,美国的情境喜剧同样从“独角喜剧”(stand-up comedy)中借鉴了许多东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